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覺。
今言近者。
正近初住菩提也。
△二開譬。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至)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此複以喻明法也。
此喻作兩層看。
一于高原求水尚遠。
屬權。
二于濕土求水。
屬寔。
有人指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者。
渴乏須水。
是總标其求道之切。
直指雲。
渴喻三界火宅逼迫。
乏喻不得如來智慧。
水喻三平等真如之理。
須水喻勤求佛道。
高原喻阿含方等權教。
析色明空。
謂之鑿。
了悟十二因緣。
謂之穿。
所得是偏空之理。
如幹土。
二乘坐守偏空。
以為究竟。
惟佛了知非真滅度。
故曰知水尚遠。
施功不已。
喻二十二年以般若淘汰。
猶處門外。
因止宿草庵。
作字名兒。
喻轉見濕土。
因得名兒。
乃知長者家業。
喻遂漸至泥。
既知家業。
必定委付。
喻知水必近。
決定二字。
是開佛知見斷疑生信之謂。
此是借喻明法也。
△三合譬。
菩薩亦複如是(至)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曰是人。
今合喻中便言菩薩。
見聖凡速如返掌也。
直指雲。
若未聞下。
是執阿含方等為究竟。
故于法華不信不解。
由不信解。
則失真修。
故于菩薩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不生好樂。
所以去菩提則遠。
此是違教。
合上不善行菩薩道者。
若得聞下。
是順教合上善行菩薩道者。
因信而聞。
聞則悟解。
思惟修習。
此合轉見濕土遂漸至泥。
因修習必知得近菩提。
令決定知水必近。
近字。
是信前五品位也。
△四釋近。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至)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此釋得近之意。
天台雲。
一切菩薩者。
明諸教中權因也。
三菩提。
明一切菩薩所得權果也。
[△@△]徴釋之意。
正以還結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之旨。
一切菩薩。
即能修之人。
菩提。
是所修之法。
今言皆屬者。
則人法皆不出此經外。
何故。
蓋此經為一切衆生。
開方便門。
門戶既開。
則人人可入。
既入其門。
即得佛見矣。
此經為一切衆生。
示真寔相。
實相既顯。
則人人可悟。
既悟其旨。
即得佛知矣。
故此兩句。
即完結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而皆屬此經四字。
其意深矣。
則前難解難入之門。
無不通達。
下重明甚深無量。
謂此經之藏。
初從萬有而歸但空。
次從但空而歸中道。
再從中道而歸實際。
故曰深。
複自寔際而反觀萬有。
觸不得。
背不得。
如須彌山。
故曰固。
一切聖凡大小迷悟名号。
皆悉不到。
故曰幽。
從十住而至等覺。
喻五百由旬方到寶所。
故曰遠。
已到等覺。
尚隔一層。
是豈人易到哉。
故曰無人能到。
末三句。
謂今蒙佛教化成就。
而為諸菩薩。
已開已示。
故親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之境。
所謂必知得近阿耨菩提矣。
△五揀非。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至)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此應前八千新發意菩薩及五千退席者而來。
直指雲。
返醒在會。
并盡未來際。
聞此而驚疑者。
怖畏者。
令其皆得安心如海。
坐至菩提。
此運妙密鉗錘。
為一切人。
斬斷命根。
△二正示方軌。
分二。
一示方法。
又三。
一标章。
藥王若有善男子(至)爾乃應為四衆廣說斯經。
此明末世弘經之方軌也。
室衣座。
名為三軌。
末世弘經。
必藉此三。
自軌軌人。
方獲大利。
天台雲。
修無緣慈。
是入室義。
修寂滅忍。
是着衣義。
修于中空。
是坐座義。
△二解釋。
如來室者一切衆生中(至)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此釋明三種蔭被。
謂說法者。
應先于一切衆生中起大慈悲心。
謂之入如來室。
直指雲。
夫慈能與樂。
悲能拔苦。
慈悲廣大。
能安立衆生。
故喻為如來室也。
次對一切衆生。
以柔和忍辱心。
為着如來衣。
謂以權實二智說法。
順真俗之體。
莊嚴衆生。
設有執權背實生怨嫉者。
又當忍其所辱。
待其自化。
故以悲智二門。
喻如來衣也。
複指陰處界三。
真俗等法。
當體全空。
為如來座。
以此諸法無我無我所。
