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一

關燈
小婢駐流。

    河神分為兩派。

    其神被叱。

    遂往訴佛。

    佛令伊悔謝。

    即對衆合掌雲。

    小婢莫嗔。

    大衆笑之。

    河神雲。

    悔而更罵。

    佛雲。

    本習如此。

    實無高心。

    阿含雲。

    樹下苦坐。

    不避風雨。

    婆蹉比丘第一。

     ○薄拘羅。

    此雲善容。

    容貌端正故。

    年一百六十歲。

    無病無夭。

    由昔持不殺戒故。

    九十一劫。

    命不中夭。

    毗婆屍佛時。

    一比丘患頭痛。

    以一阿勒果施之。

    病愈。

    感劫劫生生身常無病。

    阿含雲。

    壽命最長。

    愛樂閑靜。

    薄拘羅第一。

     ○摩诃拘絺羅。

    此雲大膝。

    即舍利弗舅也。

    由來論常勝姊。

    姊孕。

    論則不勝。

    知懷智人。

    寄辨尚爾。

    況出生耶。

    乃棄家往南天竺。

    讀十八經。

    時衆笑之曰。

    累世難通。

    一生豈冀。

    乃喟然歎曰。

    在家為姊所勝。

    出外為他所輕。

    誓願不休。

    無暇剪爪。

    時人呼為長爪梵志。

    後投佛出家。

    得法眼淨。

    阿含雲。

    得四辯才。

    觸難能答。

    拘絺羅第一。

     ○難陀。

    亦雲放牛難陀。

    此雲善歡喜。

    妙樂雲。

    從初慕道為名。

    歡喜中勝。

    故雲善也。

    淨飯王逼十萬釋出家。

    即其一也。

     ○孫陀羅難陀。

    孫陀羅。

    此雲好愛。

    妻名也。

    難陀。

    此雲歡喜。

    己号也。

    揀異衆難陀名。

    故标妻名。

    以别之也。

    是佛親弟。

    四月九日生。

    短佛四指。

    容儀挺特。

    與世殊異。

    後為佛引令出家。

    證羅漢果。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富樓。

    此雲滿。

    父名。

    彌多羅。

    此雲慈。

    母名西域稱男為那。

    女為尼。

    從父母得名。

    故名滿慈子。

    阿含雲。

    善能廣說。

    分别義理。

    滿慈子第一。

     ○須菩提。

    此雲空生。

    其生之日。

    家中庫藏。

    一切皆空故曰空生。

    父母驚異以占。

    相者曰。

    吉。

    又名善吉。

    及其出家。

    見空得道兼修慈心。

    得無诤三昧。

    善說空法。

    佛從忉利天下。

    率土輻辏。

    争先頂禮。

    惟須菩提。

    端坐石室。

    念諸法空。

    豁然開悟。

    故為解空第一。

     ○阿難。

    此雲歡喜。

    或雲慶喜。

    或雲無染。

    佛成道日生。

    舉國欣慶。

    故以得名。

    凡随佛入天人龍宮。

    見諸女衆。

    心無染着。

    故名無染。

    為佛侍二十五年。

    所聞八千。

    犍陀皆誦不遺。

    不重問一句。

    佛滅後。

    大衆請結集諸經。

    登師子床。

    相好如佛。

    迦葉贊雲。

    面如淨滿月。

    眼若青蓮華。

    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難心。

    而如來寶藏。

    今得流通天上人間者。

    皆尊者力耳。

    其入滅時。

    于恒河中。

    入風奮迅三昧。

    分身為四分。

    一與天上。

    一與龍宮。

    一與毗舍離國。

    一與阿阇世王。

    阿含雲。

    知時明物。

    所至無疑。

    所憶不忘。

    多聞廣達。

    堪任奉持。

    阿難陀第一。

     ○羅睺羅。

    此雲覆障。

    是佛親子。

    往昔因塞鼠穴。

    又不看侍婆羅門六日。

    故處胎六年。

    因名覆障。

    佛為太子。

    時。

    欲求出家。

    父王不許。

    乃曰。

    汝若有子。

    聽汝出家。

    太子即以手指妃腹曰。

    過後六年。

    汝當有孕。

    既出家已。

    耶輸有娠。

    諸釋鹹瞋。

    疑其非正。

