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五

關燈
毫相光遍照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之文。

    此或譯師及潤文者有脫耳。

    何以知然。

    觀今釋迦欲說大法。

    即放眉間白毫相光。

    而中古日月燈明說大法時。

    亦放是光。

    豈上古智勝如來。

    說此大法之際。

    而不放是光明耶。

    故文中疊疊言光。

    謂下照地獄。

    上徹天宮。

    橫遍五百萬億佛土。

    則其光有不可甚言者。

    豈無放而雲然也。

    然釋迦光中。

    圓具十法界相。

    而此不言者。

    須知此是我如來親舉遠因。

    前既具明十界之相。

    至此不言可知。

    況智佛受請之後。

    初轉法輪。

    便有六百萬億那由他人。

    得無漏解脫。

    此諸人衆。

    豈當時不于智勝光中有見有聞。

    而才聞三轉四谛。

    便頓然如此悟入之深耶。

    既曰照五百萬億佛土。

    豈容不具十界相乎。

    由此知必然放光而成六瑞也。

    但前二佛先說法入定。

    而後有放光動地雨華衆喜。

    今此先十劫入定。

    即雨華放光動地衆喜。

    而後說法。

    此是從本垂迹。

    乃開張權實之始。

    明最初相也。

    日月燈與釋迦。

    乃攝迹歸本。

    會融權實為終。

    是最後談也。

    智佛光照十方各五百萬億者。

    明大通之量。

    是餘不能及。

    故曰智勝。

    若據理表。

    萬八千土。

    表十八界。

    此五百萬億。

    當表五陰。

    其實五陰與十八界。

    開合名耳。

    是異其名。

    不異其體。

    何嘗二也。

    則彼佛此佛。

    據時論劫。

    似有今古。

    而此理智又何嘗二。

    具眼者審之。

    大窾雲。

    釋迦放光。

    為末後一着。

    大通放光。

    為最初一句。

    蓋最初一句。

    不異末後一着。

    故其光明。

    亦徹上徹下也。

    要解謂。

    夫人以五蘊衆相和合有生。

    而封蔀無明。

    誠非日月威光所能照燭。

    及乎智勝開明。

    乃知衆生之相。

    從芒芴間。

    忽然幻有。

    亦若是矣。

     △二十方梵請。

    分二。

    一九方。

    分四。

    先東方。

    分七。

    一睹光瑞。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至)光明照曜倍于常明。

     此叙智佛初成正覺光照十方梵天瑞動之相。

    因佛中道智光一照。

    頓覺宮殿晃耀倍于常明。

    然梵天已不假日月光明。

    而諸天自有身光。

    及宮殿園林。

    俱有光明。

    今以佛光勝萬萬倍故。

    各各驚疑怪問也。

     △二驚疑念。

     諸梵天各作是念(至)以何因緣而現此相。

     △三共相問。

     是時諸梵天王(至)為諸梵衆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至)遍照于十方。

     此是梵天各見光明有異。

    則疑念競生。

    共一處而議。

    是光畢竟有何因緣也。

    梵中一梵。

    名救一切者。

    此正顯為地上菩薩示應之名。

    衆天各疑。

    未及出言議事。

    唯救一切天王。

    發聲告衆曰。

    莫是有大德天人來生于此耶。

    莫是有佛出現世間而緻有此大光遍照耶。

    梵天修禅定。

    兼修四無量心。

    故曰大德天。

    此天主欲統領諸天。

    尋光見佛。

    是為諸天中之引導師。

    所謂應以天身得度者。

    現天身說法也。

    設如來不放此光。

    諸天何緣見佛。

    則是光之放也。

    慈濟曷窮。

    雖智佛入定十劫。

    而光照之處。

    所有人天。

    生無限勝心。

    如此者。

    如來何嘗不說法也。

    此處妙在衆梵疑念。

    不疑何有尋光之舉。

    不尋光。

    何有見佛之緣。

    不見佛。

    何得具大神妙智之用哉。

     △四尋光明。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至)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此叙東方五百萬億梵王來儀。