則見三界十二類衆生。
如鏡像空華。
始不作衆生見。
安心。
為如幻衆生說法。
故以諸法空寂。
為如來座也。
上言雲何應說。
複雲爾乃應說。
足見。
若不爾者。
非說法之式也。
三皆言如來者。
為此三種法式。
皆禀如來舊軌。
○天台問。
何故約三法名法師。
答。
約事。
必須登堂整衣坐座。
乃可敷宣。
又慈悲生一切善。
柔和遮一切惡。
法空蕩一切相。
故約此三。
△三勸修。
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至)廣說是法華經。
是中。
即三法中也。
不怠。
即以精進。
嚴此三法。
則能廣說。
天台雲。
五種法師。
用此三法自軌。
故雲安住是中。
用此化他。
故雲以不懈怠心等。
此正勸修也。
△二明利益。
分五。
一遣化人。
藥王我于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衆。
此明如來加被遣衆集聽也。
天台雲。
若初心未淳。
止可遣化人。
未可遣化四衆八部也。
若見天龍。
倚此自高。
妨損其道。
故不可令見也。
若心無倚着。
則尚堪見佛。
況複天龍以至總持。
自證利益耶。
△二遣化衆。
亦遣化比丘比丘尼(至)聞法信受随順不逆。
前謂遣化人。
未明是何等人。
但言為其集聽法衆。
似為引領人也。
此方言弟子衆。
既為如來所遣化者。
是禀佛命。
為法而來。
聞必信受。
于一切時中。
一切語中。
權寔大小。
無不随順也。
△三遣八部。
若說法者在空閑處(至)阿修羅等聽其說法。
空閑。
乃寂莫無人處也。
境寂心閑。
是謂鬼神來舍矣。
況此又為佛所命。
乃感應道交之驗也。
直指雲。
前虛遣化衆聽法。
此實遣天衆護法。
二俱以神力擁護之也。
△四見佛身。
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
前雲遣天衆聽法。
或隐或顯。
似未一定。
此則曰得見。
即面面相窺也。
直指雲。
此是法師心契佛心。
感應道交。
故如來現身面護。
令時時見。
而說法之心。
誠懇可見。
△五與總持。
若于此經忘失句逗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前雲時時令見。
此言我還為說。
皆謂說法者與法身相應。
若但言見報化身。
聞報化說法。
則疏矣。
△二偈頌。
分二。
一總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舍諸懈怠應當聽此經是經難得聞信解者亦難。
此總頌善行菩薩道者一節。
懈怠者指二乘。
難聞難信。
承上深固幽遠而來。
人未得理。
則懈怠自生。
凡欲舍懈怠。
冥與理應。
須聽此經。
以此經理智圓融。
須臾聞之。
尚得近菩提。
況久聞乎。
但此經難聞難信。
能信受者。
則可謂如優昙華矣。
△二頌前。
分二。
一頌歎經。
如人渴須水穿鑿于高原(至)決定知近水。
此頌喻文得水遠近。
如前釋。
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至)近于佛智慧。
此頌合譬一節。
以此經為深經者。
謂四十年前所說諸經。
淺顯明示。
未談了義。
至今法華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
言一切聲聞即是菩薩。
則較前為深。
為諸經中王。
若能于此審谛思惟。
則去佛慧不遠矣。
△二頌方軌。
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至)處此為說法。
此頌标釋一節。
前已解明。
無所畏。
即四無畏也。
廣分别說。
乃權實雙行也。
若說此經時有人惡口罵(至)為衆生說法。
直指雲。
此補出二頌。
前四句。
釋成上三蔭被中忍辱二字。
後四句。
引己為證。
千萬億土。
攝九界。
堅固身。
攝報化。
以及三十二應。
無量億。
乃豎說施化無窮也。
若我滅度後能說此經者(至)為作聽法衆。
此二十八句。
通頌如來以五事利益行人。
初遣四衆供養。
二遣化人護持。
三有忘令憶。
四得見佛身。
五遣八部聽講。
三次言在空閑者。
初謂法師若在空處讀經。
若有忘記章句。
我現身為說。
二若在空處。
或說或讀。
亦皆得見我身。
所謂處處見佛。
念念見佛也。
三曰。
若在空閑。
無人聽受。
我則遣天龍八部。
為作聽衆。
此皆如來為法重人也。
是人樂說法分别無挂礙(至)得見恒沙佛。
此八句孤起。
廣明法師具無礙辯。
心契十方諸佛。
而諸佛護念如子。
故所演妙法。
令聽者見谛。
獲歡喜位。
而複囑人天親近大乘師學。
速得大乘妙果。
而複因此師。
得見未來恒沙諸佛。
此又見燈燈無盡也。
知音雲。
末四句。
為後兩品章本。
若親近下。
勸勉。
伏得此經為弟子者具因行之案。
為後提婆品張本。
随順下。
伏得此經為弟子者成果德之案。
為下見寶塔品張本。
此一品經。
單明教菩薩法一句。
前半品教菩薩為弟子之法。
後半品教菩薩為師傳之法。
下見寶塔一品。
單明佛所護念一句。
見護念之佛具三世十方也。
見寶塔品第十一 品節雲。
此品判為示佛知見者。
