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事。
同名一苦道。
即惑業苦也。
無明滅則行滅(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此為還滅門也。
大窾謂。
如無明一法。
先用推因智。
以推其因。
次用審因智。
以審其因。
次第推審。
三世皆無自體。
方得除滅。
一法既爾。
諸法皆然。
故無明滅。
乃至生死滅也。
約苦集。
則有無明。
乃至有老死。
約滅道。
則無明滅。
乃至老死都滅也。
○問。
無明有界内界外粗細之無明。
此滅何等無明耶。
答。
此斷界内之粗相。
即發業潤生之無明也。
若界外無明。
初住分斷。
至等覺方能永滅。
△三聞法得道。
佛于天人大衆之中(至)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此謂智佛說法。
令聞者得利益也。
說是法者。
即前三轉十二行法輪也。
六百萬億等。
明機益之多。
不受一切法者。
即根境不偶。
得入初果。
不受諸塵迷惑。
成苦集流轉也。
諸漏即三漏。
得解脫者。
謂于三界諸漏既盡。
則心無系。
子果雙脫。
得無學道。
故曰心得解脫。
既得無學。
證寂滅果。
必得具深妙禅定。
由定深故發諸通。
謂三明八解也。
義相一如前釋。
已上叙第一會說法利益之衆。
第二三四。
再叙多會說法。
由說法久。
故化機衆。
但曰不可稱數。
衆雖多而得益不二。
皆得不受一切法等。
故曰從是已後等也。
知音謂。
此雖叙智佛說法之事。
其實申明方便品偈中我釋迦趣波羅奈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等文。
八解脫。
即八背舍事。
出大窾甚明。
△二再轉滿字法輪。
分七。
一王子出家。
爾時十六王子(至)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十六王子聞四谛法舍俗為僧也。
沙彌。
此雲息慈。
謂息惡行慈也。
諸根者。
由六根清淨。
故雲通利。
此叙夙植慧因也。
已曾下。
叙夙植福因。
求菩提下。
方叙明由夙植福慧故一出家即欲求上乘也。
知音雲。
準前請法偈雲。
度脫于我等。
及諸衆生類。
為分别顯示。
令得是智慧。
則知上節是度脫衆生。
分别顯示谛緣之法。
令得二乘智慧已。
此節是申請度脫于我等。
為分别顯示阿耨菩提。
令得大乘智慧也。
△二請佛說法。
俱白佛言世尊(至)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此正請求大乘也。
直指謂。
彼無量聲聞。
志願小果。
皆已得遂。
亦當遂我等大乘志願。
說阿耨菩提之法也。
我等聞已者。
希聞慧為大乘因。
皆共修學者。
希修慧。
為大乘果。
志願下。
皆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
深心所念。
該六度四攝等法。
為學大乘之本。
論雲。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以求菩提。
即真如也。
二者深心。
樂集一切善法故。
三者大悲心。
願度一切衆生苦故。
三俱攝在所念二字中。
佛自證知者。
謂我等所念。
佛無不以現量證知也。
此為下文覆說伏案。
[△@△]王子才出家。
便有食牛氣矣。
謂欲求無上道。
于四弘誓中。
即佛道誓成。
皆共修學。
即法門誓學。
深心中有大悲心。
即衆生誓度。
所念二字。
即攝煩惱誓斷。
謂如此弘誓。
乃我等今欲成就者。
唯佛自知也。
△三随衆求度。
爾時轉輪聖王所将衆中(至)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王子儲君。
既能舍寶位出家。
則下者宜勉矣。
八萬億。
乃侍從之輩。
既能操高尚之志。
則上者加勵焉。
王即聽許。
是因之而轉甚。
适所懷也。
直指雲。
約理。
前六百萬億人受益。
表轉六識。
今十六王子。
表轉八識。
真妄同稱。
以明真俗不二。
轉輪聖王。
表轉白淨識。
與本經妙莊嚴王同旨。
所将八萬億人。
表轉八識心所。
出家。
表出十八界家。
此又是智佛一會大關要處。
△四如來受請。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至)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此明智佛受請經劫而說也。
然過二萬劫。
爾乃為說者。
亦所謂久默斯要也。
天台雲。
過二萬劫者。
上既為三乘說谛緣等教。
後受諸子請說法華。
故知中間不容默然無說。
于二萬劫中。
必說方等般若也。
故下偈文雲。
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
如今說方等。
多明不思議神通之事。
又偈雲。
分别真實法。
即大品明實相般若也。
直指謂。
彼增劫出世。
故過二萬劫。
此減劫隻四十年。
二俱是待機成熟。
方顯寔也。
約理。
釋迦先二十年說小教。
以明出俗入真。
中二十二年說般若。
以明真俗雙超。
後七年說法華涅槃。
以明真俗一如。
由此則知智佛二萬劫時。
以無說而顯說般若。
為十六王子。
蕩除真俗二執皆盡。
故曰過二萬劫已。
