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佛道(至)于佛智慧皆不退轉。
為人天說佛道。
即權實雙運。
長行但言國土。
此頌明眷屬。
則三乘齊具也。
△五頌正像。
佛滅度後正法當住四十小劫像法亦爾。
正像法中。
皆弟子奉行法藏之時。
于中持法起塔供養舍利等。
此皆必然之事。
俱不繁解。
正與中根授記已竟。
△二許與下根說因緣。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至)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此已與五百弟子。
作授記矣。
至五百弟子受記一品。
不過詳明因果劫國正像而已。
然必欲說宿世因緣者。
要見如來悲救之久。
弟子受益之深。
使人知授記成佛原非偶然會合。
良以塵點劫前。
已下大種。
于中世世受化。
積累至今。
故威德無不成就也。
為中根人。
作喻說一周已竟。
直指雲。
此品從方便品中第二止後。
舍利弗再請雲。
今此會中如我等比。
百千萬億。
世世已曾從佛受化。
如此等人。
必能敬信。
長夜安隐。
多所饒益。
以此發如來後二周說法之案。
但彼時四大弟子。
示同凡小。
頑然不解。
而身子得記之後。
乃為代請。
故如來重舉譬喻。
廣明火宅危險。
指點大小優劣。
四子始深心信解。
自舉窮子。
以陳返妄歸真之譬。
但為大小見量未忘。
如來功德未能盡達。
故世尊複以藥草一喻。
盡情掃除。
始與四人作記。
以符身子第二所請。
師資如出一轍。
完複始終喻說一周之原案也。
化城喻品第七 品節雲。
此品來意。
由前五人俱得授記。
而複欲為千二百人作記。
故遠引塵劫前大通佛時為王子教化之宿因。
曾下一乘緣種。
自是已來。
生生受化。
今緣已熟。
正是印許之時。
以顯緣因佛性也。
化城一喻。
原是虛設。
以明三乘畢竟是權。
為止怖遠疲勞之衆。
今衆暫息可進寶所。
以此開發?進。
頓悟昔因。
自信成佛。
乃各得授記也。
大窾雲。
本無忽有。
謂之化。
禦敵防非。
謂之城。
此品雖與弟子說宿世因緣。
其實發譬喻藥草之餘蘊。
蓋喻品意。
在火宅白牛。
此品意。
在化城寶所。
由火宅而入化城。
駕白牛而歸寶所。
兩相合而意始圓。
又此品雖說如來在大通智勝佛時為王子覆講法華。
已為汝等作今日得度因緣。
然正發明藥草品中法雨等澍各有所受。
于諸法中。
任力所能。
漸得入道等文。
所謂如來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
汝等于無量億劫。
說不能盡者。
此也。
然喻品中身子才悟。
即為說因緣。
雲我昔曾于二萬億佛所。
常教化汝。
汝亦長夜随我受學。
其為因緣也近。
此品為千二百羅漢。
說其因緣。
在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
為十六沙彌。
已曾開導教化汝等。
其為因緣也遠。
以因緣有近遠故。
各自言之。
使交相發。
而互相明也。
文中首标大通智勝佛者。
是往昔為釋迦之父。
所謂毗盧師。
法身主。
不落方所。
不涉數量者。
是也。
其成佛轉法輪事。
皆是逢場作戲耳。
至于十六沙彌。
才出家時。
即請大法。
代佛轉輪。
其氣象又非????者比。
故能即紹大通之位。
與大通智勝。
同一鼻孔出氣。
豈同下劣小乘。
若跛驢驽馬。
?之而不肯進者哉。
世尊所以援古證今者。
亦是激發小乘。
令彼奮發舍小智。
而入大通之智也。
[△@△]問。
此品說因緣文廣。
喻文少分而已。
何不名宿世因緣品。
既從喻立題。
又何不雲寶所。
返從化城之虛。
是何意耶。
答。
因緣雖長。
總是結緣之義。
皆非究竟。
所以立名化城者。
正以完複從前之所謂因緣也。
又此經首題。
以蓮華喻法。
故此亦以喻立品也。
不言寶所。
而必曰化城者。
正欲人因權明實。
即妄明真。
既知城之是化。
則知寶所必實矣。
斯正為本經開權顯實之大旨。
當如是知。
△三為下根說因緣。
分二。
一本品正說因緣。
分二。
一先明知見久遠。
分二。
一長行。
又三。
一出所見事。
佛告諸比丘(至)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
此如來欲與未記者作記。
使知記非虛妄。
原于無量劫來。
已下成佛種子。
則是正因久植。
而佛果當圓矣。
佛告下。
标起過去久遠。
特明劫數之多。
爾時下。
舉智佛為釋迦之父師。
見釋迦非智佛亦不得以生成也。
佛名大通智勝者。
包括萬有曰大圓具十界曰通。
能破諸惑曰智。
超過一切曰勝。
又大即如如理。
通即如如智。
理智圓融。
故曰智勝。
則下之十号。
皆不出此智勝之所具也。
國名好城者。
以智勝之正。
處妙好之依。
可謂是依是正即體用一如之寂光土也。
劫名大相。
即百界千如之無量相。
亦即智勝所本有也。
離智勝外。
豈複别有所謂好城大相之莊嚴乎。
彼佛滅度下。
約智勝涅槃後言。
以起不思議之喻。
故先标言甚大久遠。
要解雲。
大通智勝。
即衆生本源之覺體也。
衆生覺體。
本來若此。
但為自迷色心之内。
故小而不大。
封滞無明之殼。
