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骞(音牽)。
△五迦樓羅衆。
有四迦樓羅王(至)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迦樓羅。
此雲金翅。
以翅作金色故。
居四天王大樹上。
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裡。
頸有如意珠。
以龍為食。
大威德者。
威勝群輩。
又威攝諸龍故。
大身者。
身超群類故。
大滿者。
所啖之龍。
常飽滿故。
如意者以頸有此珠故。
此鳥亦有神力。
能化為天子天女。
住處宮殿。
食亦百味。
日于東方。
啖一龍王。
五百小龍。
三方亦爾。
壽八千歲。
臨終失勢。
不得龍食。
即嗔從金剛山。
逶海穿地。
但不能直過風輪。
仍從故孔。
上金剛山。
如是七返。
還山頂命終。
此類亦有勝劣雜類科。
唯缺夜叉摩呼羅伽二類。
理應有之。
△三人王衆。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此明國主攝臣民也。
韋提希。
此雲思惟。
瓶沙王夫人。
阇王母也。
佛因之說十六觀經。
阿阇世。
此雲未生怨。
相師占雲此兒生。
則定當害父。
母懷之曰。
已有惡心于瓶沙王。
未生已惡。
故名。
生已。
王令升樓撲之。
不死。
但損一指。
又名無指。
王舍城主也。
因害父母。
向文殊求悔。
得柔順忍。
命終入吒羅地獄。
即入即出。
生上方佛土。
得無生忍。
彌勒世複生此界。
名不動菩薩。
後當作佛。
号淨界如來。
又此節缺人非人。
亦文略故。
如來說此妙法。
欲暢出世本懷。
将令佛刹微塵數世界衆生。
無不鸠集。
此特于無量衆中。
列其大概。
廣如華嚴經說詳。
列聖凡已竟。
△二總結衆集。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此明入會之禮儀也。
以最尊頂。
禮最卑足。
表誠敬之切。
在會聖凡。
無不盡誠。
緻敬禮畢。
則各安方面也。
然既誠求妙法。
豈安然坐受耶。
是亦為佛所命。
坐則身心不動。
而大法可納。
慧緣斯進矣。
退。
歸藏也。
各攝異緣。
令心境寂。
抑經家序會衆鸠集之儀式如此。
六種證信序已竟。
△二放光發起序。
又名别序。
謂于衆經不同。
别别發起也。
分五。
一衆集供養而興贊歎。
爾時世尊四衆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此明會衆虔懇。
有所欲聞也。
爾時者。
會衆畢集。
說聽一如之時也。
世尊。
乃十号之一。
九界罕觏。
為世出世間所尊敬故。
四衆者。
即出家在家各二衆也。
天台雲。
據此猶名局意狹。
各開一一有四。
謂發起。
當機。
影響。
結緣。
發起者。
權謀智鑒。
知機知時。
而引發大教也。
當機者。
宿植德本。
緣合時熟。
聞即得道也。
影響者。
古往佛聖。
隐其圓極。
輔佐法王。
如形影相依也。
結緣者。
過去根淺。
雖見佛聞法。
不能頓證。
但作未來得度因緣也。
圍繞者。
既禮畢退坐。
則周旋圍繞。
翹勤瞻仰。
欲冀如來有所宣示。
供養總表三業。
恭敬必卑謹處禮屬身。
尊重必至念專注屬意。
贊歎乃發言稱美屬口。
正此之時。
如來欲舉揚妙法。
而會衆傾誠如此。
可謂機教相扣。
必至利益無量也。
△二如來現瑞。
以為發起。
此為如來以無緣大悲。
引發大教。
放斯光明。
先動出格丈夫疑問者也。
又分二。
一此土六瑞。
分六一說法。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明說經入定。
為現諸瑞相之由也。
如來今欲開權顯實。
則所為之衆。
必非權小。
故曰為諸菩薩。
機既純圓。
教非不了。
故經雲。
佛自住大乘。
于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則所說者。
乃如如理。
實相一乘。
故曰大乘。
即此一乘實相。
平等廣大。
則世出世間聖凡染淨。
權實因果。
無不包容。
以此一義。
出無量義。
收無量義。
還歸一義。
故名曰無量義也。
若人不豫先透此無量義經。
必不能堪任一乘妙法。
故如來于妙法未開顯已前。
必說此經。
非教二乘。
故曰教菩薩法。
一乘妙法。
既為佛所護念。
則無量義經。
為入法華之捷徑。
亦即為佛所護念。
是不輕宣傳者也。
人其可不深生向慕。
進趨有分地哉。
△二入定。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至)身心不動。
說經。
是如如智。
入定。
是如如境。
境智圓融。
始成妙法。
若不入此妙定。
則所說何歸。
光從何發。
是知由入此定。
則能緻動地雨華。
亦能十界圓現也。
今謂說此經已。
是經家叙佛說中默旨。
然既曰無量義。
說豈終窮。
既曰教菩薩法。
豈容意拟。
則佛入定。
正所以入說中之無量義。
故定亦名無量義也。
跏趺。
乃佛坐之儀軌。
三昧。
此雲正定。
亦名正受。
以不受一切諸受故。
定言處者。
乃說到行到。
