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六

關燈
是如來分身佛所受用境。

    彼諸國土下。

    明諸佛國土莊嚴惟淨無穢也。

    無數千萬下。

    明諸法眷惟大無小也。

    又見諸佛與諸菩薩常宣妙法。

    以化衆生故。

    前雲。

    我千萬億土。

    現淨堅固身。

    于無量億劫。

    為衆生說法。

    至此益信矣。

    此但叙東方所見之相。

    其餘九方。

    準此可知。

    故曰亦複如是。

    然則諸佛國土。

    無古無今。

    無向無背。

    由衆生背覺合塵。

    故對面千裡。

    一念塵消。

    無不朗徹。

    學者于此境界。

    不得高推佛境。

     △五諸佛同集。

     爾時十方諸佛(至)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此是十方分身諸佛。

    見本佛光召。

    是聞命即行也。

    各告上首雲。

    我今應往。

    正應本佛謂今應當集。

    二應相照。

    是體用不二之意。

    往釋迦佛所。

    表大用歸體。

    并供養多寶者。

    表用徹三世。

     △六三變娑婆。

    分三。

    一變娑婆國土。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至)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此初變娑婆世界。

    為方便土也。

    承上光召十方各五百萬億恒河沙諸佛。

    彼佛欲來此土。

    故世尊為容受諸佛。

    變其忍土。

    候化佛之至也。

    直指雲。

    然佛寂土。

    未嘗有淨穢之相。

    但因五趣三乘衆生背覺合塵。

    根塵識三互雜互染。

    遂成火宅。

    謂之同業妄見。

    今承佛四十年漸次教化。

    至此妄融真現。

    根結将解。

    開佛知見。

    複本真淨之時。

    故即時見此堪忍之土。

    變成琉璃地也。

    根塵識三同轉。

    故曰即變。

    真俗雙融。

    故曰清淨以信解而入。

    故惟見琉璃。

    寶樹表智。

    金繩表理。

    煩惱為林。

    結使為薮。

    我慢為山。

    生死為河。

    無明為海。

    六道為城邑。

    二十五有為聚落。

    因轉陰處界三成智。

    則三界火宅當下消融。

    故曰無諸聚落。

    然此所轉。

    初因戒而斷三因三緣。

    故燒大寶香。

    因慧起行。

    故雨華布地。

    慈覆衆生。

    故寶網覆上。

    法随機說。

    故懸諸寶鈴。

    三周新記。

    已獲真常。

    故唯留此會人天二道。

    有不信者。

    自于理背。

    故置于他土。

    約境。

    此初變本土。

    表三乘人已轉八識賴耶。

    蓋三界火宅。

    以八識為主。

    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約後數。

    今變一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佛國。

    為方便土。

    他經雲。

    羅漢見大千界。

    如掌中果。

    于此互知不謬。

     [△@△]諸佛各将一菩薩為侍者。

    乃大用中之差别用也。

    亦為下文遣使問訊之案。

    到寶樹下。

    樹乃所依之境。

    即差别中之理。

    高五百由旬。

    枝葉花果莊嚴。

    表五十位差别妙德嚴大用也。

    座乃法空真境。

    亦高五由旬者。

    表智能攝五位之因也。

    亦以大寶校飾者。

    是不離衆德也。

    各坐其座。

    是各安其安也。

    如是展轉。

    謂變土雖廣。

    且不能容一方之分身佛。

    況能容諸餘者。

    此見世尊應化之多。

    亦以起下第二第三之變土也。

    天台雲。

    此以八背舍三昧之力。

    能變染成淨。

    表除見思惑也。

     △二變二百那由。

     時釋迦牟尼佛(至)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此是第二翻變同居。

    為實報土也。

    八方者。

    指娑婆世界以外之八方也。

    每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佛國土。

    皆令清淨者。

    此表三周新記。

    至此八識見相二分同轉。

    遂見此依正廣大之境耳。

    智音雲。

    此校初變文中叙無有地獄等。

    可見寔報土中元無六凡之穢也。

    亦以琉璃下。

    如初變之中可知。

    目真鄰陀。

    此雲石山。

    摩诃即大石山。

    鐵圍山。

    亦有大小。

    用圍小千大千世界者。

    皆以鐵名。

    用表堅固也。

    亦鐵石成故。

    須彌。

    此雲妙高。

    七寶所成。

    通為者。

    因無諸山海所隔。

    為一淨土具莊嚴也。

    天台雲。

    此以八勝處三昧轉變自在之力。

    表淨除塵沙惑也。

     △三變二百萬億。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至)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此是第三翻變實報為寂光土也。

