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六

關燈
分二。

    一長行。

    分三。

    一總記千二百。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至)三藐三菩提記。

     此承上千二百人心之所念希望同記。

    而即賜其記者。

    為重在信力也。

    直指雲。

    從三周已來。

    所聞種種開示見地。

    固已明白。

    一信便入住位。

    所以召大迦葉而懸記者。

    意有所托也。

    況此亦結完方便品中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之案。

     △二别記憍陳如。

     于此衆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至)天人師佛世尊。

     陳如最初悟道。

    居衆上首。

    故别與記。

    尊者于得記之後。

    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

    亦即是深心本願。

    欲滿二利功德。

    而果号普明者。

    要解雲。

    以智慧明破諸癡暗。

    普使衆生明了法性故也。

     ○妙樂問。

    若其居首别記。

    何不初周記耶。

    答。

    若約寔行。

    大小緣别。

    兩初各異。

    身子最初結大緣。

    故初周先悟。

    陳如先結小緣。

    故于鹿苑先悟。

    若約權行引物。

    二意各别。

    垂迹之法。

    不可一準。

     △三後記五百人。

     其五百阿羅漢(至)盡同一号名曰普明。

     迦留陀夷。

    此雲黑光。

    亦雲粗黑。

    顔色黑而光故。

    周陀。

    或雲周利。

    此雲大路邊生。

    佛本行經雲。

    其母随夫往他國。

    久而有孕。

    垂産思歸。

    行至中路。

    即誕其子。

    如是二度。

    凡生二子。

    乃以大小别之。

    小即莎伽陀。

    亦雲槃陀伽。

    亦雲槃特。

    此雲小路邊生。

    其餘皆如序品中釋。

     [△@△]問。

    世尊前許雲。

    是千二百。

    我今當現前次第與記。

    及至授陳那記後。

    而獨舉五百。

    于五百中。

    而又獨言三迦葉及迦留等。

    何其許與之侔不也。

    答。

    廣略之義。

    品題曾已問明。

    但五百現在本座。

    至于三迦葉與十大弟子。

    為阿含時。

    衆中首領。

    曾為千二百之師。

    所以别舉。

    若言許與。

    如來既雲次第與。

    又雲皆當得。

    又雲盡同一号。

    則千二百該無不盡也。

    同号普明者。

    以同證普光明智故也。

     △二偈頌。

    分二。

    一先頌授陳如五百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當見無量佛(至)故号為普明。

     前四句頌因圓。

    長行中但曰當供養六萬二千億。

    今言當見無量佛。

    須知。

    當供養者。

    乃從今日得記後事。

    當見無量佛者。

    約三世而言。

    統論三世因行。

    則過阿僧祇者有之。

    下六句方明果滿。

    此申明果德。

    有五。

    一光明。

    二神通。

    三名聞。

    四衆敬。

    五說法。

    由有諸實德故。

    見斯善名也。

     其國土清淨菩薩皆勇猛(至)有如是神力。

     此頌依報清淨。

    法屬勇猛。

    升樓閣而遊諸國者。

    是不出戶庭。

    無處不遍也。

    以無上供獻于諸佛者。

    即運心供養也。

    供佛歡喜須臾還國者。

    是萬用俱興。

    不離當處也。

    與彌陀佛國人。

    供養十方。

    即以食時。

    而便還國同。

    此皆菩薩神力如是。

    故雲有是神力。

     佛壽六萬劫正法住倍壽像法複倍是法滅天人憂。

     知音雲。

    此記有四。

    一記佛具壽命。

    二記正法。

    三記像法。

    四記末法。

    以法滅天人憂。

    皆末法之事。

    此皆補長行所未有者。

    頌陳如一人如是。

     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至)皆如上所說。

     此一十四句。

    例陳如一人。

    而通頌五百人因果。

    某甲者。

    以五百人展轉授記之稱。

    如陳如滅度。

    曰我滅度後。

    優樓頻那。

    汝當作佛。

    依正莊嚴。

    及所化之世間。

    如我無異。

    其佛及弟子神通威德。

    正法像法。

    壽命劫數。

    俱不必更說。

    亦皆如上所說無二。

    以上五百該盡。

     △二總頌授一切聲聞記。

