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二

關燈
下又轉釋雲。

    若佛自己證得無上大乘平等之法。

    而又以小乘化人。

    則佛有愛己之心。

    必堕悭吝之過。

    而于出世。

    為一大事因緣。

    相倍戾矣。

    故曰此事不可為。

     △三頌勸信。

    分二。

    一舉果勸信。

    又二。

    一舉内心。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诳(至)而獨無所畏。

     此出成諸佛以大化人之意。

    若人者。

    即能信能歸之人。

    人既歸信于我。

    我豈欺诳于人。

    如來不欺。

    則所作真實。

    是身淨。

    為人可歸。

    如來不诳。

    則所說不虛。

    是口淨。

    為人可信。

    無貪嫉。

    則願人成佛。

    是意淨。

    為人可念。

    三業既淨。

    而諸法中惡。

    皆已斷除也。

    諸法者。

    即衆生三業不淨。

    于諸塵境上。

    起種種業。

    今言斷者。

    以如來三業清淨。

    則諸惡永斷。

    故于十方。

    出世利生。

    任于九界。

    縱橫而無所畏也。

     △二舉外色。

     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衆所尊為說實相印。

     由上三業淨故。

    則感如是莊嚴。

    若使如來有高下彼我之見。

    說大說小。

    則成欺诳。

    豈得相好嚴身光明普燭。

    為無量人天之所尊敬。

    又豈能為無量人天。

    說實相法印乎。

    此欲使人決定。

    信其不二也。

    實相印者。

    佛以妙法為印。

    印定九界衆生。

    悉皆作佛。

    若究竟不說實相一乘。

    則非真印。

    即為假說。

    是妄傳其旨矣。

     △二舉因勸信。

     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

     此是如來因中。

    所有誓願。

    即四弘誓也。

    欲令一切衆如我無異。

    是衆生誓度。

    度生非備達法門者不能。

    故攝法門誓學也。

     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道。

     願已滿。

    即佛道已成。

    成佛者。

    豈煩惱不斷。

    則今說一乘妙法。

    即酬因答果矣。

     [△@△]問。

    佛願雲。

    衆生無邊誓願度。

    則願度一切也。

    即今衆生未盡。

    何雲願滿。

    答。

    論佛成等正覺時。

    則一切衆生。

    同成正覺。

    豈于佛外另有不度之生耶。

    若據此會。

    且就一期應緣将畢。

    令三乘人。

    皆得授記成佛。

    是名願滿。

    故雲。

    但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四頌五濁。

    分三。

    一總明五濁障重。

     若我遇衆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

     衆生受苦。

    諸佛興悲。

    悲苦相對。

    故雲相遇。

    又遇者。

    即衆生有感。

    佛即時應。

    感應潛通。

    故名曰遇。

    如謂衆生不遇我則已。

    若遇我。

    必為說佛知見。

    無論四生六道。

    盡教成佛。

    其奈衆生無智。

    錯亂修習。

    不唯不得成佛。

    而返成聲聞緣覺外道天魔及魔眷屬。

    此皆是聞而不解。

    不舍識心者。

    自成錯亂也。

    又有少智樂小法者。

    固守己執。

    坐證偏空。

    妄謂得證。

    不信作佛。

    不發大乘心。

    不行深妙道。

    此又是不聞不見不舍權執者。

    自成無智也。

    則無智錯亂四字。

    含兩種人不受教。

    錯亂修習者。

    因迷不受。

    無智修行者。

    因惑不受。

    且迷者。

    如迷方之人。

    總不知方向何所。

    惑者。

    雖知方向。

    但将南為北。

    故迷惑二字。

    雖有輕重。

    總為不受教也。

     △二别釋五濁深源。

    分五。

    一衆生濁。

     我知此衆生未曾修善本(至)備受諸苦毒。

     天台雲。

    善本即真如實相也。

    五欲即色聲香味觸。

    癡即無明。

    愛即貪欲。

    此衆生。

    即前迷惑不受教者。

    謂我知此等人。

    于曩劫中。

    未聞佛之知見。

    所以妙善根本未修。

    其所以無善根者。

    隻因堅着五欲。

    由癡惑無明。

    生諸貪愛。

    由貪愛故。

    生諸苦惱也。

    欲因緣者。

    癡愛為因。

    五欲為緣。

    又财色名食睡五者。

    皆為人之所欲也。

    由此諸欲因緣。

    緻令堕三惡道。

    三惡道。

    即地獄餓鬼畜生。

