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守宮百足鼬狸鼷鼠(至)??螂諸蟲而集其上。
○癡者。
于境不了。
即無明也。
有二種。
一獨頭。
二相應。
守宮者。
即蜥蜴也。
亦名蝘蜓。
以朱飼之。
其體盡赤。
搗之萬杵。
以點女身。
終身不滅。
與人交則隐矣。
俗謂蠍虎。
善緣籬壁。
此譬獨頭無明也。
鼬。
即野鼠。
赤黃色。
善食群鼠。
狸。
善蔔者也。
行則止。
而拟度之。
鼷鼠。
最小之鼠。
一名甘口鼠。
傷人不知痛。
此譬相應無明也。
諸惡蟲者。
從癡根本。
備起諸結使也。
交橫句。
明諸使相緣。
或緣三界。
如交橫起之速疾。
如馳走屎尿句。
明癡心所著之境。
皆不淨也。
??螂亦名蛣??。
沖波。
傳曰??螂。
無鼻而聞香。
經營穢場之下。
故曰。
??螂之智。
在于轉丸也。
世人着諸欲境。
癡心延綿。
不少異也。
鼬(音右)。
狸(音離)。
鼷(音奚)。
??(音腔)螂(音良)。
△四貪使。
狐狼野幹咀嚼踐蹋(至)饑羸慞惶處處求食。
○貪者。
迷戀不舍也。
有二種。
一有力。
二無力。
狐乃妖媚之獸。
禮北鬥而緻靈。
善于變化者。
狼大如狗。
野幹即狗類。
夜鳴而為怪。
此為獸中着妖着魅者。
粗嚼曰咀。
細嚼曰嚼。
哜者啖其肉。
齧者齒其骨。
此譬有力貪。
以威勢競取。
如狐狼等。
無力貪。
但能從他乞索粗弊。
如野幹等。
況貪心取境。
有用不用。
有用而取。
如咀嚼。
無用而取。
如踐蹋。
又貪心取境。
或取一物。
或取多物。
如哜齧也。
骨肉狼藉者。
積聚五塵。
不知止也。
群狗抟撮者。
譬以有力奪無力者之狀。
兩足翻尋曰抟。
收聚一處曰撮。
狐狼所食之餘。
狗來抟撮也。
曰群狗。
曰競來。
形容無力妄奪者。
可發一笑。
貪不知足。
如饑。
求不能得。
如羸。
慞惶者。
種種營覓也。
處處求食者。
馳逐五塵之境也。
又慞惶者。
恐懼不安。
多貪之人。
雖富而貧。
故曰慞惶處處求也。
幹(音岸)。
咀(雎上聲)。
嚼(牆入聲)。
蹋(音踏)。
哜(音齊)齧(音孽)。
抟(音團)。
撮(鑽入聲)。
羸(音雷)。
慞(音張)。
惶(音黃)。
△五疑使。
鬥诤揸掣啀喍嗥吠。
○疑者。
猶豫二邊也。
向前相奪曰揸。
往後相扯曰掣。
乃鬥诤之狀。
?物死争。
曰啀喍。
失物潑叫。
曰嗥吠。
此争鬥之聲。
喻世人持疑不決。
發言争論彼我是非之相。
有如此者。
别開五鈍已竟。
揸(音楂)。
掣(音徹)。
啀(音崖)。
喍(音柴)。
嗥(音豪)。
△二總結變狀。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
此總結上五使也。
其舍喻三界。
言三界人心。
具此貪嗔癡慢疑。
可恐可怖。
其變态真如上鳥獸蟲蛇。
莫能測度也。
△二明鬼神被燒譬五利使。
分二。
一總明利使。
處處皆有魑魅魍魉。
此以三界中鬼趣。
譬衆生具足五利之心。
形狀如此。
前貪嗔癡慢疑。
尚隻使得凡夫。
故曰鈍。
惟此身邊邪見戒。
這五樁無論凡夫逃脫他不得。
即四谛五陰。
觸着皆有。
如我欲學佛學聖。
他便在學佛學聖中。
令人不知不覺。
使你差錯了路頭。
故曰處處。
以其利于上五使也。
魑魅者。
物之精。
山澤之怪也。
西京賦雲。
山神虎形曰魑。
宅神豬頭人形曰魅。
魍魉者。
木石變怪也。
此四者。
能隐能顯。
若有若無。
巧怪百種。
變幻不一。
故以此譬衆生身邊邪見戒之心也。
△二别開五利。
分五。
一邪見。
夜叉惡鬼食啖人肉(至)鬥诤之聲甚可怖畏。
○此譬邪見。
由計斷常。
不信因果。
故名邪見。
夜叉此雲捷疾鬼。
譬邪見者。
撥無因果也。
人是善報。
譬出世因果。
邪見之人撥無善報。
如食人肉也。
毒蟲是惡報。
譬世間因果。
邪見之人撥無惡報。
如啖毒蟲也。
孚乳句。
廣雅雲。
孚亦生也。
乳者養也。
卵屬以爪護所生曰孚。
胎屬以身藏所産曰乳。
凡世間之法。
善惡各從其類。
從同類因。
生同類果。
藏護者。
因能有果名藏。
必得不失名護。
此言世間善惡。
各有所藏所護也。
夜叉争食者。
譬邪見人撥無善惡因果。
是争取食之也。
食既飽者。
乃邪見之心成就也。
惡心轉熾者。
增廣邪見之心也。
鬥争聲者。
内心成就。
外彰言教。
宣無因果之法緻令聞者堕落三途。
故言甚可怖畏。
△二戒取見。
鸠槃茶鬼蹲踞土埵(至)往返遊行縱逸嬉戲。
○此譬戒取。
執邪為道。
名非因計因。
如外道持牛狗等戒也。
鸠槃茶此雲甕形。
亦名可畏。
即無常殺鬼。
譬修有漏善。
能勝諸蟲也。
虛坐曰蹲。
實坐曰踞。
土捶。
即壟斷也。
譬外道修十善戒。
能生六欲天高處。
如土埵也。
離地一二尺者。
增修諸禅。
得色界定。
如上一尺。
得無色定。
如二尺也。
得升上界為往。
退堕下界為返。
妄起戒取之見。
如縱逸嬉戲。
蹲(音存)踞(音據)。
埵(音朵)。
捉狗兩足撲令失聲以腳加頸怖狗自樂。
○狗即苦果。
足譬苦因也。
邪戒本非是因。
虛妄計之為因。
堅持不舍。
如捉狗兩足也。
又謗世間無苦因果。
是撲令失聲。
返着邪戒為正修。
以苦舍苦。
如以腳加頸。
将苦為樂。
持說不定。
如怖狗自樂也。
[△@△]問。
佛令人持十善戒法。
為生天因。
亦是方便。
此何故作鸠槃茶譬答。
因不同也。
佛教正因。
久令增進。
必得正果。
