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楚衡雲峰沙門 智祥 集
信解品第四
品節雲。
此品來意。
因四大弟子。
聞如來譬喻。
見身子領悟。
始的信昔果是權。
悔恨癡迷。
故托窮子之事。
以叙本懷。
曲盡父慈子頑之狀。
故雲信解。
天台雲。
夫根有利鈍。
惑有厚薄。
說有法喻。
悟有前後。
二乘于法華已前。
但念空無相願。
于菩薩法。
都無一念好樂之心。
至法華會。
初聞略說。
上根已悟。
中根未解。
動執生疑。
廣聞五佛。
朦胧未曉。
今聞譬喻。
歡喜踴躍。
信發解生。
疑去理明。
故雲信解品。
又中根人聞喻說。
疑惑消除。
入大乘見道。
雲信。
進入大乘修道。
雲解。
文雲。
我等今日。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聞圓教入圓位。
故曰信解。
大窾雲。
二品皆以父子為喻。
前品以大富長者。
喻如來貨财不匮。
故言等賜大白牛車。
此品以幼稚貧兒。
喻弟子無心希求。
故言忽得如來寶藏之分。
前品寫如來慈愍。
為子之心最切。
故雲驚入火宅。
此品寫弟子愚癡背父之事居多。
故曰疾走而去。
前品寫如來誘引出三界門。
故雲今在門外。
此品寫窮子不肯入如來室。
故雲住立門側。
父子兩人。
各吐心膽。
說出四十年中許多間關曲折。
各極其緻。
至今日始得父子投機師資道合也。
○問。
四大弟子。
是衆中之綱領。
居僧之首。
何先不領悟。
而返動執生疑。
身子何得先悟。
答。
看兩處叙悟之文。
便知端的。
由舍利弗尋常在山林樹下。
自疑自悔。
自咎自責。
不肯甘為小乘。
終日竟夜。
常懷此事。
故今一聞歎佛智慧。
即便生疑。
一聞羅漢成佛。
當時擔荷。
乃雲今日乃知真是佛子。
得佛法分。
四大弟子尋常疲懈。
不疑不咎。
直待如來危言激勵。
又聞身子授記。
然後生疑身子代請。
如來說喻。
方始信解。
先叙雲。
我等自謂已得涅槃。
不知真是佛子。
不複進求阿耨菩提。
今聞譬喻。
方知我等今者真是聲聞。
真阿羅漢。
所謂睡輕者一呼便應。
睡熟者搖撼方驚也。
要解雲。
諸大弟子。
皆内秘外現。
根非中下。
悟無先後。
為助揚法化故。
次第敷陳也。
△二明中根得解。
分二。
一經家叙喜。
又二。
一叙内心。
爾時慧命須菩提(至)發希有心歡喜踴躍。
經家首标四大弟子。
是能信能解之人。
所信所解。
乃一乘上妙佛知見法。
天台雲。
然于空生。
獨曰慧命。
三人皆稱摩诃者。
通論。
皆大智慧。
别論。
善吉得空性。
以空慧為命。
又于般若中。
佛命轉教敷宣。
是為慧人所命也。
直指雲。
今既從權入實。
則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故以解空居首。
今世門頭不舍一法。
故須用頭陀為先。
演真俗不二之法。
事到理到。
非善論議者不可。
遊權實不二之門。
盡佛境界。
非神通第一者。
豈能緻哉。
故于千二百中。
特舉此耳。
從。
佛所聞等。
是得喜之由。
遠聞方便品說法。
又見舍利弗授記。
如此聞見。
皆昔所未有者。
故生大歡喜也。
發希有心一句。
是叙近聞譬喻。
則發所未發之心。
故曰希有心。
為信故發。
信為解故有是品。
名信解之意。
△二叙外儀。
即從座起整衣服(至)曲躬恭敬瞻仰尊顔。
例上身子。
亦應三業領解。
發希有心。
屬意。
從座起等。
屬身。
白佛屬口。
此叙今有所興起之形儀也。
△二當機陳解。
分二。
初長行并七十三行偈陳解。
又分二。
一略以法說。
又二。
一正法說。
又二。
一明昔證小不求。
又二。
一标章。
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至)成就衆生心不喜樂。
此明昔不願求也。
為今有所信解。
故将從前過狀。
一一陳白。
則知厭小便是解大之心。
我。
即迦葉自稱。
等于空生目連與迦旃延也。
然經家所以叙此四人者。
由如來授記。
唯舉出四名故。
以是先标也。
此叙陳有三不求。
謂我等從前。
皆居衆僧之首。
晚學依我為法。
即欲改途求進。
恐為後學譏嫌。
是一不求也。
又則我常聞行菩薩道者。
不自惜身命。
難行難忍。
皆欲能之。
況度生任重。
我等年并朽邁。
是二不求也。
再之自謂。
蒙世尊開導。
令我證得三三昧道。
見思已斷。
梵行已立。
既不來三界受生。
則無所願求。
可謂千足萬足矣。
雖有如世尊之三十二相。
福慧具足。
一個無上菩提。
自念我等無所堪任。
故不複慕。
是三不求也。
由此三種顧惜之心。
雖在如來座下。
縱有時聞大乘妙理。
似為非我所有。
但以疲懈身心。
隻念空無相無作三昧而已。
于菩薩所有遊戲神通之事。
淨佛國土之心。
成就衆生之志。
一概無心喜樂也。
遊戲神通者。
于方等會上。
見維摩居士。
