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筵者。
譬五十七位。
真如理境。
安置丹枕。
喻妙覺果海。
正寝絕待也。
天台雲。
枕乃休息身首者。
譬一行三昧。
息一切智一切行也。
已上總明車上莊嚴。
喻如如理。
寂而常照。
從體起用。
是一為無量。
成理無礙法界。
幰(音顯)。
婉(音宛)。
駕以白牛膚色充潔(至)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此正喻無量義經。
從根本智得名也。
直指雲。
智為前導。
故曰駕。
此智不受一塵。
曰白牛。
體具萬德。
如膚充。
煩惱不染而色潔。
又實智能出生一切差别智。
故曰膚色充潔。
權實二智。
不離其體。
曰形體姝好。
具十如是大義。
曰有大筋力。
全體即用。
全俗即真。
因果一如。
曰行步平正。
智無内外刹那三世。
曰其疾如風。
又多仆從者。
譬方便波羅蜜。
随處運用。
即二乘小行。
衆魔外道。
皆随方便智用。
又果地神通運役。
亦仆從義。
姝(音樞)。
△二釋車由。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财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此喻佛自住大乘。
終不以小乘教人。
直指雲。
财富無量者。
即權實二智。
禅定解脫力無畏等。
皆具足也。
種種諸藏者。
即行藏理藏。
空不空藏。
自行圓滿名充。
以之化物名溢。
而作是念我财物無極(至)各各與之不宜差别。
天台雲。
正明以等心與之之故。
由财物無極。
于子無偏。
安得不等與大車。
七寶無量者。
喻今經開顯。
若教若行。
皆摩诃衍法。
幼童皆子者。
即三無差别也。
等賜大車。
是法無差别也。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匮何況諸子。
釋成财富無量之意。
此物。
即喻佛知見。
乃如來普為人天所開所示之物。
周給者。
遍該善惡信不信種。
于無緣尚度。
況機熟有緣。
而曾受大法薰習者耶。
△四得車歡喜。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譬上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也。
天台雲。
三乘之人。
本求羊鹿牛車。
期出分段。
今得大白牛車。
盡于變易。
過本所望。
豈不歡喜。
△四無所虛妄譬。
分三。
一問。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至)珍寶大車甯有虛妄不。
此承上等賜一大車來。
直指謂。
前許三車在門外。
其事似虛。
今所賜等一大車。
乃昔未許者。
而今與之。
其實似妄。
你試看。
如此者。
果虛妄耶。
非虛妄耶。
正喻三乘之設。
不過藉以出三界而已。
究竟非實。
故先有而後無。
一實之理。
雖先未說。
而開佛知見。
究竟是實。
故先無而後有。
以此虛妄二字。
打通前後關鍵。
從非本所望一句生來。
△二答。
分二。
一免難不虛。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至)于彼火宅而拔濟之。
身子因問。
領知不虛之意。
謂前雲。
長者所設方便。
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則三車之設。
乃方便耳。
今諸子争出火宅。
意在于車。
而長者之意。
本在脫苦。
今苦難既脫。
則方便之驗正着。
豈返受虛妄不實之咎哉。
何也。
全身免火。
已得玩具。
譬得小乘五分法身人空慧命。
則為已得心所好也。
況此本是如來方便拔濟之心。
何成虛妄。
△二過望不虛。
世尊若是長者(至)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此明大車之錫非本所望也。
即使長者到火宅之外。
一車不與。
尚非虛妄。
何故。
以車為免難之由。
今免難後。
不唯與車。
而且與大車。
是諸子所不望者。
豈反責父。
有虛妄罪乎。
此喻世尊雖說三乘。
而作念實在大乘。
是絕無虛妄之意。
身子于此證成不虛。
已為四大弟子千二百人立斷疑生信之案。
故品後則自陳信解矣。
△三歎。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如來欲當機自陳賜車之意。
故以虛妄不虛妄。
發彼所見。
幸而身子同聲相應。
即函稱之以善哉也。
如雲誠如所言。
即此一語。
便知身子謂從佛口生。
得佛法分。
果為不妄。
開譬一科已竟。
△二合譬。
分二。
一合總譬。
分五。
一合大長者。
舍利弗如來亦複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
天台雲。
因前品單以法說難明。
故許以譬喻得解。
至喻後再将法合。
是欲為中根開解。
而亦顯如來說法理事兼至也。
舉一切世間者。
約處以定名位也。
上雲。
國邑聚落。
今合譬直言一切世間。
則該攝三土。
皆是妙色心果報之處。
如來福應三土。
故為一切世間之父。
于諸怖畏衰惱憂患(至)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此言如來獨得真常。
而起利生之悲智也。
怖畏下三句。
皆世間苦境。
如來于因中。
五住盡。
二死忘。
無惡不斷。
故曰永盡無餘。
而悉成就等。
皆出世妙樂。
如來于果上。
權實融。
智悲運。
萬德具備。
故曰利益一切。
正合上财富無量。
而冥應衆機也。
知見言無量者。
即權實諸智。
應有無量力無畏。
皆智德中攝。
合上财富。
明矣。
大神力亦應有無量二字。
如本經彈指謦欬三變淨土放光現瑞等。
皆神力中少分。
合上田意。
全權即實。
全實即權。
是智慧之力。
智為一切所寄托處。
合上宅意。