今外道所持邪戒。
又謗世間無苦因果。
由其因果差錯。
故作此譬也。
頸(音景)。
△三身見。
複有諸鬼其身長大(至)發大惡聲叫呼求食。
○此譬身見。
于陰入界中。
妄計為身。
名身見。
豎入三世計我名長。
橫遍五陰計我名大。
計我自在。
不修善法。
即無慚愧。
名裸形。
以惡莊嚴故黑。
無功德資故瘦。
計我者。
不出三界。
故言常在其中。
計我在心。
發言宣說有我之相。
故言發大惡聲。
冀因此說。
望得道果。
故言叫呼求食也。
裸(音裸)。
瘦(音??)。
△四見取。
複有諸鬼其咽如針。
○此譬見取。
謂因此妄見。
通至非想。
名見取。
非想無常。
而計涅槃。
如咽細命危而保其壽。
故言其咽如針。
△五邊見。
複有諸鬼首如牛頭(至)饑渴所逼叫喚馳走。
○此譬邊見。
于身見上計我。
複計斷常。
執常非斷。
執斷非常。
随執一邊。
名邊見。
斷常二邊。
如牛頭二角。
為身是我。
為我是身。
依我見起邊見。
如頭兩角也。
計斷常之過。
能斷出世善根。
如食人肉。
能斷世善根。
如複啖狗。
或時計常。
或複計斷。
前後回轉。
如頭發髼亂。
計常即破斷。
計斷即破常。
如殘害??險。
無有智定飲食自資。
如饑渴所逼。
各陳一見。
如叫喚馳走也。
正明所燒已竟。
髼(音蓬)。
△二總結利鈍。
夜叉餓鬼諸惡鳥獸(至)如是諸難恐畏無量。
○初二句總結欲界煩惱之相。
上句結利使。
下句結鈍使。
次二句通結利鈍。
并是有漏之心。
無道味充食曰饑。
生死速疾曰急。
四向者。
見惑雖多。
不出斷常有無四句也。
窺窗牖者。
窺小視也。
明其邪觀空理。
雖有觀察。
非為正見。
所以不得廣大真空之境。
故如窺窗見空也。
後二句收廣總結。
由衆生不修正法。
邪解成非。
故至堕苦。
所以恐畏無量也。
明所燒之類。
譬十使已竟。
窺(音奎)。
牖(音有)。
△二明火起之由。
譬五濁。
是朽故宅屬于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間。
○三界是佛應化之處。
往來八千返。
豈非久故耶。
大窾雲。
此譬如來在世教化衆生。
令伏煩惱。
由應化他方。
暫時不在。
緻令衆生煩惱火起。
問。
上才言屬。
此便言出。
既屬則不出。
既出則不屬也。
此義何如。
答。
上不言屬。
則于己無幹。
何有救濟之情。
下不言出。
則并己被焚。
何有救濟之功。
則屬與出。
皆有關系也。
△三明火起之勢。
譬濁相。
于後宅舍忽然火起(至)摧折堕落牆壁崩到。
此去正明三界壞劫之相。
又前叙畜鬼。
二道境界。
已如是矣。
此似明地獄境界。
況地獄諸苦。
唯火為重。
又獄乃囚系之所。
況三界九地衆生。
無時解脫。
豈不成囹圄之場。
故知凡有系處。
獄義在也。
天台雲。
三界為宅。
五陰為舍。
四面是處所。
即身受心法也。
于四法中。
起四倒見。
則五濁八苦俱作。
故雲一時。
相續漸增。
故雲俱熾。
後宅舍者。
應即壞劫時至。
由衆生無明濃厚。
五濁渾深。
則四大四相。
我人熾盛。
則将三界有為福善。
并皆毀盡。
便是棟梁等震裂之相也。
爆(音報)。
△四明被燒之相。
譬衆苦。
諸鬼神等揚聲大叫(至)周慞惶怖不能自出。
○壞劫既至。
衆生福盡。
而起種種惡業。
與諸邪見。
是皆為業火之所逼也。
上以鬼神。
譬利使。
今言揚聲大叫者。
如計常者。
謂法定常。
以有還無。
無即是所計之常也。
計斷者。
謂法定斷。
唯此一死。
更無複續。
各執一見。
皆成決定宣說。
故雲揚聲大叫。
雕鹫。
譬鈍使。
鸠槃茶。
乃利使中戒取。
本不計斷。
今見無常。
但生疑怖。
而利鈍諸使。
并着不知出離之方。
故雲惶怖不能出也。
明地上火起。
譬欲界竟。
△二明穴中火。
譬色界。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毗舍阇鬼亦住其中。
○四禅之定。
如孔穴不深。
雖出于欲界。
不及門外虛豁。
猶得免于欲界之粗惡猛焰。
利使衆生。
亦得禅定。
故曰毗舍住中也。
毗舍。
即啖精氣鬼。
初二句鈍使。
次二句利使。
以十使粗細。
分高下也。
竄(音?)。
薄福德故為火所逼。
此方出其被燒之由。
然所以被燒者。
由薄福德故。
惡業增熾也。
天台雲。
孔穴中。
雖無猛??。
猶有熱惱。
如四禅中人。
亦為喜樂等愛細相煎逼也。
共相殘害飲血啖肉(至)臭煙熢?四面充塞。
○利鈍衆生。
得禅是同。
所計各異。
互相是非。
是共相殘害也。
既于禅定中起諸見。
則不能生無漏定慧。
耽着禅味。
如飲血。
着觀等五支。
如啖肉。
野幹。
譬欲界貪。
于欲界修未來定。
已斷此貪。
故曰前死。
禅定之貪。
如大惡獸。
能吞欲界諸貪。
故曰競來食啖。
欲界四倒八苦。
如猛??。
色界四倒八苦。
如臭煙。
以輕重分上下也。
又通身受心法。
及以四大。
故雲四面充塞。
?(音孛)。
△三明空裡火。
譬無色。
蜈蚣蚰蜒毒蛇之類為火所燒争走出穴。
○前欲界中。
以蜈蚣譬嗔。
今無色界中。
亦以蜈蚣譬嗔。
色界中言毒蟲。
即蜈蚣類。
故知嗔通三界。
毒蛇等。
厭色界定。
貪向無色。
厭色粗境。
觀無色法。
亦業運遷流。
是火燒出穴義。
[△@△]問。
上二界不行嗔。
何得言無色亦有蜈蚣等也。
答。
但言二界不行。
非謂二界絕無嗔也。
今言争走出穴。
是猶為業火所逼。