理智相融。
凡聖一如。
自他無礙等。
處。
即一真寂滅場地。
既至此處。
則真俗雙超。
寂照不二。
四智三身。
當體如如。
故曰身心不動。
要知說經入定兩段。
為法華開張大本。
幸細心體會。
△三雨華。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至)而散佛上及諸大衆。
此明天華散。
佛亦有所雨也。
曼陀羅。
此雲适意。
又雲白華。
曼殊沙。
此雲柔軟。
又雲赤華。
華以表因。
應如如智而雨。
以之散佛。
表以因徹果。
及諸大衆。
是以因成因。
而因因增長。
始契無上妙果也。
必以四華散者。
表其當獲佛因。
佛因者。
即住行向地。
乃圓因也。
小白表習種性十住。
開佛知見也。
大白表性種性十行。
示佛知見也。
小赤表道種性十回向。
悟佛知見也。
大赤表聖種性十地。
入佛知見也。
△四動地。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此以地震。
表法不妄動也。
光明記雲。
動踴起三。
是形。
震吼擊三。
是聲。
又搖飏不安。
名動。
??壟凹凸。
名踴。
自下升高。
名起。
隐隐有聲。
名震。
砰磕發響。
名吼。
令物覺悟。
名擊。
經言震動。
于形聲各标一也。
于六種中。
又各有三。
謂動。
遍動。
等遍動。
直動。
為動四。
天下動為遍動。
大千俱動為等遍動。
餘五亦然。
合則成十八種動也。
此表如來将欲開顯無上妙法。
必須翻破一切衆生根塵識三。
堅固無明之十八窩臼。
無明破除。
正覺可成矣。
必謂普佛世界者。
世界乃依報。
亦即衆生惑業共成之色法也。
無明既破。
當體全空。
空色銷忘。
妙法斯證。
故必令大千俱轉也。
??(□□)。
壟(□□)。
凹(音坳)。
凸(音突)。
砰(音烹)。
磕(音榼)。
△五衆喜。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至)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此明會衆喜。
見諸瑞謹仰欲知也。
比丘義。
已見前。
優婆塞。
正雲邬婆索迦。
此雲近事男。
謂親承近事比丘僧故。
優婆夷。
正雲邬婆斯迦。
此雲近事女。
謂近事比丘尼故。
夜叉。
正雲藥叉。
此雲捷疾。
摩睺。
亦名摩呼羅伽。
此雲腹行。
即地龍也。
人非人。
是該無不盡。
小王。
乃粟散王。
轉輪者。
人壽八萬歲出。
曰金輪王。
治四天下。
自然千子。
七寶随身。
有金輪忽然湧現。
王乘之巡四天下。
故稱聖王。
此不标菩薩衆者。
以今放光現瑞。
乃為諸小乘。
顯示妙蓮華藏之本有也。
且人天大衆。
幸聞此無量義已。
而忽見雨華動地。
甚是奇特。
便謂得未曾有。
既見佛非常之相。
必欲得佛非常之理。
故鹹生歡喜鹹共合掌。
但隻一心觀佛而已。
要知會衆合掌。
時節五官。
俱不妄及。
隻有一佛在前。
瞻之仰之。
肅然不亂。
故曰一心觀佛。
此一心觀。
與世尊之無量義處三昧。
其境界亦不甚遠。
但欠不能證入也。
約理各各住自性本定。
即一心觀佛義。
△六放光。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此以放光。
顯智性之本有也。
諸佛本有常光。
無時不照。
今曰放光。
乃有所為而放也。
然光以表智。
從毫出者。
乃中道第一義智。
但此等光。
人人本具。
惟積劫不肯發如來心。
行如來事。
所以如是光明等閑。
被塵埋卻。
雖佛于華嚴。
及諸會中。
累放此光。
機未熟者。
渾如不見。
故亦無所疑。
今衆既聞無量義。
而妙法可投。
是以如來特放是光。
而表是法。
令人人于此有所證也。
然則此光。
又豈可作尋常放光視耶。
△二他土衆瑞。
分二。
一舉能照之智。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此明因光照能見他土諸相也。
照者。
如日月燈。
萬物等類。
無不睹也。
佛光所照。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
無不明也。
然獨照東方者。
東為群動之首。
以表衆生動用中。
有此境界也。
萬八千者。
極其廣遠。
如一世界中。
有百億日月。
百億四天下。
若以衆生見量。
尚弗能盡知一部洲事。
況于三有。
況一佛土。
又況萬八千土邪。
今因佛光一照。
使一切衆生。
盡見萬八千世界罪福智愚。
了然在目。
豈非直顯當人智境。
則此萬八千。
觌體顯彰。
十八界相。
翻染成淨。
今所見世界。
既有六趣聖凡。
于四土中。
見同居土。
更複何疑。
靡不周遍者。
如燈照一室。
以内無纖芥蒙昧。
況白毫光洞徹無礙。
又超彼日月威光萬萬倍也。
萬八千土。
不過一方。
又安有不悉周悉遍哉。
△二明所照之境分。
七。
一見六趣。
下至阿鼻地獄(至)盡見彼土六趣衆生。
此下總明見聖凡境界也。
阿鼻。
此雲無間。
有五種無間。
極苦極下處也。
阿迦尼。
此雲質礙。
即色究竟。
極善極高處也。
舉上下豎言。
世界橫論。
謂一世界有百億日月四天下。
為一佛土。
中有極苦極卑。
曰阿鼻獄。