具足方便等。
即十度諸智。
合上及諸僮仆意。
慈悲。
乃施化之本。
無懈。
即不盡之心。
此等功德而悉成就也。
此明自證。
下方出利物之心。
來生三界也。
恒求善事。
即應機濟物。
利益一切。
即誓度衆生也。
△二舍宅。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天台雲。
三界者。
自地獄已至人間。
名五趣雜居。
自人間至他化天。
名欲界。
四禅十八梵天。
皆有形色。
名色界。
四空天。
惟識性安居。
名無色界。
三處各有界限種族。
故曰三界。
[△@△]生三界者。
即承上無倦之心。
為利益故生。
非有所感招而生也。
朽是壞劫相。
故是住劫相。
三界乃如來行化之場。
曰故宅。
合上其家廣大。
△三合五百人。
為度衆生。
衆生乃諸聖之根本。
佛不度生。
聖何從立。
故佛佛成道。
誓度衆生。
乃化化不絕之意也。
衆生之性。
本來是佛。
由諸惑染。
覆彼心靈。
所以如來随其根性而度脫之。
則三乘五性。
總曰衆生。
故五百人與三十子。
并此合也。
△四合大火起。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
生老病死。
是盡世間所不免者。
天之與人。
但分粗細。
是根本苦。
憂悲苦惱四字。
總言即一切苦。
别論。
憂即怨憎會。
悲即愛别離。
苦即五陰熾盛。
惱即求不得也。
以愚癡暗蔽為苦者。
蓋一切衆生。
本具如來德用。
由愚癡暗故。
失佛見。
愚癡蔽故。
失佛知。
因失佛知見。
所以枉受輪回也。
是知生死苦果。
及三毒苦因。
皆從愚癡建立。
則愚癡為苦大矣。
三毒者。
謂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
引取無厭。
名貪。
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
而生恚怒。
名嗔。
迷一切事理之法。
無明不了。
起諸邪行。
名癡。
三皆名毒者。
因能壞出世善根故。
以此合上歘然火起。
△五合惟一門。
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提覺道。
似難以合一門。
但諸聖所證。
凡愚所迷。
亦不外此也。
今如來出世。
以己所證。
發彼所迷。
多方巧示。
使諸衆生。
念念熏修。
轉生滅。
成一真如。
出離生死。
而證涅槃。
唯此一門而已。
故合上一門。
△二合别譬。
分四。
一合長者見火。
分三。
一合能所見。
見諸衆生為生老病死(至)如是等種種諸苦。
見諸衆生的見字。
是能觀智。
諸衆生下。
方是所觀境。
合上大火從四面起。
火既大。
則所聚之患必多。
故如來以佛眼。
見諸衆生。
為種種患之所燒煮。
總三苦八苦為火也。
八苦者。
生死等是四。
貪着等。
是求不得苦。
地獄天上受生。
有五陰熾盛苦。
加冤會愛離為八。
三苦者。
憂悲燒煮及地獄三途。
是苦苦。
舍所愛境而别離。
是壞苦。
五陰不停。
是行苦。
一切衆苦。
從四颠倒生。
故合上四面火起。
△二合廣所見。
衆生沒在其中(至)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直指雲。
如來見三界五道三乘諸子。
恒被八苦所燒。
乃為總标苦本。
稍有福者。
為财色名食睡五欲所醉。
受種種苦。
無福德者。
追求五欲之因。
後受三塗之果。
三途報盡。
生人間天上。
又不免貧窮困苦。
于父母妻子之間。
有愛别離苦。
于水火盜賊債主仇家。
有冤憎會苦。
仍複生老病死。
輪回六道。
苦不可窮。
而此諸子。
返以為樂。
遊戲四生。
于本具之佛性。
不覺不知。
于生死之危險。
不驚不怖。
明知是苦而不生厭離。
明知有佛而不求解脫。
甘于此三界火宅。
随業受報。
東西馳走。
雖遭如是大苦。
而不以為患。
此即誠為可憐愍者。
正合上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三合起驚怖。
舍利弗佛見此已(至)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合上身手有力一節。
然衆生以愚癡自蔽。
固為三毒等火。
煎逼不已。
我既為彼父。
豈不當為救濟之方。
與拔其苦難耶。
即以大悲力。
化諸衆生。
拔五濁苦也。
若但拔苦。
而不令至樂。
則父道亦有缺焉。
故又與佛智之樂。
令其遊戲。
是以大慈力。
令諸衆生。
得二嚴樂也。
火宅中之諸子。
以五欲樂。
歡喜遊戲。
乃自取之耳。
此以佛智慧樂。
令其遊戲。
乃佛與之也。
雖苦樂之境不同。
惟其心之一轉耳。
△二合舍幾用車。
分二。
一合舍幾。
又二。
一合拟宜。
舍利弗如來複作是念(至)衆生不能以是得度。
天台雲。
上譬有勸誡二門拟宜。
今但合勸門者。
勸是正修。
而誡乃傍助之耳。
今拟宜中。
神力合身。
智慧合手。
如來知見合衣裓。
力無畏合幾案。
衆生不能以是得度者。
由法大機小不相投也。
所以者何是諸衆生(至)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此釋成所以不得度之故。
合上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着戲處一節。
其所以不能得度者。
由五濁障深。
正為諸火所逼。
大乘微妙難思之法。
何由得解。
△二明息機。
舍利弗如彼長者(至)然後各與珍寶大車。
此重舉前文。
以明用權顯實之意。
△二合用車。
分四。
一合拟宜三車。
如來亦複如是(至)于三界火宅拔濟衆生。
以法對喻。
一一可見。
故知如來隐勝現劣。
以一說三。
于三界火宅。
用方便者。
豈得已耶。
△二合父知子意。
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此明佛說三乘也。
乘以運載為義。
天台雲。
聲聞以四谛為乘。
緣覺以十二因緣為乘。
菩薩以六度為乘。
