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思惑五下分惑為二百。
五上分惑為三百。
塵沙惑為四百。
無明惑為五百。
此當依惑言為是。
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此譬上未度之衆。
煩惱垢重。
即拟火宅中之火起。
分段變易二生死。
即果險難。
見思塵沙無明。
即因險難。
由此因果。
故言惡道。
知音雲。
曠絕無人。
所以為險。
二乘偏空是也。
怖畏之處。
所以為惡。
三界生死是也。
若有多衆欲過此道至珍寶處。
○譬上王子所化百千萬億種。
皆生疑惑不解之衆生也。
即拟火宅中三十子五百人。
二乘斷見思出三界。
故言欲過此道。
更斷塵沙無明。
求至無上菩提。
故言至珍寶處。
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
○導師譬第十六王子也。
眼清淨曰聰。
意清淨曰達。
一心三智曰慧。
具足五眼為明。
通塞者。
妙樂雲。
苦集及流轉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等。
為塞。
滅道及還滅因緣六度一心三觀等。
為通。
知音雲。
聰慧明達。
所以為師。
善知通塞。
所以能導。
故如來為沙彌至成佛時。
常為一切而作導師也。
△二将導譬。
分三。
一所将人衆。
将導衆人欲過此難。
○譬本結緣未得度者。
本緣不失。
故為導師所将。
[△@△]将導者。
誘引也。
如來随處示現。
以種種方便。
調伏衆生。
超凡入聖。
故曰将導過此難也。
△二中路懈退。
分二。
一退大。
所将人衆中路懈退。
○所将人者。
正譬中間相值退大取小之人。
中路者。
非是半途。
但以發心為始。
至佛為終。
此兩楹之間。
而起退大之意也。
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複怖畏。
○白導師者。
正譬白結緣導師也。
以其退大則大滅。
接小則小生。
一生一滅。
感于法身。
呼此為白。
由導師知彼退大。
即是聞其所白也。
善根微弱。
無明所翳。
故雲疲極。
憚生死。
名為怖畏。
不能複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前路猶遠者。
喻見思塵沙無明難可卒斷也。
[△@△]不能複進者。
由小乘志弱多生恐怖。
急欲其修道證滅。
無向大心。
所謂于菩薩法。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也。
前路猶遠者。
望佛果。
尚去五十五位。
豈能亟至。
但願希取涅槃一日之價。
以無大得。
是所以必欲退還也。
△二接小。
導師多諸方便(至)雲何舍大珍寶而欲退還。
多諸方便。
即譬隐勝現劣。
從寔施權。
說小乘法也。
次作念曰。
唯此等不發大心。
怯弱無志者。
最為深惜。
隻得驚入火宅。
示同生滅也。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至)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此正譬用方便之教。
诠谛緣之法。
教化二乘。
斷見思惑。
出三界苦。
令其權證真空涅槃。
故雲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告衆人言汝等勿怖(至)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此譬拟上勸示證三轉也。
汝等勿怖莫得退還。
是勸轉。
勸令進入城也。
今此大城随意所作。
是示轉。
示城可住也。
若入是城二句。
是證轉。
證城安穩也。
前至寶所。
亦可得去者。
三藏教中。
未論前進。
義在衍門。
約共菩薩。
寶所有二義。
若用究竟。
則以極果為寶所。
故上文雲。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若分入。
即以初發心住為寶所。
故上文雲。
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又雲得佛法分。
佛子所應得者皆以得之等義。
[△@△]觀若能前至兩句。
則知如來方便至此。
真婆心周旋之苦也。
是時疲極之衆(至)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此譬小乘适所願也。
○大歡喜即聞慧。
未曾有即暖位。
免惡道即頂位。
快安隐即忍位。
前入城即見谛位。
已度想即無學位。
此與火宅适子願故勇銳推排出宅同也。
生已度想。
如得我盡智。
安隐想。
如得無生智。
又具智德。
如已度。
證斷德。
如安隐也。
△三即滅化城。
爾時導師知此人衆(至)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此正喻法華會權歸實也。
直指雲。
知無疲倦者。
喻三乘人。
以二十二年般若之力。
消融我法二執也。
即滅化城。
喻會權也。
寶處在近。
喻歸實也。
末三句。
結證前四十年來是權。
[△@△]化城既滅。
則身無所寄。
是可催其前進矣。
言去來二字各有意。