乃于四衆說法華經也。
[△@△]說是經已下。
照上雲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之文。
見行顧其言也。
受者。
領納于心。
不遺一字。
持者。
拳拳服膺。
守而不失。
諷誦者。
諷讀而誦習也。
通利者。
于權實理事。
無不融通。
而成利益也。
△五會衆開解。
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至)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此又明聞經者信力深淺有得不得之機也。
天台雲。
十六沙彌及二乘。
即信解衆。
是根已成熟之上機也。
其餘千萬。
生疑不解。
即未熟之機。
屬下根也。
由此複于十六王子聽覆講。
作結緣遠因。
△六說經時節。
佛說是經于八千劫未曾休廢。
日月燈明六十小劫說此妙法。
謂如食頃。
智佛八千劫說此妙法。
未曾休廢。
未休廢者。
不止息也。
所謂晝夜熾然。
塵刹靡間。
其實又促于食頃。
也此莫是溪聲不盡流今古。
山色空蒙綠大千麼。
△七說已入定。
說是經已即入靜室住于禅定八萬四千劫。
智佛說經。
何嘗不與定俱。
今言入靜室者。
即入諸法空室。
是泯從前所有說相。
欲十六沙彌忘能所滅影相耳。
入定必經八萬四千劫者。
是欲令王子成結緣事。
而能益己益人也。
且疑惑之衆。
機不在佛。
而在王子者。
由佛境甚深。
急難契會。
故得于差别智中漸漸修學為遠因也。
天台雲。
智佛入定。
正是結緣近由。
由佛入定故。
千萬億種疑惑者。
無所诘問。
始得十六沙彌。
為其覆講。
以結緣也。
直指雲。
入靜室者。
表攝用歸體也。
此時生佛一如。
寂照不二。
故曰住于禅定。
為十六王子我法二執未易融化。
故佛住定八萬四千劫。
以待其八識體中生住異滅四相無明漸次破除也。
結緣之由已竟。
△二正與結緣。
分二。
一法說結緣。
又三。
一明昔結緣。
又四。
一知佛入定。
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禅定。
既曰菩薩。
而又以沙彌名者。
此為智佛所稱贊也。
據後雲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
況亦是不忘根本。
為童真應法之稱也(有雲。
七歲至十三歲。
為驅烏沙彌。
十四至十九。
為應法沙彌。
二十七已上。
為名字沙彌。
準前曰皆以童子出家。
即應法沙彌也)。
言知佛禅寂者。
可以得佛心矣。
佛知疑惑者。
機不在己。
故即入室。
欲令彼諸王子代為說法。
使不信不解者得信解耳。
△二王子覆講。
各升法座亦于八萬四千劫(至)廣說分别妙法華經。
此是王子知佛入寂之意。
乃乘時乘機。
而廣說是經也。
知音曰。
沙彌知不信者。
機緣在己。
而不在佛。
故代佛揚化。
各升法座覆講。
各化衆多。
令發大心。
使昔之生疑不信者皆信。
化令下根成上根矣。
△三衆得利益。
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至)三藐三菩提心。
各各于八萬四千劫。
說法不辍。
而所度如是衆多。
令發大心。
足見前來請法聞經之驗。
而利人之效。
速如此也。
此中靈應在示教利喜四字。
示教者。
即以佛知見開示之也。
利喜者。
即令悟入佛知見。
而緻法喜充遍也。
可見十六菩薩善繼化緣不負所學。
△四佛從定起。
大通智勝佛(至)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
此是智佛起定。
喜歎其法通而得機也。
直指雲。
按文勢。
先雲說已即入靜室等。
如此會序品雲。
佛說此經已。
入于無量義處。
身心不動同。
示實相體也。
智佛過八萬四千劫。
從三昧起。
贊十六王子。
堪為大乘法器者。
即如此會方便品。
世尊從三昧起。
告舍利弗。
雙歎權實同。
示實相用也。
○甚為希有一句。
是極贊之辭。
正應此妙法蓮華時一現耳。
諸根通利兩句。
即三明六通皆已具足。
供養多佛。
歎修福。
受持佛智。
明修慧。
常修梵行一句。
是兼修福智也。
由此則三覺将圓。
萬德将具。
而自利之功滿矣。
惟倒駕慈舟。
利生為事。
故曰開示衆生令入其中。
其中者。
即佛智海中也。
此之授記。
不必更待未來供多佛持多法。
即現前已等正覺矣。
汝等下。
屬囑累。
但文少唱滅一節。
正顯智佛無始終相。
不似今釋迦化身作始終說也。
言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者。
是欲成就未來諸佛轉識成智之相。
故知智佛決定無唱滅義。
明矣。
然前謂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者。
乃世尊以古對今。
為今會衆。
明久遠耳。
非智佛親口唱滅如日月燈與今釋迦也。
況偈中明言。
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
況今應身如來滅度尚爾非寔。
豈智佛有實滅耶。
其所以示生滅者。
對五濁衆生具足生滅者為言。
不然。
既佛佛唱滅。
何獨智佛不自唱滅。
學者審之。
數(音朔)。
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至)三菩提如來之慧。