    觀當來二字。

    則前度十方諸佛未曾全來。

    佛知有未到之分身。

    故又廣變其土也。

    文中大意。

    俱如前釋。

    直指雲。

    已上三變之說。

    乃為新記三乘人衆。

    外廣開佛見。

    内廣明佛知。

    故以初變此土。

    表轉八識。

    成方便土也。

    二變每方各增廣二百萬億恒河沙佛土。

    表轉八識見相二分心所。

    以成實報莊嚴土也。

    三變每方又各增廣二百萬億恒河沙佛土。

    表轉八識能所。

    以成寂光淨土也。

    蓋為四聖六凡皆是八識受熏持種。

    今三乘會衆。

    至此以信解。

    開佛知見。

    乃次第轉識成智。

    故佛以三變示其所證之境。

    如此廣大。

    乃符前三翻獲記。

    以至漸離化成頓到寶所之大案也。

    但因信入非由行證。

    故曰變。

    然三聖土不離五趣雜居。

    是即染而淨。

    故曰大衆見燒盡。

    我此土安隐。

    此誠為開佛知見。

    天台雲。

    此以十一切處三昧。

    于境無間所觀使遍之力。

    表淨除無明惑也。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至)各各說法來集于此。

     此是方便有餘之境相也。

    而集于此此字。

    指靈鹫山。

    約理。

    指寂光土。

    先明此娑婆世界百億須彌之外。

    東方一面之佛。

    各舍本土為衆說法。

    而來此會也。

    因光照東方故。

    東方先至。

    以表有餘次第之相。

     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于八方。

     此實報莊嚴景相也。

    次第者。

    指九方而言。

    故曰十方諸佛。

    直指雲。

    以靈山為主。

    而廣坐于大千界内之左右八方也。

    應上布座而坐。

    上言十方。

    今止言八方。

    以上下無佛座。

    表證中道如如之理。

    以題實報之境也。

     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至)諸佛如來遍滿其中。

     此是寂光大集之景相也。

    前放光。

    每方各照五百萬億恒河沙佛土。

    每方應有五百萬億恒河沙分身佛而來。

    直指雲。

    要知最初十方佛來。

    止有一百萬億恒河沙數。

    故今曰。

    一一方有四百萬億。

    合前每方。

    足五百萬億。

    返推三變之時。

    後二變各二百萬億。

    合共四百萬億。

    則知初變不止變娑婆一世界而已。

    應變一百萬億之佛土也。

    故初變所來之佛。

    有百千萬億等。

    由此返推初變之文。

    雲娑婆世界即變清淨。

    是舉本以該其餘也。

    不可以辭晦意。

    由此則知。

    大千之土。

    實為五趣雜居。

    四果出界外。

    已證一百萬億恒河沙佛界。

    是八識已破之量。

    直待八識見相雙融。

    始證寔報見相雙泯。

    乃證寂光。

    如此景相。

    非佛眼不能窺也。

     △七與欲開塔。

    分五。

    一諸佛問訊。

     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至)及菩薩聲聞衆悉安隐不。

     此示十方大集圓行之景相也。

    各從本土而來。

    各坐本座。

    正示是法住法位之果也。

    不親緻敬。

    而遣侍先白者。

    直指雲。

    表體用皆如。

    各赍寶華。

    表化佛行中之圓行也。

    滿掬者。

    表萬行圓滿。

    善男子。

    是命侍之言。

    如我辭曰。

    是各教侍者至佛前依詞問候也。

    其問有四因。

    五趣衆生未出生死。

    為病因。

    二乘未斷見思。

    為惱因。

    中乘失于權實二智。

    未接如來氣分。

    失佛十力。

    為不安樂。

    如來為此三事。

    示生火宅。

    此三等人病。

    如來亦病。

    今十方化佛。

    問候安樂。

    探其根熟何如也。

    繼問菩薩聲聞悉安隐不。

    謂能安真際。

    而穩然于萬有不也。

     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至)諸佛遣使亦複如是。

     此亦順世權宜。

    事不害理也。

    先散華。

    表遠來之敬。

    而後序陳本事。

    某甲者。

    是分身佛各教侍者。

    代稱己名之辭。

    此可見分身佛不皆同名釋迦。

    故前文雲。

    我于異國作佛。

    更有異名。

    是也。

    與欲者。

    同欲也。

    謂十方大集分身諸佛。

    無不願欲開此寶塔。

    表三乘新記。

    以十種金剛定。

    破最後滅相無明。