     迦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至)汝當為宣說。

     此囑大迦葉。

    補餘七百人記。

    其依正因果。

    劫國莊嚴。

    正像壽命。

    皆無二無别。

    今雖未得耳提面命。

    汝可為之一一宣說也。

    故華嚴經雲。

    現前得授記。

    不現前亦得授記。

    妙哉經文。

    其簡要如是。

     △三會衆領解。

    分二。

    一長行。

    又二。

    一經家叙喜。

     爾時五百阿羅漢(至)頭面禮足悔過自責。

     此領前我及汝等宿世因緣之義。

    結完化城喻一品之文。

    前标記處。

    世尊許與千二百人普記。

    今叙謝隻雲五百。

    乃約在會面領記者為言。

    故言于佛前得受記已。

    揀不在本會之七百衆耳。

    歡喜踴躍者。

    内心慶幸。

    前希記雲。

    若世尊各見授記。

    不亦快乎。

    今既如本所願。

    故應歡喜無量。

    所以從本座起作禮陳過也。

    此中重在悔過自責一句。

    不信自心作佛。

    不行菩薩大行。

    忘失久遠因緣。

    有負如來悲救。

    皆是從前罪過。

    由今新悟。

    故悔責也。

    自責二字。

    猶重有不啻損形殒命之态。

    從前屢受佛責。

    猶不知過。

    今既悟明斯道。

    得受妙記。

    故自責執迷之固。

    而不早證真空。

    悔恨無極。

     △二自陳領解。

    分二。

    一法說。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

     此處并說喻處所稱世尊最親切。

    非無見無得而稱。

    我字即陳如。

    等者等五百人。

    常作念者。

    謂執迷之過。

    非一日也。

    自謂下。

    方是悔過。

    謂得少為足。

    無大乘志也。

    此正照方便品佛說一解脫義。

    我等亦得此法。

    到于涅槃之意。

    今乃知之一句。

    方是責其根鈍智淺不早悟是妙法也。

    須知陳如等。

    乃在昔宮中久侍之人。

    世尊始末拈弄。

    無不備見。

    如才出頭。

    便謂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此處我應當悟。

    至于四十年中。

    頭頭顯露。

    我隻頭頭不悟。

    而本會放眉間光。

    出定揚德。

    法說喻說。

    總皆似奏九韶于聾人。

    及至說因緣化城。

    方得明了。

    可謂愚鈍之極。

    如是自咎。

    與身子自責。

    并四人說窮子喻。

    同出一軌。

     △二喻說。

    又二。

    一略舉喻。

     如無智者所以者何(至)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如來于火宅喻前雲。

    諸有智者。

    以譬喻得解。

    既經喻說。

    而又經因緣。

    此豈謂有智哉。

    照方便品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前雲不知。

    而今乃知。

    由知之遲。

    故言如無智者。

    下徴明。

    何故如無智者。

    況如來所有無量智慧。

    本為我所應得。

    而自不勤求。

    返以小智為足。

    豈非一大愚耶。

    觀應得二字。

    足知今日新證。

    洞見本覺妙明。

    開佛知見。

    群暗俱盡矣。

     △二正舉喻。

    分二。

    一開譬。

    又二。

    一醉酒不知。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至)系其衣裡與之而去。

     系珠喻。

    領上王子結緣也。

    天台雲。

    有人者。

    即二乘之機。

    親友。

    即第十六王子。

    家。

    即大乘教法。

    醉酒句。

    謂當時大機暫發。

    無明暫伏。

    以得聞經。

    内心微解。

    如至親友家。

    以無明重故。

    還複迷失。

    如醉酒而卧。

    醉有二義。

    一重醉都不覺知。

    二輕醉。

    微覺尋忘。

    亦名不覺。

    雖有二義。

    終成系珠。

    如毒鼓耳。

    官事當行者。

    明王子餘處機興。

    逗緣往應。

    故雲當行。

    弘法化他。

    知非私務。

    故雲官事。

    無價珠者。

    即一乘實相真如實智也。

    系衣裡者。

    愧悔忍辱。

    能遮醜恚。

    及防外惡。

    即是外衣。

    信樂之心。

    内褁善根。

    即是内衣。

    于時聞法。

    微信樂欲。

    即了因智願種子也。

