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三

關燈
楚衡雲峰沙門 智祥 集 譬喻品第三 品節雲。

    此品大意。

    由前品世尊直吐本懷。

    身子為智慧上首。

    故先領悟。

    因悟證佛知見。

    故始識前愚。

    悔過自責。

    遂蒙授成佛之記。

    夫聲聞人。

    久滞權乘。

    今一聞便信。

    即得授記作佛者。

    由悟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也。

    既許作佛。

    又必應曆多劫者。

    以無明未盡。

    直須久遠。

    曆事多佛。

    磨煉淨盡。

    方取實證。

    授記之義。

    大都如此。

    至于四衆。

    向以小乘執情深重。

    懷疑不信。

    各各自謂。

    決無成佛之分。

    亦無志願。

    今見身子得記。

    而一衆皆生歡喜。

    故解衣供佛。

    以表解脫之意。

    身子智慧增勝。

    已得信入。

    而大衆尚多信不及者。

    故特請世尊。

    說其因緣。

    令離疑悔。

    然世尊說火宅喻。

    以叙三界生死之狀。

    明如來悲救之心。

    先許三車。

    而後等賜。

    正顯今日廢權立實之意。

    諸聲聞人。

    縱有執吝涅槃而不舍者。

    今聞其說。

    亦決定信向矣。

    故次以信解品名。

    譬者比咒也。

    喻者曉訓也。

    借事比譬。

    以曉了法說之意。

    故雲譬喻品。

     △二身子述承教開解。

    分二。

    一經家叙儀。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顔。

     爾時者。

    即承上說法。

    開解一大事因緣。

    已悟佛知見時也。

    踴躍歡喜。

    由前聞法開解之所至。

    妙法既得。

    而妙悟全彰。

    安得不喜。

    合掌瞻顔者。

    經家将述其自陳。

    先叙容貌。

    已見三業至敬也。

    躍(音約)。

     △二身子自陳。

    分二。

    一長行。

    又三。

    一标喜。

     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

     法音者。

    即上開三顯一。

    種種因緣。

    以及授記聲聞成佛等之法音也。

    蓋此法音。

    昔所未聞。

    今始聞之。

    故得踴躍而未曾有也。

     [△@△]須知身子此喜。

    不得于今。

    而得于昨也。

    前品如來謂汝等既已知諸佛方便事。

    無複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則歡喜之懷。

    已為如來預陳之矣。

    至于身子。

    此去如是披肝露膽。

    說盡從前數十年迷态。

    正見今日得之深。

    所以悔之極也。

     △二特釋。

    分三。

    一釋。

    昔感傷。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至)失于如來無量知見。

     昔字。

    指方等時也。

    意謂我今日踴躍歡喜。

    而謂得未曾有者何。

    蓋以如是之大法。

    我于方等時。

    何嘗不聞。

    又何嘗不見如來授記諸菩薩成佛。

    但我在會。

    似無所預。

    而竟不能及于斯事。

    真甚感傷也。

    夫同居同處。

    同見同聞。

    而獨不同記。

    是自失于如來無量知見矣。

    此蓋述其自憤自責。

    所以有今日之歡喜者。

    皆由昔日之感傷緻之也。

    預者及也。

    參入也。

     △二釋昔懷念。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至)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此申明感傷不預之故。