故礙而不通。
潛伏妄識之陋。
故劣而不勝。
夫能了色心之迷滞。
破無明之封殼。
則智勝現前。
與佛無别矣。
言過無量不思議劫者。
明此智體其來無始。
非情塵數量所及也。
△二喻明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此下喻明彼佛滅度甚大久遠。
乃以非喻為喻也。
此中有三翻較量。
皆不可思議。
一以地種為墨。
而點。
如微塵。
則墨數不可量。
二盡地種墨所有之國。
是國數不可量。
三将點與不點之國。
盡作微塵。
以一塵為一劫。
猶不能盡彼佛滅度之劫。
是劫數不可量也。
地種者。
由大千世界之地。
皆能生長情無情物。
故雲地種。
假使者。
即設喻之言。
假若有人以大千世界之地。
磨作一池墨水。
于是持此水。
先從東方行。
過千國土。
才下一點。
如微塵許大。
又從東去。
過一千國土。
再下一點。
如是展轉者。
或東方界盡。
展轉向南方。
南方界盡。
展轉至北方。
但以盡此大地種墨水點盡無剩。
則止而不行矣。
次下以汝意雲何為問者。
欲人知此所點之國無量無邊。
非算師及算師弟子之所能知也。
是人所經國土下。
又将所點之國并中九百九十九國之未點者。
亦如是展轉括盡。
點與不點之國。
盡抹微塵。
然後以一塵算一劫。
彼智勝佛滅度已來。
複過微塵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是知劫數甚不可思議。
久遠若斯也。
要解雲。
智勝無古無今。
未始滅度。
而雲彼佛滅度如是久遠者。
對下根迷情言之耳。
若論吾人。
失滅智勝迷淪已來。
不知過若幹劫。
誠不可以塵墨數之也。
△三見昔如今。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因上明智勝如來滅度至今。
劫數有如是塵點不可思議。
則一等據迹著相人。
聞之而驚疑不信。
故世尊又言。
以我佛眼心力見知。
雖彼滅度如斯久遠。
亦隻如在今日。
要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
則上來不可思量之塵點劫。
與我此念。
本無内外。
亦可見無邊刹境不隔毫端矣。
即此自他不隔。
是如如智。
古今不離。
是如如理。
推此二種廣大之境。
總以顯大通智勝之量也。
直指雲。
方便品雲。
佛曾親近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佛。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彼中但标其總名。
今略舉大通為因地發心第一之本師。
是為古今一念。
故頌雲。
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益可見古今不離自他不隔也。
要解雲。
以衆生知見迷淪妄計。
則智勝隔塵點劫。
以如來知見則古今一時。
故觀彼久遠。
猶若今日。
此又釋迦之大通也。
△二偈頌。
分三。
一頌出所見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此四句。
總标頌本因之主。
我念者。
即追憶遠大劫前所觐之本師。
次下出名。
△二頌喻明久遠。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至)如是無量劫。
此頌以大喻明劫量也。
非此大喻。
孰能知此遠劫。
△三頌見昔如今。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至)通達無量劫。
無礙智。
乃佛知見也。
于久遠劫所知見者。
一一明了無礙。
所謂不離當念。
不隔毫端。
若古今自他之量不泯。
則有礙矣。
烏得有見昔如今之妙哉。
知彼佛滅度者。
是知智佛滅度久遠不謬。
又言及聲聞菩薩者。
謂不但知佛不謬。
即彼佛所有聲聞菩薩滅度。
一一見知。
無有錯謬。
則今日當授記者之聲聞菩薩。
即彼佛之聲聞菩薩也。
即此愈見其古今不離。
即彼即此。
次言比丘當知者。
當知我如來所知所見。
決定不謬。
何故。
由如來具四智故。
佛智者。
即大圓鏡智也。
淨者。
平等性智也。
微妙者。
妙觀察智也。
無漏無礙。
即成所作智也。
具此四智。
故能通達無量劫猶今日矣。
此由釋迦以四智合大通智。
如水合水。
既合之為一。
豈有古今自他久遠之分。
則知視久如今。
其理益明矣。
明知見久遠已竟。
△二正明宿世因緣。
分二。
一長行。
又二。
一結緣由。
又二。
一出遠由。
分二。
一智佛成道。
又曲分五。
一佛壽長遠。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此明智佛成菩提道從實垂權。
直指雲。
先明本主壽量長遠。
見彼佛悲願彌深。
故住世度生彌久。
如行願品雲。
惟願久住刹塵劫。
利樂一切諸衆生也。
[△@△]彼佛出于增劫。
既壽命長遠。
則成道必曰十小劫。
受請之後。
欲說大經。
待時待機。
必曰過二萬劫。
然後正說法華之時。
必曰八千劫。
說經之後。
入于靜室。
又曰八萬四千劫。
及至此後。