借飯香積。
手持大千。
并借三萬二千師子座于燈王佛國等。
皆神通遊戲也。
淨佛國土是上求。
成就衆生是下化。
三解脫者。
一空解脫門。
謂觀諸法無我無我所一切俱空也。
二無相解脫門謂觀男女相一相異相皆非實有也。
三無作解脫門。
謂知一切法空無相即無所作也。
又曰無願解脫。
即于三界無所願求也。
邁(音賣)。
△二釋義。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至)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所以者何一句。
是徴詞。
下方釋義。
謂何故于菩薩神通淨佛國度衆生等。
而不喜樂。
蓋因世尊。
原為我等着外道法。
化令出家。
使我等離三界苦。
得涅槃樂。
今幸遂心滿願。
故不求大也。
又加我等年運已邁。
自忖不堪任大。
況此等心志。
不但從前一往如是。
即近先世尊說無量義。
教諸菩薩。
似亦無有一念好樂之心。
此皆是我小乘輩。
甘自下劣。
以至如是。
此自陳習小。
不樂大乘之志。
△二明今會一方得。
我等今于佛前(至)深自慶幸獲大善利。
此明今有所證也。
知音雲。
今于佛前下。
謂般若方等時。
雖聞授菩薩記。
猶呵斥聲聞。
今于佛前。
聞方便品言。
但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又聞譬喻品中之等賜大車。
況明見授聲聞舍利弗記。
所以甚為歡喜。
而此經此記。
得未曾有也。
不謂于今下。
申明心喜之義。
謂我等有求而得。
不為希有。
今本無心求。
而忽然得聞。
是甚希有也。
分所當得。
不甚慶幸。
今經乃從前分所不當得者。
而一旦得之。
豈不深自慶幸。
實可謂獲大善利矣。
△二略舉喻。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無量珍寶。
領法說中諸佛成就無量無邊未曾有法。
喻說中财富無量。
兼合譬中無量禅定解脫等。
不求自得一句。
方出自己所信所解之義。
略以法說已竟。
△二廣以喻顯。
分二。
一開譬。
又二。
一诏發。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妙樂雲。
應知世禮。
欲有所決。
須先咨問引發。
以為起喻之端。
△二說喻。
分五。
一父子相失譬。
又四。
一舍父逃逝。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至)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窮子一喻。
通篇描寫諸弟子及佛窮富之狀。
大窾雲。
然佛既以譬喻。
寫哀愍之心。
我等亦應以譬喻寫愚鈍之态。
是所謂投桃報李也。
天台雲。
譬若有人。
雖四人之語。
其實領二十子。
喻二乘也。
年幼稚者。
喻無明厚重。
解心無力也。
舍父逃逝。
即背真逐妄。
無明運使曰逃。
趣向生死曰逝。
他國者。
以涅槃法界。
為自國。
以生死五道。
為他國。
久住者。
迷戀生死也。
或十是天道。
二十是人道。
五十是五道。
由衆生備輪諸道。
故雲或十等也。
○問。
佛舍應後。
衆生起惑。
是父離子去。
何言舍父。
答。
由衆生不求大勢佛。
居此無益。
所以舍應他方。
還成子背故也。
年既長大加複窮困(至)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因宿種薰。
動有厭苦欣善之心。
而善根增長。
是年長大意。
天台雲。
不得出離之要為窮。
為諸苦火所逼曰困。
馳騁四方求衣食者。
佛未出時。
諸凡夫人。
依身受心法。
起四倒見。
于四倒中求正道如食。
求助道如衣。
雖非正修。
以厭苦求理。
亦為可化之緣。
佛出時。
多諸外道得度。
即此意也。
漸向本國者。
明外道厭苦希脫。
邪求涅槃。
是漸漸遊行意。
無心求佛。
而今得值遇。
故雲遇向本國也。
[△@△]向字對前舍字言。
舍之而久住他國。
向之即還到本處。
前言于四倒中。
求正助者。
即外道執常斷等見為正。
修諸苦行為助。
騁(音逞)。
△二求子不得。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直指雲。
喻佛愍念衆生。
于此八千往返。
故曰先來求子。
機教不扣。
故曰不得。
[△@△]中止一城者。
如來既雙垂二相。
則處于同居實報之間。
故雲中止。
以勝身論一城。
即實報土。
以劣身論一城。
即方便土也。
此領前雲我于二萬佛時常教化汝意來。
其家大富财寶無量(至)商估賈客亦甚衆多。
天台雲。
如來報身。
恒居實報土。
故曰家。
具足萬德。
曰大富。
具五度福德。
名财。
智慧名寶。
一一具足。
名無量。
