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一寂滅。
是理一。
即攝人。
佛乘是教一。
即攝行。
△三頌開權。
知衆生諸行深心之所念(至)随應方便說。
此又承上顯實科中。
既知是第一。
宜乎即說第一。
何故定用方便。
蓋因衆生有無量行業不同。
各各深心所著所念不同。
欲性有勤怠不同。
習業有深淺不同。
諸根有利鈍不同。
佛悉了知。
故作種種因緣等之方便說耳。
頌四佛章已竟。
△二頌釋迦章。
分二。
一略頌權實作總譬本。
今我亦如是安隐衆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于佛道。
我即釋迦一化之主。
亦如是者。
同以一實。
化衆生也。
天台雲。
此為下大長者譬作本也。
安隐者。
即大涅槃常樂住處。
此處寂靜。
無五濁障。
故名安隐。
亦對不安隐而言。
即為下火宅譬作本。
衆生。
即五道衆生。
為下五百人譬作本。
種種法門。
即對不種種言。
為下唯有一門譬作本。
雖說種種。
其實一乘。
故雲宣示佛道。
此是世尊自序出世苦心。
與三世諸佛化儀無異。
使會衆決定不疑。
必至成佛。
此明如來顯實。
下即明開權。
我以智慧力知衆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智慧力。
即權智力也。
知衆生性欲者。
天台雲。
即知五道根性。
三乘差别不同。
為下三十子譬作本。
諸法。
即三乘法。
随情稱機而說。
故皆令歡喜也。
此段偈語雖略。
收盡如來一大化緣。
開權顯實。
原始要終。
罄無不盡。
故科雲。
略一大譬喻。
總不出此。
故雲作總譬本。
△二廣頌六義。
作别喻本。
分六。
一頌上五濁。
分三。
一明能觀智。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
○此為下長者能見譬作本。
佛在法身地上。
以佛眼圓照一切衆生。
本皆是佛。
若根利濁輕。
則應現舍那身。
說一乘法。
若根鈍濁重。
則脫璎珞。
現老比丘像。
驚入火宅。
方便開三。
秪是因時鑒機。
故曰以佛眼觀也。
○問。
若論觀色。
應是天眼。
若分别根機。
應是法眼。
雲何皆言佛眼耶。
答。
佛眼圓通。
舉勝兼劣。
又四眼入佛眼。
則無異也。
△二明所觀境。
見六道衆生貧窮無福慧。
此衆生濁也。
由無量劫不修福德。
貧窮故無福。
志困故無慧。
故曰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
此命濁也。
入字。
即背覺合塵。
乃從瞑入瞑也。
惟生死險道。
入之即喪法身失慧命。
故化城品謂。
迥絕多毒獸。
又複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是也。
深著于五欲如??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
此煩惱濁也。
既于五欲深着。
則欲境牽連。
煩惱延綿。
無時暫息。
身心皆不安穩。
而衆生竟不以為苦。
返愛之樂之。
實可憐愍也。
??牛者。
西南夷有獸。
如牛。
尾長而五色。
牛愛其尾。
常就身護之。
故至為人所殺。
喻人貪諸欲而自害者亦然。
因貪愛之心。
蔽其智慧。
如生盲不見。
必至堕坑落塹。
故曰以貪愛自蔽等。
牦(音茅)。
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
前兩句即劫濁。
次即見濁也。
謂不求等。
正為濁之所蔽。
佛有大悲。
能拔二死之苦。
有大慈。
能與二嚴之樂。
接九界人。
出生死海。
可謂有大勢力。
而衆生不求有脫諸苦縛之谛緣等法。
而衆生不修。
其所以不求不修者。
為着諸邪見也。
以苦舍苦者。
蓋原自慧不發妄起常斷有無等見。
非因計因。
非果計果。
如諸外道。
持牛狗等戒。
事火從水。
卧棘吞炭。
妄謂苦盡樂生。
得至涅槃。
斯皆為邪見之所濁也。
又大勢佛。
即吾人一真如心。
勢力有不可思議者。
若一念真心圓發。
則何生死不斷。
何佛道不成。
所謂外求有相佛。
與汝不相似。
△三明起悲應。
為是衆生故而起大悲心。
為是衆生者。
即指五濁極惡衆生也。
以佛眼圓觀。
一如己子。
為是極苦衆生。
始能動佛深大悲心。
必欲曲設方便。
而救濟也。
若舍一衆生不化。
不名大悲。
△二頌施方便。
分二。
一拟用大乘不得。
又三。
一拟法大而難施。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至)微妙最第一。
始坐者。
即始成正覺。
坐菩提大道場。
說華嚴時也。
觀樹經行者。
即不離一切菩提樹。
而升忉利等處。
經行也。
三七思惟。
即頓演華嚴時。
由二乘在座。
不見不聞。
則如來思惟。
其法不能普利。
欲作逗機方便之思惟。
非離說華嚴之外。
另作三七觀樹經行之思惟耳。
思惟是事。
即佛出世度生之一大事。
我所得智慧兩句。
謂我若概以大法施之。
則我所得之慧。