知音雲。
上言汝等皆當數數親近。
是勉聽衆學沙彌植福因也。
所以下。
雖是徴辭。
其實勉聽衆學沙彌植慧因也。
是人皆當下。
為其聽衆授廣記。
亦當如沙彌成兩足尊之果也。
此衆初不信受。
佛即入定。
如醫師見子不肯服藥。
即往他國示寂也。
今一信受。
便與其記。
亦如醫師見子肯服。
仍舊還歸也。
此雖述智佛證十六沙彌深心本願。
其實伸明方便品我釋迦從三昧安詳而起因身子為諸聲聞說妙法授廣記義也。
是知智佛前受請說妙法。
如釋迦說華嚴般若方等之時也。
以華嚴等皆妙法故。
十六沙彌為衆廣說。
如須菩提等四大弟子轉教付财之時也。
智佛過多劫後。
從定起。
證沙彌。
授衆記。
亦如釋迦末後說此經之時也。
故此品訖。
富樓那亦有唯佛能知我等深心本願之說。
然後法師品首。
即授廣記。
宛相符契。
思之可見。
△二中間值遇。
佛告諸比丘(至)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
十六沙彌。
因智佛對衆。
證贊其德。
得其法喜故。
常樂說妙法。
以度生也。
一一下。
知音謂。
其聽衆亦因智佛勸勉故。
常随沙彌。
學植二因也。
從其下。
學植慧因。
以此下。
學植福因。
于今不盡者。
謂其多衆尚有學植二因未盡者。
即後文所謂有住聲聞地者。
是也。
此結完釋迦宿世曾為千二百人植大乘之因。
為下節成大乘緣牒文之伏案也。
△三還說法華。
分二。
一結會古今。
又二。
一結古今師法。
諸比丘我今語汝(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六沙彌。
由因中同求大乘。
同說大法故。
今同于十方。
成大果也。
于十方有缺上下。
以上下是八方之上下故。
知音雲。
此雖述十六菩薩果不昧因。
有願必成之義。
其實申明方便品十方佛皆現。
非别有十方佛也。
而結完前請轉法輪偈中若我等作佛一句。
故雲其二沙彌東方作佛等也。
向下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起。
至長行終。
是結完衆生亦複然一句。
故此品後。
千二百羅漢及有學聲聞。
親如羅睺。
冤如提婆。
乃至聞一字一句。
皆得與記。
乃是完我世尊為沙彌時之本願也。
方便品偈雲。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衆。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
已滿足。
化一切衆生。
皆令入佛道。
是也。
如其十方佛之名号國土。
皆随願力因行所成。
大窾雲。
東。
震方也。
震為雷。
動萬物者。
莫疾乎雷。
歡喜亦動也。
佛名阿閦。
此雲不動。
須彌此雲妙高。
峨然突出。
亦不動之象。
正顯無明動處有不動智佛也。
此依根本智而得名也。
東南。
巽方也。
巽為風。
撓萬物者。
莫疾乎風。
佛名師子音者。
所說無畏。
師子相者。
所示無畏。
如師音一吼。
百獸驚魂。
巽風一鼓。
萬竅怒号。
故易曰。
巽以行權。
謂佛以權寔二智。
降魔伏外。
此以威嚴利物。
震攝群邪。
而得名也。
南。
離方。
屬火。
燥萬物者。
莫甚乎火。
佛名虛空住。
如日處空。
無所不照故。
又名常滅。
以有智日。
無明常滅故。
謂如來以一真實智。
處第一義空。
照破群有。
故名常滅。
然此依實智而得名也。
西南。
坤方。
屬地。
載萬物者。
莫厚乎地。
佛名帝相梵相者。
厚德載物。
帝相也。
統王大千。
梵相也。
此依如來妙德為名。
如來德統群機。
慈悲普被。
故有如梵如帝之相也。
西。
兌方。
為澤。
悅萬物者。
莫越乎澤。
佛名阿彌陀。
此雲無量壽。
以慧澤無窮故。
又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者。
以慧澤及人。
除熱惱而得清涼故。
此依如來真俗平等妙智得名。
以真谛相融得無量壽。
俗谛全空度一切苦也。
西北。
乾方。
為天。
始萬物者。
莫神乎天。
佛名栴檀香神通者。
不速而疾。
不行而至故。
又名須彌相。
高出萬物故。
此依如來神力體用為名。
由如來有無量神通。
能不動聲氣。
而轉凡成聖。
其體不動。
如須彌山。
其用周遍。
如栴檀之普熏無量也。
北。
坎方。
為水。
潤萬物者。
莫越乎水。
佛名雲自在。
又名雲自在王。
以無心潤物。
如雲行雨施故。
此依妙智得名。
如來以大悲水。
潤枯槁衆生。
随處周遍。
如雲自在。
随處稱尊。
如雲自在王。
東北。
艮方。
為山。
終萬物而始萬物者。
莫甚乎艮。
佛名壞一切世間者。
是能壞滅一切世間法故。
又名釋迦牟尼。
此雲能仁寂默。
是能成就一切世間法故。
所謂災火欲壞之時。
一吹頓滅。
世界将成之際。
舉念全收。
此萬物之所以成始成終也。
此亦依智德彰名。
且如來智德。
如山如嶽。
能仁寂默者。
智德雙稱也。
壞一切怖畏者。
威德并運也。
以威德破一切有。
以智德成一切無故。
所謂成始成終也。
要解雲。
天地設位。
道運乎其中。
聖人法之。
以開成務。
冒天下之道。
故八方之佛。
各依一方。
而示一德。
所以開物。
所以成務。
原始要終。
則天下之道無不冒矣。
或曰。
八封乃中夏之書。
引配竺教。
豈佛意耶。
李長者用釋華嚴。
呂觀文用釋此章。
或者非之。
其義何也。
曰。
竺夏一天下也。
疆畿所及。
方位所同。
而卦乃天地之自然。