[△@△]金銀珠等。
即種種差别權智。
一一充滿。
是領上長者大富義。
倉以盛糧。
庫以貯物。
充滿為盈。
流蕩名溢。
以禅定如倉。
能生百八三昧。
飽滿衆生故。
以實相為庫。
能以十八空慧。
遍濟衆生故。
直指雲。
三賢智行為僮仆。
十地理行為臣佐。
十信外凡為吏民。
象馬二車。
喻權實并運。
牛羊喻方便随順。
五十五位。
從體起用。
出生萬善曰出。
位位攝用歸體曰入。
十法界冥通。
曰遍他國。
商表差别理行照而常寂。
賈表差别智行寂而常照。
從因至果。
重重無盡。
故曰亦甚衆多。
此承大白牛車莊嚴露幔意。
出入息利者。
一為無量是出。
無量為一是入。
又化他之用為出。
自行之用為入。
以法出利衆生曰息。
以化功歸己曰利。
遍于三土。
行于非道。
通達佛道。
是遍他國義。
此土菩薩往他土聽法。
他方大士來此方聞經。
往來求利。
有如商賈義。
又遍入三土求法。
故雲衆多。
估(音古)。
△三偶到父城。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曆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無大乘功德法财。
故名窮子。
天台雲。
此等退大以來。
備遭諸苦。
深生厭離。
妄起邪解。
觀察五陰為聚落。
十二處為邑。
十八界為國。
曆此求理。
名求衣食。
由邪慧。
為入正之因。
感佛大悲救濟。
名到父城。
直指雲。
從外道出家。
先十二年。
阿含遊三十七品聚落。
次八年。
于方等曆中實之邑。
後二十二年。
到真空之國。
今來法華。
方止父城。
此領三車之喻而來。
大窾雲。
雖是展轉遊行。
其實未見本生之父。
前說其父求子不得。
中止一城。
此言子遊聚落。
遂到父城。
父子總在一城。
隻是兩不相見。
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
隻緣身在此山中。
是也。
△四父為憂念。
父每念子與子離别(至)坦然快樂無複憂慮。
此明慧父念子。
直指雲。
喻佛觀三乘諸子。
嬉戲火宅。
故曰每念。
化城止在内凡。
自大乘初住。
望如來妙覺。
道果隔五十五位。
故曰離别五十餘年。
四十年前。
但說權法。
未及顯實。
故曰未曾向人說如此成佛之事。
況又說時未至。
故曰但自思惟。
未稱本懷。
故曰心懷悔恨。
化随機盡。
故曰自念老朽。
法無相托。
故曰無所委付。
金銀下。
總牒長者原喻。
以喻三德秘藏無機領受。
故曰無有子息。
将唱涅槃。
故曰一旦終沒。
将欲開權顯實。
故曰殷勤每憶。
出定雙歎權實。
故曰複作是念。
顯實之後。
法有所托。
故曰無複憂慮。
此承上會三歸一意。
[△@△]與子離别五十餘年。
斷非久住他國之五十年也。
彼從迷入迷。
而淪五道。
此真妄間隔。
而争五位。
宜以直指所表為當。
△二父子相見譬。
分二。
一子見父譬。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至)踞師子床寶幾承足。
此明三乘窮子遙見大富長者。
喻華嚴時不睹不聞也。
直指雲。
初習四谛。
次習方等。
故曰傭賃展轉。
有修有證。
故以傭賃取價為喻。
初叙向理國。
次叙至同城。
相近空如來藏性。
故曰遇到父舍。
尚未契一真法界。
故曰住立門側。
以二乘化城。
望實報境尚遠。
故曰遙見。
大窾雲。
師子座。
即法空座也。
以神通為足。
無畏為幾。
所以助神通也。
知音雲。
以身雇人曰傭。
任力取直曰賃。
前行曰展。
複回曰轉。
傭(音融)。
賃(音任)。
諸婆羅門刹利居士(至)種種嚴飾威德特尊。
班列諸貴族淨行之人。
既曰恭敬圍繞。
則非宮牆外望者。
表地上諸法身大士也。
珍珠璎珞。
乃長者身中之莊嚴。
表十波羅蜜。
足以嚴法身也。
而曰價直千萬。
則十度能開萬行法門。
吏民僮仆。
乃内奉外役之人。
而又執白拂立左右。
宜表巧方便智。
白拂。
即權智之用。
左右。
乃二邊之名。
表佛以巧方便權智。
于空有二邊。
運用無盡也。
更得覆慈悲之寶帳。
垂萬行之華幡。
以智水灑衆生之心地。
散名華。
表五衆之因修。
羅列諸地真實功德。
出内自他無邊妙義。
總見三身體具。
四智齊圓。
萬德尊嚴。
威神莫測。
故謂種種嚴飾威德特尊也。
直指雲。
從體起用。
曰出與。
攝用歸體。
曰取内。
乃明體用收放故也内(音納)。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至)非我傭力得物之處。
此明窮子見父心生驚怖。
喻三乘人未開佛知見。
所以見大乘而生恐怖也。
天台雲。
大勢力者。
智曰大力。
神通曰大勢。
如上身手有力義。
恐怖者。
小機劣弱。
怯懼大道也。
悔來者。
見佛以大法示之。
不肯信受故也。
竊作念。
是拟退大之心。