微妙而不可測知。
第一而不可疾證。
且微者。
非二乘所見。
妙者。
非二乘所知。
第一非二乘所學。
故謂之佛知見之無上道也。
由此思惟。
始有脫珍着蔽雙垂兩相之舉。
△二拟障重而梵請。
衆生諸根鈍着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
上念己證法大。
此念鈍根難化。
以微妙法。
投癡鈍機。
大似方木遇于圓孔。
豈求有以益乎。
諸根鈍者。
即不見不聞不解不信着樂等。
謂此皆着五欲為樂。
因無明癡惑之所蒙蔽。
如此之人。
豈易可度耶。
此是初七自忖自度之思惟也。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至)請我轉法輪。
若據一四天下。
隻一梵王。
由如來統禦大千。
有百億四天下。
則有百億梵王。
故曰諸也。
然諸天亦隻但請而已。
自亦未定所請之大小乘法。
何以知之。
觀如來念處。
謂若說大法。
衆生在苦。
若施小教。
非我本懷。
便可見矣。
此中不見菩薩聲聞請法。
何也。
曰。
諸天以乘急戒緩故。
況天為外護。
請法亦當。
菩薩正聞華嚴大教。
豈複請小。
聲聞二乘。
無心希取。
何有請法之由。
又須知此諸天衆。
皆是登地菩薩所示現者。
則與如來。
可謂唱拍相随矣。
此總舉三界諸天請轉法輪也。
此處是瞿昙翁。
城塹不牢。
卻被諸天窺見一班。
便向衆中。
作請法主。
當時若不開此線道。
至今令一切人。
個個鼻孔撩天。
多少穩便。
雖然。
不因夜來雁。
争見海門秋。
△三念無機而取滅。
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至)疾入于涅槃。
此述第二七。
既受天王請。
且又作思惟。
若但隻贊佛乘。
而衆生沉沒于五欲中。
不唯不信。
而恐返生破法因緣。
至令堕苦。
非獨無益。
而返害之。
如此者。
我甯不說。
隻可速取涅槃。
△二念同諸佛方可。
分二。
一念諸佛方便。
分三。
一明三乘拟宜。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此述第三七思惟。
起大喜心。
先推開顯規儀。
然我所得道。
既同諸佛。
度生亦應如彼。
而說三乘可也。
△二明諸佛歎慰。
分二。
一正歎釋迦。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至)而用方便力。
十方佛現。
是應念即至也。
知音雲。
初七獨循于己妙法難投。
諸佛之法。
亦不現前也。
二七循人機苦難信。
諸佛之法。
亦不現前。
今至三七曰。
人我兩忘。
上循諸佛之理。
下順衆生之機。
則十方諸佛。
一時出現也。
此為化城喻中十六王子今現在十方成佛之案。
則此諸佛。
亦非分外别有之佛。
乃三七功成。
而一時齊現者也。
梵音者。
說法無染。
慰者安也。
喻者勸也。
諸佛以無染之音。
安慰勸成。
而稱贊之。
善哉者。
一是贊美開方便門。
一是喜幸同一指示也。
釋迦此雲能仁。
乃如來姓也。
文即儒義。
是能仁能儒也。
以所得之法無有上。
故曰第一。
随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乃出成所歎之意。
下始引己作證。
△二出陳自己。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至)但為教菩薩。
我等下四句。
出陳諸佛隐實施權之意。
少智下四句。
單明施權。
雖複下兩句。
獨明顯實。
前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之語。
至此亦明。
△三明釋迦酬順。
又三。
一正酬順。
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稱南無諸佛。
此正酬答諸佛也。
乃還複賓主之道。
說無上法曰深。
說無染法曰淨。
具深淨二義曰妙音。
南無二字。
是敬從順命之義。
非請諸佛度我作歸依之語。
複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随順行。
此是順慰施教也。
前梵王請法。
由如來拟宜未決。
似不肯說小乘也。
以非己志願故。
今受諸佛勸請。
故不得已而開方便也。
又作念雲。
我今正遇濁惡之世。
若不開三。
決難畢願。
亦隻得如諸佛言。
而随順施權也。
況世尊出世。
人壽百歲。
正五濁熾盛之時。
△二明施化。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至)為五比丘說。
此正顯如來作方便說。
是事者。
即思惟諸佛施權之事也。
波羅奈。
即中印土境。
亦名鹿苑。
乃古國王養鹿之園苑。
五比丘離佛之後。
居此修行也。
世尊于此一十二年。
說阿含小教之地。
知音雲。
諸法寂滅相者。
乃佛自證之理。
離心緣相。
此法實不可說。
今以方便之力。
分作三乘。
為五比丘說也。
佛念五人當先得度。
