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楚衡雲峰妙門 智祥 集
授記品第六
品節雲。
此品來意。
由前四大弟子領悟平等一味之旨。
已解本無三乘之實。
佛知見既開。
則真因已具。
乃為四人次第授記。
故特以此名品。
直指雲。
天真自性。
離相離名。
報化雙超。
迷悟不到。
佛之一字吾不喜聞。
今雲授記。
正是夢中說夢。
但因衆生循塵已久。
背覺曰深。
全心即境。
全智成識。
謬認身心。
變為火宅。
故煩大悲接引。
方便提攜。
至此夢幻見消。
一真獨露。
以心傳心。
故曰授記。
梵語和伽羅。
此雲授記。
聖言說與曰授。
果與心期曰記。
然記有多種。
廣如科注中釋。
△四正與作記。
分二。
一與中根人授記。
分二。
一授迦葉記。
又二。
一長行。
分六。
一行因。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至)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爾時下。
結前。
告諸下。
正授記飲光。
知音雲。
上頌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此則曰奉觐三百萬億諸佛。
福因已植。
廣宣大法。
慧因已成。
正是漸漸修學菩薩之道。
此授第一因行記也。
△二得果。
于最後身得成為佛(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明迦葉将來正報成就也。
知音雲。
上頌言悉當成佛。
此則曰當得成佛。
名光明佛。
授第二果記。
上正等于諸佛也。
如來等十号。
為諸佛所護念。
未發心者不與。
已發心者有。
此必為佛所護念也。
大窾雲。
光明别号也。
由因中以紫金塗佛形像。
世世生生。
身常金色。
故為羅漢時名飲光。
成佛時名光明。
又在此會。
領得諸佛平等法光明故。
[△@△]以因招果。
誠然不昧。
要知因名飲光者。
謂自證未得。
隻以此光自用也。
直待因窮果滿。
妙發圓明。
則無所不燭。
故曰光明。
然則最後之名。
非由曆劫增修。
曷能緻耶。
△三劫國。
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
此授第三依報記也。
知音雲。
依報不出兩儀。
國屬地理。
劫屬天時。
光德者。
即常寂光也。
大莊嚴者。
即實報莊嚴土也。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此明成正覺後所住之壽與法也。
直指雲。
十二小劫對應身言。
蓋報身佛三際平等。
為應化二身随機而感。
機盡而佛壽亦隐。
約理。
表根塵我法二執而言。
衆生著于我法二執。
則佛住世以度脫之。
若透脫我法二執。
佛即與授記。
而示涅槃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法本是一。
曰正日像者。
因衆生修持之深淺而分耳。
法即如來住世所宣示之三一小大法也。
佛滅後衆生。
依教明理。
依理起行。
依行證果。
故名正法。
若但明教理。
而于行果。
有修無證。
名與實差。
故名像法。
謂像者相似也。
凡弟子中所修行者。
不過存其名。
貌似佛而已。
實則不緻也。
二十小劫。
但從教理。
破我法二執為言。
此記住世久近。
是下正覺于衆生也。
△六國淨。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至)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此總明國界嚴飾。
亦即實報莊嚴也。
直指以理表法。
謂根塵識在。
名穢惡。
三毒八倒在名荊棘便利。
我法二執在。
緻國土不平。
今幸一切俱轉。
廓然清淨。
惟一真如。
故得琉璃為地。
萬行圓明。
故有寶樹參天。
理智互融。
故金繩界道。
若依若正。
一齊同轉。
若理若事。
處處昭彰。
故有寶華恒散。
遍界清淨。
此因開佛知見萬行圓明而得也。
菩薩下。
授法屬記。
無魔下。
授護法記。
知音雲。
魔天臣民。
為三界必有之事。
但在光明佛法中不能為害。
以光明佛因中行頭陀事故。
果上亦不招魔。
而魔返為護法也。
然身子記中。
有授堅滿菩薩記。
無魔護法記。
各随願行。
彼此互攝耳。
此飲光未來成佛。
一大事因緣。
佛一一授之。
飲光一一記之矣。
△二偈頌。
亦六。
一頌行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至)修習一切無上之慧。
既授而複頌之者何。
謂爾等最後成佛。
以及獲報之國土。
佛法莊嚴淨界種種福慧。
我皆以佛眼所見。
真實不虛。
其意惟恐上智容有不信。
下根聞之多惑。
所以重宣之。
以緻叮咛也。
則是佛眼見三字。
不但通貫迦葉全頌。
直總冒後三大弟子與五百弟子頌言中矣。
淨修梵行。
則身心清淨。
無福不緻。
修習一切無上之慧。
則一切法門。
無所不通。
三覺既圓。
萬德已具。
佛果成矣。
△二頌得果。
于最後身得成為佛。
最後身。
非二乘所證有餘之最後身也。
乃是等覺最後生相無明。
劃然一空。