以顯示如來常住法身實相真境。
欲令衆生知此見此。
乃佛之知見也。
惟此法身真境。
經初一光東照圓現法界事相。
生佛始終。
乃通示衆生心境之妙。
由當機未悟自心不達目前。
便是今蒙如來種種開示。
當機已信佛言。
自知作佛。
各得授記。
雖信自心。
然猶未信實相真境。
故世尊至此将顯法身常住。
見七寶妙塔從地湧出。
多寶如來全身現在。
以消生滅之見。
即此娑婆三變淨土。
以袪淨穢之執。
且十方諸佛充滿其中。
正顯法界塵刹。
觸目無非真境。
此為真佛之知見也。
大窾雲。
此品自方便譬喻因緣三門。
令三根人各得領悟授記。
為法王子。
紹隆聖種。
以完開悟二字。
亦完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科。
既悟之後。
欲其發願弘經行法師事。
故先法師品廣贊法師功德。
又恐不肯受持。
故假多寶。
親呈塔樣。
十方諸佛。
各将一卷大經作證。
觌面呈示。
令人親見一回。
方肯發願受持。
然後得入。
以了示入二字。
亦完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一科。
故此一品前半。
示佛知佛見。
而後半。
令其發願受持。
所謂一點水墨。
兩處成龍也。
[△@△]此品關系非細。
既見其塔。
複聞其聲。
當此聞見之人。
未必不懷奇特想也。
既有是想。
必求開塔。
由是引起集分身。
變淨土。
說壽量。
現神力如是多多奇特。
皆是為新記人。
擴充見地。
以盡佛知見矣。
故塔表法身。
是所見之理。
見字乃能見之人。
此處既是親見。
則後變土集佛。
一切境界無不親知。
由是不但待未來成佛福智圓滿後有此知見。
即今便于佛知見。
得少分矣。
不然。
何以完如來出世一大事因緣哉。
△二顯示一真妙境。
如來唱募。
以覓流通。
分二。
一長行。
分三。
一多寶湧現。
又分六。
一塔現之相。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至)種種寶物而莊校之。
此明塔相。
爾時者。
是三周人。
發始覺智。
見本覺理之時。
七寶者。
直指雲。
表信住行向地等妙之智。
寶塔。
表實相之境法身所依處也。
以權實之智。
契證住等五位圓理。
故高五百由旬。
智徹三科七大。
皆如來藏故。
廣二百五十由旬。
約由旬之數量。
高二萬裡。
表依正同轉。
迥超真俗二谛。
廣一萬裡。
表一真實相。
三周人粗重我法二執。
無明地破。
故見塔從地湧。
以無依智。
契無依理。
故塔住空中。
種種乃衆多定慧也。
莊校者。
皆一理之所具也。
五千欄楯龛室千萬(至)高至四天王宮。
天台雲。
欄楯。
是總持之法。
龛室千萬者。
即無量慈悲。
亦是無量空室。
幢幡。
是神通勝相。
垂寶璎珞者。
四十地功德。
上嚴法身。
下被衆生也。
寶玲萬億。
即八音四辯。
四面出香者。
四谛道風。
吹四德香也。
幡蓋以七寶合成者。
表差别萬行。
皆從七位理智流出。
高四天王者。
表法性身迥出四流也。
已上總明過去如來理智一如成法性之果塔。
直指雲。
高五百由旬。
應前過五百由旬至寶所意。
△二諸天供養。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至)恭敬尊重贊歎。
諸天供養事解可知。
若約理釋。
天台雲。
住行向為三十。
十地為一。
等覺為一。
妙覺為一。
合三十三數。
同依一實相境。
如三十三天同居忉利也。
雨天曼陀羅者。
必雨四華。
表初心具四十二地所有因華。
歸向法身。
如三十三天雨華供塔也。
餘諸天龍等。
供養寶塔。
即是内凡外凡。
亦依實相。
向果行因也。
△三多寶稱贊。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至)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此以古佛稱言證法不虛也。
直指雲。
塔以理智互表。
而總歸能依之理。
塔中複有古佛。
以顯所依之智。
智能啟悟衆生。
故出大音聲。
大音者。
應上三周普記之音。
雙歎釋迦權實并說。
故兩言善哉也。
[△@△]平等有二。
一法平等。
二衆生平等。
大慧即前權實雙融。
是謂諸佛智慧也。
以此大慧稱中道之理。
即法平等。
于人不分權漸。
普皆授記。
是衆生平等。
應上等賜大白牛車意。
須知平等大慧。
更非别法。
即是三世十方一切諸佛教授菩薩為諸佛所護念之妙法華經也。
今日如來亦以此法。
為大衆說。
則所說之法。
如所如說。
誠然如是。
此是歎佛所說稱寔理。
故為如是也。
二歎如來至今第五時說此妙法不差機故。
如此機教相扣。
即是稱實理故說亦如是也。
下又言釋迦牟尼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此三句更有深意。
由二乘一往不信自心作佛。
亦不信佛所說法是平等慧。
而佛于三周法喻二說之間。
皆言我所說真實。
意恐聞者信力不堅。
故假塔中古佛。
如是稱贊。
使會中初入門者。
因見因聞。
而得實信矣。
此節文勢雖為釋迦作證。
意在開悟會衆施受不虛也。
△四會衆驚疑。