    耶輸遂設火坑。

    誓曰。

    我若為非。

    母子俱滅。

    若真遺體。

    天當為證。

    因抱子投坑。

    坑變為池。

    蓮華捧體。

    于是父王歡喜。

    雖失其子。

    而獲其孫。

    孫為金輪。

    吾亦何恨。

    後長大已。

    佛索出家。

    父王不許。

    耶輸将上高樓。

    目連飛空取之。

    佛度出家。

    為舍利弗弟子。

    于大衆中。

    密行第一。

     △四總結衆集。

     如是衆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此統攝餘衆也。

    如是二字。

    指上二十一位。

    其餘萬二千中。

    未舉者。

    以等字該之。

    統文也。

    聞名曰知。

    見形曰識。

    又見形為知。

    見心為識。

    衆所知識者。

    言此皆人天大衆所共見。

    所共知之大阿羅漢也。

     △二标有學。

    以該廣該。

    廣者。

    謂舉有學則初二果人。

    攝無不盡也。

     複有學無學二千人。

     此盡諸學衆也。

    前萬二千。

    乃真窮惑盡無學者也。

    此二千有學者。

    将研真斷惑。

    希證四果。

    是學彼無學之人。

    但舉位數。

    而不歎德者。

    以與前諸知識差等。

    若證入四果。

    則德業無二無别。

    故此不複重歎。

     △二比丘尼衆。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

     此複标尼衆。

    以見法會之必有也。

    波提。

    此雲大愛道。

    以有智故名。

    又雲憍昙彌。

    此雲尼衆主。

    即佛之姨母也。

    佛成道十四年。

    母求出家。

    佛不許。

    阿難為陳三請。

    佛令阿難傳八敬法。

    若能行。

    則聽出家。

    一百歲比丘尼。

    見初受戒比丘。

    當迎拜請坐。

    二不得罵比丘。

    三不得舉比丘過。

    比丘得說尼過。

    四于僧中。

    求受大戒。

    五若犯僧殘罪。

    應半月向僧中行摩那埵行。

    六當于僧中。

    求教授人。

    七不應在無比丘處結夏安居。

    八夏訖詣僧中。

    求自恣人。

    母一一如教。

    遂度出家。

    共眷屬數有六千。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耶輸陀羅。

    此雲華色。

    亦雲名聞。

    在家為菩薩之妻。

    天人知識。

    出家為尼衆之主。

    位居無學。

    即名聞也。

    亦與眷屬俱。

    直指雲。

    以上三種二乘。

    應歸阿含方等般若羊鹿牛車。

    為後三周得記者伏案。

    約用屬當人權智。

     △二菩薩衆。

    分四。

    一舉類數。

     菩薩摩诃薩八萬人。

     此标上位。

    以明法會之輔佐也。

    菩薩乃梵語。

    具足應雲菩提薩埵。

    此翻覺有情。

    已能自覺。

    而覺他也。

    摩诃薩。

    此翻有大多勝三義。

    亦名大道心衆生也。

    謂具大慈。

    得大智。

    修大因。

    證大果。

    故得是名。

    此常随衆。

    數有八萬。

     △二明德位。

     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阿翻無。

    耨多羅翻上。

    三藐翻正。

    三菩提翻覺。

    通雲無上正等覺也。

    梵語阿鞞?緻。

    此雲不退轉。

    有三不退。

    一位。

    二行。

    三念。

    從初住位。

    分具三德。

    得般若是位不退。

    離二死故。

    得解脫。

    是行不退。

    諸行具故。

    得法身。

    是念不退。

    證實境故。

    此一句是總歎八萬大士正因。

    已植下十二句。

    别歎所修諸功德門。

    然修雖萬行。

    要不出十波羅蜜。

    當以十度合之。

     皆得陀羅尼。

     上就人依法。

    人衆法一。

    故曰皆于。

    此以法品人。

    人衆法十。

    故曰皆得。

    貫下一十二句。

    謂此八萬人。

    皆得十度皆得名稱普聞。

    皆能度脫無數衆生也。

    陀羅尼。

    梵語。

    此雲總持。