有極善極高。
曰有頂天。
中間善惡因果。
或智或愚。
苦樂久暫。
于六趣中。
數數受生。
曰六趣衆生。
一切衆生。
既為三有所被莫能出離。
皆不能自知。
我于此土。
蒙光所燭。
無不明了。
一世界如是。
百世界亦如是。
乃至萬八千世界。
亦複如是。
故曰盡見。
正此之際。
全心即境。
全境即心。
心佛衆生。
渾然匪間。
總一光也。
△二見諸佛。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
乘此一光。
不但見彼六凡。
又見彼土現在無量諸佛。
降生出家。
成等正覺。
無不明了也。
△三聞說法。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
又從此光中。
聞彼諸佛說法。
利彼人天十二等類。
△四見得道。
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至)諸修行得道者。
不但見彼土現在諸佛。
并見彼土聲聞四衆也。
修行者。
即四谛十二因緣之行。
得道。
即得見道修道。
亦與今會同。
△五見行行。
複見諸菩薩摩诃薩(至)種種相貌行菩薩道。
複見彼土諸菩薩衆。
于因中修行。
自覺覺他增進。
不厭不倦等。
諸菩薩。
即三賢十聖。
因緣等皆稱種種者。
如後彌勒偈中詳明。
△六見涅槃。
複見諸佛般涅槃者。
複見彼土諸佛利生事已。
示涅槃等。
涅槃。
此雲圓寂。
亦雲滅度。
即三德秘藏。
△七見起塔。
複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複見彼土佛滅度後。
複遺舍利。
令後學因舍利作衆多佛事。
使法久住等。
舍利。
此雲靈骨。
梵語塔婆。
或雲窣堵波。
此雲方墳。
亦名圓冢。
如上所見。
四聖六凡。
但約一東方。
雖曰萬八千。
理實無盡。
此亦就今。
因佛光所見。
有如是也。
如來現瑞。
以為發起竟。
△三會衆疑念是何因緣。
分二。
一彌勒疑念。
分三。
一正疑念。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至)以何因緣而有此瑞。
上是如來以光。
引發衆疑。
此是彌勒以疑。
增長衆疑也。
爾時者。
即放光現瑞之時。
彌勒作念。
謂此光何因而放。
此瑞何緣而現也。
神者。
威靈不測。
變者。
隐顯難知。
神變相即光中所見者也。
因緣者。
本起為因。
外助為緣。
即今日所有機教相扣之因緣也。
如來見諸二乘淘汰已成。
将欲顯發一大事為因。
以至放光現瑞。
為引起大教之緣故也。
此因緣若非彌勒疑問。
則此殊勝利益。
從何顯發。
故彌勒此番作用。
亦非小小。
△問。
會中八萬大士。
何故獨彌勒緻疑發問。
而忖答獨念文殊。
豈此外諸大士。
獨不能問答邪。
答。
若以事論。
兩大士同于燈明佛時。
共見此瑞。
共聞此法。
則今之問答。
無不響應。
約理。
彌勒主識。
即人人之彌勒也。
顯此妙法斷非識識。
故托彌勒騰疑而問也。
文殊即大智。
亦乃人人之文殊也。
而此妙法唯智能了。
故獨念文殊能答也。
更知此段文詞。
乃集經者。
以意逆志。
詳明之耳。
△二當問誰。
今佛世尊入于三昧(至)當以問誰誰能答者。
彌勒欲為會衆發明此光所為因緣事。
必形言緻問。
然所見事。
既希有難思。
而能曉之人。
唯佛可答。
佛今已入三昧。
吾将欲問誰。
誰複能曉此不思議事邪。
此為結集人。
冥揣彌勒有如是意。
[△@△]此處疑議。
妙在有佛不得問。
有境不能說。
往複籌量。
吞吐不得。
正是會衆于妙法。
有豁然之機也。
△三憶文殊。
複作此念(至)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文殊在會。
智超群衆。
已得稱為法王子矣。
況曆侍諸佛。
已經無量。
此不思議希有之相。
必應見之。
可當吾問也。
△智乃轉識之名。
其體不二。
若彌勒文殊。
判然有間。
焉知曾近無量佛。
又焉知曾見希有事。
此又妙在複作念一句。
若不作此念。
必待定中人。
幾何時也。
△二會衆疑念。
爾時比丘比丘尼(至)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見聞既同。
而疑念亦等。
既見非常之相。
必有非常之想。
想極而相自明。
相明而智自朗。
所以有疑必悟。
即得佛知見矣。
自爾時彌勒下至此。
皆集經人懸叙。
靈山會裡。
比時有如是境界。
如是見聞。
如是疑念。
使後人睹此。
煥然在目。
△四彌勒因衆而伸請問。
分二一長行。
又二。
一經家叙。
爾時彌勒菩薩(至)及諸天龍鬼神等衆會之心。
彌勒疑與會衆疑。
二疑有間。
所謂同行不同步也。
彌勒記當補處。
而引發大教。
任所當施。
迷态當似。
故作此疑也。
然而會衆之疑。
實所未達。
故此雙叙。
一雲欲自決。
又雲觀衆心。
須知觀衆心。
句為切當。
則聖教顯彰。
源案于此。
△二彌勒問。
而問文殊師利言(至)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此略舉所見。
而陳所疑也。
詳叙在下頌文。
彌勒開口。
便曰。