爾時四衆見大寶塔(至)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此中四衆。
約參随。
即發起當機影響結緣之四衆。
約受益。
即三周新悟有信解行證之四衆。
今是受益衆。
同開佛知見。
同證一真理。
真見頓明。
故即見寶塔出現也。
直指雲。
諸佛之法。
以無住為本。
故塔住空中。
根結頓解。
真聞始開。
故聞塔中音聲所證之理。
等同三世故。
皆得法喜。
從劫至劫。
無明所覆。
今始親證。
故怪未曾有也。
△五樂說請問。
爾時有菩薩摩诃薩(至)又于其中發是音聲。
前品已下。
節節皆有菩薩助化者。
是表當人無師智及自然智漸漸開發之相。
序品光現一真法界。
示悟衆生。
故假彌勒發問。
以啟三周大業。
三世平等。
示真實相。
若不窮塔之本。
新記罔識其始末。
故此假大樂說發問也。
知音雲。
樂說。
乃四辯中之樂說無礙辯。
此與藥王同行八萬人中一人。
前品明三世持經。
非藥王苦行。
不足以因之。
此品會十方三世而付囑。
非大樂說。
不足以請之。
問意有三。
一問何因有塔。
二問何故地湧。
三問何故出聲。
△六如來為答。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至)為作證明贊言善哉。
此答第二問。
何故從地湧出。
謂此塔中。
有全身者。
正與會衆。
分明顯示所見所聞之境也。
正應前文此中已有如來全身不須複安舍利之文。
往過東方者。
不離動用中也。
無量阿僧祗世界外而來。
至此是自他不隔也。
國名寶淨。
佛号多寶。
總表法性真淨權實一如也。
次下出陳古佛因中大願不虛。
故從地湧出也。
據菩薩處胎經第二卷全身舍利品。
佛雲。
此大地種。
厚八十四萬億裡。
地下有風。
風下有水。
水下有火。
火下有沙。
沙下有金剛刹。
各各厚八十四萬億裡。
諸佛全身。
盡在彼金剛刹中。
乃至有法鼓世界。
亦厚八十四萬億裡。
過去億千萬佛。
皆留舍利。
彼土舍利。
我亦有分。
非一非二。
不住一處。
亦非不住。
周旋往來。
光相具足。
示現教化等。
由是而知。
多寶全身。
皆在彼金剛刹。
及法鼓世界。
從地湧出也。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至)應起一大塔。
此答第一問。
以何因緣。
而有此塔。
如來為當機。
述陳古佛将入滅時。
囑令起塔供全身者。
意在于未來凡說經處。
皆踴現作證。
而興贊歎。
不獨今日如是湧現也。
若照前文。
諸佛世尊。
從昔已來之所守護。
又見三世皆如是湧現也。
其佛以神通願力(至)從地湧出贊言善哉善哉。
此答第三問何故發聲。
佛今答雲。
彼佛為作證明故。
作是音聲也。
天台雲。
釋論明多寶佛不得說法而取滅度。
何謂不說。
當是多寶亦得開三。
但不得至法華顯實。
故雲不說法耳。
以是義故。
雖複滅度。
在在處處。
凡說法華經。
便随喜作證。
前曰此塔三世湧現。
此曰十方湧現。
足顯此塔無在不在也。
△二分身遠集。
分七。
一樂說請見。
是時大樂說菩薩(至)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三周新記之人。
向所聞報佛之音。
所見如如之理。
尚在仿佛。
猶不離權乘。
見解至此。
欲其如實知見。
事非偶爾。
欲得法身。
親切洗去從前所有知見。
故必假如來神力加被也。
要知大樂說此問。
引發非輕。
如後集分身佛。
是何等境界。
三變娑婆。
是何等境界。
分半座而坐。
接會衆于空。
如此不思議事。
皆由此問而緻故知此問非如來神力所起。
何有願欲見多寶耶。
△二應集分身。
佛告大樂說(至)在于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大樂說願欲見此佛身。
世尊雲。
此佛不容易見。
有深重願力存焉。
欲待我分身并集一處。
然後乃得見彼佛也。
蓋集分身者。
攝用歸體。
若體用不完而欲求見。
願則不深矣。
若三身不具而欲即見。
願則不重矣。
此節文雖有彼我差别。
意實一貫。
重在深重願三字。
三身并集一處。
畢竟是甚麼處。
若真到此處。
即刺着個佛字見。
亦是空華。
看經者好生着眼。
△三樂說請集。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至)禮拜供養。
樂說今以佛神力。
又推廣其見。
而亦欲見十方諸佛。
若有一佛見之未得。
則不成樂說無礙。
故曰亦願欲見。
如此則樂說。
亦以深重願。
為新記人。
圓成無礙妙法矣。
△四放光遠召。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至)所照之處亦複如是。
此是經家叙置如來欲集分身諸佛。
但以光召。
則諸佛随召而至也。
序品中。
放白毫光。
意為靈山會裡一切人。
顯發中道智境。
故引發三周人。
各得授記。
今複放此光。
是欲為會衆圓成此段因緣故。
仍向東方如是照也。
即見二字有意。
此謂會衆因光即見也。
然大通光照五百萬億國。
以緻請法之衆。
而此光又過恒河沙。
則所證利益。
定非三乘所能拟也。
光中所現。