運出三界。
歸于涅槃也。
六度菩薩。
于當教内。
亦稱大乘。
今名佛乘者。
菩薩三十四心。
頓斷見思習氣。
而得成佛。
故亦名佛乘。
△三合歎車希有。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至)聲聞辟支佛佛乘。
此明佛谕舍貪取樂也。
天台曰。
三界火宅。
是指明苦谛。
色聲香等。
是集谛。
皆由五塵積聚增多。
而有火宅諸苦也。
五塵俱有親疏。
色親者。
為男女美好之色。
疏即世間玄黃赤白等。
聲親者。
即男女歌詠之聲。
疏如絲竹環珮及種種聲等。
香親者。
即男女身香。
疏如世之沉檀龍麝種種香等。
味親。
如肴[貝*善]飲食等種種美味。
疏如藥草果食等。
觸親。
即男女身分柔軟諸觸。
疏如冷暖澀滑等。
此名五塵。
亦名五欲。
為諸苦所因。
故為集谛。
速出三界。
即指出滅道二谛。
示三界外有智斷三乘之果。
故令速出。
當得三乘。
合上三車。
今在門外。
于三轉四谛中。
此即示相轉也。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至)如來以是方便誘進衆生。
保任者。
是擔當不失也。
由此行徑。
俱為己曆之途。
今使汝等勤行于中。
所有一切關要。
我皆為汝擔當保任。
必至得此聲聞辟支佛佛乘而後已。
豈複有誤于汝等哉。
但諸子當專志前行。
勿生退堕可也。
如此語意。
何等苦切。
何等緊要。
此是第二作證轉也。
複作是言汝等當知(至)便得無量安隐快樂。
此合上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一節。
天台雲。
如此三乘。
是諸佛方便引物儀式。
故曰聖所稱歎。
得無生智。
曰自在。
得無盡智。
曰無系。
我生已盡。
不受後有。
名無所依。
所作已辦。
梵行已立。
名無所求。
此皆序權智之功。
乘是三乘下。
方序實智。
以無漏二字。
總下力無畏等。
皆是無漏。
非權乘之有漏智也。
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四禅八定八解脫及正定等。
總屬實智。
故便得無量安隐快樂。
此是第三勸修轉也。
△四合适子所願。
分三。
一合羊車。
舍利弗若有衆生(至)為求羊車出于火宅。
此明諸子從化而證道果也。
先明聲聞乘。
直指雲。
若有衆生。
是泛指六道而言。
宿習有三乘種子。
故曰内有智性。
今從佛聞三乘聖教。
即便信受。
即聞慧也。
殷勤精進者。
指三十七品助道功夫。
見思惑盡。
方出三界。
即思慧也。
自求涅槃者。
得人空慧。
證有餘涅槃。
即修慧也。
從教生解。
故名聲聞乘。
聲聞力弱。
隻能自利。
如諸子求羊車出火宅也。
△二合鹿車。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至)為求鹿車出于火宅。
此明緣覺乘也。
梵語辟支迦。
此雲緣覺。
亦名獨覺。
出無佛世。
以宿習智種。
自知生死是苦。
自發斷苦之慧。
今從佛聞十二因緣。
則深增慧種。
返覆推窮十二緣理。
況此緣理。
本自有之。
非佛天所作。
故曰自然慧。
好樂獨居。
直下照了緣理如幻。
證偏寂境。
故曰善寂。
深知諸法因緣者。
能于流轉還滅二門。
觀因緣理。
諸法。
即十二緣法也。
緣覺人從他聞法少。
自推義多。
取喻如鹿不依人也。
又性兼通教。
有回顧之慈。
亦如鹿之回顧群類也。
△三合牛車。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至)為求牛車出于火宅。
此明别教菩薩乘也。
直指雲。
約所破之惑。
始從陰處界三。
以至七大同轉。
約能破之智。
始從信位。
及住行向地等妙二覺。
一切皆欲了達。
故雲。
求一切智。
真俗并觀。
曰佛智。
權實雙融。
曰自然。
以本妙明應物。
曰無師。
如來知見十力等。
即法身般若。
屬實智。
慜念安樂等。
屬權智。
由權實雙運。
故曰大乘。
名為摩诃薩者。
以自他俱利故。
此菩薩體用相稱。
自在雄猛。
有普載之德。
故取喻牛車。
若約時判。
羊鹿二車。
是序方等阿含前二十年事。
牛車。
是序般若會上後二十年事。
若約機判。
則前後互顯。
△三合等賜大車。
分二。
一雙牒二喻。
舍利弗如彼長者(至)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此明等賜無二心也。
前喻中。
有免難索車等賜歡喜四科。
今合唯二者。
以到無畏處。
兼索車意。
以等賜中。
兼歡喜也。
△二雙合二譬。
分二。
一合免難。
如來亦複如是(至)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此以如來亦複如是。
應成等賜大車之義。
天台雲。
如來以一乘妙法。
為大車。
則體具萬德。
空有雙持。
真俗并駕故耳。
以佛教門者。
即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等法也。
怖畏者。
即三界火宅。
險道者。
即六趣升沉。
極險惡道也。
△二合等賜。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至)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此合其車高廣衆寶莊嚴。
以至種種諸藏悉皆充溢一節。
如來作念。
正是法華。
廣集諸王。
付囑家業之時。
無量智慧力無畏等者。
即此諸法。
便是如來大法寶藏等。
與大乘者。
即将上無量智慧等三德秘藏。
付囑諸子也。
不令有人獨滅度者。
即三周普記。
令一切人普皆成佛。
如至此會。
攝三乘歸一。
收權小入實。
則人無異人。
法無異法。
生佛不二。
聖凡一緻。
是名以如來滅度。
而滅度之也。
是諸衆生脫三界者(至)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此合我财物無極。