自然成等正覺。
故曰得成為佛。
△三頌國淨。
其土清淨琉璃為地(至)乃以天眼不能數知。
此頌國土嚴淨。
長行但言菩薩聲聞。
而頌中詳明菩薩之德。
皆調柔其心。
具大神通。
能随類現身。
奉持大乘。
廣宣法化。
皆是補處大士。
則知為光明如來授記之衆。
亦不可稱計也。
繩(音成)。
△四頌壽命。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五頌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
△六頌總結。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長文以果号居先。
此則結後。
正見始終皆正智如如。
中間則具足十力十願四無量心十波羅蜜。
無不圓滿完複。
光明如來從因至果。
一大事因緣如是而已。
頌中缺劫與國名。
乃前後互現成文。
下三段記文。
一一準此可知。
授迦葉記已竟。
△二授三人記。
分二。
一三人請記。
分四。
一正請。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至)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至)見為授記者。
此明三人驚怖不得授記也。
蓋四人同聞同解。
故同以窮子喻之。
所以迦葉述雲。
我等居僧之首。
年并朽邁。
言等并者。
即四人也。
今見迦葉。
于人天衆前。
得授上記。
而三人皆惶悚驚栗。
同聲說偈。
到此田地。
則自信之心既切。
而望證之念益切。
非如前謂身心疲懈念三三昧之時。
觀等之一字。
非徒為已請。
而亦有如舍利弗作代請之意也。
大雄猛者。
大。
謂如來智慧威神超過一切。
雄猛。
謂有大智力。
能破一切衆生諸有。
有大威力。
能提拔九界人。
同歸實際。
具此大雄大力。
于諸釋中。
為法王也。
此是贊佛智德。
下即請記。
謂哀愍我等。
願于人天衆前。
賜微妙音。
宣名與記。
使驚懼頓息。
此亦願也。
若如來憐我今日至誠請記之深心。
便為授記。
則又甚願也。
悚(音聳)。
栗(音栗)。
△二喻請。
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至)然後乃敢食。
此以喻請見各不自安也。
今見身子飲光。
皆已得記。
此中不勝熱惱。
若亦得與記。
正如灑以甘露。
則熱惱除而涼清得矣。
況此曾所聞之言。
所見之事。
曆然可信。
我等聲聞。
從前所證。
皆非真實。
此後決定作佛。
我等豈不十分信任。
特未蒙親口授記。
不免獨懷饑渴之慕。
正似有人從饑國中來。
幸值大王宴賜。
雖珍馐盈案寶馔羅列。
但未得王稱名宣召。
似不敢即食。
若得綸音下賜然後方敢安心受賞也。
灑(音酒)。
△三合喻。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至)爾乃快安樂。
此方陳明所以不自安之心也。
惟思也。
無心向大。
即小乘之過。
謂我等安于小乘時。
每常思惟如來無上甚深之慧。
不知當如何始得。
今雖聞佛所說言我等作佛。
尚未親知其所以成佛之故。
未免心懷憂懼。
若如來明與授記。
此心始得快然無慮矣。
△四結請。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饑須教食。
此決請必欲授記也。
如來示相人間。
如大雲起。
本欲為安穩一切世間。
故出于世。
今我等正在不安穩中。
豈如來而不明言。
使我等如饑得食耶。
三人請記已竟。
△二如來與記。
分三。
一授須菩提記。
又二。
一長行。
分五。
一行因。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至)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此為因請而各與授記也。
請中有雲若知我深心。
此雲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
則知深心二字。
與此所念二字。
非獨為自求授記。
是代為千二百人。
作請主也。
故弟子如是念。
世尊如是記。
便是以心印心。
真授真記之時也。
常修梵行。
具菩薩道。
此即為廣行六度萬行。
得福智圓滿之時。
△二得果。
于最後身得成為佛(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世尊親證須菩提也。
果号名相。
對因而言。
須菩提在母胎時。
即知空寂。
為羅漢時。
名曰空生。
乃因中自利也。
蓋時際修行必令纖塵不立。
若有一法不空。
不能得證無上菩提。
今果号名相。
乃又利人為急也。
當其繁與大用。
必須向無相中。
廣示諸相。
始不負一番應運而起。
然則因中所貴真空。
而果中最尊妙有也。
△三劫國。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至)無數千萬億那由他。
此從正名依也。
須菩提又名善吉。
故得劫名有寶也。
亦名善現。
故得國名寶生也。
其土平正。
以至無有便利等者。
由達諸空寂。
不立一塵也。
