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始還複身子所問。
為是究竟法。
為是所行道。
故先與述明二萬佛中之事。
乃所行之道也。
後與劫國莊嚴。
即究竟之法也。
如謂汝雲願出妙音。
為如實說。
汝之始終所為。
我已如實說之矣。
汝宜應寶惜自慶可也。
如來述久修授記已竟。
△四會衆述歡喜求請。
分二。
一長行。
又二。
一經家叙衆喜陳供。
爾時四部衆(至)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
此衆乃序分中所列之人。
見身子前有願樂。
為天人所敬。
佛即對天人。
與之授記。
故今大衆皆生歡喜。
供養慶贊。
而發回向。
是亦希成佛道也。
此歡喜踴躍一句。
便是會衆将來得記之原委。
與身子之大歡喜同意。
脫上衣供佛。
一以見虔誠之極。
一以表不執權疑。
能解能脫也。
此見四衆八部之自慶如此。
闼(音答)。
緊(音謹)。
踴(音勇)。
躍(音藥)。
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至)一時俱作雨衆天華。
此述三界天子歡喜之狀。
亦以妙衣為供養者。
是執習俱除也。
衣乃一向着而不解者。
況日上衣。
是可謂難舍者矣。
今以供佛。
則知有所重而舍也。
直指雲。
約理。
見身子以二乘得記。
各各自悟所依之偏空。
及人天十善幻福。
與色界四禅八定八背舍等。
悉皆如夢。
故假脫衣。
以表舍凡小法執也。
散四花者。
花乃天人所愛。
此表舍諸愛見也。
理契佛心。
曰供養佛。
衣住而轉者。
喜心感之也。
意明回小向大。
轉三為一耳。
樂自作。
花自雨。
表眼色耳聲。
皆成大乘空相。
△二會衆解開權顯實。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羅奈(至)無上最大法輪。
佛昔下。
領解從前開權之意。
今乃下。
領解顯實之心。
無上最大者。
領知前雲但說無上道。
又雲。
最妙之法輪也。
△二偈頌。
分二。
一頌前開顯。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于波羅奈轉四谛法輪(至)少有能信者。
前四句。
頌昔權說。
波羅奈。
說小乘之地。
五衆。
得小果之人。
生滅。
謂生滅四谛。
異乎無生無作四谛也。
後四句。
頌今實。
法深奧故。
難解難入。
所以能信者少也。
△二自述回向。
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至)最尊無有上。
此述陳從事世尊已來。
每常聞法。
未有如今之甚深難解。
然世尊今日。
說此妙法。
幸我等得聞随喜。
必有成佛之時。
況世尊明言。
但有聞法者。
無不成佛。
且今見尊者。
得受妙記。
拟知我等必當作佛。
于一切世間天人之中。
我亦必為最尊無上士矣。
一切世間者。
即該三種世間。
一器世間。
二有情世間。
三至正覺世間。
佛道叵思議方便随宜說(至)盡回向佛道。
佛道下二句。
申明法華之權實莫測。
結上深妙之義。
末四句。
是不住三世福業。
亦不住現前慧業。
以福慧雙施。
回小向大。
而結成随喜之義。
為上根法說一周竟。
△二為中根作喻說。
分四。
一譬喻開顯。
又二。
一世尊述譬喻開示。
又二。
一當機述請。
分三。
一自述無疑。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至)三藐三菩提記。
知音雲。
此是身子要同列者。
開佛知見。
亦同己之除疑得記。
故代為緻請。
以發起種種譬喻之端。
亦應方便品中知四衆心疑自亦未了之文。
佛既與授記。
則自疑已了。
今為欲完四衆心疑。
故作此請也。
△二同輩有感。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至)聞所未聞皆堕疑惑。
若論自己。
幸已得記。
不敢更問。
今為會衆。
潛疑深笃。
又不得不問也。
心自在者。
即真窮惑盡也。
住學地者。
遠指過去。
近指阿含方等時。
故以言昔。
教化者。
佛教以真窮惑盡得果之法也。
生死。
是世間之苦。
涅槃。
是出世之樂。
如來教彼離苦得樂。
故曰我法能離等。
彼諸學人。
即得承教開解。
始離諸見也。
我見者。
三界苦因。
我見為本。
即身見也。
有無。
即斷常見。
等字。
即攝一切見。
言離者。
即諸見忘也。
二乘人才離諸見。
便謂已得涅槃。
無複進求。
此是述前權執之相。
今聞下。
方述有疑。
由未至究竟。
今聞開權顯實。
普令成佛之言。
竟不識為何等因緣。
故緻生疑欲請也。
△三普為四衆。
善哉世尊願為四衆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善哉者。
乃身子代請懇切之誠也。
謂我等已蒙慈濟。
于如來所有方便。
前權後實之因緣。
業已知矣。
而疑網亦斷矣。
奈何今會四衆。
促難領悟。
故必欲再請垂慈。
重為敷演。
使其疑悔消除。
證真實道。
始不廢如來出世所為之大事因緣也。
此欲完結方便品中所謂何因何緣殷勤稱歎之案。
故至重舉因緣而請也。
當機述請已竟。
△二如來委答。
分三。
一發起。
又二。
一抑令憤勇。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
我先不言。
舉前以醒。
今疑之。
不當複作也。
謂先已言諸佛橫說豎說。
無非逗此一實。
其間或許或呵。
無非引人了此一大事。
是方便品中。
業已盡情吐露。
複有何疑何悔。
雲何更許如來再說。
△二引令速進。
然舍利弗今當複以(至)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然身子既以婆心為衆複請。
佛亦隻得垂手為衆再說因緣。
到此顯實。
即無别因緣可語。
譬喻借事顯理何妨。
又假喻以明斯義。
古之覺物。
不廢比況。
正以物之得解。