厭有趨空。
正是斷嗔之相。
鸠盤茶鬼随取而食(至)饑渴熱惱周障悶走。
○若得無色定。
以滅下界緣。
故雲随取而食。
非想居于最頂。
尚不免颠倒諸苦。
如頭上火然。
非想亦有八苦。
心生異念。
名生苦。
念念不住。
名老苦。
行心擾擾妨定。
名病苦。
退定是死苦。
求定不得。
是求不得。
求定不得。
皆緣有障。
是怨憎會。
失定之時。
名愛别離。
四陰心。
即五陰盛。
無無漏飲食所資。
故為饑渴所惱。
猶是輪回。
故慞悶走。
△四總結衆難非一。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災衆難非一。
此總結三界上下。
從粗至細。
俱不免為三毒諸惑之所逼迫。
是皆衆生情思萬變。
則所感之毒害火災。
非一種也。
此中諸家。
譬合新新特出。
唯天台所釋。
理事不背經。
既以火宅喻三界。
則鬼畜火難。
皆宅中所有之事。
若或以三途及事相。
随情釋者。
隻能盡五趣雜居人間之相似。
不能盡釋三界也。
故餘從天台而參。
以三相續。
及三途之相。
則可完火宅衆生所有之事。
而亦見一三界情境。
宛如畫矣。
頌總譬已竟。
△二頌别譬。
分三。
一頌長者見火。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至)長者聞已驚入火宅。
○宅主。
是能見之人。
門外立者。
如來在法身地上。
常懷大悲。
欲救衆生。
不處第一義空法座。
故雲立也。
聞人言等。
即十地菩薩。
作梵王帝釋。
而請轉法輪也。
又文句引經雲。
十方諸佛。
語釋迦佛雲。
汝有緣諸子。
在三界中。
善根将滅。
汝往濟之。
皆是聞有人言之義。
因遊戲等句。
乃是聞人所語之言也。
三乘諸子。
本未出三界。
何言來入。
曰。
或在大通佛時。
曾發大心。
是将出。
而尋即廢忘。
則又入矣。
如人出門。
才至門側而返。
亦名出而複入。
約理。
自性本淨。
非三界可拘。
因無明不覺起諸戲論。
便成生死。
故雲遊戲來入也。
昔結緣淺。
大善未着。
名稚小。
退大已後。
流轉三界。
無明所覆。
名無知。
耽三界有為善法及五欲樂。
名歡喜樂着。
長者聞而驚入者。
應前四面火起。
前曰見。
此曰聞。
乃全佛知見之義。
驚入者。
即智悲雙運也。
△二頌舍幾用車。
分二。
一舍幾。
方宜救濟令無燒害(至)此苦難處況複大火。
方宜者。
以大教拟宜。
是權實并行也。
告喻者。
即是說衆患難。
而教誡之也。
長行中。
但言火來逼身。
苦痛切已。
今頌中。
廣陳火相。
前四句。
明如來拟宜欲救。
惡鬼毒蟲。
總出利鈍見思之惑。
災火蔓筵。
是所燒之勢。
蔓筵者。
連綿不斷也。
毒蛇蚖蝮下。
廣明燒相。
文中雜列利鈍。
不複次第。
皆是總陳三界苦因苦果。
令人極生厭離。
而求出三界也。
蔓(音萬)。
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着嬉戲不已。
○頌上諸子不肯信受。
妙樂雲。
不受即無知。
亦是稚小。
無知之文略耳。
猶故樂着嬉戲不已者。
即耽戀見思。
而不求出要也。
無有大乘心願。
如來隻得施小教也。
△二頌用車。
分三。
一拟用三車。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至)即便思惟設諸方便。
初四句。
明拟宜之意。
益愁惱者。
衆生不受教化。
則如來悲心轉甚。
舍宅無樂者。
明三界因果無一法可樂也。
耽湎嬉戲者。
出其用小教之由。
良以衆生深着五欲。
如??牛愛尾。
由見思深重。
隻得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
若不用小。
則大小俱亡。
必為火害。
而身命皆失矣。
耽(音單)。
湎(音勉)。
△二歎車希有。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至)随意所樂可以遊戲。
妙寶者。
即權中蘊實。
乃方便中之妙寶也。
在門外者。
如示四谛。
令知出世。
即初示相也。
汝等出來。
即勸修也。
吾為下。
即作證也。
既曰造作。
則門外之車。
明權矣。
但如來以無數方便。
随衆生樂欲。
因機與教。
以見所說不謬。
亦證成所賜之不虛也。
△三适子所願。
諸子聞說如此諸車(至)到于空地離諸苦難。
此應長行諸子聞說心勇銳一節。
奔競馳走。
喻二乘見谛三十七品助道工夫。
前已釋明。
空地。
指偏空。
苦難。
即五趣諸苦。
△三頌等賜大車。
分四。
一頌免難歡喜。
長者見子得出火宅住于四衢坐師子座。
○向言在門外立者。
以子未出故。
今子既出。
故得安坐。
又大機未會。
故雲立。
小機已周。
故言安坐。
則立是冥利。
坐乃顯益也。
四谛俱屬真常出世大道。
曰四衢。
貪着滅谛。
不前進寶所。
故曰住。
[△@△]師子以表無畏。
見子免難。
可以施化。
故言今我喜無畏。
是不畏諸子堕苦也。
而自慶言我今快樂(至)是故諸人我今快樂。
○自慶者。
慶其得所化之機也。
佛于二萬億佛所。
曾教大乘緣種。
是生。
中間常熏小果成熟。
是育。
經多劫教道。
是長養甚難。
由大種弱微。
故雲愚小。
妄起五濁。
故雲無知。
由因感果。
故雲入險宅。
多諸二句述其所起見思之火。
大火二句。