    與宮殿俱者。

    梵天宿福深厚。

    故感宮殿随身。

    如世間王者。

    尚有無窮妙樂。

    況天王耶。

    衣裓盛華。

    以備作供養也。

    世間以金寶為貴。

    天宮以華為貴。

    故凡獻供。

    皆以天華。

    共詣西方者。

    乃尋光所向之處。

    如十方人各随所向之方。

    蓦直尋之。

    必得見佛。

    而亦顯此光無處不周。

    無往不在也。

    見佛處座。

    是親到親見。

    非仿佛知聞者也。

    不唯見佛。

    而又見護法請法之衆。

    則亦将聞轉法輪矣。

    由此光照之緣。

    便頓令梵人入佛知見。

    則又何等徑捷。

    何等簡易。

     △五興供養。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至)惟願哀納受。

     梵天人等。

    既親見如來。

    則所獻之供。

    無不虔懇。

    頭面禮。

    身至敬也。

    同聲說偈。

    口至敬也。

    散華奉殿。

    皆共一心。

    意至敬也。

    須彌本高八萬四千由旬。

    各以衣裓之華散。

    即與等。

    足見所來者衆。

    且複供樹者。

    樹乃智勝之所依。

    亦所當供也。

    樹高十由旬。

    表智超十界。

    各以宮殿獻者。

    由華供不足以盡其誠。

    故複奉以宮殿也。

    況天人之殿。

    未嘗須臾有間。

    而一旦捐舍。

    表我執已解。

    願佛處中。

    是轉凡依。

    而成慧依。

    處字留也。

    偈中先歎佛權實二智。

    世尊甚希有兩句。

    歎實。

    下二句歎權。

    總明大悲拔苦。

    故雲能救護。

    一切天人下四句。

    歎佛饒益廣大。

    總明大慈與樂。

    故雲普皆蒙饒益也。

    次下述來儀。

    謂我等所來之方。

    已經五百萬億國土。

    舍梵宮深禅妙樂。

    遠遠至此。

    無非為見佛而來。

    據理從凡入聖。

    須經五十位因行具足。

    方得親到佛境。

    舍深禅定。

    即是發回向心。

    頓希佛果妙樂也。

     ○問。

    雨華如山。

    樹座猶下。

    其相如何。

    答。

    不思議事。

    彼此不礙也。

     △六請說法。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至)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惟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衆生。

     兩足者。

    定慧二嚴也。

    天台雲。

    既雲度苦惱衆生。

    即是請轉。

    半字如今。

    佛鹿苑中。

    說三藏教。

    度五濁八苦衆生也。

     [△@△]長行曰開涅槃道。

    頌中雲惟願演說法。

    焉知定請半字。

    況地上應身之士。

    志願佛道。

    故雲以大慈悲力。

    且慈能與四聖之樂。

    悲能拔六凡之苦。

    則請意概可見矣。

     △七佛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默許者。

    由梵天來意。

    所以合佛放光說法時至之心。

    故口不言。

    而心允矣。

    知音謂。

    世說雲。

    世尊以默然為許可。

    初佛本坐道場。

    已成佛矣。

    但由一乘實相把住大緊。

    不唯諸佛不現。

    即親生十六王子。

    亦不得能親近。

    況十方各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

    而皆來乎。

    所以謂之垂得菩提也。

    及思惟過十小劫已。

    放開一線。

    以實開權。

    得其諸佛度生方便。

    則王子來。

    而梵天亦來。

    始謂之得成菩提。

    可見得成菩提之言。

    亦隻使衆生見相作佛耳。

    方便權智。

    有如此之妙。

    故諸佛成道。

    必欲先說三乘也。

    蓋娑婆世界教體如是。

    衆生利于耳根。

    從聞得入。

    是以下文智佛受十方梵天請訖。

    即先轉四谛因緣。

    然後乃為十六王子。

    說一乘實相也。

    此雖叙智佛成道來十方梵天之事。

    其實發明方便品我釋迦始坐道場觀樹經行諸梵天王請轉法輪之儀。

    下九方文。

    雖有增損。

    皆不外此。

    可以例通。

     △二東南方。

    分七。

    一睹光瑞。

     又諸比丘東南方(至)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

     △二驚疑念。

     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

     △三共相問。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至)為諸梵衆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至)度脫苦衆生。

     諸梵中首。

    有曰大悲者。

    亦是寄位示迹之稱。

    觀其發言。

    皆是決定有知識者之語。

    謂當共一心求。

    又曰多是佛出世。

    度苦惱衆生。

    其意可見。

     △四尋光明。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至)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東南方人。