以何因緣。
而有此瑞。
意在為人發明此瑞之所為因緣也。
究文殊答處。
但曰。
曾見此瑞。
放斯光已。
即說大法。
亦未明言何等因緣。
必待如來出定。
始明示曰。
我為一大事因緣。
則知放光現瑞。
原為此作因緣也。
然而彌勒必欲問文殊者。
意在引起曾見。
出陳二家遠本。
以為今會之先聲。
若以表法。
即是始本冥契。
将證究竟妙覺時。
故有此翻酬酢。
△二偈頌。
分二。
一頌問。
又二。
一問此土六瑞。
于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梵語伽陀。
此雲頌。
亦雲祇夜。
伽陀頌前。
祇夜起後。
天竺有散花貫花之說。
如此土序後銘也。
又随樂欲不同。
有樂散說。
有樂章句者。
再之随生解不同。
或于散說得解。
或于章句得解者。
亦是随利鈍不同。
利者一聞即解。
鈍者再說方知也。
以表殷勤重說。
為衆集前後不一故耳。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至)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此頌問近見本會妙事。
于六瑞中。
而不問說經入定者。
乃現相之本。
而非相故。
今但問有相瑞也。
導師者。
如來以法。
導利群生。
引疲極而歸寶所也。
何故。
謂如來是何等緣故。
今放是光。
而現是瑞耶。
旃檀香風者。
由花雨種種。
則風亦成香。
以是可悅衆心也。
花既飄搖。
雨必無盡。
則地亦以此因緣。
而嚴淨之也。
身意快然者。
此時會衆。
眼見聖境。
耳聞殊音。
鼻嗅異香。
身班聖例。
意念妙法。
所以鹹皆歡喜得未曾有也。
餘皆如前釋。
△二問他土衆瑞。
分六。
一頌見六趣衆。
眉間光明照于東方(至)受報好醜于此悉見。
此頌問遠見他土妙事。
以圓見諸土上下好醜。
所以奇特此一瑞也。
衆生。
是能趣之人。
生死。
是所趣之處。
善惡。
是能趣之因。
受報。
是所趣之果。
土如金色者。
長行隐而頌彰也。
光從毫現。
是中道智。
故色黃也。
既曰六道。
曰生死。
曰善惡。
即是凡聖交參土。
而佛亦必說三乘矣。
然此土此衆生。
豈分外别有如來。
不過将現成心佛衆生。
特為顯彰。
故曰于此悉見。
此字最重。
△二頌聞佛說法。
又睹諸佛聖主師子(至)照明佛法開悟衆生。
此頌見佛聞法瑞。
諸佛。
即萬八千土之諸佛也。
三賢十聖。
皆主于佛。
故曰聖主。
師子。
乃獸中王。
吼時象王失威。
群獸腦裂。
表佛說法。
魔外驚怖。
示衆十力得無畏故。
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
如今佛說華嚴也。
故曰教諸菩薩等。
雙超真俗。
曰清淨。
純談實相。
曰柔軟。
其義難解。
曰深妙。
九界同益。
曰樂聞。
言各于世界講說正法者。
如今佛現劣應身。
說三乘法。
故說種種。
說照明。
說開悟。
乃随機教也。
△三頌他土三乘。
分三。
一聲聞。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
此頌見為三乘說法也。
文具四谛。
遭苦者。
苦含因果。
集谛具矣。
厭老死即道谛。
涅槃即滅谛。
遭苦者必究其集。
知因集有。
深厭自生。
故不集也。
況老病死。
是真苦。
皆屬身根。
既厭苦慕滅。
故如來為說真空涅槃。
令苦際盡。
依此修行。
如後所謂求羊車出火宅也。
△二緣覺。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
有福者。
辟支百劫種福。
較聲聞。
則曰有福。
求勝法者。
謂深求勝妙之理。
于聲聞思增進也。
為說者。
即佛為說十二因緣。
依此修行。
如求鹿車出火宅也。
梵語辟支迦。
此雲緣覺。
出有佛世。
觀十二因緣。
覺真谛理者。
是也。
亦名獨覺。
出無佛世。
觀化自悟者也。
△三菩薩。
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淨道。
菩薩有上求下化之心。
而又能從佛轉輪。
紹佛家業。
故有子義。
前曰若人。
此曰佛子。
則品類别矣。
種種行者。
謂求佛果時。
修種種行。
自利也。
化衆生時。
行種種行。
利人也。
則二利之間。
六度齊修。
萬行畢。
具。
佛即為說無上慧。
令證斯道。
如後所謂求牛車出火宅也。
淨道者。
不着有也。
如度盡十二類。
不見有生可度。
乃修而無修之妙道也。
△四頌結前開後。
文殊師利我住于此(至)如是衆多今當略說。
此字事。
即靈鹫山。
理即入無量義處也。
見聞等句結前生後之詞。
若斯二字。
結前所告也。
及千億等。
發後所陳也。
謂我于光中。
見聞聖凡之境。
不止如是。
則有千萬億種。
今試略言之也。
△五頌他土修行。
分三。
一總問。
我見彼土恒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此總為發問之端。
謂我于光中。
見彼土有無數菩薩。
各有所行。
無限因緣。
而各欲求成正等覺也。
△問。
此言見恒沙菩薩者。
然恒河橫四十裡。
沙細如面。
今之所見。
光中見。