去者。
謂正滅化城時。
促令發行。
則導師在後雲。
去寶處近矣。
此是令其慕新證。
而前往正發足時也。
來者。
謂已離化城之地。
躊蹰難前。
則導師在先雲。
來故城休戀。
我化作耳。
此是斷其戀故居。
而速行乃逡巡時也故寶處在近一句。
應去字邊言。
是顯實義。
向者大城等。
應來字上說。
是廢權義也。
△二合譬。
分二。
一正合。
又二。
一合導師。
諸此丘如來亦複如是(至)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此以法合喻。
知佛意不二。
故曰亦複如是。
直指雲。
如來導師。
知五位聖道懸遠。
志弱者不易得到。
故于三界外。
别立偏空。
為二乘衆。
作小歇場。
生死煩惱。
指見思苦集而言。
惡道險難。
指三界火宅而言。
長遠。
指五位階級而言。
大乘機應去者。
從華嚴直到寶所。
小乘機應度者。
從阿含而方便滅度也。
知音雲。
生死有分段變易。
故曰諸。
乃苦果也。
煩惱有見思無明之别。
乃苦因也。
惡道。
地獄等三途。
受苦果之處也。
險難者。
二乘所證空理。
一得而不回心于無上菩提。
故為險難。
然未來根境休息。
不同分段生死有其限齊。
故曰長遠。
應去應度者。
謂佛知此煩惱生死等。
有應當去者去之。
應當度者度之也。
[△@△]應去應度句。
直指依一代時教言。
知音順煩惱生死論。
二說各有所長。
△二合将導。
分二。
一合中路懈退。
又二。
一合退大。
若衆生但聞一佛乘者(至)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此正合前白導師等。
直指雲。
彼以疲極遠道為艱。
此以長遠勤苦為難。
[△@△]若衆生者。
乃泛指王子處聞法之人。
由大機不發故。
聞一乘妙法。
生艱難想。
如窮子謂我不相犯也。
不欲見佛親近者。
正如窮子謂此或是王或是王等。
若久住此。
強使我作。
疾走而去。
是也。
況二乘人聞修菩薩道者。
經無數劫。
植福植慧。
非累經勤苦不可得成。
所以不欲見佛。
恐其上求下化也。
△二合接小。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至)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此合化作大城為止息也。
天台雲。
三界惑盡。
塵沙無明未破。
于此兩楹。
判有餘無餘涅槃。
故雲中道說二。
亦是聲聞緣覺。
故雲二涅槃。
又分段已盡。
變易未除。
二死之間。
判為有餘無餘。
故言中道說二。
△二合即滅化城。
若衆生住于二地(至)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衆生住于有餘無餘二地之間。
生安隐已度之想。
足見此住字。
便是悶守化城。
無實證處。
古謂百尺竿頭坐的人。
雖然得入未為真也。
而如來豈忍令作不了人生安隐耶。
故促其前進雲。
汝等于無上道。
所作未辦。
但所住之地。
去佛慧亦近矣。
慎勿自謂已得究竟。
汝試當觀察看是何等境界。
籌量看是何等受用。
雖證涅槃。
原非寶所。
此正為開示佛知見也。
既謂非真。
何如來許其得入。
雲但是方便之力。
将此一乘。
權分三說。
豈實有二涅槃哉。
△二帖合。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至)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此重牒喻。
以見法不異也。
[△@△]觀三周中。
師資皆以譬喻彰情。
無不委屈詳盡。
則知此經得力處。
在譬喻耳。
故佛于火宅之先。
便謂諸有智者。
以譬喻得解。
喻說之後。
四大弟子說己說佛。
其情狀何等懇切。
至于下根。
如說本欲發明宿世因緣。
而以化城名品。
使人易知其為權為妄。
不緻有留戀。
于故居不了之地。
喻中既已委細詳明。
聞者無不了然。
到法合處。
不勞多語。
曆然可見。
至此重提前喻。
再以帖明。
則權實之情。
顯然領悟。
要知于一佛乘分别說三之語。
不但獨結化城。
則三周之旨。
統攝無餘。
沉思可見。
△二偈頌。
分二。
一頌結緣由。
又二。
一頌遠由。
又曲分二。
一頌大通成道。
又二。
一頌道成未成之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至)心皆懷踴躍。
此頌宿世大乘之本原由也。
直指雲。
前四句舉佛。
已該壽量。
諸天神龍下八句。
已該六瑞。
頌增香風一瑞。
萎華即先雨者。
末四句。
頌垂成正覺。
諸天世人。
指好城國人天而言。
蓋智佛成道。
以光照十方各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佛世界。
應是此華藏莊嚴世界毗盧之境。
故非應化所論。
[△@△]不得成佛道者。
由佛法不現前故。
所謂不現前者。
由全身堕在佛數。
未透玄關。
故長行解中雲。
盡十方世界。
赤灑灑。
沒可把耳。
所以雲門雲。
法執不忘。
己見猶存。
堕在法身邊為病者。
此也。
須知佛道已成。
但不得現前。
非謂幾聖兩隔而不得成佛道耳。
不然。
何以緻諸天供養如此。
然香風吹萎雨新。
足見諸天至敬之切。
如萎者不去。
返為不淨。
過十小劫得成佛者。
乃十智圓融。
