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七

關燈
又令大衆謂半日。

    則于延現促耳所以然者。

    将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自在神通之力。

    使忘延促之情而深證實相也。

    華嚴雲。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諸方便成十力。

    夫能一念普觀無去來住。

    則了斯延促皆方便耳。

     爾時四衆亦以佛神力故(至)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四衆肉眼。

    礙而非通。

    而能見無量國土者。

    假佛通力故也。

    要解雲。

    夫于衆一多互陳。

    于時延促互現。

    于境通礙互用者。

    以明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

    而警發常情。

    使去其倒心限意。

    依無礙智。

    圓融妙達。

    由是契進壽量秘說。

    而得入佛慧。

    成就佛身故也。

    是故此品事法。

    雖為顯迹勸持。

    而實為壽量引發也。

     △二陳問訊詞。

     是菩薩衆中有四導師(至)最為上首唱導之師。

     此明諸菩薩贊畢問安也。

    天台雲。

    于恒河沙衆。

    而但舉四人者。

    欲拟開示悟入四十位耳。

    如華嚴但舉法慧功德林金剛幢金剛藏。

    說四十位也。

    唱導者。

    啟發法門名唱。

    引接物機名導。

    知音雲。

    四導師。

    應四安樂行為名。

    住慈悲室。

    名上行。

    據法空座。

    名無邊行。

    無希望。

    名淨行。

    住忍辱地。

    名安立行。

    上标六萬等。

    表師資或具六度。

    此為四攝法乃六度之網領。

    故曰于其衆中最為上首。

     在大衆前各共合掌(至)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少病少惱(至)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天台雲。