此或是王等。
直指雲。
小乘但知化城為家。
丈六是主。
睹尊特舍那身。
為華藏之主。
為他方之佛。
此正明迷本逐末。
背大向小。
下劣自甘。
故雲非我傭力等也。
不如往至貧裡肆力(至)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貧裡者。
但着偏空也。
直指雲。
以斷惑證真。
名肆力有地。
有修有證。
故曰衣食易得。
若久住等。
天台雲。
修大乘道。
必經無量劫。
故曰久住。
二乘本怖生死。
修大乘者。
必入生死。
實非本願。
故曰逼迫強作也。
舍大取小。
故曰疾走而去。
[△@△]前是背本覺。
而趨五道。
故曰逃逝。
此是畏大乘。
而戀偏空。
故曰疾走。
此正領前東西馳走視父之意。
△二父見子譬。
時富長者于師子座(至)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此明長者見子自慶。
喻佛得機歡喜也。
天台雲。
佛居第一義空。
以大圓智。
而鑒機也。
見子便識者。
知是往日結緣弟子。
幸機教相扣。
故生歡喜。
此領法中而起大悲心。
喻中即大驚怖意。
彼以大悲拔苦。
故言驚怖。
此言大慈與樂。
故曰歡喜。
作是念者。
将垂大教也。
今見大機發動。
稱己慈心。
則大乘有托。
故曰财物庫藏有付。
子一日不得此一乘之利。
尚在流浪。
如來一日垂念不忘。
故曰我常思念。
欲救而機不感。
是無由見之也。
今有可度之機。
是忽來義。
稱适悲心。
是适願義。
下二句。
釋明适願難于遽遂之由。
謂雖化緣将畢。
奈大機尚未相扣。
猶在審慎之際。
故雲猶故貪惜。
△三追誘相近譬。
分二。
一遣傍人追。
即遣傍人急追将還(至)我不相犯何為見捉。
此下領華嚴時。
佛欲以一乘大教。
頓授三乘。
然不自說。
乃命五十五位法身大士。
各說一真法界生佛平等之理。
是即遣傍人也。
急追将還者。
天台雲。
直說大教。
于小乘如急追使。
速憶大乘本願。
故曰将還。
疾走往捉者。
以大乘如如理智。
欲使人人直趨菩提。
如大白牛車其疾如風也。
若以菩薩說法為論。
則菩薩有自神通。
又得佛加被。
亦能令衆生速取菩提也。
窮子驚愕者。
小乘雖曾發大心。
久廢不憶。
今忽聞大教故驚。
不識境界故愕。
小乘以煩惱為怨。
生死為苦。
三界為大牢獄。
今聞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還入三界。
教化衆生。
是稱怨枉大叫喚也。
于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
心不喜樂。
故雲我不相犯何為見捉。
此領上勸門拟宜無機意。
愕(音谔)。
使者執之愈急強牽将還(至)轉更惶怖悶絕躄地。
使執愈急。
是諸菩薩。
位位談真如妙義。
言初心與究竟齊等。
乃急欲成就菩提也。
二乘本無心樂。
即強牽将還意。
自念無罪等者。
天台雲。
罪。
即慈悲也。
衆生以罪故。
入生死獄。
菩薩以慈悲故。
亦同罪入獄。
二乘無利生之志。
名無罪。
欲令入生死獄。
如被囚執也。
無大乘方便。
而入生死。
必當永失三乘慧命。
故雲必定死也。
因思念如上諸事。
則轉更惶怖強以大法投之。
而小智不解。
故言悶絕。
起诽謗堕三途。
即躄地也。
此領上誡門拟宜無機。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至)令得惺悟莫複與語。
此并領上勸誡二門拟宜。
息大乘化。
天台雲。
遙見者。
以大小懸隔。
是結緣之子。
故雲遙見。
語使言等。
即如來與諸菩薩言。
不須現汝尊妙身。
令二乘見。
如淨名經雲。
攝汝身香。
無令彼諸衆生而起惑着。
又普賢入娑婆。
促身令小。
皆此義也。
勿強将來者。
既無大機。
若現勝身。
說大乘法。
不唯無益。
恐返傷善根。
冷水者。
即三藏灰斷理水。
除見思熱惱。
面者。
以厭苦為背。
趨理即面也。
醒悟者。
開小教逗機。
令得離煩惱悶。
悟四真谛也。
莫複語者。
決定應息大乘教也。
所以者何父知其子(至)不語他人雲是我子。
小乘厭苦欣空。
畏難大法。
且任其習小。
抑佛本懷也。
天台雲。
審知者。
如來已知。
于二萬佛所。
曾發大心。
是有子義。
而以方便等。
于昔小乘教中。
随他語意。
方便覆護。
稱是聲聞。
不說随自語意是菩薩也。
使者語之我今放汝(至)往至貧裡以求衣食。
放汝者。
知大機弱。
随意者。
知小善強。
以此二緣故。
息大化也。
天台雲。
不為大教所逼。
故歡喜。
無謗大罪。
得免三途。
故如從地。
有小善生。
故言而起。
又前拟宜大法。
迷悶不解。
卧無明地。
今逗以小。
可得醒悟。
故言從地而起。
于四谛中。
欲求道法。
故言往至貧裡以求衣食。
△二遣二人誘。
分二。
一齊教領。