    三皆極惡人所居之地。

    故曰惡道。

    不唯三惡道而已。

    由此因緣。

    輪回六趣三苦八苦。

    三毒諸毒。

    無不備受。

    則此衆生可謂濁之極矣。

    故曰衆生濁。

     △二命濁。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衆苦所逼迫。

     命以連持色心為名。

    形字。

    便具足色心二種。

    微形者。

    對廣大法身而言也。

    謂衆生所具之法身。

    本周法界。

    終不為五陰之所羅籠。

    隻緣一念不覺。

    頓成迷倒。

    以諸欲因緣。

    輪轉不息。

    從生至生。

    了無出要。

    故受此微形。

    由惑業相引故。

    世世增長。

    如此從苦入苦。

    皆由德薄垢重福少業深。

    所以受生老病死。

    衆苦逼迫。

    則慧命喪亡。

    成命濁矣。

     △三見濁。

     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此由衆生為苦所逼。

    妄求脫苦。

    誤入諸見。

    總屬邪解。

    故名邪見。

    稠林者。

    以諸見稠密如林故。

    有無。

    即斷常二見。

    等者。

    等身邊邪見戒及六十二見。

    由此諸見渾濁。

    而正見不興。

    成見濁矣。

    天台雲。

    如外道計我。

    有四句。

    一色即是我。

    二離色是我。

    三色大我小。

    我住色中。

    四我大色小。

    色住我中。

    于五陰中。

    各計四種。

    成二十見。

    又約三世。

    各具二十。

    成六十見。

    加本有斷常二見。

    成六十二。

    稠(音酬)。

     △四煩惱濁。

     深着虛妄法堅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實。

     虛妄法。

    即前所執諸見也。

    由着之深。

    所以受之。

    亦堅而不能舍也。

    彼既執邪為正。

    返謂正不可及。

    即生大我慢。

    下視一切。

    則自高自矜也。

    谄曲者。

    以己謬解。

    谄媚于人。

    望人曲從于己。

    皆不實之心。

    由此攪擾心田。

    昏煩惱悶。

    成煩惱濁矣。

    矜(音京驕矜自負也)。

     △五劫濁。

     于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因上四濁。

    擾亂本真。

    則長劫沉淪。

    受諸極苦。

    既迷一真妙性。

    則不知本自天然。

    是不聞佛名字也。

    既執邪見妄理。

    則不聞本有妙法。

    是不聞正法也。

    如是執妄迷真。

    正因不顯者。

    豈易度哉。

     △三結說小大之由。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此正明為五濁衆生故。

    說三乘四谛法也。

    苦即苦谛。

    以果攝因。

    而集谛在矣。

    盡苦之道。

    即三十七品道谛也。

    示涅槃即滅谛也。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至)來世得作佛。

     言我所說所示之涅槃。

    乃空無相無作三三昧有餘涅槃。

    是皆功勳所至。

    既屬功勳。

    而曰有餘。

    豈真是如來大寂滅海。

    如金出礦。

    如木成灰之究竟涅槃耶。

    故曰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等。

    謂世出世間種種諸法。

    皆即如來妙明圓心。

    所謂本如來藏。

    性色真空。

    不假功勳。

    自來寂滅。

    于中覓一毫去來生滅之相。

    了不可得。

    故曰從本來常寂滅也。

    今欲得證此常寂滅相。

    須是汝諸佛子行持此道。

    得福智圓滿。

    方始成佛。

    此所謂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也。

     △五頌不虛。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至)唯一無二乘。

     前兩句明釋迦開三。

    次兩句明諸佛顯實。

    下四句總明諸佛與我所說畢竟不二。

    要知我說三乘。

    原為顯一。

    諸佛說一。

    方便開三。

    總為一大事因緣。

    出現于世。

    此正頌長文。

    汝等當信解佛語。

    言無虛妄。

    無有餘乘。

    唯一佛乘。

     △二頌過去佛。

    分二。

    一頌開三。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至)演說諸法相。

     頌過去無量諸佛。

    為一大事出世。

    開權說三。

    無不以方便說諸法相。

    諸法相者。

    即前謂十界十如之法相也。

     △二頌顯一。

    分二。

    一總頌。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衆生令入于佛道。