故至鹿苑。
一夏調根。
先為陳如。
說四谛法得度。
次為頻鞞?提。
說布施生天福樂。
二人同時證果。
三為迦葉拘利二人。
亦如前說。
皆得聖果。
有言。
五比丘者。
佛初為太子時出家。
父命随侍三人。
一名阿鞞。
此雲馬勝。
二?提。
此雲小賢。
三拘利。
華言未詳。
又雲。
即摩诃男。
母族二人。
一阿若多。
此雲解本寂。
即陳那也。
二迦葉。
此雲飲光。
此五人皆久為親承執侍者。
故以先度。
△三明得益。
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别名。
轉有流行不滞之相。
輪有推碾運動之功。
轉法輪者。
即三轉四谛之法。
而輪行成十二也。
一示相轉。
日。
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
此是道可修性。
二勸修轉。
曰。
此是苦。
汝應知。
此是集。
汝應斷。
此是滅。
汝應證。
此是道。
汝應修。
三作證轉。
曰。
此是苦。
我已知。
汝亦應知。
此是集。
我已斷。
汝亦應斷。
此是滅。
我已證。
汝亦應證。
此是道。
我已修。
汝亦應修。
涅槃音者。
謂陳那等。
聞法得果。
斷見惑。
分證有餘涅槃。
則說有涅槃之音。
始于此矣。
阿羅漢。
是僧所證之果。
由是則有佛法僧三寶。
名字現于世間。
故曰。
法僧差别名。
△二釋久遠常示。
從久遠劫來贊示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天台雲。
恐有疑者。
謂佛于最初。
尚未能鑒機。
須待尋念諸佛。
而諸佛慰喻之後。
始知根性。
作分别說也。
故佛以此偈釋雲。
非我不知用于方便。
特欲引明佛佛道同。
豈識我從久遠劫來。
常贊常示此涅槃之法。
常言有此生死苦盡之僧。
非今日始有此三寶名也。
故曰常如是說。
△三頌顯一乘。
分四。
一得顯實之機。
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至)方便所說法。
此又從上久遠劫來。
常說法教化。
一種大乘機發。
必當為彼說大乘道故。
又言舍利弗當知。
今日必說大乘者。
由機感故耳。
我見者。
即以佛眼觀見。
圓機在座。
言志求佛道等。
謂有一類佛之真子。
本志欲求無上菩提。
有百千萬億衆。
皆生殷重恭敬之心。
來到佛所。
既曰來到。
非展轉傳聞。
是親見佛親聞法也。
既曰恭敬。
必深生法愛。
是有所見有所知也。
如此等人。
非于一佛二佛而種善根。
已于百千諸佛之所。
曾聞方便所說法也。
天台曰。
此有四種。
有障除而機未發者。
如諸羅漢。
有機發而障未除者。
如本會人天。
有機發障除。
如諸佛子。
有機不發障未除。
如增上慢人。
今所言乃機發障除之輩。
△二正顯大之時。
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
前謂諸佛如來時乃說之。
則今正是時也。
如來作念。
謂我本為一大事因緣。
出現于世。
原為開示佛之智慧。
然今既機動。
時當可說。
△三施一乘之教。
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至)但說無上道。
四十年前。
非不說大。
為衆生根鈍智淺。
多諸憍慢。
着諸邪見。
聞不能解。
恐成謗法堕苦因緣。
今有大機。
稱适本懷。
我故生大歡喜。
作無畏說也。
無畏者。
非别有所畏。
乃不畏聞法者堕苦也。
正直。
對權巧說。
不似前來方便權巧作誘引之談。
今當但說無上道矣。
△四明入理之益。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此菩薩指四十年前懷大種而未成熟者。
亦即能聞此法之人。
皆可得菩薩名。
疑網者。
于三疑之中。
此屬疑法。
謂此菩薩根人。
雖信知成佛。
而一向所聞。
皆方便說。
又不免疑大法果實有無。
今聞如來盡舍方便。
說無上道。
則疑惑之網。
悉解除矣。
今聞修法。
不為菩薩得益。
即汝等千二百人。
從前不許成佛者。
到今盡情印許。
當來成佛。
決定不虛。
如此聞說。
乃機教相扣也。
△四頌法希有。
分二。
一頌如是妙法。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别法。
三世諸佛所有說法之儀式。
皆前權後實。
則我今來。
還亦如是。
前權已說。
今決定開顯一乘。
說無分别法也。
△二頌時乃說之。
分二。
一舉難得之人。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至)斯人亦複難。
前兩句明諸佛難遇。
且五濁世中。
衆生無福。
雖諸佛常住世間。
若逢不逢。
若見不見。
故梵王請佛。
有雲。
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
所以曰懸遠。
既去佛懸遠。
豈容易值。
故此為難。
正使出世兩句。
言佛雖出世。
