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之所能解。
△五諸弟子衆。
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至)亦複不能知。
此揀盡十方諸聲聞也。
直指雲。
前曰假使。
尚是仿佛。
此言正使。
是決定語。
前雲滿世間。
此言滿十方。
推廣言之。
不但如舍利一人。
即如目連迦葉等諸。
弟子。
亦皆充滿。
則十方聲聞。
無量無邊矣。
任彼盡其心思。
共相度量。
又豈能知佛智哉。
盡(津上聲)。
度(音铎)。
△六辟支佛衆。
辟支佛利智無最慢後身(至)莫能知少分。
此揀盡十方諸緣覺也。
直指雲。
一念了别。
緣生如幻。
故曰利智。
是已證無漏最後身者。
前四果雖滿十方界。
其數尚稀。
今滿如竹林之稠。
則衆又多矣。
而心則共一。
以衆多之一心。
經無量劫。
共思佛智。
猶不能知少分耳。
△七發心菩薩。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至)不能知佛智。
此揀别教三賢初發心者。
直指雲。
從别入圓。
故名新發意。
又圓教初住。
亦名新發意。
然既近無數佛。
豈止供養而已。
則六度兼修為因。
了達諸義是慧。
而亦兼福。
則二利将滿為果。
以中道觀智。
照明真俗。
故曰了達。
心中朗朗。
而推己利人。
故善說法。
此等菩薩。
其數又不止如竹林而已。
如稻麻竹葦。
則其數猶不可盡。
充滿十方刹。
鹹同一心。
共以妙智測量。
經恒河沙劫。
亦不能知佛智也。
妙智。
即中道觀智。
葦(音委)。
△不退菩薩。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複不能知。
此揀通别不退人也。
通教第三八人地。
至第七已辦地。
斷界内惑。
名位不退。
别教初住至七住。
斷界内惑。
亦名位不退。
入八住至十向。
名行不退。
如是菩薩數如恒沙。
一心思求。
亦所不能知也。
[△@△]問。
從前重重料揀。
人愈多。
劫愈久。
智愈深。
而竟不能知者。
何也。
答。
是智不出識心度量。
以識心測佛智。
如适越者。
不之南而之北。
愈行愈遠矣。
不見道。
思而知。
緣而慮。
盡是鬼家活計。
豈能究竟佛智哉。
問。
前謂衆生與聲聞不知。
則固是矣。
說辟支莫知少分。
似稍有所知。
至于菩薩。
已能近無數佛。
又能達諸義趣。
既以妙智思惟。
豈亦全無知耶。
況複言不退菩薩亦所不知。
此何言哉。
答。
菩薩雖曰妙智。
隻不過以勝二乘若果是證真妙智。
于如來所說。
如仲尼見溫伯雪子矣。
何如來又言鹹皆共思求耶。
則思求二字。
便是可揀之由。
新發意不知者。
為後授學無學中。
疑阿難不應得記之案。
不退人不知者。
為提婆品中。
智積不信龍女成佛。
及壽量品中。
彌勒不信後地湧衆之案。
△五唯佛與佛知。
分二。
一顯佛知。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至)十方佛亦然。
天台雲。
無漏者。
舉權實二智。
皆無漏失也。
蓋權實不二。
一一難測難知。
故雲不思議。
甚深句。
頌第一希有難解之法。
我今具得三句。
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也。
△二明佛示。
又二。
一諸佛顯實。
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至)要當說真實。
此處方說出止而不說之意。
正所以顯發一乘。
乃極力提拔也。
故此頻喚身子。
而教當知。
欲其生決定信。
知本來是佛。
就此一肩荷也。
雲諸佛語無異者。
說無二三。
本來不異。
汝于佛語。
當生大信力也。
無異語者。
是決定說。
大信力者。
是決定信。
然所以教信諸佛者。
乃所以教信我也。
則我此後。
定非從前指示。
決要為汝說一乘道。
汝亦定要生決定信。
就此知歸可矣。
則真實二字。
正是止而不說者也。
△二釋迦開三。
告諸聲聞衆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
此與後兩段。
是預斷權疑之語也。
天台雲。
上言諸佛顯實。
此言釋迦開三。
非各具一邊。
要知開三必顯一。
顯一必開三。
彼此互明。
以顯佛佛道同也。
設有疑者。
謂如來既有真實之法。
何故不疾說。
而必欲待後說耶。
曰機不等耳。
衆生為苦惱煎迫時。
急欲離苦得樂。
故告諸求聲聞緣覺者曰。
我欲令汝脫諸苦縛。
說有涅槃。
其實非真。
此後必應為說真實法也。
諸苦縛。
即苦谛中三苦八苦等。
以苦能系人。
故曰縛。
涅槃即三三昧涅槃也。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衆生處處着引之令得出。
設謂四十年來所聞者。
皆三乘法。
而諸佛所說者。
亦三乘法。
則三乘之名。
古今定矣。
豈三乘為不實之法乎。
曰此皆是我方便示相而已。
豈實法哉。
然則三乘不實。
宜乎不必宣揚。
何佛佛皆說三乘耶。
曰為一切人。
聞有著有。
