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
同時見。
異時見耶。
若謂光中一時俱見。
恒沙明數。
不可計。
種種明事。
不可盡。
如是多人行種種事。
無非欲求佛道也。
萬八千土。
境量非細。
豈一目能見遠大衆多之人。
而一一事事。
能分明不謬耶。
答。
井蛙不可語于海也。
凡情豈可測聖量哉。
經不雲乎。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
彌勒既居補處。
豈有虛妄。
殊不知。
此猶為少近言耳。
彌勒此處。
不免一翻漏逗。
具眼者辯之。
△二别問。
分六。
一問施。
又二。
一舍外财。
或有行施金銀珊瑚(至)欄楯華蓋軒飾布施。
此論施财。
金銀等世之所寶。
寶既能施。
餘可知矣。
車。
大夫所乘也。
辇。
天子之與也。
奴婢。
為駕禦之人。
今皆以歡喜施者。
是欲别求上乘。
為佛所歎也。
驷馬等句。
當居回向佛道之上。
以文皆為施車乘故。
△二舍身命。
複見菩薩身肉手足(至)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此論施身命。
世人所重者身。
而不舍者命也。
今一一舍之不吝。
而複曰欣樂施。
是知佛道重于身。
而智慧勝于命。
如此行人。
若非我執破除。
不能為也。
以妻子。
列于身肉中者。
見此亦是不易舍者。
前謂因緣相貌及信解。
俱言種種者。
由諸度皆通具也。
如布施。
以舍心為因。
内外财施為緣。
是為布施中因緣也。
然能施之人。
若不信不解。
豈堪以内外财。
遍施一切。
則能施者。
即具種種信解矣。
正行施時。
所求者不一。
而能施者。
必随處随時。
方便成就。
是則有種種相貌矣。
施度如是。
則諸度亦然。
故曰種種等。
行菩薩道。
△二問戒。
文殊師利我見諸王(至)剃除須發而被法服。
天台雲。
在家施易戒難。
出家施難戒易。
故約比丘明戒也。
△王最尊也。
求出家。
知複有尊于己者也。
詣佛問道。
即發大心。
為趣佛果之真因。
因真則至樂可舍。
故雲舍宮殿等。
剃發被衣。
使身心不二。
可易入道。
妙莊王案于此。
凡光中所見。
菩薩修行。
與後文符合者多。
蓋此是見處。
後即行處也。
餘皆準此。
△三問忍。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閑靜樂誦經典。
天台雲。
忍有三種。
作比丘是苦行忍。
處閑靜是生忍。
樂誦經是第一義忍。
[△@△]既曰見菩薩。
而又曰作比丘。
此正見種種相貌行菩薩道之實處。
閑靜為修忍之因緣。
樂誦經。
即忍門中信解也。
則從地湧出者。
謂志樂于靜處。
舍大衆愦鬧。
案于此。
△四問精進。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天台雲。
深山可畏。
非窳怯者所居。
唯勇進能安之。
傍若無物。
思惟實相。
念念不休。
求佛道也。
△勇猛。
是精進中相貌。
入深山。
為行精進之因緣。
思惟佛道。
始是信解。
提婆達多品雲。
采果汲水。
拾薪設食。
勤求妙法。
無有懈倦。
案于此。
△五問禅定。
又見離欲常處空閑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禅名正受。
以不受一切諸受故。
離欲者。
正受也。
處空閑。
境寂也。
修深禅。
心空也。
境寂心空。
而神通自得。
故曰。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離欲。
即禅定中信解。
處空閑。
是修定之因緣。
得通。
乃相貌也。
通有六。
一天眼。
二天耳。
三他心。
四宿命。
五神境。
六漏盡。
今言五通。
由菩薩漏未盡故。
又見菩薩安禅合掌以千萬偈贊諸法王。
此所謂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安禅。
内心已寂。
合掌。
外貌必謹。
複以偈贊法王。
亦定深成就也。
分别功德品中。
諸菩薩以妙音聲。
歌無量頌。
贊歎諸佛。
案于此。
△六問般若。
複見菩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
天台雲。
智深者。
慧窮理本也。
志固者。
誓願廣大也。
此即二種莊嚴。
能問能持。
△問。
而能受。
足見智深。
受而能持。
由其志固。
此又見彌勒見之明知之切也。
又見佛子定慧具足(至)破魔兵衆而擊法鼓。
定慧二種。
别圓地住。
方乃具足。
無量喻。
即以種種方便。
于諸教中。
引無量譬喻。
助顯第一義也。
化諸菩薩。
展轉化他也。
魔羅。
此雲殺者。
有煩惱魔五陰魔天魔死魔。
而菩薩以智慧利劍。
一一能破魔退。
而法論可轉。
故曰擊法鼓也。
又菩薩說法。
以梵音聲。
警悟一切。
有擊鼓義。
前是自利。
此屬利他。
智深志固。
是說法因緣。
聞悉受持。
即信解也。
破魔擊鼓。
是相貌也。
持品中。
諸菩薩發願弘經。
謂我等敬信佛。
當着忍辱铠。
為說此經故。
案于此。
△三雜問。
分七。
一問禅定。
又見菩薩寂然晏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