人民皆得處寶台。
居妙樓閣者。
以自性衆生分得空性三昧。
是不忘因性也。
聲聞菩薩皆無邊無數者。
以真空妙性無所不集也。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既居空性三昧。
内得脫根。
外得脫塵。
不為根塵所亂。
故得住壽十二小劫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至)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衆。
此明彼佛說法度生也。
其佛常處第一義空。
而說第一義谛。
所以度脫諸菩薩也。
又曰及聲聞衆。
則名相如來亦以方便說三乘法。
故方便品雲。
未來諸佛。
亦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演說諸法等。
又豈外此諸佛耶。
△二偈頌。
分六。
一誡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衆今告汝等皆當一心聽我所說。
此以頌誡聽祈其善領受也。
能領納者。
即為将來成佛真因。
不然。
所謂一心聽受者何法也。
△二頌因行。
我大弟子須菩提者(至)随佛所行漸具大道。
随佛所行。
即于佛佛無所違也。
大道。
即福智圓滿之果海也。
漸具者。
正見其曆多劫侍多佛所由來也。
△三頌得果。
最後身得三十二相端正殊妙猶如寶山。
此頌明正報。
前後皆未有三十二相等文。
乃互詳互略也。
寶山者。
有光明義。
凡佛身皆作紫金光色。
故此喻之。
△四頌國淨。
其佛國土嚴淨第一(至)皆共合掌聽受佛語。
此頌國土依報。
較長行猶詳明菩薩聲聞之德。
及佛現神通變化。
與人天至心受法之事也。
八解脫。
即八背舍。
大智度論雲。
背是淨樂五欲。
舍諸着心。
故雲背舍。
天台雲。
若發真無漏。
斷三界結業盡。
即名解脫。
言八背舍者。
一内有色相外觀色。
内有色相者。
不壞内色不滅内色相也。
此初背舍位。
在初禅。
能舍自他及下地一切諸着故。
二内無色相外觀色。
内無色相者。
壞内色滅内色相也。
外觀色者。
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也。
由行人入三禅。
定境漸深。
内色已滅。
但欲界結使難斷。
故猶觀外不淨之相也。
三淨背舍身作證。
行者除外不淨相。
但于定中。
練八色光明清淨皎潔。
猶如妙寶之色。
故名淨。
以無愛着心。
而受三禅中遍身妙樂。
故雲身作證。
四虛空處背舍。
若滅根本四禅色。
一心緣無邊虛空入定。
而不受着也。
五識處背舍。
若舍虛空。
一心緣識入定。
而不受着也。
六無所有處背舍。
若舍識。
一心緣無所有處入定。
而不受着也。
七非有想非無想背舍。
若舍無所有處。
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入定。
而不受着也。
八滅受想背舍。
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
是為滅受想背舍。
△五頌壽命。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六頌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前此皆頌長行所有。
至于其中有事佛起塔。
以至本佛傳法弟子舍利流布等事。
前後互具。
此不繁述。
△二授迦栴延記。
分二。
一長行。
分五。
一行因。
爾時世尊複告諸比丘衆(至)具菩薩道。
長阿含雲。
迦旃延善于議論。
有外道執斷見。
謂無後世。
延雲。
今之日月。
為此世耶。
為他世耶。
若果無他世。
決定無明日矣。
又雲。
我見人死不還。
似無他世。
延雲。
如罪人被囚系者。
何可得歸。
又雲。
生天上者。
無所拘牽。
何亦不見有歸還者。
延雲。
如人堕廁既出。
肯複還入廁乎。
且天上一日。
人間百年。
彼三五日。
未遑計歸。
設有歸者。
汝複何存。
又雲。
镬煮罪人。
密蓋其上。
伺之不見神出。
故知無有他世。
延雲。
汝晝眠時。
或夢遠遊。
傍人見汝有神出否。
又雲。
我剝死人。
從足至頂。
細分骨肉。
求神不得。
故知無有他世。
延雲。
柴本生火。
細分其木。
火亦何存。
又雲。
我秤死人。
重于活者。
若神出已。
其人應輕。
故知無有他世。
延雲。
如火與鐵。
火在則輕。
火退返重。
人死神出。
其重亦然。
又雲。
我見人死。
返轉求神。
俱不可得。
故知無有他世。
延雲。
如人吹角。
聲從角出。
返求其聲。
甯得聲否。
又雲。
汝雖種種破我。
我必不舍所執之相。
延雲。
如人見麻。
即取其質。
得麻取皮。
得皮取筋。
得筋取布。
得布取銀。
得銀取金。
舍劣取勝。
人之常情。
汝何固執若是。
又雲。
如我所執。
其人甚深。
豈我一人作是執耶。
延雲。
如兩商人。
路行逢鬼。
鬼作人形。
而語商雲。
前路豐米足草。
載之何為。
一商俱棄所載。
人牛皆饑。
鬼得其便。
次商人言。
若得新者。
可棄故物。
于是人牛皆得不饑。
鬼不得食。
諸人妄說。
如鬼诳人。
汝不受我語。
必為鬼所啖。
今得新者。