聞空着空。
大似避溺投火。
隻得假此三乘。
引之令出其着耳。
豈真有謂哉。
況此等權執。
乃二乘人不能認實相者。
必有之疑。
故。
如來先将一一破除。
不令有懷猶豫之心。
則于大乘。
可企及矣。
略陳開顯已竟。
△二騰疑緻請。
分二。
一叙疑。
又二。
一經家叙。
爾時大衆中(至)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
此集經者。
叙衆疑也。
有諸聲聞。
就因言。
漏盡羅漢。
就果言。
于千二百中。
獨舉陳如者。
以小乘中最初稱解者也。
從前既稱有解有入矣。
今佛概揀不知。
安得不動執生疑。
故首舉之。
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此皆學無學人。
故曰發心。
然叙疑中。
但舉二乘一類之機者。
以此經意。
原為彼稱揚妙智。
在激發向大之心。
所以二乘執重疑深。
故偏舉耳。
前料簡中言不退菩薩亦複不知。
此雖不言。
至後陳疑中。
則有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
蓋可見矣。
△二會衆念。
分二。
一疑佛二智。
各作是念今者世尊(至)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世尊自出定已來。
費卻許多心力。
始得二乘弟子作如是念。
生如是疑。
則知此後受大有待矣。
各作念者。
因聞佛極力稱揚佛之智慧。
而聲聞人。
若師若資。
無不作念。
謂今日是何等因緣。
而世尊殷殷勤勤。
稱揚贊歎。
言佛所得之法。
如是甚深。
如是難解耶。
此疑實智。
有所言說。
意趣難解。
是疑權智。
于中若權若實。
皆謂我輩所不能知。
若我等果實不知。
前來不應許得涅槃。
若我等實知。
何故又言一切聲聞所不能知。
豈佛别有何等法門。
是我等所不知所不證者。
此是疑佛智。
△二疑己所得。
佛說一解脫義(至)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此是疑己所證。
是非不果也。
一解脫。
即四十年前所說之解脫。
乃不了義說。
今謂得此法者。
乃不了義法也。
證涅槃者。
乃中止化城也。
是小歇場。
非究竟寶所。
而自疑謂。
若我所得非真。
則一解脫義。
我已證得。
已到涅槃。
若此即真。
何故言一切聲聞類。
無能測佛者。
如是循環自揣。
不知是義所歸。
是義者。
即佛所稱歎義。
趣者。
歸也。
△二正請。
分三。
一初請。
又二。
一當機陳請。
又二。
一長行。
又二。
一陳疑。
爾時舍利弗知四衆心疑(至)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衆人意念。
不敢形言者。
以智不及大人所酬。
而身子智超群輩。
則已領知衆心。
故得陳己陳人之所疑也。
此下三請。
而如來隻二止之。
并前成三止矣。
蓋佛觀衆機。
有三周得益者。
前後不同而止。
故有所因也。
身子疑何因緣。
而如來答為一事。
則所謂要當說真實也。
諸佛第一方便。
疑權智。
甚深等。
即疑實智。
今舍利弗疑。
則于法說之後。
便得授記。
陳如等各疑。
則于喻說中。
各得授記。
新發心人疑。
則于因緣周後。
各得授記。
所謂不疑不悟。
以其疑有淺深故。
得開解授記久近之不同耳。
△二陳請。
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至)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我自從佛數十年來。
竟未聞有如是極稱佛慧。
正欲顯揚。
便止而不說。
唯此所以令入群疑競起。
況今在會人。
孰不心疑。
我故敢請如來敷陳此事。
畢竟有何緣。
如是稱歎。
是何法如是甚深。
如是難解難入耶。
△二偈頌。
分四。
一頌權實二智疑。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曰大聖尊久乃說是法。
此頌疑佛實智。
慧日者。
日能破暗。
世人作息。
皆仗日光之力。
而佛以智慧化人。
九界衆生之作息。
無不仗佛慧之所燭也。
故稱為大聖尊。
久乃說者。
謂數十年含忍不說。
今始說之。
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至)諸佛之所得。
此頌明權智難測無能問也。
力無畏等。
一一照長行可了。
道場。
即一真寂滅場地。
亦即菩提樹下。
謂世尊于道場所得之法。
日甚深者。
曰無上者。
誰能以問。
而問之也。
如佛謂假使滿世間人。
皆如我身子。
尚不能測。
我獨豈能測乎。
如我一類聲聞人中。
又亦豈有能發問者乎。
因無能問。
故佛出定。
隻得自說。
其所說者。
皆是我輩難入之境。
所謂唯佛與佛。
乃能知之。
△二三乘四衆疑。
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至)願佛為解說。
無漏者。
已證三三昧人。
求涅槃者。
猶未證得者也。
已證未證。