    謂總一切法。

    持無量義。

    愚謂即戒度也。

    戒有止作二義。

    止者。

    諸惡不作。

    既能止于衆止。

    萬妄永息。

    妄既息而群靈畢具。

    豈非總一切法耶。

    一切法即染淨因果世出世法。

    作者。

    衆善奉行。

    既能作于所作。

    無行不修。

    行既修而諸智恒存。

    豈非持無量義耶。

    無量義即十界十如本迹權實之義。

    如是凡聖因果。

    唯戒波羅蜜。

    總持不失。

    始名最勝無上大陀羅尼。

    故以之攝戒也。

     樂說辯才。

     即願度也。

    辯才有四。

    一法無礙。

    二辭無礙。

    三義無礙。

    四樂說無礙。

    菩薩至九地。

    斷一障二愚。

    始能證此。

    樂說者。

    統前三而成。

    晝夜恒說。

    熾然靡間。

    人不分利鈍。

    處不論苦樂。

    塵刹俱遍。

    劫量匪窮。

    若弘願不深。

    曷堪至是。

    故以之攝願也。

     轉不退轉法輪。

     即進度也。

    等覺位中。

    證此法已。

    即能以普現色身遍入塵刹。

    廣運十二類生。

    鹹跻寶所。

    輪終不滞。

    乃至無有一念生滿足證。

    所謂虛空界盡。

    衆生界盡。

    我此修行究竟無盡。

    此精進輪。

    豈有終窮。

    故以之攝進也。

     供養無量百千諸佛。

     即施度也。

    蓋能供養者。

    必發喜舍心。

    惟喜舍故。

    不獨能舍身外諸珍寶物妻子眷屬。

    即己身頭目手足。

    無不以欣心供養。

    況所奉非一佛二佛也。

    動以無量百千言。

    其供佛所具之珍寶。

    及自他身分。

    甯有量哉。

    準華嚴經說。

    菩薩所奉。

    有無量衣服雲無量傘蓋雲。

    乃至歌詠贊歎。

    一一皆雲無量。

    然此皆财施也。

    行願雲。

    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

    而諸菩薩上求下化。

    行所難行。

    示法界身。

    應微塵國。

    又是何等施力。

    故以之攝施也。

     于諸佛所植衆德本。

     即禅度也。

    諸佛所。

    即微塵刹土也。

    植衆德。

    即自淨佛土也。

    欲淨佛土。

    無越乎定。

    定深而德本建矣。

    今菩薩欲圓滿二利之果。

    植真因。

    惟佛可憑。

    福智雙嚴。

    大用繁興。

    方堪濟物。

    然所以修定慧。

    即自淨佛土也。

    維摩雲。

    心淨則佛士淨。

    故以之攝禅也。

     常為諸佛之所稱歎。

     即慧度也。

    菩薩上求下化。

    益己益人者。

    皆慧也。

    如九地菩薩。

    建立世出世間工巧技藝種種差别門。

    種種出離門。

    乃至無量神通三昧。

    罔不通達。

    能為諸佛之所稱歎。

    故以之攝慧也。

     以慈修身。

     即忍度也。

    慈。

    乃遍濟群靈也。

    而曰修身者。

    須知慈量未充。

    即修身有欠。

    故慈深則忍亦深。

    如不休息。

    菩薩為一衆生。

    于極苦地獄。

    經無量劫。

    尚不舍離。

    其慈心忍力。

    何等廣大。

    故以之攝忍也。

     善入佛慧。

     即方便度也。

    佛慧者。

    即一乘實相。

    所謂甚深無量。

    難解難入。

    除佛與佛。

    無能入者。

    今菩薩之根本大智已植。

    則能以方便智。

    妙徹本源。

    盡真如際。

    得百萬阿僧祇神通。

    具百萬阿僧祇三昧。

    見如是世界。

    興如是供養。

    放如是光明。

    演如是法義。

    豈非善入佛慧者耶。

    故以之攝方便也。

     通達大智。

     即智度也。

    大智者。

    乃無上菩提圓照法界之智也推而行之。

    謂之通。

    足此及彼。

    謂之達。

    菩薩既至不退轉地。

    則能置一心于萬有。

    融萬有于一心。

    所謂森羅萬象。

    海印發光。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其智印何等圓滿。

    故以之攝智也。

     到于彼岸。

     即力度也。

    彼岸乃涅槃城。

