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二

關燈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至)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

     此科為一經大案。

    正為當機。

    分别解說。

    一切聲聞辟支佛。

    所不能知。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之諸法實相也。

    知音雲。

    如是二字。

    即前謂諸法如是相等之十如是。

    妙法二字。

    即前文性相本末等之諸法。

    前雲諸法。

    此雲妙法者。

    前由會衆未發大心。

    則三乘不得濫于一乘。

    性相未融。

    本末未會。

    不得究竟成一相一種。

    故謂之諸法。

    以法相未忘故也。

    所以二乘人不得授記作佛。

    今既請為如實開示。

    而如來又許為分别解說。

    則性相本末等法。

    皆歸實相。

    将一切差别染淨三乘二乘。

    融為一法。

    攝無量義。

    而為一義。

    故曰妙法。

    而二乘人。

    始有受記劫國莊嚴之分。

    故如來至此。

    始指定前文。

    曰如是妙法也。

     [△@△]時乃說之者。

    時字最重。

    時未至。

    即大聖當陽亦無如之。

    何故。

    四十年來。

    雖抱如是妙法。

    無開口處。

    時一至。

    則百卉吐芳。

    皆各自有生芽。

    故身子三請。

    遂開劫外百代之香。

    是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欲暢本懷。

    無不待時。

    而會衆得聞。

    如是唱演。

    真為千生希觏。

    正如優昙出現。

    是人力所不能強。

    今将欣逢。

    而卒然放顔。

    實為奇遇。

    未可作等閑觀也。

    優昙者。

    即靈瑞大寶青蓮華。

    此華出時。

    定有金輪王應世。

    國土自然嚴好。

    人民壽命。

    皆得增長八萬四千。

    故借世間希有之瑞寶。

    以喻出世希有之妙法也。

     △二說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上言說時已至。

    此言語無虛妄。

    雖說種種道。

    其實為一乘。

    而教必令信者無他。

    隻一大事因緣而已。

     △三開方便門。

     舍利弗諸佛随宜說法(至)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此正釋前智慧門難解難入。

    随宜者。

    是諸佛開方便門。

    随其衆生根信欲樂之權法也。

    何故方便權說之意趣。

    亦如是難解難入耶。

    言諸佛雖有種種緣喻言辭等。

    其實皆一法也。

    所演說諸法。

    即一乘也。

    非離此外别演一乘。

    是所以難解入也。

     △四示真實相。

    分五。

    一标人法殊勝。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此釋前智慧甚深。

    是法者。

    即承上演說諸法。

    即是實相之妙法也。

    思量等。

    六識本具分别功能。

    七識執我。

    有思量功能。

    謂我雖以種種方便。

    所演者唯一法也。

    此法決不可以思量分别解。

    故汝二乘。

    每用思惟。

    無能究竟。

    而此即權即實之法。

    唯有諸佛乃能知耳。

     △二論出世本懷。

     所以者何。

    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此又承上言。

    法既殊勝。

    唯佛乃知。

    則人無能知。

    故此又論。

    諸佛本此權實無二之法。

    由人無能知。

    故出世為人指示。

    所以雲諸佛唯獨以此一大事而出世也。

    總萬有之志為一。

    盡聖凡之量為大。

    發能所之功曰事。

    具本末之性為因。

    成自他之德為緣。

    如來本為與人。

    顯發各自具得之甚深智慧。

    故曰一大事因緣。

    又雲唯有此事。

    更無餘事也。

     △三徴出世因緣。

     舍利弗雲何名(至)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

     上明諸佛本此出世。

    此問諸佛本此出世為何因緣。

    故下雲。

    原為要與衆生。

    開示此法。

    令人各各悟入此法。

    故此出世。

     △四正分釋四門。

    又四。

    初明理一。

    又二。

    一正釋。

     諸佛世尊欲令衆生(至)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

     諸佛世尊。

    總三世十方塵刹之諸佛。

    是乘此大事出世。

    為能開能示能悟能入之人。

    乃一理之所主也。

    欲者要也。

    令者使也。

    衆生總該九界之有情。

    開者。

    發其蒙閉也。

    知見二字。

    總攝六根。