皆堕疑網。
由不達大乘實相故也。
然求緣覺者。
亦有一類。
即比丘比丘尼衆。
更兼人天八部。
相視猶豫者。
以其聞所不聞。
故疑無二也。
猶豫。
即不決所疑也。
曰皆堕疑網。
曰相視猶豫。
曰何故說是。
曰是事雲何。
其欲了之情。
何等緊切。
則瞻仰願說之誠。
可概領矣。
△三獨陳身子疑。
于諸聲聞衆佛說我第一(至)時為如實說。
此身子自陳。
世尊平日。
于聲聞衆中。
稱我第一。
今聞如來所歎諸佛智慧。
竟蒙然不解。
斯豈為智哉。
但不知。
所歎者是如來果上空竟之妙法耶。
是因中所行之妙道耶。
次下請佛開示。
然我雖有微少智慧。
皆仗如來說法恩力緻之。
是則為佛口所生子矣。
即今合掌。
待佛以微妙音。
稱時稱機。
如實說之。
可也。
觀身子合掌瞻待之際。
可謂全身拶入。
其為入佛知見也不久矣。
△四總明衆會疑。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恒沙(至)欲聞具足道。
此總明衆會。
已該此界他方諸天等。
數如恒沙。
則知非本會矣。
諸菩薩。
前緻請科中。
未見标舉。
文略也。
故此言數有八萬。
皆為求佛果者。
又見其為深位矣。
輪王以萬億國言。
乃佛圓音所感。
承佛威神。
來至法會。
今皆合掌至敬。
願聞如來具足發明難思道也。
△二如來止答。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如來此處。
又止而不說者。
以法難思故。
說之恐驚。
時聽。
所以鄭重不說也。
。
[△@△]問。
叙衆科中。
舉皆二乘。
今佛所止者。
獨曰天人驚疑者。
何也答。
若論聲聞。
在前一翻止處。
已生疑緻請。
決意要聞。
所謂合掌瞻仰待。
豈得又驚疑而不欲聞耶。
此第二止。
又是激未信者信耳。
△二次請。
又二。
一當機呈請。
舍利弗重白佛言(至)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此是身子。
代為人天作請主耳。
兩言惟願說者。
意在切聞妙法。
而必無疑也。
然今此會衆雖無量。
非凡雜也。
皆深種善本。
根利慧深之人。
必能敬信。
但惟願說之。
然則如來豈不知會衆根利慧深。
必待身子請白而後說耶。
不然。
如來不說者。
乃極顯妙法之難宣也。
身子請白者。
乃發起會衆之樂聞也。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衆有能敬信者。
王有自在義。
如來得法自在。
故稱法王。
佛居等覺之上。
更無過者。
故曰無上尊。
下三句。
乃至誠懇請之詞。
△二如來止說。
佛複止舍利弗(至)增上慢比丘将墜于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今第三止中。
又舉出增上慢人。
則可謂意盡無餘矣。
謂我若說此妙法。
有一類增上慢人。
不信生謗。
由此毀謗大乘。
必至堕苦。
是以不說猶妙也。
若實行增上慢人。
聞如此言。
自應移腔易調。
慢有七種。
恃己淩他。
名我慢。
同德相慠。
名單慢。
于同争勝。
名過慢。
于勝争勝。
名慢過慢。
未得謂得。
名增上慢。
于劣自安。
名卑劣慢。
不禮三寶。
名邪慢。
然世尊止而複止。
不欲為說者。
非吝言也。
以妙法難言。
非有非空。
離名離相。
即諸相而離諸相。
以至離即俱非。
恐著相聲聞聞不生信。
故至再三止說也。
△三再請。
分二。
一當機再請。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至)長夜安隐多所饒益。
佛既複止。
而當機重白。
此可謂引援得力。
大法可投矣。
身子因佛固止不言。
所以再請雲。
今此會衆。
如我一類。
尚有百千萬億。
皆從久遠。
受佛教化。
自必能敬信也。
安隐對驚怖言。
長夜表一真之正位。
謂皆能安隐于真俗不二之地。
故曰。
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第一法(至)則生大歡喜。
當機自稱己為長子者。
以權智出于實智。
故有子義。
因聞佛言所得第一希有難解之法。
故必請說第一法也。
觀佛已曾教化兩句。
則大通王子之遠因已露。
豈定期身子為實聲聞耶。
其間請意。
勤勤懇懇。
無非欲發明此難解之法。
故請畢則曰生大歡喜。
及至如來許說之後。
訖此品終。
亦曰無複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是知師資之意。
無非要使一切人。
必至法利充滿。
得大歡喜而後已。
△二如來許說。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上因當機堅請。
并會衆誠求。
則知信根已植。
無複疑惑。
信植為成佛果之真因。
不疑能受難思之指點。
故發言許說也。
略開三顯一已竟。
△二廣開三顯一。
所謂廣者。
廣上略詞。
凡七品半經。
皆開三顯一。
又分三段。
一為上根作法說周。
分五。
一如來正說。
分二。
一長行。
分三。
一誡聽揀機。