    世尊已離世間有漏五陰。

    豈有病惱。

    蓋欲示同人法。

    順土常儀。

    故此問耳。

    此但問訊釋迦。

    而不及多寶等者。

    是彼自叙師資之儀也。

    少病惱者。

    佛念六道衆生苦果無窮故病。

    此約身言。

    三乘煩惱不斷故惱。

    此約心言。

    若凡小順化。

    則如來安樂。

    此是問佛自處。

    下所應度者。

    是問化他。

    應以滅度者而令滅度。

    不生疑難。

    可謂易度。

    九界衆生。

    能順佛語意。

    佛則不緻有疲勞想耳。

     △三佛答安樂。

     爾時世尊于菩薩大衆中(至)如來安樂少病少惱。

     此答初偈所問也。

    如來答以二如是者。

    則顯菩薩所問有深意存焉。

    明知世尊不許他方菩薩弘經。

    而召本弟子者。

    意在顯發本門大事。

    故問所應度者受化易不。

    則世尊因之可以顯本。

    故答雲。

    如汝所問恰當我心也。

     諸衆生等易可化度(至)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此答次偈所問也。

    天台雲。

    易度有二。

    一根利德厚者。

    世世已來。

    常受大化。

    始見我身。

    即禀華嚴。

    入如來慧。

    果熟易零。

    此一類衆生。

    則易度也。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至)得聞是經入于佛慧。

     ○二根鈍德薄者。

    世世已來。

    不受大化。

    為此等人故。

    須開頓說漸。

    三藏法中。

    令調伏之。

    此聞法華。

    入于佛慧。

    大窾雲。

    所以者何下。

    釋易度之意。

    言利根者。

    我于過去為沙彌時。

    曾教化之。

    今一見我身聞我法。

    即入佛慧。

    若過去學小乘者。

    四十年中。

    徐徐引誘。

    今聞妙法。

    亦入佛慧矣。

    此如來密知菩薩發願持經。

    故密以度生之法授之也。

     △四偈贊随喜。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至)聞已信行我等随喜。

     此本門聖衆。

    因聞佛述新記。

    遠近因緣。

    二俱殊勝。

    故同聲稱贊也。

    稱善哉。

    贊大雄。

    是知如來将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等三種威力也。

    能問諸佛二句。

    是别贊彌勒智積大樂說等之詞。

    我等随喜者。

    是同志者共慶。

    然此随喜二字。

    非同泛論。

    故後如來獨歎發随喜心一句。

     △五如來述歎。

     于時世尊贊歎上首(至)汝等能于如來發随喜心。

     菩薩前來以善哉贊佛。

    曰大雄世尊。

    今如來以善哉歎弟子。

    曰發随喜心。

    是各善其善也。

    如來善能于久遠劫化度衆生。

    則無生不度也。

    菩薩善能于如來發随喜心。

    則無行不成也。

    然此獨贊能随喜者。

    為欲密開壽量之遠本。

    唯此等菩薩。

    乃堪領受也。

     △二彌勒陳疑。

    分二。

    一此土菩薩疑。

    又二。

    一長行疑念。

     爾時彌勒菩薩(至)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天台雲。

    此下是第二疑問序也。

    直指雲。

    慈氏及八千恒沙大士。

    以迹疑本故。

    皆共作念。

    序品以權疑實。

    賴之以顯實。

    今複以迹疑本。

    亦複賴之以顯本也。

    蓋慈氏與諸菩薩。

    皆是從因至果。

    位居等覺。

    但為新記引發故問。

    從昔已來不見不聞。

    亦複不知稱性流出。

    故疑從地湧出也。

    則知開迹顯本。

    乃為破最後生相無明。

    以成一真法界。

    始明悟入佛之知見。

     △二偈頌正問。

    分五。

    一問從何所來。

     時彌勒菩薩摩诃薩(至)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大衆諸菩薩(至)是從何所來。

     彌勒為補處尊。

    已是承任之人。

    而妙法中。

    權實本迹。

    無不了了。

    然所以求教請決者。

    意為将來與諸菩薩作龍華三會授記之原本也。

    故本迹二門。

    皆彌勒陳疑。

    關系非小。

    此言彌勒知八千等心之所念。

    則已為彼露其頭鼻。

    但以并欲自決所疑一句為蓋覆耳。

    然偈中所舉大衆菩薩。

    而不及二乘人天等。

    顯此境是等覺位中生相未忘之見。

    非泛泛可得而疑。

    若權小人天能疑者。

    又不待彌勒問矣。

    須知通經前後。

    彌勒能幾問耶。

    今打頭便問個此從何來。

    要知此處大好一問。

    豈實不知來處者耶。

     △二問何因緣集。

     以何因緣集巨身大神通(至)為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一句。

    是正問。

    下皆發其所疑。

    謂我觀此諸菩薩。

    身相廣大。

    神通無量。

    福似足矣。

    智慧三昧禅定解脫不可思議。

    慧似足矣。

    兼之志念堅固。

    忍力弘深。

    又為一切人天二乘權小衆生之所樂見。

    但不知為何所求而來也。

    前雲從何所來。

    是單問來處。

    此雲為何所來。

    謂是何因緣而來至此也。

    益知從地湧出者。

    不為自求。

    又見彌勒所疑所請亦有關系。

     △三叙其數量。

     一一諸菩薩所将諸眷屬(至)猶不能盡知。

     此問地湧之衆。

    師資皆不可量。

    大菩薩者。

    即所謂神通智慧衆生樂見之大菩薩也。

    将六萬恒沙。

    是所領之眷屬。

    況恒河廣四十裡。

    其長不知經幾千萬裡也。

    其中沙細如面。