并各乘大車非本所望一節。
直指雲。
先舉三乘衆生依權智而出三界。
如諸子于露地坐矣。
悉與諸佛禅定等。
即等心賜與之意。
諸佛之禅。
真俗一體。
屬般若德。
諸佛之定。
空有一如。
屬法身德。
諸佛之解脫。
權實并運。
屬解脫德。
三德體具。
四智圓明。
是為佛娛樂之具。
悉皆與三乘諸子。
名付家業。
如上所付之法。
皆是一相一種。
斷非權小可得。
而持一相一種者。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成一真法界。
故曰一相。
十方谛求。
更無餘乘。
故曰一種。
然此諸法。
皆為衆聖。
共相守護者。
直至常樂我淨薩婆若海。
故曰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四合無虛妄。
舍利弗如彼長者(至)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此明權實無虛妄也。
牒喻可知。
如來無虛妄者。
是總結權實不虛也。
初說三乘權。
引衆生出于三界。
是如來施權不虛。
後以大乘。
而度脫之。
普令三根同成正覺。
是與實不虛也。
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至)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何以故。
乃徴釋無虛妄之故。
謂何故如來必欲先權後實耶。
以如來智慧禅定諸法寶藏。
本無窮極。
而先說權教者。
由機小不能領受。
今皆盡與大乘之法。
雖如來盡與。
而衆生不能盡受故。
隻得于一佛乘。
說二說三也。
身子前問。
願為四衆。
說其因緣。
故今曰以是因緣也。
汝前謂千二百人。
聞所未聞皆堕疑惑。
汝等今日。
當知皆是諸佛方便之力。
其實元一佛乘。
但分别而說三也。
如來如此委曲垂慈。
則疑者之心。
應冰判矣。
長行譬喻已竟。
△二偈頌。
分二。
初一百偈頌前。
又分二。
一頌開譬。
又二。
一頌總譬。
分四。
一頌大長者。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此頌明能救之人。
為一宅主也。
天台雲。
頌上位号。
亦兼名行。
德業為國邑聚落所崇。
乃年德俱高之長者。
喻舍那如來為三土之大教法王也。
△二頌廣舍宅。
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至)周障屈曲雜穢充遍。
大宅。
喻三界之總相。
久故者。
由衆生從曠大劫。
迷真逐妄。
幻成此三界妄境也。
頓弊者。
喻壞劫将至。
總标三界不牢固之相也。
堂舍下。
至雜穢充遍。
總明三界火宅成住壞空之四相也。
色界為堂。
欲界為舍。
不免堕落。
故曰高危。
柱根。
乃業識命根也。
以業運識。
曰摧朽。
梁棟傾危者。
即善福減損也。
基陛。
乃運生運業之無明。
隤毀者。
即久故深沉也。
牆壁圮坼。
即四大減損也。
泥塗。
乃四大中雜染之心。
陁落者。
即雜染紛萦也。
覆苫。
乃以障四面之風雨。
喻我人四相念念生滅。
故曰亂墜。
一切散善戒法。
乃三界覆護之椽梠。
差脫者。
即廢忘不修也。
周障。
是六識周回障隔也。
屈曲。
是六根屈折不合也。
由識依根。
而取諸塵。
故曰雜穢充遍。
良以三界雖廣。
乃一切衆生妄惑所成。
所謂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則所譬皆不離衆生虛妄成就也。
若以之喻人一。
體雖甚相當。
不若喻明三界之相為切。
此世界相續也。
圮(音痞)。
坼(音冊)。
阤(音矢)。
苫(閃平聲)。
椽(音傳)梠(音呂)。
差(音雌)。
△三頌五百人。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三界分二十五處。
以所依之處不同。
則能依之類。
亦種種矣。
總皆為五道衆生。
則三十子亦攝于其間。
此衆生相續也。
△四頌大火起。
分四。
一明地上火譬欲界。
又四。
一明所燒之類譬十使。
又二。
一正明所燒。
又曲分二。
初明禽獸被燒譬五鈍使。
且三界衆生。
形由業感。
業由妄生。
于中善惡升降。
橫豎大小。
雖報受不同。
有種種千萬。
其展轉輪回皆由無明三毒并五濁十使之所運。
則成業果相續矣。
如來今欲詳陳三界所有一切弊惡之相。
使人知此皆是衆生迷惑所成。
若一念頓發妙智。
翻染成淨。
始信其清淨本然中。
由諸衆生不守自性。
則忽生山河大地及諸衆生之有為相也。
故自此下。
詳明三界中極苦衆生。
受三途苦報。
有如此情狀。
先出畜生報。
為貪嗔癡慢疑五鈍使。
所招感也。
此下多依天台釋。
但以圓圈代之。
科分為二。
一别開五鈍。
分五。
一慢使。
鸱枭雕鹫烏鵲鸠鴿。
○慢者。
自舉輕他。
如鳥之陵高視下也。
故以八鳥譬之。
陵他為慢。
自貴為憍。
依文殊問經。
有八慢。
壯盛憍如鸱。
性憍如枭。
富憍如雕。
自在憍如鹫。
壽命憍如烏。
聰明憍如鵲。
行善憍如鸠。
色憍如鴿。
是八者。
皆慢之所使也。
鸱(音笞)。
枭(音驕)。
雕(音貂)。
鹫(音袖)鴿(音閤)。
△二嗔使。
蚖蛇蝮蠍蜈蚣蚰蜒。
○嗔者。
不忍諸惡也。
有三種。
一非理嗔。
不問可否。
歘然而起也。
二順理嗔。
謂人實惱我而起也。
三争論嗔。
謂以己為是。
以他為非也。
蚖蛇最大而毒。
不觸而螫。
如非理嗔。
蝮者複也。
觸之則複。
怒時毒在于頭。
又雲蝮蛇。
鼻反。
其上有針。
此唯胎生。
生時辄坼其母蝮。
觸之其毒不可當。
喻執理嗔。
蜈蚣。
一名蝍蛆。
見大蛇。
緣而食惱。
莊子中。
有蝍蛆甘帶者。
是也。
蚰蜒即蜈蚣類。
頸赤者為蜈蚣。
頸不赤者名蚰蜒。
有百足。
亦名馬蚿。
亦名商距。
莊子謂商距馳河者。
是也。
喻戲論嗔。
且世之懷嗔毒人者。
雖異其形不異其嗔。
聞此當須知悔。
蚖(音元)。
蝮(音福)。
蠍(音歇)蜈(音吳)。
蚣(音公)。
蚰(音尤)。
蜒(音延)。