爾時長者将欲誘引其子(至)形色憔悴無威德者。
此品來意。
因四大弟子。
聞如來譬喻。
見身子領悟。
始的信昔果是權。
悔恨癡迷。
故托窮子之事。
以叙本懷。
曲盡父慈子頑之狀。
故雲信解。
天台雲。
夫根有利鈍。
惑有厚薄。
說有法喻。
悟有前後。
二乘于法華已前。
但念空無相願。
于菩薩法。
都無一念好樂之心。
至法華會。
初聞略說。
上根已悟。
中根未解。
動執生疑。
廣聞五佛。
朦胧未曉。
今聞譬喻。
歡喜踴躍。
信發解生。
疑去理明。
故雲信解品。
又中根人聞喻說。
疑惑消除。
入大乘見道。
雲信。
進入大乘修道。
雲解。
文雲。
我等今日。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聞圓教入圓位。
故曰信解。
大窾雲。
二品皆以父子為喻。
前品以大富長者。
喻如來貨财不匮。
故言等賜大白牛車。
此品以幼稚貧兒。
喻弟子無心希求。
故言忽得如來寶藏之分。
前品寫如來慈愍。
為子之心最切。
故雲驚入火宅。
此品寫弟子愚癡背父之事居多。
故曰疾走而去。
前品寫如來誘引出三界門。
故雲今在門外。
此品寫窮子不肯入如來室。
故雲住立門側。
父子兩人。
各吐心膽。
說出四十年中許多間關曲折。
各極其緻。
至今日始得父子投機師資道合也。
○問。
四大弟子。
是衆中之綱領。
居僧之首。
何先不領悟。
而返動執生疑。
身子何得先悟。
答。
看兩處叙悟之文。
便知端的。
由舍利弗尋常在山林樹下。
自疑自悔。
自咎自責。
不肯甘為小乘。
終日竟夜。
常懷此事。
故今一聞歎佛智慧。
即便生疑。
一聞羅漢成佛。
當時擔荷。
乃雲今日乃知真是佛子。
得佛法分。
四大弟子尋常疲懈。
不疑不咎。
直待如來危言激勵。
又聞身子授記。
然後生疑身子代請。
如來說喻。
方始信解。
先叙雲。
我等自謂已得涅槃。
不知真是佛子。
不複進求阿耨菩提。
今聞譬喻。
方知我等今者真是聲聞。
真阿羅漢。
所謂睡輕者一呼便應。
睡熟者搖撼方驚也。
要解雲。
諸大弟子。
皆内秘外現。
根非中下。
悟無先後。
為助揚法化故。
次第敷陳也。
△二明中根得解。
分二。
一經家叙喜。
又二。
一叙内心。
爾時慧命須菩提(至)發希有心歡喜踴躍。
經家首标四大弟子。
是能信能解之人。
所信所解。
乃一乘上妙佛知見法。
天台雲。
然于空生。
獨曰慧命。
三人皆稱摩诃者。
通論。
皆大智慧。
别論。
善吉得空性。
以空慧為命。
又于般若中。
佛命轉教敷宣。
是為慧人所命也。
直指雲。
今既從權入實。
則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故以解空居首。
今世門頭不舍一法。
故須用頭陀為先。
演真俗不二之法。
事到理到。
非善論議者不可。
遊權實不二之門。
盡佛境界。
非神通第一者。
豈能緻哉。
故于千二百中。
特舉此耳。
從。
佛所聞等。
是得喜之由。
遠聞方便品說法。
又見舍利弗授記。
如此聞見。
皆昔所未有者。
故生大歡喜也。
發希有心一句。
是叙近聞譬喻。
則發所未發之心。
故曰希有心。
為信故發。
信為解故有是品。
名信解之意。
△二叙外儀。
即從座起整衣服(至)曲躬恭敬瞻仰尊顔。
例上身子。
亦應三業領解。
發希有心。
屬意。
從座起等。
屬身。
白佛屬口。
此叙今有所興起之形儀也。
△二當機陳解。
分二。
初長行并七十三行偈陳解。
又分二。
一略以法說。
又二。
一正法說。
又二。
一明昔證小不求。
又二。
一标章。
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至)成就衆生心不喜樂。
此明昔不願求也。
為今有所信解。
故将從前過狀。
一一陳白。
則知厭小便是解大之心。
我。
即迦葉自稱。
等于空生目連與迦旃延也。
然經家所以叙此四人者。
由如來授記。
唯舉出四名故。
以是先标也。
此叙陳有三不求。
謂我等從前。
皆居衆僧之首。
晚學依我為法。
即欲改途求進。
恐為後學譏嫌。
是一不求也。
又則我常聞行菩薩道者。
不自惜身命。
難行難忍。
皆欲能之。
況度生任重。
我等年并朽邁。
是二不求也。
再之自謂。
蒙世尊開導。
令我證得三三昧道。
見思已斷。
梵行已立。
既不來三界受生。
則無所願求。
可謂千足萬足矣。
雖有如世尊之三十二相。
福慧具足。
一個無上菩提。
自念我等無所堪任。
故不複慕。
是三不求也。
由此三種顧惜之心。
雖在如來座下。
縱有時聞大乘妙理。
似為非我所有。
但以疲懈身心。
隻念空無相無作三昧而已。
于菩薩所有遊戲神通之事。
淨佛國土之心。
成就衆生之志。
一概無心喜樂也。
遊戲神通者。
于方等會上。
見維摩居士。
借飯香積。
手持大千。
并借三萬二千師子座于燈王佛國等。
皆神通遊戲也。
淨佛國土是上求。
成就衆生是下化。
三解脫者。