    叙其平常所用心也。

    常獨處者。

    非偶然處也。

    山林樹下。

    乃離喧别雜之地。

    行坐。

    乃作思惟時也。

    每作是念者。

    非一翻思念也。

    法性。

    即此妙法之實性。

    同入者。

    自謂與諸菩薩。

    共入法性。

    謂我昔獨處時。

    或坐或行。

    常自思惟。

    我與菩薩。

    同證是性。

    宜同與授記。

    何故如來獨以小乘法。

    濟度乎我。

    複又思惟。

    此必是我心未廣。

    力未充。

    志願不堪。

    而不勤求之罪。

    實是我咎。

    非世尊二其心也。

     △三釋昔不待。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至)終曰竟夜每自克責。

     此申明自咎之由也。

    待字。

    有功力純熟時至氣化之候。

    因字。

    是佛因二乘時未至。

    而不疾以授記也。

    謂二十年前。

    如來忍待不言者。

    皆因我等功力未純時未至也。

    若我等以此待意。

    而自待之。

    銳志精修。

    能忘舊劣。

    佛必以大乘。

    而度脫我矣。

    乃竟不識如來方便開權。

    初聞所說。

    便孟浪信受。

    一着思惟。

    便孟浪取證。

    緣此之故。

    在昔日夜。

    所以無時無處不自克責者也。

     [△@△]遇便信受。

    乃形容不實之因。

    思惟取證。

    是形容不實之果。

    每自克責。

    雖是憤小向大之志。

    其勤學勇敢之誠。

    又不啻如來因中之剜燈割肉也。

    豈真以小乘目之哉。

    克(音客)。

     △三結成。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至)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此方明今日得真知實證也。