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如來既已許說。
又必誡聽者。
為今日之法。
非常言也。
曰谛聽。
曰善思。
乃欲令當下領悟也。
分别解說四字。
為一經權實本迹之大案。
使如來但隻入定放光。
則此妙法無由開顯。
使出定歎德止而不說。
此妙法。
又豈能令衆知哉。
幸而因當機堅請至此。
許其分别之。
則難入之門。
應能入矣。
既許其解說之。
則難解之法。
必能解矣。
分别者。
分其權迹之因。
即開示也。
解說者。
解其本實之緣。
即悟入也。
以是知權實本迹開示悟入。
總不出分别解說四字。
明矣。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至)即從座起禮佛而退。
此于如來未啟口時。
便有五千人退坐者。
足見為罪根深重之增上慢也。
所以如來再四不說。
為此衆耳。
若論輔佐如來出世利生者。
則又有說焉。
據迹。
實為在會有一類懷上慢人。
不喜大乘。
深耽小果。
故今五千衆。
權為退席。
至令如來貶責小果之罪深垢重。
而贊懷真實道者。
必可以進趣佛乘。
使彼實行聲聞。
憤大乘想。
則其益人。
猶非淺淺。
論本。
皆具頂門正眼之流。
見如來才許為分别解說。
便拂袖而行。
意使會中定性聲聞。
知有向上不傳之妙。
豈向人口角頭。
食餘涕耶。
此所謂蒼鷹才見。
便生擒。
安可與獵犬之無靈性守枯樁者。
同日語哉。
不然。
世尊尚于大法未揚。
号令未舉。
此輩便作此去就。
須知輔化之流。
所當為者。
不止于此。
佛雲。
示衆有三毒。
而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衆生。
足見禮佛而退四字。
大有關系。
所謂禮佛者。
有所本也。
退席者。
有所歸也。
決非弱喪不知歸者可拟。
所以者何此輩根深重(至)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天台雲。
五濁渾多。
名罪重。
執小翳大。
名智深。
未得三果言得。
未證四果言證。
名增上慢。
有如此失者。
謂障執慢三種之失。
所以不住也。
[△@△]此處當有别論。
所謂獅子林中。
原無異獸。
豈靈山會裡。
猶藏無行之人。
設有已經四十年淘汰。
必不如是之甚。
依身子請詞中。
有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若果以不信退席。
則身子識人不盡。
或謂恐今會暫到者。
容或有之。
即使暫到。
必因如來圓音所感。
亦皆善根深厚。
設實有增上慢人。
退席而去。
法則不圓。
何以稱妙。
又何以謂斷疑生信之用乎。
須知自誡聽揀機下一節。
乃經家叙陳。
當時有如是退席之人。
見其将聞即退。
故以罪深等責之也。
觀佛後文。
但雲。
彼退亦佳。
不甚深斥。
足識其為本會之引緣也又如來于第三止中雲。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彼感此應。
何等明白。
具眼者審之。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天台雲。
上聞略開三顯一。
言略義隐。
猶未生謗。
足以作系珠因緣。
去則有益。
若聞廣開三顯一。
必乖情起謗。
住必有損。
是故不制止也。
[△@△]又須知如來默然不制止處。
猶為可想。
足見是父是子。
所謂鴛鴦繡出從君看。
不把金針度與人。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衆無複枝葉純有真實。
天台雲。
枝葉細末。
不任器用。
此等執方便者。
于大非器。
今謂無枝葉。
已成全材。
堪為大乘法器。
[△@△]約理。
離根本外。
豈複别有所謂枝葉哉。
是則枝葉明妄。
根本即真也。
妄存混智。
法則不妙。
今謂無枝葉有真實。
斯可謂實相為體矣。
據此則可以将五千人。
表五識圓盡。
所謂眼不見色。
耳不聞聲。
鼻不知香。
舌不了味。
身不受觸。
是枝葉盡也。
唯一志向前。
而為根本。
是純有真實義。
如此說者。
則不緻偏枯。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至)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天台雲。
應知上慢不全無法。
但以淺位。
自謂增上。
而慢他人也。
以退為佳者。
由以小自翳。
複妨他大。
今退無謗法之愆。
複無障他之過。
故雲佳矣。
[△@△]佳者美也。
如來美其枝葉脫盡。
唯一真實。
斯謂妄盡真存。
則施大法無難矣。
故下囑雲。
汝今善聽。
如師子乳。
唯琉璃瓶能貯。
△二受旨誠聽。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天台雲。
唯然者。
應聲之切。
即應諾也。
唯之聲速而質。
諾之辭緩而文。
[△@△]願樂者。
潔誠盡敬之意。
如謂我輩勤懇之甚。
孰不欲聞也。
△三正與開示。
分二。
一廣開諸佛權實。
又二。
一總明諸佛。
分四。