一空解脫門。
謂觀諸法無我無我所一切俱空也。
二無相解脫門謂觀男女相一相異相皆非實有也。
三無作解脫門。
謂知一切法空無相即無所作也。
又曰無願解脫。
即于三界無所願求也。
邁(音賣)。
△二釋義。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至)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所以者何一句。
是徴詞。
下方釋義。
謂何故于菩薩神通淨佛國度衆生等。
而不喜樂。
蓋因世尊。
原為我等着外道法。
化令出家。
使我等離三界苦。
得涅槃樂。
今幸遂心滿願。
故不求大也。
又加我等年運已邁。
自忖不堪任大。
況此等心志。
不但從前一往如是。
即近先世尊說無量義。
教諸菩薩。
似亦無有一念好樂之心。
此皆是我小乘輩。
甘自下劣。
以至如是。
此自陳習小。
不樂大乘之志。
△二明今會一方得。
我等今于佛前(至)深自慶幸獲大善利。
此明今有所證也。
知音雲。
今于佛前下。
謂般若方等時。
雖聞授菩薩記。
猶呵斥聲聞。
今于佛前。
聞方便品言。
但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又聞譬喻品中之等賜大車。
況明見授聲聞舍利弗記。
所以甚為歡喜。
而此經此記。
得未曾有也。
不謂于今下。
申明心喜之義。
謂我等有求而得。
不為希有。
今本無心求。
而忽然得聞。
是甚希有也。
分所當得。
不甚慶幸。
今經乃從前分所不當得者。
而一旦得之。
豈不深自慶幸。
實可謂獲大善利矣。
△二略舉喻。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無量珍寶。
領法說中諸佛成就無量無邊未曾有法。
喻說中财富無量。
兼合譬中無量禅定解脫等。
不求自得一句。
方出自己所信所解之義。
略以法說已竟。
△二廣以喻顯。
分二。
一開譬。
又二。
一诏發。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妙樂雲。
應知世禮。
欲有所決。
須先咨問引發。
以為起喻之端。
△二說喻。
分五。
一父子相失譬。
又四。
一舍父逃逝。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至)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窮子一喻。
通篇描寫諸弟子及佛窮富之狀。
大窾雲。
然佛既以譬喻。
寫哀愍之心。
我等亦應以譬喻寫愚鈍之态。
是所謂投桃報李也。
天台雲。
譬若有人。
雖四人之語。
其實領二十子。
喻二乘也。
年幼稚者。
喻無明厚重。
解心無力也。
舍父逃逝。
即背真逐妄。
無明運使曰逃。
趣向生死曰逝。
他國者。
以涅槃法界。
為自國。
以生死五道。
為他國。
久住者。
迷戀生死也。
或十是天道。
二十是人道。
五十是五道。
由衆生備輪諸道。
故雲或十等也。
○問。
佛舍應後。
衆生起惑。
是父離子去。
何言舍父。
答。
由衆生不求大勢佛。
居此無益。
所以舍應他方。
還成子背故也。
年既長大加複窮困(至)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因宿種薰。
動有厭苦欣善之心。
而善根增長。
是年長大意。
天台雲。
不得出離之要為窮。
為諸苦火所逼曰困。
馳騁四方求衣食者。
佛未出時。
諸凡夫人。
依身受心法。
起四倒見。
于四倒中求正道如食。
求助道如衣。
雖非正修。
以厭苦求理。
亦為可化之緣。
佛出時。
多諸外道得度。
即此意也。
漸向本國者。
明外道厭苦希脫。
邪求涅槃。
是漸漸遊行意。
無心求佛。
而今得值遇。
故雲遇向本國也。
[△@△]向字對前舍字言。
舍之而久住他國。
向之即還到本處。
前言于四倒中。
求正助者。
即外道執常斷等見為正。
修諸苦行為助。
騁(音逞)。
△二求子不得。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直指雲。
喻佛愍念衆生。
于此八千往返。
故曰先來求子。
機教不扣。
故曰不得。
[△@△]中止一城者。
如來既雙垂二相。
則處于同居實報之間。
故雲中止。
以勝身論一城。
即實報土。
以劣身論一城。
即方便土也。
此領前雲我于二萬佛時常教化汝意來。
其家大富财寶無量(至)商估賈客亦甚衆多。
天台雲。
如來報身。
恒居實報土。
故曰家。
具足萬德。
曰大富。
具五度福德。
名财。
智慧名寶。
一一具足。
名無量。
[△@△]金銀珠等。
即種種差别權智。
一一充滿。
是領上長者大富義。
倉以盛糧。
庫以貯物。
充滿為盈。
流蕩名溢。
