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一

關燈
楚衡雲峰沙門 智祥 集 塵點劫佛。

    與現坐道場之十方佛。

    各證而默同者妙法也。

    妙法者何。

    即佛與生。

    靈靈共禀。

    曆曆孤明。

    無聲無色。

    不得以相相。

    無相而求者也。

    然此妙法。

    本無古今。

    無生滅。

    曷諸如來皆有出生現相轉法輪般涅槃之古今生滅耶。

    蓋諸佛證此無古今無生滅法時。

    即願一切人。

    與未來際人。

    齊證乎此。

    衆生一日不證。

    諸佛一日不安。

    衆生積劫不證。

    諸佛亦積劫不安。

    所以不得不于無古今生滅中。

    示古今生滅。

    以濟此不證乎無古今生滅人耳。

    即我本師世尊。

    以不自安之心。

    來生堪忍。

    向本無古今生滅中。

    而突爾幻出不可窮盡之古今生滅。

    謂我以佛眼觀見六道衆生。

    貧窮無福慧。

    相續苦不斷。

    為是衆生故。

    而起大悲心。

    夫佛果見六道衆生貧窮。

    實有福慧。

    實無佛。

    即具有神力。

    亦不過如國王之用赦出人于苦已矣。

    安能使人人皆獲國王位哉。

    是佛抱此不安。

    亦與世之憫物不自安者。

    無以異也。

    亦非佛出現本懷也。

    要知盡無古今。

    盡無生滅。

    必在無盡古今。

    無盡生滅中。

    翻出古今生滅。

    到無盡極處。

    則盡無古今。

    盡無生滅。

    始現前矣。

    所以示生無非要人證此無生。

    示相無非要人證此無相。

    無何衆生著相深。

    着生又深。

    既沒于古今生滅中。

    非著有即着空。

    于佛無古今生滅義。

    有若相背而馳。

    愈趨愈遠。

    殆相遇無期也已。

    是以如來于此。

    遠則數百千劫往返。

    近則四十餘年誘引。

    曲盡無限血腸。

    磨盡無窮心髓。

    将人人所有之曆曆孤明者。

    左盤右旋。

    多方陶鑄。

    迨至以白毫光。

    媚牽心眼。

    靈運方蘇。

    乃得令一切人。

    心頭眼底。

    搖搖動動。

    辘轳欲轉于空靈靈地。

    幾欲伸手扪摩。

    而又無從。

    故如來得此一機。

    本懷始暢滿。

    将出世來一大事。

    無古今生滅之因緣。

    開襟傾倒。

    權實會融。

    舉靈靈共禀之宗。

    班班委付。

    直至盡會中人。

    悉能契悟自心。

    實無古今。

    實無生滅。

    信知将來即此畢竟成佛。

    即此當度無量衆生。

    即此得還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之源。

    即此與諸佛世尊。

    共一鼻孔吐氣。

    而佛為此一事。

    常不自安之郁膈。

    乃得一慰。

    乃為我世尊出現。

    一翻得得。

    說此妙法華經。

    教諸菩薩。

    同與諸佛所最護念之本志也。

     将釋此經。

    先分四段。

     △一略釋經題。

     妙法蓮華經者。

    法即一真如心法。

    乃世出世間。

    最妙最玄之第一義也。

    何謂真如心法。

    以其物物具足。

    原無增減也。

    蓋大地含生。

    不論僧俗男女。

    老少智愚。

    天仙神鬼。

    白牯黧奴。

    俱一一天然。

    一一成現。

    你若要去摸索他。

    尋究他。

    取證他。

    了辦他。

    他便無不赴心滿願。

    無有不得。

    無有不證。

    非物物具足而何。

    且一切僧俗男女。

    老少智愚。

    天仙神鬼。

    白牯黧奴。

    以至鰕蚬蛤蜊。

    草芥纖雞。

    鹹有無量智慧而不自用。

    無量解脫而不自證。

    無量三昧而不自入。

    無量神通而不自取。

    積劫累生颠倒。

    于聲色人我場中。

    聽貪嗔嫉妒所使。

    任恩愛無明所驅。

    或走驢胎。

    或住馬腹。

    一來一往。

    萬死萬生。

    而者個依然不離。

    謂有增減否耶。

    惟其物物具足。

    無有增減。

    故四聖六凡。

    皆倚之為根為本。

    舍此則更無有能為根本者。

    此所以謂之最妙最玄之第一義也。

    我世尊從曠劫自證以來。

    于三七日。

    向無盡香水海中。

    坐大蓮華。

    說圓滿修多羅大華嚴。

    已為利生。

    出現于世。