何不棄故。
其人辯不能勝。
即嗔罵雲。
無知愚人。
何苦勸我。
延雲。
如人養魚。
路拾諸糞。
擎至頭上。
路逢大雨。
汁污其身。
傍人勸舍。
返責他人。
汝與愚人。
無二無别。
于是外道敬伏其辯。
故靈山會上。
稱之議論最為第一。
迦旃延因中供佛起塔。
文義甚明。
但前曰供八千億佛。
後曰供二萬億佛。
似斷我法二執之功。
由淺而深之意也。
由旬此雲限量。
有三不同。
大者八十裡。
中者六十裡。
小者四十裡。
△二得果。
當得作佛号曰閻浮那提金光(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明正報。
由因中勤掃佛地。
盡除塵垢。
故至羅漢位中。
感發辯才。
然所以談鋒似箭。
辯口如河者。
以心地清淨。
不存塵垢。
今感果号閻浮金光者。
由身光似閻浮金色。
則知除塵去垢之功。
大有益于将來也。
△三國淨。
其土平正玻璃為地(至)無量萬億莊嚴其國。
此明依報。
蓋世人不修善法。
惡道增盛。
而人天減損。
今言無四惡道。
則知其國人民。
皆奉行閻浮如來教化。
深修戒善。
故天人熾盛。
又曰聲聞衆多。
菩薩無量。
愈見其善法莊嚴不可思議。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佛之三身。
法身無始無終。
報身有始無終。
今言佛壽十二小劫者。
乃應化佛。
以根塵。
作佛事故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正像已具前釋。
唯此科無劫國名。
或譯人有脫耳。
△二偈頌。
分四。
一誡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衆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
△二頌行因。
是迦旃延當以種種(至)亦以華香供養舍利。
△三頌得果。
其最後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覺。
後文十方之所供養。
至閻浮金光共六句。
該在此成等正覺下。
其文更順。
△四頌國淨。
國土清淨度脫無量(至)無量無數莊嚴其國。
以萬億衆生。
接菩薩聲聞上。
則文意俱到。
為十方所供養者。
是普應供之名。
當居上科。
光明無能勝者。
始頌明閻浮金色之實。
一切有。
即二十五有。
況等覺位中無明未盡。
亦謂之有。
今謂菩薩斷一切有者。
無明亦盡也。
△三授目犍連記。
分二。
一長行。
分五。
一行因。
爾時世尊複告大衆(至)二百萬億諸佛亦複如是。
阿含經雲。
目犍連。
因中曾助辟支佛剃頭浣染縫袈裟。
發願求神通。
至羅漢果。
始發諸通。
有外道師徒五百。
用咒移山。
經一月日。
簸峨已動。
目連念言。
此山若移。
多所損害。
即于山頂虛空中。
結跏趺坐。
山還不動。
外道相謂。
我法動山。
計日可移。
雲何不動。
此必沙門神力所緻。
自知力弱。
歸心佛道。
其神通事迹。
廣如彼經。
[△@△]前科與此科。
詳陳因中起塔供佛之相。
非徒謂事成。
既侍多佛聞多法。
則一華一香。
一動一靜。
無不事到理到。
塔之所表。
前已累明。
蓋塔表一真智。
即法身所在也。
高千由旬。
表十度具足。
廣五百由旬。
表證五位理體。
七寶莊嚴。
即七覺淨财以嚴法身也。
事佛必曰八千。
乃融八正道于一法身。
後複事二百萬億者。
即廣融衆智。
以成正覺也。
△二得果。
當得成佛号曰多摩羅?(至)天人師佛世尊。
果号以多羅香名者。
由此香薰遍之力不可思議。
若燒一铢。
普薰小千世界。
此是因中神通速疾所至。
則知飛行輕舉。
現火降龍等。
皆如香力之不可思議也。
栴檀香。
此雲性無染。
△三劫國。
劫名喜滿國名意樂(至)菩薩聲聞其數無量。
由因中神通廣大。
故得劫名喜滿。
運用不盡。
随處随現。
無不稱心遂意。
故國名意樂。
真珠華者。
天華也。
華既常散。
香應常有。
異色異。
香。
人誰不樂。
況多諸賢聖。
則其國殊勝。
倍可見矣。
△四壽命。
佛壽二十四小劫。
前佛但言十二小劫。
此倍言壽量者。
乃因果齊具足也。
衆生根塵即因。
為淨一切根塵故。
如來住壽十二小劫。
又住自根塵。
以益九界衆生。
亦壽十二小劫。
是總因果言之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正像劫量兩俱倍者。
一以因中神用超勝。
一以果中願力堅持。
令法不絕。
所以乘因乘願也。
△二偈頌。
分五。
一頌行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至)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金刹者。
法苑雲。
阿育王取金幡金華。
懸諸刹上。
故曰金刹。
具雲刹那。
此雲土田。
此通取土名刹也。
又複伽藍亦号梵刹。
又西域以柱表刹。
示所居處也。
如此方缙紳已上。
皆豎幢以示居處。
△二頌果國。
漸漸具足菩薩道已(至)号多摩羅栴檀之香。
△三頌壽命。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
