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二

關燈
楚衡雲峰沙門 智祥 集 方便品第二 品節雲。

    此品來意。

    因前入定放光所現。

    妙明真境。

    直欲當機目擊現證默契不言之表。

    奈何眼鈍頭迷。

    未達寂滅離言之道。

    世尊隻得從三昧起。

    複假言說。

    曲唱傍通。

    以為接引。

    凡涉言诠。

    總為方便矣。

    華嚴疏雲。

    方便有二種。

    一遠。

    二近。

    遠則四十年前所說諸經。

    皆為今經方便。

    故雲。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近論即今入定放光動地等。

    俱為方便。

    故雲。

    今佛放光明。

    助發實相義。

    以如來出世本懷一向未吐。

    今日盡情披露。

    由所化之衆機緣已熟。

    今将盡廢三乘之權。

    以顯一乘之實。

    欲滿出世本懷。

    所以世尊出定。

    極歎佛智甚深。

    正欲啟當機欣樂之心。

    且不即談。

    恐駭觀聽。

    故得三請而後說。

    曆叙三七思惟。

    将一乘分别說三。

    正顯三乘是假。

    蓋為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别說諸果。

    又雲。

    今我喜無畏。

    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故此品已下。

    判為開佛知見。

    謂開顯如來真知見故。

    經雲。

    吾從成佛已來。

    種種方便。

    則不獨今日放光等為方便。

    乃四十年中。

    無非方便。

    又雲。

    過去無量佛。

    無數方便力。

    則方便又不止一佛施也。

    又雲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此又不止一乘三乘六度等法為方便。

    則舉手低頭。

    聚沙畫像。

    以至散心入塔。

    無非為一大事因緣之方便也。

    方者法也。

    便者用也。

    謂佛善以方法便用。

    巧逗三乘。

    誘進寶所故。

    前品序分已竟。

     △二正宗分。

    從此去至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

    共十五品半。

    為正宗。

    又本迹二門。

    各有三分。

    前品亦是迹門序分。

    從此去至授學無學人記。

    共八品。

    為迹門正宗。

    今就近以迹門正宗。

    又分為二。

    一迹門開顯。

    又二。

    一略開三顯一。

    分二。

    一略陳開顯。

    分二。

    一雙歎二智。

    又二。

    一長行。

    又二。

    一寄言歎。

    又二。

    一明諸佛權實。

    分三。

    一雙歎。

    複二。

    一經家提叙。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

     爾時者。

    即文殊彌勒賓主問答已竟之時。

    安詳者。

    徐徐緩緩也。

    起出也。

    對入字言。

    前入定乃如來将自受用一段。

    真境顯露。

    與人示如如理。

    此時會衆。

    見此土他土。

    皆不可思議。

    則人人胸中。

    皆有一段不可吐露光境。

    憶如來出定。

    必應天搖地震。

    海湧山騰。

    及今出定。

    興無緣大悲。

    示如如智。

    仍不動聲色。

    安然從三昧起。

    不待請問。

    而告舍利弗者。

    正欲使人領悟此妙法。

    一味尋常。

    非奇非怪也。

    故此用安詳二字。

    甚妙。

     [△@△]問。

    會中無限人。

    而獨告舍利弗者。

    何也。

    答。

    如來本為不知不信者。

    顯彰方便。

    故有開示悟入之談。

    先在定中。

    有文殊實智。

    對答發明。

    今出定。

    又必因身子。

    權智顯示。

    乃融二智于一真也。

    況身子本大權示現。

    為小乘中智慧第一。

    将欲破小顯大。

    故先告之。

    以動群輩耳。

    又問。

    如來恒常在定。

    何得言起。

    若有出入。

    不名正定。

    答。

    豈不知此為方便耶。

    既屬方便。

    如來何嘗出定。

     △二正歎二智。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既曰諸佛。

    即該十方三世。

    其實即一佛也。

    智慧。

    即本經曰妙法。

    曰實相。

    曰一乘者。

    乃諸佛證得無上菩提之如如真智。

    向來定中放光。

    亦此乃實智也。

    此智不可以名名。

    不可以見見。

    所謂甚深者不可測也。

    無量者。

    不可拟也。

    試觀善财于普賢一毛孔中。

    行一步。

    過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

    如是次第行。

    至盡未來際。

    尚不能知此毛孔中。

    刹海次第。

    況佛境耶。

    是則諸佛智慧。

    實不可測知。

    故曰甚深無量。

    天台曰。

    此歎實智。

    言諸佛者。

    非三教化他權實。

    乃諸佛自行權實也。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門有開啟義。

    有出入義。

    曰智慧門者。

    乃以實智。

    開發顯露。

    作差别說。

    乃權智也。

    非實外别有。

    離離不合者。

    謂之權。

    乃佛于定中。

    放光現瑞。

    圓彰十法界染淨差别。

    使人人見之。

    而謂得未曾有者也。

    難解入者。

    由會衆睹此光相。

    各自生疑。

    鹹言莫知此光所為因緣。

    彌勒亦因之以問文姝。

    雖文殊拟古酬答。

    尚待惟忖。

    豈易易解入者也。

    謂聲聞不知者。

    良以世尊降迹人間。

    手指天地。

    及四十年中。

    拈弄指點。

    無非明彰此智示人人本有也。

    而二乘返謂之非己智分。

    其間以種種語言。

    曲唱傍通。

    無非洞啟斯門也。

    而二乘返謂之教菩薩法。

    是則一切聲聞。

    不自信知有如是智慧。

    又不領悟如來有如是智慧之門。

    故曰。

    所不能知。

    天台曰。

    此歎權智。

    諸佛以實智證理。

    權智說法故也。

     △二雙釋。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至)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上說難解難入。