因彼達此。
易為明也。
△二譬喻。
分二。
一長行。
此去長文。
并後一百行偈說譬喻。
後六十五行偈勸信。
又分二。
一開譬。
又二一總譬。
分六。
一大長者譬。
又二。
一出名位。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
此下總一譬喻。
顯明如來出世本為一大事因緣。
由三界衆生着諸欲境。
癡惑所蒙。
不求出要。
隻得開權拯接。
如後文雲。
若我但以神力智慧。
舍于方便。
衆生不能以是得度。
故今因當機重請。
再為中根。
說方便因緣也。
于中事相配合。
諸家各有所長。
但依文義契合者就之。
若字。
即假若設若也。
乃立譬喻之本。
國邑聚落。
皆自廣而狹。
各能統攝也。
國能攝邑。
邑攝聚落。
論長者之宅。
猶為聚落多宅中之一宅也。
今先明能度之主。
以依正二報合舉。
内含隐勝現劣從實施權之義。
既以一火宅喻三界。
則國應喻一真法界。
邑喻實報莊嚴。
聚落喻凡聖同居。
聚落中一宅。
始喻一三界。
則以宅中五百人。
喻五道。
方為??當。
由寂光攝實報。
實報攝同居。
如國之大小統攝。
義無不明。
以事合理。
顯然可見。
是為能居之依土也。
次出能化之主。
長者。
乃通稱之名。
作一宅主也。
即喻佛化身。
于同居土中。
為引導師。
天台雲。
如世長者。
具足十德。
一姓貴。
即三皇五帝之裔。
二位高。
乃鹽梅阿衡之相。
三大富。
則銅陵金谷。
豐饒不盡。
四威猛。
如嚴霜隆重。
不肅而威。
五智深。
胸如武庫。
而權奇超拔。
六年耆。
蒼蒼棱棱。
而物儀所伏。
七行淨。
如白圭之無玷。
八禮備。
見節度以安庠。
九上敬。
為至尊之敬仰。
十下歸。
令四海以瞻依。
十德具足。
故所稱大也。
出世長者。
即是如來。
姓從真如實際中生。
位則九界衆生。
為無有上。
富以萬德莊嚴。
威具雄猛無敵。
智則三智融。
而正遍具盡。
年則亘古今。
而塵沙莫計。
行以智運三業。
無過無失。
禮以道統恒沙。
為模為範。
上為十方智覺之所稱。
下使萬方含識之所戴。
是名出世大長者也。
△二論德業。
其年衰邁财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仆。
衰邁句。
所說不一。
況此喻乃四十年後之言。
又在本會唱滅。
當以化緣将終。
涅槃時至為喻。
不必另喻多種也。
财富無量。
總喻萬德。
如雲無量知見波羅蜜皆以具足。
田宅與僮仆。
雲多有者。
正出上财富無量之義。
田宅皆不能移動者。
喻實智。
所謂法空為室也。
僮仆。
乃運用之人。
喻權智。
所謂權能作事也。
邁(音賣)。
僮(同音)。
仆(音撲)。
△廣舍宅譬。
其家廣大。
前既以長者。
喻佛化身。
則此大家。
當喻同居土。
無疑矣。
家以廣大言者。
由三界廣含萬有。
無不包容。
則二十五有。
皆藉之以安身命也。
△三惟一門譬。
惟有一門。
一門者。
凡聖共遊之門。
喻真心也。
類中雖有聖凡。
心外别無出入。
但衆生迷此。
而成生滅。
諸聖悟此。
即是真如。
出入之迷悟不同。
而聖凡總由一心。
故日惟有一門。
△四五百人譬。
多諸人衆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此概舉二十五有而言也。
直指雲。
多諸人衆。
喻十二類生。
五百者。
喻五道衆生。
同居三界。
止住其中者。
喻衆生各着我法二執。
貪戀三界。
不肯棄舍。
知音謂。
此準化城喻。
先以五百由旬為譬。
是通喻三界衆生。
數合五百。
至後過三百由旬。
化作一城。
是别喻二乘出三界得涅槃。
△五大火起譬。
分二。
一明所燒宅相。
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堂是下層。
喻自地已上至欲界。
閣是上層。
喻色界朽故者。
屬有漏無常也。
牆壁。
喻四大地水火風。
況三界皆依四大執持。
而仍為四大所壞。
隤落者。
四大減損也。
柱根喻三界有為。
福善腐敗者。
善根微弱也。
梁喻欲界戒善福梁。
棟喻色界禅定慧棟。
傾危者。
喻福慧力薄而不能支撐也。
是知三界所有皆為幻化。
隤(音頹)。
敗(音拜)。
△二出能燒火境。
周匝俱時歘然火起焚燒舍宅。
此譬三界中總八苦五濁煎逼之相。
于頌中詳演。
言八苦五濁。
遍在四生四大之間。
故雲周匝。
以業同同現。
故雲俱時。
歘然者。
本無今有也。
焚燒舍宅。
即世界壞相。
然古以堂閣等。
喻一身皮肉毛發。
似與前後諸文落落不合。
況明以火宅。
喻一三界。
則于此諸譬。
似不敢多錄。
歘(音虛)。
△六三十子譬。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此指聖凡共一處也。
直指雲。
前曰多諸人衆。
指五道言。
今曰長者諸子。
是别舉三乘。
受佛法分。
故有子義。
一十喻菩薩。
二十喻緣覺。
三十喻聲聞。
三乘人同居三界。
因細惑未除。
根本無明未破。
故同受斯報。
但與下凡。
分粗細耳。
人以百言。
子以十言。
見三界五道衆生。
受佛化為子者。
僅十而矣。
足知得斯道。
出三界者。
無幾也。
總譬竟。
△二别譬。
分四。
一長者見火譬。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
長者見。
乃标出能見之人。
起同體大悲。
示生三界。
應上文我以佛眼觀也。
大火起者。
即标所見之境。
應上見六道衆生也。
大火。
即五濁八苦。
有煎逼義。
從四面者。
下文明以生老病死為四面。
但不恰火起之義。
且生死等。
是苦果。
由貪嗔癡等四分煩惱所集。
則火從貪等四分中起義為當。
大驚怖者。
示垂慈拔苦之心。
此等衆生。
如來從久遠劫。
教以大乘。
今一旦廢忘。
故見而驚也。
不但退失先心。
而返起種種重惡。
故曰大怖。
而作是念我雖能于此(至)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作念者。