欲為衆生說此難信難解之法。
須待其時。
非時不說。
則知說此一乘妙法。
猶不易也。
無量無數劫聞法難者。
言衆生過無量劫。
始得遇佛。
正遇佛時。
有眼不見。
有耳不聞。
如王舍城十萬億人。
有三萬億人見佛聞法。
三萬億人但見佛不聞法。
三萬億人不見佛不聞法。
則知見佛。
得聞此大乘妙法猶為難也。
能聽是法者。
如在會人天百萬。
無不聞也。
能入理受持者。
幾人哉。
是謂信解受持者。
不易得也。
由此佛法難聞難遇。
故舉優昙華喻明之也。
△二舉難逢之喻。
譬如優昙華一切皆愛樂(至)過于優昙華。
此華三千年。
始得一開。
則天上人間。
實所希有。
若見此華。
無不愛樂。
時時出者。
謂此華非時不現。
現則是時也。
總喻前所遇之佛。
所演之教。
所聞之法。
所聽之人。
并皆如此華之希有難遇也。
下又明聞法歡喜。
乃至發一言稱美者。
此不過泛泛聞法之流。
即此尚為難得中之難得。
況一心信解受持者耶。
既能信受能贊美。
即不必廣興供養。
則已供養三世如來矣。
何也。
況三世諸佛所證者此法。
所以出世開示者亦此法。
今既有能信此法。
而生贊歎者。
是與如來。
同成正覺。
即為如來所喜。
而受其法供養矣。
如此等人。
豈易得哉。
故曰過于優昙華。
△五頌上不虛。
分二。
一人不虛。
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至)無聲聞弟子。
汝等勿疑者。
乃囑令此去更勿猶豫。
我為大法之王。
說皆誠實。
況今在人天座上。
告非一人。
所說非二非三。
乃一乘道也。
所教非聲聞弟子。
乃菩薩乘也。
汝等豈更疑哉。
△二法不虛。
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
非二乘所能測者。
謂之秘。
總十法界之妙者。
謂之要。
既諸佛以此法。
為秘為要。
猶為可信。
前是囑令于佛勿疑。
此是囑令于法勿疑也。
△六頌上敦信。
分二。
一揀衆。
以五濁惡世但樂着諸欲如是等衆生終不求佛道。
五濁衆生。
但着諸欲。
如??牛愛尾。
豈有樂法之心。
故須揀之。
且着涅槃者。
尚揀非大乘法器。
況着欲之人乎。
是知此人決定不求佛道。
我亦不以秘要法。
而為彼說。
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惡道。
觀此分明是囑舍利弗說法之時。
來世者。
時愈降。
惡人者。
信愈寡。
愈下之時。
愈惡之人。
豈易為說此難信之法。
如是愚迷癡惑者。
聞而不信。
必破法堕苦。
無疑矣。
此見說法者。
不得不慎。
須知此秘要之義。
非器莫授也。
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贊一乘道。
此又囑其當說者。
不得失機失時也。
慚愧者不迷。
清淨者不惑。
志求佛道者。
對上不信受而言。
如此等人。
當為廣贊一乘無上妙道。
斯可謂應機說法也。
自汝等勿有疑。
至此數段語意。
世尊雖未與舍利弗作授記成佛之語。
而意中已有囑。
其利己利人之實。
前囑令勿疑佛法。
是慰其自利之心。
此囑令揀人宣說。
是授其化人之教。
則如來苦口熱腸諄諄訓誨。
意其将來為人天眼目。
作教化主也。
即此便是身子一期得記已竟。
△二敦信。
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至)不能曉了此。
此總以結勸。
謂諸佛為一大事出世。
開悟衆生之說法儀式。
先小後大。
并皆如是。
其不習學此者。
自不能曉了此也。
返顯身子能習學。
能曉了此妙法也。
此處便是世尊知身子已得悟入之語。
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至)自知當作佛。
汝即舍利弗等。
于迦葉目連須菩提迦旃延。
為喻說周中得記之人。
再之等千二百人。
為因緣周中授記之者。
既已知。
即上法說周中種種開示。
汝等已知諸佛是世間調禦之師。
又知諸佛所說之法。
權實大小随宜方便之事。
佛法既知。
則從前所有一切疑惑。
盡除無餘矣。
疑念未除。
喜心何發。
今則歡喜無量也。
其所以得歡喜者。
謂人身難得。
今幸得矣。
信心難生。
今幸生矣。
諸佛難值。
幸然值矣。
佛法難聞。
幸然聞矣。
此猶不為大喜。
且此大法寶藏。
自塵點劫來。
所未得者。
即四十年中尚未開許聲聞成佛。
今聞我如來語意悲切。
心知于當來世。
決定成佛。
豈不為生大歡喜者耶。
自如來出定。
雙歎權實二智已來。
于中廣引三世諸佛出世事相。
以及自己四十年來曲垂方便之苦心。
一一吐露。
無非發明眉間光中所具之四聖六凡權實之相。
而還複如來為一切人出世本懷。
開示佛知見。
一大事因緣也。
将此權實智慧之法。
從始至終。
發揚一周。
為舍利弗說。
而舍利弗。
于中亦無多疑問。
但一味默然谛聽。
說至最後。
便道個汝等既已知。
心生大歡喜。
斯可見當機了然開悟。
權疑頓息。
是之謂知子者惟父而已。
如來正說已竟。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二