    今雖曰六萬恒河。

    亦不過随佛自語。

    豈能知其數哉。

    今若師若資。

    皆來供佛。

    及護是經。

    頌中唯此兩句。

    是一結局也。

    且大菩薩本有六萬恒沙。

    而所領之資。

    或六萬五萬。

    以至半恒河沙。

    偈中。

    一雲其數過于上。

    二曰複過上。

    三曰轉過上。

    是知師者多。

    而弟子亦多。

    增數多而少數亦多。

    至于獨一無眷屬者。

    猶不可數。

    如是多多之衆。

    豈是一佛一師之所成就。

    且彌勒意中。

    疑佛雲不須汝等。

    我自有六萬恒沙菩薩。

    今見如是之多。

    豈我世尊一己所化哉。

     △四問師為誰。

     是諸大威德精進菩薩衆(至)修習何佛道。

     若不因彌勒問個誰字。

    焉得知毗盧有主。

    法身有師。

    闡明無量壽佛。

    而緻廣大神通耶。

    謂如是具大威德成大精進者。

    必領受不易。

    但不知與彼說法者為誰。

    而教化成就至于此也。

    教化成就者。

    乃最後師也。

    又不知最初發心。

    從誰引發。

    至于中間。

    稱揚者何等佛法。

    受持者何等經教。

    修習者何等佛道。

    接連用數番誰何字。

    問得最妙。

    疑得極好。

    緻使如來答處。

    便不可思議也。

     △五請決衆疑。

     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至)願說其因緣。

     此總束前問意。

    再四伸明。

    始見欲悟之心切也。

    如是諸菩薩。

    如是妙神通。

    如是大智慧。

    此皆等覺位中親見親知之境。

    四方震裂者。

    據理乃生住異滅四相銷镕。

    而本覺妙理于中道顯發。

    故曰昔所未見也。

    我常遊諸國者。

    明唯識境中無處不周。

    竟未見此。

    今日一旦忽然湧出。

    誠不可思議。

    但不知此恒沙妙性。

    何因而有。

    何緣而具。

     今此之大會無量百千億(至)本末之因緣。

     此舉衆會。

    皆欲知此一事者。

    以其見處同疑念亦同。

    總皆欲究明此從地湧出始本二覺之妙智。

    本為何因。

    末為何緣也。

    是諸菩薩等。

    即今會生疑者也。

    是諸菩薩衆。

    即地湧之不識者也。

     無量德世尊惟願決衆疑。

     彌勒至此。

    可謂明修棧道。

    意謂要知從前無量菩薩。

    即是世尊無量妙德。

    是則前問從何所來。

    以何緣集。

    并及本末因緣。

    而彌勒自答已竟。

    此後如來對答之。

    下說壽量。

    現神力。

    但明無量德中之一二德耳。

     △二他土菩薩疑。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至)菩薩大衆從何所來。

     此正揭示當人本具圓行。

    将來亦如釋迦分身雲集。

    正等無二也。

    直指雲。

    諸佛侍者。

    各質本師者。

    欲共知此本地風光也。

    蓋分身是果。

    地湧是因。

    以果證因。

    故如此問。

    不然。

    則徒成過文矣。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至)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分身諸侍者。

    皆大菩薩。

    與今會彌勒。

    等無有二。

    而同疑同問。

    理所應然。

    且各各本師不答。

    是各推其本。

    故以待釋迦酬答。

    使之因是得聞也。

    妙樂雲。

    彌勒所問不輕。

    世尊一向未曾顯說本門大事。

    因茲答問。

    廣顯長壽。

    故須如來自開。

    所以分身不應答也。

     [△@△]問。

    前雲四衆承佛神力。

    見無量百千萬億國土。

    既能圓見。

    豈不圓聞。

    況彌勒與八千恒沙菩薩。

    出衆請問。

    可謂驚群動衆。

    何分身侍者。

    竟不此聞。

    又複各問本主耶。

    答。

    不見道。

    分身侍者。

    與彌勒無二。

    彌勒既如是疑問釋迦。

    則侍者亦當疑問本師也。

    二則因此唱。

    發彌勒後當作佛。

    益知分身侍者。

    皆未來分身諸佛。

    如是開彰。

    使彌勒與諸侍者。

    成未來靈山一會俨然。

    又在目前矣。

    本門序分竟。

     △二本門正宗。

    從此去至分别功德十九行偈止。

    分二。

    一誡許。

    分二。

    一長行。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乃能問佛如是大事。

     如來贊善。

    而當機實有可贊之功。

    若彌勒不問。

    則師資徒然問訊一翻。

    有甚奇特。

    由此一問。

    使本門大業開彰。

    故曰乃能問佛如是大事也。

    阿逸多。

    此雲無能勝。

    即彌勒姓也。

     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铠發堅固意。

     直指雲。

    迹門是身子等被精進铠。

    故得打破化城。

    而歸寶所。

    獲三周授記。

    開示佛之知見。

    以取如來極果。

    為報身佛也。

    今本門是等覺人被精進铠。

    踏翻寶所。

    粉碎太虛。

    以成一真法界。

    是謂悟入佛之知見。

    乃為一生參學事畢也。

    由此如來以三業加持。

    當共一心。

    是口加持。

    被精進铠。

    是身加持。

    發堅固意。

    即意加持。

    此是誡勉。

    向下許說。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至)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今欲顯發四字。

