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靜慮。
有大小權實偏圓等禅。
茲不繁引。
六智慧。
有三。
謂文字實相觀照。
此六為能趨之行。
波羅蜜。
是所趨之理。
菩薩主此。
而廣行萬行也。
△三歸圓教同。
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天台謂。
能于一相寂滅相種種行相。
能知能解。
名一切種智。
即佛智也。
古謂十因者。
自爾時有佛至此。
即示生降迹名法相同因。
△二二萬佛同。
次複有佛亦名日月燈明(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
初引一佛。
備舉頓漸。
說法與今同。
中間引二萬佛。
但舉說頓。
故言所可說法。
後引一佛。
但舉開漸。
與今同。
故言說無量義等。
此文殊巧說。
避繁文耳。
要知佛佛垂範無二無别也。
頗羅堕。
此雲利根。
直指雲。
約理。
二萬者。
謂聖凡本體。
各具萬法。
今以真妄雙收。
為此經實相之體。
故曰二萬。
此處若作過去見。
後來三根得記。
作未來見。
則三世之相宛然。
何以為一乘之相耶。
文殊恐人作過去佛會。
故連忙呼雲。
彌勒當知。
初佛後佛。
皆同一字也。
又同一姓。
總曰利根者。
非利根。
何以得佛。
甚有旨焉。
此即第二佛佛道同意非偶然因。
△三最後佛同。
分三。
一出家同。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至)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
引一佛。
不過一見一聞。
未始無議也。
今引二萬佛。
示說不異。
故知今佛之示說。
亦不異也。
複引最後佛有八子。
今佛隻一子。
所以名不同。
而體無二也。
然所謂家者。
即三界六道也。
亦即五陰十八界諸煩惱也。
言未出家。
即所以未越諸塵也。
八子表八識。
皆以意名。
是不離識也。
直指雲。
世間萬法。
皆從賴耶建立。
則一切種子。
無不俱含。
故名有意。
七識善巧執持。
名善意。
意識分别善惡。
念念不定。
名無量意。
身識是六道所愛相分。
名寶意。
舌識了味。
又能善說法要。
名增意。
鼻識能别香臭。
名除疑意。
耳識能随聲應響。
名響意。
眼識能明諸法相。
名法意。
位位皆有功能。
故曰威德。
皆能從體起用。
故曰自在。
位位各有我人等四相。
故曰各領四天下也。
是諸王子聞父出家(至)已于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此又明諸王子皆宿學也。
出家者。
即當人以無作功勳。
一念相應。
契如如理。
頓破無明。
故曰出家。
聞父出家者。
即事得理融。
一轉一切轉。
舍王位随出家者。
即舍俗入真。
則全體顯露。
故曰發大乘意。
直指雲。
從初住至八地。
皆屬功勳修習。
故曰發大乘意。
從初住至九地。
不守寂境。
不失修習。
故曰常行梵行。
十地津梁法界。
故曰皆為法師。
念念心光獨露。
真俗一如。
故曰已于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若論今佛一子。
當表一八識也。
以八識能攝彼七故。
羅睺羅名覆障者。
乃未轉業識之名也。
此即第三舍俗出家得果相同因。
是時日月燈明佛(至)如今所見諸佛土。
此明昔佛現本土六瑞與今同。
天台雲。
文殊舉昔所見之說經同。
入定同。
雨華同。
地震同。
會衆得意同。
如來放光同。
意皆準前可知。
如今所見兩句。
該盡他土六瑞。
則以一言蔽之。
乃今會所見者。
故不繁叙。
即第四未說妙法先示瑞相因。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至)欲知此光所為因緣。
此是會衆疑念與今同。
此處又教人。
當知二十億菩薩。
即當人稱性妙智。
但未能三際普融。
不及正等正覺。
故曰欲知此光所為因緣也。
第五見相生疑欲知所為因。
△二說法同。
分二。
一經名不異。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至)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益見古今不二也。
天台雲。
昔佛定起。
告妙光而以八子師之。
又以法付之。
今佛定起。
告身子。
