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三

關燈
者。

    即說一佛乘之語。

    一切皆當成佛者。

    由決定信也。

    又見如來語無虛妄。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至)所應稱贊供養禮拜。

     此合上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

    直指雲。

    真俗融。

    權實會。

    故曰微妙。

    超能所。

    泯聖凡。

    故曰清淨。

    世出世間無有過者。

    曰第一。

    十方谛求。

    更無餘乘。

    曰無有上。

    如妙蓮華。

    故佛所悅可。

     [△@△]言此一乘。

    于三界中。

    為第一者。

    過去現在已成之諸佛。

    由乘此而出三界。

    是為佛所悅可也。

    一切衆生。

    皆未成之諸佛。

    亦将乘此而出三界。

    則宜乎所應稱贊供養也。

    是則三世十方一切諸佛。

    唯乘此故。

    而得出離。

    豈不曰無有上耶。

     無量億千諸力解脫禅定智慧及佛餘法。

     合上我有無量無邊智慧等。

    此釋成所以有一乘之由。

    皆由如來具足諸力解脫禅定等。

    故能普為一切衆生。

    說一佛乘。

     △二合得車歡喜。

     得如是乘令諸子等(至)乘此寶乘直至道場。

     ○日夜者。

    初得佛知見中道智。

    如日。

    由一分無明未盡。

    如夜。

    又自具中道智光。

    如日。

    以慈悲入生死濟物。

    如夜。

    劫數者。

    常行二法。

    從劫至劫。

    利己利人。

    于此界他方。

    故雲遊戲。

    三乘之人。

    同入佛智。

    是謂乘此寶乘。

    直至者。

    中間更無屈曲回還。

    自發大心直至成佛。

     以是因緣十方谛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此方結勸信受。

    我唯說一乘。

    更無二三者。

    何也。

    以我本願。

    元為此一大事因緣。

    使一切人決定成佛。

    豈實有二三乘法。

    為衆生說耶。

    任汝向十方審谛誠求。

    唯一佛乘。

    更無餘法。

    唯除諸佛作方便說。

    容有之耳。

     △四頌合無虛妄。

    分二。

    一正合不虛。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至)我皆濟拔令出三界。

     至此始出成不虛之言。

    從前許三。

    而今普與一乘者。

    為其皆吾子也。

    既皆是子。

    則賜應平等。

    況汝輩累劫受苦。

    而我累劫救濟。

    必令脫諸苦。

    而至于樂。

    始完我為父者之職也。

     我雖先說汝等滅度(至)今所應作唯佛智慧。

     先說者。

    即佛于阿含。

    已許滅度也。

    謂我雖先說汝等已得滅度。

    但不過盡分段出三界而已。

    其實變易未忘。

    故非真滅。

    今所應作者。

    即悟入佛知見道。

    始融真俗。

    歸第一義。

    則一色一華。

    舉手低頭。

    皆為成佛正因。

    總皆融入佛智。

    而證一乘實相也。

     △二合釋不虛。

     若有菩薩于是衆中(至)所化衆生皆是菩薩。

     直指雲。

    此應長行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

    至于一佛乘分别說三一節。

    長行先叙羊鹿。

    後及牛車。

    今頌先牛車。

    以見小大互融權實不二也。

    自未度先度人。

    乃菩薩發心也。

    其發心之初。

    貴在直心。

    正念真如。

    真如之理。

    即是實相。

    達實相則權實可融。

    故曰皆是菩薩。

     [△@△]又若有菩薩者。

    即指發大心之人。

    于是衆中。

    即于此法華衆中。

    一心聽者。

    是無異緣也。

    實法者。

    即一乘妙法也。

    末四句。

    明此諸人從前雖因權得入。

    未是菩薩。

    迄今會。

    則權亦成實矣。

    故言皆是菩薩。

     若人小智深着愛欲(至)佛說苦谛真實無異。

     此下明有作四谛也。

    佛所說法。

    本無大小。

    由人機不同。

    故法亦有異。

    先明苦谛。

    以逼惱為義。

    總不出六道生死。

    谛者。

    審實不虛。

    聲聞人怖畏生死。

    不慕大乘。

    故曰小智。

    然所以無慕大之心者。

    由深着愛欲。

    着愛既深。

    苦曷以盡。

    故為之宣示苦谛也。

    心喜者。

    以機教相契也。