前以六度次第緻問。
弗克盡吾所見也。
吾又見有種種人。
行種種事。
如有寂然入定。
天龍緻敬。
而不為喜者。
△正居此時。
尚不見有我。
焉複知有天龍恭敬耶。
尚不循乎真。
焉複有以恭敬我者為喜哉。
如此深定。
可為妙法之真宅也。
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
此又見深禅濟世。
處林者。
明定處也。
放光者。
定深融洩也。
濟地獄。
乃心細境融。
苦動悲應也。
令入佛道。
即轉苦樂于無間。
攝彼歸真也。
此與上節。
俱屬禅定。
上是定體。
此為定中妙應。
△二問精進。
又見佛子未嘗睢眠經行林中勤求佛道。
睡人之所欲。
不睡則品格異矣。
經行。
非遣睡也。
志在佛道。
可謂精勤不倦矣。
心神昏昧。
為睡。
六識暗塞。
為眠。
不睡而但經行。
即與般舟念佛三昧同。
△三問淨戒。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
大論明十戒。
一不缺。
二不破。
三不穿。
四不雜。
五随道。
六無着。
七智所贊。
八自在。
九随定。
十具足。
即究竟也。
今言不缺。
是首戒。
淨如寶珠。
是第十。
舉始終以攝餘也。
菩薩以此嚴護威儀。
求佛道也。
△四問忍辱。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至)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天台雲。
内心能安。
忍外所辱。
故名忍辱。
有二種。
一者生忍。
又二。
謂于恭敬供養中。
能忍不着。
則不生憍逸。
二于嗔打罵詈。
及蚊蚋等能忍。
則不生嗔惱。
二者法忍。
亦二。
一者非心法。
即寒熱風雨饑渴老病等。
二者心法。
即嗔欲慢諸邪見等。
于此二法。
能忍不動。
是名法忍。
言忍力者。
力即量也。
非寬宏闊達志力精銳者難忍。
初句是能忍之人。
下是所忍之境。
常不輕案于此。
△五複問禅。
又見菩薩離諸戲笑(至)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天台雲。
離戲。
即卻掉悔蓋。
離癡除嗔蓋。
近智除疑蓋。
除亂卻貪蓋。
攝念除睡蓋。
此為除五蓋也。
億千萬歲。
明定深。
以此深定。
而求佛道。
其志力何等勇銳。
△問。
彌勒因光睹瑞。
見在一時。
何言億千萬歲邪。
答。
此諸行相。
皆彌勒舊時行徑。
一見即通。
何疑礙之有。
△六問檀度。
或見菩薩肴膳飲食(至)歡喜無厭求無上道。
此又見行施者。
所作種種。
初施飲食湯藥。
既曰百種。
是無所不具也。
曰。
名衣猶為有價。
甚至有無價者。
亦以之供佛施僧。
再之房舍。
日千萬億。
可謂廣矣。
皆以旃檀衆寶為嚴飾。
可謂美麗極矣。
一一舍中。
皆有衆妙卧具。
亦可謂周足盡矣。
加之。
有花果園林流泉浴池。
則舉止無不如意矣。
如是四事。
皆微而不粗。
妙而不染。
一以歡喜無厭施之。
無非欲祈滿足菩提道也。
△七問般若。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诏無數衆生。
此又見行般若人。
種種方便求佛道者。
寂滅法中。
言語道斷。
複有何說。
今謂種種教诏。
又曰無數衆生。
是以方便慧。
無說示說。
巧逗群機。
可謂善說法要者也。
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
諸法性。
即妙性也。
無二相。
即實相也。
以此性觀此相。
可謂融二谛于真空。
故曰如虛空。
又見佛子心無所着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無着者。
空有二俱離也。
既不着于空有。
則是心無住。
無住之心。
方為妙慧。
以此慧求佛妙智。
可謂水投水矣。
△六頌佛入涅槃。
分二。
一明起塔供養。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
前來見諸菩薩。
雖有種種因緣等。
廣行六度萬行。
是佛住世時。
依佛化儀。
猛力修習。
求無上道者。
此又見佛滅後。
念報佛恩。
為供舍利。
則又見一翻行徑。
故此重呼文殊而問之也。
又見佛子造諸塔廟(至)香華伎樂常以供養。
塔以供養舍利。
而廟以供形像也。
以無數恒沙記。
則萬八千土中。
諸佛舍利。
亦應無數。
嚴飾國界者。
由塔多則國土自嚴。
而其量縱廣可知也。
一塔有千幢幡。
皆貫珠作幔。
露幔者。
即塔外張施也。
鈴和鳴者。
塔既無數。
鈴多可知。
風動齊聲。
故曰和鳴。
此皆明塔廟莊嚴。
為菩薩之所供養也。
諸天下。
又明人天八部亦如是供養。
△二明塔嚴國界。
文殊師利諸佛子等(至)如天樹王其華開敷。
嚴飾塔廟。
本為供舍利也。
由塔廟奇麗。
故國界殊妙。
此不嚴而嚴也。
天樹者。
名波利質多羅。
此雲圓生。
高五百由旬。
枝葉布五十由旬。
華香亦遍五十由旬。
其根莖華果等生時。
閻浮提樹。
一切俱生。
故曰樹王。
今謂塔嚴國土。
如樹華之開敷。
極周極遍。
為殊為妙也。
頌問已竟。
△二請答。