△四頌國淨。
常為天人演說
此品來意。
由前四大弟子領悟平等一味之旨。
已解本無三乘之實。
佛知見既開。
則真因已具。
乃為四人次第授記。
故特以此名品。
直指雲。
天真自性。
離相離名。
報化雙超。
迷悟不到。
佛之一字吾不喜聞。
今雲授記。
正是夢中說夢。
但因衆生循塵已久。
背覺曰深。
全心即境。
全智成識。
謬認身心。
變為火宅。
故煩大悲接引。
方便提攜。
至此夢幻見消。
一真獨露。
以心傳心。
故曰授記。
梵語和伽羅。
此雲授記。
聖言說與曰授。
果與心期曰記。
然記有多種。
廣如科注中釋。
△四正與作記。
分二。
一與中根人授記。
分二。
一授迦葉記。
又二。
一長行。
分六。
一行因。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至)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爾時下。
結前。
告諸下。
正授記飲光。
知音雲。
上頌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此則曰奉觐三百萬億諸佛。
福因已植。
廣宣大法。
慧因已成。
正是漸漸修學菩薩之道。
此授第一因行記也。
△二得果。
于最後身得成為佛(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明迦葉将來正報成就也。
知音雲。
上頌言悉當成佛。
此則曰當得成佛。
名光明佛。
授第二果記。
上正等于諸佛也。
如來等十号。
為諸佛所護念。
未發心者不與。
已發心者有。
此必為佛所護念也。
大窾雲。
光明别号也。
由因中以紫金塗佛形像。
世世生生。
身常金色。
故為羅漢時名飲光。
成佛時名光明。
又在此會。
領得諸佛平等法光明故。
[△@△]以因招果。
誠然不昧。
要知因名飲光者。
謂自證未得。
隻以此光自用也。
直待因窮果滿。
妙發圓明。
則無所不燭。
故曰光明。
然則最後之名。
非由曆劫增修。
曷能緻耶。
△三劫國。
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
此授第三依報記也。
知音雲。
依報不出兩儀。
國屬地理。
劫屬天時。
光德者。
即常寂光也。
大莊嚴者。
即實報莊嚴土也。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此明成正覺後所住之壽與法也。
直指雲。
十二小劫對應身言。
蓋報身佛三際平等。
為應化二身随機而感。
機盡而佛壽亦隐。
約理。
表根塵我法二執而言。
衆生著于我法二執。
則佛住世以度脫之。
若透脫我法二執。
佛即與授記。
而示涅槃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法本是一。
曰正日像者。
因衆生修持之深淺而分耳。
法即如來住世所宣示之三一小大法也。
佛滅後衆生。
依教明理。
依理起行。
依行證果。
故名正法。
若但明教理。
而于行果。
有修無證。
名與實差。
故名像法。
謂像者相似也。
凡弟子中所修行者。
不過存其名。
貌似佛而已。
實則不緻也。
二十小劫。
但從教理。
破我法二執為言。
此記住世久近。
是下正覺于衆生也。
△六國淨。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至)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此總明國界嚴飾。
亦即實報莊嚴也。
直指以理表法。
謂根塵識在。
名穢惡。
三毒八倒在名荊棘便利。
我法二執在。
緻國土不平。
今幸一切俱轉。
廓然清淨。
惟一真如。
故得琉璃為地。
萬行圓明。
故有寶樹參天。
理智互融。
故金繩界道。
若依若正。
一齊同轉。
若理若事。
處處昭彰。
故有寶華恒散。
遍界清淨。
此因開佛知見萬行圓明而得也。
菩薩下。
授法屬記。
無魔下。
授護法記。
知音雲。
魔天臣民。
為三界必有之事。
但在光明佛法中不能為害。
以光明佛因中行頭陀事故。
果上亦不招魔。
而魔返為護法也。
然身子記中。
有授堅滿菩薩記。
無魔護法記。
各随願行。
彼此互攝耳。
此飲光未來成佛。
一大事因緣。
佛一一授之。
飲光一一記之矣。
△二偈頌。
亦六。
一頌行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至)修習一切無上之慧。
既授而複頌之者何。
謂爾等最後成佛。
以及獲報之國土。
佛法莊嚴淨界種種福慧。
我皆以佛眼所見。
真實不虛。
其意惟恐上智容有不信。
下根聞之多惑。
所以重宣之。
以緻叮咛也。
則是佛眼見三字。
不但通貫迦葉全頌。
直總冒後三大弟子與五百弟子頌言中矣。
淨修梵行。
則身心清淨。
無福不緻。
修習一切無上之慧。
則一切法門。
無所不通。
三覺既圓。
萬德已具。
佛果成矣。
△二頌得果。
于最後身得成為佛。
最後身。
非二乘所證有餘之最後身也。
乃是等覺最後生相無明。
劃然一空。
自然成等正覺。
故曰得成為佛。
△三頌國淨。
其土清淨琉璃為地(至)乃以天眼不能數知。
此頌國土嚴淨。
長行但言菩薩聲聞。