    未曾有法。

    乃即權即實之智慧也。

    斷疑悔者。

    既知權即實。

    不複更疑己疑人。

    蓋疑有三。

    一疑法。

    謂如來所有之法。

    若果不二。

    我今已證也。

    何得獨記諸菩薩。

    豈我之證非真法耶。

    二疑人。

    謂佛無不以等心濟諸子也。

    何今記有差别。

    而獨不念吾侪耶。

    三疑已。

    謂坐道場轉法輪。

    事任非輕。

    或非吾輩所堪擔荷耶。

    悔有二。

    一悔過不能改。

    二悔善不能遷。

    如是疑悔。

    今皆永斷。

    故曰斷諸疑悔。

    泰然者。

    明身心遍歡喜也。

    若疑悔不除。

    終嬰長歎。

    曷克使身心遍樂。

    今快疑盡信真。

    始脫然無慮。

    得安穩矣。

    信既真。

    則知己與佛又何嘗異。

    故吾即真佛子也。

    口生法化。

    為法身之所由生。

    是知佛法即吾法。

    故得其分矣。

     [△@△]身子謂今日乃知。

    非泛常知也。

    正是徹頭徹尾。

    實悟實證處。

    所謂豁頂門正眼。

    跨向上玄關。

    豈不曰未曾有而得法分乎。

     △二偈頌。

    分三。

    一頌标喜。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至)聞亦除憂惱。

     此頌叙今得。

    而陳喜幸也。

    法音者。

    即聞上開顯佛佛不二之權實法音也。

    得所未曾有。

    謂四十年來。

    今才聞得。

    故心大歡喜。

    然從前所纡絕分之疑網悉除矣。

    昔蒙佛教。

    雖曰小乘。

    而大已寓其間。

    是知佛音圓妙。

    權實鹹彰。

    故甚為希有聞之者。

    各得所解。

    塵累斯脫。

    故曰。

    苦惱悉除也。

    如我今日。

    聞此法音。

    諸漏俱盡。

    憂愁俱釋。

    其明驗也。

     △二特釋。

    分三。

    一頌感傷。

     我處于山谷或在林樹下(至)而我皆已失。

     此頌複明感傷。

    我處二句。

    标感傷之地。

    行坐句。

    标感傷之時。

    思惟句。

    标感傷之由。

    嗚呼。

    哀歎聲。

    自責。

    感傷之實。

    謂我不得預斯事。

    實怪不得佛。

    雲何。

    自問之詞。

    自欺。

    謂我不得授記。

    實自欺自昧。

    不肯勇猛精進。

    皆标感傷之心也。

    所以感傷者何。

    謂我亦佛子也。

    一解脫義。

    我亦得也。

    既與諸菩薩。

    同入無漏。

    曷彼獨得記。

    而我獨不能于将來演無上道。

    具相嚴身。

    以及十力等諸功德耶。

    此感傷之實也。

    無漏乃前所謂思惟取證之有餘涅槃。

    非究竟無漏。

    同共一法者。

    謂我與菩薩。

    同共入于一法性中。

    我獨不得者。

    謂菩薩獨得也。

    如是等二句。

    結上所有一切功德。

    而我皆失之矣。

     ○金色者。

    即佛全體。

    皆紫金光色。

    三十二者。

    一足下安平如奁底。

    二足下千輻輪相。

    乃至第三十一眉間白毫相。

    三十二頂上肉髻相。

    十力者。

    始從是處非處力。

    乃至第十漏盡力。

    諸解脫。

    即八解脫。

    八十種好。

    始從無見頂相。

    終至手足有德相。

    十八不共法者。

    始從身業不失。

    終至智慧。

    知三世無礙。

    皆不與二乘人共。

     △二頌懷念。

    又二。

    一懷不得佛。

     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衆(至)為失為不失。

     前是自惟失佛自證功德。

    此是自惟失佛利生功德也。

    謂每見如來。

    處于海會衆中。

    廣宣道法。

    我獨不能說也。

    見佛名聞。

    周遍十方。

    我獨無此名也。

    見佛能廣利群生。

    我獨無此利也。

    然每自思惟。

    未嘗不撫心痛愧也。

    退思如來所證所宣所懷所示。

    我皆有之。

    今不能證不能行。

    是自欺也。

    妄以有餘涅槃。

    為有得有證。

    而不求無上乘。

    是自诳也。

    我昔常于日夜。

    幾經思惟。

    不得此事。

    将欲請問。

    如來自利利人一段妙用。

    我果失耶。

    我不失耶。

    此二十年前之懷也。

     [△@△]觀身子謂獨經行見佛之語。

    非徒謂見今佛也。

    乃親見法身如是尊特。

    而法身所具之妙用。

    如是廣大。

    從前不肯承當。

    乃自欺自诳也。

    思欲求佛印可。

    而故以問世尊也。

     我常見世尊稱贊諸菩薩(至)令衆至道場。

     常見者。

    言于方等會上。

    見如來彈斥小乘。

    而褒圓妙。

    極贊諸菩薩也。

    是以我常曰夜。

    而籌量此大乘妙境。

    我豈絕分耶。

    如來豈私我不施以大乘。

    而濟之耶。

    今聞會權歸實之法音。

    始知昔所說者。

    乃随宜之妙應也。

    雖曰說小。

    其實無漏難思之一乘。

    意已建矣。

    而必使我等至道場矣。

     [△@△]前曰常于曰夜思惟是事。

    念不得佛。

    則是事。

    即名聞十方饒益衆生之事也。

    此曰日夜籌量者。

    念不得法。

    則是事。

    即為佛所稱贊付佛法事。

    無漏二句。

    明今皆得矣。

    則無漏句。

    是得法。

    至道場。

    乃得佛也。

     △二念證小果。

     我本着邪見為諸梵志師(至)得至于滅度。

     此頌念昔證小。