分二一。
舉疑事以述請。
佛放一光我及衆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
此頌謂因所見而有所疑也。
佛未放光。
我等所見。
皆尋常也。
今由于此光中見皆奇特殊勝。
而衆疑似不容己也。
此界即本土。
種種殊妙。
即本土六瑞。
諸佛神力智慧希有(至)我等見此得未曾有。
此方頌見他土諸佛神力兩句。
該在我等見此下。
照上。
應雲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及衆會。
見彼佛土。
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其意自顯。
前日萬八千。
約衆生現量。
不出十八界境。
此由諸佛神力。
故曰無量。
謂我于此光中。
所見十法界相。
并見諸菩薩。
行種種行。
及見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皆見所未見也。
佛子文殊願決衆疑。
前皆問意。
此文請答。
謂如上所見兩土之相。
誠不可思議。
非尊力不能答也。
惟願速說。
以決衆疑。
△二釋伏難以明意。
伏難者。
天台謂。
文殊雖居大智。
以彌勒乃補處之尊。
豈容遽爾有答。
況會中知此事者不少。
故拟四難推遜。
以盡賓主之道。
且文殊躊蹰不對。
乃欲啟會衆之誠求耳。
第一伏難。
因彌勒謂。
願決衆疑。
文殊意謂。
衆若有疑。
自當發問。
今衆既不問。
我何所決。
彌勒潛知文殊有如此意。
故以偈請曰。
四衆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今四衆不問者。
意所欣瞻。
唯仁與我也。
彼衆意謂。
世尊何故。
今于眉間。
放大光明。
遍照東方萬八千土耶。
此是彌勒潛知衆心處。
代此問也。
文殊因而又難雲。
衆既同疑。
我豈能答。
待佛出定。
自有分曉。
彌勒又請曰。
佛子時答決疑令喜何所饒益演光明。
時答者。
及時而答也。
謂會衆正當笃疑欲決。
實可發藥。
幸勿推延失斯時節。
此是彌勒急欲為人吐露處。
今衆意謂。
光既放已。
必有所演。
但不知演斯光時。
令我等得何饒益。
文殊難雲。
我與仁者。
同居學地。
仁亦不妨共酌此事。
何獨推我。
仁試謂之。
是何意也。
故彌勒複曰。
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
坐道場。
即菩提樹下。
成最正覺也。
彌勒謂。
我意正在躊蹰忖量。
莫是欲說道場所得法耶。
莫是化機已成。
囑付妙法。
而授記耶。
文殊因此複為難雲。
據仁所說。
如來之意。
得已明矣。
而衆疑可釋。
又何須繁辭複演耶。
彌勒再請雲。
示諸佛土衆寶嚴淨及見諸佛此非小緣。
然如來今放此光。
而示此相。
皆不思議境也。
不唯見妙莊嚴土。
而又見佛聞法。
此豈小因緣耶。
焉得以我猶豫之心。
判決大事。
文殊隐意。
而彌勒顯之。
此可謂賓主曆然。
文殊當知四衆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此方結成請意。
如謂仁不必過讓。
當知今會大衆。
所瞻察者。
唯仁而已。
仁當實說如來所為因緣。
果說妙法耶。
果為授記耶。
故曰為說何等。
[△@△]問。
彌勒頌中。
于六凡佛果。
何期甚略。
于菩薩萬行。
何故其詳若此。
答。
今此一會。
本為?進二乘。
歸于寶所。
況二乘疲怠。
樂于三三昧久矣。
懼道行難行。
終不能至一乘實境。
且六凡已為二乘厭棄之經。
況佛果尚遠。
何必詳陳。
但将光中所見之相。
一一分明剖露。
曰佛子。
曰菩薩。
曰求佛道。
求無上道。
皆是傍敲正擊。
意欲興起二乘慕大之志。
故如來出定。
便語舍利弗雲。
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
一切聲聞辟支佛。
所不能知。
則彌勒傍提。
而如來正挈。
師資同一密機。
意在此也。
又須知光中所現之相。
皆不外釋迦牟尼。
地獄三途中。
是釋迦牟尼。
人天八部裡。
是釋迦牟尼。
聲聞緣覺。
并六度行中。
種種相貌者。
皆釋迦牟尼。
若有一事一人非釋迦牟尼者。
此光即不能現。
是知如來于東方一處。
親近供養一切諸佛。
行菩薩道。
有如此者。
則餘九方。
無不如是。
故謂娑婆世界。
無一芥子許。
不是我舍身命處。
則世尊從因至果。
始終皆現于白毫中明矣。
△五文殊拟古。
以緻答問。
分二。
一長行。
分四。
一正惟忖答。
爾時文殊師利(至)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此是文殊拟古明今必說大法。
必授聖記也。
惟思惟。
忖忖量。
意謂。
昔佛曾說是經。
曾入是定。
亦曾放如是光。
現如是瑞。
後即說大法。
顯實開權。
以昔較今。
必無二也。
故出言明告之曰。
如我惟忖。
今日如來。
定非如前說三乘法也。
定必欲說大法。
雨大雨等。
法雨者。
四十年前。
随時灌溉。
今必雨平等一味。
如後雲。
其雲所出一味之雨。
是也。
法螺者。
乃号令人天。
前來以種種譬喻。
誘引獎導。
今必以一音普告。
如後雲。
我是如來應供等。