滅心佛。
泯數量。
全身出現。
起利濟之心。
故諸天世人。
皆得見聞親近也。
△二頌眷屬請轉法輪。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至)充我及一切。
此頌十六王子返妄歸真。
王所俱到。
既得親見如來。
自應請轉法輪。
自利利他。
智悲并運。
故雲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二頌十方梵請。
又二。
一頌威光照動。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于一切。
此頌光照十方。
各五百萬億世界。
六種震動。
其所以放光動地。
本為覺悟群生。
超諸有海。
故贊如來興慈運悲度苦衆生甚難值遇也。
△二諸梵尋光。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至)轉無上法輪。
前三行。
頌東方一處所見所尋所供所請。
以至偈贊諸節文意。
并如來默然允許。
向下九方。
但以亦複爾三字。
該無不盡也。
直指雲。
末四句。
是總頌佛出世難值。
欠優昙華一喻。
以甘露門補之。
願以本慈悲。
轉無上法輪。
頌悲智二門。
此如華嚴世主妙嚴品諸天偈贊同式。
△二頌近由。
分二。
一頌轉二乘法輪。
無量慧世尊受彼衆人請(至)汝等應當知。
此頌為衆依實垂權轉四谛法輪也。
末句衆過患三字。
頌苦集二谛。
應當知。
頌勸修轉也。
然既以無量慧稱。
則世尊受請。
所宣諸法。
染淨因果。
無不明了。
如是衆過患一句。
如是二字。
指上說苦集所成流轉生滅因緣也。
由起惑造業生生不盡。
故曰過患。
汝等應當知一句。
正教知此過患。
宜舍妄歸真。
當修當證也。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垓(至)不能得其邊。
此頌受益廣衆。
由如來具無量慧。
使聞法者。
轉凡成聖。
苦盡樂臻也。
初于三轉四谛時。
有六百萬億垓人。
證羅漢果。
第二三四。
展轉增多。
以至萬億劫算之不盡。
斯皆由佛化所成。
如今佛四十年中之陶汰也。
諸法不受者。
能伏見思也。
風俗通雲。
十萬曰億。
十億曰兆。
十兆曰京。
十京曰秭。
十秭曰垓。
垓(音該)。
△二頌轉大乘法輪。
分三。
一頌求出家請法。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至)慧眼第一淨。
此頌王子既出家已請演大教。
下四句乃深心本願。
雲小乘慧眼未免緣影。
求其第一清淨。
無如世尊。
故我與營從。
皆願得之也。
△二頌說權實二教。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至)如恒河沙偈。
此頌應請說法也。
要解雲。
童子心。
即前深心所念。
佛自證知也。
說六波羅蜜等。
即前雲過二萬劫事也。
六波羅蜜。
即般若教。
諸神通事。
即方等教。
且分别真實法。
猶為大乘之始。
過是已後。
乃說法華。
然有如恒沙偈者。
妙法應機。
廣略不同。
故釋迦隻說一期。
燈明說六十劫。
智佛說八千劫。
釋迦隻二十八品。
常不輕聞威音王二十千萬億偈。
喜見于日月淨明德。
則聞八百萬億阿閦婆偈。
蓋各随其緣。
各稱其根。
有廣略不同。
其實稱性之法。
無所終窮。
所謂一字法門。
海墨書而不盡。
則恒沙之偈。
豈獨為多哉。
△三頌說經已入定。
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禅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古佛說經入定。
今佛出定說經。
要知智佛即慧之定。
故說而後默。
今佛即定之慧。
故默而後說。
其實定慧一體。
無二緻也。
餘意準長行可知。
△二頌正結緣。
分二。
一頌法說。
分三。
一頌昔日結緣。
是諸沙彌等知佛禅未出(至)恒河沙等衆。
此頌十六王子覆講。
直指雲。
頌文缺過二萬劫。
佛出定往詣法座。
為十六王子授記一節。
此單頌十六菩薩轉化助揚。
及各所化之機。
明結緣也。
△二中間值遇。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此頌所化之機師生常遇。
直指雲。
世世生生。
恒與十六菩薩。
共生一處。
約教。
表體用一如。
約性。
表真妄一體。
△三頌今說法華。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至)慎勿懷驚懼。
前四句。
結證昔因。
以成今緣。
爾時下四句。
廣明宿世大乘之緣。
今在諸佛本座之下。
受教漸入佛道也。
我在十六數下六句。
直指雲。
頌緣熟開權顯實。
引三百由旬之權。
故曰是故以方便。
茲當顯實。
故曰引汝趣佛慧。
本因緣者。
指大通為因。
下種為緣。
由是因緣故。
今複為說法華經。
又自具者為正因。
下種為緣。
因說法為了因。
末二句是安慰斷疑。
以明大悲深重也。
△二頌喻說。
分二。
一頌開譬。
又二。
一頌導師譬。
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至)經五百由旬。
此頌喻則三界險惡中修行不易也。
險惡道。
即生死路也。