    其間雲重雲起。

    浪複浪生。

    此唯毗盧遮那。

    與微塵數等諸菩薩。

    作是主伴。

    如是盡微塵刹海。

    有微塵主伴。

    乃至于一極微微塵中。

    有如是微塵主伴。

    如是主伴。

    演如是法門。

    又豈别有所謂法哉。

    然世尊不離菩提樹。

    而現法界身雲。

    遍坐道場。

    稱法界性。

    以闡普遍圓融無礙大解脫法門者。

    隻緣著相衆生。

    根機暗鈍。

    視聽俱昏。

    又不得已垂二相。

    而二始同時。

    将此妙法。

    于不可分中。

    為頓漸秘密。

    三一小大。

    作差别顯示。

    則成四十年舌沸寒濤矣。

    蓋此法斂之則無以窺其迹。

    散之則無以竟其名。

    所以在楞嚴曰如來藏性。

    曰常住真心。

    在金剛名甚深般若。

    名實相真宗。

    在圓覺名無礙伽藍。

    在楞伽為佛語心宗。

    至于涅槃中。

    無滅無生。

    非常非斷。

    曰摩醯眼。

    日塗毒鼓。

    乃至靈山最後拈華。

    曰實相無相。

    教外别傳。

    其實皆此法也。

    乃此法即則凡聖俱容。

    離則聖凡俱泯。

    深無容測。

    密無容透。

    與乎其觚而不堅。

    張乎其虛而不華。

    非思思議議可得。

    故将一妙字稱之。

    夫所謂妙者。

    由其體不變。

    而用随緣也。

    語乎體。

    名不得。

    狀不得。

    染不得。

    淨不得。

    複何聖凡迷悟之可指。

    俨如澄渟之水。

    圓瑩之珠。

    雖寂寂而光吞影落。

    不可得而昧者也。

    約其用。

    則聖凡迷悟。

    随之而轉。

    設使不轉。

    一定為聖凡迷悟。

    何妙之有。

    且聖不增。

    凡不減。

    妙無損益也。

    若聖有些增。

    凡有少減妙安在哉。

    有情得而萬事通。

    無情得而庶物長。

    若有情獨得。

    無情不得。

    亦不為妙。

    惟其天得以清。

    地得以甯。

    鬼神得以靈。

    聖人得以開迷拯溺。

    愚夫得以忠君愛親。

    取之不竭。

    用之不竟。

    莫存其故。

    莫究其新。

    妙矣。

    然而未盡得之之妙也。

    苟得不變之體。

    神凝千古。

    一念萬年。

    如碧落長空。

    如寒潭皎月。

    豎不止三際。

    橫豈獨十方。

    放之則沙界俱含。

    收之而毛端有剩。

    原厥始而無始。

    朕兆誰分審乎。

    終而不終。

    蒼茫曷極。

    斯殆不變之妙也。

    能運随緣之用者。

    應機随類。

    格物無方。

    如空谷随聲。

    如摩尼現色。

    毛端現刹塵。

    内轉輪語。

    其實而非實。

    镕萬有于一無論乎。

    空而不空。

    散一無于萬有。

    斯又随緣之妙也。

    我如來不忍此法獨自受用。

    故雲。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衆。

    如我等無異故爾。

    放光現瑞。

    急欲将此妙法。

    渾全托出。

    意在顯露十界十如本迹權實之理。

    使一切人。

    睹如是希有事。

    必生如是希有心。

    心生而法可證矣。

    然經名妙法蓮華。

    過去諸佛。

    久有斯名。

    大通智勝如來。

    于塵點劫前。

    受十方諸梵天王。

    及十六王子請。

    便謂說大乘經。

    名妙法蓮華。

    又遠如世尊為菩薩時。

    曾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

    事阿私仙人。

    聞妙法華經。

    又于威音王佛時。

    于虛空中。

    具聞彼佛所說妙法華經。

    則是妙法蓮華。

    豈獨文殊于日月燈明。

    始聞之耶。

    又豈但今日現在十方恒沙如來。

    宣此妙蓮華耶。

    去未來無量諸佛。

    應如是說。

    故知。

    此妙法蓮華。

    三際十方塵塵刹刹。

    無不俱是。

    苟一時或斷。

    一處不遍。

    一佛不說。

    一事不具。

    則弗妙矣。

    故雲。

    如是妙法。

    諸佛如來。

    時乃說之。

    須知。

    此時字。

    遍塵刹而不盡。

    亘古今而常存。

    非此時彼時。

    可得間斷。

    可得限量也。