是也。
法鼓者。
有警誡義。
從前擊鼓。
警令入方便城。
破有漏惑。
今必警入寶所。
攻破無明。
如雲今為汝等說最實事。
是也。
法義者。
前所演法。
不是了義。
今必演唱大法。
如雲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是也。
[△@△]問。
文殊本屬大智。
然智無拟議。
曷有惟忖。
答。
此亦賓主謙卑語也。
二大士既為唱導之首。
所有言論。
須各盡其态。
不然。
則不成問答體度。
若論智鑒。
請觀後答處自明。
△二略曾見答。
諸善男子我于過去(至)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前以己智惟忖。
今以略曾見答。
鹹得聞知者。
聞即聞慧。
知即思慧。
難信者。
即所修之第一義也。
謂如來欲。
令一切人圓融三慧。
故現斯瑞。
△三廣曾見答。
分三。
一引一佛同。
又三。
一明時。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此正引古。
以證今所見。
是必說大法也。
梵語阿僧祇。
此雲無數。
言無量無邊。
即遠大劫。
明時極遠。
以大智觀之。
猶一日也。
要解雲。
欲原光瑞。
而推于無數不思議劫者。
此光此法。
固始于無始。
超乎數量也。
△前謂于過去諸佛曾見。
乃泛言也。
今的指日月燈時所見之實。
故知文殊彌勒之所積。
亦經如是之無數劫矣。
△二标名。
爾時有佛号日月燈明(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引最初燈明先權後實之儀。
日月燈是别号。
正智如如曰日。
大悲普陰為月。
随機破惑曰燈。
如來等十種。
是通号。
佛佛皆具。
今總略釋。
如來。
無處妄故。
仿同先德号。
應供。
良福田故。
堪為福田号。
正遍知。
知法界故。
遍知一切号。
明行足。
具三明故。
果顯因德号。
善逝。
不還來故。
妙住菩提号。
世間解。
知三世間故。
達偏通真号。
無上士。
無與等故。
調禦丈夫。
調他心故。
攝化從道号。
天人師。
為衆生眼故。
應機授法号。
佛。
三覺圓滿故。
覺悟歸真号。
世尊。
具上十德故。
三界獨覺号。
△三說法。
又三。
一說頓教同。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至)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上是名字同。
此則說法同。
演說正法。
是總标。
初中後三皆曰善。
即下所謂深遠巧妙等意。
善即美妙也。
即事含理。
曰深達。
即相會性。
曰巧妙。
理絕是非。
曰純一。
權實齊備。
曰具足。
能所不涉。
曰清白。
修證不染。
曰梵行。
然初中後三。
法法皆具也。
随舉一事必有三時。
則佛五時施教。
各教皆有三時也。
此正如來說華嚴時。
三七頓演。
初中後三。
一一所說。
皆稱真妙性。
随理随機。
無不融入薩婆若海。
故皆曰善。
是以義則深遠。
難測難知。
語則巧妙。
難聞難信也。
△二開漸法同。
為求聲聞者(至)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
此為三乘說不了義權法也。
聲聞者。
聞佛聲教。
得道者也。
四谛。
即苦集滅道。
四皆不虛。
故曰谛。
苦以逼迫為性。
三界上下。
無不是苦。
有三苦八苦。
即世間果也。
集以招感為性。
即十結使。
并本随煩惱聚集。
能招感苦果。
即世間因也。
滅即有餘涅槃。
可證為性。
出三界。
離分段生死。
是出世間果也。
道即三十七品助道法。
可修為性。
能成滅谛之果。
乃出世間之因也。
度生死等。
即脫苦也。
究竟等。
即得樂也。
涅槃即三三昧。
有餘涅槃。
支佛。
此雲緣覺。
觀十二緣。
覺真谛理。
故得此名。
十二緣者。
一無明。
即最初癡相。
無所明了故。
二行。
造作名行。
即前陰也。
此為過去二支因。
三日識。
即投胎八識。
乃中陰位。
四曰名色。
即在胎五陰。
名即受想行識。
色即色陰。
五曰六入。
即出胎六根。
乃現陰也。
六曰觸。
六根初能觸境。
未起欣厭時也。
七曰受。
即對境起欣厭時也。
自識至此。
名現在五支果。
八曰愛。
指說諸欲境。
未起追求之時也。
九曰取。
即追求欲境之時也。
十曰有。
即求之已得也。
自愛至此。
為未來三支因。
十一曰生。
即後陰出胎為生也。
十二曰老死。
生死乃未來二支果。
憂悲苦惱。
總為生死中苦相。
是為十二因緣。
此即流轉門。
從無明滅。
乃至憂悲苦惱滅。
名還滅門。
即緣覺所修法也。
菩薩修六度法。
梵語波羅蜜。
此雲到彼岸。
一布施。
有三。
謂财法無畏也。
二持戒。
亦三。
謂律儀善法衆生也。
三忍辱。
有六。
一力忍。
不能忘嗔。
而但不報也。
二忘忍雅量容物。
處辱如無也。
三反忍。
反己自責。
不猶人也。
此三未必得理。
屬事忍。
四觀忍。
外人内身。
皆達如夢也。
五喜忍。
喜其辱者。
成己忍力。
如力士試力而喜也。
六慈忍。
憐彼辱者。
愚癡所覆。
發願欲度也。
後三者皆屬理忍。
四精進。
謂專而不雜曰精。
勇而不遇曰進。
五禅定。