望涅槃城。
甚為迥遠。
不逢佛化。
是謂之絕。
毒獸即三毒。
能喪法身慧命。
水以譬定。
草以譬慧。
既無定慧。
于生死道中。
甚為可畏。
故曰人所怖畏處。
無數衆。
廣攝五道。
欲過者。
即發覺初心。
以凡望聖。
中間曆五十位。
故曰曠遠。
由見思塵沙無明等惑未斷。
故曰經五百由旬。
此總三乘未達之境。
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衆難。
此頌如來能種種方便。
調禦三乘。
故曰導師。
真俗并觀。
曰強識。
權實一如。
曰有智。
四智明了。
曰決定。
冥應十方。
曰在險。
應病與藥。
曰濟難。
△二頌将導譬。
分三。
一頌衆人懈退。
衆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于此欲退還。
頌譬二乘見聖道長遠。
而生疲勞。
欲退大取小。
△二權立化城。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
頌如來傷失大乘。
而動悲愍。
由機不赴教。
故三七思惟設方便也。
大珍寶。
譬佛果一乘。
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至)男女皆充滿。
此頌從實垂權。
隐勝現劣。
直指雲。
谛緣是應變之法。
無中唱出。
故曰神通力。
已轉八識見分。
故喻大城。
三十七品互為正因。
故曰莊嚴。
天台雲。
諸舍宅者。
譬諸空觀境也。
園林者。
三乘總持無漏法林也。
九次第定為渠流。
八解脫為浴池。
重門是三空門。
又是重空三昧。
盡無生智。
為樓閣高出也。
男女是定慧。
重空三昧者。
大論雲。
無相無相。
無作無作。
無願無願。
是也。
即作是化已慰衆言勿懼(至)自謂已得度。
此頌如來開權說二涅槃。
二乘人如本所願生安隐已度之想。
總明阿含方等般若三時也。
△三頌滅城勸進。
導師知息已集衆而告言(至)當共至寶所。
正頌如來開權顯實。
由前四十年淘汰已成。
機宜亦純事。
必欲引入佛乘。
喻中謂知衆少安。
勸其前進。
勿株守化城。
況城之化也。
原為疲極欲退。
我以方便。
示其權法。
汝今既得小安。
須當複整初心。
殷勤?勵。
必至寶所而後已。
△二頌合譬。
分二。
一頌正合。
我亦複如是為一切導師(至)所作皆已辦。
我亦下。
合時有一導師四句。
佛為世出世間引導者。
故曰一切。
見諸下。
合無數千萬衆四句。
諸求道者。
指二乘人。
謂佛道長遠。
便起退大之心。
故不能度生死險道。
如來隻得設以方便。
說二乘得度也。
為息說涅槃。
據直指有二義。
一為未出火宅衆生。
以道谛息三相續之苦。
二為已出火宅二乘。
力不及頓登。
以權智暫息。
漸進寶所。
方便安慰。
故言所作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爾乃集大衆為說真實法。
前頌垂權。
此頌顯實。
召集。
喻攝用歸體。
真實。
合付囑家業。
既知下。
合諸人既入城四句。
皆得羅漢者。
即于權說得證。
可謂真實不虛矣。
權既有證。
則入實不難。
故集衆為說也。
爾乃下。
合導師知息已四句。
諸佛方便力分别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
此頌合我見汝疲極四句。
釋明權實一如。
直指雲。
即一而三。
則三是假。
即三而一。
則一為真。
三一是數。
真假是名。
名數雙遣。
是為寶所。
方便品雲。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則堕悭貪。
此事為不可。
于不可中而說三乘。
皆方便耳。
其實隻一佛乘。
然乘既是一。
不宜說二。
為止息故。
作是說也。
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至)乃是真實滅。
此頌合汝今勤精進等。
直指雲。
揭示本具正因佛性。
故曰今為汝說貫。
斥前小是權。
謂汝今所得。
終非依正同轉當體如如之真實滅也。
次二句。
是勉力?進也。
一切智。
是總統之辭。
言欲得證佛妙智。
當起大精進力。
欲祈徹證無上妙覺。
必使具十力十願四無畏四攝法神通三昧等法。
必得相好嚴身光明等用。
然後始謂之真實大寂滅也。
△二頌帖合。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初引大通為息說涅槃。
次引十六菩薩亦皆為息說涅槃。
今雲。
十方諸佛為十方導師。
亦複為息說涅槃。
則知三世十方。
法式無二。
決定先權後實。
本末一如。
俾乎開佛知見。
以便授記。
故曰引入于佛慧也。
大約三周。
于應機處。
而展演不同。
究竟同處。
皆不出因一說三。
攝三歸一。
迷悟情亡。
凡聖見謝。
便是歸家消息。
直指雲。
此品重在遠因。
若非遠因。
不遇近緣。
故名因緣一周。
二重在斥破化城。
若不斥破化城。
則三乘人以少為足。
終墜戲論。
三重在開佛知見。
謂之寶所。
前方便品雲惟一佛乘。
是約教言。
譬喻品則曰惟一大白牛車。
是約理言。
信解品曰窮子是長者之子。
是約行言。
化城品曰惟一寶所。
此約果言。
四處名異義同。
總明佛之知見。
知見既明。
即堪授記。