    是警其未悟。

    此方出陳諸佛所修樣子。

    使會衆有所取法。

    故徴釋之。

    所以者何一句。

    是雙徴二智。

    下單釋實智。

    言何故諸佛智慧如是甚深不可量也。

    曰諸佛因中。

    不似汝輩懈怠。

    陰循所親近者。

    則有百千萬億無數佛也。

    一一諸佛。

    所有道法。

    無不盡行。

    無不通達。

    所謂水積不厚。

    則負大舟也無力。

    由力用深遠其所得之慧。

    故有如是甚深無量也。

     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此方釋權智也。

    智慧之門。

    何故亦難解難入也。

    曰須知諸佛因中所行。

    由其勇猛精進。

    故得入難入之門。

    一入是門。

    則發用深廣。

    辨才無礙。

    便緻名稱普聞。

    則所有言說。

    理應其難解難入也。

    意顯二乘不能解入者無他。

    在不勇猛精進耳。

    汝二乘人。

    才得個有餘涅槃。

    便謂所得弘多。

    豈有親近無數諸佛之願乎。

    況蓄志愚劣。

    豈有勇猛精進名稱普聞之因乎。

    于菩薩法。

    心不喜樂。

    何有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之果乎。

    我故謂汝等所不能知也。

     △三雙結。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天台雲。

    此結成實智。

    稱真究竟。

    曰成就。

    到彼岸底。

    曰甚深。

    昔所未說。

    曰未曾有也。

     随宜所說意趣難解。

     ○此結成權智。

    稱機适會。

    曰随宜。

    非七方便所知。

    曰難解。

     [△@△]由諸如來曾近多佛。

    勇猛精進。

    行多善故。

    所得深而所知廣。

    至于應機接物。

    若權若實。

    無不盡其底蘊。

    如明珠走盤。

    縱橫不滞。

    宜其令人難解難入。

    此引諸佛。

    有如是行學。

    明驗如是。

     △二明釋迦權實。

    分三。

    一雙歎。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至)引導衆生令離諸着。

     如來将欲開示此段光明。

    使二乘人。

    必知有此一大事因緣。

    故先引無數諸佛。

    證極此道。

    未有不從親近中來。

    未有不從精進中得。

    先将他佛說明。

    然後方說到自己。

    使一切人。

    必悟必入也。

    天台雲。

    吾從成佛已來。

    是先歎實智。

    既曰成佛。

    則先得實智之本。

    自利已滿。

    種種因緣下。

    方歎權智。

    因緣者。

    遠指大通佛時為王子之因緣。

    近謂四十年倒腹傾腸。

    無非為此事作因緣也。

    譬喻者。

    小乘中以芭蕉水沫喻。

    大乘中以幹城鏡幻喻。

    如本經所有。

    皆種種喻也。

    廣演者。

    以一法開無量法。

    說如三乘九部等。

    巧逗諸根。

    故曰無數方便。

    離諸著者。

    說散十善。

    離三途着。

    說淨十善。

    離欲界着。

    說三藏。

    離見思着。

    說菩薩法。

    離涅槃着。

    說如來道法。

    離順道法愛着。

    故曰諸着。

    然世尊既自己證得。

    豈忍坐視。

    而不為人開示也。

    奈何一切人。

    終曰圓覺。

    而不能證入。

    方與顯示。

    彼諸二乘。

    如丸塞耳。

    如葉遮睛。

    如來見其蒙然若昧。

    隻得屈垂方便。

    作種種因緣譬喻。

    廣分别說。

    亦不過引導于人。

    離諸着耳。

     △二雙釋。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此雙釋二智。

    曰何故如來能引導衆生。

    離諸着耶。

    如來具足方便知見波羅蜜故。

    則知見即實。

    方便即權也。

    知見上既有如來二字。

    則非泛常所知見也。

    如來證此難思妙法。

    則知無不盡。

    見無不到。

    良以諸佛所證。

    妙莊嚴海。

    不可思不可量。

    最深最秘是前所謂甚深者。

    而如來無不知也。

    不可說無有邊。

    最廣最懸。

    是前所謂無量者。

    而如來無不見也此即是如來無上菩提之知見波羅蜜。

    如來究竟至此。

    仍将所知見者。

    為一切衆生開示之。

    使一切人悟入之。

    則開示固佛知見。

    而悟入者。

    必證佛知見也。

    衆生至此。

    與佛無殊。

    皆為如來之方便引入。

    則二智一一皆徹法底岸。

    故總曰波羅蜜皆具足也。

     △三雙結。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至)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此方出陳。

    前歎諸佛科中。

    雲諸佛智慧。

    故此言如來知見。

    前曰甚深無量。

    此曰廣大深遠。

    是佛佛所證。

    無二理也。

    此結成實智。

    前言諸佛所得之慧。

    皆從無量佛邊。

    行無量行。

    勇猛精進而得。

    則此言十力無畏等法。

    一一皆深入。

    而無邊際。

    豈非勇猛精進于諸佛所行一切善法。

    而得者乎。

    故前結雲。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此言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但甚深明實。