此雲
同時見。
異時見耶。
若謂光中一時俱見。
恒沙明數。
不可計。
種種明事。
不可盡。
如是多人行種種事。
無非欲求佛道也。
萬八千土。
境量非細。
豈一目能見遠大衆多之人。
而一一事事。
能分明不謬耶。
答。
井蛙不可語于海也。
凡情豈可測聖量哉。
經不雲乎。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
彌勒既居補處。
豈有虛妄。
殊不知。
此猶為少近言耳。
彌勒此處。
不免一翻漏逗。
具眼者辯之。
△二别問。
分六。
一問施。
又二。
一舍外财。
或有行施金銀珊瑚(至)欄楯華蓋軒飾布施。
此論施财。
金銀等世之所寶。
寶既能施。
餘可知矣。
車。
大夫所乘也。
辇。
天子之與也。
奴婢。
為駕禦之人。
今皆以歡喜施者。
是欲别求上乘。
為佛所歎也。
驷馬等句。
當居回向佛道之上。
以文皆為施車乘故。
△二舍身命。
複見菩薩身肉手足(至)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此論施身命。
世人所重者身。
而不舍者命也。
今一一舍之不吝。
而複曰欣樂施。
是知佛道重于身。
而智慧勝于命。
如此行人。
若非我執破除。
不能為也。
以妻子。
列于身肉中者。
見此亦是不易舍者。
前謂因緣相貌及信解。
俱言種種者。
由諸度皆通具也。
如布施。
以舍心為因。
内外财施為緣。
是為布施中因緣也。
然能施之人。
若不信不解。
豈堪以内外财。
遍施一切。
則能施者。
即具種種信解矣。
正行施時。
所求者不一。
而能施者。
必随處随時。
方便成就。
是則有種種相貌矣。
施度如是。
則諸度亦然。
故曰種種等。
行菩薩道。
△二問戒。
文殊師利我見諸王(至)剃除須發而被法服。
天台雲。
在家施易戒難。
出家施難戒易。
故約比丘明戒也。
△王最尊也。
求出家。
知複有尊于己者也。
詣佛問道。
即發大心。
為趣佛果之真因。
因真則至樂可舍。
故雲舍宮殿等。
剃發被衣。
使身心不二。
可易入道。
妙莊王案于此。
凡光中所見。
菩薩修行。
與後文符合者多。
蓋此是見處。
後即行處也。
餘皆準此。
△三問忍。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閑靜樂誦經典。
天台雲。
忍有三種。
作比丘是苦行忍。
處閑靜是生忍。
樂誦經是第一義忍。
[△@△]既曰見菩薩。
而又曰作比丘。
此正見種種相貌行菩薩道之實處。
閑靜為修忍之因緣。
樂誦經。
即忍門中信解也。
則從地湧出者。
謂志樂于靜處。
舍大衆愦鬧。
案于此。
△四問精進。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天台雲。
深山可畏。
非窳怯者所居。
唯勇進能安之。
傍若無物。
思惟實相。
念念不休。
求佛道也。
△勇猛。
是精進中相貌。
入深山。
為行精進之因緣。
思惟佛道。
始是信解。
提婆達多品雲。
采果汲水。
拾薪設食。
勤求妙法。
無有懈倦。
案于此。
△五問禅定。
又見離欲常處空閑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禅名正受。
以不受一切諸受故。
離欲者。
正受也。
處空閑。
境寂也。
修深禅。
心空也。
境寂心空。
而神通自得。
故曰。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離欲。
即禅定中信解。
處空閑。
是修定之因緣。
得通。
乃相貌也。
通有六。
一天眼。
二天耳。
三他心。
四宿命。
五神境。
六漏盡。
今言五通。
由菩薩漏未盡故。
又見菩薩安禅合掌以千萬偈贊諸法王。
此所謂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安禅。
内心已寂。
合掌。
外貌必謹。
複以偈贊法王。
亦定深成就也。
分别功德品中。
諸菩薩以妙音聲。
歌無量頌。
贊歎諸佛。
案于此。
△六問般若。
複見菩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
天台雲。
智深者。
慧窮理本也。
志固者。
誓願廣大也。
此即二種莊嚴。
能問能持。
△問。
而能受。
足見智深。
受而能持。
由其志固。
此又見彌勒見之明知之切也。
又見佛子定慧具足(至)破魔兵衆而擊法鼓。
定慧二種。
别圓地住。
方乃具足。
無量喻。
即以種種方便。
于諸教中。
引無量譬喻。
助顯第一義也。
化諸菩薩。
展轉化他也。
魔羅。
此雲殺者。
有煩惱魔五陰魔天魔死魔。
而菩薩以智慧利劍。
一一能破魔退。
而法論可轉。
故曰擊法鼓也。
又菩薩說法。
以梵音聲。
警悟一切。
有擊鼓義。
前是自利。
此屬利他。
智深志固。
是說法因緣。
聞悉受持。
即信解也。
破魔擊鼓。
是相貌也。
持品中。
諸菩薩發願弘經。
謂我等敬信佛。
當着忍辱铠。
為說此經故。
案于此。
△三雜問。
分七。
一問禅定。
又見菩薩寂然晏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
前以六度次第緻問。
弗克盡吾所見也。
吾又見有種種人。