應前三七思惟。
将欲隐勝現劣也。
所燒之門。
即聖凡同具之一心。
佛亦從凡夫地上。
知生滅為苦。
修不生滅性。
而證此心。
故得成佛。
觀我雖二字。
即是如來不忍舍諸衆生而自求安樂也。
謂我雖以智照之力。
于此所燒之門。
則安隐至于菩提。
得不生滅。
而諸子下。
正是起悲救之心。
後文雲。
三界衆生。
皆是吾子。
于火宅内樂着嬉戲者。
天台雲。
着見名嬉。
着愛名戲。
即衆生貪着五欲。
諸邪見執。
而不舍離。
所謂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也。
不覺知者。
失佛知見。
不覺五陰八苦。
而醉心役役塵勞者也。
不驚怖者。
如諸天人。
雖有天眼悉見諸苦。
每聞天鼓法音悉知是苦。
而不求出要。
所謂深著于五欲。
以貪愛自蔽也。
火逼等四句。
謂三界中人。
欲界已下。
為三毒八苦之火所逼。
是粗相。
如果報火業火等。
色界已上。
為五陰熾盛。
及細惑煩惱之火所逼。
至于苦惑當前。
極難堪忍。
實為切己。
而是中衆生。
竟不生一念厭患之心。
而求出意。
所謂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也。
△二舍幾用車譬。
分二。
一先舍幾譬。
又二。
一勸門拟宜。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至)若以幾案從舍出之。
應上觀樹經行。
初作思惟時也。
身譬神通。
而能荷負。
手譬智慧。
而能運為。
有力者。
由智慧神通具足。
是有力義。
衣裓。
是外國盛華之具。
又雲。
胸前護衣裓服也。
幾即香幾。
案即案牍。
今取譬。
如後文雲。
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
贊如來知見力無畏者。
衆生不能以是得度。
上既以神力為身。
慧力為手。
則衣裓當喻佛知見。
幾喻十力。
案喻無畏。
謂我今衣裓在身。
幾案在手。
以吾之力。
亦可以載諸子從舍出之也。
此是如來最初成道。
拟用大法濟之。
如華嚴耳。
裓(音格)。
複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門(至)或當堕落為火所燒。
複更者。
即受天王請。
而又作思惟時也。
應前若但贊佛乘。
衆生沒在苦。
是舍唯一門者。
謂三界生死。
苦樂升沉。
所出入者。
皆此一心也。
由信力輕微。
智不廣大。
故雲狹小。
幼稚者。
以善根微弱。
無大乘想也。
未有識者。
因無明濃厚。
乏佛知見也。
此為善弱。
次明惡強。
戀着戲處者。
即深着諸見。
而迷戀欲境。
以苦為樂。
所謂衆生諸根鈍。
着樂癡所蒙也。
或當堕落。
應前破法不信故。
墜堕三惡道。
或當者。
拟或有之也。
謂我雖身手有力。
兼得濟勝之具。
奈火大門小。
子幼無識。
以無知好戲之子。
出怆惶狹小之門。
不惟無益恐見其為火所燒也。
應前雲如斯之等類。
雲何而可度。
稚(音治)。
△二誡門拟宜。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至)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此正出陳作思惟之意。
我當為說等句。
即是世尊為諸衆生。
說衆患難也。
此舍已燒下四句。
見其懇切之甚。
惟恐其錯。
足失身也。
作是念已下。
方是将思惟已成之念。
出示于人。
而具告諸子。
有急急乎。
不能少待之意。
故曰汝等速出。
即此一語。
斬釘截鐵。
有如春雷出蟄也。
直指雲。
觀初雲歘然火起。
次雲四面火起。
又雲火來逼身。
又雲此舍已燒。
語意何等至緊。
又豈止有痛哭流涕之狀。
如雲一失人身。
萬劫不複也。
下雲。
宜時疾出。
無令為火之所燒害。
又不啻有捶胸頓足之情也。
父雖憐愍善言誘谕(至)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此喻一往迷理逐妄之狀。
直指雲。
如來屢經接引。
而三界衆生。
全不肯信。
且不以生死為驚。
不以五陰為畏。
業識茫茫。
了無超出之想。
不知三毒為火。
不識三界是大牢獄。
亦複不知各各本具之佛性。
如何喪失。
但任其從劫至劫。
馬腹驢胎。
死此生彼。
而無休息。
輪回六道。
以苦為樂。
故雲東西走戲也。
如華嚴有眼不見。
當面錯過。
不得大法受用。
故雲視父而已。
△二用車譬。
分四。
一拟宜三車。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至)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應上尋念過去佛所行諸方便從一立三之意。
前言苦痛切己。
猶是近死。
今雲必為所焚。
即有死義。
當設方便。
是隐勝現劣。
說三乘法也。
我及諸子等。
喻說無議法說。
似難通會。
須知佛以對機而言。
如來以慈心。
遍視一切。
猶如己子。
衆生病即佛病也。
若獨以衆生分中而言。
雖在最迷最苦之間。
而此靈明不昧之佛性。
未曾暫舍。
是我及諸子義。
△二父知子心。
父知諸子先心(至)奇異之物情必樂着。
天台明有小乘得度之機。
先心各有所好者。
是遠劫受薰種子。
大小不同。
而性欲各别也。
又智曾習大。
故曰先心。
中厭老死。
是各有所好。
珍玩奇異。
喻證偏空等理。
觀以宿因。
投其所好。
是知情必樂着。
所謂随順方便也。
△三歎車希有。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至)汝若不取後必憂悔。
此歎車希有。
譬上正施三乘。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羅奈。
示苦集滅道之相。
此最初示相轉也。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