△三癡使。
譬五十七位。
真如理境。
安置丹枕。
喻妙覺果海。
正寝絕待也。
天台雲。
枕乃休息身首者。
譬一行三昧。
息一切智一切行也。
已上總明車上莊嚴。
喻如如理。
寂而常照。
從體起用。
是一為無量。
成理無礙法界。
幰(音顯)。
婉(音宛)。
駕以白牛膚色充潔(至)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此正喻無量義經。
從根本智得名也。
直指雲。
智為前導。
故曰駕。
此智不受一塵。
曰白牛。
體具萬德。
如膚充。
煩惱不染而色潔。
又實智能出生一切差别智。
故曰膚色充潔。
權實二智。
不離其體。
曰形體姝好。
具十如是大義。
曰有大筋力。
全體即用。
全俗即真。
因果一如。
曰行步平正。
智無内外刹那三世。
曰其疾如風。
又多仆從者。
譬方便波羅蜜。
随處運用。
即二乘小行。
衆魔外道。
皆随方便智用。
又果地神通運役。
亦仆從義。
姝(音樞)。
△二釋車由。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财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此喻佛自住大乘。
終不以小乘教人。
直指雲。
财富無量者。
即權實二智。
禅定解脫力無畏等。
皆具足也。
種種諸藏者。
即行藏理藏。
空不空藏。
自行圓滿名充。
以之化物名溢。
而作是念我财物無極(至)各各與之不宜差别。
天台雲。
正明以等心與之之故。
由财物無極。
于子無偏。
安得不等與大車。
七寶無量者。
喻今經開顯。
若教若行。
皆摩诃衍法。
幼童皆子者。
即三無差别也。
等賜大車。
是法無差别也。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匮何況諸子。
釋成财富無量之意。
此物。
即喻佛知見。
乃如來普為人天所開所示之物。
周給者。
遍該善惡信不信種。
于無緣尚度。
況機熟有緣。
而曾受大法薰習者耶。
△四得車歡喜。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譬上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也。
天台雲。
三乘之人。
本求羊鹿牛車。
期出分段。
今得大白牛車。
盡于變易。
過本所望。
豈不歡喜。
△四無所虛妄譬。
分三。
一問。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至)珍寶大車甯有虛妄不。
此承上等賜一大車來。
直指謂。
前許三車在門外。
其事似虛。
今所賜等一大車。
乃昔未許者。
而今與之。
其實似妄。
你試看。
如此者。
果虛妄耶。
非虛妄耶。
正喻三乘之設。
不過藉以出三界而已。
究竟非實。
故先有而後無。
一實之理。
雖先未說。
而開佛知見。
究竟是實。
故先無而後有。
以此虛妄二字。
打通前後關鍵。
從非本所望一句生來。
△二答。
分二。
一免難不虛。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至)于彼火宅而拔濟之。
身子因問。
領知不虛之意。
謂前雲。
長者所設方便。
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則三車之設。
乃方便耳。
今諸子争出火宅。
意在于車。
而長者之意。
本在脫苦。
今苦難既脫。
則方便之驗正着。
豈返受虛妄不實之咎哉。
何也。
全身免火。
已得玩具。
譬得小乘五分法身人空慧命。
則為已得心所好也。
況此本是如來方便拔濟之心。
何成虛妄。
△二過望不虛。
世尊若是長者(至)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此明大車之錫非本所望也。
即使長者到火宅之外。
一車不與。
尚非虛妄。
何故。
以車為免難之由。
今免難後。
不唯與車。
而且與大車。
是諸子所不望者。
豈反責父。
有虛妄罪乎。
此喻世尊雖說三乘。
而作念實在大乘。
是絕無虛妄之意。
身子于此證成不虛。
已為四大弟子千二百人立斷疑生信之案。
故品後則自陳信解矣。
△三歎。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如來欲當機自陳賜車之意。
故以虛妄不虛妄。
發彼所見。
幸而身子同聲相應。
即函稱之以善哉也。
如雲誠如所言。
即此一語。
便知身子謂從佛口生。
得佛法分。
果為不妄。
開譬一科已竟。
△二合譬。
分二。
一合總譬。
分五。
一合大長者。
舍利弗如來亦複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
天台雲。
因前品單以法說難明。
故許以譬喻得解。
至喻後再将法合。
是欲為中根開解。
而亦顯如來說法理事兼至也。
舉一切世間者。
約處以定名位也。
上雲。
國邑聚落。
今合譬直言一切世間。
則該攝三土。
皆是妙色心果報之處。
如來福應三土。
故為一切世間之父。
于諸怖畏衰惱憂患(至)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此言如來獨得真常。
而起利生之悲智也。
怖畏下三句。
皆世間苦境。
如來于因中。
五住盡。
二死忘。
無惡不斷。
故曰永盡無餘。
而悉成就等。
皆出世妙樂。
如來于果上。
權實融。
智悲運。
萬德具備。
故曰利益一切。
正合上财富無量。
而冥應衆機也。
知見言無量者。
即權實諸智。
應有無量力無畏。
皆智德中攝。
合上财富。
明矣。
大神力亦應有無量二字。
如本經彈指謦欬三變淨土放光現瑞等。
皆神力中少分。
合上田意。
全權即實。
全實即權。
是智慧之力。
智為一切所寄托處。
合上宅意。
具足方便等。
即十度諸智。
合上及諸僮仆意。
慈悲。
乃施化之本。
無懈。
即不盡之心。
此等功德而悉成就也。