以禅定如倉。
能生百八三昧。
飽滿衆生故。
以實相為庫。
能以十八空慧。
遍濟衆生故。
直指雲。
三賢智行為僮仆。
十地理行為臣佐。
十信外凡為吏民。
象馬二車。
喻權實并運。
牛羊喻方便随順。
五十五位。
從體起用。
出生萬善曰出。
位位攝用歸體曰入。
十法界冥通。
曰遍他國。
商表差别理行照而常寂。
賈表差别智行寂而常照。
從因至果。
重重無盡。
故曰亦甚衆多。
此承大白牛車莊嚴露幔意。
出入息利者。
一為無量是出。
無量為一是入。
又化他之用為出。
自行之用為入。
以法出利衆生曰息。
以化功歸己曰利。
遍于三土。
行于非道。
通達佛道。
是遍他國義。
此土菩薩往他土聽法。
他方大士來此方聞經。
往來求利。
有如商賈義。
又遍入三土求法。
故雲衆多。
估(音古)。
△三偶到父城。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曆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無大乘功德法财。
故名窮子。
天台雲。
此等退大以來。
備遭諸苦。
深生厭離。
妄起邪解。
觀察五陰為聚落。
十二處為邑。
十八界為國。
曆此求理。
名求衣食。
由邪慧。
為入正之因。
感佛大悲救濟。
名到父城。
直指雲。
從外道出家。
先十二年。
阿含遊三十七品聚落。
次八年。
于方等曆中實之邑。
後二十二年。
到真空之國。
今來法華。
方止父城。
此領三車之喻而來。
大窾雲。
雖是展轉遊行。
其實未見本生之父。
前說其父求子不得。
中止一城。
此言子遊聚落。
遂到父城。
父子總在一城。
隻是兩不相見。
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
隻緣身在此山中。
是也。
△四父為憂念。
父每念子與子離别(至)坦然快樂無複憂慮。
此明慧父念子。
直指雲。
喻佛觀三乘諸子。
嬉戲火宅。
故曰每念。
化城止在内凡。
自大乘初住。
望如來妙覺。
道果隔五十五位。
故曰離别五十餘年。
四十年前。
但說權法。
未及顯實。
故曰未曾向人說如此成佛之事。
況又說時未至。
故曰但自思惟。
未稱本懷。
故曰心懷悔恨。
化随機盡。
故曰自念老朽。
法無相托。
故曰無所委付。
金銀下。
總牒長者原喻。
以喻三德秘藏無機領受。
故曰無有子息。
将唱涅槃。
故曰一旦終沒。
将欲開權顯實。
故曰殷勤每憶。
出定雙歎權實。
故曰複作是念。
顯實之後。
法有所托。
故曰無複憂慮。
此承上會三歸一意。
[△@△]與子離别五十餘年。
斷非久住他國之五十年也。
彼從迷入迷。
而淪五道。
此真妄間隔。
而争五位。
宜以直指所表為當。
△二父子相見譬。
分二。
一子見父譬。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至)踞師子床寶幾承足。
此明三乘窮子遙見大富長者。
喻華嚴時不睹不聞也。
直指雲。
初習四谛。
次習方等。
故曰傭賃展轉。
有修有證。
故以傭賃取價為喻。
初叙向理國。
次叙至同城。
相近空如來藏性。
故曰遇到父舍。
尚未契一真法界。
故曰住立門側。
以二乘化城。
望實報境尚遠。
故曰遙見。
大窾雲。
師子座。
即法空座也。
以神通為足。
無畏為幾。
所以助神通也。
知音雲。
以身雇人曰傭。
任力取直曰賃。
前行曰展。
複回曰轉。
傭(音融)。
賃(音任)。
諸婆羅門刹利居士(至)種種嚴飾威德特尊。
班列諸貴族淨行之人。
既曰恭敬圍繞。
則非宮牆外望者。
表地上諸法身大士也。
珍珠璎珞。
乃長者身中之莊嚴。
表十波羅蜜。
足以嚴法身也。
而曰價直千萬。
則十度能開萬行法門。
吏民僮仆。
乃内奉外役之人。
而又執白拂立左右。
宜表巧方便智。
白拂。
即權智之用。
左右。
乃二邊之名。
表佛以巧方便權智。
于空有二邊。
運用無盡也。
更得覆慈悲之寶帳。
垂萬行之華幡。
以智水灑衆生之心地。
散名華。
表五衆之因修。
羅列諸地真實功德。
出内自他無邊妙義。
總見三身體具。
四智齊圓。
萬德尊嚴。
威神莫測。
故謂種種嚴飾威德特尊也。
直指雲。
從體起用。
曰出與。
攝用歸體。
曰取内。
乃明體用收放故也内(音納)。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至)非我傭力得物之處。
此明窮子見父心生驚怖。
喻三乘人未開佛知見。
所以見大乘而生恐怖也。
天台雲。
大勢力者。
智曰大力。
神通曰大勢。
如上身手有力義。
恐怖者。
小機劣弱。
怯懼大道也。
悔來者。
見佛以大法示之。
不肯信受故也。
竊作念。
是拟退大之心。
此或是王等。
直指雲。
小乘但知化城為家。
丈六是主。
睹尊特舍那身。
為華藏之主。
為他方之佛。
此正明迷本逐末。
背大向小。