     其人醉卧都不覺知(至)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天台雲。

    醉卧不覺。

    明中間懈退不受大法也。

    由無明心重。

    尋複不憶。

    起已遊行下。

    明中間接之以小受三乘化也。

    善根欲發。

    厭苦求樂。

    故雲起已遊行。

    無明覆解。

    不知向本求大乘衣食。

    故雲向他國求小乘衣食。

    若魔佛相望。

    生死魔界為他國。

    佛法大小皆為本國。

    就大小相望。

    小乘未免生死。

    猶是他國。

    大乘永脫生死。

    乃為本國。

    究竟還源也。

    此正謂背大乘國。

    往小乘土。

    不知從珠取給。

    而傭作自資。

    獲一日價。

    得少為足也。

    衣食等。

    知音雲。

    喻五百人既迷本有。

    堕入五道。

    不免求人天福報之衣食。

    崇水事火。

    持牛狗戒。

    而勤力求索。

    甚大艱難也。

     △二親友覺悟。

     于後親友會遇見之(至)何為衣食乃至如是。

     自大通系珠下種。

    以至今四十年後。

    故曰于後遇見。

    直指雲。

    此承窮子喻。

    合長者第三翻塵土坌身。

    會遇于除糞之處。

    方便見子。

    彼雲咄哉男子。

    是叙般若時真俗雙超。

    故曰汝常此作。

    此叙未獲真俗一如。

    故曰何為衣食乃至如是。

    咄哉。

    喝醒之聲。

    丈夫。

    男子美稱也。

     [△@△]既以丈夫見稱。

    則知本見沖天氣概。

    但未展耳。

    若得福智圓滿。

    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輪。

    豈不為偉哉一大丈夫乎。

    何為衣食句。

    是親友怪甚之言。

    謂若果無珠。

    受此艱難。

    猶為可耐。

    今本有神珠。

    自能緻大饒富。

    若出之。

    尚可以普濟萬方。

    何獨為衣食。

    以至勤索如是耶。

    故下與示珠。

     我昔欲令汝得安樂(至)以求自活甚為癡也。

     此申其以無價寶系衣裡之事。

    所謂我在十六數。

    曾亦為汝說也。

    知音雲。

    某年月者。

    是智佛入定八萬四千劫。

    十六王子為覆講時。

    上雲安樂五欲自恣。

    喻成佛時果上受用。

    即實報莊嚴。

    理智圓滿。

    此言以無價珠等。

    喻佛向因中為下大種也。

    今故現在者。

    謂昔所指示法性本有元不失也。

    而汝不知。

    為無明所障。

    雖得小果。

    忘其大因。

    而勤苦憂惱。

    可謂癡亦甚矣。

    上總屬開示。

    此下方教悟入。

     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勸貿。

    即譬得記作佛也。

    妙樂雲。

    珠雖價直無數。

    必須貿易。

    方有濟用。

    了因内解。

    雖複究竟。

    必以宿種。

    易于現行。

    以昔解一解一切解。

    貿今現行一行一切行。

    珠體不竭。

    貿易無窮。

    故須更聽更修。

    方顯寶之功用。

    如華嚴中得摩尼珠。

    十種瑩治。

    方能雨寶。

    行解相稱。

    方堪佛記。

    從是已後。

    則具有寂滅忍衣。

    首楞嚴食。

    自行化他無量衆寶。

    無功用位。

    彼此不窮。

    知音雲。

    以因證果曰貿。

    即小成大曰易。

     △二合譬。

    分二。

    一合醉不知。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

     前以喻定宗。

    後以法明要。

    法喻一如。

    故曰佛亦如是。

    直指雲。

    菩薩時。

    指佛為十六沙彌時。

    一切智心。

    即法華統收權實萬行。

    但受之仿佛。

    故尋便廢忘。

    既得阿羅漢下。

    通叙昔迷偏小。

    猶在不失。

    正明昔緣道種仍在也。

    天台科。

    合佛亦如是四句。

    合系珠。

    而尋下兩句。

    合醉不知。

    既得下。

    合起已遊行。

     △二合友覺悟。

     今者世尊覺悟我等(至)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此正明今悟。

    言覺悟我等。

    叙三周開示。

    并領方便品雲。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等文。

    餘如前釋。

    合呵責示珠等文。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至)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此正明得記慶謝。