以羅雲師之。
而亦以法付之。
是古今無二道也。
直指雲。
妙光即文殊之前身。
義攝日月燈。
故曰妙。
八百弟子者。
據因中以心王言。
但曰八王子。
今以果稱。
轉諸心所。
故曰八百。
[△@△]因妙光而說妙法者。
見法有所因也。
因字當着眼。
若日月燈明。
不因妙光。
雖有妙法。
何從可說。
故直指謂。
義攝日月燈。
良有見矣。
經名妙法蓮華者。
則此經于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已前。
早有此名。
則今日之名。
已為成言。
然更須知。
日月燈猶有所從而得也。
學者若能向日月燈所從得處體究。
始可謂與古佛同參。
即知此為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二時節不異。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至)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此明說經時節。
六十劫不起座。
不難于說。
而難于聽也。
今謂身心不動。
又雲不生懈倦。
則知已得法自在矣。
故曰如食頃。
不然。
焉得六十劫身心不動。
又焉得六十劫如食頃耶。
[△@△]問。
世尊說華嚴。
隻三七日。
昔佛說此經六十劫。
今佛亦曾經五十劫。
何其說華嚴之促。
說法華之長也。
若此。
答。
華嚴所對之機。
皆是登地與等覺位人。
智與理冥。
說聽一如。
則三七猶為長也。
此經将欲翻破三乘舊習。
則六十劫。
對六根言。
五十劫。
對五陰言。
五陰六根。
乃開合色心之名。
由衆生久被五蘊籠罩。
妄見長短。
故二佛先以定動。
後以智拔。
令随座者。
亦以六十劫如食頃。
以五十劫如半日。
皆依佛之驗也。
此即第六起定因機為說妙法因。
△三唱滅同。
分二。
一唱滅授記不别。
日月燈明佛于六十小劫(至)當入無餘涅槃。
經既說已。
則出世之能事已畢。
于人天衆前唱滅。
乃警悟無常也。
梵。
即色界主。
魔。
即欲界主。
沙門。
此雲勤息。
婆羅門。
此雲淨行。
即外道中出家者。
中夜者。
取其半。
表事盡而歸理也。
又表中道。
如來所作皆順中。
而不處二邊也。
無餘涅槃名究竟者。
取五住盡。
二死忘。
具足常樂我淨。
即無量義定也。
初說經。
于此定出。
是從一出無量也。
經畢。
還歸此定。
是攝無量歸一也。
故曰入無餘涅槃。
則與今唱滅。
亦不别也。
即第七能事既畢即唱涅槃因。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至)便于中夜入無餘涅槃。
此正說授記也。
聖言說與曰授。
果與心期曰記。
直指謂。
法華既說三乘事畢。
遂有授記之事。
今佛說法一周。
先記身子。
轉眼識也。
彼佛但記德藏。
乃轉藏識。
故至果上。
便曰淨身。
多陀阿伽度。
此雲如來阿羅诃。
此雲應供。
三藐三佛陀。
此雲正遍知。
十号之三也。
[△@△]問。
昔所授記者菩薩。
今記皆聲聞。
何謂不别。
答。
文殊今日所叙者。
遠事也。
以今望昔。
故曰菩薩。
今經既授以佛記。
豈後會不稱菩薩耶。
此即第八機教相投為作授記因。
言便入涅槃者。
法已說。
記已授。
則日月燈之明已續。
即入理無餘。
是涅槃義。
此是第九化緣已竟夜入涅槃因。
△二滅後通經不别。
分三。
明持經時節。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至)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
此明古佛滅後流通得人也。
佛滅而妙光持法者。
持字當味。
佛即如如理。
妙光即如如智。
況法因佛說。
法存而佛即隐。
故有佛滅度義。
必以妙光持法者。
佛滅即理融。
理融而智無盡。
以此智持此法。
則亘萬古而常持者也。
八十小劫。
乃持法時分。
滿者。
即滿足自利之智。
具八妙音。
顯八妙智。
然後始可為人演說。
則二利之功。
始圓具矣。
[△@△]問。
授記何故不及妙光。
持法何以不言德藏。
答。
理有所在也。
前謂妙光。
即日月燈因之而說妙法者。
況理本不分。
何記可授。
法因而說。
持必在彼。
故法非妙光。
不能持也。
德藏雖已受記。
藏德未融。
隻可自利。
故流通暫不囑耳。
△二明流通得人。
日月燈明佛八子(至)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八子皆以妙光為師。