光外見耶
△五迦樓羅衆。
有四迦樓羅王(至)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迦樓羅。
此雲金翅。
以翅作金色故。
居四天王大樹上。
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裡。
頸有如意珠。
以龍為食。
大威德者。
威勝群輩。
又威攝諸龍故。
大身者。
身超群類故。
大滿者。
所啖之龍。
常飽滿故。
如意者以頸有此珠故。
此鳥亦有神力。
能化為天子天女。
住處宮殿。
食亦百味。
日于東方。
啖一龍王。
五百小龍。
三方亦爾。
壽八千歲。
臨終失勢。
不得龍食。
即嗔從金剛山。
逶海穿地。
但不能直過風輪。
仍從故孔。
上金剛山。
如是七返。
還山頂命終。
此類亦有勝劣雜類科。
唯缺夜叉摩呼羅伽二類。
理應有之。
△三人王衆。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此明國主攝臣民也。
韋提希。
此雲思惟。
瓶沙王夫人。
阇王母也。
佛因之說十六觀經。
阿阇世。
此雲未生怨。
相師占雲此兒生。
則定當害父。
母懷之曰。
已有惡心于瓶沙王。
未生已惡。
故名。
生已。
王令升樓撲之。
不死。
但損一指。
又名無指。
王舍城主也。
因害父母。
向文殊求悔。
得柔順忍。
命終入吒羅地獄。
即入即出。
生上方佛土。
得無生忍。
彌勒世複生此界。
名不動菩薩。
後當作佛。
号淨界如來。
又此節缺人非人。
亦文略故。
如來說此妙法。
欲暢出世本懷。
将令佛刹微塵數世界衆生。
無不鸠集。
此特于無量衆中。
列其大概。
廣如華嚴經說詳。
列聖凡已竟。
△二總結衆集。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此明入會之禮儀也。
以最尊頂。
禮最卑足。
表誠敬之切。
在會聖凡。
無不盡誠。
緻敬禮畢。
則各安方面也。
然既誠求妙法。
豈安然坐受耶。
是亦為佛所命。
坐則身心不動。
而大法可納。
慧緣斯進矣。
退。
歸藏也。
各攝異緣。
令心境寂。
抑經家序會衆鸠集之儀式如此。
六種證信序已竟。
△二放光發起序。
又名别序。
謂于衆經不同。
别别發起也。
分五。
一衆集供養而興贊歎。
爾時世尊四衆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此明會衆虔懇。
有所欲聞也。
爾時者。
會衆畢集。
說聽一如之時也。
世尊。
乃十号之一。
九界罕觏。
為世出世間所尊敬故。
四衆者。
即出家在家各二衆也。
天台雲。
據此猶名局意狹。
各開一一有四。
謂發起。
當機。
影響。
結緣。
發起者。
權謀智鑒。
知機知時。
而引發大教也。
當機者。
宿植德本。
緣合時熟。
聞即得道也。
影響者。
古往佛聖。
隐其圓極。
輔佐法王。
如形影相依也。
結緣者。
過去根淺。
雖見佛聞法。
不能頓證。
但作未來得度因緣也。
圍繞者。
既禮畢退坐。
則周旋圍繞。
翹勤瞻仰。
欲冀如來有所宣示。
供養總表三業。
恭敬必卑謹處禮屬身。
尊重必至念專注屬意。
贊歎乃發言稱美屬口。
正此之時。
如來欲舉揚妙法。
而會衆傾誠如此。
可謂機教相扣。
必至利益無量也。
△二如來現瑞。
以為發起。
此為如來以無緣大悲。
引發大教。
放斯光明。
先動出格丈夫疑問者也。
又分二。
一此土六瑞。
分六一說法。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明說經入定。
為現諸瑞相之由也。
如來今欲開權顯實。
則所為之衆。
必非權小。
故曰為諸菩薩。
機既純圓。
教非不了。
故經雲。
佛自住大乘。
于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則所說者。
乃如如理。
實相一乘。
故曰大乘。
即此一乘實相。
平等廣大。
則世出世間聖凡染淨。
權實因果。
無不包容。
以此一義。
出無量義。
收無量義。
還歸一義。
故名曰無量義也。
若人不豫先透此無量義經。
必不能堪任一乘妙法。
故如來于妙法未開顯已前。
必說此經。
非教二乘。
故曰教菩薩法。
一乘妙法。
既為佛所護念。
則無量義經。
為入法華之捷徑。
亦即為佛所護念。
是不輕宣傳者也。
人其可不深生向慕。
進趨有分地哉。
△二入定。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至)身心不動。
說經。
是如如智。
入定。
是如如境。
境智圓融。
始成妙法。
若不入此妙定。
則所說何歸。
光從何發。
是知由入此定。
則能緻動地雨華。
亦能十界圓現也。
今謂說此經已。
是經家叙佛說中默旨。
然既曰無量義。
說豈終窮。
既曰教菩薩法。
豈容意拟。
則佛入定。
正所以入說中之無量義。
故定亦名無量義也。
跏趺。
乃佛坐之儀軌。
三昧。
此雲正定。
亦名正受。
以不受一切諸受故。
定言處者。
乃說到行到。
理智相融。
凡聖一如。
自他無礙等。
處。
即一真寂滅場地。
既至此處。
則真俗雙超。
寂照不二。
四智三身。