皆
今言近者。
正近初住菩提也。
△二開譬。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至)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此複以喻明法也。
此喻作兩層看。
一于高原求水尚遠。
屬權。
二于濕土求水。
屬寔。
有人指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者。
渴乏須水。
是總标其求道之切。
直指雲。
渴喻三界火宅逼迫。
乏喻不得如來智慧。
水喻三平等真如之理。
須水喻勤求佛道。
高原喻阿含方等權教。
析色明空。
謂之鑿。
了悟十二因緣。
謂之穿。
所得是偏空之理。
如幹土。
二乘坐守偏空。
以為究竟。
惟佛了知非真滅度。
故曰知水尚遠。
施功不已。
喻二十二年以般若淘汰。
猶處門外。
因止宿草庵。
作字名兒。
喻轉見濕土。
因得名兒。
乃知長者家業。
喻遂漸至泥。
既知家業。
必定委付。
喻知水必近。
決定二字。
是開佛知見斷疑生信之謂。
此是借喻明法也。
△三合譬。
菩薩亦複如是(至)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曰是人。
今合喻中便言菩薩。
見聖凡速如返掌也。
直指雲。
若未聞下。
是執阿含方等為究竟。
故于法華不信不解。
由不信解。
則失真修。
故于菩薩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不生好樂。
所以去菩提則遠。
此是違教。
合上不善行菩薩道者。
若得聞下。
是順教合上善行菩薩道者。
因信而聞。
聞則悟解。
思惟修習。
此合轉見濕土遂漸至泥。
因修習必知得近菩提。
令決定知水必近。
近字。
是信前五品位也。
△四釋近。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至)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此釋得近之意。
天台雲。
一切菩薩者。
明諸教中權因也。
三菩提。
明一切菩薩所得權果也。
[△@△]徴釋之意。
正以還結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之旨。
一切菩薩。
即能修之人。
菩提。
是所修之法。
今言皆屬者。
則人法皆不出此經外。
何故。
蓋此經為一切衆生。
開方便門。
門戶既開。
則人人可入。
既入其門。
即得佛見矣。
此經為一切衆生。
示真寔相。
實相既顯。
則人人可悟。
既悟其旨。
即得佛知矣。
故此兩句。
即完結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而皆屬此經四字。
其意深矣。
則前難解難入之門。
無不通達。
下重明甚深無量。
謂此經之藏。
初從萬有而歸但空。
次從但空而歸中道。
再從中道而歸實際。
故曰深。
複自寔際而反觀萬有。
觸不得。
背不得。
如須彌山。
故曰固。
一切聖凡大小迷悟名号。
皆悉不到。
故曰幽。
從十住而至等覺。
喻五百由旬方到寶所。
故曰遠。
已到等覺。
尚隔一層。
是豈人易到哉。
故曰無人能到。
末三句。
謂今蒙佛教化成就。
而為諸菩薩。
已開已示。
故親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之境。
所謂必知得近阿耨菩提矣。
△五揀非。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至)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此應前八千新發意菩薩及五千退席者而來。
直指雲。
返醒在會。
并盡未來際。
聞此而驚疑者。
怖畏者。
令其皆得安心如海。
坐至菩提。
此運妙密鉗錘。
為一切人。
斬斷命根。
△二正示方軌。
分二。
一示方法。
又三。
一标章。
藥王若有善男子(至)爾乃應為四衆廣說斯經。
此明末世弘經之方軌也。
室衣座。
名為三軌。
末世弘經。
必藉此三。
自軌軌人。
方獲大利。
天台雲。
修無緣慈。
是入室義。
修寂滅忍。
是着衣義。
修于中空。
是坐座義。
△二解釋。
如來室者一切衆生中(至)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此釋明三種蔭被。
謂說法者。
應先于一切衆生中起大慈悲心。
謂之入如來室。
直指雲。
夫慈能與樂。
悲能拔苦。
慈悲廣大。
能安立衆生。
故喻為如來室也。
次對一切衆生。
以柔和忍辱心。
為着如來衣。
謂以權實二智說法。
順真俗之體。
莊嚴衆生。
設有執權背實生怨嫉者。
又當忍其所辱。
待其自化。
故以悲智二門。
喻如來衣也。
複指陰處界三。
真俗等法。
當體全空。
為如來座。
以此諸法無我無我所。
則見三界十二類衆生。
如鏡像空華。
始不作衆生見。
安心。
為如幻衆生說法。
故以諸法空寂。
為如來座也。
上言雲何應說。