而頌中詳明菩薩之德。
皆調柔其心。
具大神通。
能随類現身。
奉持大乘。
廣宣法化。
皆是補處大士。
則知為光明如來授記之衆。
亦不可稱計也。
繩(音成)。
△四頌壽命。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五頌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
△六頌總結。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長文以果号居先。
此則結後。
正見始終皆正智如如。
中間則具足十力十願四無量心十波羅蜜。
無不圓滿完複。
光明如來從因至果。
一大事因緣如是而已。
頌中缺劫與國名。
乃前後互現成文。
下三段記文。
一一準此可知。
授迦葉記已竟。
△二授三人記。
分二。
一三人請記。
分四。
一正請。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至)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至)見為授記者。
此明三人驚怖不得授記也。
蓋四人同聞同解。
故同以窮子喻之。
所以迦葉述雲。
我等居僧之首。
年并朽邁。
言等并者。
即四人也。
今見迦葉。
于人天衆前。
得授上記。
而三人皆惶悚驚栗。
同聲說偈。
到此田地。
則自信之心既切。
而望證之念益切。
非如前謂身心疲懈念三三昧之時。
觀等之一字。
非徒為已請。
而亦有如舍利弗作代請之意也。
大雄猛者。
大。
謂如來智慧威神超過一切。
雄猛。
謂有大智力。
能破一切衆生諸有。
有大威力。
能提拔九界人。
同歸實際。
具此大雄大力。
于諸釋中。
為法王也。
此是贊佛智德。
下即請記。
謂哀愍我等。
願于人天衆前。
賜微妙音。
宣名與記。
使驚懼頓息。
此亦願也。
若如來憐我今日至誠請記之深心。
便為授記。
則又甚願也。
悚(音聳)。
栗(音栗)。
△二喻請。
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至)然後乃敢食。
此以喻請見各不自安也。
今見身子飲光。
皆已得記。
此中不勝熱惱。
若亦得與記。
正如灑以甘露。
則熱惱除而涼清得矣。
況此曾所聞之言。
所見之事。
曆然可信。
我等聲聞。
從前所證。
皆非真實。
此後決定作佛。
我等豈不十分信任。
特未蒙親口授記。
不免獨懷饑渴之慕。
正似有人從饑國中來。
幸值大王宴賜。
雖珍馐盈案寶馔羅列。
但未得王稱名宣召。
似不敢即食。
若得綸音下賜然後方敢安心受賞也。
灑(音酒)。
△三合喻。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至)爾乃快安樂。
此方陳明所以不自安之心也。
惟思也。
無心向大。
即小乘之過。
謂我等安于小乘時。
每常思惟如來無上甚深之慧。
不知當如何始得。
今雖聞佛所說言我等作佛。
尚未親知其所以成佛之故。
未免心懷憂懼。
若如來明與授記。
此心始得快然無慮矣。
△四結請。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饑須教食。
此決請必欲授記也。
如來示相人間。
如大雲起。
本欲為安穩一切世間。
故出于世。
今我等正在不安穩中。
豈如來而不明言。
使我等如饑得食耶。
三人請記已竟。
△二如來與記。
分三。
一授須菩提記。
又二。
一長行。
分五。
一行因。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至)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此為因請而各與授記也。
請中有雲若知我深心。
此雲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
則知深心二字。
與此所念二字。
非獨為自求授記。
是代為千二百人。
作請主也。
故弟子如是念。
世尊如是記。
便是以心印心。
真授真記之時也。
常修梵行。
具菩薩道。
此即為廣行六度萬行。
得福智圓滿之時。
△二得果。
于最後身得成為佛(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世尊親證須菩提也。
果号名相。
對因而言。
須菩提在母胎時。
即知空寂。
為羅漢時。
名曰空生。
乃因中自利也。
蓋時際修行必令纖塵不立。
若有一法不空。
不能得證無上菩提。
今果号名相。
乃又利人為急也。
當其繁與大用。
必須向無相中。
廣示諸相。
始不負一番應運而起。
然則因中所貴真空。
而果中最尊妙有也。
△三劫國。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至)無數千萬億那由他。
此從正名依也。
須菩提又名善吉。
故得劫名有寶也。
亦名善現。
故得國名寶生也。
其土平正。
以至無有便利等者。
由達諸空寂。
不立一塵也。
人民皆得處寶台。
居妙樓閣者。
以自性衆生分得空性三昧。
是不忘因性也。
聲聞菩薩皆無邊無數者。