    直指雲。

    度自性衆生。

    斷自性煩惱。

    學自性法門。

    成自性如來。

    故曰乃知。

    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根塵識三。

    體用如如。

    故得三菩提記。

    下三句。

    始結明章初踴躍歡喜之意。

     △二偈頌。

    分二。

    一頌内心得解。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安隐授記聲(至)自悔諸過咎。

     前四句頌今得記欣慶謝法。

    後兩句頌悔過。

    言自悔諸過。

    乃見今日悟入之深。

    慚愧之切也。

     △二頌自陳領悟。

    分二。

    一頌法說。

     于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

     頌自謂已得滅度。

    今乃知之。

    初聞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尚遙隔千萬裡外。

    竟不知是何等境界。

    今乃知于無量佛寶皆有所得矣。

    是蒙如來方便引入也。

     △二頌喻說。

    分二。

    一頌略舉。

     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

     △二頌正舉。

    又二。

    一頌開譬。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至)五欲而自恣。

     此二十四句頌。

    以喻明法。

    其家大富二句。

    承長者窮子二喻中來。

    磊磊落落。

    無非發明迷悟之本。

    天台謂。

    肴膳食已便消。

    如方便教。

     △二頌合譬。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長夜(至)身心遍歡喜。

     此十六句頌。

    以法合喻。

    曆然可見。

    但長夜喻生死。

    末四句結前廣記大案。

    授千二百人記竟。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品節雲。

    此品來意。

    由佛三周開示。

    各信自心。

    不疑佛說。

    故常随弟子。

    自上首以及五百。

    并千二百。

    皆久受化。

    各得記已。

    業已安慰其心。

    尚有一類新學聲聞。

    若阿難羅睺等。

    各願得記。

    以滿衆望。

    要見佛法不遺之意。

    故各為授記。

    因以名品也。

     [△@△]佛曾于總發迹中。

    有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又雲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衆生。