則文殊為根本實智。
亦明矣。
非根本智。
無以模範後學。
八子既得妙光教化。
定于菩提堅固。
既受教化。
于菩提堅固。
當不應複稱王子。
蓋俗谛未融耳。
及至供養無量諸佛。
始得福智圓滿。
方稱為佛。
行人念念奉重。
保惜聖胎。
是供養諸佛。
意成佛道。
乃是滿足一真心也。
最後成佛名然燈者。
即表賴耶識。
于果上方轉。
号然燈者。
乃繼妙光燈明之大智也。
八百中。
有号求名者。
即六識也。
直指雲。
利屬三賢利生之法執。
養屬十地自證之理境。
故曰貪着。
讀衆經而不悟法華。
如敲水取火。
豈能通利哉。
既向外面搬來。
是故多所忘失。
然因持經。
而值無量諸佛。
是因文字而證實相也。
真俗一如。
心心不昧。
故曰供養恭敬。
事到理到。
無非妙法。
故曰尊重贊歎。
[△@△]然彌勒雖今為補處。
而往昔貪名。
亦宿習也。
因妙法薰修。
故至成佛。
即貪求名利。
亦因中實事。
何必回互。
此即第十佛滅度後持經得益因。
[△@△]問。
論八識。
即已攝八王子也。
謂八王子。
轉次授記。
至最後者。
曰然燈。
據此則皆成佛矣。
而相宗亦謂六七因中轉。
今以八百中之求名即六識。
義恐不合。
答。
此皆文殊舉往古因中之事。
然八王子。
因受妙光教化。
後始有次第授記之言。
則次第授記。
與六七因中轉。
乃因中之後相也。
八百中有求名者。
因中之前相也。
雖因中前後事相不同。
其實一體。
何複疑諸。
謂廣求名聞。
乃謂不專注妙法也。
△三結會古今。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至)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時分古今。
汝我不異。
爾時妙光。
即今之妙吉祥我也。
爾時求名。
即今日之慈氏汝也。
豈複有異人乎。
人既等而見聞又等。
則古佛今佛。
實豈二哉。
故彌勒前謂佛坐道場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即已言其大概。
豈實所不知者邪。
廣曾見答已竟。
△四分明判答。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至)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即分明顯說。
今日如來定說妙法華經矣。
何也。
以今較昔。
纖毫不異。
如我惟忖。
古今見聞既一。
古今說豈有二。
是故如來定當說大乘教諸菩薩授記作佛也。
[△@△]與本無異句。
須别着眼。
上句謂今見者。
已兆已形也。
本則當于形與未質已前求之。
然此妙法。
本于無量劫前。
已通上徹下。
無蘊積矣。
由衆生述斯本故。
所以盲然。
如癡如醉。
故如來以光瑞。
為之顯露。
而彌勒問發。
欲文殊分明指點。
以先彰如來出世。
為一大事因緣。
開示此妙蓮華藏也。
要解雲。
夫引瑞事。
同今所忖。
唯此且又廣引三昧唱滅等者。
意在冥叙一經本末。
故廣引之事。
皆契後文。
△二偈頌。
分三。
一頌廣曾見。
爾時文殊師利于大衆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長行與偈文。
詳略互具。
至文自見。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至)令入佛智慧。
此頌直叙古佛先權後實。
以明今古無二道也。
天台雲。
演法度生。
屬權智。
令入佛慧。
屬實智。
長行惟說三乘法。
令成一切種智。
頌中有無數菩薩。
令入佛慧。
則與今佛同也。
△二頌最後佛。
分三一頌出家同。
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見大聖出家亦随修梵行。
△二頌說法同。
又二。
一頌彼此衆瑞。
又二。
一頌此土瑞。
時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至)現諸希有事。
此頌最後日月燈明出家。
及現瑞等相。
義準長行可知。
但天鼓自鳴。
乃顯無情說法。
表世尊無問自說也。
現諸希有事。
總束六瑞。
△二頌他土瑞。
分五一頌見六趣同。
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至)各供養其佛。
此頌光中所見他土之相亦與今同。