     說一乘。

    是教一。

    化無量衆生。

    是人一。

    令入佛道。

    是理兼行一也。

     △二别頌分二。

    一總約五乘顯一。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至)助顯第一義。

     此明過去諸佛觀機遲鈍。

    從實立權。

    以證今日之開權顯實不虛也。

    知字。

    即佛觀機。

    知一切世間。

    若天若人。

    以至群生之類。

    各各深心之所欲也。

    深心者。

    乃人天着境之心。

    堅不可拔。

    所欲者。

    即樂欲五塵也。

    由此欲習難除故。

    佛以異方便。

    漸漸誘引。

    必得佛慧。

    故曰助顯。

    異方便者。

    即人天所作。

    有為功用。

    乃至一華一香。

    一聲一色。

    故曰異。

    無非引人歸第一義。

    故曰方便。

     △二别約五乘顯一。

    分三。

    一約菩薩。

     若有衆生類值諸過去佛(至)皆已成佛道。

     天台雲。

    若作五乘釋者。

    但是六度菩薩乘。

    若作七方便釋。

    兼得通别菩薩乘。

    何故三教大乘。

    皆行六度。

    而用心有别。

    以相心行六度。

    即三藏菩薩。

    以無相心而行。

    即通教菩薩。

    以非相無相心次第行。

    即别教菩薩。

    今但列六度。

    未審判屬何教。

    依上雲異方便。

    即三教菩薩之方便也。

    六度。

    前五屬福門。

    後一屬慧。

    故曰種種修。

    雖佛權開方便。

    其實引之。

    令入佛道。

    故曰皆已成道。

     [△@△]問。

    科中既雲顯一。

    則六度當是大乘正方便也。

    何得同曰異方便。

    答。

    方便雖異。

    而引入之佛道一也。

    況此是佛舉過去修行。

    至今已成道之因。

    人亦不過詳明。

    光中所見修行事相。

    令今會未至者生信耳。

    雖曰顯一。

    其實即權之一。

    雖正異之稱不同。

    總屬如來方便。

    皆渡河之筏也。

     △二約二乘。

     諸佛滅度後若人善軟心如是諸衆生皆已成佛道。

     天台雲。

    六品歎阿羅漢心調柔軟。

    又淨名雲。

    住調伏心。

    是賢聖行。

    此偈約聲聞緣覺。

    但曰善軟心。

    三字為因。

    便結雲。

    皆已成佛者。

    要知修心既善。

    則不為三界惡習牽引受生。

    而分段可離。

    心既調适柔軟。

    定非剛強難化之流。

    則進趣佛果無難。

    故斷曰成佛。

    則善軟心。

    乃佛異方便之所成也。

     △三約天人。

    分二。

    一約緣因顯實。

    分十。

    一供佛起塔。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至)積土成佛廟。

     此引過去諸佛滅度之後。

    有諸衆生。

    于像法中。

    廣收舍利起塔供養。

    塔既以萬億言。

    而皆以七寶莊嚴。

    則其所得之福。

    不可量也。

    然石廟與塔。

    名異體同。

    亦即安處法身之慈悲室也。

    經雲。

    如來室者。

    大慈悲心是。

    慈能與樂。

    則可以自安安人也。

    曠野乃人所不經處也。

    而亦起塔。

    則見佛身無不在也。

    此中以寶以石。

    以木以土。

    無非是成佛之因。

    玫(音梅)。

    瑰(音規)。

    樒(音密)。

     △二戲沙作塔。

     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聚沙雖戲作塔。

    即真正聚沙時。

    則念念皆佛。

    豈不為成佛之本耶。

    如是諸人等。

    總舉起塔廟者。

    言塔高顯。

    表智。

    廟廣大。

    表理。

    即事不壞俗谛。

    是福足。

    即理不違真谛。

    是慧足。

    福慧雙嚴。

    故皆得成佛。

    直指雲。

    約理。

    沙表塵塵三昧。

    所謂一塵與法界齊等。

    則一一塵中。

    有塵數諸佛。

    據此則又非異方便可拟。

    但應真聖流。

    現童子身說法者有之。

    如華嚴之自在主童子。

    善财見于河渚上聚沙為戲者。

    是也。

     △三至心建像。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衆相皆已成佛道。

     此下總标諸佛滅後。

    有于像法中造像功德。

    前起塔為供舍利。

    乃佛遺形。

    雖非全真。

    而是分真。

    今像雖設立。

    而是假名。

    亦即令人從假而悟真也。

    雕(音凋)。

     或以七寶成鍮石赤白銅(至)皆已成佛道。

     此并後兩段。

    乃别列造像者。

    有此三種。

    從勝向劣。

    先明以寶等各随己力。

    以欣心供養。

    不出此種種諸物也。