是理一。
即攝人。
佛乘是教一。
即攝行。
△三頌開權。
知衆生諸行深心之所念(至)随應方便說。
此又承上顯實科中。
既知是第一。
宜乎即說第一。
何故定用方便。
蓋因衆生有無量行業不同。
各各深心所著所念不同。
欲性有勤怠不同。
習業有深淺不同。
諸根有利鈍不同。
佛悉了知。
故作種種因緣等之方便說耳。
頌四佛章已竟。
△二頌釋迦章。
分二。
一略頌權實作總譬本。
今我亦如是安隐衆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于佛道。
我即釋迦一化之主。
亦如是者。
同以一實。
化衆生也。
天台雲。
此為下大長者譬作本也。
安隐者。
即大涅槃常樂住處。
此處寂靜。
無五濁障。
故名安隐。
亦對不安隐而言。
即為下火宅譬作本。
衆生。
即五道衆生。
為下五百人譬作本。
種種法門。
即對不種種言。
為下唯有一門譬作本。
雖說種種。
其實一乘。
故雲宣示佛道。
此是世尊自序出世苦心。
與三世諸佛化儀無異。
使會衆決定不疑。
必至成佛。
此明如來顯實。
下即明開權。
我以智慧力知衆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智慧力。
即權智力也。
知衆生性欲者。
天台雲。
即知五道根性。
三乘差别不同。
為下三十子譬作本。
諸法。
即三乘法。
随情稱機而說。
故皆令歡喜也。
此段偈語雖略。
收盡如來一大化緣。
開權顯實。
原始要終。
罄無不盡。
故科雲。
略一大譬喻。
總不出此。
故雲作總譬本。
△二廣頌六義。
作别喻本。
分六。
一頌上五濁。
分三。
一明能觀智。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
○此為下長者能見譬作本。
佛在法身地上。
以佛眼圓照一切衆生。
本皆是佛。
若根利濁輕。
則應現舍那身。
說一乘法。
若根鈍濁重。
則脫璎珞。
現老比丘像。
驚入火宅。
方便開三。
秪是因時鑒機。
故曰以佛眼觀也。
○問。
若論觀色。
應是天眼。
若分别根機。
應是法眼。
雲何皆言佛眼耶。
答。
佛眼圓通。
舉勝兼劣。
又四眼入佛眼。
則無異也。
△二明所觀境。
見六道衆生貧窮無福慧。
此衆生濁也。
由無量劫不修福德。
貧窮故無福。
志困故無慧。
故曰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
此命濁也。
入字。
即背覺合塵。
乃從瞑入瞑也。
惟生死險道。
入之即喪法身失慧命。
故化城品謂。
迥絕多毒獸。
又複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是也。
深著于五欲如??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
此煩惱濁也。
既于五欲深着。
則欲境牽連。
煩惱延綿。
無時暫息。
身心皆不安穩。
而衆生竟不以為苦。
返愛之樂之。
實可憐愍也。
??牛者。
西南夷有獸。
如牛。
尾長而五色。
牛愛其尾。
常就身護之。
故至為人所殺。
喻人貪諸欲而自害者亦然。
因貪愛之心。
蔽其智慧。
如生盲不見。
必至堕坑落塹。
故曰以貪愛自蔽等。
牦(音茅)。
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
前兩句即劫濁。
次即見濁也。
謂不求等。
正為濁之所蔽。
佛有大悲。
能拔二死之苦。
有大慈。
能與二嚴之樂。
接九界人。
出生死海。
可謂有大勢力。
而衆生不求有脫諸苦縛之谛緣等法。
而衆生不修。
其所以不求不修者。
為着諸邪見也。
以苦舍苦者。
蓋原自慧不發妄起常斷有無等見。
非因計因。
非果計果。
如諸外道。
持牛狗等戒。
事火從水。
卧棘吞炭。
妄謂苦盡樂生。
得至涅槃。
斯皆為邪見之所濁也。
又大勢佛。
即吾人一真如心。
勢力有不可思議者。
若一念真心圓發。
則何生死不斷。
何佛道不成。
所謂外求有相佛。
與汝不相似。
△三明起悲應。
為是衆生故而起大悲心。
為是衆生者。
即指五濁極惡衆生也。
以佛眼圓觀。
一如己子。
為是極苦衆生。
始能動佛深大悲心。
必欲曲設方便。
而救濟也。
若舍一衆生不化。
不名大悲。
△二頌施方便。
分二。
一拟用大乘不得。
又三。
一拟法大而難施。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至)微妙最第一。
始坐者。
即始成正覺。
坐菩提大道場。
說華嚴時也。
觀樹經行者。
即不離一切菩提樹。
而升忉利等處。
經行也。
三七思惟。
即頓演華嚴時。
由二乘在座。
不見不聞。
則如來思惟。
其法不能普利。
欲作逗機方便之思惟。
非離說華嚴之外。
另作三七觀樹經行之思惟耳。
思惟是事。
即佛出世度生之一大事。
我所得智慧兩句。
謂我若概以大法施之。
則我所得之慧。
微妙而不可測知。
第一而不可疾證。
且微者。