    既曰小智。

    非無智者。

    但于大乘。

    不生忻樂。

    今見投以苦谛。

    稱适所懷。

    故至心喜。

    得未曾有也。

    真實無異者。

    佛說苦。

    決定是苦。

    而不能令樂。

     若有衆生不知苦本(至)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前四句明集谛。

    以招感為義。

    則集是苦因。

    衆生集諸欲。

    而不能舍。

    豈識其為苦本。

    故如來以方便力。

    說諸苦因。

    皆以集諸欲。

    而緻諸苦果也。

    方便說道之道字。

    非謂道谛。

    如雲方便說與。

    此是世間因果也。

     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滅盡諸苦名第三谛。

     此明滅谛。

    以可證為義。

    衆生由諸苦所逼。

    不忘貪欲。

    則涅槃永失。

    若集盡苦滅。

    則滅谛之理。

    可證入矣。

    欲之一字。

    攝法甚寬。

    該三界所有一切諸欲。

    貪字。

    即攝嗔癡。

    為三毒。

    則貪欲二字。

    總六道輪回之本。

    是生因也。

    滅字。

    即永息輪回之義。

    是轉生死為涅槃也。

    若貪欲滅盡。

    則六道因亡。

    因亡而苦果永息。

    生死何依。

    苦盡而滅谛證矣。

    故曰滅盡等。

     為滅谛故修行于道。

     此明道谛。

    以可修為義。

    欲證滅谛。

    須修諸道品也。

    略則戒定慧。

    廣則三十七品。

    此為出世因果也。

     離諸苦縛名得解脫(至)我意不欲令至滅度。

     此出陳三乘非實之故。

    初二句重舉得脫也。

    集為能縛。

    苦為所縛。

    今但離苦集。

    名得解脫。

    其實非真也。

    次二句。

    徴雲。

    是人于何法得解脫。

    而曰非真。

    下二句。

    謂但離虛妄也。

    況無明已是虛妄。

    而見思依無明起。

    則更為虛妄。

    今二乘見思惑斷。

    是但離虛妄。

    稱解脫也。

    此秪脫分段。

    而未脫變易。

    故不得一切解脫。

    一切解脫者。

    即無作無滅之四谛也。

    佛說未實滅度者。

    以未得無上道故。

    況如來出世。

    本欲令人至無上菩提。

    方稱本懷。

    原不欲令人至有餘涅槃。

    但斷見思而便謂已得滅度也。

    今欲普令三乘同歸實相。

    故唯說一佛乘。

     我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衆生故現于世。

     此明佛欲使人必至究竟。

    然我本為三界大法之王。

    于權實諸智。

    皆得自在。

    所謂舉權則實在其中矣。

    今乘此無礙輪。

    示生三界。

    無非為欲安隐衆生。

    而出現于世。

    豈忍人不至究竟。

    而便謂滅度。

    此結前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之案。

    百行偈頌前長行已竟。

     △二六十五行勸信。

    分二。

    一标章。

    又二。

    一标可說不可說。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此正囑付身子。

    于法當鄭重也。

    法印者。

    即如來三昧海印。

    所謂森羅萬象一法所印也。

    況如來持此法印。

    印定九界衆生必至佛果。

    以利益世間故。

    特為開示演說。

    但非機不說。

    說之恐至起謗法因緣。

    此為如來鑒機妙用。

    汝當知也。

     △二标可通不可通。

     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此方囑身子等。

    他後須觀機逗教。

    勿亂通也。

    或在此界天上人間五道類中。

    或他界乘通乘願。

    随處行化。

    皆是所遊之方。

    勿妄宣者。

    非機勿說也。

    勿妄傳者。

    是機當授也。

    若非機為說。

    必至生謗堕苦。

    則失自拔苦之悲心也。

    是機不與。

    必誤妙嚴之樂。

    是失自與樂之慈門也。

    此是囑持法印者之當慎。

     △二釋義。

    分二。

    一釋可說不可說。

     若有聞者随喜頂受當知是人阿惟越緻。

     此下總标三種能信之人。

    即得大利益也。

    直指雲。

    先出一類大乘之機。

    聞此生佛平等之法。

    一念随喜者。

    即現生證不退果。

    以顯頓教頓機之利益也。

    須知此中更有況顯之意。

    言随喜頂受。

    不過暫時聞經生信樂者。

    随喜尚得阿惟越緻。