    乃見空劫以前自性之主。

    此亦由多寶如來深重本願之所存矣。

    已上三身如來。

    一翻作用。

    而多寶本不動搖。

    是祖父從來不出門。

    釋迦雖放白毫光照。

    亦不曾動着絲毫。

    乃正中遍也。

    分身諸佛有來往相。

    是體用兼至。

    亦不過總為三周新記。

    圓彰本有如來藏性而已。

    觀其境像。

    俨然華臧莊嚴一幅全圖。

    惟看者子細着眼。

    看得清楚。

    即自身周遍五百萬億恒河沙國。

    與諸如來。

    把臂同遊毗盧性海。

    何等欣幸。

    于者裡窺看不明。

    勢必又待當來更問彌勒。

    則可謂鈍滞極矣。

    故前文雲。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複難學者珍重。

     △二釋迦開塔。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如卻關鑰開大城門。

     此是大集圓證之景。

    十方諸佛同集如來一目周視無餘。

    是佛所見也。

    皆聞與欲開塔。

    是佛所知也。

    非佛知見。

    何以能盡其量。

    此亦為新記人作知見榜樣。

    起座住空。

    直指雲。

    是佛引新記。

    證無依智。

    不許執守。

    初獲真空理境。

    佛才起立。

    而四衆同起。

    可見藥頭靈妙。

    至此前妄皆空。

    新獲不守。

    惟有一個見佛之心現前。

    故曰一心觀佛。

     [△@△]世尊以右手指開塔。

    此處舉指。

    與最後之拈花。

    無二無别。

    塔戶頓開。

    與迦葉之破顔。

    無增無減也。

    三周人從前雖有信解。

    未得脫灑。

    今于如來指處。

    豁然開發。

    狀不止天崩地裂。

    故曰出大音聲。

    将自來所有佛見法見。

    一齊頓忘。

    始知一真法界。

    當體如如。

    則滅相無明。

    瓦解冰消矣。

    卻關鑰者。

    卻猶除也。

    關是橫木持其門者。

    鑰即鎖也。

     △三會衆見聞。

     即時一切衆會(至)及釋迦牟尼佛上。

     此明開塔後之見聞奇異也。

    直指雲。

    一切衆會。

    該十法界。

    見字。

    即見未有生佛已前之本覺也。

    全身不散者。

    乃顯本覺之理。

    無明不能汩。

    劫火不能壞。

    三毒不能侵。

    輪回不能沒也。

    如入禅定者。

    顯本具之智。

    不假修習而安如山。

    不假作觀而照如日也。

    又聞其言贊佛贊法。

    此歎美緣因佛性也。

    正因雖人人本具。

    非世尊曆劫接引。

    衆生不易到此。

    是則緣因為正因之無上大師。

    故勸釋迦快說也。

     [△@△]古佛勸說者。

    由三身體具。

    會衆同臻。

    今正是時。

    宜當快說。

    又此歎前三周開顯。

    法說喻說。

    引古明今。

    所說快然。

    故至會衆利益無窮也。

    次下明會衆有如是見聞。

    故歎未曾有。

    以花散佛。

    表依圓體而起圓行。

    亦是慶幸陳供也。

     △四二佛并座。

     爾時多寶佛于寶塔中(至)坐其半座結跏趺坐。

     理本不二。

    而言分座。

    乃理智将融之際。

    分而即合。

    是不二之二也。

    智元是一。

    而言入塔。

    為始本契合之時。

    惟同無異。

    是二而不二也。

    故天台雲。

    古佛塔現。

    示滅而不滅。

    釋迦入塔。

    示生而不生。

    不生不滅。

    常住不移。

    廣大法身。

    當處現前。

    故以二佛并座表之。

     △五四衆請加。

     爾時大衆見二如來(至)接諸大衆皆在虛空。

     會衆雖得親見法身。

    由見量未忘。

    似尚疏隔一層。

    故未即證真空。

    是猶望佛以神力接之也。

    才念及此。

    即便見神力顯現。

    住無依智。

    與二如來同歸一處。

    方得謂之妙觀察也。

    又據事論。

    大衆念欲神力。

    而如來便與神力。

    正此之際。

    身不覺而舉。

    空不覺而跻。

    得非神力而何哉。

    分身遠集已竟。

     △三釋迦唱募。

     以大音聲普告四衆(至)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

     從三周至此。

    迹門大業已畢。

    所謂群機攝盡。

    生佛消融。

    真俗圓明。

    古今一色。

    出世本懷。

    于斯已畢。

    故以大音普告。

    冀衆流通。

    大智高賢。

    在斯決志。

     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此為世尊示涅槃相。