    或向西方北方。

    亦未嘗不可。

    而必曰西北方者。

    所謂蓦直去也。

    稍有增差。

    則不中矣。

    推尋二字。

    是勤勇無間之功。

    雖尋至千萬億土外。

    得見智勝如來。

    其實此光。

    亦即各各殿中。

    未出門時。

    所見之光也。

    雖然。

    若不尋光。

    何能見佛。

    所謂知即得也。

     △五興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迦陵頻伽聲(至)今得值世尊。

     聖中之聖曰主。

    天中之天曰王。

    阚澤雲。

    孔老之教。

    奉天而行。

    不敢違天。

    釋迦之教。

    諸天奉行。

    不敢違佛。

    故曰天中王也。

    迦陵頻伽。

    此雲妙聲鳥。

    正法念經雲。

    山名曠野。

    其中多有迦陵頻伽。

    出妙音聲。

    如是美音。

    若天若人緊那羅等。

    無能及者。

    唯除佛音。

    此亦借之以況勝也。

    非佛音似之。

    直指雲。

    一百八十劫。

    表百八煩惱為衆生障。

    障重則惡多。

    惡多而天減。

    是天之所憂也。

    今幸佛出作人天眼。

    為九界所歸。

    真大慈悲父也。

     [△@△]已入惡道者。

    如來有種種方便。

    救之令出。

    未入者。

    亦以種種方便護之不入。

    故有大哀愍饒益衆生。

    今者遇佛。

    決非小緣。

    由宿植福。

    有斯慶幸也。

     △六請說法。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至)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聖轉法輪顯示諸法相(至)忍善者增益。

     既得見佛。

    必希聞法。

    若但見而無聞。

    亦何所益。

    故必欲請說法也。

    諸法相者。

    即陰處界三。

    并谛緣度等諸法之相。

    苦惱。

    即火宅六道諸衆生也。

    忍善者。

    即七方便人。

    得諸法忍。

    善道增長。

    必至惡法減損矣。

     △七佛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三南方。

    分七。

    一睹光瑞。

     又諸比丘南方(至)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

     △二驚疑念。

     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

     △三共相問。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至)為諸梵衆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曜(至)為佛出世間。

     梵主之名。

    曰妙法者。

    似為已得大通智者之名。

    故能統衆尋光。

    所謂此非無因緣。

    而必欲求之。

    又謂過百千劫。

    未曾見此相。

    則知百千劫前。

    曾已見矣。

    益知其為示應之迹也。

     △四尋光明。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至)請佛轉法輪。

     △五興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至)惟願垂納受。

     頌中先贊佛斷德。

    諸煩惱。

    即五住無明盡也。

    一百三十劫。

    出陳難見之證。

    饑渴者。

    指六道衆生。

    謂佛不出世。

    則無法喜禅悅解脫之漿濟之。

    今既出世。

    使六道衆生。

    皆得法雨充滿。

    而熱惱清涼也。

    昔所未睹下。

    贊佛智德。

    智慧希有。

    難可值遇。

    正如優昙華。

    一切皆愛樂也。

    言宮殿蒙光嚴飾者。

    一一皆準華嚴經說。

    有不可思議衆寶莊嚴。

    以此微妙宮殿奉供如來。

    是知虔誠至矣。

     △六請說法。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至)當演深遠音。

     梵王請法之心。

    不為自求。

    曰令一切世間者。

    總該六道。

    别舉魔梵。

    是世間善惡一對。

    沙門與婆羅門。

    是世間邪正一對。

    次結雲皆獲安隐者。

    謂佛若轉法輪時。

    使世間善惡邪正染淨智愚。

    無不皆獲安穩也。

    擊鼓。

    警其同臻寶所。

    吹螺。

    促其念念不退。

    雨雨。

    澤其六道枯槁。

    此請開三。

    當演深遠音。

    乃請顯一。

    以彰最極之談。

    始完複梵主本名蓋為請說自家妙法耳。

     △七佛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四總明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複如是。

     乃至者。

    超略西方西北方北方東北方并西南與下方共六方。

    亦複如是者。

    謂每方各五百萬億梵天。

    于其光照。

    生疑共議。

    尋光見佛處座。

    及八部王子請法修供等。

    皆如前式。

    故不必繁辭。

    概如之也。

    已上明方力竟。

     △二明上方。

    分六。

    一睹光瑞。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至)所止宮殿光明威曜。

     △二驚疑念。

     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

     △三共相問。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至)為諸梵衆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至)為佛出世間。