    有負如來悲救之深心也。

    謂我昔日本一着邪之人。

    不唯自着。

    而複為着邪之師。

    說着邪之法。

    安知有此正知正見。

    世尊以佛眼。

    觀知我後來決定作佛。

    目前不過着邪迷之耳。

    故為我說諸空法。

    拔去邪根。

    我即因空得證。

    生安隐想。

    殊不知如來說此空法。

    原是應病之藥。

    權巧方便。

    令離諸着。

    而我遂謂得至涅槃。

    豈不負此一段深心乎。

    梵志。

    即婆羅門外道也。

     △三頌今得。

    分四。

    一頌自覺。

     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至)永盡滅無餘。

     此頌述今覺。

    以明前非也。

    前自謂得至滅度。

    由不覺耳。

    今得佛印可。

    始知非實。

    惟滅度非實。

    在我必不能具種種相好。

    在人等必不志誠敬信。

    若得福智圓滿相好嚴身。

    為天人恭敬。

    始可謂永滅無餘之究竟大涅槃耳。

    身子至此。

    權執已斷矣。

     △二頌除疑。

     佛于大衆中說我當作佛(至)我聞疑網斷。

     此頌述今除疑。

    以表當日之多疑也。

    謂我昔請佛宣揚此事。

    佛于人天衆前。

    說我等定當作佛。

    聞如是法。

    言自省自責。

    積至今日。

    疑悔方得悉除。

    如初聞此說。

    心大驚疑。

    意中自揣。

    莫非是魔現作佛。

    以惱我之心。

    亂我之定耶。

    不然。

    何輕謂佛道人人可得而成耶。

    佛又不惜婆心。

    以種種因緣。

    巧說諸法。

    引導我等。

    我方痛自克責。

    精進愈堅。

    今始得雲消霧散。

    則此心安然如海。

    不複更有諸疑惑矣。

    身子至此。

    權疑已絕矣。

     △三頌知權。

     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至)謂是魔所為。

     此頌明心安如海。

    由于知權即實也。

    從前尚有大驚怖大疑慮。

    何故一旦心安如海。

    蓋因我佛廣引諸佛開權顯實。

    皆以種種方便。

    引接衆生。

    又如今日世尊。

    示生出家得道。

    說法中間。

    一動一靜。

    一語一默。

    無非以方便誘進。

    使人人如己也。

    故知世尊所說。

    一一皆稱真妙義。

    如實而說。

    彼波旬萬不能到。

    而我前所謂魔來緻惱者。

    定知我堕疑網。

    自心沉孽。

    故作此語。

    今始知魔之與佛。

    皆吾自緻之也。

    身子至此。

    已知權中實矣。

     △四頌證實。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至)教化諸菩薩。

     此頌表疑悔永盡。

    自證作佛也。

    聞柔軟音者。

    說之深遠故柔。

    歎之微妙故軟。

    則下句承上而有也。

    世尊以此極柔軟之音。

    演極清淨之法。

    令我等聞之。

    疑斷信生。

    安住于一乘實智之地。

    則身心遍喜。

    定知當來決定成佛。

    亦如今日世尊。

    無二無别。

    仍為人天所敬。

    仍轉如是法輪。

    仍于最後。

    開一乘道。

    教諸菩薩。

    此皆是我親聞法音時。

    真知實證也。

    身子至此。

    已承當圓滿覺矣。

    述承教開解已竟。

     △三如來述久修授記。

    分四。

    一昔曾教大。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前是身子述己得證之由。

    其憂疑克責。

    已非一日。

    今如來将欲授記。

    亦即于此。

    明教化之緣。

    其方便引導。

    亦不自今日始。

    但此大事因緣。

    疑不盡不可說。

    知不真不可說。

    故含忍至今。

    待其時至也。

    今幸身子親自證得。

    所以在人天衆前。

    将彼遠本。

    盡情吐露。

    以明當機之得解。

    由真積之已久。

    至此始可為真佛子也。

    二萬佛者。

    當佛在二萬億威音王佛時為常不輕菩薩。

    求無上道所親近者。

    教汝者。

    謂我為菩薩時。

    尚不以小乘化汝。

    況今日耶。

    長夜随學者。

    明身子從上劫來。

    已親勤道法。

    不徒此生此時也。

    但以長夜二字。

    表其不得大乘之實。

    由無明未破。

    惑暗未盡也。

    我以方便等。

    謂我從前亦設權設巧。

    引爾知歸。

    故爾根種未昧。

    今雖失足外道。

    我但以方便引汝。

    汝便生我法中。

    為佛真子也。

    生字。

    正應當機口生法化之意。

     △二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至)而便自謂已得滅度。

     昔教者。

    謂于二萬佛時。

    曾教汝立大志。

    發大願。

    求成佛果。

    依依如昨。

    觀汝今來。

    竟爾悉忘。

    以緻才得除邪證空三昧。

    便謂已得滅度。

    此正為汝不思之過。

    豈是我如來。

    真以小乘。

    故限汝哉。

     [△@△]身子适來。

    已自陳滅度非實。

    自知佛果已證。

    從前志願。

    那得忘卻。

    我佛之所以重宣者。

    借身子以啟諸聲聞之疑也。

     △三還為說大。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至)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還欲。