當體如如。
故曰身心不動。
要知說經入定兩段。
為法華開張大本。
幸細心體會。
△三雨華。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至)而散佛上及諸大衆。
此明天華散。
佛亦有所雨也。
曼陀羅。
此雲适意。
又雲白華。
曼殊沙。
此雲柔軟。
又雲赤華。
華以表因。
應如如智而雨。
以之散佛。
表以因徹果。
及諸大衆。
是以因成因。
而因因增長。
始契無上妙果也。
必以四華散者。
表其當獲佛因。
佛因者。
即住行向地。
乃圓因也。
小白表習種性十住。
開佛知見也。
大白表性種性十行。
示佛知見也。
小赤表道種性十回向。
悟佛知見也。
大赤表聖種性十地。
入佛知見也。
△四動地。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此以地震。
表法不妄動也。
光明記雲。
動踴起三。
是形。
震吼擊三。
是聲。
又搖飏不安。
名動。
??壟凹凸。
名踴。
自下升高。
名起。
隐隐有聲。
名震。
砰磕發響。
名吼。
令物覺悟。
名擊。
經言震動。
于形聲各标一也。
于六種中。
又各有三。
謂動。
遍動。
等遍動。
直動。
為動四。
天下動為遍動。
大千俱動為等遍動。
餘五亦然。
合則成十八種動也。
此表如來将欲開顯無上妙法。
必須翻破一切衆生根塵識三。
堅固無明之十八窩臼。
無明破除。
正覺可成矣。
必謂普佛世界者。
世界乃依報。
亦即衆生惑業共成之色法也。
無明既破。
當體全空。
空色銷忘。
妙法斯證。
故必令大千俱轉也。
??(□□)。
壟(□□)。
凹(音坳)。
凸(音突)。
砰(音烹)。
磕(音榼)。
△五衆喜。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至)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此明會衆喜。
見諸瑞謹仰欲知也。
比丘義。
已見前。
優婆塞。
正雲邬婆索迦。
此雲近事男。
謂親承近事比丘僧故。
優婆夷。
正雲邬婆斯迦。
此雲近事女。
謂近事比丘尼故。
夜叉。
正雲藥叉。
此雲捷疾。
摩睺。
亦名摩呼羅伽。
此雲腹行。
即地龍也。
人非人。
是該無不盡。
小王。
乃粟散王。
轉輪者。
人壽八萬歲出。
曰金輪王。
治四天下。
自然千子。
七寶随身。
有金輪忽然湧現。
王乘之巡四天下。
故稱聖王。
此不标菩薩衆者。
以今放光現瑞。
乃為諸小乘。
顯示妙蓮華藏之本有也。
且人天大衆。
幸聞此無量義已。
而忽見雨華動地。
甚是奇特。
便謂得未曾有。
既見佛非常之相。
必欲得佛非常之理。
故鹹生歡喜鹹共合掌。
但隻一心觀佛而已。
要知會衆合掌。
時節五官。
俱不妄及。
隻有一佛在前。
瞻之仰之。
肅然不亂。
故曰一心觀佛。
此一心觀。
與世尊之無量義處三昧。
其境界亦不甚遠。
但欠不能證入也。
約理各各住自性本定。
即一心觀佛義。
△六放光。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此以放光。
顯智性之本有也。
諸佛本有常光。
無時不照。
今曰放光。
乃有所為而放也。
然光以表智。
從毫出者。
乃中道第一義智。
但此等光。
人人本具。
惟積劫不肯發如來心。
行如來事。
所以如是光明等閑。
被塵埋卻。
雖佛于華嚴。
及諸會中。
累放此光。
機未熟者。
渾如不見。
故亦無所疑。
今衆既聞無量義。
而妙法可投。
是以如來特放是光。
而表是法。
令人人于此有所證也。
然則此光。
又豈可作尋常放光視耶。
△二他土衆瑞。
分二。
一舉能照之智。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此明因光照能見他土諸相也。
照者。
如日月燈。
萬物等類。
無不睹也。
佛光所照。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
無不明也。
然獨照東方者。
東為群動之首。
以表衆生動用中。
有此境界也。
萬八千者。
極其廣遠。
如一世界中。
有百億日月。
百億四天下。
若以衆生見量。
尚弗能盡知一部洲事。
況于三有。
況一佛土。
又況萬八千土邪。
今因佛光一照。
使一切衆生。
盡見萬八千世界罪福智愚。
了然在目。
豈非直顯當人智境。
則此萬八千。
觌體顯彰。
十八界相。
翻染成淨。
今所見世界。
既有六趣聖凡。
于四土中。
見同居土。
更複何疑。
靡不周遍者。
如燈照一室。
以内無纖芥蒙昧。
況白毫光洞徹無礙。
又超彼日月威光萬萬倍也。
萬八千土。
不過一方。
又安有不悉周悉遍哉。
△二明所照之境分。
七。
一見六趣。
下至阿鼻地獄(至)盡見彼土六趣衆生。
此下總明見聖凡境界也。
阿鼻。
此雲無間。
有五種無間。
極苦極下處也。
阿迦尼。
此雲質礙。
即色究竟。
極善極高處也。
舉上下豎言。
世界橫論。
謂一世界有百億日月四天下。
為一佛土。
中有極苦極卑。
曰阿鼻獄。
有極善極高。
曰有頂天。
中間善惡因果。
或智或愚。
苦樂久暫。
于六趣中。
數數受生。
曰六趣衆生。
一切衆生。