    況一心誠求者。

    況專心修習者。

    其益可較。

     若有信受此經法者(至)恭敬供養亦聞是法。

     此明中乘之機。

    一念信受此生佛平等之理者。

    是久遠劫。

    曾種大乘之因也。

    見佛是緣因。

    供養是福因。

    聞法是慧因。

    遠因既深。

    一聞即信。

    此以顯昔緣之不昧也。

     若人有能信汝所說(至)及比丘僧并諸菩薩。

     此又明一種大心凡夫。

    從身子處。

    聞此生佛平等之理。

    能深信者。

    便得入四聖流矣。

    一見佛。

    二并汝者。

    即聲聞。

    三比丘僧。

    攝緣覺。

    四并諸菩薩。

    已上三段。

    見承法華之力。

    而開佛知見。

    深達實相。

    便見心佛衆生三無差别矣。

    則知信字。

    即根本智。

    以顯信為入道之本。

    信能開佛知見。

    故信真則悟入無難。

     斯法華經為深智說(至)随順此經非己智分。

     此總結三乘淺深。

    以明法因機别也。

    深智。

    即實相根本智。

    如文殊等。

    淺識者。

    即五趣識情。

    如不睹不聞等。

    迷者不信。

    由識所使也。

    悟者深信。

    因智而契也。

    一切聲聞下四句。

    揀三乘人。

    偏空力弱。

    不及受大。

    汝舍利下四句。

    指當機。

    以信解而得親證。

    是初住位。

    末四句。

    指千二百人。

    因聞譬喻。

    乃依佛語。

    随順法性。

    而得證入。

    終非己力所能入也。

    三乘聖衆尚于此經。

    信分深淺。

    況凡夫耶。

    可見如來智慧甚深難入。

    但以如來知見力故。

    知一切三乘五性之機。

    若深智聞而生信。

    即可說也。

    淺智不信。

    則不可說。

     △二釋可通不可通。

    又二。

    一用大悲門惡人莫說。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至)聞不能解亦勿為說。

     此詳明勿妄宣傳之誡。

    憍慢者非他。

    即是聞法未證之人。

    妄謂有所取證。

    故多憍??慠慢也。

    懈怠者。

    亦即是不勤求無上乘人。

    此等既着我見。

    必無樂欲之心。

    若強為說之。

    是妄宣說。

    此為計我取證者。

    不可說也。

    次明凡夫人但知着欲為樂。

    況深著者。

    迷之猶甚。

    必不欲聞。

    縱聞無心領解。

    如此者說之何益。

    此為凡夫無智者。

    不可說也。

    且而妙法實相。

    為諸佛之所護念。

    豈容妄宣。

    故以此兩種不聞不信人。

    對前三種能聞能信者。

    罪福皎然。

    如上文。

    才能随喜頂受。

    便現生住不退地。

    續佛慧命。

    則知為親近諸佛者。

    必成佛子。

    暫時随喜信受之人。

    其利益廣大如此。

    況久修實證者耶。

    今以此不信受者。

    必生毀謗。

    由謗故苦。

    故下出陳不信之罪。

    亦甚苦甚重也。

    要知妙法功力不可思議。

    緻令信者之福。

    與不信者之罪。

    皆不可得而思議也。

     若人不信毀謗此經(至)汝當聽說此人罪報。

     此言毀謗經斷佛種。

    是大惡。

    不啻出佛身血也。

    不信者。

    即自斷善根。

    雖則如來廣大知見智慧神通種種三昧無量方便本自具足。

    由不信故。

    則皆失之。

    因失其樂。

    必緻堕苦也。

    毀謗者。

    毀其無有将來成佛之因。

    謗其無有将來出世之果。

    因果雙亡。

    是斷滅義。

    一切世間者。

    此經為九界之根本也。

    既謗此經。

    即斷九界成佛之因。

    故曰斷一切世間佛種。

    颦蹙者。

    謂颦眉蹙額。

    不欲聞也。

    不信二字為總。

    毀謗。

    是不信之言。

    颦蹙。

    是不信之貌。

    疑惑。

    是不信之心。

    以三業俱犯故。

    感報不輕。

    颦(音貧)。

    蹙(音足)。

     若佛在世若滅度後(至)此人罪報汝今複聽。

     上明斷世佛種。

    罪已難逭。

    此又兼謗三寶。

    故共陳罪相。

    若佛在世一句。

    是謗佛兼謗佛所說之法。

    佛滅度後。

    乃單謗其所說經也。

    見有讀誦書持經者。

    或輕賤。

    或憎嫉。

    或懷恨。

    此皆謗持法華之弟子。

    故曰罪報複聽。

    向下總前謗佛謗法謗僧之罪。

    共出陳之始。

    不緻文繁也。

    诽(音斐)。

    嫉(音疾)。

     其人命終入阿鼻獄(至)如是展轉至無數劫。

     然謗經不信之邪人。