非二乘所見。
妙者。
非二乘所知。
第一非二乘所學。
故謂之佛知見之無上道也。
由此思惟。
始有脫珍着蔽雙垂兩相之舉。
△二拟障重而梵請。
衆生諸根鈍着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
上念己證法大。
此念鈍根難化。
以微妙法。
投癡鈍機。
大似方木遇于圓孔。
豈求有以益乎。
諸根鈍者。
即不見不聞不解不信着樂等。
謂此皆着五欲為樂。
因無明癡惑之所蒙蔽。
如此之人。
豈易可度耶。
此是初七自忖自度之思惟也。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至)請我轉法輪。
若據一四天下。
隻一梵王。
由如來統禦大千。
有百億四天下。
則有百億梵王。
故曰諸也。
然諸天亦隻但請而已。
自亦未定所請之大小乘法。
何以知之。
觀如來念處。
謂若說大法。
衆生在苦。
若施小教。
非我本懷。
便可見矣。
此中不見菩薩聲聞請法。
何也。
曰。
諸天以乘急戒緩故。
況天為外護。
請法亦當。
菩薩正聞華嚴大教。
豈複請小。
聲聞二乘。
無心希取。
何有請法之由。
又須知此諸天衆。
皆是登地菩薩所示現者。
則與如來。
可謂唱拍相随矣。
此總舉三界諸天請轉法輪也。
此處是瞿昙翁。
城塹不牢。
卻被諸天窺見一班。
便向衆中。
作請法主。
當時若不開此線道。
至今令一切人。
個個鼻孔撩天。
多少穩便。
雖然。
不因夜來雁。
争見海門秋。
△三念無機而取滅。
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至)疾入于涅槃。
此述第二七。
既受天王請。
且又作思惟。
若但隻贊佛乘。
而衆生沉沒于五欲中。
不唯不信。
而恐返生破法因緣。
至令堕苦。
非獨無益。
而返害之。
如此者。
我甯不說。
隻可速取涅槃。
△二念同諸佛方可。
分二。
一念諸佛方便。
分三。
一明三乘拟宜。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此述第三七思惟。
起大喜心。
先推開顯規儀。
然我所得道。
既同諸佛。
度生亦應如彼。
而說三乘可也。
△二明諸佛歎慰。
分二。
一正歎釋迦。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至)而用方便力。
十方佛現。
是應念即至也。
知音雲。
初七獨循于己妙法難投。
諸佛之法。
亦不現前也。
二七循人機苦難信。
諸佛之法。
亦不現前。
今至三七曰。
人我兩忘。
上循諸佛之理。
下順衆生之機。
則十方諸佛。
一時出現也。
此為化城喻中十六王子今現在十方成佛之案。
則此諸佛。
亦非分外别有之佛。
乃三七功成。
而一時齊現者也。
梵音者。
說法無染。
慰者安也。
喻者勸也。
諸佛以無染之音。
安慰勸成。
而稱贊之。
善哉者。
一是贊美開方便門。
一是喜幸同一指示也。
釋迦此雲能仁。
乃如來姓也。
文即儒義。
是能仁能儒也。
以所得之法無有上。
故曰第一。
随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乃出成所歎之意。
下始引己作證。
△二出陳自己。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至)但為教菩薩。
我等下四句。
出陳諸佛隐實施權之意。
少智下四句。
單明施權。
雖複下兩句。
獨明顯實。
前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之語。
至此亦明。
△三明釋迦酬順。
又三。
一正酬順。
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稱南無諸佛。
此正酬答諸佛也。
乃還複賓主之道。
說無上法曰深。
說無染法曰淨。
具深淨二義曰妙音。
南無二字。
是敬從順命之義。
非請諸佛度我作歸依之語。
複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随順行。
此是順慰施教也。
前梵王請法。
由如來拟宜未決。
似不肯說小乘也。
以非己志願故。
今受諸佛勸請。
故不得已而開方便也。
又作念雲。
我今正遇濁惡之世。
若不開三。
決難畢願。
亦隻得如諸佛言。
而随順施權也。
況世尊出世。
人壽百歲。
正五濁熾盛之時。
△二明施化。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至)為五比丘說。
此正顯如來作方便說。
是事者。
即思惟諸佛施權之事也。
波羅奈。
即中印土境。
亦名鹿苑。
乃古國王養鹿之園苑。
五比丘離佛之後。
居此修行也。
世尊于此一十二年。
說阿含小教之地。
知音雲。
諸法寂滅相者。
乃佛自證之理。
離心緣相。
此法實不可說。
今以方便之力。
分作三乘。
為五比丘說也。
佛念五人當先得度。
故至鹿苑。
一夏調根。
先為陳如。
說四谛法得度。