    非大力不能到。

    其所以不到者。

    由無量生死因。

    無量煩惱果。

    系着此岸。

    今菩薩以金剛妙慧。

    一齊斬斷。

    則因忘果喪。

    故得五住盡二死忘。

    即乘此寶乘。

    直至道場。

    力何銳也。

    故以之攝力度耳。

     名稱普聞無量世界。

     此總束前十度也。

    名者。

    實之着。

    菩薩内智悉充。

    外行畢具。

    到此地位。

    則無量世界。

    鹹聞其名。

    所固然也。

    稱者。

    相等也。

    無量世界。

    則周遍無盡。

    名既遠聞如是世界。

    而實豈輕易量哉。

     能度無數百千衆生。

     前數段。

    皆明自利。

    此節方舉利他。

    蓋有其行者。

    必有其能。

    今菩薩萬行無遺。

    權實具足。

    自能分身塵刹。

    随機随數。

    現一一形。

    說一一法。

    故曰能度。

    無數百千雲者。

    統括無盡之詞也。

     △三略标名。

     其名曰文殊師利(至)寶積菩薩導師菩薩。

     此一十八位。

    據理皆如來自具權智之名。

    可以意領。

    不繁述也。

    文殊師利。

    此雲妙德。

    又名曼殊師利。

    此雲妙吉祥。

    過去作佛。

    号龍種上尊王。

    本經自叙。

    為妙光法師。

    于此曾為根本大智。

    隐勝現劣。

    輔揚法化已。

    與如來同。

    為有情模範。

    故此品如來以光說。

    而文殊以言顯。

    如印與文。

    曾無主從之分也。

     ○觀世音。

    梵語婆盧吉低稅。

    此雲觀世音。

    然觀為能智也。

    世音為所境也。

    至後本品詳釋。

    菩薩以大悲心運。

    普門示現。

    神通三昧。

    化他流通。

    意欲令此妙法。

    源源不絕。

    對文殊為智悲并運。

    共力助成出世本懷。

    則與如來。

    皆無二無别也。

     ○得大勢。

    梵語摩诃那缽。

    此雲大勢至。

    凡舉足下足。

    動三千界。

    壞魔宮殿。

    故名。

    與觀世音。

    共輔阿彌陀佛。

    次第受記。

    寶藏佛言。

    由汝願取大千世界。

    今當字汝為大勢至。

     ○常精進。

    寶積經雲。

    是菩薩為一衆生。

    經無量劫。

    随逐不舍。

    猶不受化。

    無一念棄舍。

    以身心精進故。

     ○不休息。

    思益經雲。

    恒河沙劫。

    為一日一夜。

    三十日為一月。

    十二月為一歲。

    過百千萬億劫。

    得值一佛。

    如是值恒河沙佛。

    行諸梵行。

    修習功德。

    然後受記。

    必不休息故。

     ○寶掌。

    寶積經雲。

    以何義故。

    名為寶掌。

    謂菩薩于諸佛土。

    化衆生時。

    欲以右手遍扪若幹諸佛世界。

    即随所欲而能成辦。

    從其手。

    出佛法僧聲。

    乃至慈悲喜舍之聲故。

     ○藥王。

    由曾以雪山上藥。

    供佛及僧。

    願于未來。

    能治衆生身心二病舉世歡喜故。

     ○勇施。

    謂能以出世法寶。

    遍施衆生。

    而無疲厭故。

     ○寶月。

    謂所證三谛。

    可尊如寶。

    能證三智。

    圓照如月故。

    思益雲。

    菩薩常修童子梵行。

    乃至不以心念五欲。

    何況身受。

    故名寶月。

     ○月光。

    謂圓妙三智。

    能除昏煩熱惱。

    猶如月光清涼破暗故。

     ○滿月。

    謂三智圓明。

    無有缺減。

    如滿月故。

     ○大力。

    謂智境冥合。

    有大力用故。

     ○無量力。

    以大力用。

    遍應衆緣。

    遍拔衆苦故。

     ○越三界。

    超越分段變易二種生死故。

     ○?陀婆羅。

    此雲善守。

    若有衆生聞名者。

    必定得三菩提故。

    又名賢首。

    以位居等覺。

    為衆賢之首故。

     ○彌勒。

    此雲慈氏。

    思益經雲。

    若衆生見者。

    即得慈心三昧故。

    又名阿逸多。

    此雲無能勝。

     ○寶積。

    謂積聚智寶故。

     ○導師。

    思益經雲。

    于堕邪道衆生。