    多是法中假名冒竊者。

    所謂師子身中蟲也。

    非世俗無知識者。

    能緻謗法因緣也。

    此償報中。

    依直指。

    分為十段。

    一明謗經者。

    初生地獄報。

    由現生不信妙法謗佛法僧。

    皆是輕毀最上最尊之果。

    故死堕地獄。

    亦墜最下最苦之塗。

    由生謗時。

    迷己迷人。

    故感報劫數。

    展轉增長也。

    問。

    何故不陳地獄苦狀。

    答。

    以受罪不一。

    地獄不一。

    而況劫數長久。

    謗能盡說。

     從地獄出當堕畜生(至)斷佛種故受斯罪報。

     二明謗經者。

    轉入畜生報。

    照常論謗大乘經者。

    從地獄出。

    堕餓鬼中。

    此不标鬼趣。

    理應有之。

    或文略耳。

    又則鬼道受報。

    人無知者。

    如地獄苦報。

    亦不詳陳。

    況鬼但受苦。

    畜生兼償債。

    故今以人所共知見者為言。

    使人必當敬信大乘經典。

    勿毀謗也。

    然所以堕畜生者。

    由前生憍慢之時。

    披師子服。

    作野幹鳴。

    故今作如此報也。

    正當诳妄說法之時。

    不知三德一心之正宗。

    故感形??瘦。

    權實不明。

    報之黧黮。

    将俚語外飾。

    故報以疥癞。

    假法虛妄。

    損正信故。

    感人觸娆。

    恃法惡賤他賢。

    仍報之為人惡賤。

    過受利養。

    故報之饑渴。

    失人正慧。

    故報骨肉枯竭。

    生時自無實益。

    故受楚毒。

    死後移污于人。

    故被瓦石。

    此為謗經所招之畜生。

    報應一也。

    ??(音窟)。

    黧(音離)。

    黮(音坦)。

    娆(音饒)。

     若作馲駝或生驢中(至)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三明負重畜生報。

    馲駝與驢。

    惟以負重為用。

    是謗法之人。

    還其憍慢自重之報。

    因中毀謗之言加人。

    果上杖捶之苦加己也。

    因中多諸邪解。

    诳惑于人。

    果上但念水草。

    無别所知也。

    馲(音洛)。

     有作野幹來入聚落(至)受諸苦痛或時緻死。

     四明病苦畜生報。

    先世于聚落中。

    妄自稱尊。

    受人恭敬。

    故今還來于此。

    作野狐精。

    以昔不明法體。

    故感疥癞。

    昔時權實未融。

    故感一目。

    昔時鼓弄妖惑。

    烏合群黨。

    無法利于人。

    故感童子無知者打擲之。

    昔時惑人。

    不知休止故感受痛苦。

    而緻于死。

     于此死已更受蟒身(至)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五明嗔毒畜生報。

    因中見持經者。

    而懷結恨。

    故感蟒身。

    況妙法具五分法身。

    真理由謗。

    故感五百由旬之量。

    聞大法而颦蹙不喜。

    故感聾騃無足。

    腹行用酬多伎。

    咂食以償貪饕。

    因中假法終身受樂。

    果中受苦應無休息也。

    蟒(音莽)。

    騃(涯上聲)。

     若得為人諸根闇鈍(至)若有所得尋複忘失。

     六明轉生人道報。

    償理智無知。

    報有三種。

    一六根不具。

    二誤醫增疾。

    三橫罹他殃。

    因中法眼不明。

    故報以諸根暗鈍。

    三身不能别白。

    故報以矬陋。

    權實不明。

    報以兩手??曲。

    正信不立。

    報以兩足躄折。

    無擇法眼。

    故盲。

    厭聞妙法。

    故聾。

    不信常住法身。

    故背伛。

    因中以妄語惑人。

    故感人不信。

    法說非法。

    故口臭。

    教惑愚人。

    故為魑魅所著。

    虛受恭敬。

    故貧賤。

    理行俱虧。

    故多病痟瘦。

    理智俱失。

    故無所依怙。

    憎嫌持經之人。

    故感人不在意。

    不以法為懷。

    故尋複忘失。

    總為不明大法。

    妄談般若。

    以謗法故。

    感報如是。

    矬(坐平聲)。

    陋(音漏)。

    ??(音連)。

    躄(音碧)。

    伛(于上聲)。

    痟(音宵)。

     若修醫道順方治病(至)設服良藥而複增劇。

     七明貪利謬說報。

    佛為三界醫王。

    能瘥五趣三乘生死等病。

    瘥病之藥。

    悉具此經。

    凡人一受師教。

    便得悟佛知見。

    則身心病盡。

    頓出輪回。

    邪見衆生。

    不信佛大乘正法。

    為利養故。

    謬妄宣傳。

    自誤誤人。

    故報以為醫。

    但知順方治病。