此明自證。
下方出利物之心。
來生三界也。
恒求善事。
即應機濟物。
利益一切。
即誓度衆生也。
△二舍宅。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天台雲。
三界者。
自地獄已至人間。
名五趣雜居。
自人間至他化天。
名欲界。
四禅十八梵天。
皆有形色。
名色界。
四空天。
惟識性安居。
名無色界。
三處各有界限種族。
故曰三界。
[△@△]生三界者。
即承上無倦之心。
為利益故生。
非有所感招而生也。
朽是壞劫相。
故是住劫相。
三界乃如來行化之場。
曰故宅。
合上其家廣大。
△三合五百人。
為度衆生。
衆生乃諸聖之根本。
佛不度生。
聖何從立。
故佛佛成道。
誓度衆生。
乃化化不絕之意也。
衆生之性。
本來是佛。
由諸惑染。
覆彼心靈。
所以如來随其根性而度脫之。
則三乘五性。
總曰衆生。
故五百人與三十子。
并此合也。
△四合大火起。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
生老病死。
是盡世間所不免者。
天之與人。
但分粗細。
是根本苦。
憂悲苦惱四字。
總言即一切苦。
别論。
憂即怨憎會。
悲即愛别離。
苦即五陰熾盛。
惱即求不得也。
以愚癡暗蔽為苦者。
蓋一切衆生。
本具如來德用。
由愚癡暗故。
失佛見。
愚癡蔽故。
失佛知。
因失佛知見。
所以枉受輪回也。
是知生死苦果。
及三毒苦因。
皆從愚癡建立。
則愚癡為苦大矣。
三毒者。
謂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
引取無厭。
名貪。
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
而生恚怒。
名嗔。
迷一切事理之法。
無明不了。
起諸邪行。
名癡。
三皆名毒者。
因能壞出世善根故。
以此合上歘然火起。
△五合惟一門。
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提覺道。
似難以合一門。
但諸聖所證。
凡愚所迷。
亦不外此也。
今如來出世。
以己所證。
發彼所迷。
多方巧示。
使諸衆生。
念念熏修。
轉生滅。
成一真如。
出離生死。
而證涅槃。
唯此一門而已。
故合上一門。
△二合别譬。
分四。
一合長者見火。
分三。
一合能所見。
見諸衆生為生老病死(至)如是等種種諸苦。
見諸衆生的見字。
是能觀智。
諸衆生下。
方是所觀境。
合上大火從四面起。
火既大。
則所聚之患必多。
故如來以佛眼。
見諸衆生。
為種種患之所燒煮。
總三苦八苦為火也。
八苦者。
生死等是四。
貪着等。
是求不得苦。
地獄天上受生。
有五陰熾盛苦。
加冤會愛離為八。
三苦者。
憂悲燒煮及地獄三途。
是苦苦。
舍所愛境而别離。
是壞苦。
五陰不停。
是行苦。
一切衆苦。
從四颠倒生。
故合上四面火起。
△二合廣所見。
衆生沒在其中(至)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直指雲。
如來見三界五道三乘諸子。
恒被八苦所燒。
乃為總标苦本。
稍有福者。
為财色名食睡五欲所醉。
受種種苦。
無福德者。
追求五欲之因。
後受三塗之果。
三途報盡。
生人間天上。
又不免貧窮困苦。
于父母妻子之間。
有愛别離苦。
于水火盜賊債主仇家。
有冤憎會苦。
仍複生老病死。
輪回六道。
苦不可窮。
而此諸子。
返以為樂。
遊戲四生。
于本具之佛性。
不覺不知。
于生死之危險。
不驚不怖。
明知是苦而不生厭離。
明知有佛而不求解脫。
甘于此三界火宅。
随業受報。
東西馳走。
雖遭如是大苦。
而不以為患。
此即誠為可憐愍者。
正合上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三合起驚怖。
舍利弗佛見此已(至)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合上身手有力一節。
然衆生以愚癡自蔽。
固為三毒等火。
煎逼不已。
我既為彼父。
豈不當為救濟之方。
與拔其苦難耶。
即以大悲力。
化諸衆生。
拔五濁苦也。
若但拔苦。
而不令至樂。
則父道亦有缺焉。
故又與佛智之樂。
令其遊戲。
是以大慈力。
令諸衆生。
得二嚴樂也。
火宅中之諸子。
以五欲樂。
歡喜遊戲。
乃自取之耳。
此以佛智慧樂。
令其遊戲。
乃佛與之也。
雖苦樂之境不同。
惟其心之一轉耳。
△二合舍幾用車。
分二。
一合舍幾。
又二。
一合拟宜。
舍利弗如來複作是念(至)衆生不能以是得度。
天台雲。
上譬有勸誡二門拟宜。
今但合勸門者。
勸是正修。
而誡乃傍助之耳。
今拟宜中。
神力合身。
智慧合手。
如來知見合衣裓。
力無畏合幾案。
衆生不能以是得度者。
由法大機小不相投也。
所以者何是諸衆生(至)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此釋成所以不得度之故。
合上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着戲處一節。
其所以不能得度者。
由五濁障深。
正為諸火所逼。
大乘微妙難思之法。
何由得解。
△二明息機。
舍利弗如彼長者(至)然後各與珍寶大車。
此重舉前文。
以明用權顯實之意。
△二合用車。
分四。
一合拟宜三車。
如來亦複如是(至)于三界火宅拔濟衆生。
以法對喻。
一一可見。
故知如來隐勝現劣。
以一說三。
于三界火宅。
用方便者。
豈得已耶。
△二合父知子意。
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此明佛說三乘也。
乘以運載為義。
天台雲。
聲聞以四谛為乘。
緣覺以十二因緣為乘。
菩薩以六度為乘。
運出三界。
歸于涅槃也。
六度菩薩。
于當教内。
亦稱大乘。
今名佛乘者。
菩薩三十四心。
頓斷見思習氣。