一歎法希有。
△五諸弟子衆。
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至)亦複不能知。
此揀盡十方諸聲聞也。
直指雲。
前曰假使。
尚是仿佛。
此言正使。
是決定語。
前雲滿世間。
此言滿十方。
推廣言之。
不但如舍利一人。
即如目連迦葉等諸。
弟子。
亦皆充滿。
則十方聲聞。
無量無邊矣。
任彼盡其心思。
共相度量。
又豈能知佛智哉。
盡(津上聲)。
度(音铎)。
△六辟支佛衆。
辟支佛利智無最慢後身(至)莫能知少分。
此揀盡十方諸緣覺也。
直指雲。
一念了别。
緣生如幻。
故曰利智。
是已證無漏最後身者。
前四果雖滿十方界。
其數尚稀。
今滿如竹林之稠。
則衆又多矣。
而心則共一。
以衆多之一心。
經無量劫。
共思佛智。
猶不能知少分耳。
△七發心菩薩。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至)不能知佛智。
此揀别教三賢初發心者。
直指雲。
從别入圓。
故名新發意。
又圓教初住。
亦名新發意。
然既近無數佛。
豈止供養而已。
則六度兼修為因。
了達諸義是慧。
而亦兼福。
則二利将滿為果。
以中道觀智。
照明真俗。
故曰了達。
心中朗朗。
而推己利人。
故善說法。
此等菩薩。
其數又不止如竹林而已。
如稻麻竹葦。
則其數猶不可盡。
充滿十方刹。
鹹同一心。
共以妙智測量。
經恒河沙劫。
亦不能知佛智也。
妙智。
即中道觀智。
葦(音委)。
△不退菩薩。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複不能知。
此揀通别不退人也。
通教第三八人地。
至第七已辦地。
斷界内惑。
名位不退。
别教初住至七住。
斷界内惑。
亦名位不退。
入八住至十向。
名行不退。
如是菩薩數如恒沙。
一心思求。
亦所不能知也。
[△@△]問。
從前重重料揀。
人愈多。
劫愈久。
智愈深。
而竟不能知者。
何也。
答。
是智不出識心度量。
以識心測佛智。
如适越者。
不之南而之北。
愈行愈遠矣。
不見道。
思而知。
緣而慮。
盡是鬼家活計。
豈能究竟佛智哉。
問。
前謂衆生與聲聞不知。
則固是矣。
說辟支莫知少分。
似稍有所知。
至于菩薩。
已能近無數佛。
又能達諸義趣。
既以妙智思惟。
豈亦全無知耶。
況複言不退菩薩亦所不知。
此何言哉。
答。
菩薩雖曰妙智。
隻不過以勝二乘若果是證真妙智。
于如來所說。
如仲尼見溫伯雪子矣。
何如來又言鹹皆共思求耶。
則思求二字。
便是可揀之由。
新發意不知者。
為後授學無學中。
疑阿難不應得記之案。
不退人不知者。
為提婆品中。
智積不信龍女成佛。
及壽量品中。
彌勒不信後地湧衆之案。
△五唯佛與佛知。
分二。
一顯佛知。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至)十方佛亦然。
天台雲。
無漏者。
舉權實二智。
皆無漏失也。
蓋權實不二。
一一難測難知。
故雲不思議。
甚深句。
頌第一希有難解之法。
我今具得三句。
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也。
△二明佛示。
又二。
一諸佛顯實。
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至)要當說真實。
此處方說出止而不說之意。
正所以顯發一乘。
乃極力提拔也。
故此頻喚身子。
而教當知。
欲其生決定信。
知本來是佛。
就此一肩荷也。
雲諸佛語無異者。
說無二三。
本來不異。
汝于佛語。
當生大信力也。
無異語者。
是決定說。
大信力者。
是決定信。
然所以教信諸佛者。
乃所以教信我也。
則我此後。
定非從前指示。
決要為汝說一乘道。
汝亦定要生決定信。
就此知歸可矣。
則真實二字。
正是止而不說者也。
△二釋迦開三。
告諸聲聞衆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
此與後兩段。
是預斷權疑之語也。
天台雲。
上言諸佛顯實。
此言釋迦開三。
非各具一邊。
要知開三必顯一。
顯一必開三。
彼此互明。
以顯佛佛道同也。
設有疑者。
謂如來既有真實之法。
何故不疾說。
而必欲待後說耶。
曰機不等耳。
衆生為苦惱煎迫時。
急欲離苦得樂。
故告諸求聲聞緣覺者曰。
我欲令汝脫諸苦縛。
說有涅槃。
其實非真。
此後必應為說真實法也。
諸苦縛。
即苦谛中三苦八苦等。
以苦能系人。
故曰縛。
涅槃即三三昧涅槃也。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衆生處處着引之令得出。
設謂四十年來所聞者。
皆三乘法。
而諸佛所說者。
亦三乘法。
則三乘之名。
古今定矣。
豈三乘為不實之法乎。
曰此皆是我方便示相而已。
豈實法哉。
然則三乘不實。
宜乎不必宣揚。
何佛佛皆說三乘耶。
曰為一切人。
聞有著有。
聞空着空。
大似避溺投火。
隻得假此三乘。
引之令出其着耳。
豈真有謂哉。
況此等權執。
乃二乘人不能認實相者。