行種種事。
如有寂然入定。
天龍緻敬。
而不為喜者。
△正居此時。
尚不見有我。
焉複知有天龍恭敬耶。
尚不循乎真。
焉複有以恭敬我者為喜哉。
如此深定。
可為妙法之真宅也。
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
此又見深禅濟世。
處林者。
明定處也。
放光者。
定深融洩也。
濟地獄。
乃心細境融。
苦動悲應也。
令入佛道。
即轉苦樂于無間。
攝彼歸真也。
此與上節。
俱屬禅定。
上是定體。
此為定中妙應。
△二問精進。
又見佛子未嘗睢眠經行林中勤求佛道。
睡人之所欲。
不睡則品格異矣。
經行。
非遣睡也。
志在佛道。
可謂精勤不倦矣。
心神昏昧。
為睡。
六識暗塞。
為眠。
不睡而但經行。
即與般舟念佛三昧同。
△三問淨戒。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
大論明十戒。
一不缺。
二不破。
三不穿。
四不雜。
五随道。
六無着。
七智所贊。
八自在。
九随定。
十具足。
即究竟也。
今言不缺。
是首戒。
淨如寶珠。
是第十。
舉始終以攝餘也。
菩薩以此嚴護威儀。
求佛道也。
△四問忍辱。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至)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天台雲。
内心能安。
忍外所辱。
故名忍辱。
有二種。
一者生忍。
又二。
謂于恭敬供養中。
能忍不着。
則不生憍逸。
二于嗔打罵詈。
及蚊蚋等能忍。
則不生嗔惱。
二者法忍。
亦二。
一者非心法。
即寒熱風雨饑渴老病等。
二者心法。
即嗔欲慢諸邪見等。
于此二法。
能忍不動。
是名法忍。
言忍力者。
力即量也。
非寬宏闊達志力精銳者難忍。
初句是能忍之人。
下是所忍之境。
常不輕案于此。
△五複問禅。
又見菩薩離諸戲笑(至)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天台雲。
離戲。
即卻掉悔蓋。
離癡除嗔蓋。
近智除疑蓋。
除亂卻貪蓋。
攝念除睡蓋。
此為除五蓋也。
億千萬歲。
明定深。
以此深定。
而求佛道。
其志力何等勇銳。
△問。
彌勒因光睹瑞。
見在一時。
何言億千萬歲邪。
答。
此諸行相。
皆彌勒舊時行徑。
一見即通。
何疑礙之有。
△六問檀度。
或見菩薩肴膳飲食(至)歡喜無厭求無上道。
此又見行施者。
所作種種。
初施飲食湯藥。
既曰百種。
是無所不具也。
曰。
名衣猶為有價。
甚至有無價者。
亦以之供佛施僧。
再之房舍。
日千萬億。
可謂廣矣。
皆以旃檀衆寶為嚴飾。
可謂美麗極矣。
一一舍中。
皆有衆妙卧具。
亦可謂周足盡矣。
加之。
有花果園林流泉浴池。
則舉止無不如意矣。
如是四事。
皆微而不粗。
妙而不染。
一以歡喜無厭施之。
無非欲祈滿足菩提道也。
△七問般若。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诏無數衆生。
此又見行般若人。
種種方便求佛道者。
寂滅法中。
言語道斷。
複有何說。
今謂種種教诏。
又曰無數衆生。
是以方便慧。
無說示說。
巧逗群機。
可謂善說法要者也。
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
諸法性。
即妙性也。
無二相。
即實相也。
以此性觀此相。
可謂融二谛于真空。
故曰如虛空。
又見佛子心無所着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無着者。
空有二俱離也。
既不着于空有。
則是心無住。
無住之心。
方為妙慧。
以此慧求佛妙智。
可謂水投水矣。
△六頌佛入涅槃。
分二。
一明起塔供養。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
前來見諸菩薩。
雖有種種因緣等。
廣行六度萬行。
是佛住世時。
依佛化儀。
猛力修習。
求無上道者。
此又見佛滅後。
念報佛恩。
為供舍利。
則又見一翻行徑。
故此重呼文殊而問之也。
又見佛子造諸塔廟(至)香華伎樂常以供養。
塔以供養舍利。
而廟以供形像也。
以無數恒沙記。
則萬八千土中。
諸佛舍利。
亦應無數。
嚴飾國界者。
由塔多則國土自嚴。
而其量縱廣可知也。
一塔有千幢幡。
皆貫珠作幔。
露幔者。
即塔外張施也。
鈴和鳴者。
塔既無數。
鈴多可知。
風動齊聲。
故曰和鳴。
此皆明塔廟莊嚴。
為菩薩之所供養也。
諸天下。
又明人天八部亦如是供養。
△二明塔嚴國界。
文殊師利諸佛子等(至)如天樹王其華開敷。
嚴飾塔廟。
本為供舍利也。
由塔廟奇麗。
故國界殊妙。
此不嚴而嚴也。
天樹者。
名波利質多羅。
此雲圓生。
高五百由旬。
枝葉布五十由旬。
華香亦遍五十由旬。
其根莖華果等生時。
閻浮提樹。
一切俱生。
故曰樹王。
今謂塔嚴國土。
如樹華之開敷。
極周極遍。
為殊為妙也。
頌問已竟。
△二請答。
分二一。
舉疑事以述請。
佛放一光我及衆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