但補出佛土光色。
應是實報莊嚴。
如琉璃等。
是不思議境。
又補八部供佛。
是不思議行。
皆長行所未叙者。
玻黎即水晶。
具雲吠琉璃。
此雲青色寶。
△二見諸佛同。
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至)内現真金像。
要解雲。
自然成佛道者。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也。
[△@△]又補佛身如金山等。
足長文也。
自然成道。
即見法身。
身如金山等。
即報身。
如淨琉璃等。
即應身。
△三頌頓法同。
世尊在大衆敷演深法義。
此以法約人。
法既深玄。
定為諸菩薩。
演頓法也。
△四頌聞權教同。
一一諸佛土聲聞衆無數(至)斯由佛光照。
此以人約法。
人既三乘。
則知法亦三藏也。
天台雲。
聲聞無數。
即四谛。
比丘持戒。
即緣覺。
菩薩行施忍等。
即六度。
聲聞曰無數。
菩薩曰恒沙。
則緣覺之多。
可以意領。
此皆足長行意。
△五頌聞大乘同。
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禅定(至)說法求佛道。
此正與今會同旨。
前四句屬禅定。
知寂滅相。
屬智慧。
是以後二攝前四也。
△問。
前既言菩薩行六度已。
此何再論。
答。
前多是三賢權漸。
言數如恒沙。
則所行六度。
猶涉事相。
此曰求佛道。
求無上道。
定是大乘十地也。
又或以六度分頌。
前說施忍諸度。
此即說後二度也。
△二頌四衆疑念。
爾時四部衆見日月燈佛(至)是事何因緣。
各自相問。
乃為進趨大乘之徑路也。
當時會衆見此。
喜心頓發。
而各自忖。
則因緣可明。
大法可待也。
與今會疑念不别。
△三頌唱滅同。
分五。
一人法同。
天人所奉尊适從三昧起(至)說是法華經。
世間有三種。
此言有情世間也。
眼有照了義。
謂衆生智境不開。
如生盲之無所見。
因菩薩說法開導智性洞明。
使人人徹見本源。
故為世間眼也。
智能總攝一切。
故言一切所歸。
信智為載道之器。
故曰能持。
理智一如。
故曰我說。
唯汝能證也。
贊歎令喜一是師資道合。
一是令法流通。
故下言說是法華經。
△二時節同。
滿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至)悉皆受持。
六十小劫。
妙在不起此座。
如來處此說法。
妙光處此受持。
誠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也。
△三唱滅同。
佛說是法華令衆歡喜已(至)當入于涅槃。
前言令妙光歡喜。
此言令衆歡喜。
是聞經得益也。
是曰。
即理與智冥之時。
諸法實相者。
則實相為諸法之本。
即法華三昧。
汝一心精進當離于放逸諸佛甚難值億劫時一遇。
汝字。
乃日月燈告諸會衆也。
如來所以示入涅槃。
亦不過要人離放逸。
而勤精進也。
說諸佛難值。
說億劫始遇。
是何等警悌。
今遇難遇之尊。
而不勤求是道。
誰之過欤。
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各各懷悲惱佛滅一何速。
此見示滅之機。
發必中矣。
聞說涅槃。
便懷憂惱。
信知後不複遇。
豈更有不精進而放逸者哉。
約理。
佛滅者。
正是理境将盡未盡之際。
未免一翻迷悶。
及至豁然開發。
始得大快速者。
即畫然得解也。
聖主法之王安慰無量衆我若滅度時汝等勿憂怖。
向聞警欲精進。
又聞億劫難遇。
不由不悲感過分也。
當時有過于悲泣者。
遍體血流。
如波羅奢華。
故佛愍而安慰曰。
我雖滅度。
持法有人。
法在則吾在矣。
何悲之有。
△四授記同。
是德藏菩薩于無漏實相(至)亦度無量衆。
無漏者。
收攝三谛。
無漏失也。
實相者。
離虛妄分别。
即無相之相也。
德藏而通達實相。
則可為模範矣。
況将成佛度生。
得号淨身。
豈不為人所賴耶。
此雖安慰會衆。
而意即為德藏作授記矣。
△五通經同。
分四。
一頌滅度時節。
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至)以求無上道。
天台雲。
小乘佛以果報身為薪。
智慧為火。
身滅智亡。
故曰薪盡火滅。
大乘以機為薪。
逗應為火。
機盡教亡。
故雲。
薪盡火滅。
[△@△]薪盡火滅。
迹泯情忘。
脫然無系也。
要和如來示生如幻。
度人如幻。
轉法輪如幻。
般涅槃亦如幻也。
其實所謂指窮于薪火傳也。