必有之疑。
故。
如來先将一一破除。
不令有懷猶豫之心。
則于大乘。
可企及矣。
略陳開顯已竟。
△二騰疑緻請。
分二。
一叙疑。
又二。
一經家叙。
爾時大衆中(至)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
此集經者。
叙衆疑也。
有諸聲聞。
就因言。
漏盡羅漢。
就果言。
于千二百中。
獨舉陳如者。
以小乘中最初稱解者也。
從前既稱有解有入矣。
今佛概揀不知。
安得不動執生疑。
故首舉之。
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此皆學無學人。
故曰發心。
然叙疑中。
但舉二乘一類之機者。
以此經意。
原為彼稱揚妙智。
在激發向大之心。
所以二乘執重疑深。
故偏舉耳。
前料簡中言不退菩薩亦複不知。
此雖不言。
至後陳疑中。
則有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
蓋可見矣。
△二會衆念。
分二。
一疑佛二智。
各作是念今者世尊(至)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世尊自出定已來。
費卻許多心力。
始得二乘弟子作如是念。
生如是疑。
則知此後受大有待矣。
各作念者。
因聞佛極力稱揚佛之智慧。
而聲聞人。
若師若資。
無不作念。
謂今日是何等因緣。
而世尊殷殷勤勤。
稱揚贊歎。
言佛所得之法。
如是甚深。
如是難解耶。
此疑實智。
有所言說。
意趣難解。
是疑權智。
于中若權若實。
皆謂我輩所不能知。
若我等果實不知。
前來不應許得涅槃。
若我等實知。
何故又言一切聲聞所不能知。
豈佛别有何等法門。
是我等所不知所不證者。
此是疑佛智。
△二疑己所得。
佛說一解脫義(至)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此是疑己所證。
是非不果也。
一解脫。
即四十年前所說之解脫。
乃不了義說。
今謂得此法者。
乃不了義法也。
證涅槃者。
乃中止化城也。
是小歇場。
非究竟寶所。
而自疑謂。
若我所得非真。
則一解脫義。
我已證得。
已到涅槃。
若此即真。
何故言一切聲聞類。
無能測佛者。
如是循環自揣。
不知是義所歸。
是義者。
即佛所稱歎義。
趣者。
歸也。
△二正請。
分三。
一初請。
又二。
一當機陳請。
又二。
一長行。
又二。
一陳疑。
爾時舍利弗知四衆心疑(至)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衆人意念。
不敢形言者。
以智不及大人所酬。
而身子智超群輩。
則已領知衆心。
故得陳己陳人之所疑也。
此下三請。
而如來隻二止之。
并前成三止矣。
蓋佛觀衆機。
有三周得益者。
前後不同而止。
故有所因也。
身子疑何因緣。
而如來答為一事。
則所謂要當說真實也。
諸佛第一方便。
疑權智。
甚深等。
即疑實智。
今舍利弗疑。
則于法說之後。
便得授記。
陳如等各疑。
則于喻說中。
各得授記。
新發心人疑。
則于因緣周後。
各得授記。
所謂不疑不悟。
以其疑有淺深故。
得開解授記久近之不同耳。
△二陳請。
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至)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我自從佛數十年來。
竟未聞有如是極稱佛慧。
正欲顯揚。
便止而不說。
唯此所以令入群疑競起。
況今在會人。
孰不心疑。
我故敢請如來敷陳此事。
畢竟有何緣。
如是稱歎。
是何法如是甚深。
如是難解難入耶。
△二偈頌。
分四。
一頌權實二智疑。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曰大聖尊久乃說是法。
此頌疑佛實智。
慧日者。
日能破暗。
世人作息。
皆仗日光之力。
而佛以智慧化人。
九界衆生之作息。
無不仗佛慧之所燭也。
故稱為大聖尊。
久乃說者。
謂數十年含忍不說。
今始說之。
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至)諸佛之所得。
此頌明權智難測無能問也。
力無畏等。
一一照長行可了。
道場。
即一真寂滅場地。
亦即菩提樹下。
謂世尊于道場所得之法。
日甚深者。
曰無上者。
誰能以問。
而問之也。
如佛謂假使滿世間人。
皆如我身子。
尚不能測。
我獨豈能測乎。
如我一類聲聞人中。
又亦豈有能發問者乎。
因無能問。
故佛出定。
隻得自說。
其所說者。
皆是我輩難入之境。
所謂唯佛與佛。
乃能知之。
△二三乘四衆疑。
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至)願佛為解說。
無漏者。
已證三三昧人。
求涅槃者。
猶未證得者也。
已證未證。
皆堕疑網。
由不達大乘實相故也。
然求緣覺者。
亦有一類。
即比丘比丘尼衆。
更兼人天八部。
相視猶豫者。