    是如來許說本門大事因緣。

    後乃一一宣明指示。

    其文不出壽量品諸佛智慧。

    即如來壽量。

    諸佛與如來。

    俱是通稱。

    智慧與壽量。

    元無異理。

    則知今欲宣示者。

    即壽量也。

    諸佛智慧。

    乃壽量總相。

    下自在神通等三力。

    皆壽量别相。

    言諸佛自在神力者。

    即後文雲。

    諸善男子。

    今當分明宣告汝等。

    此正應宣示二字。

    若着微塵。

    及不著者。

    盡以為塵。

    一塵一劫。

    我成佛已來。

    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阿僧祇。

    如此長遠壽量。

    豈非自在力耶。

    又雲。

    自是已來。

    我常在此娑婆世界。

    說法教化。

    亦于餘處百千萬億阿僧祇國。

    導利衆生。

    豈非神通力耶。

    又雲。

    于是中間。

    我說燃燈佛等入于涅槃。

    以種種方便。

    說微妙法。

    能令衆生發歡喜心。

    豈非師子奮迅力耶。

    又雲。

    見諸衆生樂于小法。

    德薄垢重者。

    便謂如來難可得見。

    衆生聞如是語。

    生難遭想。

    渴仰于佛。

    便種善根。

    豈非威猛大勢力耶。

    故知今欲顯發。

    皆此等力。

    如此則三種力。

    俱有歸屬。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至)汝等一心聽。

     當精進一心。

    頌被精進铠。

    是誡慎之詞。

    我欲說此事。

    頌諸佛智慧。

    言今欲宣示本門大事。

    若有疑悔。

    則不能悟入此境。

    佛智叵思議。

    頌自在神通。

    況諸佛所有自在神通。

    本不可思議。

    然汝今騰疑啟請。

    便知有本門大事可證。

    故出于二乘信力之上。

    住于菩薩忍善之中。

    堪當此法。

    故我今安慰于汝。

    慎勿懷疑生懼也。

    佛無不實語兩句。

    頌師子奮迅。

    謂我所說法。

    如師子奮迅。

    捉象捉兔。

    皆用全力。

    說大說小。

    皆實不妄也。

    所得第一法兩句。

    頌威猛大勢之力。

    謂如來威猛大勢。

    最為第一。

    豈是思議分别所能知者。

    我故教汝當精進一心。

    勿得有疑懼也。

    如是今當說兩句。

    是許說。

    如是二字。

    指上三種神力。

    今當說者。

    正說如來壽量。

    明諸佛智慧。

    故令一心聽受。

     △二正說。

    分三。

    一正開近顯遠。

    又分二。

    一略開明動執生疑。

    又二。

    一略陳開顯。

    又二。

    一長行。

    又二。

    一雙答。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至)調伏其心令發道意。

     此去盡壽量品。

    正開近顯遠。

    阿逸多是疑問之機。

    下舉地湧之衆。

    乃今會所不識者。

    向問是誰所化。

    今答是我。

    問從誰發心。

    答是我調伏。

    令發道意。

     此諸菩薩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

     向問從何所來。

    今答雲此界虛空中住。

    此界者。

    是不離當處也。

    虛空者。

    即第一義空也。

     △二雙釋。

     于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别正憶念。

     此釋明所答之義。

    天台雲。

    師知弟子修智斷二德。

    于諸經分别。

    是修智。

    正憶念。

    是修斷。

    正答前稱揚何佛法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

    謂此衆大小乘諸經悉皆通達。

    以正憶念。

    修習佛道也。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至)勤行精進未曾休息。

     此申明住下界之義。

    謂汝問常遊諸國未見是衆者。

    由其不樂在衆。

    而樂靜處也。

     亦不依止人天而住(至)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汝問不識一人者。

    由不依止人天而住也。

    知音雲。

    良以此衆精進。

    彌勒懈怠。

    此衆讀誦通利。

    彌勒棄舍習誦。

    此衆不依人天。

    彌勒常遊族姓。

    一一背馳。

    安得而識之哉。