    對昔教言。

    憶念。

    對忘失言。

    謂我昔固以此教汝。

    汝今既忘。

    我必還欲令汝憶昔本願之所行。

    原不為求聲聞而止。

    本願所行無上道也。

    是以今對人天。

    為爾輩住聲聞者。

    故說大乘妙法也。

    然喻如蓮者。

    根莖華果。

    皆蓮自具。

    不待外求。

    此乃為教菩薩法。

    非教聲聞法。

    此乃為佛所護念。

    非佛所彈斥者。

    溯前驗今。

    原無兩事。

    汝試憶念本所行道。

    豈非此耶。

    知音雲。

    為諸聲聞下五句。

    一經文字之大關鍵。

    一經義理之大肯綮。

    大關鍵者。

    上三句。

    自此品直案。

    至授學無學人記品止。

    下二句。

    自法師品直案。

    至普賢勸發品止。

    總為一經之關要也。

    大肯綮者。

    謂諸佛出世。

    本為一大事因緣。

    開示衆生成佛知見。

    原不為諸聲聞說小乘也。

     △四正與作記。

    分二。

    一長行。

    分十。

    一明時節。

     舍利弗汝于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此正與授記。

    然作佛必經多劫者。

    以福智未具。

    行解未圓。

    惑習未盡。

    無明未融故也。

    待時成道。

    理所必然。

    天台雲。

    若論圓發大解。

    自知成佛。

    何須授記。

    所以欲作記者。

    有四意。

    一昔未記二乘。

    而今始記。

    二中下未悟者。

    以作記勉之。

    三令聞者得結緣種。

    四滿其本願。

    故須記也。

     ○又此下。

    正是為聲聞說大乘經處。

    以結成世尊為一大事因緣出世。

    上節述于二萬佛所為無上道。

    是佛與身子。

    述過去大事之因。

    此節是佛與身子。

    成未來大事之緣也。

     △二行因。

     供養若幹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此先言行因。

    供養等。

    舉得福慧之深因。

    供養是福門。

    供既多。

    福必廣也。

    奉法是慧門。

    法既持。

    慧必深也。

    然此二種。

    皆是因中所當行者。

    故曰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三得果。

     當得作佛号曰華光(至)天人師佛世尊。

     次言果德。

    直指雲。

    華表如如理。

    光表如如智。

    以智契理。

    故曰華光。

    此别号也。

    通号如常釋。

     △四國土。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至)七寶行樹常有花果。

     次言國土。

    上明正報莊嚴。

    此彰依報莊嚴也。

    直指雲。

    國喻一真法界。

    離垢者。

    迷悟雙超也。

    平正。

    乃真俗不二。

    此屬如如理境。

    清淨嚴飾。

    喻十度互融。

    安隐者。

    謂安然而處。

    穩然而樂也。

    豐樂。

    喻方便具足。

    人天。

    況戒善增盛。

    此屬如如智境。

    總以理智而得是名也。

    琉璃。

    喻一真清淨。

    八交道。

    即大乘八正道。

    乃遊戲法界之道路也。

    金繩。

    是琉璃地上縱橫之界線。

    喻萬善之寶。

    以理統之。

    七行樹者。

    喻七覺支傍嚴妙境也。

    華果。

    喻萬行莊嚴。

    因果具足也。

    此皆由差别智所感。

     △五說法。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至)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次明說法。

    亦以者。

    準諸佛儀式也。

    諸佛出濁惡世。

    故說三乘。

    身子之國安隐豐樂。

    況且菩薩衆多。

    天人又盛。

    何亦說三乘耶。

    本願故耳。

    準大悲空藏經雲。

    身子于六十劫。

    行菩薩道。

    因婆羅門乞眼唾而踐之。

    身子起嗔。

    退作凡夫。

    發願成佛之日。

    開三乘法。

     △六劫名。

     其劫名大寶莊嚴(至)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次言劫名。

    劫名大寶者。

    以菩薩為出世大寶故。

    況數不可記。

    豈易易得哉。

    記雲。

    楚國無以為寶。

    惟善以為寶是也。

     △七衆數。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至)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次言眷屬。

    直指雲。

    華承足者。

    喻智為理載。

    福慧如如。

    即德本也。

    能所不到。

    始謂淨修。

    由深契佛心。

    故為佛所歎。

    況又常修佛慧。

    具大神通。

    由佛慧修。

    所以諸法之門。

    無不善知也。

    由質直念堅。

    所以得神通廣大也。

    有如是福智具足之大菩薩。

    充滿其國。

     [△@△]菩薩非佛智而莫知。

    是見其不可數也。

    非徒不可數。

    其為已也智慧深。

    而福德廣。

    神運無方。

    質直無僞。

    兼為至尊所歎。

    遠劫真修。

    如是者一亦可珍。

    況數不可計耶。

     △八壽量。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至)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次言壽量。