聲聞人聞四谛法。
而出三界。
喻羊車。
緣覺人觀十二因緣性空。
而出三界。
喻鹿車。
中乘菩薩。
修六度行。
出三界。
喻牛車。
車喻所證之理。
獸喻能證之智。
三車雖指現成。
其實要他依法修行。
斷見思惑。
越分斷生死。
出離火宅。
方得一一受用。
故曰今在門。
外。
可以遊戲。
此第二作證轉也。
要解雲。
車表果法。
不屬三界。
故雲在門外。
可以遊戲者。
喻法樂自娛也。
牛乃服乘之有力者。
正譬大根以任大乘。
羊鹿非可服乘。
徒以像牛。
為幼稚玩好之具。
權譬小根。
以任小乘。
知羊鹿非可服乘。
徒為玩好之具。
則二乘不足緻道。
徒為戲論之法而已。
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随汝所欲皆當與汝。
宜速出者。
?進之辭。
末二句。
含有大白牛車之意。
此第三勸修轉也。
直指雲。
門外無車。
而雲三車并在。
三車無一。
而雲随汝所欲。
皆示以方便之智也。
故向後有非為虛妄之證。
△四适子所願。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至)競共馳走争出火宅。
天台雲。
适願者。
機教相稱。
即聞慧也。
心勇銳者。
思心動慮。
即思慧也。
互相推排者。
推四真谛理。
排伏見惑。
由邪正未決。
故名互相。
此入修慧。
屬暖頂位。
競者。
競所勝理。
初則遍觀上下八谛。
曆十六行相。
競趣真谛。
後則縮觀。
至欲界苦谛下趣苦法忍。
名忍法位也。
共者。
是世第一位。
同觀欲界苦谛。
與忍位不别。
故雲共也。
馳走者。
入見道十五心。
速疾見理也。
既斷見惑。
分得涅槃。
合上有涅槃音也。
争出者。
即修道位。
争出三界。
成無學果。
斷思惑盡。
合上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别名也。
知音雲。
經文讀之。
雖似平淡。
而叙事脈胳。
自有輕重。
如初雲。
歘然火起。
次雲。
或當堕落為火所燒。
雖有歘然所燒之患。
而曰起。
曰或。
何等緩頰。
至是則曰已為大火所燒。
而曰我及諸子必為所焚。
則又何等怆惶。
先曰了無出心。
東西走戲。
視父。
而已。
何等怠頑。
今曰心各勇銳。
互相推排。
争出火宅。
則又何等精勤。
可見方便力用。
而實相容易難言也。
銳(音胃)。
△三等賜諸子。
分四。
一喜子免難。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至)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正喻開權顯實也。
直指雲。
見思既盡。
分斷已離。
不被三毒五欲所逼。
故曰。
安隐得出。
正應前我能于所燒之門安隐得出也。
至此則四谛皆是真常。
故曰四衢道中。
爾雅雲。
四達謂之衢。
偏空是其所守。
故為露地而坐。
言露者。
已不為諸惑所被。
而十八界籓籬已撒。
故無障礙。
賴耶習盡。
故謂泰然。
得六通自在。
故踴躍歡喜。
然心泰然者。
即當歸于父言。
據前見火起于四面。
即大驚怖。
今幸得安隐而出。
故泰然矣。
前雲。
若不時出必為所焚。
何等痛惜。
見諸子東西走戲。
何等憂戚。
今見露地坐故。
歡喜矣。
足見父子天性相關色身法身體俱不二。
衢(音渠)。
△二諸子索車。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至)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天台雲。
應前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鹹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
文中雖無索字。
就此即明索車之意。
據二乘之索意有三。
一機索。
即于鹿苑證小之後。
至方等中。
冥有大益。
每被斥不謗。
則索意有在也。
二情索。
于般若中。
領知大法。
而樂大心起。
縱未彰言。
而索義亦切矣。
三口索。
即本會發言三請。
誠然欲乞門外三車。
原為假立。
諸子未出。
拟必得車于門外。
一出乎門。
則父之權設方便。
不喻而知矣。
既跨足門外。
即父果有三車。
與之諸子。
亦無可用。
是知此處索車。
正所以得父心矣。
故謂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也。
但所言各白者。
由悟有深淺。
智者知本無車。
而故從父索。
如獅子兒有返踯之蹤也。
或滞迹者。
欲究其底蘊。
亦容有斯索意。
△三等賜無二。
分三。
一正标等賜。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應前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天台雲。
既言賜諸子。
則視子無二。
譬觀一切衆生。
等有佛性。
于車亦等者。
皆是一相一種。
聖所稱歎。
教菩薩法也。
直指雲。
此隐伏三周普記之案。
本具之理。
如天普蓋。
故喻以大車。
諸子迷故索三。
慈父開故等一。
是知前品三乘。
原止一乘。
此中三車。
原是一車。
以其法等人等。
正等正覺。
故曰等賜。
△二廣明車相。
又二。
一叙車體。
其車高廣衆寶莊校(至)重敷婉筵安置丹枕。
此正喻無量義定。
以理得名也。
唯理能載物。
故以車喻之也。
直指雲。
真俗并持。
故曰大車。
豎窮三際名高。
橫遍十方曰廣。
萬行修飾。
如衆寶莊校。
周匝欄楯。
喻總持。
持萬善。
遮衆惡也。
四面懸鈴。
喻四無礙辯。
下化衆生也。
幰蓋。
喻慈悲普覆也。
雜寶嚴飾。
喻萬善。
以嚴慈悲。
大經雲。
慈若具足十力無畏等。
名如來慈。
寶繩交絡。
喻四弘誓。
堅固大慈心也。
垂諸華璎。
喻四攝。
神通等。
悅動衆生也。