而獨不同哉。
伏羲畫之以示人。
吾佛象之以說法。
各默其同耳。
今經雖無八封之文。
顯有八方之象。
借事明理。
烏乎不可。
而必拘墟诋呰。
非達士也。
[△@△]如雲。
借事明理。
則可。
謂吾佛象之。
則不可也。
況經明言于十方國土現在說法。
今以八卦論方。
解家意也。
非佛定以八方象八卦而示人也。
若以伏羲示之。
如來象之。
則知來所象。
返出伏羲之下。
豈理也哉。
如來妙德廣大無比。
非思量分别所能知。
安得定以八卦示如來用耶。
以所居之方。
遇便說之。
斯亦不妨。
幸毋定言佛意如是。
△二會古今弟子。
分二。
一會現在弟子。
又三。
一不退者。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至)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牒上節宿植大因也。
直指謂。
世尊與十方諸佛。
為沙彌時。
尚已教化多衆。
從佛聞法者。
已植菩提大因。
此為後譬喻五百由旬至欲過此難之案。
△二退轉者。
此諸衆生于今有住(至)應以是法漸入佛道。
向所植大因者。
至今不盡成佛。
或有住聲聞地。
而佛仍教以阿耨菩提為因。
是諸人應以聲聞法。
漸入菩提。
作成佛之緣也。
此為後喻所将人衆中路懈退生安隐想之案。
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此徴明既夙植大因。
又常受化。
何故不盡成佛。
猶在聲聞地耶。
曰。
雖下大種。
由根鈍惑深。
不能極領佛之知見。
蓋因如來智慧難為信解。
隻得令其漸入佛道也。
△三結古今。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至)聲聞弟子是也。
自入本品已來。
費盡許多言語。
至此。
始将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兩句顯出。
謂我往昔為沙彌時。
所化無量恒河沙等衆生。
皆非異人。
即今現在汝等千二百羅漢。
及學無學人。
并未來諸聲聞弟子是也。
以此結會三世弟子。
則爾時所化等。
明過去。
汝等比丘。
正指現在。
我滅度後。
方舉未來。
△二會未來弟子。
我滅度後複有弟子(至)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此明證上節此諸衆生于今不盡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之常義。
使知現在不盡得記成佛者。
佛又于未來世度脫成佛也。
複有弟子者。
亦即宿植大因。
今亦聞此妙法。
未至究竟之四衆八部也。
于未來世。
雖有是經。
而不習聽。
不知此經是菩薩道故。
不能得究竟成就也。
不聞者。
不領開示佛知見也。
不覺知者。
未得悟入佛知見也。
自于所得生滅度者。
由不聞此經故。
不知有菩薩所行之深妙行。
即取證小果涅槃也。
然則是人既不聞不知此經。
便入涅槃。
則向去永無入大之時矣。
雖然我于餘國作佛。
又以異名而教化之。
亦即令能信能聞此妙法華經。
令其舍小而入大也。
上言不聞是經。
此雲得聞是經。
上言于小乘功德生滅度想。
此言唯以佛乘而得滅度。
皆小大相翻。
見昔種不昧也。
除諸如來者。
謂既無餘乘。
則一皆大乘。
何未來而亦有聲聞等耶。
謂此但諸如來因機說法。
欲為大乘作方便說。
則有之也。
結會古今竟。
△二還說法華。
分三。
一時衆清淨。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至)了達空法深入禅定。
此正為千二百人開權顯實也。
直指雲。
如來涅槃時到。
謂能事将畢也。
衆清淨者。
則機緣亦熟也。
前聞因緣一周。
開佛知見。
故得信解堅固。
而亦能達我法二執皆空。
入真俗并觀之禅。
得體用一如之定。
根性既純。
大事堪任。
故下集諸菩薩。
付佛法事也。
△二正說法華。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衆(至)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直指雲。
此與上召集國王大臣而付囑國事同。
世間無二乘下。
總結十方谛求惟一佛乘。
以結大白牛車之案。
△三釋前開意。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至)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此承上文。
意雲。
若世無二乘得滅度者。
如來何故施三。
曰當知如來以方便智。
深知衆生有樂小之性。
況著于五塵。
弊于五濁。
為是等故。
先說三乘涅槃。
令破蔽免難。
後始為說一乘也。
此因愚小無智。
聞便信受。
非如來故欲說三也。
知音曰。
此節雖叙三世因緣。
然實結完方便品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之義。
法說結緣竟。
△二喻說結緣。
分二。
一開譬。
又分二。
一導師譬。
譬如五百由旬。
天台雲。
五百由旬。
譬上未度之衆。
樂着諸有。
即拟火宅中之其家廣大。
約土言之。
三界同居土為三百。
方便土為四百。
實報土為五百。
約惑言之。