既為三有所被莫能出離。
皆不能自知。
我于此土。
蒙光所燭。
無不明了。
一世界如是。
百世界亦如是。
乃至萬八千世界。
亦複如是。
故曰盡見。
正此之際。
全心即境。
全境即心。
心佛衆生。
渾然匪間。
總一光也。
△二見諸佛。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
乘此一光。
不但見彼六凡。
又見彼土現在無量諸佛。
降生出家。
成等正覺。
無不明了也。
△三聞說法。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
又從此光中。
聞彼諸佛說法。
利彼人天十二等類。
△四見得道。
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至)諸修行得道者。
不但見彼土現在諸佛。
并見彼土聲聞四衆也。
修行者。
即四谛十二因緣之行。
得道。
即得見道修道。
亦與今會同。
△五見行行。
複見諸菩薩摩诃薩(至)種種相貌行菩薩道。
複見彼土諸菩薩衆。
于因中修行。
自覺覺他增進。
不厭不倦等。
諸菩薩。
即三賢十聖。
因緣等皆稱種種者。
如後彌勒偈中詳明。
△六見涅槃。
複見諸佛般涅槃者。
複見彼土諸佛利生事已。
示涅槃等。
涅槃。
此雲圓寂。
亦雲滅度。
即三德秘藏。
△七見起塔。
複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複見彼土佛滅度後。
複遺舍利。
令後學因舍利作衆多佛事。
使法久住等。
舍利。
此雲靈骨。
梵語塔婆。
或雲窣堵波。
此雲方墳。
亦名圓冢。
如上所見。
四聖六凡。
但約一東方。
雖曰萬八千。
理實無盡。
此亦就今。
因佛光所見。
有如是也。
如來現瑞。
以為發起竟。
△三會衆疑念是何因緣。
分二。
一彌勒疑念。
分三。
一正疑念。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至)以何因緣而有此瑞。
上是如來以光。
引發衆疑。
此是彌勒以疑。
增長衆疑也。
爾時者。
即放光現瑞之時。
彌勒作念。
謂此光何因而放。
此瑞何緣而現也。
神者。
威靈不測。
變者。
隐顯難知。
神變相即光中所見者也。
因緣者。
本起為因。
外助為緣。
即今日所有機教相扣之因緣也。
如來見諸二乘淘汰已成。
将欲顯發一大事為因。
以至放光現瑞。
為引起大教之緣故也。
此因緣若非彌勒疑問。
則此殊勝利益。
從何顯發。
故彌勒此番作用。
亦非小小。
△問。
會中八萬大士。
何故獨彌勒緻疑發問。
而忖答獨念文殊。
豈此外諸大士。
獨不能問答邪。
答。
若以事論。
兩大士同于燈明佛時。
共見此瑞。
共聞此法。
則今之問答。
無不響應。
約理。
彌勒主識。
即人人之彌勒也。
顯此妙法斷非識識。
故托彌勒騰疑而問也。
文殊即大智。
亦乃人人之文殊也。
而此妙法唯智能了。
故獨念文殊能答也。
更知此段文詞。
乃集經者。
以意逆志。
詳明之耳。
△二當問誰。
今佛世尊入于三昧(至)當以問誰誰能答者。
彌勒欲為會衆發明此光所為因緣事。
必形言緻問。
然所見事。
既希有難思。
而能曉之人。
唯佛可答。
佛今已入三昧。
吾将欲問誰。
誰複能曉此不思議事邪。
此為結集人。
冥揣彌勒有如是意。
[△@△]此處疑議。
妙在有佛不得問。
有境不能說。
往複籌量。
吞吐不得。
正是會衆于妙法。
有豁然之機也。
△三憶文殊。
複作此念(至)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文殊在會。
智超群衆。
已得稱為法王子矣。
況曆侍諸佛。
已經無量。
此不思議希有之相。
必應見之。
可當吾問也。
△智乃轉識之名。
其體不二。
若彌勒文殊。
判然有間。
焉知曾近無量佛。
又焉知曾見希有事。
此又妙在複作念一句。
若不作此念。
必待定中人。
幾何時也。
△二會衆疑念。
爾時比丘比丘尼(至)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見聞既同。
而疑念亦等。
既見非常之相。
必有非常之想。
想極而相自明。
相明而智自朗。
所以有疑必悟。
即得佛知見矣。
自爾時彌勒下至此。
皆集經人懸叙。
靈山會裡。
比時有如是境界。
如是見聞。
如是疑念。
使後人睹此。
煥然在目。
△四彌勒因衆而伸請問。
分二一長行。
又二。
一經家叙。
爾時彌勒菩薩(至)及諸天龍鬼神等衆會之心。
彌勒疑與會衆疑。
二疑有間。
所謂同行不同步也。
彌勒記當補處。
而引發大教。
任所當施。
迷态當似。
故作此疑也。
然而會衆之疑。
實所未達。
故此雙叙。
一雲欲自決。
又雲觀衆心。
須知觀衆心。
句為切當。
則聖教顯彰。
源案于此。
△二彌勒問。
而問文殊師利言(至)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此略舉所見。
而陳所疑也。
詳叙在下頌文。
彌勒開口。
便曰。
以何因緣。
而有此瑞。
意在為人發明此瑞之所為因緣也。
究文殊答處。
但曰。
曾見此瑞。
放斯光已。
即說大法。