    生大悲心。

    令入正道。

    不求恩報故。

     △四結餘衆。

     如是等菩薩摩诃薩八萬人俱。

     此統攝餘衆也。

    如是者。

    指上一十八位。

    以等餘未舉之衆。

    直指雲。

    此應判歸大白牛車一乘上位。

    約理即屬當人實智。

    知音雲。

    聲聞形出俗網。

    迹近如來。

    聞法為親。

    故列于前。

    人天形乖服異。

    迹非侍奉。

    聞法為疏。

    故列于後。

    菩薩形不撿節。

    迹無定處。

    即不同俗。

    複異于僧。

    故置于中。

     △然此更有說焉。

    本經開權顯實。

    及廢權立實所為者。

    聲聞也。

    焉不首列。

    菩薩為輔化之衆。

    而後諸品中。

    騰疑置請。

    皆此衆也。

    故随即列名焉。

    至于人天八部。

    乃法會必有之衆。

    勢必一一具陳于後。

     △問。

    聖列中。

    獨不開緣覺。

    豈法華一會。

    無此衆耶。

    曰。

    已攝入聲聞菩薩之間。

    文省故耳。

    然聲聞與諸菩薩。

    皆為後文各品當機之伏案。

    故此标也。

     △三天人衆。

    分三。

    一諸天衆。

    又二。

    初欲界。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

     前舉聖衆。

    此列天人。

    見此會聖凡畢集也。

    釋提桓因。

    此雲能天主。

    能作忉利三十三天主故也。

    璎珞經雲。

    過賢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

    号無著世尊。

    眷屬二萬者。

    舉非臣民。

    乃帝釋親因也。

    後皆準此。

     複有明月天子(至)與其眷屬萬天子俱。

     此舉臣也。

    前三乃内臣。

    如卿相。

    即三光天子。

    明月。

    乃寶吉祥月天子也。

    居以頗胝迦寶水晶所成。

    能泠能照故。

    普香星天子也。

    寶光。

    即寶意日天子也。

    居以俱胝迦寶火珠所成。

    能熱能照故。

    四天王。

    乃外臣。

    如武将。

    居須彌山腰。

    東提頭賴吒。

    此雲持國。

    護持國土故。

    居黃金埵。

    領乾闼婆富單那衆。

    南毗留勒叉。

    此雲增長。

    令他善根增長故。

    居琉璃埵。

    領薜荔多鸠槃茶。

    西毗留博叉。

    此雲廣目。

    亦雲雜語。

    能作種種語言故。

    居白銀埵。

    領毒龍毗舍阇。

    北毗沙門。

    此雲多聞。

    福德之名。

    聞四方故。

    居水晶埵。

    領羅刹夜叉。

    此四天王。

    各領二鬼。

    不令惱人。

    故稱護世。

     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自在。

    即第五化樂天。

    謂化諸人。

    而自樂也。

    又于五欲境。

    變化自娛故。

    大自在。

    即第六他化自在天。

    謂化諸他。

    而自得自在也。

    又欲得五欲境時。

    餘天為化假他所作。

    以成己樂。

    即魔宮也。

    欲界中唯第二夜摩。

    第三兜率不列。

    文略故也。

    然此六天。

    俱未離欲。

    以次第分輕重。

    故名欲界。

     △二色界。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至)與其眷屬萬二千子俱。

     此總明色界諸天也。

    正雲索诃。

    此翻忍。

    其中衆生。

    忍受三毒。

    及諸煩惱故。

    梵是西竺音。

    此雲離欲。

    除下地系。

    上升色界故。

    由不忘形色。

    故雲色界。

    又曰。

    禅天以愛樂禅定故。

    内有四禅。

    初曰離生喜樂。

    二曰定生喜樂。

    三曰離喜妙樂。

    四日舍念清淨。

    梵天王。

    乃總舉色界主。

    屍棄。

    此雲頂髻。

    即初禅天主。

    光明。

    即二禅天主。

    三四二天不列。

    亦文略也。

    據惟識。

    謂二禅以上。

    不分王臣。

    此中雲光明大梵等。

    以等字。

    猶有多位也。

    再俟參考。