    故結雲如是諸人。

    雖所造之物不同。

    其瞻敬之誠無二。

    故皆得成佛。

    鍮(音偷)。

    鉛(音延)。

    膠(音交)。

    漆(音七)。

     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次約彩畫。

    又劣于雕刻。

    言百福莊嚴者。

    乃佛本具之相好也。

    今若有人。

    能畫如來如是相好。

    或使人作。

    佛因已植。

    皆得成佛也。

     △四戲畫作佛。

     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至)皆已成佛道。

     又次言童子以戲心作像。

    事雖戲。

    而欲作之心等也。

    足見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如是之人。

    由假而真。

    令功德漸積。

    則福生矣。

    悲含慧心。

    戲作者像成。

    未有不至誠求應。

    則屬智心。

    智積而慧自生矣。

    福慧漸具。

    必成佛果。

     △五結成顯實。

     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衆。

     此總結上起塔造像等之異方便也。

    方便雖異。

    總為成佛之基。

    則此等亦即是化菩薩法。

    非僅人天有漏善也。

    由此奇異方便。

    事不論貧富。

    心不論智愚。

    則人人可得而為。

    所以度脫者衆。

    造像功德經雲。

    有十一種功德。

    一世世眼目清淨。

    二生處無惡。

    三常生貴家。

    四身有金色。

    五豐饒珍寶。

    六生賢善家。

    七生得為王。

    八作金輪王。

    九得生梵天壽命一劫。

    十不堕惡道。

    十一後生還能敬重三寶。

    約理。

    起塔表見法身。

    造像表見圓理。

    既得見法身具圓理。

    非佛而何。

    所以結此方便。

    皆是化菩薩法。

    故科雲顯實。

     △六諸塵供養。

     若人于塔廟寶相及畫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

     此引古供像得道之異方便也。

    直指雲。

    既有敬心供佛。

    其佛在矣。

    必至成佛。

    約理。

    華表圓行芬敷。

    香表信戒普薰。

    幡表智悲運轉。

    理事雙融。

    故曰敬心供養。

     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至)盡持以供養。

     此引古供樂得道之異方便也。

    盡持妙音。

    以供養佛。

    則與起塔造像之心等也。

    直指雲。

    樂有八音。

    表八正道之法音。

    以娛佛也。

    樂書雲。

    有梵貝。

    大可容數鬥。

    南蠻國吹以節樂。

    箜(音空)。

    篌(音候)。

     或以歡喜心歌呗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上以樂之妙音供此。

    以口之妙音贊。

    皆佛之異方便也。

    歌。

    歌揚。

    呗。

    贊頌。

    而所歌所頌。

    皆佛妙德。

    非詞曲也。

    乃至者。

    超略之辭。

    則不止一小音而已。

    小音尚得作佛。

    況作梵耶。

    一音尚爾。

    況衆音耶。

    且音之所起。

    發于内心。

    又是歡喜至誠。

    豈非成佛因乎。

    呗(音敗)。

     △七散心獻華。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于畫像漸見無數佛。

     前是敬心獻供。

    此是散心獻華。

    心雖散而覺有佛可供。

    是可以發良知之由矣。

    此中以一華以畫像言。

    其況意可知。

    曰漸見。

    曰無數。

    佛則知因雖微。

    而積之可成佛也。

     △八身業供養。

     或有人禮拜或複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複小低頭。

     此以身業供養之異方便也。

    始從見佛作禮。

    必至五體投地。

    次但合掌。

    又次但舉一手。

    又次隻小低頭。

    論此等因心極微。

    而必至成佛者。

    正如人食少金剛。

    必至穿皮而出也。

     △九結成福聚。

     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至)如薪盡火滅。

     此字指上諸塵供養。

    并至心散心之意業。

    歌呗頌德之口業。

    及前科之身業。

    由此三業供養之因。

    漸見無量諸佛。

    修諸善本。

    已至成佛度生。

    既酬因答果。

    能事已畢。

    則入無餘涅槃也。

    薪喻化機。

    火喻智願。

    機盡智亡。

    如薪盡火滅。

     △十散心念佛。

     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此明散心念佛之異方便。