亦未明言何等因緣。
必待如來出定。
始明示曰。
我為一大事因緣。
則知放光現瑞。
原為此作因緣也。
然而彌勒必欲問文殊者。
意在引起曾見。
出陳二家遠本。
以為今會之先聲。
若以表法。
即是始本冥契。
将證究竟妙覺時。
故有此翻酬酢。
△二偈頌。
分二。
一頌問。
又二。
一問此土六瑞。
于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梵語伽陀。
此雲頌。
亦雲祇夜。
伽陀頌前。
祇夜起後。
天竺有散花貫花之說。
如此土序後銘也。
又随樂欲不同。
有樂散說。
有樂章句者。
再之随生解不同。
或于散說得解。
或于章句得解者。
亦是随利鈍不同。
利者一聞即解。
鈍者再說方知也。
以表殷勤重說。
為衆集前後不一故耳。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至)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此頌問近見本會妙事。
于六瑞中。
而不問說經入定者。
乃現相之本。
而非相故。
今但問有相瑞也。
導師者。
如來以法。
導利群生。
引疲極而歸寶所也。
何故。
謂如來是何等緣故。
今放是光。
而現是瑞耶。
旃檀香風者。
由花雨種種。
則風亦成香。
以是可悅衆心也。
花既飄搖。
雨必無盡。
則地亦以此因緣。
而嚴淨之也。
身意快然者。
此時會衆。
眼見聖境。
耳聞殊音。
鼻嗅異香。
身班聖例。
意念妙法。
所以鹹皆歡喜得未曾有也。
餘皆如前釋。
△二問他土衆瑞。
分六。
一頌見六趣衆。
眉間光明照于東方(至)受報好醜于此悉見。
此頌問遠見他土妙事。
以圓見諸土上下好醜。
所以奇特此一瑞也。
衆生。
是能趣之人。
生死。
是所趣之處。
善惡。
是能趣之因。
受報。
是所趣之果。
土如金色者。
長行隐而頌彰也。
光從毫現。
是中道智。
故色黃也。
既曰六道。
曰生死。
曰善惡。
即是凡聖交參土。
而佛亦必說三乘矣。
然此土此衆生。
豈分外别有如來。
不過将現成心佛衆生。
特為顯彰。
故曰于此悉見。
此字最重。
△二頌聞佛說法。
又睹諸佛聖主師子(至)照明佛法開悟衆生。
此頌見佛聞法瑞。
諸佛。
即萬八千土之諸佛也。
三賢十聖。
皆主于佛。
故曰聖主。
師子。
乃獸中王。
吼時象王失威。
群獸腦裂。
表佛說法。
魔外驚怖。
示衆十力得無畏故。
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
如今佛說華嚴也。
故曰教諸菩薩等。
雙超真俗。
曰清淨。
純談實相。
曰柔軟。
其義難解。
曰深妙。
九界同益。
曰樂聞。
言各于世界講說正法者。
如今佛現劣應身。
說三乘法。
故說種種。
說照明。
說開悟。
乃随機教也。
△三頌他土三乘。
分三。
一聲聞。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
此頌見為三乘說法也。
文具四谛。
遭苦者。
苦含因果。
集谛具矣。
厭老死即道谛。
涅槃即滅谛。
遭苦者必究其集。
知因集有。
深厭自生。
故不集也。
況老病死。
是真苦。
皆屬身根。
既厭苦慕滅。
故如來為說真空涅槃。
令苦際盡。
依此修行。
如後所謂求羊車出火宅也。
△二緣覺。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
有福者。
辟支百劫種福。
較聲聞。
則曰有福。
求勝法者。
謂深求勝妙之理。
于聲聞思增進也。
為說者。
即佛為說十二因緣。
依此修行。
如求鹿車出火宅也。
梵語辟支迦。
此雲緣覺。
出有佛世。
觀十二因緣。
覺真谛理者。
是也。
亦名獨覺。
出無佛世。
觀化自悟者也。
△三菩薩。
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淨道。
菩薩有上求下化之心。
而又能從佛轉輪。
紹佛家業。
故有子義。
前曰若人。
此曰佛子。
則品類别矣。
種種行者。
謂求佛果時。
修種種行。
自利也。
化衆生時。
行種種行。
利人也。
則二利之間。
六度齊修。
萬行畢。
具。
佛即為說無上慧。
令證斯道。
如後所謂求牛車出火宅也。
淨道者。
不着有也。
如度盡十二類。
不見有生可度。
乃修而無修之妙道也。
△四頌結前開後。
文殊師利我住于此(至)如是衆多今當略說。
此字事。
即靈鹫山。
理即入無量義處也。
見聞等句結前生後之詞。
若斯二字。
結前所告也。
及千億等。
發後所陳也。
謂我于光中。
見聞聖凡之境。
不止如是。
則有千萬億種。
今試略言之也。
△五頌他土修行。
分三。
一總問。
我見彼土恒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此總為發問之端。
謂我于光中。
見彼土有無數菩薩。
各有所行。
無限因緣。
而各欲求成正等覺也。
△問。
此言見恒沙菩薩者。
然恒河橫四十裡。
沙細如面。
今之所見。
光中見。
光外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