    不得藥理。

    不識病原。

    而返增他疾。

    如衆生本求妙果。

    而貪利者。

    妄說空相。

    緻令聞者錯亂修習。

    喪法身。

    斷慧命。

    故報以醫人緻死。

    己實未得。

    而返不受人教化。

    故自病無人救療。

    設有以正法開導。

    即生嗔惱。

    故服良藥。

    而增他疾也。

     若他反逆抄劫竊盜(至)生辄聾啞根不具。

     八明展轉訛傳報。

    前人為利妄說。

    後人遞相沿習。

    故感報橫殃。

    宜矣。

    以下總結。

    如上三種謗經堕苦之人。

    以因中謗佛故永不見。

    謗法故永不聞。

    因嫌恨衆僧。

    故常生難處。

    失三寶種。

    則狂亂。

    遠離正法。

    故長劫受苦。

    邪見衆生。

    因無慧目。

    甘心不聽。

    而起謗法因緣。

    故生時即便聾啞。

    辄(音懾)。

     常處地獄如遊園觀(至)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九明複處地獄報。

    以償背法自适之愆也。

    由不向正理。

    故常居地獄。

    以正法為戲。

    故如遊園觀。

    戲法之心不舍。

    故報之如己房舍。

    所作不淨。

    故與畜生同處。

     若得為人聾盲喑啞(至)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十明再生人道報。

    以酬所餘之業也。

    若得者。

    不定之辭。

    謂罪重必更生地獄。

    設若罪苦稍輕。

    或得為人。

    依然六根不具。

    四事俱衰。

    因中假法得富樂莊嚴。

    果中得貧苦衆病莊嚴。

    智人弘法。

    以三身四智六度萬行。

    而為衣服。

    邪人謗法。

    以水腫幹痟。

    而自莊嚴。

    弘法之人。

    口吐華香。

    身心皎潔。

    謗法之者。

    身常臭處。

    垢穢不淨。

    智人悟佛知見。

    四相頓空。

    三毒永息。

    邪者迷佛知見。

    深着我人。

    三毒增長。

    戀着生死。

    故淫欲熾盛。

    智性昏迷。

    故不擇禽獸。

    以上十段總屬謗經之報。

    故一一結雲。

    獲罪如是。

    悲哉。

    謗法者可不懼乎。

    疥(音戒)。

    癞(音賴)。

    癰(音雍)。

    疽(音苴)。

     告舍利弗謗斯經者(至)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此結前謗者莫說。

    起後信者當說也。

    前十段。

    既将罪相一一出陳。

    使人知謗經乃衆罪根本也。

    故告當機領旨。

    且雲。

    此但略說耳。

    若盡為說者。

    劫可窮。

    而罪相不可窮也。

    末四句。

    照應章初。

    我此法印。

    在所遊方。

    無智者勿妄傳也。

    妙樂問。

    謗經生罪。

    則經返為緻罪之緣。

    何益于人。

    答。

    罪福皆由心自起。

    佛意本為接濟衆生。

    出生死海。

    在聞經之人。

    一念真信。

    當下妙契本心。

    即是成佛之緣。

    不信之人。

    反生謗毀。

    便是不信自心是佛。

    失其根本。

    轉無量妙樂。

    而成極苦。

    此唯自心取緻也。

    于經何涉焉。

    如迷方者。

    乃迷者過。

    非聚落過也。

     △二依大慈門。

    善者當說。

    分二。

    一分五對釋。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此以過現作對。

    雖标五雙。

    不出十度。

    唯行十波羅蜜法者。

    可以為說。

    前六句明現在機。

    直指雲。

    以智度為體。

    故首言利根。

    性相雙融。

    故曰明了。

    差别了了萬行圓明。

    故曰多聞強識。

    此為求經緣也。

    若人曾見下。

    方是明過去因。

    以施度為體。

    億千佛所植福修善。

    則其施殊勝。

    無以喻也。

    能所兩忘。

    曰深心。

    施不退轉。

    曰堅固。

    知音雲。

    所施植福。

    不求人天小果。

    故雲深心堅固。

    由此因緣具足。

    故當為說也。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此以上下作對。

    精進修慈。

    是愍下也。

    以進度為體。

    知音雲。

    常修慈心。

    勤與樂也。

    不惜身命。

    勤拔苦也恭敬無異。

    是尊上也。

    以禅度為體。

    無異心。

    是心定。