述其被燒之勢。
而此二句。
正合著二惑之心。
我已下。
明歡喜之由。
是故下。
結歡喜之意。
△二諸子索車。
爾時諸子知父安坐(至)今正是時惟垂給與。
此處見彼父子機投好光景也。
父雲随汝所欲。
子雲惟垂給興。
如是一許一索。
多少切實。
直指雲。
約理。
諸子出界。
已悟性體。
故曰知父。
了知性無來往。
曰安坐。
以人空智。
向真空理。
曰皆詣父所。
不因索權。
無以開實。
此正是伊父子抑揚縱奪妙境。
切不得作死句讀。
△三等賜大車。
長者大富庫藏衆多金銀琉璃砗磲碼瑙。
如來藏中。
遍含一切。
未發現者。
故曰藏。
已發現者。
貯于庫中。
如前謂取要言之。
無量無邊未曾有法。
即庫中所有微少之物。
非如來藏中之廣有也。
今總庫藏之所有。
故言大富。
下言金銀等。
乃七支法财具足充滿也。
屋盛稱庫。
地盛稱藏。
以衆寶物造諸大車(至)四面懸鈴金繩交絡。
○因果之法。
總名衆寶。
約教。
修得有造義。
行多子多。
故車非一。
所以造諸車而複大也。
又須示方知。
起行修習名造。
以性泯修。
造還本有之理。
即諸大車之義。
餘皆如前釋。
真珠羅網張施其上(至)衆彩雜飾周匝圍繞。
○真珠等。
出幰蓋之相。
喻慈門非一。
猶如網孔。
一一孔中。
皆一真珠。
如衆慈門。
并稱于實。
前文但雲垂諸華璎。
秪是直令見者欣悅。
今雲處處垂下。
乃明衆機遍悅也。
衆彩雜飾。
譬垂化之處設應不同。
周匝圍繞。
譬攝物之宜無所阙少也。
柔軟缯纩以為茵褥(至)以是妙車等賜諸子。
前文曰重敷。
今加柔軟者。
以喻諸禅自在也。
又以細氎覆上。
乃增勝妙禅。
是以妙冠粗也。
茵者。
說文雲。
車中重席。
喻具足事禅。
異諸分小。
故雲藓白淨潔。
餘皆如前釋。
缯(音曾)。
纩(音曠)。
茵(音因)。
褥(音肉)。
氎(音牒)。
△四得車歡喜。
諸子是時歡喜踴躍(至)嬉戲快樂自在無礙。
○歡喜者。
得非所望之大乘。
故喜也。
遊四方者。
乘中道慧。
橫遊四種四門。
四種四谛。
豎遊四十一位。
究竟常樂我淨四德。
随處侍佛。
随處度生。
故曰自在無礙也。
頌開譬已竟。
△二頌合譬。
分二。
一合總譬。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衆聖中尊世間之父。
○上二句合位号。
下二句合名行。
兼合歎德義。
如來是七種方便。
賢聖中尊。
九種世間之父。
七方便者。
于九界中。
除四惡趣。
開藏通别三教菩薩。
共為七。
以子義通于一切故。
為九界之父。
由結緣者不多故。
方便隻言七處也。
一切衆生皆是吾子深着世樂無有慧心。
以佛眼等觀一切衆生。
皆有子義。
由世樂深着。
則慧心不發。
所以不肖佛也。
此合五道衆生兼三十子。
又通論三乘五性。
皆無其實。
故曰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合上其家廣大。
試觀三界中。
何事可樂。
猶之火宅。
不可耽戀也。
衆苦充滿甚可怖畏(至)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初二句。
總标諸苦。
次二句。
釋成三苦八苦。
即大火起之相。
末二句結成。
熾然者。
念念增盛也。
不息者。
念念生長也。
△二頌合别譬。
分四。
一頌合長者見火。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寂然閑居安處林野。
合上如來安隐得出。
寂則無著。
苦因除也。
安處無生。
苦果忘也。
此所以得五住盡矣。
正由寂然無事。
方見五濁諸子為火所逼。
起救濟之心。
安處林野者。
乃居他受用土。
與慈運悲之處。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至)而今此處多諸患難。
此合上見火譬。
上四句。
明是處是人。
皆系屬我矣。
既為我有。
得不設方便而救濟耶。
下二句如前。
文雲。
見諸衆生。
為生老病死之所燒煮。
惟我一人能為救護。
合上佛見此已便作是念。
我為衆生之父。
應拔其苦難一節。
△二頌合舍幾用車。
又二。
一合舍幾。
雖複教诏而不信受于諸欲染貪着深故。
合上未免生老死等。
教诏不信。
是法大機小。
貪着深者。
是情戀諸欲也。
由戀諸欲。
所以不信教诏。
△二合用車。
以是方便為說三乘(至)開示演說出世間道。
以是方便一句。
正拟用車之方便也。
合上但以智慧舍方便。
衆生不能得度。
示出世道者。
即三乘權小有餘涅槃也。
是諸子等若心決定(至)有得緣覺不退菩薩。
○若心決定者。
從苦法忍已上。
是真決定。
此一句。
總頌三乘馳走之位。
具足下四句。
各頌三乘争出之位。
三明者。
輔行引婆沙論雲。
宿命知過去苦。
生大厭離。
天眼知未來苦。
生大厭離。
漏盡能作正觀。
斷諸煩惱。
此三名明。
神境通。
但工巧而已。
天耳通。
但聞聲而已。
他心通。
但緣他别想而已。
故不名明。
不退義通。
亦兼三藏菩薩也。
此三乘人。
有聞演說四谛因緣者。
即具足三明六通。
成聲聞緣覺之出世間道。
有聞演說六度者。
即得不退菩薩之出世道也。
△三頌合等賜大車。
分二。
一正明等賜。
汝舍利弗我為衆生(至)一切皆當成得佛道。
說一佛乘。
合上悉與諸佛禅定解脫等。
汝等下。