此頌謂因所見而有所疑也。
佛未放光。
我等所見。
皆尋常也。
今由于此光中見皆奇特殊勝。
而衆疑似不容己也。
此界即本土。
種種殊妙。
即本土六瑞。
諸佛神力智慧希有(至)我等見此得未曾有。
此方頌見他土諸佛神力兩句。
該在我等見此下。
照上。
應雲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及衆會。
見彼佛土。
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其意自顯。
前日萬八千。
約衆生現量。
不出十八界境。
此由諸佛神力。
故曰無量。
謂我于此光中。
所見十法界相。
并見諸菩薩。
行種種行。
及見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皆見所未見也。
佛子文殊願決衆疑。
前皆問意。
此文請答。
謂如上所見兩土之相。
誠不可思議。
非尊力不能答也。
惟願速說。
以決衆疑。
△二釋伏難以明意。
伏難者。
天台謂。
文殊雖居大智。
以彌勒乃補處之尊。
豈容遽爾有答。
況會中知此事者不少。
故拟四難推遜。
以盡賓主之道。
且文殊躊蹰不對。
乃欲啟會衆之誠求耳。
第一伏難。
因彌勒謂。
願決衆疑。
文殊意謂。
衆若有疑。
自當發問。
今衆既不問。
我何所決。
彌勒潛知文殊有如此意。
故以偈請曰。
四衆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今四衆不問者。
意所欣瞻。
唯仁與我也。
彼衆意謂。
世尊何故。
今于眉間。
放大光明。
遍照東方萬八千土耶。
此是彌勒潛知衆心處。
代此問也。
文殊因而又難雲。
衆既同疑。
我豈能答。
待佛出定。
自有分曉。
彌勒又請曰。
佛子時答決疑令喜何所饒益演光明。
時答者。
及時而答也。
謂會衆正當笃疑欲決。
實可發藥。
幸勿推延失斯時節。
此是彌勒急欲為人吐露處。
今衆意謂。
光既放已。
必有所演。
但不知演斯光時。
令我等得何饒益。
文殊難雲。
我與仁者。
同居學地。
仁亦不妨共酌此事。
何獨推我。
仁試謂之。
是何意也。
故彌勒複曰。
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
坐道場。
即菩提樹下。
成最正覺也。
彌勒謂。
我意正在躊蹰忖量。
莫是欲說道場所得法耶。
莫是化機已成。
囑付妙法。
而授記耶。
文殊因此複為難雲。
據仁所說。
如來之意。
得已明矣。
而衆疑可釋。
又何須繁辭複演耶。
彌勒再請雲。
示諸佛土衆寶嚴淨及見諸佛此非小緣。
然如來今放此光。
而示此相。
皆不思議境也。
不唯見妙莊嚴土。
而又見佛聞法。
此豈小因緣耶。
焉得以我猶豫之心。
判決大事。
文殊隐意。
而彌勒顯之。
此可謂賓主曆然。
文殊當知四衆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此方結成請意。
如謂仁不必過讓。
當知今會大衆。
所瞻察者。
唯仁而已。
仁當實說如來所為因緣。
果說妙法耶。
果為授記耶。
故曰為說何等。
[△@△]問。
彌勒頌中。
于六凡佛果。
何期甚略。
于菩薩萬行。
何故其詳若此。
答。
今此一會。
本為?進二乘。
歸于寶所。
況二乘疲怠。
樂于三三昧久矣。
懼道行難行。
終不能至一乘實境。
且六凡已為二乘厭棄之經。
況佛果尚遠。
何必詳陳。
但将光中所見之相。
一一分明剖露。
曰佛子。
曰菩薩。
曰求佛道。
求無上道。
皆是傍敲正擊。
意欲興起二乘慕大之志。
故如來出定。
便語舍利弗雲。
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
一切聲聞辟支佛。
所不能知。
則彌勒傍提。
而如來正挈。
師資同一密機。
意在此也。
又須知光中所現之相。
皆不外釋迦牟尼。
地獄三途中。
是釋迦牟尼。
人天八部裡。
是釋迦牟尼。
聲聞緣覺。
并六度行中。
種種相貌者。
皆釋迦牟尼。
若有一事一人非釋迦牟尼者。
此光即不能現。
是知如來于東方一處。
親近供養一切諸佛。
行菩薩道。
有如此者。
則餘九方。
無不如是。
故謂娑婆世界。
無一芥子許。
不是我舍身命處。
則世尊從因至果。
始終皆現于白毫中明矣。
△五文殊拟古。
以緻答問。
分二。
一長行。
分四。
一正惟忖答。
爾時文殊師利(至)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此是文殊拟古明今必說大法。
必授聖記也。
惟思惟。
忖忖量。
意謂。
昔佛曾說是經。
曾入是定。
亦曾放如是光。
現如是瑞。
後即說大法。
顯實開權。
以昔較今。
必無二也。
故出言明告之曰。
如我惟忖。
今日如來。
定非如前說三乘法也。
定必欲說大法。
雨大雨等。
法雨者。
四十年前。
随時灌溉。
今必雨平等一味。
如後雲。
其雲所出一味之雨。
是也。
法螺者。
乃号令人天。
前來以種種譬喻。
誘引獎導。
今必以一音普告。
如後雲。
我是如來應供等。
是也。
法鼓者。
有警誡義。
從前擊鼓。
警令入方便城。
破有漏惑。
今必警入寶所。
攻破無明。