    加一佛字。

    乃衆生本具之妙法。

    即如來藏身三昧。

    故曰佛知見。

    此屬因中知見也。

    複加使得清淨。

    足顯是在迷之體。

    不經開發。

    未必清淨。

    然一切如來出世。

    本要使九界衆生。

    各各開發本有之佛知見。

    而使之六根俱得清淨也。

    是則一開之後。

    永離六塵癡惑。

    更不為迷執權疑。

    所封閉也。

    示者。

    有所昭告于九界衆生也。

    則此佛知見三字。

    乃諸佛世尊所證得者。

    屬果上知見。

    蓋衆生雖則佛知見本具。

    不假修習。

    何以能知。

    故諸佛先示已證。

    而出定揚德矣。

    則前來放光現瑞。

    皆示佛知見也。

    而開示屬教。

    為佛所開發指示也。

    悟者。

    忽然惺覺也。

    承上如來開發指示本具六根之妙明真性。

    及至功窮力極之時。

    而一朝豁然。

    如從夢起。

    始悟自性之佛知見也。

    入者。

    親臨也。

    又言知見道者。

    即所到之處。

    由佛開示之後。

    起行功夫。

    修證畢到之地。

    故曰知見道也。

    此悟入屬機。

    又一三屬性具。

    二四屬修成。

    前徴諸佛。

    何故出現此。

    謂為要開示佛知見故。

    為使衆生悟入佛知見故。

    則是佛知見。

    便為一大事。

    而大事即因也。

    開示悟入。

    總屬引起修證之緣。

    是為一理之因緣也。

     △二結成。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此方結成。

    佛原為開示佛知見。

    而令入悟入佛知見之故。

    所以出現于世。

     △二明人一。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天台雲。

    就昔方便。

    謂教化三乘。

    其意本為化菩薩也。

    如彼窮子。

    自謂客作賤人。

    而長者所觀。

    實為己子。

    則所為之人。

    無二三也。

    故曰教化菩薩。

     △三行一。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

     ○三乘衆行。

    名之為諸有所作。

    為圓故諸。

    所以為一事也。

    其所行所作。

    亦唯以佛知見。

    是趣無他行也。

     △四教一。

     舍利弗如來但以(至)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一佛乘者。

    即一大事。

    乃佛知見也。

    餘乘即二即三也。

    天台雲。

    若是則般若中之帶二。

    方等中之帶三。

    皆不了義說。

    及至今日。

    則教唯一乘矣。

     △五結諸佛如是。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此承上諸佛出世皆如是也。

    則又言一切十方。

    乃總統無餘之意。

    所謂佛佛道同也。

     △二别明三世。

    分三。

    一明過去。

    又二。

    一開權。

     舍利弗過去諸佛(至)而為衆生演說諸法。

     ○此廣舉過去諸佛為一大事出世。

    所有教理行果無二。

    演說諸法。

    是教無二。

     △二顯實。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至)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為一佛乘。

    是理無二。

    令衆生聞法。

    得一切種智。

    是行果無二。

    是法。

    即演說諸法中之是法也。

    非離諸法外。

    另說是法。

    故謂開權顯實。

    則實乃權中之實。

    決定不二。

     △二明未來。

    亦二。

    一開權。

     舍利弗未來諸佛(至)而為衆生演說諸法。

     △二顯實。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至)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此廣舉未來諸佛出現于世。

    為衆生故。

    所有教理行果。

    亦複如是。

     △三明現在。

    分三。

    一标出世意。

     舍利弗現在十方(至)多所饒益安樂衆生。

     此于現在。

    則舉十方。

    而又言無量百千萬億土。

    明橫遍之依嚴。

    諸佛世尊。

    該盡正報無餘。

    雖多佛出世。

    無非以一大事因緣。

    而開示之。

    必多所饒益。

    令一切衆生而悟入之。

    必多所安樂。

    此是諸佛出世之本意也。

     △二方便開權。

     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至)而為衆生演說諸法。

     △三為衆顯實。

    分二。

    一别明現在教行。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至)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此上三翻。