    則阿難一類居有學中者。

    亦方便示迹不可思議者也。

    若非二人請記。

    則二千人無從得如阿難等所願。

    不然。

    又何以完如來出現一場因緣。

    則二人非實有學。

    但今據本文解釋。

    又不得不盡現今面目也。

     △二授二千人記。

    分二。

    一請記。

    又二。

    一二人請。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至)設得授記不亦快乎。

     此經家叙置二尊者有如是念也。

    每自思惟者。

    自見身子及四大弟子。

    已至上來千二百人得記已來。

    我皆作是思惟。

    設若令我等有學人皆得授記。

    實為快活。

    足見今未得記。

    憂郁在念。

    尚未為快。

     即從座起到于佛前(至)唯有如來我等所歸。

     世尊下。

    方是二尊者之言。

    我等于此此字最重。

    須知便是二尊者悟入之境。

    即前所謂甚深無量處。

    今此境已入。

    而又言亦應有分。

    是何等襟懷。

    唯有如來。

    是我所歸。

    便是出陳自己所休甯地。

    謂本從如實中來。

    還從如實中去。

    故言歸也。

    即此兩句。

    便可為二人授記定案。

     又我等為一切世間(至)我願既滿衆望亦足。

     天台雲。

    二人于佛最親。

    時衆所望。

    羅雲是佛之子。

    俗中親重。

    阿難持佛法藏。

    道中親勝。

    勝重兩人不蒙别記。

    則衆望不足也。

     [△@△]我願者。

    即前思惟中。

    設得授記之願。

    衆望者。

    即因其于佛最親。

    而望其所獲必厚也。

    記不見授。

    二俱成缺。

    須知此段亦二人為學無學二千衆作先容也。

     △二二千人請。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至)住立一面。

     二千人妙在一心。

    合掌瞻佛。

    少頃而複立一回。

    以是機投佛教。

    可謂水投水矣。

    即此行徑。

    便可為作記之原委。

    足見靈山會裡原來有人。

    亦見佛謂我弟子如是方便度衆生。

    言發即中。

     △二與記。

    分二。

    一與二人記。

    又二。

    一與阿難記。

    分五。

    一長行。

     爾時佛告阿難汝于來世(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記果德号。

    要解雲。

    高莫逾于山。

    深莫浚于海。

    阿難宿持法藏。

    多聞博達。

    其智慧故如山如海矣。

    于諸法中。

    得大通達。

    自在如王。

    故得果以因為号。

     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記因行。

    先曰于未來世。

    未知有多少時。

    今曰供養六十二億。

    則知其數矣。

    一一佛中。

    護持法藏。

    皆如今日無二。

    直到智福雙滿。

    方是成佛之日。

     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諸菩薩等(至)三藐三菩提。

     此記眷屬當來作成。

    如此其多者。

    為宿持法藏化緣深故。

     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

     要解雲。

    幡表尊勝之德。

    阿難多聞第一。

    故國名立勝幡。

    宣傳法藏。

    故劫名妙音遍滿。

    為由法音宣流故。

     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至)像法住世複倍正法。

     佛壽無量劫。

    而正像之法。

    又複倍倍者。

    由其宣傳法藏因力綿遠也。

    要解問。

    壽劫之說猶然不窮。

    何所據依。

    視不睹睫。

    況渺冥乎。

    答。

    萬物死生。

    而不亡者存。

    壽有終窮乎。

    古今代謝。

    而曾無紀極。

    劫有終窮乎。

    聖人離死生。

    至道無代謝。

    則雖倍倍之劫。

    未足盡其靈長矣。

     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至)所共贊歎稱其功德。

     諸佛共贊者。

    贊此佛智勝而神無礙也。

    稱其功德者。

    即護持三世佛法。

    威德具足。

    有自利利他無量功德。

    由多聞廣博。

    故得名稱普聞無量世界。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阿難持法者(至)種佛道因緣。

     佛有大威德兩句。

    要解雲。

    頌諸佛共歎也。

    壽命無有量。

    以愍衆生故。

    非徒羨久生也。

    衆生于法中種佛道因緣者。

    能持法藏故。

    群類資焉。

     △三菩薩生疑。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至)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此新發意衆。

    前不見列名。

    後不見賜記。

    突然于此騰疑。

    直指雲。

    是托相表轉十八界成智也。

    新發意者。

    即圓教十信位中。

    名初發心菩薩。

    為信力雖具而通力未發。

    所以不識聲聞内秘外現之本。

    而見迹生疑。

    然因此得伸二尊者久遠大因也。

    約理。

    此經前是五識将轉。

    故五千心所生疑。

    待五大弟子獲記。

    而五百大衆轉矣。

    今是六七二識将轉。

    而十八界相繼生疑。

    十八界不出八識為體。

    及八識心所為用。

    故以八千表之。

    五六七識既轉。

    而八識亦将轉。

    故假八識心所作念。

    以申六七二識受薰之久。

    六七二識。

    托二公得記而轉。

    則十八界應念化成無上正覺。

     △四如來發迹。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至)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此告其遠因。

    以同發心功深願廣。

    宜得是記也。

    要解雲。

    校其遠因。

    則功已齊佛。

    但願護持法藏。

    故常樂多聞。

    佛願成道利生。

    故常勤精進。

    由此佛已成道。

    而阿難尚須護法教化。

    然後成佛。

    蓋其本願如是。

    非由根智勝劣而有先後也。

    俱舍論說。

    空王佛。

    乃釋迦三僧祇劫中間所逢之佛。

    直指雲。

    約理。

    空王表白淨根本智。

    釋迦表八識。

    阿難表六識。

    采集多聞。

    熏習八識。

    故曰護持我法。

    八識受薰。

    淘制習漏。

    故曰常勤精進以能熏之智煩雜。

    故成佛在後。

    由所熏之智堅密。

    故成佛在前。

    此以受熏定先後。

    非與轉識同論。

     △五阿難顯本。

     阿難面于佛前自聞授記(至)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令我念過去(至)護持諸佛法。

     面聞大記而歡喜者。

    慶其不在轉次授記之例也。

    知音雲。

    即時下。

    驗佛告新發意人。

    其言不虛。

    即自憶念過去諸佛法藏而無礙。

    又知本願。

    皆佛神力智力所加被也。

    偈中前四句。

    如長文可解。

    後四句。

    前半明昔同佛發心之本。

    乃實智也。

    後半明為侍者之迹。

    乃權智也。

    阿難一人本迹權智。

    既自頌明後二千人得記。

    新發意人。

    始三緘其口矣。

     △二與羅睺記。

    分二。

    一長行。

     爾時佛告羅睺羅(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記果号。

    直指雲。

    蹈者履也。

    七寶華。

    表信住等七位之行華。

    謂尊者密行最深。

    操履佛果七位理行。

    故從行得名。

     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至)而作長子猶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