如雲今為汝等說最實事。
是也。
法義者。
前所演法。
不是了義。
今必演唱大法。
如雲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是也。
[△@△]問。
文殊本屬大智。
然智無拟議。
曷有惟忖。
答。
此亦賓主謙卑語也。
二大士既為唱導之首。
所有言論。
須各盡其态。
不然。
則不成問答體度。
若論智鑒。
請觀後答處自明。
△二略曾見答。
諸善男子我于過去(至)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前以己智惟忖。
今以略曾見答。
鹹得聞知者。
聞即聞慧。
知即思慧。
難信者。
即所修之第一義也。
謂如來欲。
令一切人圓融三慧。
故現斯瑞。
△三廣曾見答。
分三。
一引一佛同。
又三。
一明時。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此正引古。
以證今所見。
是必說大法也。
梵語阿僧祇。
此雲無數。
言無量無邊。
即遠大劫。
明時極遠。
以大智觀之。
猶一日也。
要解雲。
欲原光瑞。
而推于無數不思議劫者。
此光此法。
固始于無始。
超乎數量也。
△前謂于過去諸佛曾見。
乃泛言也。
今的指日月燈時所見之實。
故知文殊彌勒之所積。
亦經如是之無數劫矣。
△二标名。
爾時有佛号日月燈明(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引最初燈明先權後實之儀。
日月燈是别号。
正智如如曰日。
大悲普陰為月。
随機破惑曰燈。
如來等十種。
是通号。
佛佛皆具。
今總略釋。
如來。
無處妄故。
仿同先德号。
應供。
良福田故。
堪為福田号。
正遍知。
知法界故。
遍知一切号。
明行足。
具三明故。
果顯因德号。
善逝。
不還來故。
妙住菩提号。
世間解。
知三世間故。
達偏通真号。
無上士。
無與等故。
調禦丈夫。
調他心故。
攝化從道号。
天人師。
為衆生眼故。
應機授法号。
佛。
三覺圓滿故。
覺悟歸真号。
世尊。
具上十德故。
三界獨覺号。
△三說法。
又三。
一說頓教同。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至)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上是名字同。
此則說法同。
演說正法。
是總标。
初中後三皆曰善。
即下所謂深遠巧妙等意。
善即美妙也。
即事含理。
曰深達。
即相會性。
曰巧妙。
理絕是非。
曰純一。
權實齊備。
曰具足。
能所不涉。
曰清白。
修證不染。
曰梵行。
然初中後三。
法法皆具也。
随舉一事必有三時。
則佛五時施教。
各教皆有三時也。
此正如來說華嚴時。
三七頓演。
初中後三。
一一所說。
皆稱真妙性。
随理随機。
無不融入薩婆若海。
故皆曰善。
是以義則深遠。
難測難知。
語則巧妙。
難聞難信也。
△二開漸法同。
為求聲聞者(至)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
此為三乘說不了義權法也。
聲聞者。
聞佛聲教。
得道者也。
四谛。
即苦集滅道。
四皆不虛。
故曰谛。
苦以逼迫為性。
三界上下。
無不是苦。
有三苦八苦。
即世間果也。
集以招感為性。
即十結使。
并本随煩惱聚集。
能招感苦果。
即世間因也。
滅即有餘涅槃。
可證為性。
出三界。
離分段生死。
是出世間果也。
道即三十七品助道法。
可修為性。
能成滅谛之果。
乃出世間之因也。
度生死等。
即脫苦也。
究竟等。
即得樂也。
涅槃即三三昧。
有餘涅槃。
支佛。
此雲緣覺。
觀十二緣。
覺真谛理。
故得此名。
十二緣者。
一無明。
即最初癡相。
無所明了故。
二行。
造作名行。
即前陰也。
此為過去二支因。
三日識。
即投胎八識。
乃中陰位。
四曰名色。
即在胎五陰。
名即受想行識。
色即色陰。
五曰六入。
即出胎六根。
乃現陰也。
六曰觸。
六根初能觸境。
未起欣厭時也。
七曰受。
即對境起欣厭時也。
自識至此。
名現在五支果。
八曰愛。
指說諸欲境。
未起追求之時也。
九曰取。
即追求欲境之時也。
十曰有。
即求之已得也。
自愛至此。
為未來三支因。
十一曰生。
即後陰出胎為生也。
十二曰老死。
生死乃未來二支果。
憂悲苦惱。
總為生死中苦相。
是為十二因緣。
此即流轉門。
從無明滅。
乃至憂悲苦惱滅。
名還滅門。
即緣覺所修法也。
菩薩修六度法。
梵語波羅蜜。
此雲到彼岸。
一布施。
有三。
謂财法無畏也。
二持戒。
亦三。
謂律儀善法衆生也。
三忍辱。
有六。
一力忍。
不能忘嗔。
而但不報也。
二忘忍雅量容物。
處辱如無也。
三反忍。
反己自責。
不猶人也。
此三未必得理。
屬事忍。
四觀忍。
外人内身。
皆達如夢也。
五喜忍。
喜其辱者。
成己忍力。
如力士試力而喜也。
六慈忍。
憐彼辱者。
愚癡所覆。
發願欲度也。
後三者皆屬理忍。
四精進。
謂專而不雜曰精。
勇而不遇曰進。
五禅定。
此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