    妙法之下。

    着蓮華兩字者何。

    因此法微妙難明。

    故借蓮華喻之。

    夫喻所以表法也。

    喻不切。

    即法不妙。

    如繪像者。

    其靈在神。

    畫月者。

    其妙在雲。

    神到而像自活。

    雲奇而月自吐。

    然則所謂蓮華。

    豈可執天上人間青紅赤白之形。

    而拟議之耶。

    使執形而拟。

    縱靈瑞大寶。

    三千年一開。

    開則金輪應世。

    要不過三千年而應一輪王。

    是豈神到雲奇之妙耶。

    即大經所演。

    香水海下。

    有大蓮華。

    名種種光明蕊香幢。

    而持無盡華藏世界。

    雖則世界無盡華藏無盡。

    畢竟終有限量。

    總之境不忘而量有限。

    量有限而法即黏滞。

    又豈無相無名之妙喻耶。

    今所以喻蓮華者。

    乃明人人本有之妙蓮華藏也。

    謂此蓮華因即具果。

    而果複含因。

    以今因繼果。

    則後果之因已植。

    由今果含因。

    故先因之果元成。

    正明衆生心内。

    早具已成之佛。

    諸佛心中。

    又孕未來之生也。

    以懷佛之心為因。

    佛終無盡。

    以孕生之念證果。

    生亦曷終。

    以劫劫之佛。

    度生生之生。

    以生生之生。

    成劫劫之佛。

    如天河之不息似孤月。

    以常輪古今如是。

    諸佛古今如是。

    衆生無不具此蓮華。

    能悟此蓮華。

    即得自己妙法。

    故以妙法蓮華。

    為此經名也。

    經者。

    徑也。

    古今不易之常道也。

    梵語修多羅。

    此雲契經。

    謂上契諸佛之理。

    下契衆生之機。

    契理契機。

    故名契經。

    又經者。

    法也。

    常也。

    十界同軌。

    謂之法。

    三世不易。

    謂之常。

    乃十方三世佛佛所演之常法。

    故通名曰經。

    此經題之略義也。

    略釋經題已竟。

     △二特标譯主。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奉诏譯 姚秦者。

    前後三秦。

    此明非嬴秦符秦之時也。

    三藏者。

    即經律論。

    謂此師三學俱通故。

    法師。

    有二意。

    一法身長養。

    全藉于法。

    是以法為己師也。

    二将自所證之法。

    展轉傳授。

    使一切人。

    開通正眼。

    則為人之師也。

    鸠摩羅什。

    譯主名也。

    此雲童壽。

    出處氏族。

    及譯經始末。

    備載弘傳序解。

    譯者。

    翻譯也。

    謂翻梵音為華音。

    翻梵字為華字。

    翻梵語為華言。

    皆此師力也。

     △三别譯品名。

    品有二十八名。

    各随本品。

    釋義科名。

    總标于此。

     序品第一 品節雲。

    此品總顯一真平等法界。

    以彰如來出世始終不出普光明智。

    刹那際三昧。

    欲令衆生了此實相真境。

    以為成佛真因也。

    如來出世本懷。

    先說無量義經。

    入無量義處三昧者。

    正顯如來語默随機。

    皆非心識思量境界。

    然于定中。

    天雨四華。

    地搖六震者。

    意顯如來以無作妙力。

    掀翻衆生無明窠窟。

    以撤六根四大之障礙也。

    放眉間白毫相光。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者。

    直顯衆生動用根塵識界不離普光明智也。

    光中圓現法界事相。

    生佛始終。

    顯衆生諸佛平等無二也。

    蓋此光中實相真境。

    即衆生日用現證境界。

    但能當下知歸。

    了此即為成佛真因矣。

    如來出世。

    特為此事。

    四十年中。

    未顯發者。

    何也。

    根機未熟。

    待時故耳。

    且以彌勒騰疑者。

    顯此境非心識可知。

    啟問文殊。

    蓋非智不能入也。

    引燈明之本始。

    證今佛之瑞相。

    顯古今一道耳。

    四十年中所談。

    不盡火中之事。

    故判此品。

    為總顯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之象。

    天台雲。

    序義有三。

    次也由也述也。

    如是我聞等。

    冠于經首。

    次序也。

    放光六瑞。

    發起之端。

    由序也。