猶未見智佛唱入涅槃。
則知住世之長遠。
與入滅已來之長遠。
皆不可思議。
且今釋迦出于減劫。
壽僅八十年。
而成道隻曰六年。
待時待機。
隻四十年。
正說此經隻數年。
便于此會。
唱入涅槃。
雖二佛延促不同。
其悲願濟世。
則無二無别矣。
那由他。
或雲阿庾多。
此雲萬億。
△二成道前事。
分二。
一佛坐道場。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至)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此正明等覺正證也。
本坐道場者。
本即本覺。
屬如如智。
道場即如如理。
理本不動。
為智所歸。
故曰本坐道場。
此即無修無證之如如佛也。
今欲接物利生。
于無身中示身。
既欲現身。
則魔事起矣。
所謂魔事者。
有作之心也。
破魔軍者。
謂最後生相無明盡也。
據事。
由菩薩功行逼極。
震動三千。
緻諸魔軍而來惱亂。
菩薩以慈心三昧。
一一摧伏。
待破此魔後。
則成等正覺矣。
言垂得者。
正證之間也。
諸佛法者。
即一理平等也。
不現前者。
無容拟議之也。
況智佛于此時間。
理智融。
始本契。
上無佛可成。
下無生可度。
中無行可修。
煩惱菩提生死涅槃。
俱不可得。
盡十方世界。
赤灑灑。
沒可把。
從一小劫。
至十小劫。
身心不動。
所謂一念不生也。
言諸佛法不現前者。
是本覺不動。
未起利物之心也。
問。
既曰大通智勝佛本坐道場。
則本來是佛。
何更欲經十劫而謂成道。
豈另有佛外之道而再欲成耶。
答。
豈不見。
适來謂為欲利生故。
于無身中示身。
則不妨依舊有修行證此化身如來成始成終之必然事也。
如今釋迦降生成道轉法輪。
以至三七思惟。
籌量行止。
故方便品雲。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又雲如過去諸佛說法之儀式。
此便是釋迦之佛法現前矣。
但此曰三七。
彼曰十劫。
乃時節長短不同。
總皆為出世因緣。
豈謂另有佛外之道。
而再欲成哉。
△二諸天供養。
爾時忉利諸天(至)至于滅度亦複如是。
此明因果将契也。
如來妙境。
即事即理。
若據事論。
佛坐道場入定。
而諸天侍座供養。
所必然也。
據理亦有深意。
佛即一真法界之如如理。
則真俗之智融而不二。
此為自受用。
可謂常樂我淨無作無為。
今言破魔軍已。
即欲出生現形說法。
既有作有為。
又必真俗齊到。
體用兼行。
故前曰如來結跏趺坐身心不動。
乃本覺真體顯露也。
此言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敷師子座。
高一由旬。
是始覺俗用亦到也。
高一由旬者。
表佛超十界。
良以真非俗不顯。
俗非真不彰。
此座者。
乃真俗圓融之地。
既至此地。
何法不圓。
故向後佛坐此座。
即諸法現前矣。
不然。
何忉利諸天。
便先知佛于此座得菩提耶。
故知佛即真谛。
天為俗谛。
座為天置。
而佛坐于此。
即得諸法現前。
又是何等明白。
但前曰佛是如如理。
真俗不二。
屬自利邊說。
此言佛據座。
乃真俗圓融。
屬利他邊說。
故曰。
諸佛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也。
次言梵天雨華。
至于滅度而猶不止。
諸天作樂。
亦至滅度而亦不止。
此又有所謂也。
凡言華。
皆以表因。
以華供出于梵天。
而供至佛滅。
則知因因無盡。
前來佛坐天座。
是以果徹因。
今以華供佛。
即以因徹果。
四面各散百由旬者。
表因中四智俱嚴也。
吹萎雨新。
表以妙因欲證妙果也。
此段經文中。
始本具而因果彰。
真俗融而體用足。
則欲為出世利生之事業。
複何難乎。
萎(音威)。
△三明成道。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覺心圓滿也。
必謂過十小劫者。
劫乃數之總名。
十即一之終數。
大窾雲。
正顯大通智勝始存一念垂得之心。
即與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之心異矣。
即此一念自生障隔。
不得大通。
而智亦不勝。
直至數量消忘。
而平等佛慧方得現前。
方得名為大通智勝耳。
然此亦不過為學家作引緣耳。
況小乘守滅定而不舍。
耽小智而不忘。
又烏能知甚深無量平等之佛慧哉。
故如來舉此意。
使小乘知諸佛智慧有如此甚深無量。
是為未證作證者言耳。
若據大通智勝四字。
于空劫已前。
那邊更那邊。
早已七華八裂。
更說甚麼佛法現前不現前。
若于此中。
有一法不到。
何謂大通。
此外有一法不收。
何謂智勝。
既曰大通智勝。
則包無不容。
攝無不盡。
若有佛可成。
有生可度。
皆兒孫邊事。
所謂靈苗異草。
野父慵鋤。
豈智勝之尊。
有如是事。
學者更須細究。
△四道後應供。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至)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此明大用畢彰。
日月燈有八子。