    此段總答以何因緣集一句。

    由此大衆常樂深智。

    以至一心求成佛道。

    是此因緣而來集也。

     △二偈頌。

    分二。

    一頌雙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是諸大菩薩(至)其心無所畏。

     前問處節節言誰。

    此答處曆曆言我。

    方見問答有據也。

    阿逸下。

    頌答所習之道。

    所事之師。

    舍大衆愦鬧。

    即是不親近國王大臣及沙彌等。

    不樂多所說。

    即不近外道婆羅門等。

    如是諸子。

    雖樂寂靜似乎小乘。

    而又精進修習佛道。

    晝夜不怠。

    為求下三句。

    頌所住之處。

    志念下四句。

    頌上求下化。

    一一與長行前後互知。

    愦(音脍)。

    鬧(铙去聲)。

     △二頌雙釋。

     我于伽耶城菩提樹下坐(至)教化是等衆。

     此即為下節張本。

    知音謂。

    長行雲我于娑婆成菩提。

    況娑婆一大千量。

    佛以遍法界身。

    化地湧衆。

    似無可礙。

    故頌以伽耶等言。

    據迹之人。

    但見伽耶一會。

    豈能化其多衆。

    今言是我教化發心。

    以至當來成佛。

    實所難信。

    此彌勒等有父少子老之疑也。

    我從久遠來兩句。

    為後說壽量伏案。

    既雲伽耶得道教化。

    而又言久遠教化。

    使人知此久衆即是新化。

    則彌勒等。

    益難信也。

    非談法身壽量。

    人惡乎能知。

     △二因疑更請。

    分二。

    一長行。

    又二。

    一疑。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至)三藐三菩提。

     此執迹而疑本。

    以為顯本之肇端也。

    少時間。

    舉世尊于現生成道未久。

    其所化如是之多。

    而且人人福慧具足。

    由此生疑不信。

    故作念請決也。

     △二請。

    分三。

    一法說。

    又二。

    一執近生遠疑。

     即白佛言世尊(至)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伽耶。

    此雲山城。

    去菩提場二十裡。

    城甚險固。

    城西南五六裡。

    至伽耶山。

    溪谷杳冥。

    峰巒危險。

    印度國俗稱靈山。

    四十年者。

    說法頌雲。

    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

    法華在般若後說。

    故雲四十餘年。

    直指雲。

    此出疑情有三。

    一滞于化迹。

    而晦三世平等。

    二滞于一會化機。

    而晦于恒沙性具。

    三滞于有修有證。

    而晦無修證理。

    故疑詞。

    先舉為太子時。

    二居伽耶不遠。

    三明成道不久。

    此皆衆所共知。

    雲何少時作此大事。

    次下返釋雲。

    莫非是佛勢力。

    是佛功德。

    乃能如是耶。

    此獨疑于佛。

     △二執遠生近疑。

     世尊此大菩薩衆(至)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彌勒既不知其人。

    而又言久植善根者。

    則亦見其所疑所請也。

    據本文。

    即因聞佛歎住處德業甚深莫測。

    故此疑也。

     △二譬說。

    分二。

    一開譬。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至)生育我等是事難信。

     此因事迹相反。

    故舉返喻徴究。

    以便顯本也。

    直指雲。

    譬如有人。

    喻佛。

    色美發黑。

    喻迹門應身。

    年二十五。

    喻太子出家得道。

    僅四十餘年。

    所謂于少時間。

    此以近迹疑遠。

    指百歲人為子。

    喻地湧菩薩。

    皆久修德業。

    終非今日新成之佛所化。

    百歲人指年少為父。

    喻諸菩薩詣空禮贊。

    是以遠本疑近也。

    況父子之義。

    本自相當。

    而父子之年。

    何獨相反。

    故曰是事難信。

    但此中執定迹門化身為主。

    而疑本門大用非伴。

    初則以迹疑本。

    不期因本破迹。

    此皆是善巧方便之問也。

    惟此主伴相返。

    以為正意。

    其餘不必謬配。

     △二合譬。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至)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舉法合喻。