次為頻鞞?提。
說布施生天福樂。
二人同時證果。
三為迦葉拘利二人。
亦如前說。
皆得聖果。
有言。
五比丘者。
佛初為太子時出家。
父命随侍三人。
一名阿鞞。
此雲馬勝。
二?提。
此雲小賢。
三拘利。
華言未詳。
又雲。
即摩诃男。
母族二人。
一阿若多。
此雲解本寂。
即陳那也。
二迦葉。
此雲飲光。
此五人皆久為親承執侍者。
故以先度。
△三明得益。
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别名。
轉有流行不滞之相。
輪有推碾運動之功。
轉法輪者。
即三轉四谛之法。
而輪行成十二也。
一示相轉。
日。
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
此是道可修性。
二勸修轉。
曰。
此是苦。
汝應知。
此是集。
汝應斷。
此是滅。
汝應證。
此是道。
汝應修。
三作證轉。
曰。
此是苦。
我已知。
汝亦應知。
此是集。
我已斷。
汝亦應斷。
此是滅。
我已證。
汝亦應證。
此是道。
我已修。
汝亦應修。
涅槃音者。
謂陳那等。
聞法得果。
斷見惑。
分證有餘涅槃。
則說有涅槃之音。
始于此矣。
阿羅漢。
是僧所證之果。
由是則有佛法僧三寶。
名字現于世間。
故曰。
法僧差别名。
△二釋久遠常示。
從久遠劫來贊示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天台雲。
恐有疑者。
謂佛于最初。
尚未能鑒機。
須待尋念諸佛。
而諸佛慰喻之後。
始知根性。
作分别說也。
故佛以此偈釋雲。
非我不知用于方便。
特欲引明佛佛道同。
豈識我從久遠劫來。
常贊常示此涅槃之法。
常言有此生死苦盡之僧。
非今日始有此三寶名也。
故曰常如是說。
△三頌顯一乘。
分四。
一得顯實之機。
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至)方便所說法。
此又從上久遠劫來。
常說法教化。
一種大乘機發。
必當為彼說大乘道故。
又言舍利弗當知。
今日必說大乘者。
由機感故耳。
我見者。
即以佛眼觀見。
圓機在座。
言志求佛道等。
謂有一類佛之真子。
本志欲求無上菩提。
有百千萬億衆。
皆生殷重恭敬之心。
來到佛所。
既曰來到。
非展轉傳聞。
是親見佛親聞法也。
既曰恭敬。
必深生法愛。
是有所見有所知也。
如此等人。
非于一佛二佛而種善根。
已于百千諸佛之所。
曾聞方便所說法也。
天台曰。
此有四種。
有障除而機未發者。
如諸羅漢。
有機發而障未除者。
如本會人天。
有機發障除。
如諸佛子。
有機不發障未除。
如增上慢人。
今所言乃機發障除之輩。
△二正顯大之時。
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
前謂諸佛如來時乃說之。
則今正是時也。
如來作念。
謂我本為一大事因緣。
出現于世。
原為開示佛之智慧。
然今既機動。
時當可說。
△三施一乘之教。
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至)但說無上道。
四十年前。
非不說大。
為衆生根鈍智淺。
多諸憍慢。
着諸邪見。
聞不能解。
恐成謗法堕苦因緣。
今有大機。
稱适本懷。
我故生大歡喜。
作無畏說也。
無畏者。
非别有所畏。
乃不畏聞法者堕苦也。
正直。
對權巧說。
不似前來方便權巧作誘引之談。
今當但說無上道矣。
△四明入理之益。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此菩薩指四十年前懷大種而未成熟者。
亦即能聞此法之人。
皆可得菩薩名。
疑網者。
于三疑之中。
此屬疑法。
謂此菩薩根人。
雖信知成佛。
而一向所聞。
皆方便說。
又不免疑大法果實有無。
今聞如來盡舍方便。
說無上道。
則疑惑之網。
悉解除矣。
今聞修法。
不為菩薩得益。
即汝等千二百人。
從前不許成佛者。
到今盡情印許。
當來成佛。
決定不虛。
如此聞說。
乃機教相扣也。
△四頌法希有。
分二。
一頌如是妙法。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别法。
三世諸佛所有說法之儀式。
皆前權後實。
則我今來。
還亦如是。
前權已說。
今決定開顯一乘。
說無分别法也。
△二頌時乃說之。
分二。
一舉難得之人。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至)斯人亦複難。
前兩句明諸佛難遇。
且五濁世中。
衆生無福。
雖諸佛常住世間。
若逢不逢。
若見不見。
故梵王請佛。
有雲。
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
所以曰懸遠。
既去佛懸遠。
豈容易值。
故此為難。
正使出世兩句。
言佛雖出世。
欲為衆生說此難信難解之法。
須待其時。
非時不說。
則知說此一乘妙法。