皆以意名。
而又皆師妙光。
受妙光教化。
最後者曰然燈。
是轉識成智。
乃光光相然之謂也。
今智勝居俗時。
有十六子。
表因果二邊共十六心。
意在轉小智而成大智。
故今第十六位。
即釋迦牟尼。
是因果齊到也。
故日月燈八子為因。
最後然燈。
乃釋迦師也。
故師資皆以光言。
今之十六。
乃攝因歸果。
故最後之佛。
即然燈子也。
則師資皆以智稱。
其第一名智積者。
謂雖具大智。
尚有凝滞。
未至大通也。
諸子下。
謂若欲舍俗入真。
應将平素所有寶惜愛護之心。
盡情棄舍。
若有一念聖見不忘。
即是金鎖玄關。
況其餘耶。
故曰聞父出家。
皆舍所珍。
是一轉一切轉。
即屬智德。
又曰諸母涕泣。
經雲。
寔智菩薩母。
言諸者非一母也。
涕泣者。
割舍所愛。
即屬斷德。
随送者。
是智與理冥。
一切俱到也。
大通智勝。
今既現形益物。
是大用顯發。
其祖轉輪聖王。
與大臣等。
親近供養。
是全體契入萬用畢具之際。
故曰到已一心瞻仰也。
要解雲。
燈明之子。
止言領四天下。
表上根唯四大為累而已。
今言各有種種玩好者。
表下根有種種欲深心所著也。
舍珍詣佛者。
以其有積。
則未能大通。
能舍欲着。
可謂智勝矣。
大威德世尊為度衆生故(至)歸命無上尊。
此是會衆贊頌。
而利賴有準也。
大威德下六句。
頌本坐道場等文。
如來有折伏之威。
攝受之德。
故曰大威德。
為欲度脫一切衆生故。
于無量億劫。
修諸苦行。
而證菩提。
既得成佛。
而諸願滿足。
故贊言善哉吉祥無上士也。
世尊甚希有下八句。
頌如是十小劫等文。
大窾雲。
身體二句。
贊身不動。
其心二句。
贊心不動。
如是身心不動。
十劫用功。
至生滅滅寂滅現。
方得名為究竟永滅。
始得安住無漏大菩提法矣。
今者下四句。
方出陳我等希遇之緣。
謂今見如來已超三界。
安隐得成無上佛道。
實為我等得度之緣。
必應得大善利。
以故今朝稱慶。
而亦大歡喜也。
次下出陳歡喜之故。
良由六道衆生常苦常惱。
處于無明大夜之中。
如盲暝之不識道路。
況乏指示。
不知盡苦之道。
不知解脫之方。
由是長夜昏昏。
無歸無救。
所以惡趣增而諸天減。
出沒三途。
從冥入冥。
不唯不見佛。
抑且不聞名。
其失利也不勝言矣。
今佛既已得最上道。
必興大悲雲。
普濟群品。
我等聞名見相。
幸沾最勝利益。
所以稱慶歡喜稽首歸命大導師也。
憺怕者安靜也。
憺(音淡)。
怕(音薄)。
△五請轉法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贊佛已(至)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至)當轉無上輪。
此十六沙彌請轉法輪也。
大窾雲。
十六沙彌。
才得出家見佛。
便有濟世之心。
即時請轉法輪。
其氣概雄視一世。
真偉哉大丈夫也。
言多所安隐者。
能使愚者智。
不肖者賢。
懦者立。
弱者強。
倒懸者解。
故曰多所安隐。
饒益天人也。
[△@△]偈中。
先贊佛具足諸智。
諸德。
故曰。
為世間第一雄猛。
無有同等。
無有倫類之大丈夫也。
等者同也。
倫者類也。
百福莊嚴。
是福足。
得無上智慧。
是慧足。
既為兩足之尊。
宜當普雨法雨。
度脫我等。
與一切衆生。
令人人得佛智慧。
與佛無殊。
是謂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此處便見十六沙彌本願所存。
不為自求。
便有興雲布雨。
普濟群乘之想也。
世尊知衆生下。
謂如來具足知見。
能知衆生種相體性。
即知現前衆生深心所念是何事也。
當以何法教化。
令行何等道法。
必得何等智。
樂何等法。
修何等福。
又知過去作何等行業。
此皆為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應當随機授教。
此是十六沙彌請說三乘之意。
今我等志在大乘。
世尊亦知我等深心所念願。
為轉無上輪。
使我等具足二利功德。
亦轉法輪。
如今釋迦。
演大華嚴滿字法輪也。
智佛成道已竟。
△二梵王請法分二。
一威光照動。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至)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此叙智佛初坐道場。
先現六瑞。
十劫思惟。
方便權智現前。
正垂三菩提利生之時也。
十方各五百萬億佛土。
六種震動。
總見十界依報同轉。
示理無礙也。
五百萬億。
明廣遠之極。
又況十方各具是數而廣遠。
亦見其不可量也。
幽冥之趣。
日月不到。
今承佛光。
而皆大明。
此又見智勝之不可量也。
獄中衆生。
背覺已久。
故無所見。
今蒙光照。
則彼此俱明。
故鹹謂忽生衆生。
此叙地獄三途之最苦處光明融徹也。
次言五百萬億佛國中六欲諸天。
及色界梵天。
一一六種震動。
大光普照。
光勝諸天。
此又叙三界天道之最樂處光明融徹也。
以上舉天地二道中。
已攝人等諸道。
良以一切衆生無明自覆故。
被衆塵隔越。
今承佛力。
則一一顯露。
一一全彰。
故至十方各五百萬億佛土。
而皆大明也。
但智佛得菩提下。