    離愚處山。

    是身定。

    又無異心。

    是入息不居陰界。

    乃一理恭敬也。

    離愚處山。

    是出息不涉衆緣。

    為無染恭敬也。

     又舍利弗若見有人(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此以内外作對。

    舍惡近善。

    是外求。

    以方便度為體。

    舍惡。

    是離俗方便。

    得近權智。

    近善。

    是趨真方便。

    得近實智也。

    清淨持戒。

    是内護。

    以戒度為體。

    知音雲。

    持戒如珠。

    成六根清淨之因。

    求大乘經。

    得開佛知見之緣。

     若人無嗔質直柔軟(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此以自他作對。

    愍衆敬佛。

    是自行。

    以忍度為體。

    知音雲。

    質直柔軟。

    不為人所辱也。

    愍衆敬佛。

    是不辱于人也。

    質直者。

    心如直弦。

    一切真實。

    以真實故。

    不為人嗔。

    以柔軟故。

    自亦無嗔。

    自既證得柔順忍三昧。

    故常愍念一切嗔恨虛假衆生也。

    自既知諸佛所證如是三昧。

    故常生恭敬也。

    淨心說法。

    方是化他。

    以慧度為體。

    于衆中得心淨。

    是以慧自利也。

    譬喻說法。

    以慧利人也。

    問。

    此人既能于大衆中。

    以淨心說法。

    可謂具真慧矣。

    況又能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說無礙法。

    似乎自利。

    已得何言。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答。

    豈不聞諸佛開權。

    但曰以種種因緣等。

    随宜說法。

    此雖曰譬喻言辭說法無礙。

    但得權乘。

    未竟實理。

    故須當為說此妙法也。

     若有比丘為一切智(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此與下段始終作對。

    四方求法。

    乃參請之始也。

    以力度為體。

    知音雲。

    為智求法。

    則信力甚深也。

    樂大不小。

    乃慧力甚大也。

    一切智者。

    實智乃為一切智之本。

    今所求者。

    求如來妙智也。

    四方求者。

    是廣求福慧。

    合掌頂受。

    乃受持之切也。

    求大乘經。

    是欲趨佛果。

    不受餘經者。

    欲起利人之行。

    故不習小乘以求自了也。

     如人至心求佛舍利(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頂受專修。

    是歸憑之終也。

    以願度為體。

    知音雲。

    不求餘經。

    願不欲小也。

    未嘗外典。

    願遠諸邪也。

    舍利。

    乃佛身之分。

    正求之當切。

    故言如人志心。

    謂求經之心。

    如求舍利等也。

    如是至誠求得。

    一心頂受。

    如獲至寶。

    既得深信大乘。

    豈複有志念小乘。

    而更欲外道典籍者乎。

     △二總結應說。

     告舍利弗我說是相(至)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是相者。

    即上十種善相。

    然亦略言之耳。

    若廣說持經得益者。

    窮劫不緻盡也。

    前教勿妄說者。

    由不信不解。

    返為堕苦之緣。

    故曆舉謗者十種罪相令聞之。

    縱不信不解。

    亦勿生謗。

    則于将來。

    亦為漸入佛慧之緣也。

    此舉十種信解者。

    必得成就聖智。

    繼佛妙果。

    須當為說妙法華經也。

    然世尊将信毀二種。

    善惡果報。

    顯然舉出。

    使人知疑信善惡。

    翻覆成敗。

    有如此者。

    斯可謂分别解說之極矣。

    此六十五行。

    以罪福勸信已竟。

    直指雲。

    此品因千二百不悟佛知見。

    乃重煩世尊入泥入水。

    立此譬喻。

    由此喻。

    知三界空華。

    知衆生如夢。

    知定業難逃。

    知惡習當斷。

    知權實不二。

    知真俗一如。

    知心佛平等。

    知佛為一大事因緣出世。

    知深信定入佛乘。

    知毀謗定當堕落。

    知信解必得受記。

    惟此一品。

    前含方便。

    後攝因緣。

    黑白二門。

    皎如日月。

    善哉譬喻。

    真不可得而思議者也。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