    皆言凡佛出世。

    說雖三乘。

    究竟唯一。

    從佛聞法者。

    雖有小大之别。

    究竟到頭。

    還歸一切種智。

    世尊如是舉揚。

    意使會衆各自領悟。

    故前囑雲。

    谛聽善思之也。

     △二總明三世人理。

     舍利弗是諸佛(至)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

     諸佛說雖有二。

    其實皆教菩薩法。

    所示者佛知見而汝等所悟入者。

    亦佛知見。

    幸勿自限自小。

    可也。

    直指雲。

    此總舉十方諸佛次第出世。

    所有教理行果。

    悉皆無二。

    以結章初諸佛世尊開示悟入四門之旨。

    承此四門。

    掃蕩大小聖凡迷悟混濁之執。

    便見真俗一如。

    凡聖一體。

    古今一色。

    是名佛之知見。

     △二廣開釋迦權實。

    分四。

    一明開顯。

     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至)方便力而為說法。

     上已引明三世。

    此則彰自所由也。

    謂不但三世十方諸佛。

    為一大事出世。

    開權顯實。

    即我今日。

    亦複如是。

    前來不說一乘者。

    深知汝等有種種欲。

    種種者。

    如三界權小。

    各各所欲不同。

    不但隻欲而已。

    又加深心所著。

    隻得随諸衆生本有着性。

    故不得不施方便也。

    前雲。

    衆生處處着。

    引之令得出。

    故以種種因緣等。

    而為權說。

    此正屬開權。

     舍利弗。

    如此皆為得一佛乘。

    一切種智故。

     如此二字。

    指上開權所說之意。

    竟不為他。

    總皆要一切人得佛知見。

    成一切種智故。

    所以将無數方便。

    而誘引之也。

    此方顯實。

    一切種智。

    即佛種智也。

     △二明五濁。

    分二。

    一标意。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若論此法本來清淨。

    湛一如空。

    二尚不有。

    況複三乎。

    但未審諸佛何故不即顯實。

    而必欲開權。

     △二明濁。

     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至)衆生濁見濁命濁。

     此方明不得已而說二說三也。

    天台雲。

    劫即時分。

    濁者。

    即渾而不清也。

    且衆生心水。

    本來清淨。

    隻緣五重亂想。

    雜入其中。

    頓成渾濁。

    然劫濁無别自體。

    但有下之四重。

    便得濁名。

    故曰劫濁。

    見濁。

    即五利使為體。

    廣開有六十二見。

    煩惱濁。

    即五鈍使為體。

    五皆昏煩惱悶身心者。

    衆生濁。

    亦無自體。

    攬見慢果報三濁。

    立此假名。

    命濁。

    即連持色心而為體也若論五濁之相。

    四濁增劇。

    聚在一時。

    名劫濁。

    瞋恚增劇。

    刀兵起。

    貪欲增劇。

    饑馑起。

    愚癡增劇。

    疾疫起。

    三災起故。

    煩惱倍隆。

    名煩惱濁。

    諸見轉熾。

    名見濁。

    粗弊色心。

    惡名穢稱。

    名衆生濁。

    催年減壽。

    名命濁。

     ○又自近論。

    以人壽百歲時。

    始入劫濁。

    溯流而言。

    衆生無始。

    自晦昧為空時。

    便入劫濁。

    并該四大山河等。

    有成住壞空之劫也。

    見濁者。

    以四大本皆無情。

    由因妄織。

    雖針鋒草刺。

    鹹成痛覺。

    而衆生堅起我見。

    為諸見之主也。

    煩惱濁者。

    煩擾也。

    惱勞也。

    緣塵盈念。

    無時而不勞擾也。

    衆生濁者。

    由流轉諸趣。

    變幻一切衆生之相故也。

    命濁者。

    由六根結滞。

    命托于中。

    根塵攬結。

    則為命存。

    根塵離散。

    則命亡也。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至)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此總該五濁。

    悭貪即煩惱。

    嫉妒即見。

    不善根即命。

    由此五濁渾深。

    衆生障重。

    所以諸佛隻得開方便門。

    隐實施權也。

     △三明真僞。

    分二。

    一揀僞。

     舍利弗若我弟子(至)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上既說明開權。

    原不得已則所說皆一。

    若我弟子自謂已證羅漢。

    已得辟支。

    如來正當顯發一乘。

    汝又不聞。

    而亦不知。

    返謂此為教菩薩事。

    是以方便為實。

    則非真也。

    故曰。

    非佛弟子等。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至)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自謂得道。