該有即放眉間白
為人天說佛道。
即權實雙運。
長行但言國土。
此頌明眷屬。
則三乘齊具也。
△五頌正像。
佛滅度後正法當住四十小劫像法亦爾。
正像法中。
皆弟子奉行法藏之時。
于中持法起塔供養舍利等。
此皆必然之事。
俱不繁解。
正與中根授記已竟。
△二許與下根說因緣。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至)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此已與五百弟子。
作授記矣。
至五百弟子受記一品。
不過詳明因果劫國正像而已。
然必欲說宿世因緣者。
要見如來悲救之久。
弟子受益之深。
使人知授記成佛原非偶然會合。
良以塵點劫前。
已下大種。
于中世世受化。
積累至今。
故威德無不成就也。
為中根人。
作喻說一周已竟。
直指雲。
此品從方便品中第二止後。
舍利弗再請雲。
今此會中如我等比。
百千萬億。
世世已曾從佛受化。
如此等人。
必能敬信。
長夜安隐。
多所饒益。
以此發如來後二周說法之案。
但彼時四大弟子。
示同凡小。
頑然不解。
而身子得記之後。
乃為代請。
故如來重舉譬喻。
廣明火宅危險。
指點大小優劣。
四子始深心信解。
自舉窮子。
以陳返妄歸真之譬。
但為大小見量未忘。
如來功德未能盡達。
故世尊複以藥草一喻。
盡情掃除。
始與四人作記。
以符身子第二所請。
師資如出一轍。
完複始終喻說一周之原案也。
化城喻品第七 品節雲。
此品來意。
由前五人俱得授記。
而複欲為千二百人作記。
故遠引塵劫前大通佛時為王子教化之宿因。
曾下一乘緣種。
自是已來。
生生受化。
今緣已熟。
正是印許之時。
以顯緣因佛性也。
化城一喻。
原是虛設。
以明三乘畢竟是權。
為止怖遠疲勞之衆。
今衆暫息可進寶所。
以此開發?進。
頓悟昔因。
自信成佛。
乃各得授記也。
大窾雲。
本無忽有。
謂之化。
禦敵防非。
謂之城。
此品雖與弟子說宿世因緣。
其實發譬喻藥草之餘蘊。
蓋喻品意。
在火宅白牛。
此品意。
在化城寶所。
由火宅而入化城。
駕白牛而歸寶所。
兩相合而意始圓。
又此品雖說如來在大通智勝佛時為王子覆講法華。
已為汝等作今日得度因緣。
然正發明藥草品中法雨等澍各有所受。
于諸法中。
任力所能。
漸得入道等文。
所謂如來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
汝等于無量億劫。
說不能盡者。
此也。
然喻品中身子才悟。
即為說因緣。
雲我昔曾于二萬億佛所。
常教化汝。
汝亦長夜随我受學。
其為因緣也近。
此品為千二百羅漢。
說其因緣。
在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
為十六沙彌。
已曾開導教化汝等。
其為因緣也遠。
以因緣有近遠故。
各自言之。
使交相發。
而互相明也。
文中首标大通智勝佛者。
是往昔為釋迦之父。
所謂毗盧師。
法身主。
不落方所。
不涉數量者。
是也。
其成佛轉法輪事。
皆是逢場作戲耳。
至于十六沙彌。
才出家時。
即請大法。
代佛轉輪。
其氣象又非????者比。
故能即紹大通之位。
與大通智勝。
同一鼻孔出氣。
豈同下劣小乘。
若跛驢驽馬。
?之而不肯進者哉。
世尊所以援古證今者。
亦是激發小乘。
令彼奮發舍小智。
而入大通之智也。
[△@△]問。
此品說因緣文廣。
喻文少分而已。
何不名宿世因緣品。
既從喻立題。
又何不雲寶所。
返從化城之虛。
是何意耶。
答。
因緣雖長。
總是結緣之義。
皆非究竟。
所以立名化城者。
正以完複從前之所謂因緣也。
又此經首題。
以蓮華喻法。
故此亦以喻立品也。
不言寶所。
而必曰化城者。
正欲人因權明實。
即妄明真。
既知城之是化。
則知寶所必實矣。
斯正為本經開權顯實之大旨。
當如是知。
△三為下根說因緣。
分二。
一本品正說因緣。
分二。
一先明知見久遠。
分二。
一長行。
又三。
一出所見事。
佛告諸比丘(至)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
此如來欲與未記者作記。
使知記非虛妄。
原于無量劫來。
已下成佛種子。
則是正因久植。
而佛果當圓矣。
佛告下。
标起過去久遠。
特明劫數之多。
爾時下。
舉智佛為釋迦之父師。
見釋迦非智佛亦不得以生成也。
佛名大通智勝者。
包括萬有曰大圓具十界曰通。
能破諸惑曰智。
超過一切曰勝。
又大即如如理。
通即如如智。
理智圓融。
故曰智勝。
則下之十号。
皆不出此智勝之所具也。
國名好城者。
以智勝之正。
處妙好之依。
可謂是依是正即體用一如之寂光土也。
劫名大相。
即百界千如之無量相。
亦即智勝所本有也。
離智勝外。
豈複别有所謂好城大相之莊嚴乎。
彼佛滅度下。
約智勝涅槃後言。
以起不思議之喻。
故先标言甚大久遠。
要解雲。
大通智勝。
即衆生本源之覺體也。
衆生覺體。
本來若此。
但為自迷色心之内。
故小而不大。
封滞無明之殼。
故礙而不通。
潛伏妄識之陋。
故劣而不勝。
夫能了色心之迷滞。
破無明之封殼。
則智勝現前。
與佛無别矣。
言過無量不思議劫者。