見惑為一百。
同名一苦道。
即惑業苦也。
無明滅則行滅(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此為還滅門也。
大窾謂。
如無明一法。
先用推因智。
以推其因。
次用審因智。
以審其因。
次第推審。
三世皆無自體。
方得除滅。
一法既爾。
諸法皆然。
故無明滅。
乃至生死滅也。
約苦集。
則有無明。
乃至有老死。
約滅道。
則無明滅。
乃至老死都滅也。
○問。
無明有界内界外粗細之無明。
此滅何等無明耶。
答。
此斷界内之粗相。
即發業潤生之無明也。
若界外無明。
初住分斷。
至等覺方能永滅。
△三聞法得道。
佛于天人大衆之中(至)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此謂智佛說法。
令聞者得利益也。
說是法者。
即前三轉十二行法輪也。
六百萬億等。
明機益之多。
不受一切法者。
即根境不偶。
得入初果。
不受諸塵迷惑。
成苦集流轉也。
諸漏即三漏。
得解脫者。
謂于三界諸漏既盡。
則心無系。
子果雙脫。
得無學道。
故曰心得解脫。
既得無學。
證寂滅果。
必得具深妙禅定。
由定深故發諸通。
謂三明八解也。
義相一如前釋。
已上叙第一會說法利益之衆。
第二三四。
再叙多會說法。
由說法久。
故化機衆。
但曰不可稱數。
衆雖多而得益不二。
皆得不受一切法等。
故曰從是已後等也。
知音謂。
此雖叙智佛說法之事。
其實申明方便品偈中我釋迦趣波羅奈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等文。
八解脫。
即八背舍事。
出大窾甚明。
△二再轉滿字法輪。
分七。
一王子出家。
爾時十六王子(至)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十六王子聞四谛法舍俗為僧也。
沙彌。
此雲息慈。
謂息惡行慈也。
諸根者。
由六根清淨。
故雲通利。
此叙夙植慧因也。
已曾下。
叙夙植福因。
求菩提下。
方叙明由夙植福慧故一出家即欲求上乘也。
知音雲。
準前請法偈雲。
度脫于我等。
及諸衆生類。
為分别顯示。
令得是智慧。
則知上節是度脫衆生。
分别顯示谛緣之法。
令得二乘智慧已。
此節是申請度脫于我等。
為分别顯示阿耨菩提。
令得大乘智慧也。
△二請佛說法。
俱白佛言世尊(至)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此正請求大乘也。
直指謂。
彼無量聲聞。
志願小果。
皆已得遂。
亦當遂我等大乘志願。
說阿耨菩提之法也。
我等聞已者。
希聞慧為大乘因。
皆共修學者。
希修慧。
為大乘果。
志願下。
皆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
深心所念。
該六度四攝等法。
為學大乘之本。
論雲。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以求菩提。
即真如也。
二者深心。
樂集一切善法故。
三者大悲心。
願度一切衆生苦故。
三俱攝在所念二字中。
佛自證知者。
謂我等所念。
佛無不以現量證知也。
此為下文覆說伏案。
[△@△]王子才出家。
便有食牛氣矣。
謂欲求無上道。
于四弘誓中。
即佛道誓成。
皆共修學。
即法門誓學。
深心中有大悲心。
即衆生誓度。
所念二字。
即攝煩惱誓斷。
謂如此弘誓。
乃我等今欲成就者。
唯佛自知也。
△三随衆求度。
爾時轉輪聖王所将衆中(至)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王子儲君。
既能舍寶位出家。
則下者宜勉矣。
八萬億。
乃侍從之輩。
既能操高尚之志。
則上者加勵焉。
王即聽許。
是因之而轉甚。
适所懷也。
直指雲。
約理。
前六百萬億人受益。
表轉六識。
今十六王子。
表轉八識。
真妄同稱。
以明真俗不二。
轉輪聖王。
表轉白淨識。
與本經妙莊嚴王同旨。
所将八萬億人。
表轉八識心所。
出家。
表出十八界家。
此又是智佛一會大關要處。
△四如來受請。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至)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此明智佛受請經劫而說也。
然過二萬劫。
爾乃為說者。
亦所謂久默斯要也。
天台雲。
過二萬劫者。
上既為三乘說谛緣等教。
後受諸子請說法華。
故知中間不容默然無說。
于二萬劫中。
必說方等般若也。
故下偈文雲。
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
如今說方等。
多明不思議神通之事。
又偈雲。
分别真實法。
即大品明實相般若也。
直指謂。
彼增劫出世。
故過二萬劫。
此減劫隻四十年。
二俱是待機成熟。
方顯寔也。
約理。
釋迦先二十年說小教。
以明出俗入真。
中二十二年說般若。
以明真俗雙超。
後七年說法華涅槃。
以明真俗一如。
由此則知智佛二萬劫時。
以無說而顯說般若。
為十六王子。
蕩除真俗二執皆盡。
故曰過二萬劫已。
乃于四衆說法華經也。
[△@△]說是經已下。
照上雲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之文。