    标顯本之緻也。

    直指雲。

    佛亦下三句。

    合色美至年二十五。

    而此大衆下。

    合百歲人是子。

    此中不出十度。

    無量劫為佛道即智度。

    勤行精進即進度。

    善入出住即禅度。

    無量三昧即慧度。

    得大神通即願度。

    久修梵行即戒度。

    修諸善法即施度。

    巧問答即方便度。

    人中寶即力度。

    甚為希有即忍度。

    以忍居後。

    合住柔和忍地。

    今日世尊下。

    合百歲人指年少為父。

    天台雲。

    九次第定是善入。

    師子奮迅三昧是善出。

    超越三昧是善住。

    此藏通意也。

    從初地至十地。

    名善入。

    十地入重玄門。

    再修凡夫事。

    名善出。

    妙覺遍滿。

    名善住。

    别教意也。

    畢法性三昧名善入。

    首楞嚴三昧。

    名善出。

    王三昧名善住。

    圓教意也。

     △三請答。

     世尊得佛未久(至)佛所知者皆悉通達。

     世尊下兩句。

    是實所難信語。

    我等下三句。

    是意知如來發言有準。

    謂我故知如來欲彰遠本。

    是随宜說。

    化地湧衆。

    皆不妄說。

    知無不達。

    是不謬說。

    此唯我彌勒輩。

    獨所知也。

    若末學初機。

    須要如來宣明乃可。

     然諸新發意菩薩(至)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天台雲。

    今所請者。

    正為未來及今新發意者。

    由行淺信輕。

    喜生诽謗。

    謗則堕苦。

    不退者雖能信而不謗。

    不能增道。

    若為分别。

    令謗者則生信。

    信者則增道矣。

     [△@△]我等雖複信。

    總為新發意者聞語生疑。

    彌勒自己明明說出。

    則知彌勒之疑。

    原與智積文殊無異。

    反覆辨難。

    無非欲後學決疑堅信。

    以成無上菩提也。

    知音問。

    喻中有少父指老子。

    老子指少父。

    法中但合少指老。

    不合老亦指少何也。

    答。

    究文應有。

    或譯人忽略。

    然義直重父少子老一邊。

    故不合老指少也。

    問。

    經文何處見老認少為父。

    答。

    前初湧出時。

    禮贊三世十方訖。

    然後獨問訊釋迦。

    是老認少處。

     △二偈頌。

    分二。

    一頌法說。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出家近伽耶坐于菩提樹爾來尚未久。

     此頌執近迹。

    謂見出家成道。

    人所共知。

    其實未久。

     此諸佛子等其數不可量(至)雲何而可信。

     此頌疑遠本。

    謂衆不可紀。

    複是久修。

    其神通三昧。

    超過一切。

    皆宿學也。

    以蓮華在水一句。

    上喻不染世法。

    下喻從地湧出。

    如此者。

    皆循循恭謹于如來前。

    則有似為如來所化。

    論其事實懸遠。

    觀其情又逼真。

    此實所難信者也。

     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願為除衆疑如實分别說。

     此頌結請答。

    謂世尊成道若久。

    此不足疑。

    所化之衆淺少。

    亦不足疑。

    今以少近之時。

    化此難思之衆。

    不唯本來障深慧淺者為疑。

    即今現受化者。

    亦未免不疑也。

    如此之事。

    若非如來宣示顯發。

    則返增其累。

     △二頌喻說。

     譬如少壯人年始二十五(至)舉世所不信。

     喻意一如前釋。

    但長文于父言色美發黑。

    頌中于子言發白面皺。

    乃前後互現也。

    皺(音绉)。

     世尊亦如是得道來甚近(至)于下空中住。

     彌勒既謂不識一人。

    又焉知彼志固無怯。

    遠劫行道。

    以至忍辱心決定。

    十方佛所贊耶。

    其所謂不識。

    正是識之極矣。

    但欲為新發意及未來實不識者。

    令其證到彌勒不識之境。

     我等從佛聞于此事無疑(至)而住不退地。

     如來垂教之心固切。

    而菩薩輔化之誠亦殷。

    彌勒之請詞。

    步步迫切者。

    非謂佛不微細垂慈。

    隻要行人信根堅固。

    洗除心垢。

    漸入佳境。

    稍着疑情。

    便堕惡道。

    其悲愍深懷。

    慈濟苦心。

    真與佛等矣。

    略開明動執生疑已竟。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