明此智體其來無始。
非情塵數量所及也。
△二喻明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此下喻明彼佛滅度甚大久遠。
乃以非喻為喻也。
此中有三翻較量。
皆不可思議。
一以地種為墨。
而點。
如微塵。
則墨數不可量。
二盡地種墨所有之國。
是國數不可量。
三将點與不點之國。
盡作微塵。
以一塵為一劫。
猶不能盡彼佛滅度之劫。
是劫數不可量也。
地種者。
由大千世界之地。
皆能生長情無情物。
故雲地種。
假使者。
即設喻之言。
假若有人以大千世界之地。
磨作一池墨水。
于是持此水。
先從東方行。
過千國土。
才下一點。
如微塵許大。
又從東去。
過一千國土。
再下一點。
如是展轉者。
或東方界盡。
展轉向南方。
南方界盡。
展轉至北方。
但以盡此大地種墨水點盡無剩。
則止而不行矣。
次下以汝意雲何為問者。
欲人知此所點之國無量無邊。
非算師及算師弟子之所能知也。
是人所經國土下。
又将所點之國并中九百九十九國之未點者。
亦如是展轉括盡。
點與不點之國。
盡抹微塵。
然後以一塵算一劫。
彼智勝佛滅度已來。
複過微塵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是知劫數甚不可思議。
久遠若斯也。
要解雲。
智勝無古無今。
未始滅度。
而雲彼佛滅度如是久遠者。
對下根迷情言之耳。
若論吾人。
失滅智勝迷淪已來。
不知過若幹劫。
誠不可以塵墨數之也。
△三見昔如今。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因上明智勝如來滅度至今。
劫數有如是塵點不可思議。
則一等據迹著相人。
聞之而驚疑不信。
故世尊又言。
以我佛眼心力見知。
雖彼滅度如斯久遠。
亦隻如在今日。
要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
則上來不可思量之塵點劫。
與我此念。
本無内外。
亦可見無邊刹境不隔毫端矣。
即此自他不隔。
是如如智。
古今不離。
是如如理。
推此二種廣大之境。
總以顯大通智勝之量也。
直指雲。
方便品雲。
佛曾親近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佛。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彼中但标其總名。
今略舉大通為因地發心第一之本師。
是為古今一念。
故頌雲。
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益可見古今不離自他不隔也。
要解雲。
以衆生知見迷淪妄計。
則智勝隔塵點劫。
以如來知見則古今一時。
故觀彼久遠。
猶若今日。
此又釋迦之大通也。
△二偈頌。
分三。
一頌出所見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此四句。
總标頌本因之主。
我念者。
即追憶遠大劫前所觐之本師。
次下出名。
△二頌喻明久遠。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至)如是無量劫。
此頌以大喻明劫量也。
非此大喻。
孰能知此遠劫。
△三頌見昔如今。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至)通達無量劫。
無礙智。
乃佛知見也。
于久遠劫所知見者。
一一明了無礙。
所謂不離當念。
不隔毫端。
若古今自他之量不泯。
則有礙矣。
烏得有見昔如今之妙哉。
知彼佛滅度者。
是知智佛滅度久遠不謬。
又言及聲聞菩薩者。
謂不但知佛不謬。
即彼佛所有聲聞菩薩滅度。
一一見知。
無有錯謬。
則今日當授記者之聲聞菩薩。
即彼佛之聲聞菩薩也。
即此愈見其古今不離。
即彼即此。
次言比丘當知者。
當知我如來所知所見。
決定不謬。
何故。
由如來具四智故。
佛智者。
即大圓鏡智也。
淨者。
平等性智也。
微妙者。
妙觀察智也。
無漏無礙。
即成所作智也。
具此四智。
故能通達無量劫猶今日矣。
此由釋迦以四智合大通智。
如水合水。
既合之為一。
豈有古今自他久遠之分。
則知視久如今。
其理益明矣。
明知見久遠已竟。
△二正明宿世因緣。
分二。
一長行。
又二。
一結緣由。
又二。
一出遠由。
分二。
一智佛成道。
又曲分五。
一佛壽長遠。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此明智佛成菩提道從實垂權。
直指雲。
先明本主壽量長遠。
見彼佛悲願彌深。
故住世度生彌久。
如行願品雲。
惟願久住刹塵劫。
利樂一切諸衆生也。
[△@△]彼佛出于增劫。
既壽命長遠。
則成道必曰十小劫。
受請之後。
欲說大經。
待時待機。
必曰過二萬劫。
然後正說法華之時。
必曰八千劫。
說經之後。
入于靜室。
又曰八萬四千劫。
及至此後。
猶未見智佛唱入涅槃。
則知住世之長遠。
與入滅已來之長遠。
皆不可思議。
且今釋迦出于減劫。
壽僅八十年。