見行顧其言也。
受者。
領納于心。
不遺一字。
持者。
拳拳服膺。
守而不失。
諷誦者。
諷讀而誦習也。
通利者。
于權實理事。
無不融通。
而成利益也。
△五會衆開解。
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至)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此又明聞經者信力深淺有得不得之機也。
天台雲。
十六沙彌及二乘。
即信解衆。
是根已成熟之上機也。
其餘千萬。
生疑不解。
即未熟之機。
屬下根也。
由此複于十六王子聽覆講。
作結緣遠因。
△六說經時節。
佛說是經于八千劫未曾休廢。
日月燈明六十小劫說此妙法。
謂如食頃。
智佛八千劫說此妙法。
未曾休廢。
未休廢者。
不止息也。
所謂晝夜熾然。
塵刹靡間。
其實又促于食頃。
也此莫是溪聲不盡流今古。
山色空蒙綠大千麼。
△七說已入定。
說是經已即入靜室住于禅定八萬四千劫。
智佛說經。
何嘗不與定俱。
今言入靜室者。
即入諸法空室。
是泯從前所有說相。
欲十六沙彌忘能所滅影相耳。
入定必經八萬四千劫者。
是欲令王子成結緣事。
而能益己益人也。
且疑惑之衆。
機不在佛。
而在王子者。
由佛境甚深。
急難契會。
故得于差别智中漸漸修學為遠因也。
天台雲。
智佛入定。
正是結緣近由。
由佛入定故。
千萬億種疑惑者。
無所诘問。
始得十六沙彌。
為其覆講。
以結緣也。
直指雲。
入靜室者。
表攝用歸體也。
此時生佛一如。
寂照不二。
故曰住于禅定。
為十六王子我法二執未易融化。
故佛住定八萬四千劫。
以待其八識體中生住異滅四相無明漸次破除也。
結緣之由已竟。
△二正與結緣。
分二。
一法說結緣。
又三。
一明昔結緣。
又四。
一知佛入定。
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禅定。
既曰菩薩。
而又以沙彌名者。
此為智佛所稱贊也。
據後雲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
況亦是不忘根本。
為童真應法之稱也(有雲。
七歲至十三歲。
為驅烏沙彌。
十四至十九。
為應法沙彌。
二十七已上。
為名字沙彌。
準前曰皆以童子出家。
即應法沙彌也)。
言知佛禅寂者。
可以得佛心矣。
佛知疑惑者。
機不在己。
故即入室。
欲令彼諸王子代為說法。
使不信不解者得信解耳。
△二王子覆講。
各升法座亦于八萬四千劫(至)廣說分别妙法華經。
此是王子知佛入寂之意。
乃乘時乘機。
而廣說是經也。
知音曰。
沙彌知不信者。
機緣在己。
而不在佛。
故代佛揚化。
各升法座覆講。
各化衆多。
令發大心。
使昔之生疑不信者皆信。
化令下根成上根矣。
△三衆得利益。
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至)三藐三菩提心。
各各于八萬四千劫。
說法不辍。
而所度如是衆多。
令發大心。
足見前來請法聞經之驗。
而利人之效。
速如此也。
此中靈應在示教利喜四字。
示教者。
即以佛知見開示之也。
利喜者。
即令悟入佛知見。
而緻法喜充遍也。
可見十六菩薩善繼化緣不負所學。
△四佛從定起。
大通智勝佛(至)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
此是智佛起定。
喜歎其法通而得機也。
直指雲。
按文勢。
先雲說已即入靜室等。
如此會序品雲。
佛說此經已。
入于無量義處。
身心不動同。
示實相體也。
智佛過八萬四千劫。
從三昧起。
贊十六王子。
堪為大乘法器者。
即如此會方便品。
世尊從三昧起。
告舍利弗。
雙歎權實同。
示實相用也。
○甚為希有一句。
是極贊之辭。
正應此妙法蓮華時一現耳。
諸根通利兩句。
即三明六通皆已具足。
供養多佛。
歎修福。
受持佛智。
明修慧。
常修梵行一句。
是兼修福智也。
由此則三覺将圓。
萬德将具。
而自利之功滿矣。
惟倒駕慈舟。
利生為事。
故曰開示衆生令入其中。
其中者。
即佛智海中也。
此之授記。
不必更待未來供多佛持多法。
即現前已等正覺矣。
汝等下。
屬囑累。
但文少唱滅一節。
正顯智佛無始終相。
不似今釋迦化身作始終說也。
言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者。
是欲成就未來諸佛轉識成智之相。
故知智佛決定無唱滅義。
明矣。
然前謂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者。
乃世尊以古對今。
為今會衆。
明久遠耳。
非智佛親口唱滅如日月燈與今釋迦也。
況偈中明言。
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
況今應身如來滅度尚爾非寔。
豈智佛有實滅耶。
其所以示生滅者。
對五濁衆生具足生滅者為言。
不然。
既佛佛唱滅。
何獨智佛不自唱滅。
學者審之。
數(音朔)。
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至)三菩提如來之慧。
知音雲。
上言汝等皆當數數親近。
是勉聽衆學沙彌植福因也。
所以下。
雖是徴辭。
其實勉聽衆學沙彌植慧因也。