合上是諸衆生脫三界者一節。
是語
○癡者。
于境不了。
即無明也。
有二種。
一獨頭。
二相應。
守宮者。
即蜥蜴也。
亦名蝘蜓。
以朱飼之。
其體盡赤。
搗之萬杵。
以點女身。
終身不滅。
與人交則隐矣。
俗謂蠍虎。
善緣籬壁。
此譬獨頭無明也。
鼬。
即野鼠。
赤黃色。
善食群鼠。
狸。
善蔔者也。
行則止。
而拟度之。
鼷鼠。
最小之鼠。
一名甘口鼠。
傷人不知痛。
此譬相應無明也。
諸惡蟲者。
從癡根本。
備起諸結使也。
交橫句。
明諸使相緣。
或緣三界。
如交橫起之速疾。
如馳走屎尿句。
明癡心所著之境。
皆不淨也。
??螂亦名蛣??。
沖波。
傳曰??螂。
無鼻而聞香。
經營穢場之下。
故曰。
??螂之智。
在于轉丸也。
世人着諸欲境。
癡心延綿。
不少異也。
鼬(音右)。
狸(音離)。
鼷(音奚)。
??(音腔)螂(音良)。
△四貪使。
狐狼野幹咀嚼踐蹋(至)饑羸慞惶處處求食。
○貪者。
迷戀不舍也。
有二種。
一有力。
二無力。
狐乃妖媚之獸。
禮北鬥而緻靈。
善于變化者。
狼大如狗。
野幹即狗類。
夜鳴而為怪。
此為獸中着妖着魅者。
粗嚼曰咀。
細嚼曰嚼。
哜者啖其肉。
齧者齒其骨。
此譬有力貪。
以威勢競取。
如狐狼等。
無力貪。
但能從他乞索粗弊。
如野幹等。
況貪心取境。
有用不用。
有用而取。
如咀嚼。
無用而取。
如踐蹋。
又貪心取境。
或取一物。
或取多物。
如哜齧也。
骨肉狼藉者。
積聚五塵。
不知止也。
群狗抟撮者。
譬以有力奪無力者之狀。
兩足翻尋曰抟。
收聚一處曰撮。
狐狼所食之餘。
狗來抟撮也。
曰群狗。
曰競來。
形容無力妄奪者。
可發一笑。
貪不知足。
如饑。
求不能得。
如羸。
慞惶者。
種種營覓也。
處處求食者。
馳逐五塵之境也。
又慞惶者。
恐懼不安。
多貪之人。
雖富而貧。
故曰慞惶處處求也。
幹(音岸)。
咀(雎上聲)。
嚼(牆入聲)。
蹋(音踏)。
哜(音齊)齧(音孽)。
抟(音團)。
撮(鑽入聲)。
羸(音雷)。
慞(音張)。
惶(音黃)。
△五疑使。
鬥诤揸掣啀喍嗥吠。
○疑者。
猶豫二邊也。
向前相奪曰揸。
往後相扯曰掣。
乃鬥诤之狀。
?物死争。
曰啀喍。
失物潑叫。
曰嗥吠。
此争鬥之聲。
喻世人持疑不決。
發言争論彼我是非之相。
有如此者。
别開五鈍已竟。
揸(音楂)。
掣(音徹)。
啀(音崖)。
喍(音柴)。
嗥(音豪)。
△二總結變狀。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
此總結上五使也。
其舍喻三界。
言三界人心。
具此貪嗔癡慢疑。
可恐可怖。
其變态真如上鳥獸蟲蛇。
莫能測度也。
△二明鬼神被燒譬五利使。
分二。
一總明利使。
處處皆有魑魅魍魉。
此以三界中鬼趣。
譬衆生具足五利之心。
形狀如此。
前貪嗔癡慢疑。
尚隻使得凡夫。
故曰鈍。
惟此身邊邪見戒。
這五樁無論凡夫逃脫他不得。
即四谛五陰。
觸着皆有。
如我欲學佛學聖。
他便在學佛學聖中。
令人不知不覺。
使你差錯了路頭。
故曰處處。
以其利于上五使也。
魑魅者。
物之精。
山澤之怪也。
西京賦雲。
山神虎形曰魑。
宅神豬頭人形曰魅。
魍魉者。
木石變怪也。
此四者。
能隐能顯。
若有若無。
巧怪百種。
變幻不一。
故以此譬衆生身邊邪見戒之心也。
△二别開五利。
分五。
一邪見。
夜叉惡鬼食啖人肉(至)鬥诤之聲甚可怖畏。
○此譬邪見。
由計斷常。
不信因果。
故名邪見。
夜叉此雲捷疾鬼。
譬邪見者。
撥無因果也。
人是善報。
譬出世因果。
邪見之人撥無善報。
如食人肉也。
毒蟲是惡報。
譬世間因果。
邪見之人撥無惡報。
如啖毒蟲也。
孚乳句。
廣雅雲。
孚亦生也。
乳者養也。
卵屬以爪護所生曰孚。
胎屬以身藏所産曰乳。
凡世間之法。
善惡各從其類。
從同類因。
生同類果。
藏護者。
因能有果名藏。
必得不失名護。
此言世間善惡。
各有所藏所護也。
夜叉争食者。
譬邪見人撥無善惡因果。
是争取食之也。
食既飽者。
乃邪見之心成就也。
惡心轉熾者。
增廣邪見之心也。
鬥争聲者。
内心成就。
外彰言教。
宣無因果之法緻令聞者堕落三途。
故言甚可怖畏。
△二戒取見。
鸠槃茶鬼蹲踞土埵(至)往返遊行縱逸嬉戲。
○此譬戒取。
執邪為道。
名非因計因。
如外道持牛狗等戒也。
鸠槃茶此雲甕形。
亦名可畏。
即無常殺鬼。
譬修有漏善。
能勝諸蟲也。
虛坐曰蹲。
實坐曰踞。
土捶。
即壟斷也。
譬外道修十善戒。
能生六欲天高處。
如土埵也。
離地一二尺者。
增修諸禅。
得色界定。
如上一尺。
得無色定。
如二尺也。
得升上界為往。
退堕下界為返。
妄起戒取之見。
如縱逸嬉戲。
蹲(音存)踞(音據)。
埵(音朵)。
捉狗兩足撲令失聲以腳加頸怖狗自樂。
○狗即苦果。
足譬苦因也。
邪戒本非是因。
虛妄計之為因。
堅持不舍。
如捉狗兩足也。
又謗世間無苦因果。
是撲令失聲。
返着邪戒為正修。
以苦舍苦。
如以腳加頸。
将苦為樂。
持說不定。
如怖狗自樂也。
[△@△]問。
佛令人持十善戒法。
為生天因。
亦是方便。
此何故作鸠槃茶譬答。
因不同也。
佛教正因。
久令增進。
必得正果。
今外道所持邪戒。
又謗世間無苦因果。
由其因果差錯。
故作此譬也。
頸(音景)。
△三身見。
複有諸鬼其身長大(至)發大惡聲叫呼求食。