下劣自甘。
故雲非我傭力等也。
不如往至貧裡肆力(至)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貧裡者。
但着偏空也。
直指雲。
以斷惑證真。
名肆力有地。
有修有證。
故曰衣食易得。
若久住等。
天台雲。
修大乘道。
必經無量劫。
故曰久住。
二乘本怖生死。
修大乘者。
必入生死。
實非本願。
故曰逼迫強作也。
舍大取小。
故曰疾走而去。
[△@△]前是背本覺。
而趨五道。
故曰逃逝。
此是畏大乘。
而戀偏空。
故曰疾走。
此正領前東西馳走視父之意。
△二父見子譬。
時富長者于師子座(至)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此明長者見子自慶。
喻佛得機歡喜也。
天台雲。
佛居第一義空。
以大圓智。
而鑒機也。
見子便識者。
知是往日結緣弟子。
幸機教相扣。
故生歡喜。
此領法中而起大悲心。
喻中即大驚怖意。
彼以大悲拔苦。
故言驚怖。
此言大慈與樂。
故曰歡喜。
作是念者。
将垂大教也。
今見大機發動。
稱己慈心。
則大乘有托。
故曰财物庫藏有付。
子一日不得此一乘之利。
尚在流浪。
如來一日垂念不忘。
故曰我常思念。
欲救而機不感。
是無由見之也。
今有可度之機。
是忽來義。
稱适悲心。
是适願義。
下二句。
釋明适願難于遽遂之由。
謂雖化緣将畢。
奈大機尚未相扣。
猶在審慎之際。
故雲猶故貪惜。
△三追誘相近譬。
分二。
一遣傍人追。
即遣傍人急追将還(至)我不相犯何為見捉。
此下領華嚴時。
佛欲以一乘大教。
頓授三乘。
然不自說。
乃命五十五位法身大士。
各說一真法界生佛平等之理。
是即遣傍人也。
急追将還者。
天台雲。
直說大教。
于小乘如急追使。
速憶大乘本願。
故曰将還。
疾走往捉者。
以大乘如如理智。
欲使人人直趨菩提。
如大白牛車其疾如風也。
若以菩薩說法為論。
則菩薩有自神通。
又得佛加被。
亦能令衆生速取菩提也。
窮子驚愕者。
小乘雖曾發大心。
久廢不憶。
今忽聞大教故驚。
不識境界故愕。
小乘以煩惱為怨。
生死為苦。
三界為大牢獄。
今聞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還入三界。
教化衆生。
是稱怨枉大叫喚也。
于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
心不喜樂。
故雲我不相犯何為見捉。
此領上勸門拟宜無機意。
愕(音谔)。
使者執之愈急強牽将還(至)轉更惶怖悶絕躄地。
使執愈急。
是諸菩薩。
位位談真如妙義。
言初心與究竟齊等。
乃急欲成就菩提也。
二乘本無心樂。
即強牽将還意。
自念無罪等者。
天台雲。
罪。
即慈悲也。
衆生以罪故。
入生死獄。
菩薩以慈悲故。
亦同罪入獄。
二乘無利生之志。
名無罪。
欲令入生死獄。
如被囚執也。
無大乘方便。
而入生死。
必當永失三乘慧命。
故雲必定死也。
因思念如上諸事。
則轉更惶怖強以大法投之。
而小智不解。
故言悶絕。
起诽謗堕三途。
即躄地也。
此領上誡門拟宜無機。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至)令得惺悟莫複與語。
此并領上勸誡二門拟宜。
息大乘化。
天台雲。
遙見者。
以大小懸隔。
是結緣之子。
故雲遙見。
語使言等。
即如來與諸菩薩言。
不須現汝尊妙身。
令二乘見。
如淨名經雲。
攝汝身香。
無令彼諸衆生而起惑着。
又普賢入娑婆。
促身令小。
皆此義也。
勿強将來者。
既無大機。
若現勝身。
說大乘法。
不唯無益。
恐返傷善根。
冷水者。
即三藏灰斷理水。
除見思熱惱。
面者。
以厭苦為背。
趨理即面也。
醒悟者。
開小教逗機。
令得離煩惱悶。
悟四真谛也。
莫複語者。
決定應息大乘教也。
所以者何父知其子(至)不語他人雲是我子。
小乘厭苦欣空。
畏難大法。
且任其習小。
抑佛本懷也。
天台雲。
審知者。
如來已知。
于二萬佛所。
曾發大心。
是有子義。
而以方便等。
于昔小乘教中。
随他語意。
方便覆護。
稱是聲聞。
不說随自語意是菩薩也。
使者語之我今放汝(至)往至貧裡以求衣食。
放汝者。
知大機弱。
随意者。
知小善強。
以此二緣故。
息大化也。
天台雲。
不為大教所逼。
故歡喜。
無謗大罪。
得免三途。
故如從地。
有小善生。
故言而起。
又前拟宜大法。
迷悶不解。
卧無明地。
今逗以小。
可得醒悟。
故言從地而起。
于四谛中。
欲求道法。
故言往至貧裡以求衣食。
△二遣二人誘。
分二。
一齊教領。
爾時長者将欲誘引其子(至)形色憔悴無威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