以真空妙性無所不集也。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既居空性三昧。
内得脫根。
外得脫塵。
不為根塵所亂。
故得住壽十二小劫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至)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衆。
此明彼佛說法度生也。
其佛常處第一義空。
而說第一義谛。
所以度脫諸菩薩也。
又曰及聲聞衆。
則名相如來亦以方便說三乘法。
故方便品雲。
未來諸佛。
亦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演說諸法等。
又豈外此諸佛耶。
△二偈頌。
分六。
一誡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衆今告汝等皆當一心聽我所說。
此以頌誡聽祈其善領受也。
能領納者。
即為将來成佛真因。
不然。
所謂一心聽受者何法也。
△二頌因行。
我大弟子須菩提者(至)随佛所行漸具大道。
随佛所行。
即于佛佛無所違也。
大道。
即福智圓滿之果海也。
漸具者。
正見其曆多劫侍多佛所由來也。
△三頌得果。
最後身得三十二相端正殊妙猶如寶山。
此頌明正報。
前後皆未有三十二相等文。
乃互詳互略也。
寶山者。
有光明義。
凡佛身皆作紫金光色。
故此喻之。
△四頌國淨。
其佛國土嚴淨第一(至)皆共合掌聽受佛語。
此頌國土依報。
較長行猶詳明菩薩聲聞之德。
及佛現神通變化。
與人天至心受法之事也。
八解脫。
即八背舍。
大智度論雲。
背是淨樂五欲。
舍諸着心。
故雲背舍。
天台雲。
若發真無漏。
斷三界結業盡。
即名解脫。
言八背舍者。
一内有色相外觀色。
内有色相者。
不壞内色不滅内色相也。
此初背舍位。
在初禅。
能舍自他及下地一切諸着故。
二内無色相外觀色。
内無色相者。
壞内色滅内色相也。
外觀色者。
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也。
由行人入三禅。
定境漸深。
内色已滅。
但欲界結使難斷。
故猶觀外不淨之相也。
三淨背舍身作證。
行者除外不淨相。
但于定中。
練八色光明清淨皎潔。
猶如妙寶之色。
故名淨。
以無愛着心。
而受三禅中遍身妙樂。
故雲身作證。
四虛空處背舍。
若滅根本四禅色。
一心緣無邊虛空入定。
而不受着也。
五識處背舍。
若舍虛空。
一心緣識入定。
而不受着也。
六無所有處背舍。
若舍識。
一心緣無所有處入定。
而不受着也。
七非有想非無想背舍。
若舍無所有處。
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入定。
而不受着也。
八滅受想背舍。
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
是為滅受想背舍。
△五頌壽命。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六頌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前此皆頌長行所有。
至于其中有事佛起塔。
以至本佛傳法弟子舍利流布等事。
前後互具。
此不繁述。
△二授迦栴延記。
分二。
一長行。
分五。
一行因。
爾時世尊複告諸比丘衆(至)具菩薩道。
長阿含雲。
迦旃延善于議論。
有外道執斷見。
謂無後世。
延雲。
今之日月。
為此世耶。
為他世耶。
若果無他世。
決定無明日矣。
又雲。
我見人死不還。
似無他世。
延雲。
如罪人被囚系者。
何可得歸。
又雲。
生天上者。
無所拘牽。
何亦不見有歸還者。
延雲。
如人堕廁既出。
肯複還入廁乎。
且天上一日。
人間百年。
彼三五日。
未遑計歸。
設有歸者。
汝複何存。
又雲。
镬煮罪人。
密蓋其上。
伺之不見神出。
故知無有他世。
延雲。
汝晝眠時。
或夢遠遊。
傍人見汝有神出否。
又雲。
我剝死人。
從足至頂。
細分骨肉。
求神不得。
故知無有他世。
延雲。
柴本生火。
細分其木。
火亦何存。
又雲。
我秤死人。
重于活者。
若神出已。
其人應輕。
故知無有他世。
延雲。
如火與鐵。
火在則輕。
火退返重。
人死神出。
其重亦然。
又雲。
我見人死。
返轉求神。
俱不可得。
故知無有他世。
延雲。
如人吹角。
聲從角出。
返求其聲。
甯得聲否。
又雲。
汝雖種種破我。
我必不舍所執之相。
延雲。
如人見麻。
即取其質。
得麻取皮。
得皮取筋。
得筋取布。
得布取銀。
得銀取金。
舍劣取勝。
人之常情。
汝何固執若是。
又雲。
如我所執。
其人甚深。
豈我一人作是執耶。
延雲。
如兩商人。
路行逢鬼。
鬼作人形。
而語商雲。
前路豐米足草。
載之何為。
一商俱棄所載。
人牛皆饑。
鬼得其便。
次商人言。
若得新者。
可棄故物。
于是人牛皆得不饑。
鬼不得食。
諸人妄說。
如鬼诳人。
汝不受我語。
必為鬼所啖。
今得新者。
何不棄故。
其人辯不能勝。
即嗔罵雲。
無知愚人。
何苦勸我。
延雲。
如人養魚。
路拾諸糞。
擎至頭上。
路逢大雨。