是人皆當下。
為其聽衆授廣記。
亦當如沙彌成兩足尊之果也。
此衆初不信受。
佛即入定。
如醫師見子不肯服藥。
即往他國示寂也。
今一信受。
便與其記。
亦如醫師見子肯服。
仍舊還歸也。
此雖述智佛證十六沙彌深心本願。
其實伸明方便品我釋迦從三昧安詳而起因身子為諸聲聞說妙法授廣記義也。
是知智佛前受請說妙法。
如釋迦說華嚴般若方等之時也。
以華嚴等皆妙法故。
十六沙彌為衆廣說。
如須菩提等四大弟子轉教付财之時也。
智佛過多劫後。
從定起。
證沙彌。
授衆記。
亦如釋迦末後說此經之時也。
故此品訖。
富樓那亦有唯佛能知我等深心本願之說。
然後法師品首。
即授廣記。
宛相符契。
思之可見。
△二中間值遇。
佛告諸比丘(至)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
十六沙彌。
因智佛對衆。
證贊其德。
得其法喜故。
常樂說妙法。
以度生也。
一一下。
知音謂。
其聽衆亦因智佛勸勉故。
常随沙彌。
學植二因也。
從其下。
學植慧因。
以此下。
學植福因。
于今不盡者。
謂其多衆尚有學植二因未盡者。
即後文所謂有住聲聞地者。
是也。
此結完釋迦宿世曾為千二百人植大乘之因。
為下節成大乘緣牒文之伏案也。
△三還說法華。
分二。
一結會古今。
又二。
一結古今師法。
諸比丘我今語汝(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六沙彌。
由因中同求大乘。
同說大法故。
今同于十方。
成大果也。
于十方有缺上下。
以上下是八方之上下故。
知音雲。
此雖述十六菩薩果不昧因。
有願必成之義。
其實申明方便品十方佛皆現。
非别有十方佛也。
而結完前請轉法輪偈中若我等作佛一句。
故雲其二沙彌東方作佛等也。
向下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起。
至長行終。
是結完衆生亦複然一句。
故此品後。
千二百羅漢及有學聲聞。
親如羅睺。
冤如提婆。
乃至聞一字一句。
皆得與記。
乃是完我世尊為沙彌時之本願也。
方便品偈雲。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衆。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
已滿足。
化一切衆生。
皆令入佛道。
是也。
如其十方佛之名号國土。
皆随願力因行所成。
大窾雲。
東。
震方也。
震為雷。
動萬物者。
莫疾乎雷。
歡喜亦動也。
佛名阿閦。
此雲不動。
須彌此雲妙高。
峨然突出。
亦不動之象。
正顯無明動處有不動智佛也。
此依根本智而得名也。
東南。
巽方也。
巽為風。
撓萬物者。
莫疾乎風。
佛名師子音者。
所說無畏。
師子相者。
所示無畏。
如師音一吼。
百獸驚魂。
巽風一鼓。
萬竅怒号。
故易曰。
巽以行權。
謂佛以權寔二智。
降魔伏外。
此以威嚴利物。
震攝群邪。
而得名也。
南。
離方。
屬火。
燥萬物者。
莫甚乎火。
佛名虛空住。
如日處空。
無所不照故。
又名常滅。
以有智日。
無明常滅故。
謂如來以一真實智。
處第一義空。
照破群有。
故名常滅。
然此依實智而得名也。
西南。
坤方。
屬地。
載萬物者。
莫厚乎地。
佛名帝相梵相者。
厚德載物。
帝相也。
統王大千。
梵相也。
此依如來妙德為名。
如來德統群機。
慈悲普被。
故有如梵如帝之相也。
西。
兌方。
為澤。
悅萬物者。
莫越乎澤。
佛名阿彌陀。
此雲無量壽。
以慧澤無窮故。
又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者。
以慧澤及人。
除熱惱而得清涼故。
此依如來真俗平等妙智得名。
以真谛相融得無量壽。
俗谛全空度一切苦也。
西北。
乾方。
為天。
始萬物者。
莫神乎天。
佛名栴檀香神通者。
不速而疾。
不行而至故。
又名須彌相。
高出萬物故。
此依如來神力體用為名。
由如來有無量神通。
能不動聲氣。
而轉凡成聖。
其體不動。
如須彌山。
其用周遍。
如栴檀之普熏無量也。
北。
坎方。
為水。
潤萬物者。
莫越乎水。
佛名雲自在。
又名雲自在王。
以無心潤物。
如雲行雨施故。
此依妙智得名。
如來以大悲水。
潤枯槁衆生。
随處周遍。
如雲自在。
随處稱尊。
如雲自在王。
東北。
艮方。
為山。
終萬物而始萬物者。
莫甚乎艮。
佛名壞一切世間者。
是能壞滅一切世間法故。
又名釋迦牟尼。
此雲能仁寂默。
是能成就一切世間法故。
所謂災火欲壞之時。
一吹頓滅。
世界将成之際。
舉念全收。
此萬物之所以成始成終也。
此亦依智德彰名。
且如來智德。
如山如嶽。
能仁寂默者。
智德雙稱也。
壞一切怖畏者。
威德并運也。
以威德破一切有。
以智德成一切無故。
所謂成始成終也。
要解雲。
天地設位。
道運乎其中。
聖人法之。
以開成務。
冒天下之道。
故八方之佛。
各依一方。
而示一德。
所以開物。
所以成務。
原始要終。
則天下之道無不冒矣。
或曰。
八封乃中夏之書。
引配竺教。
豈佛意耶。
李長者用釋華嚴。
呂觀文用釋此章。
或者非之。
其義何也。
曰。
竺夏一天下也。
疆畿所及。
方位所同。
而卦乃天地之自然。
而獨不同哉。
伏羲畫之以示人。
吾佛象之以說法。
各默其同耳。
今經雖無八封之文。
顯有八方之象。
借事明理。