重敷婉
為是究竟法。
為是所行道。
故先與述明二萬佛中之事。
乃所行之道也。
後與劫國莊嚴。
即究竟之法也。
如謂汝雲願出妙音。
為如實說。
汝之始終所為。
我已如實說之矣。
汝宜應寶惜自慶可也。
如來述久修授記已竟。
△四會衆述歡喜求請。
分二。
一長行。
又二。
一經家叙衆喜陳供。
爾時四部衆(至)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
此衆乃序分中所列之人。
見身子前有願樂。
為天人所敬。
佛即對天人。
與之授記。
故今大衆皆生歡喜。
供養慶贊。
而發回向。
是亦希成佛道也。
此歡喜踴躍一句。
便是會衆将來得記之原委。
與身子之大歡喜同意。
脫上衣供佛。
一以見虔誠之極。
一以表不執權疑。
能解能脫也。
此見四衆八部之自慶如此。
闼(音答)。
緊(音謹)。
踴(音勇)。
躍(音藥)。
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至)一時俱作雨衆天華。
此述三界天子歡喜之狀。
亦以妙衣為供養者。
是執習俱除也。
衣乃一向着而不解者。
況日上衣。
是可謂難舍者矣。
今以供佛。
則知有所重而舍也。
直指雲。
約理。
見身子以二乘得記。
各各自悟所依之偏空。
及人天十善幻福。
與色界四禅八定八背舍等。
悉皆如夢。
故假脫衣。
以表舍凡小法執也。
散四花者。
花乃天人所愛。
此表舍諸愛見也。
理契佛心。
曰供養佛。
衣住而轉者。
喜心感之也。
意明回小向大。
轉三為一耳。
樂自作。
花自雨。
表眼色耳聲。
皆成大乘空相。
△二會衆解開權顯實。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羅奈(至)無上最大法輪。
佛昔下。
領解從前開權之意。
今乃下。
領解顯實之心。
無上最大者。
領知前雲但說無上道。
又雲。
最妙之法輪也。
△二偈頌。
分二。
一頌前開顯。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于波羅奈轉四谛法輪(至)少有能信者。
前四句。
頌昔權說。
波羅奈。
說小乘之地。
五衆。
得小果之人。
生滅。
謂生滅四谛。
異乎無生無作四谛也。
後四句。
頌今實。
法深奧故。
難解難入。
所以能信者少也。
△二自述回向。
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至)最尊無有上。
此述陳從事世尊已來。
每常聞法。
未有如今之甚深難解。
然世尊今日。
說此妙法。
幸我等得聞随喜。
必有成佛之時。
況世尊明言。
但有聞法者。
無不成佛。
且今見尊者。
得受妙記。
拟知我等必當作佛。
于一切世間天人之中。
我亦必為最尊無上士矣。
一切世間者。
即該三種世間。
一器世間。
二有情世間。
三至正覺世間。
佛道叵思議方便随宜說(至)盡回向佛道。
佛道下二句。
申明法華之權實莫測。
結上深妙之義。
末四句。
是不住三世福業。
亦不住現前慧業。
以福慧雙施。
回小向大。
而結成随喜之義。
為上根法說一周竟。
△二為中根作喻說。
分四。
一譬喻開顯。
又二。
一世尊述譬喻開示。
又二。
一當機述請。
分三。
一自述無疑。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至)三藐三菩提記。
知音雲。
此是身子要同列者。
開佛知見。
亦同己之除疑得記。
故代為緻請。
以發起種種譬喻之端。
亦應方便品中知四衆心疑自亦未了之文。
佛既與授記。
則自疑已了。
今為欲完四衆心疑。
故作此請也。
△二同輩有感。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至)聞所未聞皆堕疑惑。
若論自己。
幸已得記。
不敢更問。
今為會衆。
潛疑深笃。
又不得不問也。
心自在者。
即真窮惑盡也。
住學地者。
遠指過去。
近指阿含方等時。
故以言昔。
教化者。
佛教以真窮惑盡得果之法也。
生死。
是世間之苦。
涅槃。
是出世之樂。
如來教彼離苦得樂。
故曰我法能離等。
彼諸學人。
即得承教開解。
始離諸見也。
我見者。
三界苦因。
我見為本。
即身見也。
有無。
即斷常見。
等字。
即攝一切見。
言離者。
即諸見忘也。
二乘人才離諸見。
便謂已得涅槃。
無複進求。
此是述前權執之相。
今聞下。
方述有疑。
由未至究竟。
今聞開權顯實。
普令成佛之言。
竟不識為何等因緣。
故緻生疑欲請也。
△三普為四衆。
善哉世尊願為四衆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善哉者。
乃身子代請懇切之誠也。
謂我等已蒙慈濟。
于如來所有方便。
前權後實之因緣。
業已知矣。
而疑網亦斷矣。
奈何今會四衆。
促難領悟。
故必欲再請垂慈。
重為敷演。
使其疑悔消除。
證真實道。
始不廢如來出世所為之大事因緣也。
此欲完結方便品中所謂何因何緣殷勤稱歎之案。
故至重舉因緣而請也。
當機述請已竟。
△二如來委答。
分三。
一發起。
又二。
一抑令憤勇。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
我先不言。
舉前以醒。
今疑之。
不當複作也。
謂先已言諸佛橫說豎說。
無非逗此一實。
其間或許或呵。
無非引人了此一大事。
是方便品中。
業已盡情吐露。
複有何疑何悔。
雲何更許如來再說。
△二引令速進。
然舍利弗今當複以(至)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然身子既以婆心為衆複請。
佛亦隻得垂手為衆再說因緣。
到此顯實。
即無别因緣可語。
譬喻借事顯理何妨。
又假喻以明斯義。
古之覺物。
不廢比況。
正以物之得解。
因彼達此。
易為明也。
△二譬喻。
分二。
一長行。
此去長文。
并後一百行偈說譬喻。
後六十五行偈勸信。