複雲爾乃應說。
足見。
若不爾者。
非說法之式也。
三皆言如來者。
為此三種法式。
皆禀如來舊軌。
○天台問。
何故約三法名法師。
答。
約事。
必須登堂整衣坐座。
乃可敷宣。
又慈悲生一切善。
柔和遮一切惡。
法空蕩一切相。
故約此三。
△三勸修。
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至)廣說是法華經。
是中。
即三法中也。
不怠。
即以精進。
嚴此三法。
則能廣說。
天台雲。
五種法師。
用此三法自軌。
故雲安住是中。
用此化他。
故雲以不懈怠心等。
此正勸修也。
△二明利益。
分五。
一遣化人。
藥王我于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衆。
此明如來加被遣衆集聽也。
天台雲。
若初心未淳。
止可遣化人。
未可遣化四衆八部也。
若見天龍。
倚此自高。
妨損其道。
故不可令見也。
若心無倚着。
則尚堪見佛。
況複天龍以至總持。
自證利益耶。
△二遣化衆。
亦遣化比丘比丘尼(至)聞法信受随順不逆。
前謂遣化人。
未明是何等人。
但言為其集聽法衆。
似為引領人也。
此方言弟子衆。
既為如來所遣化者。
是禀佛命。
為法而來。
聞必信受。
于一切時中。
一切語中。
權寔大小。
無不随順也。
△三遣八部。
若說法者在空閑處(至)阿修羅等聽其說法。
空閑。
乃寂莫無人處也。
境寂心閑。
是謂鬼神來舍矣。
況此又為佛所命。
乃感應道交之驗也。
直指雲。
前虛遣化衆聽法。
此實遣天衆護法。
二俱以神力擁護之也。
△四見佛身。
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
前雲遣天衆聽法。
或隐或顯。
似未一定。
此則曰得見。
即面面相窺也。
直指雲。
此是法師心契佛心。
感應道交。
故如來現身面護。
令時時見。
而說法之心。
誠懇可見。
△五與總持。
若于此經忘失句逗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前雲時時令見。
此言我還為說。
皆謂說法者與法身相應。
若但言見報化身。
聞報化說法。
則疏矣。
△二偈頌。
分二。
一總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舍諸懈怠應當聽此經是經難得聞信解者亦難。
此總頌善行菩薩道者一節。
懈怠者指二乘。
難聞難信。
承上深固幽遠而來。
人未得理。
則懈怠自生。
凡欲舍懈怠。
冥與理應。
須聽此經。
以此經理智圓融。
須臾聞之。
尚得近菩提。
況久聞乎。
但此經難聞難信。
能信受者。
則可謂如優昙華矣。
△二頌前。
分二。
一頌歎經。
如人渴須水穿鑿于高原(至)決定知近水。
此頌喻文得水遠近。
如前釋。
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至)近于佛智慧。
此頌合譬一節。
以此經為深經者。
謂四十年前所說諸經。
淺顯明示。
未談了義。
至今法華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
言一切聲聞即是菩薩。
則較前為深。
為諸經中王。
若能于此審谛思惟。
則去佛慧不遠矣。
△二頌方軌。
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至)處此為說法。
此頌标釋一節。
前已解明。
無所畏。
即四無畏也。
廣分别說。
乃權實雙行也。
若說此經時有人惡口罵(至)為衆生說法。
直指雲。
此補出二頌。
前四句。
釋成上三蔭被中忍辱二字。
後四句。
引己為證。
千萬億土。
攝九界。
堅固身。
攝報化。
以及三十二應。
無量億。
乃豎說施化無窮也。
若我滅度後能說此經者(至)為作聽法衆。
此二十八句。
通頌如來以五事利益行人。
初遣四衆供養。
二遣化人護持。
三有忘令憶。
四得見佛身。
五遣八部聽講。
三次言在空閑者。
初謂法師若在空處讀經。
若有忘記章句。
我現身為說。
二若在空處。
或說或讀。
亦皆得見我身。
所謂處處見佛。
念念見佛也。
三曰。
若在空閑。
無人聽受。
我則遣天龍八部。
為作聽衆。
此皆如來為法重人也。
是人樂說法分别無挂礙(至)得見恒沙佛。
此八句孤起。
廣明法師具無礙辯。
心契十方諸佛。
而諸佛護念如子。
故所演妙法。
令聽者見谛。
獲歡喜位。
而複囑人天親近大乘師學。
速得大乘妙果。
而複因此師。
得見未來恒沙諸佛。
此又見燈燈無盡也。
知音雲。
末四句。
為後兩品章本。
若親近下。
勸勉。
伏得此經為弟子者具因行之案。
為後提婆品張本。
随順下。
伏得此經為弟子者成果德之案。
為下見寶塔品張本。
此一品經。
單明教菩薩法一句。
前半品教菩薩為弟子之法。
後半品教菩薩為師傳之法。
下見寶塔一品。
單明佛所護念一句。
見護念之佛具三世十方也。
見寶塔品第十一 品節雲。
此品判為示佛知見者。
以顯示如來常住法身實相真境。
欲令衆生知此見此。
乃佛之知見也。
惟此法身真境。
經初一光東照圓現法界事相。