    問答釋疑。

    正說弄引。

    叙述也。

    具此三義。

    故稱為序。

    義類同者。

    叙為一段。

    故名曰品。

    唯藥王品與提婆達多品。

    是佛親唱。

    餘皆結集所置。

    或譯人添足。

    此品居諸品之始。

    故雲第一。

    又序有通别二義。

    從如是我聞。

    至退坐一面。

    是通序。

    謂通諸經皆然也。

    從爾時世尊下。

    至品盡。

    是别序。

    與衆經不同。

    乃别序一經教啟之因也。

     △四正解文義。

    大科分三。

    一序分。

    夫序正流通三分。

    始于道安法師。

    而證于親光菩薩。

    解家無不依之分釋其文。

    此古今不易之定論也。

    又分二科。

    一六種證信序。

    六種者。

    即信。

    聞。

    時。

    主。

    處。

    衆六成就也。

    謂此六種。

    阙一不可。

    證信者。

    佛将入滅時。

    阿難請問。

    一切經首。

    當置何語。

    佛命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大衆俱。

    使天下後世。

    知佛法皆有源本。

    非世人可妄作也。

    置此有三意。

    一以斷疑。

    二以息争。

    三以簡邪。

    斷疑者。

    阿難始結集登座時。

    相好如佛。

    衆起三疑。

    一疑佛重起。

    二疑他方佛來。

    三疑阿難成佛。

    及舉如是我聞等。

    則三疑頓息矣。

    息争者。

    如不言如是之法。

    從我佛聞。

    是自有制作。

    則争論便起。

    故舉如是我聞等。

    則争論不生也。

    簡邪者。

    外道邪法。

    經首皆置阿憂二字。

    謂阿者言無。

    憂者言有。

    外道妄計萬法雖多。

    不出有無為吉。

    故佛經首置如是我聞等。

    使邪正攸分也。

    就此分三。

    一标信與聞。

     如是我聞。

     如是。

    乃指法也。

    我聞。

    明授受也。

    謂如是之法。

    我從佛聞。

    六成就中。

    如是二字。

    即信成就也。

    謂信者言如是。

    不信者言不如是。

    約理。

    謂聖人說法。

    但顯真如。

    唯如為是耳。

    故曰信成就。

    我聞。

    第二聞成就也。

    我乃結集經主也。

    本随世假我。

    及法身真我。

    言非同凡夫外道所計之我也。

    我聞者。

    謂親見親聞。

    非展轉傳聞。

    經雲。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不假音聞。

    教體何立。

    約理以無我之真我。

    不聞而自聞。

    故曰聞成就。

     △二時主及處。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一時。

    第三時成就也。

    取其師資道合始終說聽之一時。

    蓋佛說法。

    聖境難齊。

    豈可定以時節。

    故但言一時。

    約理則心境理智。

    凡聖本始一如之時。

    故曰時成就。

    佛。

    即第四主成就也。

    梵語佛陀。

    此雲覺。

    謂始覺與本覺證齊而成究竟覺。

    此約自覺言也。

    又雲。

    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

    此兼利他。

    自覺揀凡。

    覺他揀小。

    圓滿揀因。

    蓋指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也。

    非此大聖孰能演斯大法。

    故曰主成就。

    住王舍等。

    第五處成就也。

    王舍城者。

    駁足王與千王。

    共立舍城。

    都五山中。

    為大國。

    此城名也耆阇崛乃山名。

    此雲靈鹫。

    以峰形如鹫故。

    此中有五精舍。

    一名天主穴。

    一名七葉穴。

    一名蛇形穴。

    一名少獨力山。

    一名耆阇崛。

    前佛今佛。

    皆居此山。

    佛滅後羅漢住。

    次第有辟支佛及鬼神。

    相續住。

    住皆聖靈。

    故曰靈鹫。

    約理住者。

    以能住之智。

    居所住之理。

    不落二邊。

    鹹歸中道。