    欲以此法付囑流通也。

    天台雲。

    付囑者。

    佛在世時。

    随機利物。

    不假于人。

    今化緣既盡。

    欲令此法利益無窮。

    故須付囑流通也。

    此有二意。

    一近令有在。

    付八萬舊住菩薩。

    此土弘宣。

    二遠令有在。

    付本弟子下方千世界微塵數菩薩。

    令觸處流通。

    直指雲。

    如來圓證實相。

    凡聖兩忘。

    何生死之有。

    然為火宅諸子。

    示現受生。

    如空花水月。

    幸諸子得出火宅。

    已證真常。

    則佛之能事畢矣。

    故有示滅之唱。

     △二偈頌。

    分三。

    一頌多寶滅度。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雖久滅度(至)在在所往常為聽法。

     此頌意借古佛而激勵會衆也。

    謂古佛已為聖中之主。

    世間之尊。

    可謂智德備矣。

    久滅度。

    是二死永息。

    斷德極矣。

    全身不散。

    可謂萬用深藏。

    何所不具。

    尚且不忘本願。

    為法而來。

    汝等諸人。

    雲何返不殷勤為證此法。

    雲何二字。

    怪責之甚。

    此佛下四句。

    謂雖入滅無央數劫。

    凡有說此經處。

    無不在會。

    為此法難遇。

    故處處往也。

    次下出彼佛本願。

    一如前釋。

     △二頌分身普集。

     又我分身無量諸佛(至)令法久住故來至此。

     知音謂。

    不惟過去一佛為法而來。

    又我分身之佛。

    數如恒沙。

    亦為法來。

    并見多寶佛故。

    各舍土衆及供養事。

    無非欲令法久住也。

     為坐諸佛以神通力(至)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此頌變土。

    較長行甚略。

    而次第不局。

    其文易曉。

    但此補出諸佛身光。

    如夜暗之然大炬火。

    足見光明廣大也。

    又補出諸佛身香普熏法界。

    足知聞香者不勝喜也。

    次補一喻。

    言十方分身散坐八方。

    如大風之吹小樹枝。

    無不乘風趣向。

    此皆是我釋迦如來。

    以方便故。

    令三周人圓證妙法。

    故結雲。

    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三頌釋迦付囑。

    分二。

    一舉三佛以勸流通。

     告諸大衆我滅度後(至)所集化佛當知此意。

     此頌募衆流通立誓。

    以堅其志也。

    直指雲。

    初六句。

    宣衆選能者于佛前自誓擔荷。

    次四句。

    言多寶如來不違本誓。

    師子吼者。

    即前如所說者。

    皆是真實等語。

    末四句。

    一舉多寶。

    二舉自身。

    三舉化佛。

    惟此三句。

    是總攝前十一品所顯大旨。

    以多寶。

    表新記所悟本覺之理。

    以自身。

    表新發始覺之智。

    以分身。

    表新悟圓信圓解圓行圓證。

    三皆以身言。

    即法報化也。

    當知此意句。

    謂我令汝等于三佛前發願。

    甚有深意。

    而此唯三佛共知也。

     諸佛子等誰能護法(至)多寶如來及諸化佛。

     如來盡盡教人發願者。

    意欲未來一切衆生盡得開佛知見也。

    況願足以堅慈濟。

    如多寶無願。

    何能處處現塔。

    釋迦無願。

    何能久默斯要。

    分身非願。

    何能普集靈峰。

    故教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必使新記。

    因願護持。

    作将來眼。

    若有能發願護持此卷大經。

    則為供養三佛及親見三佛矣。

     △二舉能持法以勸流通。

    又二。

    一正舉勸。

     諸善男子各谛思惟(至)能說此經是則為難。

     初四句。

    如來釋成教人發願之意。

    謂諸善男子。

    汝等各各審谛思惟。

    于佛滅後。

    能受持此經。

    最為難事。

    若非願力堅持。

    則無以濟二利之功也。

    故令汝等速發大願。

    知音雲。

    由此為難事一句。

    引起下文二十餘行難不難之校。

    文不出持說二門。

    義不出神通智慧。

    皆以餘經與此經對校也。

    諸餘經典下。

    标起餘經智力神力可及者。

    餘經難而易。

    此經易而難。

    有六翻對校。

    然須彌難以手接。

    大千豈能足動。

    今皆不難者。

    以餘經所诠。

    神通人易信也。

    有頂。

    乃色究竟處。

    與無色相鄰。

    最難以立。

    彼處天人多厭色歸空。

    不能聞法。

    最難說經。