汁污其身。
傍人勸舍。
返責他人。
汝與愚人。
無二無别。
于是外道敬伏其辯。
故靈山會上。
稱之議論最為第一。
迦旃延因中供佛起塔。
文義甚明。
但前曰供八千億佛。
後曰供二萬億佛。
似斷我法二執之功。
由淺而深之意也。
由旬此雲限量。
有三不同。
大者八十裡。
中者六十裡。
小者四十裡。
△二得果。
當得作佛号曰閻浮那提金光(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明正報。
由因中勤掃佛地。
盡除塵垢。
故至羅漢位中。
感發辯才。
然所以談鋒似箭。
辯口如河者。
以心地清淨。
不存塵垢。
今感果号閻浮金光者。
由身光似閻浮金色。
則知除塵去垢之功。
大有益于将來也。
△三國淨。
其土平正玻璃為地(至)無量萬億莊嚴其國。
此明依報。
蓋世人不修善法。
惡道增盛。
而人天減損。
今言無四惡道。
則知其國人民。
皆奉行閻浮如來教化。
深修戒善。
故天人熾盛。
又曰聲聞衆多。
菩薩無量。
愈見其善法莊嚴不可思議。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佛之三身。
法身無始無終。
報身有始無終。
今言佛壽十二小劫者。
乃應化佛。
以根塵。
作佛事故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正像已具前釋。
唯此科無劫國名。
或譯人有脫耳。
△二偈頌。
分四。
一誡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衆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
△二頌行因。
是迦旃延當以種種(至)亦以華香供養舍利。
△三頌得果。
其最後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覺。
後文十方之所供養。
至閻浮金光共六句。
該在此成等正覺下。
其文更順。
△四頌國淨。
國土清淨度脫無量(至)無量無數莊嚴其國。
以萬億衆生。
接菩薩聲聞上。
則文意俱到。
為十方所供養者。
是普應供之名。
當居上科。
光明無能勝者。
始頌明閻浮金色之實。
一切有。
即二十五有。
況等覺位中無明未盡。
亦謂之有。
今謂菩薩斷一切有者。
無明亦盡也。
△三授目犍連記。
分二。
一長行。
分五。
一行因。
爾時世尊複告大衆(至)二百萬億諸佛亦複如是。
阿含經雲。
目犍連。
因中曾助辟支佛剃頭浣染縫袈裟。
發願求神通。
至羅漢果。
始發諸通。
有外道師徒五百。
用咒移山。
經一月日。
簸峨已動。
目連念言。
此山若移。
多所損害。
即于山頂虛空中。
結跏趺坐。
山還不動。
外道相謂。
我法動山。
計日可移。
雲何不動。
此必沙門神力所緻。
自知力弱。
歸心佛道。
其神通事迹。
廣如彼經。
[△@△]前科與此科。
詳陳因中起塔供佛之相。
非徒謂事成。
既侍多佛聞多法。
則一華一香。
一動一靜。
無不事到理到。
塔之所表。
前已累明。
蓋塔表一真智。
即法身所在也。
高千由旬。
表十度具足。
廣五百由旬。
表證五位理體。
七寶莊嚴。
即七覺淨财以嚴法身也。
事佛必曰八千。
乃融八正道于一法身。
後複事二百萬億者。
即廣融衆智。
以成正覺也。
△二得果。
當得成佛号曰多摩羅?(至)天人師佛世尊。
果号以多羅香名者。
由此香薰遍之力不可思議。
若燒一铢。
普薰小千世界。
此是因中神通速疾所至。
則知飛行輕舉。
現火降龍等。
皆如香力之不可思議也。
栴檀香。
此雲性無染。
△三劫國。
劫名喜滿國名意樂(至)菩薩聲聞其數無量。
由因中神通廣大。
故得劫名喜滿。
運用不盡。
随處随現。
無不稱心遂意。
故國名意樂。
真珠華者。
天華也。
華既常散。
香應常有。
異色異。
香。
人誰不樂。
況多諸賢聖。
則其國殊勝。
倍可見矣。
△四壽命。
佛壽二十四小劫。
前佛但言十二小劫。
此倍言壽量者。
乃因果齊具足也。
衆生根塵即因。
為淨一切根塵故。
如來住壽十二小劫。
又住自根塵。
以益九界衆生。
亦壽十二小劫。
是總因果言之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正像劫量兩俱倍者。
一以因中神用超勝。
一以果中願力堅持。
令法不絕。
所以乘因乘願也。
△二偈頌。
分五。
一頌行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至)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金刹者。
法苑雲。
阿育王取金幡金華。
懸諸刹上。
故曰金刹。
具雲刹那。
此雲土田。
此通取土名刹也。
又複伽藍亦号梵刹。
又西域以柱表刹。
示所居處也。
如此方缙紳已上。
皆豎幢以示居處。
△二頌果國。
漸漸具足菩薩道已(至)号多摩羅栴檀之香。
△三頌壽命。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
△四頌國淨。
常為天人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