    則非佛所許也。

    雖得盡分段。

    而變易未忘。

    豈真是最後身耶。

    不複志求者。

    即不回心也。

    若但得小果生滿足。

    證而不回心向大。

    亦即是未得謂得。

    未證言證。

    便是增上慢流。

    亦是罪根深重。

    定非吾子也。

    何故。

    若實有證。

    豈不信有向上涅槃耶。

     △二明真。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至)解義者是人難得。

     前謂得羅漢辟支不信。

    為增上慢者。

    由佛現在有說有示。

    而不樂聞。

    自謂有所得有所證也。

    若佛滅後。

    出無佛世。

    則無開示之人。

    雖于此經不生信受。

    猶可許為非上慢之俦。

    何也。

    佛滅之後。

    雖有此經。

    以其甚深難解。

    求其讀誦者難得。

    若能解義。

    此猶為難得。

    若有求證無上道者。

    則畢竟如優昙華。

    一切皆愛樂。

    此所以許其為真矣。

     若遇餘佛于此法中便得決了。

     天台雲。

    恐有疑者。

    謂若佛滅後。

    而不能解此甚深義趣。

    則未來人。

    永無證真之時矣。

    曰。

    不然。

    若于他國。

    遇佛出世。

    必說此經。

    若一聞之。

    即得決了。

    故佛雲。

    我餘國作佛。

    更有異名。

    為說妙法。

    是其意也。

     △四明無妄。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至)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自若我弟子。