    斯一乘妙典。

    非此勝地。

    何以說之。

    故曰處成就。

     △三詳列聽衆。

    乃第六衆成就。

    座無知音。

    說将誰聽。

    今淘汰已成。

    不得不說。

    故于列衆。

    粗分為二。

    一詳列聖凡。

    又三。

    一聲聞衆。

    分二。

    先比丘又二。

    一出無學以明德。

    又複分四。

    一舉類标數。

     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

     此但舉迹。

    與者共也。

    大有三義。

    一數多。

    二名重。

    三德隆。

    比丘梵語。

    此翻亦三。

    一乞士。

    謂内乞佛法。

    以資慧命。

    外乞信施。

    以資色身。

    二破惡。

    謂能破見思之惡。

    三怖魔。

    謂既能破見思之惑。

    而魔羅恐怖。

    以其能出三界。

    必化餘人。

    則魔類減損。

    所以怖也。

    衆梵語僧伽耶。

    此雲和合衆。

    有六義。

    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身和同住。

    利和同均。

    口和無诤。

    意和同悅。

    萬二千标數。

    略言之也。

    廣則二十八品内。

    他方此土。

    凡在會者。

    悉皆為衆。

    又十方十二類衆生。

    及三變淨土。

    從地湧出者。

    亦皆此曾衆。

    故此但略言。

    俱者具也。

    謂此大衆。

    皆集此處。

     △二明位歎德。

     皆是阿羅漢(至)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此則顯本迹。

    雖比丘而本皆大阿羅漢。

    凡此聖衆無非輔化。

    如來出世利生。

    豈僅實行聲聞。

    佛雲我弟子。

    如是方便度衆生。

    可悉知其遠本。

    皆不思議。

    梵語阿羅漢。

    名含三義。

    一無生既得出離三界。

    則分段變易俱離。

    不受後有。

    非但僅能破惡。

    二殺賊。

    一切煩惱盡除無餘。

    不但僅能怖魔。

    三應供。

    具智斷功德。

    堪受人天供養。

    天台雲。

    諸漏盡兩句。

    歎殺賊。

    諸漏有三。

    一欲漏。

    二有漏。

    三無明漏。

    謂三界因果。

    起惑造業。

    緻生死。

    忘法身。

    失慧命。

    喪重寶。

    皆是賊義。

    煩惱。

    謂昏煩之法。

    惱亂心神。

    即九十八使。

    今諸漏既盡。

    則煩惱永忘。

    所以能殺賊也。

    逮得己利一句。

    歎應供。

    三界因果。

    皆名為他智斷功德。

    方名己利。

    己利具足。

    所以能應供也。

    盡諸有結兩句。

    歎無生。

    諸有。

    即二十五有生處。

    結。

    即二十五有生因。

    今因果都忘。

    則有結盡矣。

    心得自在者。

    即定慧具足。

    定慧既具。

    何生之有。

    所以得不生也。

     △三略舉首衆。

    于萬二千中。

    略舉上首二十一位。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至)須菩提阿難羅睺羅。

     此列名也。

    阿若名也。

    此翻無知。

    以無知名者。

    非無所知。

    乃知無耳。

    憍陳如姓也。

    此雲火器。

    婆羅門種。

    其先事火。

    從此名族。

    又名摩诃男。

    以其聞法得道。

    最在一切人天羅漢之前。

    如雲佛最長子。

    阿含雲。

    我佛法中。

    寬仁博識。

    初受法味者。

    拘鄰如比丘第一。

     ○摩诃迦葉。

    此雲大龜氏。

    其先代學道。

    靈龜負仙圖而應從德命族。

    名畢缽羅。

    父母禱樹神而生亦名飲光。

    以其身光能飲日月故。

    佛弟子中。

    名迦葉者多。

    于同姓中最長。

    故名摩诃迦葉。

    摩诃含大多勝三義。

    如來以法付之。

    乃傳金縷僧伽黎。

    住雞足山。

    待彌勒出世。

    付法授衣竟。

    然後入滅。

    阿含雲。

    我佛法中。

    行頭陀行。

    大迦葉第一。

    優樓頻螺。

    此雲木爪林。