    此一切顯權也。

    世尊自釋自結雲。

    如來所知者廣大。

    所見者深遠。

    而所成就者。

    皆未曾有法。

    決非汝等淺知劣見能解能入也。

    無量有四。

    即慈悲喜舍也。

    以小乘不度生。

    故不得此。

    無礙亦四。

    一法無礙。

    以一法演無量法故。

    二義無礙。

    以一義演無量義。

    三辭無礙。

    以一音演無量音。

    四樂說無礙。

    即稱機說法。

    無厭倦故。

    力有十種。

    一是處非處智力(知可度不可度)。

    二三世業報智力(謂知有障無障)。

    三根勝劣智力(知信等根有軟中上)。

    四種種界智力(謂三乘五性等。

    界即性也)。

    五種種解智力(或貪财利好名聞等。

    亦名欲力)。

    六一切至處道智力(知衆生種種所行。

    若出離行。

    若不出離行。

    各能至果)。

    七禅定解脫三昧樂淨智力(如有漏無漏等)。

    八宿住念智力(知前際名姓苦樂等)。

    九天眼智力(謂死此生彼。

    堕善惡趣。

    大小好醜等)。

    十斷諸習智力(即漏盡智)。

    小乘不求佛道。

    不學十力。

    故所不知也。

    無畏有四。

    一者一切智無畏(設有難雲。

    若佛是一切智者。

    有諸比丘。

    從他方來。

    應宜知之。

    何故問言安樂住否。

    佛于此難。

    安隐無畏。

    答雲。

    我是一切智人。

    但是攝受彼來者故。

    随順世間師資人情。

    作是說耳)。

    二漏盡無畏(設有難雲。

    佛既漏盡。

    何故愛語羅雲。

    而罵調達。

    佛于此難。

    安隐無畏。

    乃語彼雲。

    我實漏盡。

    但随其根。

    而調伏故)。

    三說障道無畏(設有難雲。

    佛說欲愛實能障道。

    何故預流一來。

    尚于妻子而生愛欲。

    佛于此難。

    安隐無畏。

    而謂彼言。

    我說欲愛障登三果。

    及阿羅漢。

    非初二果可能離也)。

    四說苦盡道無畏(設有難雲。

    佛說聖道。

    能盡諸苦。

    何故羅漢而受瘡潰蛇蟄之苦。

    佛于此難安隐無畏。

    而謂彼雲。

    我說聖道實能盡苦。

    但說未來。

    非觀現在故。

    于四法中。

    初離所知。

    二離煩惱。

    三是出離障。

    四是出離道。

    以小乘不盡諸障。

    有怯弱。

    故不知此)。

    解脫者。

    謂不思議解脫。

    無障礙解脫。

    淨觀察解脫。

    乃至無餘境界解脫。

    此十為首。

    有無量百千解脫門。

    由小乘唯得三解脫門。

    故不知此。

    三昧者。

    普光三昧。

    方綱三昧。

    海印三昧。

    乃至無礙輪三昧。

    亦有無量百千三昧。

    而諸如來皆悉成就。

    廣如華嚴經說。

    由小乘耽寂滅定。

    故不知此。

    禅即無上乘禅。

    定即首楞嚴定。

    如上所有。

    如來一一皆深入無際。

    不獨隻得而已矣。

    寄言歎德已竟。

     △二絕言歎二智。

    分二。

    一舉絕歎之由。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别(至)言辭柔軟悅可衆心。

     從上将自他所證權實二智。

    極力稱揚。

    如此甚深。

    如此難解。

    如此禅定三昧。

    如此未曾有法。

    皆是無上大智慧人。

    所知所見。

    非汝輩可能拟者。

    如謂龍象蹴踏。

    非驢所堪。

    意在憤激二乘慕大之志。

    說至于此。

    可謂發千鈞之弩矣。

    次欲離言。

    是彰言之所不及也。

    不知絕言處。

    乃極力言也。

    故又呼舍利弗曰。

    如來能種種分别。

    此能字。

    正對彼二乘之不能也。

    如大富人。

    出無量珍奇。

    示貧窮子。

    看伊是何等作用。

    能種種分别。

    能巧說諸法。

    其所分别巧說之言辭。

    無不一一柔軟。

    令聞者之心。

    無不欣悅暢豫也。

    悅可衆心一句。

    又是冷擊會衆之語。

    試問聞者能悅能豫否。

    此但以權實二智。

    激勵之次。

    總其所有無不成就。

     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若欲為汝一一發明如來知見。

    縱窮劫難盡。

    今且撮略取要而言。

    則無量無邊未曾聞未曾見之法。

    我無不成就。

    然所得之法。

    既無邊量。

    豈片時所能盡。

    片言所能言哉。

    此其所以為絕歎之由也。

     △二正絕言歎。

    又二。

    一絕言。

     止舍利弗不須複說。

     上既言。

    無量未曾有法。

    皆已成就。

    是欲将此法盡付與人。

    使一切人皆證此也。

    其奈此法言不可及。

    隻得絕言稱歎。

    此處下一止字。

    非不欲說。

    恨會衆智不易預斯聞也。

    況此是如來最上修行。

    聞者實難領略。

    欲默不言。

    情難忍舍。

    故隻得自稱自歎而已。

    試看如來此衷。

    是何等急切。

    于此之後。

    累止累歎。

    而不明明說破者。

    足見婆心斯切。

     △二釋意。

    又二。

    一最上修行不可說。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至)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釋意。