以其聞所不聞。
故疑無二也。
猶豫。
即不決所疑也。
曰皆堕疑網。
曰相視猶豫。
曰何故說是。
曰是事雲何。
其欲了之情。
何等緊切。
則瞻仰願說之誠。
可概領矣。
△三獨陳身子疑。
于諸聲聞衆佛說我第一(至)時為如實說。
此身子自陳。
世尊平日。
于聲聞衆中。
稱我第一。
今聞如來所歎諸佛智慧。
竟蒙然不解。
斯豈為智哉。
但不知。
所歎者是如來果上空竟之妙法耶。
是因中所行之妙道耶。
次下請佛開示。
然我雖有微少智慧。
皆仗如來說法恩力緻之。
是則為佛口所生子矣。
即今合掌。
待佛以微妙音。
稱時稱機。
如實說之。
可也。
觀身子合掌瞻待之際。
可謂全身拶入。
其為入佛知見也不久矣。
△四總明衆會疑。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恒沙(至)欲聞具足道。
此總明衆會。
已該此界他方諸天等。
數如恒沙。
則知非本會矣。
諸菩薩。
前緻請科中。
未見标舉。
文略也。
故此言數有八萬。
皆為求佛果者。
又見其為深位矣。
輪王以萬億國言。
乃佛圓音所感。
承佛威神。
來至法會。
今皆合掌至敬。
願聞如來具足發明難思道也。
△二如來止答。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如來此處。
又止而不說者。
以法難思故。
說之恐驚。
時聽。
所以鄭重不說也。
。
[△@△]問。
叙衆科中。
舉皆二乘。
今佛所止者。
獨曰天人驚疑者。
何也答。
若論聲聞。
在前一翻止處。
已生疑緻請。
決意要聞。
所謂合掌瞻仰待。
豈得又驚疑而不欲聞耶。
此第二止。
又是激未信者信耳。
△二次請。
又二。
一當機呈請。
舍利弗重白佛言(至)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此是身子。
代為人天作請主耳。
兩言惟願說者。
意在切聞妙法。
而必無疑也。
然今此會衆雖無量。
非凡雜也。
皆深種善本。
根利慧深之人。
必能敬信。
但惟願說之。
然則如來豈不知會衆根利慧深。
必待身子請白而後說耶。
不然。
如來不說者。
乃極顯妙法之難宣也。
身子請白者。
乃發起會衆之樂聞也。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衆有能敬信者。
王有自在義。
如來得法自在。
故稱法王。
佛居等覺之上。
更無過者。
故曰無上尊。
下三句。
乃至誠懇請之詞。
△二如來止說。
佛複止舍利弗(至)增上慢比丘将墜于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今第三止中。
又舉出增上慢人。
則可謂意盡無餘矣。
謂我若說此妙法。
有一類增上慢人。
不信生謗。
由此毀謗大乘。
必至堕苦。
是以不說猶妙也。
若實行增上慢人。
聞如此言。
自應移腔易調。
慢有七種。
恃己淩他。
名我慢。
同德相慠。
名單慢。
于同争勝。
名過慢。
于勝争勝。
名慢過慢。
未得謂得。
名增上慢。
于劣自安。
名卑劣慢。
不禮三寶。
名邪慢。
然世尊止而複止。
不欲為說者。
非吝言也。
以妙法難言。
非有非空。
離名離相。
即諸相而離諸相。
以至離即俱非。
恐著相聲聞聞不生信。
故至再三止說也。
△三再請。
分二。
一當機再請。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至)長夜安隐多所饒益。
佛既複止。
而當機重白。
此可謂引援得力。
大法可投矣。
身子因佛固止不言。
所以再請雲。
今此會衆。
如我一類。
尚有百千萬億。
皆從久遠。
受佛教化。
自必能敬信也。
安隐對驚怖言。
長夜表一真之正位。
謂皆能安隐于真俗不二之地。
故曰。
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第一法(至)則生大歡喜。
當機自稱己為長子者。
以權智出于實智。
故有子義。
因聞佛言所得第一希有難解之法。
故必請說第一法也。
觀佛已曾教化兩句。
則大通王子之遠因已露。
豈定期身子為實聲聞耶。
其間請意。
勤勤懇懇。
無非欲發明此難解之法。
故請畢則曰生大歡喜。
及至如來許說之後。
訖此品終。
亦曰無複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是知師資之意。
無非要使一切人。
必至法利充滿。
得大歡喜而後已。
△二如來許說。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上因當機堅請。
并會衆誠求。
則知信根已植。
無複疑惑。
信植為成佛果之真因。
不疑能受難思之指點。
故發言許說也。
略開三顯一已竟。
△二廣開三顯一。
所謂廣者。
廣上略詞。
凡七品半經。
皆開三顯一。
又分三段。
一為上根作法說周。
分五。
一如來正說。
分二。
一長行。
分三。
一誡聽揀機。
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如來既已許說。
又必誡聽者。
為今日之法。