正說因緣已竟。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五
五上分惑為三百。
塵沙惑為四百。
無明惑為五百。
此當依惑言為是。
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此譬上未度之衆。
煩惱垢重。
即拟火宅中之火起。
分段變易二生死。
即果險難。
見思塵沙無明。
即因險難。
由此因果。
故言惡道。
知音雲。
曠絕無人。
所以為險。
二乘偏空是也。
怖畏之處。
所以為惡。
三界生死是也。
若有多衆欲過此道至珍寶處。
○譬上王子所化百千萬億種。
皆生疑惑不解之衆生也。
即拟火宅中三十子五百人。
二乘斷見思出三界。
故言欲過此道。
更斷塵沙無明。
求至無上菩提。
故言至珍寶處。
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
○導師譬第十六王子也。
眼清淨曰聰。
意清淨曰達。
一心三智曰慧。
具足五眼為明。
通塞者。
妙樂雲。
苦集及流轉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等。
為塞。
滅道及還滅因緣六度一心三觀等。
為通。
知音雲。
聰慧明達。
所以為師。
善知通塞。
所以能導。
故如來為沙彌至成佛時。
常為一切而作導師也。
△二将導譬。
分三。
一所将人衆。
将導衆人欲過此難。
○譬本結緣未得度者。
本緣不失。
故為導師所将。
[△@△]将導者。
誘引也。
如來随處示現。
以種種方便。
調伏衆生。
超凡入聖。
故曰将導過此難也。
△二中路懈退。
分二。
一退大。
所将人衆中路懈退。
○所将人者。
正譬中間相值退大取小之人。
中路者。
非是半途。
但以發心為始。
至佛為終。
此兩楹之間。
而起退大之意也。
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複怖畏。
○白導師者。
正譬白結緣導師也。
以其退大則大滅。
接小則小生。
一生一滅。
感于法身。
呼此為白。
由導師知彼退大。
即是聞其所白也。
善根微弱。
無明所翳。
故雲疲極。
憚生死。
名為怖畏。
不能複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前路猶遠者。
喻見思塵沙無明難可卒斷也。
[△@△]不能複進者。
由小乘志弱多生恐怖。
急欲其修道證滅。
無向大心。
所謂于菩薩法。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也。
前路猶遠者。
望佛果。
尚去五十五位。
豈能亟至。
但願希取涅槃一日之價。
以無大得。
是所以必欲退還也。
△二接小。
導師多諸方便(至)雲何舍大珍寶而欲退還。
多諸方便。
即譬隐勝現劣。
從寔施權。
說小乘法也。
次作念曰。
唯此等不發大心。
怯弱無志者。
最為深惜。
隻得驚入火宅。
示同生滅也。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至)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此正譬用方便之教。
诠谛緣之法。
教化二乘。
斷見思惑。
出三界苦。
令其權證真空涅槃。
故雲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告衆人言汝等勿怖(至)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此譬拟上勸示證三轉也。
汝等勿怖莫得退還。
是勸轉。
勸令進入城也。
今此大城随意所作。
是示轉。
示城可住也。
若入是城二句。
是證轉。
證城安穩也。
前至寶所。
亦可得去者。
三藏教中。
未論前進。
義在衍門。
約共菩薩。
寶所有二義。
若用究竟。
則以極果為寶所。
故上文雲。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若分入。
即以初發心住為寶所。
故上文雲。
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又雲得佛法分。
佛子所應得者皆以得之等義。
[△@△]觀若能前至兩句。
則知如來方便至此。
真婆心周旋之苦也。
是時疲極之衆(至)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此譬小乘适所願也。
○大歡喜即聞慧。
未曾有即暖位。
免惡道即頂位。
快安隐即忍位。
前入城即見谛位。
已度想即無學位。
此與火宅适子願故勇銳推排出宅同也。
生已度想。
如得我盡智。
安隐想。
如得無生智。
又具智德。
如已度。
證斷德。
如安隐也。
△三即滅化城。
爾時導師知此人衆(至)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此正喻法華會權歸實也。
直指雲。
知無疲倦者。
喻三乘人。
以二十二年般若之力。
消融我法二執也。
即滅化城。
喻會權也。
寶處在近。
喻歸實也。
末三句。
結證前四十年來是權。
[△@△]化城既滅。
則身無所寄。
是可催其前進矣。
言去來二字各有意。
去者。
謂正滅化城時。
促令發行。
則導師在後雲。