而得成佛。
故亦名佛乘。
△三合歎車希有。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至)聲聞辟支佛佛乘。
此明佛谕舍貪取樂也。
天台曰。
三界火宅。
是指明苦谛。
色聲香等。
是集谛。
皆由五塵積聚增多。
而有火宅諸苦也。
五塵俱有親疏。
色親者。
為男女美好之色。
疏即世間玄黃赤白等。
聲親者。
即男女歌詠之聲。
疏如絲竹環珮及種種聲等。
香親者。
即男女身香。
疏如世之沉檀龍麝種種香等。
味親。
如肴[貝*善]飲食等種種美味。
疏如藥草果食等。
觸親。
即男女身分柔軟諸觸。
疏如冷暖澀滑等。
此名五塵。
亦名五欲。
為諸苦所因。
故為集谛。
速出三界。
即指出滅道二谛。
示三界外有智斷三乘之果。
故令速出。
當得三乘。
合上三車。
今在門外。
于三轉四谛中。
此即示相轉也。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至)如來以是方便誘進衆生。
保任者。
是擔當不失也。
由此行徑。
俱為己曆之途。
今使汝等勤行于中。
所有一切關要。
我皆為汝擔當保任。
必至得此聲聞辟支佛佛乘而後已。
豈複有誤于汝等哉。
但諸子當專志前行。
勿生退堕可也。
如此語意。
何等苦切。
何等緊要。
此是第二作證轉也。
複作是言汝等當知(至)便得無量安隐快樂。
此合上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一節。
天台雲。
如此三乘。
是諸佛方便引物儀式。
故曰聖所稱歎。
得無生智。
曰自在。
得無盡智。
曰無系。
我生已盡。
不受後有。
名無所依。
所作已辦。
梵行已立。
名無所求。
此皆序權智之功。
乘是三乘下。
方序實智。
以無漏二字。
總下力無畏等。
皆是無漏。
非權乘之有漏智也。
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四禅八定八解脫及正定等。
總屬實智。
故便得無量安隐快樂。
此是第三勸修轉也。
△四合适子所願。
分三。
一合羊車。
舍利弗若有衆生(至)為求羊車出于火宅。
此明諸子從化而證道果也。
先明聲聞乘。
直指雲。
若有衆生。
是泛指六道而言。
宿習有三乘種子。
故曰内有智性。
今從佛聞三乘聖教。
即便信受。
即聞慧也。
殷勤精進者。
指三十七品助道功夫。
見思惑盡。
方出三界。
即思慧也。
自求涅槃者。
得人空慧。
證有餘涅槃。
即修慧也。
從教生解。
故名聲聞乘。
聲聞力弱。
隻能自利。
如諸子求羊車出火宅也。
△二合鹿車。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至)為求鹿車出于火宅。
此明緣覺乘也。
梵語辟支迦。
此雲緣覺。
亦名獨覺。
出無佛世。
以宿習智種。
自知生死是苦。
自發斷苦之慧。
今從佛聞十二因緣。
則深增慧種。
返覆推窮十二緣理。
況此緣理。
本自有之。
非佛天所作。
故曰自然慧。
好樂獨居。
直下照了緣理如幻。
證偏寂境。
故曰善寂。
深知諸法因緣者。
能于流轉還滅二門。
觀因緣理。
諸法。
即十二緣法也。
緣覺人從他聞法少。
自推義多。
取喻如鹿不依人也。
又性兼通教。
有回顧之慈。
亦如鹿之回顧群類也。
△三合牛車。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至)為求牛車出于火宅。
此明别教菩薩乘也。
直指雲。
約所破之惑。
始從陰處界三。
以至七大同轉。
約能破之智。
始從信位。
及住行向地等妙二覺。
一切皆欲了達。
故雲。
求一切智。
真俗并觀。
曰佛智。
權實雙融。
曰自然。
以本妙明應物。
曰無師。
如來知見十力等。
即法身般若。
屬實智。
慜念安樂等。
屬權智。
由權實雙運。
故曰大乘。
名為摩诃薩者。
以自他俱利故。
此菩薩體用相稱。
自在雄猛。
有普載之德。
故取喻牛車。
若約時判。
羊鹿二車。
是序方等阿含前二十年事。
牛車。
是序般若會上後二十年事。
若約機判。
則前後互顯。
△三合等賜大車。
分二。
一雙牒二喻。
舍利弗如彼長者(至)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此明等賜無二心也。
前喻中。
有免難索車等賜歡喜四科。
今合唯二者。
以到無畏處。
兼索車意。
以等賜中。
兼歡喜也。
△二雙合二譬。
分二。
一合免難。
如來亦複如是(至)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此以如來亦複如是。
應成等賜大車之義。
天台雲。
如來以一乘妙法。
為大車。
則體具萬德。
空有雙持。
真俗并駕故耳。
以佛教門者。
即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等法也。
怖畏者。
即三界火宅。
險道者。
即六趣升沉。
極險惡道也。
△二合等賜。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至)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此合其車高廣衆寶莊嚴。
以至種種諸藏悉皆充溢一節。
如來作念。
正是法華。
廣集諸王。
付囑家業之時。
無量智慧力無畏等者。
即此諸法。
便是如來大法寶藏等。
與大乘者。
即将上無量智慧等三德秘藏。
付囑諸子也。
不令有人獨滅度者。
即三周普記。
令一切人普皆成佛。
如至此會。
攝三乘歸一。
收權小入實。
則人無異人。
法無異法。
生佛不二。
聖凡一緻。
是名以如來滅度。
而滅度之也。
是諸衆生脫三界者(至)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此合我财物無極。
并各乘大車非本所望一節。
直指雲。
先舉三乘衆生依權智而出三界。
如諸子于露地坐矣。
悉與諸佛禅定等。