    無色界亦有四天。

    雖無實形色。

    而有定果色。

    如來光中。

    映令暫現。

    而此會亦有之也。

    由無色故。

    不别列。

    皆攝于等字中也。

     △二雜?衆分五。

    一龍王衆。

     有八龍王(至)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難陀。

    此雲歡喜。

    ?。

    此雲善。

    此兄弟二龍。

    常護摩羯提國。

    雨澤以時。

    國無饑年。

    瓶沙王令年為一曾以報。

    百姓聞皆歡喜。

    從此得名。

    即目連所降者也。

    娑伽羅。

    此雲鹹海。

    從所居得名。

    于大海中。

    此為最勝。

    和修吉。

    此雲多頭。

    亦名寶稱。

    德叉迦。

    此雲多舌。

    亦名現毒。

    謂嗔時噓氣。

    人畜皆死故。

    阿那婆。

    亦名阿耨達。

    此雲無惱。

    凡龍俱有三難。

    一熱沙。

    二惡風。

    三金翅鳥。

    唯此俱免。

    故雲無惱。

    又雪山有池。

    名阿耨達。

    池中有五柱堂。

    龍常居此。

    故從池名。

    摩那斯。

    此雲大身。

    亦雲大力。

    修羅排水。

    淹善見城。

    此龍萦身。

    以遏海水。

    優缽羅。

    亦雲漚跋羅。

    此雲青蓮華。

    從池得名。

    等者。

    以等其餘龍王。

    王既臨則眷屬随至。

    故雲與若幹也。

    龍是一類。

    而亦随福業報處不同。

    靈蠢亦别。

    眷屬宮殿。

    衣服莊嚴。

    一一具足。

    唯飲食最後一口化為蝦蟆。

    穢污不堪。

    故異人天也。

     △二緊那羅衆。

     有四緊那羅王(至)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此雲疑神。

    似人而有一角。

    乃天帝法樂神也。

    居十寶山。

    身有異相。

    即上奏樂。

    佛說法時。

    諸天弦歌。

    而頌法門。

    即此神也。

    舊雲。

    法奏四谛。

    妙法奏十二緣。

    大法奏六度。

    持法總奏前三。

    迹寄弦管。

    本即不可思議。

    眷屬莊嚴等。

    如前釋。

     △三乾闼婆衆。

     有四乾闼婆王(至)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乾闼婆。

    此雲嗅香。

    以香為食。

    亦雲香陰。

    其身出香。

    乃天帝俗樂神也。

    樂者。

    緣幢倒擲之伎也。

    樂音者。

    鼓節弦管也。

    美者。

    幢倒之勝也。

    美音者。

    弦管之勝也。

     △四阿修羅衆。

     有四阿修羅王(至)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正雲阿索洛。

    此雲無端正。

    以男醜女正故。

    又雲非天。

    由神果報。

    鄰次諸天。

    為修行懷嗔。

    而無天德。

    故雲非天。

    又雲無酒。

    于四天下采華。

    釀于大海。

    魚龍業力。

    其味不變故。

    據楞嚴。

    有胎卵濕化之四。

    約天人鬼畜。

    各攝一類也。

    婆稚。

    此雲團圓。

    與天帝戰時被縛。

    因誓得脫。

    故以名焉。

    佉羅骞?。

    此雲廣肩。

    即擁海水者也。

    毗摩質多羅。

    此雲淨心。

    亦雲種種疑謂能以一絲幻。

    作種種事故。

    索乾闼婆女。

    生舍脂。

    帝釋業力。

    令其父居七葉殿。

    遂納為妻。

    後讒其父。

    遂交兵。

    腳波海水。

    手攻善見。

    帝釋以般若力。

    不能為害。

    羅睺。

    此雲障持。

    又雲攝惱。

    因日光照眼。

    不能見故。

    将手隐攝日月。

    令天惱故。

    身長八萬四千由旬。

    口廣千由旬。

    與天戰時。

    手撼須彌。

    敗匿藕絲孔者。

    然眷屬宮殿衣服莊嚴。

    亦與天等。

    唯飲食最後。

    一口化為青泥。

    不同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