    如雲你謂我如來何故止而不說。

    以我所成就者。

    第一之法。

    非二非三也。

    況此希有之法。

    乃九界衆生。

    所不得者。

    其所不得。

    由甚深難解。

    我所以止而不說也。

    唯此是我與諸佛。

    乃能究盡。

    此外皆不能知。

     △二甚深境界不可說。

     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承上言。

    諸佛乃能究盡者何法。

    即諸法之實相也。

    諸法。

    即世出世一切情無情法。

    是權是事也。

    實相。

    即諸法中之第一義。

    是實是理也。

    此處正要令人知世間相即出世法。

    即權即實。

    即理即事。

    不壞世相。

    而成實相。

    若必謂離事而明理。

    是棄波而求水也。

    離權而明實。

    是忘形而覓影也。

    此皆不達圓實之旨。

    是故諸法實相一句。

    便是為二乘人。

    作開權顯實之張本也。

    天台依義讀文。

    凡有三轉。

    一雲。

    是相如。

    是性如。

    乃至是報如。

    二雲。

    如是相。

    如是性等。

    三雲。

    相如是。

    性如是等。

    又第一是相如者。

    即空義。

    第二如是相者。

    即假義。

    第三相如是者。

    即中義。

    三一圓融。

    不縱不橫。

    一界具十。

    十界具百。

    百界具千。

    如是展轉。

    則不盡矣。

    又九界為權。

    佛界為實。

    則佛界圓攝九界。

    而九界又不離佛界。

    方是諸佛實相義也。

    直指雲。

    理應取十法界之俗谛曰相。

    十界真谛曰性。

    十界本具曰體。

    十界業用曰力。

    十界功能曰作。

    十界作成曰因。

    十界助發曰緣。

    十界循業發現日果。

    十界酬賞不差曰報。

    森森之法。

    起于一心曰本。

    萬境如如。

    終歸實際曰末。

    從因至果。

    了然不昧。

    三際平等。

    十方坐斷曰究竟。

    以根本智。

    當陽一照。

    十界全空曰如。

    以差别智。

    行布無礙。

    十界不壞曰是。

    全俗即真。

    是理無礙。

    全真即俗。

    是事無礙。

    真俗互融。

    是理事無礙。

    真俗雙超。

    是事事無礙。

    此解甚為切實。

    但等字未審。

    所等何法。

    據知音謂。

    楞伽雲。

    諸佛有四種等。

    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

    若此則是諸佛之等。

    非諸法等也。

    況此明言諸法實相。

    則實相即如矣。

    一法如。

    法法皆如。

    一法是。

    法法皆是。

    所謂真如遍一切處。

    豈有一法不如。

    一法不是耶。

    所以等者。

    等一切法也。

     △二偈頌。

    分二。

    一頌寄言歎。

    又二。

    一合頌二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衆生類無能知佛者。

     世雄者。

    世即三世。

    舉三世則十方在焉。

    雄即雄猛。

    謂十方三世一切如來。

    皆具大威雄勇猛之智故。

    則智慧攝入雄字中矣。

    不可量。

    即頌上甚深無量。

    即諸佛實智。

    下三句。

    頌諸佛權智。

    無能知者。

    即難解難入也。

     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此頌釋迦二智。