去寶處近矣。
此是令其慕新證。
而前往正發足時也。
來者。
謂已離化城之地。
躊蹰難前。
則導師在先雲。
來故城休戀。
我化作耳。
此是斷其戀故居。
而速行乃逡巡時也故寶處在近一句。
應去字邊言。
是顯實義。
向者大城等。
應來字上說。
是廢權義也。
△二合譬。
分二。
一正合。
又二。
一合導師。
諸此丘如來亦複如是(至)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此以法合喻。
知佛意不二。
故曰亦複如是。
直指雲。
如來導師。
知五位聖道懸遠。
志弱者不易得到。
故于三界外。
别立偏空。
為二乘衆。
作小歇場。
生死煩惱。
指見思苦集而言。
惡道險難。
指三界火宅而言。
長遠。
指五位階級而言。
大乘機應去者。
從華嚴直到寶所。
小乘機應度者。
從阿含而方便滅度也。
知音雲。
生死有分段變易。
故曰諸。
乃苦果也。
煩惱有見思無明之别。
乃苦因也。
惡道。
地獄等三途。
受苦果之處也。
險難者。
二乘所證空理。
一得而不回心于無上菩提。
故為險難。
然未來根境休息。
不同分段生死有其限齊。
故曰長遠。
應去應度者。
謂佛知此煩惱生死等。
有應當去者去之。
應當度者度之也。
[△@△]應去應度句。
直指依一代時教言。
知音順煩惱生死論。
二說各有所長。
△二合将導。
分二。
一合中路懈退。
又二。
一合退大。
若衆生但聞一佛乘者(至)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此正合前白導師等。
直指雲。
彼以疲極遠道為艱。
此以長遠勤苦為難。
[△@△]若衆生者。
乃泛指王子處聞法之人。
由大機不發故。
聞一乘妙法。
生艱難想。
如窮子謂我不相犯也。
不欲見佛親近者。
正如窮子謂此或是王或是王等。
若久住此。
強使我作。
疾走而去。
是也。
況二乘人聞修菩薩道者。
經無數劫。
植福植慧。
非累經勤苦不可得成。
所以不欲見佛。
恐其上求下化也。
△二合接小。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至)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此合化作大城為止息也。
天台雲。
三界惑盡。
塵沙無明未破。
于此兩楹。
判有餘無餘涅槃。
故雲中道說二。
亦是聲聞緣覺。
故雲二涅槃。
又分段已盡。
變易未除。
二死之間。
判為有餘無餘。
故言中道說二。
△二合即滅化城。
若衆生住于二地(至)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衆生住于有餘無餘二地之間。
生安隐已度之想。
足見此住字。
便是悶守化城。
無實證處。
古謂百尺竿頭坐的人。
雖然得入未為真也。
而如來豈忍令作不了人生安隐耶。
故促其前進雲。
汝等于無上道。
所作未辦。
但所住之地。
去佛慧亦近矣。
慎勿自謂已得究竟。
汝試當觀察看是何等境界。
籌量看是何等受用。
雖證涅槃。
原非寶所。
此正為開示佛知見也。
既謂非真。
何如來許其得入。
雲但是方便之力。
将此一乘。
權分三說。
豈實有二涅槃哉。
△二帖合。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至)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此重牒喻。
以見法不異也。
[△@△]觀三周中。
師資皆以譬喻彰情。
無不委屈詳盡。
則知此經得力處。
在譬喻耳。
故佛于火宅之先。
便謂諸有智者。
以譬喻得解。
喻說之後。
四大弟子說己說佛。
其情狀何等懇切。
至于下根。
如說本欲發明宿世因緣。
而以化城名品。
使人易知其為權為妄。
不緻有留戀。
于故居不了之地。
喻中既已委細詳明。
聞者無不了然。
到法合處。
不勞多語。
曆然可見。
至此重提前喻。
再以帖明。
則權實之情。
顯然領悟。
要知于一佛乘分别說三之語。
不但獨結化城。
則三周之旨。
統攝無餘。
沉思可見。
△二偈頌。
分二。
一頌結緣由。
又二。
一頌遠由。
又曲分二。
一頌大通成道。
又二。
一頌道成未成之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至)心皆懷踴躍。
此頌宿世大乘之本原由也。
直指雲。
前四句舉佛。
已該壽量。
諸天神龍下八句。
已該六瑞。
頌增香風一瑞。
萎華即先雨者。
末四句。
頌垂成正覺。
諸天世人。
指好城國人天而言。
蓋智佛成道。
以光照十方各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佛世界。
應是此華藏莊嚴世界毗盧之境。
故非應化所論。
[△@△]不得成佛道者。
由佛法不現前故。
所謂不現前者。
由全身堕在佛數。
未透玄關。
故長行解中雲。
盡十方世界。
赤灑灑。
沒可把耳。
所以雲門雲。
法執不忘。
己見猶存。
堕在法身邊為病者。
此也。
須知佛道已成。
但不得現前。
非謂幾聖兩隔而不得成佛道耳。
不然。
何以緻諸天供養如此。
然香風吹萎雨新。
足見諸天至敬之切。
如萎者不去。
返為不淨。
過十小劫得成佛者。
乃十智圓融。
滅心佛。
泯數量。
全身出現。
起利濟之心。
故諸天世人。