    對前諸供養屬事。

    此雖散心念佛屬理。

    不唯念念無間。

    即散心一念。

    亦可以為成佛之因也。

    天台雲。

    南無或雲那谟。

    此雲皈依。

    亦雲度我。

    大品雲。

    若有人稱南無佛陀。

    乃至畢苦。

    其福不盡。

     △二約了因顯實。

     于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此舉過去九界衆生。

    或佛在世親聞說法。

    或佛滅後從師得聞。

    以此聞法之因。

    皆成佛道。

    直指雲。

    此皆是引過去諸佛化導儀式。

    為此會三周作證也。

     △三頌未來諸佛。

    分二。

    一頌開三。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至)以無量方便。

     此頌未來諸佛出世。

    開權無量方便。

    即權智化導。

    謂種種因緣等也。

     △二頌顯一。

    分四。

    一頌人一。

     度脫諸衆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無漏即實智。

    佛以一音。

    說一乘法。

    所謂皆是一相一種。

    說既是一。

    令聞者入佛無漏。

    皆是菩薩。

    故人是一乘。

     △二頌行一。

     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衆生亦同得此道。

     諸佛。

    即未來諸佛。

    本誓願者。

    佛于因中發願。

    願一切衆生皆成佛道。

    故自行此道。

    令人聞此修此。

    而亦複得此也。

     △三頌教一。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至)是故說一乘。

     前四句明未來諸佛。

    雖則從權說百千萬億無數法門。

    是皆方便。

    其實本意。

    原為開示佛知見。

    而圓成一大事因緣。

    故說一乘。

    兩足者。

    即福足慧足也。

    知法等。

    大窾雲。

    知者。

    即佛正遍知覺也。

    法者。

    即心法也。

    常者。

    乃真常不變也。

    無性者。

    無自性無他性也。

    若此一真如心法不常。

    即成斷滅。

    何有三乘五性乎。

    若此法定五。

    則聲聞隻是聲聞。

    緣覺隻是緣覺。

    乃至人天六道。

    隻是人天六道。

    永無成佛之時。

    決定不易也。

    由知此法真常。

    而無一定之性。

    故随熏成種。

    以凡法熏之。

    成凡聖法熏之。

    成聖。

    所謂體不變。

    而用随緣也。

    體不變即常也。

    用随緣即無性也。

    佛種從緣起者。

    謂成佛種子。

    皆從緣引而發起也。

    故一切諸佛。

    因福慧具足。

    知一切衆生本具此不定之性。

    故以一乘大法薰之。

    由此緣引。

    必至成佛。

    故曰是故說一乘也。

    既說一乘。

    則教唯一矣。

     △四頌理一。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于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是法即一真如心法。

    亦即本經所稱之妙法。

    此法字。

    乃世出世間之大本大宗也。

    法位者。

    乃四聖六凡。

    情無情境。

    大小染淨。

    皆是此法所住之位。

    住者。

    未嘗須臾離也。

    世間相該情無情相。

    常住者。

    即俗即真。

    本無生死成壞之相。

    則頭頭法法。

    無非皆是平等一寂滅相。

    如雲此一真如妙法。

    住持于情器二世間。

    萬法位上。

    則本無生滅。

    何法而不常住也。

    道場知已者。

    然此法雖是平等一相。

    生佛本具。

    亦必待坐證道場。

    悟佛知見。

    始得證知。

    既知此已。

    則可以為四生導師。

    而用方便。

    為說此法也。

    此四句。

    為出定歎德中。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獨詳明于此。

    意為身子等千二百人。

    是未來成佛者。

    故此特言之耳。

     △四頌現在佛。

    分三。

    一标化意。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至)亦說如是法。

     此又廣引現在十方諸佛。

    雖如恒河沙數出世。

    一一為大事因緣。

    以三乘法為安隐火宅直至成佛。

    故說如是之法。

    如是法者。

    即道場所知之法。

     △二頌顯實。

     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知字。

    是唯佛與佛之知。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