    今皆不難者。

    以餘經所诠。

    智慧人易信也。

    若佛滅後。

    能讀說此經故。

    不假接須彌等之神通智慧。

    真令聞者知舉手低頭皆成佛道。

    其誰能說能信。

    故曰是則為難。

    此雙以餘經神力智力。

    單校此經讀說者為難。

    故宜發大願一也。

     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至)若使人書是則為難。

     知音雲。

    空無形相。

    難以手把。

    空既被把。

    難以遊行。

    今皆不難者。

    餘經之神力易為信也。

    然此經不假把空等神力。

    但能自書。

    及使人書。

    則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佛與大衆。

    已同住于空中矣。

    此單以餘經神力。

    單校書持此經為難。

    故宜發大願二也。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至)暫讀此經是則為難。

     ○大地難置足甲。

    即置亦難升天。

    今皆不難者。

    由餘經之神力易也。

    此經暫時讀說。

    則已三變淨土。

    移天人置他土。

    其誰能哉。

    故宜發大願三也。

     假使劫燒擔負幹草(至)為一人說是則為難。

     ○幹草極易着。

    劫燒非常火。

    入中不燒。

    為不難者。

    乃餘經之神力也。

    此經但能持說。

    即為一人。

    則知大衆見燒盡我此土安隐矣。

    故宜發大願四也。

     若持八萬四千法藏(至)問其義趣是則為難。

     ○八萬法藏。

    及十二部經。

    一人難持。

    即持難說。

    即說亦難令聽者得六通。

    今皆不難者。

    餘經所诠。

    說者聽者。

    神力智力也。

    此經若能聽受。

    一問其義。

    即此現前六根。

    皆獲清淨矣。

    故宜發大願五也。

     若人說法令千萬億(至)如斯經典是則為難。

     ○說法令一人得果。

    具通尚難。

    況千萬億等。

    今謂不難者。

    餘經所诠神力智力。

    可謂廣大矣。

    此經但能奉持一念随喜。

    須臾聞之。

    即得究竟菩提。

    況從法會出。

    即第五十人功德。

    勝供養四百萬億六趣衆生滿八十歲。

    複令得四果。

    亦所不及。

    故宜發大願六也。

     △二釋勸意。

     我為佛道于無量土(至)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此結顯勸持也。

    則持佛身者。

    所謂此中已有如來全身。

     諸善男子于我滅後(至)今于佛前自說誓言。

     此處重呼重囑。

    無非要于持說二門。

    立堅固意。

    使此法久住。

    亦以結完宜發大願一句。

     此經難持若暫持者(至)則為疾得無上佛道。

     此及下文。

    皆結顯勸持也。

    要解雲。

    所謂持經。

    非手執口誦而已。

    要以此道内自攝持。

    由是得無畏力故。

    是則勇猛。

    超不退地故。

    是則精進。

    内外自正故。

    是名持戒。

    塵勞自淨故。

    是為頭陀。

    如此乃可疾得佛道。

    所以暫持為難。

    而諸佛喜歎也。

    若雖能書持讀誦。

    而不能造此。

    其猶蠹蟲食木。

    野鳥鳴春。

    風氣宣使。

    曾無意謂。

    又何貴于書持而稱難若此。

    學者當明深旨。

    以盡持經之道。

    則為疾得無上佛道兩句。

    為下龍女速得佛果之案。

     能于來世讀持此經(至)是諸天人世間之眼。

     要解雲。

    化澆漓世。

    必藉淳風。

    開人天眼。

    實資解義。

     于恐畏世能須臾說一切天人皆應供養。

     ○所謂若見此法師。

    生心如佛想。

    此尊師重道。

    勉進弘持也。

    此明植因之大。

    為提婆品張本。

    直指雲。

    三根因信而證真素法身之理。

    故以法師品收前大要起後。

    從體修證。

    庶不坐執幹慧。

    是以塔從地湧。

    表法身迥出根塵。

    樂說騰疑。

    表自然之智發現。

    佛述多寶本願。

    分身普集圓證。

    光告十方。

    表果體徹于因行。

    諸佛普集。

    表因行該于果海。

    無作因果互信。

    夫體用一如。

    三變土而成寂土。

    二如來總一真如。

    三身一體。

    四土一心。

    十法界之大夢。

    當下豁開。

    無邊際之佛果。

    刹那成就。

    迹門大業。

    于斯将周。

    召衆流通。

    繼佛慧命。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