○此譬身見。
于陰入界中。
妄計為身。
名身見。
豎入三世計我名長。
橫遍五陰計我名大。
計我自在。
不修善法。
即無慚愧。
名裸形。
以惡莊嚴故黑。
無功德資故瘦。
計我者。
不出三界。
故言常在其中。
計我在心。
發言宣說有我之相。
故言發大惡聲。
冀因此說。
望得道果。
故言叫呼求食也。
裸(音裸)。
瘦(音??)。
△四見取。
複有諸鬼其咽如針。
○此譬見取。
謂因此妄見。
通至非想。
名見取。
非想無常。
而計涅槃。
如咽細命危而保其壽。
故言其咽如針。
△五邊見。
複有諸鬼首如牛頭(至)饑渴所逼叫喚馳走。
○此譬邊見。
于身見上計我。
複計斷常。
執常非斷。
執斷非常。
随執一邊。
名邊見。
斷常二邊。
如牛頭二角。
為身是我。
為我是身。
依我見起邊見。
如頭兩角也。
計斷常之過。
能斷出世善根。
如食人肉。
能斷世善根。
如複啖狗。
或時計常。
或複計斷。
前後回轉。
如頭發髼亂。
計常即破斷。
計斷即破常。
如殘害??險。
無有智定飲食自資。
如饑渴所逼。
各陳一見。
如叫喚馳走也。
正明所燒已竟。
髼(音蓬)。
△二總結利鈍。
夜叉餓鬼諸惡鳥獸(至)如是諸難恐畏無量。
○初二句總結欲界煩惱之相。
上句結利使。
下句結鈍使。
次二句通結利鈍。
并是有漏之心。
無道味充食曰饑。
生死速疾曰急。
四向者。
見惑雖多。
不出斷常有無四句也。
窺窗牖者。
窺小視也。
明其邪觀空理。
雖有觀察。
非為正見。
所以不得廣大真空之境。
故如窺窗見空也。
後二句收廣總結。
由衆生不修正法。
邪解成非。
故至堕苦。
所以恐畏無量也。
明所燒之類。
譬十使已竟。
窺(音奎)。
牖(音有)。
△二明火起之由。
譬五濁。
是朽故宅屬于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間。
○三界是佛應化之處。
往來八千返。
豈非久故耶。
大窾雲。
此譬如來在世教化衆生。
令伏煩惱。
由應化他方。
暫時不在。
緻令衆生煩惱火起。
問。
上才言屬。
此便言出。
既屬則不出。
既出則不屬也。
此義何如。
答。
上不言屬。
則于己無幹。
何有救濟之情。
下不言出。
則并己被焚。
何有救濟之功。
則屬與出。
皆有關系也。
△三明火起之勢。
譬濁相。
于後宅舍忽然火起(至)摧折堕落牆壁崩到。
此去正明三界壞劫之相。
又前叙畜鬼。
二道境界。
已如是矣。
此似明地獄境界。
況地獄諸苦。
唯火為重。
又獄乃囚系之所。
況三界九地衆生。
無時解脫。
豈不成囹圄之場。
故知凡有系處。
獄義在也。
天台雲。
三界為宅。
五陰為舍。
四面是處所。
即身受心法也。
于四法中。
起四倒見。
則五濁八苦俱作。
故雲一時。
相續漸增。
故雲俱熾。
後宅舍者。
應即壞劫時至。
由衆生無明濃厚。
五濁渾深。
則四大四相。
我人熾盛。
則将三界有為福善。
并皆毀盡。
便是棟梁等震裂之相也。
爆(音報)。
△四明被燒之相。
譬衆苦。
諸鬼神等揚聲大叫(至)周慞惶怖不能自出。
○壞劫既至。
衆生福盡。
而起種種惡業。
與諸邪見。
是皆為業火之所逼也。
上以鬼神。
譬利使。
今言揚聲大叫者。
如計常者。
謂法定常。
以有還無。
無即是所計之常也。
計斷者。
謂法定斷。
唯此一死。
更無複續。
各執一見。
皆成決定宣說。
故雲揚聲大叫。
雕鹫。
譬鈍使。
鸠槃茶。
乃利使中戒取。
本不計斷。
今見無常。
但生疑怖。
而利鈍諸使。
并着不知出離之方。
故雲惶怖不能出也。
明地上火起。
譬欲界竟。
△二明穴中火。
譬色界。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毗舍阇鬼亦住其中。
○四禅之定。
如孔穴不深。
雖出于欲界。
不及門外虛豁。
猶得免于欲界之粗惡猛焰。
利使衆生。
亦得禅定。
故曰毗舍住中也。
毗舍。
即啖精氣鬼。
初二句鈍使。
次二句利使。
以十使粗細。
分高下也。
竄(音?)。
薄福德故為火所逼。
此方出其被燒之由。
然所以被燒者。
由薄福德故。
惡業增熾也。
天台雲。
孔穴中。
雖無猛??。
猶有熱惱。
如四禅中人。
亦為喜樂等愛細相煎逼也。
共相殘害飲血啖肉(至)臭煙熢?四面充塞。
○利鈍衆生。
得禅是同。
所計各異。
互相是非。
是共相殘害也。
既于禅定中起諸見。
則不能生無漏定慧。
耽着禅味。
如飲血。
着觀等五支。
如啖肉。
野幹。
譬欲界貪。
于欲界修未來定。
已斷此貪。
故曰前死。
禅定之貪。
如大惡獸。
能吞欲界諸貪。
故曰競來食啖。
欲界四倒八苦。
如猛??。
色界四倒八苦。
如臭煙。
以輕重分上下也。
又通身受心法。
及以四大。
故雲四面充塞。
?(音孛)。
△三明空裡火。
譬無色。
蜈蚣蚰蜒毒蛇之類為火所燒争走出穴。
○前欲界中。
以蜈蚣譬嗔。
今無色界中。
亦以蜈蚣譬嗔。
色界中言毒蟲。
即蜈蚣類。
故知嗔通三界。
毒蛇等。
厭色界定。
貪向無色。
厭色粗境。
觀無色法。
亦業運遷流。
是火燒出穴義。
[△@△]問。
上二界不行嗔。
何得言無色亦有蜈蚣等也。
答。
但言二界不行。
非謂二界絕無嗔也。
今言争走出穴。
是猶為業火所逼。
厭有趨空。
正是斷嗔之相。
鸠盤茶鬼随取而食(至)饑渴熱惱周障悶走。
○若得無色定。
以滅下界緣。
故雲随取而食。