皆得見聞親近也。
△二頌眷屬請轉法輪。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至)充我及一切。
此頌十六王子返妄歸真。
王所俱到。
既得親見如來。
自應請轉法輪。
自利利他。
智悲并運。
故雲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二頌十方梵請。
又二。
一頌威光照動。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于一切。
此頌光照十方。
各五百萬億世界。
六種震動。
其所以放光動地。
本為覺悟群生。
超諸有海。
故贊如來興慈運悲度苦衆生甚難值遇也。
△二諸梵尋光。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至)轉無上法輪。
前三行。
頌東方一處所見所尋所供所請。
以至偈贊諸節文意。
并如來默然允許。
向下九方。
但以亦複爾三字。
該無不盡也。
直指雲。
末四句。
是總頌佛出世難值。
欠優昙華一喻。
以甘露門補之。
願以本慈悲。
轉無上法輪。
頌悲智二門。
此如華嚴世主妙嚴品諸天偈贊同式。
△二頌近由。
分二。
一頌轉二乘法輪。
無量慧世尊受彼衆人請(至)汝等應當知。
此頌為衆依實垂權轉四谛法輪也。
末句衆過患三字。
頌苦集二谛。
應當知。
頌勸修轉也。
然既以無量慧稱。
則世尊受請。
所宣諸法。
染淨因果。
無不明了。
如是衆過患一句。
如是二字。
指上說苦集所成流轉生滅因緣也。
由起惑造業生生不盡。
故曰過患。
汝等應當知一句。
正教知此過患。
宜舍妄歸真。
當修當證也。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垓(至)不能得其邊。
此頌受益廣衆。
由如來具無量慧。
使聞法者。
轉凡成聖。
苦盡樂臻也。
初于三轉四谛時。
有六百萬億垓人。
證羅漢果。
第二三四。
展轉增多。
以至萬億劫算之不盡。
斯皆由佛化所成。
如今佛四十年中之陶汰也。
諸法不受者。
能伏見思也。
風俗通雲。
十萬曰億。
十億曰兆。
十兆曰京。
十京曰秭。
十秭曰垓。
垓(音該)。
△二頌轉大乘法輪。
分三。
一頌求出家請法。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至)慧眼第一淨。
此頌王子既出家已請演大教。
下四句乃深心本願。
雲小乘慧眼未免緣影。
求其第一清淨。
無如世尊。
故我與營從。
皆願得之也。
△二頌說權實二教。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至)如恒河沙偈。
此頌應請說法也。
要解雲。
童子心。
即前深心所念。
佛自證知也。
說六波羅蜜等。
即前雲過二萬劫事也。
六波羅蜜。
即般若教。
諸神通事。
即方等教。
且分别真實法。
猶為大乘之始。
過是已後。
乃說法華。
然有如恒沙偈者。
妙法應機。
廣略不同。
故釋迦隻說一期。
燈明說六十劫。
智佛說八千劫。
釋迦隻二十八品。
常不輕聞威音王二十千萬億偈。
喜見于日月淨明德。
則聞八百萬億阿閦婆偈。
蓋各随其緣。
各稱其根。
有廣略不同。
其實稱性之法。
無所終窮。
所謂一字法門。
海墨書而不盡。
則恒沙之偈。
豈獨為多哉。
△三頌說經已入定。
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禅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古佛說經入定。
今佛出定說經。
要知智佛即慧之定。
故說而後默。
今佛即定之慧。
故默而後說。
其實定慧一體。
無二緻也。
餘意準長行可知。
△二頌正結緣。
分二。
一頌法說。
分三。
一頌昔日結緣。
是諸沙彌等知佛禅未出(至)恒河沙等衆。
此頌十六王子覆講。
直指雲。
頌文缺過二萬劫。
佛出定往詣法座。
為十六王子授記一節。
此單頌十六菩薩轉化助揚。
及各所化之機。
明結緣也。
△二中間值遇。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此頌所化之機師生常遇。
直指雲。
世世生生。
恒與十六菩薩。
共生一處。
約教。
表體用一如。
約性。
表真妄一體。
△三頌今說法華。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至)慎勿懷驚懼。
前四句。
結證昔因。
以成今緣。
爾時下四句。
廣明宿世大乘之緣。
今在諸佛本座之下。
受教漸入佛道也。
我在十六數下六句。
直指雲。
頌緣熟開權顯實。
引三百由旬之權。
故曰是故以方便。
茲當顯實。
故曰引汝趣佛慧。
本因緣者。
指大通為因。
下種為緣。
由是因緣故。
今複為說法華經。
又自具者為正因。
下種為緣。
因說法為了因。
末二句是安慰斷疑。
以明大悲深重也。
△二頌喻說。
分二。
一頌開譬。
又二。
一頌導師譬。
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至)經五百由旬。
此頌喻則三界險惡中修行不易也。
險惡道。
即生死路也。
望涅槃城。
甚為迥遠。
不逢佛化。
是謂之絕。
毒獸即三毒。