又分二。
一開譬。
又二一總譬。
分六。
一大長者譬。
又二。
一出名位。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
此下總一譬喻。
顯明如來出世本為一大事因緣。
由三界衆生着諸欲境。
癡惑所蒙。
不求出要。
隻得開權拯接。
如後文雲。
若我但以神力智慧。
舍于方便。
衆生不能以是得度。
故今因當機重請。
再為中根。
說方便因緣也。
于中事相配合。
諸家各有所長。
但依文義契合者就之。
若字。
即假若設若也。
乃立譬喻之本。
國邑聚落。
皆自廣而狹。
各能統攝也。
國能攝邑。
邑攝聚落。
論長者之宅。
猶為聚落多宅中之一宅也。
今先明能度之主。
以依正二報合舉。
内含隐勝現劣從實施權之義。
既以一火宅喻三界。
則國應喻一真法界。
邑喻實報莊嚴。
聚落喻凡聖同居。
聚落中一宅。
始喻一三界。
則以宅中五百人。
喻五道。
方為??當。
由寂光攝實報。
實報攝同居。
如國之大小統攝。
義無不明。
以事合理。
顯然可見。
是為能居之依土也。
次出能化之主。
長者。
乃通稱之名。
作一宅主也。
即喻佛化身。
于同居土中。
為引導師。
天台雲。
如世長者。
具足十德。
一姓貴。
即三皇五帝之裔。
二位高。
乃鹽梅阿衡之相。
三大富。
則銅陵金谷。
豐饒不盡。
四威猛。
如嚴霜隆重。
不肅而威。
五智深。
胸如武庫。
而權奇超拔。
六年耆。
蒼蒼棱棱。
而物儀所伏。
七行淨。
如白圭之無玷。
八禮備。
見節度以安庠。
九上敬。
為至尊之敬仰。
十下歸。
令四海以瞻依。
十德具足。
故所稱大也。
出世長者。
即是如來。
姓從真如實際中生。
位則九界衆生。
為無有上。
富以萬德莊嚴。
威具雄猛無敵。
智則三智融。
而正遍具盡。
年則亘古今。
而塵沙莫計。
行以智運三業。
無過無失。
禮以道統恒沙。
為模為範。
上為十方智覺之所稱。
下使萬方含識之所戴。
是名出世大長者也。
△二論德業。
其年衰邁财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仆。
衰邁句。
所說不一。
況此喻乃四十年後之言。
又在本會唱滅。
當以化緣将終。
涅槃時至為喻。
不必另喻多種也。
财富無量。
總喻萬德。
如雲無量知見波羅蜜皆以具足。
田宅與僮仆。
雲多有者。
正出上财富無量之義。
田宅皆不能移動者。
喻實智。
所謂法空為室也。
僮仆。
乃運用之人。
喻權智。
所謂權能作事也。
邁(音賣)。
僮(同音)。
仆(音撲)。
△廣舍宅譬。
其家廣大。
前既以長者。
喻佛化身。
則此大家。
當喻同居土。
無疑矣。
家以廣大言者。
由三界廣含萬有。
無不包容。
則二十五有。
皆藉之以安身命也。
△三惟一門譬。
惟有一門。
一門者。
凡聖共遊之門。
喻真心也。
類中雖有聖凡。
心外别無出入。
但衆生迷此。
而成生滅。
諸聖悟此。
即是真如。
出入之迷悟不同。
而聖凡總由一心。
故日惟有一門。
△四五百人譬。
多諸人衆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此概舉二十五有而言也。
直指雲。
多諸人衆。
喻十二類生。
五百者。
喻五道衆生。
同居三界。
止住其中者。
喻衆生各着我法二執。
貪戀三界。
不肯棄舍。
知音謂。
此準化城喻。
先以五百由旬為譬。
是通喻三界衆生。
數合五百。
至後過三百由旬。
化作一城。
是别喻二乘出三界得涅槃。
△五大火起譬。
分二。
一明所燒宅相。
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堂是下層。
喻自地已上至欲界。
閣是上層。
喻色界朽故者。
屬有漏無常也。
牆壁。
喻四大地水火風。
況三界皆依四大執持。
而仍為四大所壞。
隤落者。
四大減損也。
柱根喻三界有為。
福善腐敗者。
善根微弱也。
梁喻欲界戒善福梁。
棟喻色界禅定慧棟。
傾危者。
喻福慧力薄而不能支撐也。
是知三界所有皆為幻化。
隤(音頹)。
敗(音拜)。
△二出能燒火境。
周匝俱時歘然火起焚燒舍宅。
此譬三界中總八苦五濁煎逼之相。
于頌中詳演。
言八苦五濁。
遍在四生四大之間。
故雲周匝。
以業同同現。
故雲俱時。
歘然者。
本無今有也。
焚燒舍宅。
即世界壞相。
然古以堂閣等。
喻一身皮肉毛發。
似與前後諸文落落不合。
況明以火宅。
喻一三界。
則于此諸譬。
似不敢多錄。
歘(音虛)。
△六三十子譬。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此指聖凡共一處也。
直指雲。
前曰多諸人衆。
指五道言。
今曰長者諸子。
是别舉三乘。
受佛法分。
故有子義。
一十喻菩薩。
二十喻緣覺。
三十喻聲聞。
三乘人同居三界。
因細惑未除。
根本無明未破。
故同受斯報。
但與下凡。
分粗細耳。
人以百言。
子以十言。
見三界五道衆生。
受佛化為子者。
僅十而矣。
足知得斯道。
出三界者。
無幾也。
總譬竟。
△二别譬。
分四。
一長者見火譬。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
長者見。
乃标出能見之人。
起同體大悲。
示生三界。
應上文我以佛眼觀也。
大火起者。
即标所見之境。
應上見六道衆生也。
大火。
即五濁八苦。
有煎逼義。
從四面者。
下文明以生老病死為四面。
但不恰火起之義。
且生死等。
是苦果。
由貪嗔癡等四分煩惱所集。
則火從貪等四分中起義為當。
大驚怖者。
示垂慈拔苦之心。
此等衆生。
如來從久遠劫。
教以大乘。
今一旦廢忘。
故見而驚也。
不但退失先心。
而返起種種重惡。
故曰大怖。
而作是念我雖能于此(至)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作念者。
應前三七思惟。
将欲隐勝現劣也。
所燒之門。
即聖凡同具之一心。
佛亦從凡夫地上。
知生滅為苦。
修不生滅性。
而證此心。