非想居于最頂。
尚不免颠倒諸苦。
如頭上火然。
非想亦有八苦。
心生異念。
名生苦。
念念不住。
名老苦。
行心擾擾妨定。
名病苦。
退定是死苦。
求定不得。
是求不得。
求定不得。
皆緣有障。
是怨憎會。
失定之時。
名愛别離。
四陰心。
即五陰盛。
無無漏飲食所資。
故為饑渴所惱。
猶是輪回。
故慞悶走。
△四總結衆難非一。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災衆難非一。
此總結三界上下。
從粗至細。
俱不免為三毒諸惑之所逼迫。
是皆衆生情思萬變。
則所感之毒害火災。
非一種也。
此中諸家。
譬合新新特出。
唯天台所釋。
理事不背經。
既以火宅喻三界。
則鬼畜火難。
皆宅中所有之事。
若或以三途及事相。
随情釋者。
隻能盡五趣雜居人間之相似。
不能盡釋三界也。
故餘從天台而參。
以三相續。
及三途之相。
則可完火宅衆生所有之事。
而亦見一三界情境。
宛如畫矣。
頌總譬已竟。
△二頌别譬。
分三。
一頌長者見火。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至)長者聞已驚入火宅。
○宅主。
是能見之人。
門外立者。
如來在法身地上。
常懷大悲。
欲救衆生。
不處第一義空法座。
故雲立也。
聞人言等。
即十地菩薩。
作梵王帝釋。
而請轉法輪也。
又文句引經雲。
十方諸佛。
語釋迦佛雲。
汝有緣諸子。
在三界中。
善根将滅。
汝往濟之。
皆是聞有人言之義。
因遊戲等句。
乃是聞人所語之言也。
三乘諸子。
本未出三界。
何言來入。
曰。
或在大通佛時。
曾發大心。
是将出。
而尋即廢忘。
則又入矣。
如人出門。
才至門側而返。
亦名出而複入。
約理。
自性本淨。
非三界可拘。
因無明不覺起諸戲論。
便成生死。
故雲遊戲來入也。
昔結緣淺。
大善未着。
名稚小。
退大已後。
流轉三界。
無明所覆。
名無知。
耽三界有為善法及五欲樂。
名歡喜樂着。
長者聞而驚入者。
應前四面火起。
前曰見。
此曰聞。
乃全佛知見之義。
驚入者。
即智悲雙運也。
△二頌舍幾用車。
分二。
一舍幾。
方宜救濟令無燒害(至)此苦難處況複大火。
方宜者。
以大教拟宜。
是權實并行也。
告喻者。
即是說衆患難。
而教誡之也。
長行中。
但言火來逼身。
苦痛切已。
今頌中。
廣陳火相。
前四句。
明如來拟宜欲救。
惡鬼毒蟲。
總出利鈍見思之惑。
災火蔓筵。
是所燒之勢。
蔓筵者。
連綿不斷也。
毒蛇蚖蝮下。
廣明燒相。
文中雜列利鈍。
不複次第。
皆是總陳三界苦因苦果。
令人極生厭離。
而求出三界也。
蔓(音萬)。
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着嬉戲不已。
○頌上諸子不肯信受。
妙樂雲。
不受即無知。
亦是稚小。
無知之文略耳。
猶故樂着嬉戲不已者。
即耽戀見思。
而不求出要也。
無有大乘心願。
如來隻得施小教也。
△二頌用車。
分三。
一拟用三車。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至)即便思惟設諸方便。
初四句。
明拟宜之意。
益愁惱者。
衆生不受教化。
則如來悲心轉甚。
舍宅無樂者。
明三界因果無一法可樂也。
耽湎嬉戲者。
出其用小教之由。
良以衆生深着五欲。
如??牛愛尾。
由見思深重。
隻得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
若不用小。
則大小俱亡。
必為火害。
而身命皆失矣。
耽(音單)。
湎(音勉)。
△二歎車希有。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至)随意所樂可以遊戲。
妙寶者。
即權中蘊實。
乃方便中之妙寶也。
在門外者。
如示四谛。
令知出世。
即初示相也。
汝等出來。
即勸修也。
吾為下。
即作證也。
既曰造作。
則門外之車。
明權矣。
但如來以無數方便。
随衆生樂欲。
因機與教。
以見所說不謬。
亦證成所賜之不虛也。
△三适子所願。
諸子聞說如此諸車(至)到于空地離諸苦難。
此應長行諸子聞說心勇銳一節。
奔競馳走。
喻二乘見谛三十七品助道工夫。
前已釋明。
空地。
指偏空。
苦難。
即五趣諸苦。
△三頌等賜大車。
分四。
一頌免難歡喜。
長者見子得出火宅住于四衢坐師子座。
○向言在門外立者。
以子未出故。
今子既出。
故得安坐。
又大機未會。
故雲立。
小機已周。
故言安坐。
則立是冥利。
坐乃顯益也。
四谛俱屬真常出世大道。
曰四衢。
貪着滅谛。
不前進寶所。
故曰住。
[△@△]師子以表無畏。
見子免難。
可以施化。
故言今我喜無畏。
是不畏諸子堕苦也。
而自慶言我今快樂(至)是故諸人我今快樂。
○自慶者。
慶其得所化之機也。
佛于二萬億佛所。
曾教大乘緣種。
是生。
中間常熏小果成熟。
是育。
經多劫教道。
是長養甚難。
由大種弱微。
故雲愚小。
妄起五濁。
故雲無知。
由因感果。
故雲入險宅。
多諸二句述其所起見思之火。
大火二句。
述其被燒之勢。
而此二句。
正合著二惑之心。
我已下。
明歡喜之由。
是故下。
結歡喜之意。
△二諸子索車。