非常言也。
曰谛聽。
曰善思。
乃欲令當下領悟也。
分别解說四字。
為一經權實本迹之大案。
使如來但隻入定放光。
則此妙法無由開顯。
使出定歎德止而不說。
此妙法。
又豈能令衆知哉。
幸而因當機堅請至此。
許其分别之。
則難入之門。
應能入矣。
既許其解說之。
則難解之法。
必能解矣。
分别者。
分其權迹之因。
即開示也。
解說者。
解其本實之緣。
即悟入也。
以是知權實本迹開示悟入。
總不出分别解說四字。
明矣。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至)即從座起禮佛而退。
此于如來未啟口時。
便有五千人退坐者。
足見為罪根深重之增上慢也。
所以如來再四不說。
為此衆耳。
若論輔佐如來出世利生者。
則又有說焉。
據迹。
實為在會有一類懷上慢人。
不喜大乘。
深耽小果。
故今五千衆。
權為退席。
至令如來貶責小果之罪深垢重。
而贊懷真實道者。
必可以進趣佛乘。
使彼實行聲聞。
憤大乘想。
則其益人。
猶非淺淺。
論本。
皆具頂門正眼之流。
見如來才許為分别解說。
便拂袖而行。
意使會中定性聲聞。
知有向上不傳之妙。
豈向人口角頭。
食餘涕耶。
此所謂蒼鷹才見。
便生擒。
安可與獵犬之無靈性守枯樁者。
同日語哉。
不然。
世尊尚于大法未揚。
号令未舉。
此輩便作此去就。
須知輔化之流。
所當為者。
不止于此。
佛雲。
示衆有三毒。
而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衆生。
足見禮佛而退四字。
大有關系。
所謂禮佛者。
有所本也。
退席者。
有所歸也。
決非弱喪不知歸者可拟。
所以者何此輩根深重(至)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天台雲。
五濁渾多。
名罪重。
執小翳大。
名智深。
未得三果言得。
未證四果言證。
名增上慢。
有如此失者。
謂障執慢三種之失。
所以不住也。
[△@△]此處當有别論。
所謂獅子林中。
原無異獸。
豈靈山會裡。
猶藏無行之人。
設有已經四十年淘汰。
必不如是之甚。
依身子請詞中。
有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若果以不信退席。
則身子識人不盡。
或謂恐今會暫到者。
容或有之。
即使暫到。
必因如來圓音所感。
亦皆善根深厚。
設實有增上慢人。
退席而去。
法則不圓。
何以稱妙。
又何以謂斷疑生信之用乎。
須知自誡聽揀機下一節。
乃經家叙陳。
當時有如是退席之人。
見其将聞即退。
故以罪深等責之也。
觀佛後文。
但雲。
彼退亦佳。
不甚深斥。
足識其為本會之引緣也又如來于第三止中雲。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彼感此應。
何等明白。
具眼者審之。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天台雲。
上聞略開三顯一。
言略義隐。
猶未生謗。
足以作系珠因緣。
去則有益。
若聞廣開三顯一。
必乖情起謗。
住必有損。
是故不制止也。
[△@△]又須知如來默然不制止處。
猶為可想。
足見是父是子。
所謂鴛鴦繡出從君看。
不把金針度與人。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衆無複枝葉純有真實。
天台雲。
枝葉細末。
不任器用。
此等執方便者。
于大非器。
今謂無枝葉。
已成全材。
堪為大乘法器。
[△@△]約理。
離根本外。
豈複别有所謂枝葉哉。
是則枝葉明妄。
根本即真也。
妄存混智。
法則不妙。
今謂無枝葉有真實。
斯可謂實相為體矣。
據此則可以将五千人。
表五識圓盡。
所謂眼不見色。
耳不聞聲。
鼻不知香。
舌不了味。
身不受觸。
是枝葉盡也。
唯一志向前。
而為根本。
是純有真實義。
如此說者。
則不緻偏枯。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至)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天台雲。
應知上慢不全無法。
但以淺位。
自謂增上。
而慢他人也。
以退為佳者。
由以小自翳。
複妨他大。
今退無謗法之愆。
複無障他之過。
故雲佳矣。
[△@△]佳者美也。
如來美其枝葉脫盡。
唯一真實。
斯謂妄盡真存。
則施大法無難矣。
故下囑雲。
汝今善聽。
如師子乳。
唯琉璃瓶能貯。
△二受旨誠聽。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天台雲。
唯然者。
應聲之切。
即應諾也。
唯之聲速而質。
諾之辭緩而文。
[△@△]願樂者。
潔誠盡敬之意。
如謂我輩勤懇之甚。
孰不欲聞也。
△三正與開示。
分二。
一廣開諸佛權實。
又二。
一總明諸佛。
分四。
一歎法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