即等心賜與之意。
諸佛之禅。
真俗一體。
屬般若德。
諸佛之定。
空有一如。
屬法身德。
諸佛之解脫。
權實并運。
屬解脫德。
三德體具。
四智圓明。
是為佛娛樂之具。
悉皆與三乘諸子。
名付家業。
如上所付之法。
皆是一相一種。
斷非權小可得。
而持一相一種者。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成一真法界。
故曰一相。
十方谛求。
更無餘乘。
故曰一種。
然此諸法。
皆為衆聖。
共相守護者。
直至常樂我淨薩婆若海。
故曰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四合無虛妄。
舍利弗如彼長者(至)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此明權實無虛妄也。
牒喻可知。
如來無虛妄者。
是總結權實不虛也。
初說三乘權。
引衆生出于三界。
是如來施權不虛。
後以大乘。
而度脫之。
普令三根同成正覺。
是與實不虛也。
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至)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何以故。
乃徴釋無虛妄之故。
謂何故如來必欲先權後實耶。
以如來智慧禅定諸法寶藏。
本無窮極。
而先說權教者。
由機小不能領受。
今皆盡與大乘之法。
雖如來盡與。
而衆生不能盡受故。
隻得于一佛乘。
說二說三也。
身子前問。
願為四衆。
說其因緣。
故今曰以是因緣也。
汝前謂千二百人。
聞所未聞皆堕疑惑。
汝等今日。
當知皆是諸佛方便之力。
其實元一佛乘。
但分别而說三也。
如來如此委曲垂慈。
則疑者之心。
應冰判矣。
長行譬喻已竟。
△二偈頌。
分二。
初一百偈頌前。
又分二。
一頌開譬。
又二。
一頌總譬。
分四。
一頌大長者。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此頌明能救之人。
為一宅主也。
天台雲。
頌上位号。
亦兼名行。
德業為國邑聚落所崇。
乃年德俱高之長者。
喻舍那如來為三土之大教法王也。
△二頌廣舍宅。
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至)周障屈曲雜穢充遍。
大宅。
喻三界之總相。
久故者。
由衆生從曠大劫。
迷真逐妄。
幻成此三界妄境也。
頓弊者。
喻壞劫将至。
總标三界不牢固之相也。
堂舍下。
至雜穢充遍。
總明三界火宅成住壞空之四相也。
色界為堂。
欲界為舍。
不免堕落。
故曰高危。
柱根。
乃業識命根也。
以業運識。
曰摧朽。
梁棟傾危者。
即善福減損也。
基陛。
乃運生運業之無明。
隤毀者。
即久故深沉也。
牆壁圮坼。
即四大減損也。
泥塗。
乃四大中雜染之心。
陁落者。
即雜染紛萦也。
覆苫。
乃以障四面之風雨。
喻我人四相念念生滅。
故曰亂墜。
一切散善戒法。
乃三界覆護之椽梠。
差脫者。
即廢忘不修也。
周障。
是六識周回障隔也。
屈曲。
是六根屈折不合也。
由識依根。
而取諸塵。
故曰雜穢充遍。
良以三界雖廣。
乃一切衆生妄惑所成。
所謂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則所譬皆不離衆生虛妄成就也。
若以之喻人一。
體雖甚相當。
不若喻明三界之相為切。
此世界相續也。
圮(音痞)。
坼(音冊)。
阤(音矢)。
苫(閃平聲)。
椽(音傳)梠(音呂)。
差(音雌)。
△三頌五百人。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三界分二十五處。
以所依之處不同。
則能依之類。
亦種種矣。
總皆為五道衆生。
則三十子亦攝于其間。
此衆生相續也。
△四頌大火起。
分四。
一明地上火譬欲界。
又四。
一明所燒之類譬十使。
又二。
一正明所燒。
又曲分二。
初明禽獸被燒譬五鈍使。
且三界衆生。
形由業感。
業由妄生。
于中善惡升降。
橫豎大小。
雖報受不同。
有種種千萬。
其展轉輪回皆由無明三毒并五濁十使之所運。
則成業果相續矣。
如來今欲詳陳三界所有一切弊惡之相。
使人知此皆是衆生迷惑所成。
若一念頓發妙智。
翻染成淨。
始信其清淨本然中。
由諸衆生不守自性。
則忽生山河大地及諸衆生之有為相也。
故自此下。
詳明三界中極苦衆生。
受三途苦報。
有如此情狀。
先出畜生報。
為貪嗔癡慢疑五鈍使。
所招感也。
此下多依天台釋。
但以圓圈代之。
科分為二。
一别開五鈍。
分五。
一慢使。
鸱枭雕鹫烏鵲鸠鴿。
○慢者。
自舉輕他。
如鳥之陵高視下也。
故以八鳥譬之。
陵他為慢。
自貴為憍。
依文殊問經。
有八慢。
壯盛憍如鸱。
性憍如枭。
富憍如雕。
自在憍如鹫。
壽命憍如烏。
聰明憍如鵲。
行善憍如鸠。
色憍如鴿。
是八者。
皆慢之所使也。
鸱(音笞)。
枭(音驕)。
雕(音貂)。
鹫(音袖)鴿(音閤)。
△二嗔使。
蚖蛇蝮蠍蜈蚣蚰蜒。
○嗔者。
不忍諸惡也。
有三種。
一非理嗔。
不問可否。
歘然而起也。
二順理嗔。
謂人實惱我而起也。
三争論嗔。
謂以己為是。
以他為非也。
蚖蛇最大而毒。
不觸而螫。
如非理嗔。
蝮者複也。
觸之則複。
怒時毒在于頭。
又雲蝮蛇。
鼻反。
其上有針。
此唯胎生。
生時辄坼其母蝮。
觸之其毒不可當。
喻執理嗔。
蜈蚣。
一名蝍蛆。
見大蛇。
緣而食惱。
莊子中。
有蝍蛆甘帶者。
是也。
蚰蜒即蜈蚣類。
頸赤者為蜈蚣。
頸不赤者名蚰蜒。
有百足。
亦名馬蚿。
亦名商距。
莊子謂商距馳河者。
是也。
喻戲論嗔。
且世之懷嗔毒人者。
雖異其形不異其嗔。
聞此當須知悔。
蚖(音元)。
蝮(音福)。
蠍(音歇)蜈(音吳)。
蚣(音公)。
蚰(音尤)。
蜒(音延)。
△三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