烏乎不可。
而必拘墟诋呰。
非達士也。
[△@△]如雲。
借事明理。
則可。
謂吾佛象之。
則不可也。
況經明言于十方國土現在說法。
今以八卦論方。
解家意也。
非佛定以八方象八卦而示人也。
若以伏羲示之。
如來象之。
則知來所象。
返出伏羲之下。
豈理也哉。
如來妙德廣大無比。
非思量分别所能知。
安得定以八卦示如來用耶。
以所居之方。
遇便說之。
斯亦不妨。
幸毋定言佛意如是。
△二會古今弟子。
分二。
一會現在弟子。
又三。
一不退者。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至)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牒上節宿植大因也。
直指謂。
世尊與十方諸佛。
為沙彌時。
尚已教化多衆。
從佛聞法者。
已植菩提大因。
此為後譬喻五百由旬至欲過此難之案。
△二退轉者。
此諸衆生于今有住(至)應以是法漸入佛道。
向所植大因者。
至今不盡成佛。
或有住聲聞地。
而佛仍教以阿耨菩提為因。
是諸人應以聲聞法。
漸入菩提。
作成佛之緣也。
此為後喻所将人衆中路懈退生安隐想之案。
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此徴明既夙植大因。
又常受化。
何故不盡成佛。
猶在聲聞地耶。
曰。
雖下大種。
由根鈍惑深。
不能極領佛之知見。
蓋因如來智慧難為信解。
隻得令其漸入佛道也。
△三結古今。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至)聲聞弟子是也。
自入本品已來。
費盡許多言語。
至此。
始将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兩句顯出。
謂我往昔為沙彌時。
所化無量恒河沙等衆生。
皆非異人。
即今現在汝等千二百羅漢。
及學無學人。
并未來諸聲聞弟子是也。
以此結會三世弟子。
則爾時所化等。
明過去。
汝等比丘。
正指現在。
我滅度後。
方舉未來。
△二會未來弟子。
我滅度後複有弟子(至)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此明證上節此諸衆生于今不盡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之常義。
使知現在不盡得記成佛者。
佛又于未來世度脫成佛也。
複有弟子者。
亦即宿植大因。
今亦聞此妙法。
未至究竟之四衆八部也。
于未來世。
雖有是經。
而不習聽。
不知此經是菩薩道故。
不能得究竟成就也。
不聞者。
不領開示佛知見也。
不覺知者。
未得悟入佛知見也。
自于所得生滅度者。
由不聞此經故。
不知有菩薩所行之深妙行。
即取證小果涅槃也。
然則是人既不聞不知此經。
便入涅槃。
則向去永無入大之時矣。
雖然我于餘國作佛。
又以異名而教化之。
亦即令能信能聞此妙法華經。
令其舍小而入大也。
上言不聞是經。
此雲得聞是經。
上言于小乘功德生滅度想。
此言唯以佛乘而得滅度。
皆小大相翻。
見昔種不昧也。
除諸如來者。
謂既無餘乘。
則一皆大乘。
何未來而亦有聲聞等耶。
謂此但諸如來因機說法。
欲為大乘作方便說。
則有之也。
結會古今竟。
△二還說法華。
分三。
一時衆清淨。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至)了達空法深入禅定。
此正為千二百人開權顯實也。
直指雲。
如來涅槃時到。
謂能事将畢也。
衆清淨者。
則機緣亦熟也。
前聞因緣一周。
開佛知見。
故得信解堅固。
而亦能達我法二執皆空。
入真俗并觀之禅。
得體用一如之定。
根性既純。
大事堪任。
故下集諸菩薩。
付佛法事也。
△二正說法華。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衆(至)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直指雲。
此與上召集國王大臣而付囑國事同。
世間無二乘下。
總結十方谛求惟一佛乘。
以結大白牛車之案。
△三釋前開意。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至)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此承上文。
意雲。
若世無二乘得滅度者。
如來何故施三。
曰當知如來以方便智。
深知衆生有樂小之性。
況著于五塵。
弊于五濁。
為是等故。
先說三乘涅槃。
令破蔽免難。
後始為說一乘也。
此因愚小無智。
聞便信受。
非如來故欲說三也。
知音曰。
此節雖叙三世因緣。
然實結完方便品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之義。
法說結緣竟。
△二喻說結緣。
分二。
一開譬。
又分二。
一導師譬。
譬如五百由旬。
天台雲。
五百由旬。
譬上未度之衆。
樂着諸有。
即拟火宅中之其家廣大。
約土言之。
三界同居土為三百。
方便土為四百。
實報土為五百。
約惑言之。
見惑為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