     序衆科中。

    曾有屍棄。

    為娑婆世界主。

    此雲頂髻。

    今言向下方過五百萬億國。

    尋光見佛。

    或即此娑婆主也。

    如華藏莊嚴香水海内蓮華中所有二十重世界。

    此娑婆在第十三層内。

    彼中從一層。

    上至二層。

    謂此上過佛刹微塵數世界。

    有世界。

    名種種香蓮華。

    佛号師子光。

    二佛刹微塵數世界圍繞。

    至娑婆。

    便謂過十三佛刹微塵世界。

    則五百萬億國近之近矣。

     △四尋光明。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至)請佛轉法輪。

     △五興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至)皆共成佛道。

     善哉。

    是喜幸意。

    曰見諸佛者。

    顯佛佛道同。

    見一佛即諸佛也。

    救世者。

    佛為大醫王。

    既瘳衆生身心等病。

    以三界為獄者。

    即火宅中人。

    為煩惱諸結之所囚系。

    唯如來能勉令出于三界。

    此四句贊佛悲心。

    普智下四句。

    贊如來智德。

    謂如來具無量智。

    為天人所尊。

    以種種方便。

    哀愍一切也。

    群萌即群生也。

    草之初生曰萌。

    謂群生皆有善種。

    萌于心中。

    特無緣以發之耳。

    今幸如來開甘露門。

    普潤群萌。

    使善道發生也。

    次頌久不遇佛。

    善根不萌。

    謂此土從無量劫來空過無佛。

    不蒙聖化久矣。

    至于智勝如來未出已前。

    十方衆生不睹佛光。

    皆在無明黑暗地上。

    起惑造業。

    以惡業增熾。

    故惡道長。

    善不能修。

    故天人滅。

    即有生于天上人間者。

    由善力輕微。

    色力慧力。

    俱皆減少。

    此是薄福德人所招之苦果也。

    下出苦因。

    由不見佛不聞法。

    故常行十惡。

    無明愈重。

    則樂與樂想。

    二俱喪失。

    使智慧莊嚴。

    因忘果喪矣。

    不具正知見。

    故住持邪見。

    以苦舍苦。

    不識善儀。

    其死必堕惡道無疑矣。

    佛為世間眼下八句。

    慶佛出世。

    開人天正眼。

    超彼群萌。

    出于三界。

    實為我等。

    深生慶幸矣。

    次四句。

    貢殿求納。

    末四句。

    發心回向。

    不為自求。

    所謂自未得度先度人者。

    菩薩發心也。

     △六請說法。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至)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擊甘露法鼓(至)無量劫習法。