生佛始終。
乃通示衆生心境之妙。
由當機未悟自心不達目前。
便是今蒙如來種種開示。
當機已信佛言。
自知作佛。
各得授記。
雖信自心。
然猶未信實相真境。
故世尊至此将顯法身常住。
見七寶妙塔從地湧出。
多寶如來全身現在。
以消生滅之見。
即此娑婆三變淨土。
以袪淨穢之執。
且十方諸佛充滿其中。
正顯法界塵刹。
觸目無非真境。
此為真佛之知見也。
大窾雲。
此品自方便譬喻因緣三門。
令三根人各得領悟授記。
為法王子。
紹隆聖種。
以完開悟二字。
亦完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科。
既悟之後。
欲其發願弘經行法師事。
故先法師品廣贊法師功德。
又恐不肯受持。
故假多寶。
親呈塔樣。
十方諸佛。
各将一卷大經作證。
觌面呈示。
令人親見一回。
方肯發願受持。
然後得入。
以了示入二字。
亦完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一科。
故此一品前半。
示佛知佛見。
而後半。
令其發願受持。
所謂一點水墨。
兩處成龍也。
[△@△]此品關系非細。
既見其塔。
複聞其聲。
當此聞見之人。
未必不懷奇特想也。
既有是想。
必求開塔。
由是引起集分身。
變淨土。
說壽量。
現神力如是多多奇特。
皆是為新記人。
擴充見地。
以盡佛知見矣。
故塔表法身。
是所見之理。
見字乃能見之人。
此處既是親見。
則後變土集佛。
一切境界無不親知。
由是不但待未來成佛福智圓滿後有此知見。
即今便于佛知見。
得少分矣。
不然。
何以完如來出世一大事因緣哉。
△二顯示一真妙境。
如來唱募。
以覓流通。
分二。
一長行。
分三。
一多寶湧現。
又分六。
一塔現之相。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至)種種寶物而莊校之。
此明塔相。
爾時者。
是三周人。
發始覺智。
見本覺理之時。
七寶者。
直指雲。
表信住行向地等妙之智。
寶塔。
表實相之境法身所依處也。
以權實之智。
契證住等五位圓理。
故高五百由旬。
智徹三科七大。
皆如來藏故。
廣二百五十由旬。
約由旬之數量。
高二萬裡。
表依正同轉。
迥超真俗二谛。
廣一萬裡。
表一真實相。
三周人粗重我法二執。
無明地破。
故見塔從地湧。
以無依智。
契無依理。
故塔住空中。
種種乃衆多定慧也。
莊校者。
皆一理之所具也。
五千欄楯龛室千萬(至)高至四天王宮。
天台雲。
欄楯。
是總持之法。
龛室千萬者。
即無量慈悲。
亦是無量空室。
幢幡。
是神通勝相。
垂寶璎珞者。
四十地功德。
上嚴法身。
下被衆生也。
寶玲萬億。
即八音四辯。
四面出香者。
四谛道風。
吹四德香也。
幡蓋以七寶合成者。
表差别萬行。
皆從七位理智流出。
高四天王者。
表法性身迥出四流也。
已上總明過去如來理智一如成法性之果塔。
直指雲。
高五百由旬。
應前過五百由旬至寶所意。
△二諸天供養。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至)恭敬尊重贊歎。
諸天供養事解可知。
若約理釋。
天台雲。
住行向為三十。
十地為一。
等覺為一。
妙覺為一。
合三十三數。
同依一實相境。
如三十三天同居忉利也。
雨天曼陀羅者。
必雨四華。
表初心具四十二地所有因華。
歸向法身。
如三十三天雨華供塔也。
餘諸天龍等。
供養寶塔。
即是内凡外凡。
亦依實相。
向果行因也。
△三多寶稱贊。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至)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此以古佛稱言證法不虛也。
直指雲。
塔以理智互表。
而總歸能依之理。
塔中複有古佛。
以顯所依之智。
智能啟悟衆生。
故出大音聲。
大音者。
應上三周普記之音。
雙歎釋迦權實并說。
故兩言善哉也。
[△@△]平等有二。
一法平等。
二衆生平等。
大慧即前權實雙融。
是謂諸佛智慧也。
以此大慧稱中道之理。
即法平等。
于人不分權漸。
普皆授記。
是衆生平等。
應上等賜大白牛車意。
須知平等大慧。
更非别法。
即是三世十方一切諸佛教授菩薩為諸佛所護念之妙法華經也。
今日如來亦以此法。
為大衆說。
則所說之法。
如所如說。
誠然如是。
此是歎佛所說稱寔理。
故為如是也。
二歎如來至今第五時說此妙法不差機故。
如此機教相扣。
即是稱實理故說亦如是也。
下又言釋迦牟尼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此三句更有深意。
由二乘一往不信自心作佛。
亦不信佛所說法是平等慧。
而佛于三周法喻二說之間。
皆言我所說真實。
意恐聞者信力不堅。
故假塔中古佛。
如是稱贊。
使會中初入門者。
因見因聞。
而得實信矣。
此節文勢雖為釋迦作證。
意在開悟會衆施受不虛也。
△四會衆驚疑。
爾時四衆見大寶塔(至)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此中四衆。