而成道隻曰六年。
待時待機。
隻四十年。
正說此經隻數年。
便于此會。
唱入涅槃。
雖二佛延促不同。
其悲願濟世。
則無二無别矣。
那由他。
或雲阿庾多。
此雲萬億。
△二成道前事。
分二。
一佛坐道場。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至)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此正明等覺正證也。
本坐道場者。
本即本覺。
屬如如智。
道場即如如理。
理本不動。
為智所歸。
故曰本坐道場。
此即無修無證之如如佛也。
今欲接物利生。
于無身中示身。
既欲現身。
則魔事起矣。
所謂魔事者。
有作之心也。
破魔軍者。
謂最後生相無明盡也。
據事。
由菩薩功行逼極。
震動三千。
緻諸魔軍而來惱亂。
菩薩以慈心三昧。
一一摧伏。
待破此魔後。
則成等正覺矣。
言垂得者。
正證之間也。
諸佛法者。
即一理平等也。
不現前者。
無容拟議之也。
況智佛于此時間。
理智融。
始本契。
上無佛可成。
下無生可度。
中無行可修。
煩惱菩提生死涅槃。
俱不可得。
盡十方世界。
赤灑灑。
沒可把。
從一小劫。
至十小劫。
身心不動。
所謂一念不生也。
言諸佛法不現前者。
是本覺不動。
未起利物之心也。
問。
既曰大通智勝佛本坐道場。
則本來是佛。
何更欲經十劫而謂成道。
豈另有佛外之道而再欲成耶。
答。
豈不見。
适來謂為欲利生故。
于無身中示身。
則不妨依舊有修行證此化身如來成始成終之必然事也。
如今釋迦降生成道轉法輪。
以至三七思惟。
籌量行止。
故方便品雲。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又雲如過去諸佛說法之儀式。
此便是釋迦之佛法現前矣。
但此曰三七。
彼曰十劫。
乃時節長短不同。
總皆為出世因緣。
豈謂另有佛外之道。
而再欲成哉。
△二諸天供養。
爾時忉利諸天(至)至于滅度亦複如是。
此明因果将契也。
如來妙境。
即事即理。
若據事論。
佛坐道場入定。
而諸天侍座供養。
所必然也。
據理亦有深意。
佛即一真法界之如如理。
則真俗之智融而不二。
此為自受用。
可謂常樂我淨無作無為。
今言破魔軍已。
即欲出生現形說法。
既有作有為。
又必真俗齊到。
體用兼行。
故前曰如來結跏趺坐身心不動。
乃本覺真體顯露也。
此言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敷師子座。
高一由旬。
是始覺俗用亦到也。
高一由旬者。
表佛超十界。
良以真非俗不顯。
俗非真不彰。
此座者。
乃真俗圓融之地。
既至此地。
何法不圓。
故向後佛坐此座。
即諸法現前矣。
不然。
何忉利諸天。
便先知佛于此座得菩提耶。
故知佛即真谛。
天為俗谛。
座為天置。
而佛坐于此。
即得諸法現前。
又是何等明白。
但前曰佛是如如理。
真俗不二。
屬自利邊說。
此言佛據座。
乃真俗圓融。
屬利他邊說。
故曰。
諸佛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也。
次言梵天雨華。
至于滅度而猶不止。
諸天作樂。
亦至滅度而亦不止。
此又有所謂也。
凡言華。
皆以表因。
以華供出于梵天。
而供至佛滅。
則知因因無盡。
前來佛坐天座。
是以果徹因。
今以華供佛。
即以因徹果。
四面各散百由旬者。
表因中四智俱嚴也。
吹萎雨新。
表以妙因欲證妙果也。
此段經文中。
始本具而因果彰。
真俗融而體用足。
則欲為出世利生之事業。
複何難乎。
萎(音威)。
△三明成道。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覺心圓滿也。
必謂過十小劫者。
劫乃數之總名。
十即一之終數。
大窾雲。
正顯大通智勝始存一念垂得之心。
即與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之心異矣。
即此一念自生障隔。
不得大通。
而智亦不勝。
直至數量消忘。
而平等佛慧方得現前。
方得名為大通智勝耳。
然此亦不過為學家作引緣耳。
況小乘守滅定而不舍。
耽小智而不忘。
又烏能知甚深無量平等之佛慧哉。
故如來舉此意。
使小乘知諸佛智慧有如此甚深無量。
是為未證作證者言耳。
若據大通智勝四字。
于空劫已前。
那邊更那邊。
早已七華八裂。
更說甚麼佛法現前不現前。
若于此中。
有一法不到。
何謂大通。
此外有一法不收。
何謂智勝。
既曰大通智勝。
則包無不容。
攝無不盡。
若有佛可成。
有生可度。
皆兒孫邊事。
所謂靈苗異草。
野父慵鋤。
豈智勝之尊。
有如是事。
學者更須細究。
△四道後應供。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至)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此明大用畢彰。
日月燈有八子。
皆以意名。
而又皆師妙光。
受妙光教化。
最後者曰然燈。
是轉識成智。
乃光光相然之謂也。
今智勝居俗時。
有十六子。