故得成佛。
觀我雖二字。
即是如來不忍舍諸衆生而自求安樂也。
謂我雖以智照之力。
于此所燒之門。
則安隐至于菩提。
得不生滅。
而諸子下。
正是起悲救之心。
後文雲。
三界衆生。
皆是吾子。
于火宅内樂着嬉戲者。
天台雲。
着見名嬉。
着愛名戲。
即衆生貪着五欲。
諸邪見執。
而不舍離。
所謂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也。
不覺知者。
失佛知見。
不覺五陰八苦。
而醉心役役塵勞者也。
不驚怖者。
如諸天人。
雖有天眼悉見諸苦。
每聞天鼓法音悉知是苦。
而不求出要。
所謂深著于五欲。
以貪愛自蔽也。
火逼等四句。
謂三界中人。
欲界已下。
為三毒八苦之火所逼。
是粗相。
如果報火業火等。
色界已上。
為五陰熾盛。
及細惑煩惱之火所逼。
至于苦惑當前。
極難堪忍。
實為切己。
而是中衆生。
竟不生一念厭患之心。
而求出意。
所謂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也。
△二舍幾用車譬。
分二。
一先舍幾譬。
又二。
一勸門拟宜。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至)若以幾案從舍出之。
應上觀樹經行。
初作思惟時也。
身譬神通。
而能荷負。
手譬智慧。
而能運為。
有力者。
由智慧神通具足。
是有力義。
衣裓。
是外國盛華之具。
又雲。
胸前護衣裓服也。
幾即香幾。
案即案牍。
今取譬。
如後文雲。
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
贊如來知見力無畏者。
衆生不能以是得度。
上既以神力為身。
慧力為手。
則衣裓當喻佛知見。
幾喻十力。
案喻無畏。
謂我今衣裓在身。
幾案在手。
以吾之力。
亦可以載諸子從舍出之也。
此是如來最初成道。
拟用大法濟之。
如華嚴耳。
裓(音格)。
複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門(至)或當堕落為火所燒。
複更者。
即受天王請。
而又作思惟時也。
應前若但贊佛乘。
衆生沒在苦。
是舍唯一門者。
謂三界生死。
苦樂升沉。
所出入者。
皆此一心也。
由信力輕微。
智不廣大。
故雲狹小。
幼稚者。
以善根微弱。
無大乘想也。
未有識者。
因無明濃厚。
乏佛知見也。
此為善弱。
次明惡強。
戀着戲處者。
即深着諸見。
而迷戀欲境。
以苦為樂。
所謂衆生諸根鈍。
着樂癡所蒙也。
或當堕落。
應前破法不信故。
墜堕三惡道。
或當者。
拟或有之也。
謂我雖身手有力。
兼得濟勝之具。
奈火大門小。
子幼無識。
以無知好戲之子。
出怆惶狹小之門。
不惟無益恐見其為火所燒也。
應前雲如斯之等類。
雲何而可度。
稚(音治)。
△二誡門拟宜。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至)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此正出陳作思惟之意。
我當為說等句。
即是世尊為諸衆生。
說衆患難也。
此舍已燒下四句。
見其懇切之甚。
惟恐其錯。
足失身也。
作是念已下。
方是将思惟已成之念。
出示于人。
而具告諸子。
有急急乎。
不能少待之意。
故曰汝等速出。
即此一語。
斬釘截鐵。
有如春雷出蟄也。
直指雲。
觀初雲歘然火起。
次雲四面火起。
又雲火來逼身。
又雲此舍已燒。
語意何等至緊。
又豈止有痛哭流涕之狀。
如雲一失人身。
萬劫不複也。
下雲。
宜時疾出。
無令為火之所燒害。
又不啻有捶胸頓足之情也。
父雖憐愍善言誘谕(至)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此喻一往迷理逐妄之狀。
直指雲。
如來屢經接引。
而三界衆生。
全不肯信。
且不以生死為驚。
不以五陰為畏。
業識茫茫。
了無超出之想。
不知三毒為火。
不識三界是大牢獄。
亦複不知各各本具之佛性。
如何喪失。
但任其從劫至劫。
馬腹驢胎。
死此生彼。
而無休息。
輪回六道。
以苦為樂。
故雲東西走戲也。
如華嚴有眼不見。
當面錯過。
不得大法受用。
故雲視父而已。
△二用車譬。
分四。
一拟宜三車。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至)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應上尋念過去佛所行諸方便從一立三之意。
前言苦痛切己。
猶是近死。
今雲必為所焚。
即有死義。
當設方便。
是隐勝現劣。
說三乘法也。
我及諸子等。
喻說無議法說。
似難通會。
須知佛以對機而言。
如來以慈心。
遍視一切。
猶如己子。
衆生病即佛病也。
若獨以衆生分中而言。
雖在最迷最苦之間。
而此靈明不昧之佛性。
未曾暫舍。
是我及諸子義。
△二父知子心。
父知諸子先心(至)奇異之物情必樂着。
天台明有小乘得度之機。
先心各有所好者。
是遠劫受薰種子。
大小不同。
而性欲各别也。
又智曾習大。
故曰先心。
中厭老死。
是各有所好。
珍玩奇異。
喻證偏空等理。
觀以宿因。
投其所好。
是知情必樂着。
所謂随順方便也。
△三歎車希有。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至)汝若不取後必憂悔。
此歎車希有。
譬上正施三乘。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羅奈。
示苦集滅道之相。
此最初示相轉也。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
聲聞人聞四谛法。
而出三界。
喻羊車。
緣覺人觀十二因緣性空。
而出三界。
喻鹿車。
中乘菩薩。