    至于此法中得決了一節。

    皆激責之詞。

    至此方明示會衆決當生信無二無三也。

    佛自出定以來。

    重重拂三乘之迹。

    重重顯一乘之妙。

    此處又舉唯一佛乘。

    自誓無虛。

    以勸會衆。

    一心信解者。

    無别。

    隻要人自信自知。

    各各具有眉間一段光明。

    而光中圓具十法界相。

    決不得推向諸佛分上。

    而埋沒己靈。

    故後頌中結雲。

    自知當作佛決定無有疑者。

    亦從此再四叮咛。

    一心信自本具一心。

    解自本佛之不虛妄語也。

     △二偈頌。

    分二。

    一頌上許答。

    又二。

    一頌已退不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至)不堪受是法。

     此頌五千退席。

    長行但舉五千。

    此分四衆。

    直指雲。

    約理是四衆人。

    同轉五識。

    并諸心所也。

    出家二衆謬謂得道。

    故所使屬上慢。

    在家自恃尊貴。

    故所使屬我慢。

    女人則又信力眇劣者。

    故所使屬不信。

    不自見過者。

    因心所蓋覆也。

    戒有缺漏者。

    以心所紛飛不定也。

    瑕玼。

    乃美玉之玷。

    所使是真如之玷。

    言護惜者。

    心所造惡。

    不欲他知也。

    心所之黠慧。

    曰小智。

    心所之浮僞。

    曰糟糠。

    真如将轉。

    曰佛威德故去。

    心所虛妄。

    曰鮮福。

    心所無體。

    曰不堪受法。

    始見妄盡真窮。

    而一朝脫落。

    是退席意。

    約法。

    是身子等。

    不執權教枝葉。

    将近一實。

    故此許說。

    瑕(音遐)。

    鮮(音鮮)。

     △二頌已住誡聽。

     此衆無枝棄惟有諸真實舍利弗善聽。

     諸字。

    非衆多之謂。

    是成頌之辭。

    所謂繁柯脫落盡。

    唯有一真實。

    此又誡善聽者。

    乃重重警惺也。

     △二頌上正答分二。

    一頌四佛章。

    又四。

    一頌諸佛。

    又五。

    一頌諸佛施權。

    又二。

    一正頌施權。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至)令一切歡喜。

     前三句明諸佛證得此法。

    複以方便變通。

    所謂頭頭演妙也。

    佛所得者。

    是自證之實智。

    長行謂如是妙法也。

    無量方便兩句。

    是權智。

    長文謂諸佛随宜說法也。

    衆生心念。

    即九界衆生之念。

    于事未行之先作想念也。

    種種所行。

    乃念中所存之事多而難言之數。

    所行道三字。

    乃發行事業之道路也。

    若幹。

    是不盡之言。

    諸欲性者。

    九界衆生。

    樂欲不同。

    故曰諸欲。

    然而欲之所私。

    若染若淨。

    皆禀先世善惡之業因也。

    佛知衆生如此根性不同。

    故以方便引導。

    令一切人。

    随其本性。

    得歡喜耳。

     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至)優波提舍經。

     天台雲。

    修多羅。

    此雲契經。

    有總别兩種。

    總則為聖教之通名。

    别則于十二部中直說法相者是。

    伽陀。

    此雲孤起。

    不頌長行。

    乃孤孤另起者是。

    本事。

    即說往昔本所行事。

    如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之類者是。

    本生。

    即說往昔于九界中受生之事。

    未曾有。

    即佛現種種神通。

    衆生怪未曾有者是。

    因緣。

    有内外大小之分。

    如化城品說宿世因緣之事。

    譬喻。

    如本經優昙缽。

    并火宅等喻是。

    祇夜。

    即重頌。

    優波提舍。

    此雲論議。

    如外道與佛論量人天因果世出世法有無真假等是。

    此佛四十年前随宜所說。

    性相本末諸法。

    載之九部。

    若加方等無問自說并授記三種。

    成十二部。

     △二結施權意。

     鈍根樂小法貪著于生死(至)為是說涅槃。

     此結成施權之意。

    知音謂。

    此九部之說。

    非佛本懷。

    乃不得已。

    為鈍根衆生。

    樂于小法。

    不信大乘。

    而愛着生死。

    往昔于無量佛所。

    不行甚深妙道。

    故為衆苦惱亂。

    由此等人。

    隻得為說有餘涅槃。

    作止息也。

     △二頌顯實。

    分四。

    一頌理一。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至)以故說是經。

     設方便者。

    正應長文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原以此法難思難解。

    隻得說九部法。

    權引于人。

    令入佛慧。

    既曰方便。

    豈是實法。

    所以不說汝等有成佛分。

    其不為汝等作授記者。

    非吝而不說。

    以說此大法時節未至。

    及今汝二乘。

    機已純熟。

    必當作記之時。

    豈更如前來二三其說。

    是決定顯發佛之知見。

    說大乘耳。

    正應長行時乃說之。

    要知今日所說是實。

    則四十年前之九部法。

    不過随順方便。

    原其本意。

    無非假此權說引入大乘為本。

    以故今日竟為汝等。

    說此妙法華經也。

     △二頌人一。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至)皆成佛無疑。

     頌上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此但申明為諸菩薩說大乘也。

    心淨者。

    迷悟情忘。

    柔軟者。

    真俗一緻。

    利根者。

    理事齊到深妙道。

    即福慧雙修。

    況此等人。

    既能行深妙道。

    則心如佛矣。

    既得柔軟無嗔。

    則形如佛矣。

    内外如佛。

    豈不于來世得作佛耶。

    此皆為最上乘根。

    深心念佛下。

    又明一類發大乘心者。

    雖未于無量佛所行深妙道。

    而今亦以深心念佛。

    嚴持淨戒。

    聞知有得成佛道之時。

    生大歡喜。

    我故知彼決定信向。

    心行俱嚴。

    所以為彼說大乘也。

    凡此會中。

    有聲聞菩薩。

    聞說大經。

    乃至一偈。

    亦可作當來成佛之因。

    故知此會人無大小。

    皆一機也。

    此聲聞菩薩。

    應指通别中三乘人。

     △三教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至)說佛智慧故。

     此頌如來但以一佛乘。

    為衆生說法。

    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也。

    天台雲。

    無二者。

    無通教中半滿相對之二。

    無三者。

    無三藏教中之三乘也。

    如此二三。

    皆是假名引導衆生。

    即方便教也。

    上言聲聞菩薩聞說一偈必至成佛無疑者。

    以今日所說乃佛之智慧故耳。

     △四頌行一。

     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至)此事為不可。

     前三句。

    頌上諸有所作常為一事。

    終不以小乘兩句。

    頌明常為一事之意。

    佛自住大乘。

    至以此度衆生。

    頌上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也。

    諸佛所以出于世間。

    唯示佛知見一事。

    為實說。

    二乘三乘。

    皆非本願。

    而如來終竟不以小乘化度于人。

    次下釋成。

    何故不以小化人。

    佛自己既住持大乘。

    而所得之法。

    皆定慧莊嚴。

    唯以此定慧莊嚴之法。

    而度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