能喪法身慧命。
水以譬定。
草以譬慧。
既無定慧。
于生死道中。
甚為可畏。
故曰人所怖畏處。
無數衆。
廣攝五道。
欲過者。
即發覺初心。
以凡望聖。
中間曆五十位。
故曰曠遠。
由見思塵沙無明等惑未斷。
故曰經五百由旬。
此總三乘未達之境。
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衆難。
此頌如來能種種方便。
調禦三乘。
故曰導師。
真俗并觀。
曰強識。
權實一如。
曰有智。
四智明了。
曰決定。
冥應十方。
曰在險。
應病與藥。
曰濟難。
△二頌将導譬。
分三。
一頌衆人懈退。
衆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于此欲退還。
頌譬二乘見聖道長遠。
而生疲勞。
欲退大取小。
△二權立化城。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
頌如來傷失大乘。
而動悲愍。
由機不赴教。
故三七思惟設方便也。
大珍寶。
譬佛果一乘。
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至)男女皆充滿。
此頌從實垂權。
隐勝現劣。
直指雲。
谛緣是應變之法。
無中唱出。
故曰神通力。
已轉八識見分。
故喻大城。
三十七品互為正因。
故曰莊嚴。
天台雲。
諸舍宅者。
譬諸空觀境也。
園林者。
三乘總持無漏法林也。
九次第定為渠流。
八解脫為浴池。
重門是三空門。
又是重空三昧。
盡無生智。
為樓閣高出也。
男女是定慧。
重空三昧者。
大論雲。
無相無相。
無作無作。
無願無願。
是也。
即作是化已慰衆言勿懼(至)自謂已得度。
此頌如來開權說二涅槃。
二乘人如本所願生安隐已度之想。
總明阿含方等般若三時也。
△三頌滅城勸進。
導師知息已集衆而告言(至)當共至寶所。
正頌如來開權顯實。
由前四十年淘汰已成。
機宜亦純事。
必欲引入佛乘。
喻中謂知衆少安。
勸其前進。
勿株守化城。
況城之化也。
原為疲極欲退。
我以方便。
示其權法。
汝今既得小安。
須當複整初心。
殷勤?勵。
必至寶所而後已。
△二頌合譬。
分二。
一頌正合。
我亦複如是為一切導師(至)所作皆已辦。
我亦下。
合時有一導師四句。
佛為世出世間引導者。
故曰一切。
見諸下。
合無數千萬衆四句。
諸求道者。
指二乘人。
謂佛道長遠。
便起退大之心。
故不能度生死險道。
如來隻得設以方便。
說二乘得度也。
為息說涅槃。
據直指有二義。
一為未出火宅衆生。
以道谛息三相續之苦。
二為已出火宅二乘。
力不及頓登。
以權智暫息。
漸進寶所。
方便安慰。
故言所作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爾乃集大衆為說真實法。
前頌垂權。
此頌顯實。
召集。
喻攝用歸體。
真實。
合付囑家業。
既知下。
合諸人既入城四句。
皆得羅漢者。
即于權說得證。
可謂真實不虛矣。
權既有證。
則入實不難。
故集衆為說也。
爾乃下。
合導師知息已四句。
諸佛方便力分别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
此頌合我見汝疲極四句。
釋明權實一如。
直指雲。
即一而三。
則三是假。
即三而一。
則一為真。
三一是數。
真假是名。
名數雙遣。
是為寶所。
方便品雲。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則堕悭貪。
此事為不可。
于不可中而說三乘。
皆方便耳。
其實隻一佛乘。
然乘既是一。
不宜說二。
為止息故。
作是說也。
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至)乃是真實滅。
此頌合汝今勤精進等。
直指雲。
揭示本具正因佛性。
故曰今為汝說貫。
斥前小是權。
謂汝今所得。
終非依正同轉當體如如之真實滅也。
次二句。
是勉力?進也。
一切智。
是總統之辭。
言欲得證佛妙智。
當起大精進力。
欲祈徹證無上妙覺。
必使具十力十願四無畏四攝法神通三昧等法。
必得相好嚴身光明等用。
然後始謂之真實大寂滅也。
△二頌帖合。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初引大通為息說涅槃。
次引十六菩薩亦皆為息說涅槃。
今雲。
十方諸佛為十方導師。
亦複為息說涅槃。
則知三世十方。
法式無二。
決定先權後實。
本末一如。
俾乎開佛知見。
以便授記。
故曰引入于佛慧也。
大約三周。
于應機處。
而展演不同。
究竟同處。
皆不出因一說三。
攝三歸一。
迷悟情亡。
凡聖見謝。
便是歸家消息。
直指雲。
此品重在遠因。
若非遠因。
不遇近緣。
故名因緣一周。
二重在斥破化城。
若不斥破化城。
則三乘人以少為足。
終墜戲論。
三重在開佛知見。
謂之寶所。
前方便品雲惟一佛乘。
是約教言。
譬喻品則曰惟一大白牛車。
是約理言。
信解品曰窮子是長者之子。
是約行言。
化城品曰惟一寶所。
此約果言。
四處名異義同。
總明佛之知見。
知見既明。
即堪授記。
正說因緣已竟。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