猶不易也。
無量無數劫聞法難者。
言衆生過無量劫。
始得遇佛。
正遇佛時。
有眼不見。
有耳不聞。
如王舍城十萬億人。
有三萬億人見佛聞法。
三萬億人但見佛不聞法。
三萬億人不見佛不聞法。
則知見佛。
得聞此大乘妙法猶為難也。
能聽是法者。
如在會人天百萬。
無不聞也。
能入理受持者。
幾人哉。
是謂信解受持者。
不易得也。
由此佛法難聞難遇。
故舉優昙華喻明之也。
△二舉難逢之喻。
譬如優昙華一切皆愛樂(至)過于優昙華。
此華三千年。
始得一開。
則天上人間。
實所希有。
若見此華。
無不愛樂。
時時出者。
謂此華非時不現。
現則是時也。
總喻前所遇之佛。
所演之教。
所聞之法。
所聽之人。
并皆如此華之希有難遇也。
下又明聞法歡喜。
乃至發一言稱美者。
此不過泛泛聞法之流。
即此尚為難得中之難得。
況一心信解受持者耶。
既能信受能贊美。
即不必廣興供養。
則已供養三世如來矣。
何也。
況三世諸佛所證者此法。
所以出世開示者亦此法。
今既有能信此法。
而生贊歎者。
是與如來。
同成正覺。
即為如來所喜。
而受其法供養矣。
如此等人。
豈易得哉。
故曰過于優昙華。
△五頌上不虛。
分二。
一人不虛。
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至)無聲聞弟子。
汝等勿疑者。
乃囑令此去更勿猶豫。
我為大法之王。
說皆誠實。
況今在人天座上。
告非一人。
所說非二非三。
乃一乘道也。
所教非聲聞弟子。
乃菩薩乘也。
汝等豈更疑哉。
△二法不虛。
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
非二乘所能測者。
謂之秘。
總十法界之妙者。
謂之要。
既諸佛以此法。
為秘為要。
猶為可信。
前是囑令于佛勿疑。
此是囑令于法勿疑也。
△六頌上敦信。
分二。
一揀衆。
以五濁惡世但樂着諸欲如是等衆生終不求佛道。
五濁衆生。
但着諸欲。
如??牛愛尾。
豈有樂法之心。
故須揀之。
且着涅槃者。
尚揀非大乘法器。
況着欲之人乎。
是知此人決定不求佛道。
我亦不以秘要法。
而為彼說。
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惡道。
觀此分明是囑舍利弗說法之時。
來世者。
時愈降。
惡人者。
信愈寡。
愈下之時。
愈惡之人。
豈易為說此難信之法。
如是愚迷癡惑者。
聞而不信。
必破法堕苦。
無疑矣。
此見說法者。
不得不慎。
須知此秘要之義。
非器莫授也。
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贊一乘道。
此又囑其當說者。
不得失機失時也。
慚愧者不迷。
清淨者不惑。
志求佛道者。
對上不信受而言。
如此等人。
當為廣贊一乘無上妙道。
斯可謂應機說法也。
自汝等勿有疑。
至此數段語意。
世尊雖未與舍利弗作授記成佛之語。
而意中已有囑。
其利己利人之實。
前囑令勿疑佛法。
是慰其自利之心。
此囑令揀人宣說。
是授其化人之教。
則如來苦口熱腸諄諄訓誨。
意其将來為人天眼目。
作教化主也。
即此便是身子一期得記已竟。
△二敦信。
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至)不能曉了此。
此總以結勸。
謂諸佛為一大事出世。
開悟衆生之說法儀式。
先小後大。
并皆如是。
其不習學此者。
自不能曉了此也。
返顯身子能習學。
能曉了此妙法也。
此處便是世尊知身子已得悟入之語。
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至)自知當作佛。
汝即舍利弗等。
于迦葉目連須菩提迦旃延。
為喻說周中得記之人。
再之等千二百人。
為因緣周中授記之者。
既已知。
即上法說周中種種開示。
汝等已知諸佛是世間調禦之師。
又知諸佛所說之法。
權實大小随宜方便之事。
佛法既知。
則從前所有一切疑惑。
盡除無餘矣。
疑念未除。
喜心何發。
今則歡喜無量也。
其所以得歡喜者。
謂人身難得。
今幸得矣。
信心難生。
今幸生矣。
諸佛難值。
幸然值矣。
佛法難聞。
幸然聞矣。
此猶不為大喜。
且此大法寶藏。
自塵點劫來。
所未得者。
即四十年中尚未開許聲聞成佛。
今聞我如來語意悲切。
心知于當來世。
決定成佛。
豈不為生大歡喜者耶。
自如來出定。
雙歎權實二智已來。
于中廣引三世諸佛出世事相。
以及自己四十年來曲垂方便之苦心。
一一吐露。
無非發明眉間光中所具之四聖六凡權實之相。
而還複如來為一切人出世本懷。
開示佛知見。
一大事因緣也。
将此權實智慧之法。
從始至終。
發揚一周。
為舍利弗說。
而舍利弗。
于中亦無多疑問。
但一味默然谛聽。
說至最後。
便道個汝等既已知。
心生大歡喜。
斯可見當機了然開悟。
權疑頓息。
是之謂知子者惟父而已。
如來正說已竟。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