    依林住故。

    伽耶此雲城。

    那提此雲河。

    兄弟三人皆事火。

    當毗婆屍佛時。

    共豎刹柱。

    故報為兄弟。

    兄為瓶沙王師。

    有五百弟子。

    兩弟各二百五十。

    皆行兄法。

    不肯歸佛。

    佛作十種神變度之。

    謂毒龍不中。

    龍火不燒。

    恒水不溺。

    三方取果。

    北取粳糧。

    忉利取甘露。

    知嫌隐去。

    知念現來。

    火滅還然。

    斧舉不下。

    廣如瑞應經說。

    雖睹衆變。

    邪執不歸。

    複雲。

    瞿昙雖神。

    不如我道為真。

    佛雲。

    汝非羅漢。

    亦不得道。

    三人皆契悟。

    同歸于佛。

    阿含雲。

    優樓那比丘。

    能将護。

    四衆。

    供給四事。

    令無所乏。

    最為第一。

    那提比丘。

    心意寂然。

    降伏諸結。

    精進第一。

    伽耶比丘。

    觀了諸法。

    都無所著。

    善能教化。

    最為第一。

     ○舍利弗。

    此雲鹙。

    水鳥也。

    弗此雲子。

    大論雲。

    婆陀羅王婦生一女。

    眼似舍利鳥。

    因名舍利。

    以其是女所生故。

    名舍利弗。

    又名身子。

    以母好形身故。

    阿含雲。

    我佛法中。

    智慧無窮。

    決了諸疑。

    舍利弗第一。

     ○大目犍連。

    此雲萊茯根。

    婆羅門姓也。

    名拘律陀。

    因禱樹神而生。

    故以命名。

    阿含雲。

    我弟子中。

    神通輕舉。

    飛到十方者。

    目犍連第一。

     ○摩诃迦旃延。

    婆羅門姓也。

    此雲文飾。

    善議論故。

    阿含雲。

    善分别義。

    敷演道法。

    迦旃延第一。

     ○阿?樓?。

    或雲阿那律陀。

    此雲無貧。

    或雲阿泥盧豆。

    此雲如意。

    賢愚經雲。

    弗沙佛法末時饑馑。

    有辟支佛名利吒。

    行乞空缽。

    有貧人。

    見而悲愍曰。

    聖士能受稗否。

    答雲。

    可耳。

    即以所啖奉之。

    食已現十八變而去。

    其人悲感愈切。

    故感九十一劫天上人間。

    受如意樂。

    及投佛出家。

    以昏睡受佛呵責。

    七日不眠。

    遂失雙明。

    佛令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得半頭天眼。

    見大千界。

    如觀掌果。

    阿含雲。

    我佛法中。

    天眼徹視者。

    阿那律比丘第一。

    即斛飯王次子也。

     ○劫賓那。

    此雲房宿。

    父母禱房宿而生。

    故以為名。

    又雲。

    初出家時。

    因往見佛。

    偶值雨。

    夜宿陶師房。

    以草為座。

    後一比丘亦來投宿。

    賓那即推草與之。

    至中夜後。

    比丘問何往。

    雲我欲見佛。

    比丘遂為說法。

    豁然得道。

    後比丘即佛也。

    以共佛宿得道。

    故名房宿。

    阿含雲。

    我佛法中。

    善知星宿日月。

    明識圖像者。

    劫賓那比丘第一。

     ○憍梵波提。

    此雲牛呞。

    亦雲牛迹。

    前五百世時。

    曾為牛王。

    以牛食後。

    常事虛哨。

    餘報未除。

    唼唼常嚼。

    故時人稱為牛呞。

    以避人輕笑。

    恐其得罪。

    常居天上。

    佛滅度時。

    迦葉集千羅漢。

    遣下座僧。

    追憍梵至。

    梵問佛。

    答雲已滅。

    梵雲。

    佛出我出。

    佛住我住。

    佛既入滅。

    吾亦滅矣。

    遂入滅。

    阿含雲。

    樂在天上。

    不樂人間。

    牛迹比丘第一。

     ○離婆多。

    亦名離越。

    此雲星宿。

    父母從星乞生。

    因以得名。

    雖得出家。

    猶随本字。

    阿含雲。

    坐禅入定。

    心不倒亂。

    離越比丘第一。

     ○畢陵伽婆蹉。

    此雲餘習。

    五百世為婆羅門。

    雖得道果。

    餘習尚猶高慢。

    過恒河水叱河神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