    佛字。

    頌上吾從成佛也。

    是實智。

    力無畏等。

    頌諸功德。

    是權智。

    諸餘法者。

    即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也。

    以其佛智甚深。

    故無能測。

    佛智無邊。

    故不可量也。

     △二合釋結歎。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至)我已悉知見。

     本從下二句。

    頌佛曾親近百千諸佛盡行道法。

    甚深句。

    頌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難見等。

    頌意趣難解于無量劫兩句。

    頌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是皆明因具足。

    道場得成。

    方是果具足。

    我已知見。

    頌如來知見廣大深遠也。

    道場者。

    據理。

    以如如智。

    契如如理。

    理智不二。

    即一真寂滅場地。

    依事。

    即菩提樹下。

    得道之場也。

    行此諸道已已字。

    即功圓行滿。

    一念頓悟自心之時。

    一了一切了。

    故曰我已悉知。

     △二頌絕言歎。

    分五一頌不思議境。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

     天台雲。

    此頌十如是。

    大即妙也。

    十界不同。

    故言種種。

    但舉初後。

    中間可知。

    義兼頌究竟等也。

    義即義理。

    祗一究竟之言。

    有空假中義理故也。

     △二追頌絕言境。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頌上取要言之佛悉成就也。

    是事者。

    即難解難入之不思議法也。

     △三追頌正絕言。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頌止不須複說也。

    實相無相。

    本非方所。

    故不可示。

    實相離言。

    言不可及。

    故曰言辭相寂滅。

    上才言是事。

    此即言是法。

    究竟即是諸法實相四字。

     △四頌舉不知人。

    分八。

    一總揀不解。

     諸餘衆生類無有能得解。

     此即舉七方便人。

    謂人天聲聞緣覺藏通别。

    共七種。

    皆如來方便接至此。

    是總揀。

    後所揀者。

    亦不出此。

     △二别揀能入。

     除諸菩薩衆信力堅固者。

     諸菩薩。

    當指圓教中人。

    信力堅固。

    即十信位已去。

    三賢并地上菩薩也。

     △三揀二乘人。

     諸佛弟子衆曾供養諸佛(至)其力所不堪。

     此揀二乘不能解也。

    直指曰。

    諸佛者。

    謂佛佛皆有二乘弟子衆。

    指四果言。

    見思二惑已盡。

    名無漏最後身由果縛未斷故曰住。

    是諸人。

    指初果至四果。

    困守偏空。

    無志向大。

    故曰力所不堪。

     △四獨舉身子。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前泛舉聲聞。

    此的舉在會之衆。

    直指雲。

    舍利弗。

    是聲聞中最勝者。

    假如滿世間人。

    個個智如鹙子。

    盡其心思。

    共相度量。

    決不能測如來妙智。

    何也。

    以此法非思量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