    梵語劫波。

    此雲時分。

    以劫初人壽十歲時。

    子年倍父年。

    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

    後百歲又減一歲。

    如是又減至十歲。

    此一增一減。

    名一小劫。

    二十翻增減。

    名一中劫。

    成住壞空。

    各二十翻增減。

    名一大劫。

    空劫亦言二十翻增減者。

    且約住劫數量言之也。

    今釋迦出世。

    正當二十小劫中第九減劫也。

     [△@△]今言華光壽十二劫。

    除為王子時。

    獨言成佛之壽。

    後出人民八小劫。

    方是概論。

    然則彼國人之壽分。

    亦極長矣。

     △九補處。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至)其佛國土亦複如是。

     次明華光轉記者。

    作補處大士也。

    堅滿是因名。

    華足為果号。

    三德具足。

    而堅固圓滿者。

    始稱佛矣。

    多陀阿伽等。

    解現序品。

    次言華足如來之依報國土眷屬莊嚴。

    一皆與華光佛等。

     [△@△]以華足安行。

    為佛号者。

    顯即事即理因果具足也。

    觀今會不唯記授華光。

    而堅滿亦得為釋迦親口作記。

    于無量無邊劫前。

    豈非宿世因緣耶。

     △十流通。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至)亦三十二小劫。

     次明法住久近。

    叙流通之記也。

    直指雲。

    佛住時依佛而修。

    則修證無二。

    佛滅後依教而修。

    亦得證果故曰正法。

    像法之時。

    衆生但依教明理而已。

    于中起行證果者少。

    但知名相。

    不悟自心。

    故曰像法。

    三十二者。

    由此法薰修。

    轉八識成智。

    轉八邪為正。

    轉八苦為解脫。

    轉八倒為正見。

    則可為正法住世之數。

     [△@△]經文自佛說經入定放光動地已來到此。

    方為一結局。

    可見佛為一大事因緣。

    出現于世。

    開示悟入之明證也。

     △二偈頌。

    分二。

    一正頌。

    分九。

    一超頌得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号名曰華光當度無量衆。

     此頌授第二果記十号之文。

    普智者。

    佛有正遍知覺故也。

     △二追頌行因。

     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于無上道。

     供佛行道。

    乃二嚴之因。

    具足者。

    無法不修也。

    由福智俱修。

    使力無畏不共等諸功德。

    漸漸具足。

    則無上道始證入矣。

     △三超頌劫名。

     過無量劫已劫名大寶嚴。

     頌明授依報莊嚴之記。

    既曰大寶莊嚴。

    當是實報土也。

     △四正頌國淨。

     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穢(至)常有花果實。

     直指雲。

    上二句。

    當是一真法界之相。

    故曰清淨無穢。

    次二句。

    方成實報土境。

    末二句。

    顯萬行圓滿理智一如也。

     △五頌明衆數。

     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至)善學菩薩道。

     志念堅固。

    是廣行六度。

    不休息也。

    得根本實智。

    神通。

    即六通。

    波羅蜜。

    即十度。

    為萬行之本。

    得差别權智。

    故曰皆悉具足。

    權實既具。

    于諸佛所。

    始為善學其道也。

     △六正頌說法。

     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

     如是等。

    指上不可稱數菩薩。

    雖衆多如是。

    皆是補處一生。

    故曰大士。

    次句溯其原由。

    乃華光佛所化也。

     △七頌明壽量。

     佛為王子時棄國舍世榮(至)壽命八小劫。

     凡佛必以王子出家者。

    亦以見其榮不可恃。

    貴亦當修下。

    此者可悉知也。

    真指雲。

    内不住根。

    曰棄國。

    外不住塵。

    曰舍榮。

    始出十八界家。

    終出無明家。

    故日最後成佛。

     △八頌法久近。

     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于世(至)像法三十二。

     正法有教有行。

    果證不虛也。

    像法有教無行。

    但存三寶像貌名字而已。

    頌意照前可知。

     △九頌供舍利。

     舍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

     舍利流布。

    以顯法身常住世間。

    令無量衆作大佛事。

    此又見真慈不盡也。

    正頌已竟。

     △二歎結。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至)宜應自欣慶。

     所為者。

    謂從因至果。

    所作為事。

    皆如此也。

    下二句。

    言福智雙滿。

    為世出世之最勝者。

    孰與之為倫匹哉。

    後始結雲。

    彼即是汝。

    正顯十世古今始終不隔當念。

    豈離此而另有彼耶。

    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