約參随。
即發起當機影響結緣之四衆。
約受益。
即三周新悟有信解行證之四衆。
今是受益衆。
同開佛知見。
同證一真理。
真見頓明。
故即見寶塔出現也。
直指雲。
諸佛之法。
以無住為本。
故塔住空中。
根結頓解。
真聞始開。
故聞塔中音聲所證之理。
等同三世故。
皆得法喜。
從劫至劫。
無明所覆。
今始親證。
故怪未曾有也。
△五樂說請問。
爾時有菩薩摩诃薩(至)又于其中發是音聲。
前品已下。
節節皆有菩薩助化者。
是表當人無師智及自然智漸漸開發之相。
序品光現一真法界。
示悟衆生。
故假彌勒發問。
以啟三周大業。
三世平等。
示真實相。
若不窮塔之本。
新記罔識其始末。
故此假大樂說發問也。
知音雲。
樂說。
乃四辯中之樂說無礙辯。
此與藥王同行八萬人中一人。
前品明三世持經。
非藥王苦行。
不足以因之。
此品會十方三世而付囑。
非大樂說。
不足以請之。
問意有三。
一問何因有塔。
二問何故地湧。
三問何故出聲。
△六如來為答。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至)為作證明贊言善哉。
此答第二問。
何故從地湧出。
謂此塔中。
有全身者。
正與會衆。
分明顯示所見所聞之境也。
正應前文此中已有如來全身不須複安舍利之文。
往過東方者。
不離動用中也。
無量阿僧祗世界外而來。
至此是自他不隔也。
國名寶淨。
佛号多寶。
總表法性真淨權實一如也。
次下出陳古佛因中大願不虛。
故從地湧出也。
據菩薩處胎經第二卷全身舍利品。
佛雲。
此大地種。
厚八十四萬億裡。
地下有風。
風下有水。
水下有火。
火下有沙。
沙下有金剛刹。
各各厚八十四萬億裡。
諸佛全身。
盡在彼金剛刹中。
乃至有法鼓世界。
亦厚八十四萬億裡。
過去億千萬佛。
皆留舍利。
彼土舍利。
我亦有分。
非一非二。
不住一處。
亦非不住。
周旋往來。
光相具足。
示現教化等。
由是而知。
多寶全身。
皆在彼金剛刹。
及法鼓世界。
從地湧出也。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至)應起一大塔。
此答第一問。
以何因緣。
而有此塔。
如來為當機。
述陳古佛将入滅時。
囑令起塔供全身者。
意在于未來凡說經處。
皆踴現作證。
而興贊歎。
不獨今日如是湧現也。
若照前文。
諸佛世尊。
從昔已來之所守護。
又見三世皆如是湧現也。
其佛以神通願力(至)從地湧出贊言善哉善哉。
此答第三問何故發聲。
佛今答雲。
彼佛為作證明故。
作是音聲也。
天台雲。
釋論明多寶佛不得說法而取滅度。
何謂不說。
當是多寶亦得開三。
但不得至法華顯實。
故雲不說法耳。
以是義故。
雖複滅度。
在在處處。
凡說法華經。
便随喜作證。
前曰此塔三世湧現。
此曰十方湧現。
足顯此塔無在不在也。
△二分身遠集。
分七。
一樂說請見。
是時大樂說菩薩(至)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三周新記之人。
向所聞報佛之音。
所見如如之理。
尚在仿佛。
猶不離權乘。
見解至此。
欲其如實知見。
事非偶爾。
欲得法身。
親切洗去從前所有知見。
故必假如來神力加被也。
要知大樂說此問。
引發非輕。
如後集分身佛。
是何等境界。
三變娑婆。
是何等境界。
分半座而坐。
接會衆于空。
如此不思議事。
皆由此問而緻故知此問非如來神力所起。
何有願欲見多寶耶。
△二應集分身。
佛告大樂說(至)在于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大樂說願欲見此佛身。
世尊雲。
此佛不容易見。
有深重願力存焉。
欲待我分身并集一處。
然後乃得見彼佛也。
蓋集分身者。
攝用歸體。
若體用不完而欲求見。
願則不深矣。
若三身不具而欲即見。
願則不重矣。
此節文雖有彼我差别。
意實一貫。
重在深重願三字。
三身并集一處。
畢竟是甚麼處。
若真到此處。
即刺着個佛字見。
亦是空華。
看經者好生着眼。
△三樂說請集。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至)禮拜供養。
樂說今以佛神力。
又推廣其見。
而亦欲見十方諸佛。
若有一佛見之未得。
則不成樂說無礙。
故曰亦願欲見。
如此則樂說。
亦以深重願。
為新記人。
圓成無礙妙法矣。
△四放光遠召。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至)所照之處亦複如是。
此是經家叙置如來欲集分身諸佛。
但以光召。
則諸佛随召而至也。
序品中。
放白毫光。
意為靈山會裡一切人。
顯發中道智境。
故引發三周人。
各得授記。
今複放此光。
是欲為會衆圓成此段因緣故。
仍向東方如是照也。
即見二字有意。
此謂會衆因光即見也。
然大通光照五百萬億國。
以緻請法之衆。
而此光又過恒河沙。
則所證利益。
定非三乘所能拟也。
光中所現。
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