表因果二邊共十六心。
意在轉小智而成大智。
故今第十六位。
即釋迦牟尼。
是因果齊到也。
故日月燈八子為因。
最後然燈。
乃釋迦師也。
故師資皆以光言。
今之十六。
乃攝因歸果。
故最後之佛。
即然燈子也。
則師資皆以智稱。
其第一名智積者。
謂雖具大智。
尚有凝滞。
未至大通也。
諸子下。
謂若欲舍俗入真。
應将平素所有寶惜愛護之心。
盡情棄舍。
若有一念聖見不忘。
即是金鎖玄關。
況其餘耶。
故曰聞父出家。
皆舍所珍。
是一轉一切轉。
即屬智德。
又曰諸母涕泣。
經雲。
寔智菩薩母。
言諸者非一母也。
涕泣者。
割舍所愛。
即屬斷德。
随送者。
是智與理冥。
一切俱到也。
大通智勝。
今既現形益物。
是大用顯發。
其祖轉輪聖王。
與大臣等。
親近供養。
是全體契入萬用畢具之際。
故曰到已一心瞻仰也。
要解雲。
燈明之子。
止言領四天下。
表上根唯四大為累而已。
今言各有種種玩好者。
表下根有種種欲深心所著也。
舍珍詣佛者。
以其有積。
則未能大通。
能舍欲着。
可謂智勝矣。
大威德世尊為度衆生故(至)歸命無上尊。
此是會衆贊頌。
而利賴有準也。
大威德下六句。
頌本坐道場等文。
如來有折伏之威。
攝受之德。
故曰大威德。
為欲度脫一切衆生故。
于無量億劫。
修諸苦行。
而證菩提。
既得成佛。
而諸願滿足。
故贊言善哉吉祥無上士也。
世尊甚希有下八句。
頌如是十小劫等文。
大窾雲。
身體二句。
贊身不動。
其心二句。
贊心不動。
如是身心不動。
十劫用功。
至生滅滅寂滅現。
方得名為究竟永滅。
始得安住無漏大菩提法矣。
今者下四句。
方出陳我等希遇之緣。
謂今見如來已超三界。
安隐得成無上佛道。
實為我等得度之緣。
必應得大善利。
以故今朝稱慶。
而亦大歡喜也。
次下出陳歡喜之故。
良由六道衆生常苦常惱。
處于無明大夜之中。
如盲暝之不識道路。
況乏指示。
不知盡苦之道。
不知解脫之方。
由是長夜昏昏。
無歸無救。
所以惡趣增而諸天減。
出沒三途。
從冥入冥。
不唯不見佛。
抑且不聞名。
其失利也不勝言矣。
今佛既已得最上道。
必興大悲雲。
普濟群品。
我等聞名見相。
幸沾最勝利益。
所以稱慶歡喜稽首歸命大導師也。
憺怕者安靜也。
憺(音淡)。
怕(音薄)。
△五請轉法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贊佛已(至)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至)當轉無上輪。
此十六沙彌請轉法輪也。
大窾雲。
十六沙彌。
才得出家見佛。
便有濟世之心。
即時請轉法輪。
其氣概雄視一世。
真偉哉大丈夫也。
言多所安隐者。
能使愚者智。
不肖者賢。
懦者立。
弱者強。
倒懸者解。
故曰多所安隐。
饒益天人也。
[△@△]偈中。
先贊佛具足諸智。
諸德。
故曰。
為世間第一雄猛。
無有同等。
無有倫類之大丈夫也。
等者同也。
倫者類也。
百福莊嚴。
是福足。
得無上智慧。
是慧足。
既為兩足之尊。
宜當普雨法雨。
度脫我等。
與一切衆生。
令人人得佛智慧。
與佛無殊。
是謂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此處便見十六沙彌本願所存。
不為自求。
便有興雲布雨。
普濟群乘之想也。
世尊知衆生下。
謂如來具足知見。
能知衆生種相體性。
即知現前衆生深心所念是何事也。
當以何法教化。
令行何等道法。
必得何等智。
樂何等法。
修何等福。
又知過去作何等行業。
此皆為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應當随機授教。
此是十六沙彌請說三乘之意。
今我等志在大乘。
世尊亦知我等深心所念願。
為轉無上輪。
使我等具足二利功德。
亦轉法輪。
如今釋迦。
演大華嚴滿字法輪也。
智佛成道已竟。
△二梵王請法分二。
一威光照動。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至)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此叙智佛初坐道場。
先現六瑞。
十劫思惟。
方便權智現前。
正垂三菩提利生之時也。
十方各五百萬億佛土。
六種震動。
總見十界依報同轉。
示理無礙也。
五百萬億。
明廣遠之極。
又況十方各具是數而廣遠。
亦見其不可量也。
幽冥之趣。
日月不到。
今承佛光。
而皆大明。
此又見智勝之不可量也。
獄中衆生。
背覺已久。
故無所見。
今蒙光照。
則彼此俱明。
故鹹謂忽生衆生。
此叙地獄三途之最苦處光明融徹也。
次言五百萬億佛國中六欲諸天。
及色界梵天。
一一六種震動。
大光普照。
光勝諸天。
此又叙三界天道之最樂處光明融徹也。
以上舉天地二道中。
已攝人等諸道。
良以一切衆生無明自覆故。
被衆塵隔越。
今承佛力。
則一一顯露。
一一全彰。
故至十方各五百萬億佛土。
而皆大明也。
但智佛得菩提下。
該有即放眉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