爾時諸子知父安坐(至)今正是時惟垂給與。
此處見彼父子機投好光景也。
父雲随汝所欲。
子雲惟垂給興。
如是一許一索。
多少切實。
直指雲。
約理。
諸子出界。
已悟性體。
故曰知父。
了知性無來往。
曰安坐。
以人空智。
向真空理。
曰皆詣父所。
不因索權。
無以開實。
此正是伊父子抑揚縱奪妙境。
切不得作死句讀。
△三等賜大車。
長者大富庫藏衆多金銀琉璃砗磲碼瑙。
如來藏中。
遍含一切。
未發現者。
故曰藏。
已發現者。
貯于庫中。
如前謂取要言之。
無量無邊未曾有法。
即庫中所有微少之物。
非如來藏中之廣有也。
今總庫藏之所有。
故言大富。
下言金銀等。
乃七支法财具足充滿也。
屋盛稱庫。
地盛稱藏。
以衆寶物造諸大車(至)四面懸鈴金繩交絡。
○因果之法。
總名衆寶。
約教。
修得有造義。
行多子多。
故車非一。
所以造諸車而複大也。
又須示方知。
起行修習名造。
以性泯修。
造還本有之理。
即諸大車之義。
餘皆如前釋。
真珠羅網張施其上(至)衆彩雜飾周匝圍繞。
○真珠等。
出幰蓋之相。
喻慈門非一。
猶如網孔。
一一孔中。
皆一真珠。
如衆慈門。
并稱于實。
前文但雲垂諸華璎。
秪是直令見者欣悅。
今雲處處垂下。
乃明衆機遍悅也。
衆彩雜飾。
譬垂化之處設應不同。
周匝圍繞。
譬攝物之宜無所阙少也。
柔軟缯纩以為茵褥(至)以是妙車等賜諸子。
前文曰重敷。
今加柔軟者。
以喻諸禅自在也。
又以細氎覆上。
乃增勝妙禅。
是以妙冠粗也。
茵者。
說文雲。
車中重席。
喻具足事禅。
異諸分小。
故雲藓白淨潔。
餘皆如前釋。
缯(音曾)。
纩(音曠)。
茵(音因)。
褥(音肉)。
氎(音牒)。
△四得車歡喜。
諸子是時歡喜踴躍(至)嬉戲快樂自在無礙。
○歡喜者。
得非所望之大乘。
故喜也。
遊四方者。
乘中道慧。
橫遊四種四門。
四種四谛。
豎遊四十一位。
究竟常樂我淨四德。
随處侍佛。
随處度生。
故曰自在無礙也。
頌開譬已竟。
△二頌合譬。
分二。
一合總譬。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衆聖中尊世間之父。
○上二句合位号。
下二句合名行。
兼合歎德義。
如來是七種方便。
賢聖中尊。
九種世間之父。
七方便者。
于九界中。
除四惡趣。
開藏通别三教菩薩。
共為七。
以子義通于一切故。
為九界之父。
由結緣者不多故。
方便隻言七處也。
一切衆生皆是吾子深着世樂無有慧心。
以佛眼等觀一切衆生。
皆有子義。
由世樂深着。
則慧心不發。
所以不肖佛也。
此合五道衆生兼三十子。
又通論三乘五性。
皆無其實。
故曰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合上其家廣大。
試觀三界中。
何事可樂。
猶之火宅。
不可耽戀也。
衆苦充滿甚可怖畏(至)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初二句。
總标諸苦。
次二句。
釋成三苦八苦。
即大火起之相。
末二句結成。
熾然者。
念念增盛也。
不息者。
念念生長也。
△二頌合别譬。
分四。
一頌合長者見火。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寂然閑居安處林野。
合上如來安隐得出。
寂則無著。
苦因除也。
安處無生。
苦果忘也。
此所以得五住盡矣。
正由寂然無事。
方見五濁諸子為火所逼。
起救濟之心。
安處林野者。
乃居他受用土。
與慈運悲之處。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至)而今此處多諸患難。
此合上見火譬。
上四句。
明是處是人。
皆系屬我矣。
既為我有。
得不設方便而救濟耶。
下二句如前。
文雲。
見諸衆生。
為生老病死之所燒煮。
惟我一人能為救護。
合上佛見此已便作是念。
我為衆生之父。
應拔其苦難一節。
△二頌合舍幾用車。
又二。
一合舍幾。
雖複教诏而不信受于諸欲染貪着深故。
合上未免生老死等。
教诏不信。
是法大機小。
貪着深者。
是情戀諸欲也。
由戀諸欲。
所以不信教诏。
△二合用車。
以是方便為說三乘(至)開示演說出世間道。
以是方便一句。
正拟用車之方便也。
合上但以智慧舍方便。
衆生不能得度。
示出世道者。
即三乘權小有餘涅槃也。
是諸子等若心決定(至)有得緣覺不退菩薩。
○若心決定者。
從苦法忍已上。
是真決定。
此一句。
總頌三乘馳走之位。
具足下四句。
各頌三乘争出之位。
三明者。
輔行引婆沙論雲。
宿命知過去苦。
生大厭離。
天眼知未來苦。
生大厭離。
漏盡能作正觀。
斷諸煩惱。
此三名明。
神境通。
但工巧而已。
天耳通。
但聞聲而已。
他心通。
但緣他别想而已。
故不名明。
不退義通。
亦兼三藏菩薩也。
此三乘人。
有聞演說四谛因緣者。
即具足三明六通。
成聲聞緣覺之出世間道。
有聞演說六度者。
即得不退菩薩之出世道也。
△三頌合等賜大車。
分二。
一正明等賜。
汝舍利弗我為衆生(至)一切皆當成得佛道。
說一佛乘。
合上悉與諸佛禅定解脫等。
汝等下。
合上是諸衆生脫三界者一節。
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