     此叙諸梵正請法也。

    多所安隐。

    對前佛未出世十方暗瞑惡道增長甚不安穩也。

    多所度脫。

    對前超出成正覺。

    喜歎未曾有。

    令一切衆生普皆成佛。

    可謂多所度脫也。

    頌文前四句。

    謂如來出世必說法度生。

    曰開示涅槃道。

    似明權也。

    末四句。

    乃請顯實。

    故曰哀愍敷演無量劫所習法也。

    直指雲。

    從前所叙。

    十方梵天來儀。

    雖分次第。

    而實十方一齊。

    同見光照。

    同時共議。

    同時随方尋光而至中央。

    同時見佛。

    同時獻供。

    同時請法。

    則知光明圓照。

    其境界甚不可思議也。

    結緣遠由已竟。

     △二結緣近由。

    分二。

    一先轉半字法輪。

    又三。

    一如來受請。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至)及十六王子請。

     此正彰結緣之近由也。

    由佛受請說法。

    故十六王子。

    後得覆講。

    此所以正作結緣也。

     △二正轉法輪。

     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

     此叙智佛初成正覺。

    受請出定。

    初轉小乘四谛十二因緣法輪也。

    直指雲。

    初标法相。

    應機不違。

    故曰即時。

    因說法轉煩惱成菩提。

    轉生死成涅槃。

    故名為轉。

    三度開示。

    故雲三轉。

    法輪者。

    謂如來以法為輪。

    運載衆生。

    出生死也。

    大窾雲。

    先小後大。

    古佛恒規。

    故先說四谛也。

    言三轉者。

    一示相轉。

    謂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

    此是道可修性也。

    言示相者。

    謂以四谛之相示之也。

    苦。

    有三苦八苦。

    即三界内外六道生死。

    皆苦也。

    以逼迫為義。

    由此身相。

    是生老病死之宅。

    因有此身。

    衆苦逼迫。

    不得自在。

    故曰逼迫性也。

    集。

    謂此苦身皆由自己貪愛五欲之所招。

    即發業潤生無明。

    亦乃見思二惑之所集。

    故曰招感性也。

    滅。

    謂欲出苦果。

    須是證寂滅涅槃無為深法。

    故曰可證性也。

    道。

    謂欲證寂滅。

    須修道品。

    即三十七品助道之法。

    故曰可修性也。

    二勸修者。

    複以四法勸彼修進。

    謂此是苦。

    汝應知。

    此是集。

    汝應斷。

    此是滅。

    汝應證。

    此是道。

    汝應修。

    三作證者。

    複以自己所證。

    以勵之也。

    謂此是苦。

    我已知。

    汝亦應知。

    此是集。

    我已斷。

    汝亦應斷。

    此是滅。

    我已證。

    汝亦應證。

    此是道。

    我已修。

    汝亦應修。

    轉必三者。

    以根有三等差别故也。

    十二行者。

    由示相轉。

    得知苦集滅道有世間出世間因果。

    名見道行。

    由勸修。

    得知苦集應斷滅道應修。

    名修道行。

    由作證。

    得知有學研真斷惑為賢。

    無學真窮惑盡為聖之階級。

    名證果行。

    每谛三轉。

    共成十二行法輪也。

     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

     此料簡不能轉者也。

    直指雲。

    沙門雖是佛子。

    初非佛說。

    且不自知。

    婆羅門若非僧化。

    尚且不信諸天正樂。

    魔尚破法。

    梵嗜禅寂。

    已上通屬有漏。

    俱不能轉。

    餘謂四果支佛。

    名智正覺世間。

    僅能奉佛自利。

    俱不敢以轉為言。

    惟佛與佛乃能轉耳。

     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此正示四谛。

    苦指身言。

    示有身則有生老病死等苦。

    逼迫身心。

    非樂也。

    是苦集者。

    集乃招感也。

    示苦果因。

    貪嗔癡慢等。

    見思為因。

    謂知苦則應斷集。

    此為世間因果也。

    是苦滅者。

    滅謂法性寂滅。

    可證性也。

    亦連苦言者。

    示此逼迫苦惱身心中。

    即具諸佛菩薩不生不滅之真性也。

    是苦滅道者。

    道即八忍八智三十七品。

    可修性也。

    連苦滅二谛言者。

    謂欲斷諸苦。

    證寂滅樂。

    非修此道法。

    則不可也。

    此所謂慕滅修道。

    為出世間因果也。

    此三轉中。

    最初示相轉。

    業已具勸修作證二轉故。

    四谛皆以是苦為言。

    以集滅道三谛。

    皆由先知而得故也。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此明十二緣法為流轉門也。

    前于序品中。

    曾已略釋。

    今依天台。

    謂展轉感果為因。

    互相由藉為緣。

    無明者。

    過去一切煩惱。

    皆是無明。

    體即是癡。

    迷暗為性。

    無所明了。

    故即是惑也。

    行。

    即過去世造作諸業。

    作為運用。

    由惑造業。

    故曰無明緣行。

    此屬過去二支因。

    識有了别義。

    以業成故。

    牽生三界意識妄動。

    投托母胎。

    故曰行緣識。

    既托胎即有暖息識三事。

    七日一轉而成心色。

    名即心。

    色即質。

    故雲識緣名色。

    六入。

    謂根為塵之所入。

    既有心色。

    即成就六根。

    故雲名色緣六入。

    觸。

    乃出胎已後。

    由根對塵。

    而未能了知。

    故雲六入緣觸。

    受。

    即領納為名。

    由根觸境。

    領受好惡等事。

    雖能了别。

    然未能起貪愛之心。

    故雲。

    觸緣受。

    自識至受。

    為現在五支果。

    愛。

    即貪求種種勝妙資具及色欲等境。

    而起貪愛。

    故雲受緣愛。

    取。

    謂既于諸境起愛着心。

    必欲追求貪取。

    故雲愛緣取。

    有。

    謂既生取着。

    惑業重結。

    善惡因果。

    必受後有。

    故雲取緣有。

    此複為現在三支因。

    俱屬煩惱。

    與過去無明緣行并同。

    生。

    謂六道中受生也。

    由現在有此善惡因果。

    未來必定于三界受生。

    故雲有緣生。

    老死。

    謂受生之身熟壞也。

    此複為未來二支果。

    憂悲苦惱。

    即老死中之苦境也。

    已上緣緣相生。

    名流轉門。

    所謂無明受取三煩惱。

    行有二支。

    屬業道。

    從識至受并生死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