修六度行。
出三界。
喻牛車。
車喻所證之理。
獸喻能證之智。
三車雖指現成。
其實要他依法修行。
斷見思惑。
越分斷生死。
出離火宅。
方得一一受用。
故曰今在門。
外。
可以遊戲。
此第二作證轉也。
要解雲。
車表果法。
不屬三界。
故雲在門外。
可以遊戲者。
喻法樂自娛也。
牛乃服乘之有力者。
正譬大根以任大乘。
羊鹿非可服乘。
徒以像牛。
為幼稚玩好之具。
權譬小根。
以任小乘。
知羊鹿非可服乘。
徒為玩好之具。
則二乘不足緻道。
徒為戲論之法而已。
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随汝所欲皆當與汝。
宜速出者。
?進之辭。
末二句。
含有大白牛車之意。
此第三勸修轉也。
直指雲。
門外無車。
而雲三車并在。
三車無一。
而雲随汝所欲。
皆示以方便之智也。
故向後有非為虛妄之證。
△四适子所願。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至)競共馳走争出火宅。
天台雲。
适願者。
機教相稱。
即聞慧也。
心勇銳者。
思心動慮。
即思慧也。
互相推排者。
推四真谛理。
排伏見惑。
由邪正未決。
故名互相。
此入修慧。
屬暖頂位。
競者。
競所勝理。
初則遍觀上下八谛。
曆十六行相。
競趣真谛。
後則縮觀。
至欲界苦谛下趣苦法忍。
名忍法位也。
共者。
是世第一位。
同觀欲界苦谛。
與忍位不别。
故雲共也。
馳走者。
入見道十五心。
速疾見理也。
既斷見惑。
分得涅槃。
合上有涅槃音也。
争出者。
即修道位。
争出三界。
成無學果。
斷思惑盡。
合上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别名也。
知音雲。
經文讀之。
雖似平淡。
而叙事脈胳。
自有輕重。
如初雲。
歘然火起。
次雲。
或當堕落為火所燒。
雖有歘然所燒之患。
而曰起。
曰或。
何等緩頰。
至是則曰已為大火所燒。
而曰我及諸子必為所焚。
則又何等怆惶。
先曰了無出心。
東西走戲。
視父。
而已。
何等怠頑。
今曰心各勇銳。
互相推排。
争出火宅。
則又何等精勤。
可見方便力用。
而實相容易難言也。
銳(音胃)。
△三等賜諸子。
分四。
一喜子免難。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至)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正喻開權顯實也。
直指雲。
見思既盡。
分斷已離。
不被三毒五欲所逼。
故曰。
安隐得出。
正應前我能于所燒之門安隐得出也。
至此則四谛皆是真常。
故曰四衢道中。
爾雅雲。
四達謂之衢。
偏空是其所守。
故為露地而坐。
言露者。
已不為諸惑所被。
而十八界籓籬已撒。
故無障礙。
賴耶習盡。
故謂泰然。
得六通自在。
故踴躍歡喜。
然心泰然者。
即當歸于父言。
據前見火起于四面。
即大驚怖。
今幸得安隐而出。
故泰然矣。
前雲。
若不時出必為所焚。
何等痛惜。
見諸子東西走戲。
何等憂戚。
今見露地坐故。
歡喜矣。
足見父子天性相關色身法身體俱不二。
衢(音渠)。
△二諸子索車。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至)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天台雲。
應前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鹹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
文中雖無索字。
就此即明索車之意。
據二乘之索意有三。
一機索。
即于鹿苑證小之後。
至方等中。
冥有大益。
每被斥不謗。
則索意有在也。
二情索。
于般若中。
領知大法。
而樂大心起。
縱未彰言。
而索義亦切矣。
三口索。
即本會發言三請。
誠然欲乞門外三車。
原為假立。
諸子未出。
拟必得車于門外。
一出乎門。
則父之權設方便。
不喻而知矣。
既跨足門外。
即父果有三車。
與之諸子。
亦無可用。
是知此處索車。
正所以得父心矣。
故謂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也。
但所言各白者。
由悟有深淺。
智者知本無車。
而故從父索。
如獅子兒有返踯之蹤也。
或滞迹者。
欲究其底蘊。
亦容有斯索意。
△三等賜無二。
分三。
一正标等賜。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應前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天台雲。
既言賜諸子。
則視子無二。
譬觀一切衆生。
等有佛性。
于車亦等者。
皆是一相一種。
聖所稱歎。
教菩薩法也。
直指雲。
此隐伏三周普記之案。
本具之理。
如天普蓋。
故喻以大車。
諸子迷故索三。
慈父開故等一。
是知前品三乘。
原止一乘。
此中三車。
原是一車。
以其法等人等。
正等正覺。
故曰等賜。
△二廣明車相。
又二。
一叙車體。
其車高廣衆寶莊校(至)重敷婉筵安置丹枕。
此正喻無量義定。
以理得名也。
唯理能載物。
故以車喻之也。
直指雲。
真俗并持。
故曰大車。
豎窮三際名高。
橫遍十方曰廣。
萬行修飾。
如衆寶莊校。
周匝欄楯。
喻總持。
持萬善。
遮衆惡也。
四面懸鈴。
喻四無礙辯。
下化衆生也。
幰蓋。
喻慈悲普覆也。
雜寶嚴飾。
喻萬善。
以嚴慈悲。
大經雲。
慈若具足十力無畏等。
名如來慈。
寶繩交絡。
喻四弘誓。
堅固大慈心也。
垂諸華璎。
喻四攝。
神通等。
悅動衆生也。
重敷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