不知其盡也。
而法身常住世間。
但四衆見佛示滅。
感昔深恩。
故有分舍利起塔供養等。
而後文醫子一喻。
已案于此。
△二頌弘經時節。
是妙光法師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
佛滅後。
妙光易菩薩之名。
而曰法師者。
足見佛滅之後。
定當以法為師。
使法流通。
顯智身常住也。
八十劫中廣宣者。
是無間道。
則八王子。
成熟妙法。
正在于此。
△三頌所益弟子。
是諸八王子妙光所開化(至)度脫無量衆。
此明聞經得益之人。
謂八王子。
于八十劫中。
受妙光教化。
當見無數諸佛。
作諸供養。
随順行道。
始得福智圓滿。
而後相華成佛。
展轉授記也。
最後出然燈之名者。
是發今佛之本源故。
梵語釋迦。
此雲日種。
所以從日月燈而至然燈。
皆是光光相然。
照耀無盡之意。
天中天者。
一曰世間天。
二曰生天。
三曰淨天。
四曰義天。
如來出于四天之上。
故雲爾也。
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至)其數無有量。
燈明處懈怠。
而後于諸如來處。
則又精進矣。
亦行衆善。
乃是密行。
由此行衆善故。
即得見無數佛也。
不然。
豈行大道。
具六度者。
而複懈怠乎。
釋師子。
即今釋迦牟尼。
為聖中之聖。
故以師子表之。
餘意如前釋。
△四頌結會古今。
彼佛滅度後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師者今則我身是。
△三頌分明判答。
分三。
一頌說大乘經。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
天台于此又立彌勒四種伏疑。
初謂。
文殊廣引先佛放光之後。
定說法華。
況諸佛說法。
人時各異。
但未審今日如來作何等說。
文殊潛知彌勒疑意。
故日我見等。
[△@△]本光瑞如此。
本字與如此字。
俱有關要。
即是文殊為人觌體顯彰處。
要當細審。
又于五重玄義中。
此答法喻為名。
△二頌教菩薩法。
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彌勒又疑謂。
自有名義同者。
有名義不同者。
今雖同名。
而義未必同。
故文殊雲。
今相如本瑞等。
此答實相為體。
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彌勒因實相義。
又疑謂。
實相無相。
何人會之。
文殊。
雲。
但一心待。
佛當與說也。
此答一乘因果為宗。
△三頌佛所護念。
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
彌勒疑謂。
佛雨法雨。
止洽菩薩。
亦能澤及二乘乎。
文殊雲。
諸求三乘人等。
此答斷疑生信為用。
此中缺第五教相無配。
而義攝前四。
直指雲。
此品遠序三世宗旨。
近序生佛本因。
于中序人事。
序心境序悟迷。
序本迹。
序權寔。
序體用。
無不備悉。
文簡而義周。
演長文則次第布置。
述應頌則前後互顯。
總之顯圓機無礙大解脫門。
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
究竟還歸此法界也。
以下二十七品。
悉為此品注腳。
觀者幸研究焉。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一
有大小權實偏圓等禅。
茲不繁引。
六智慧。
有三。
謂文字實相觀照。
此六為能趨之行。
波羅蜜。
是所趨之理。
菩薩主此。
而廣行萬行也。
△三歸圓教同。
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天台謂。
能于一相寂滅相種種行相。
能知能解。
名一切種智。
即佛智也。
古謂十因者。
自爾時有佛至此。
即示生降迹名法相同因。
△二二萬佛同。
次複有佛亦名日月燈明(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
初引一佛。
備舉頓漸。
說法與今同。
中間引二萬佛。
但舉說頓。
故言所可說法。
後引一佛。
但舉開漸。
與今同。
故言說無量義等。
此文殊巧說。
避繁文耳。
要知佛佛垂範無二無别也。
頗羅堕。
此雲利根。
直指雲。
約理。
二萬者。
謂聖凡本體。
各具萬法。
今以真妄雙收。
為此經實相之體。
故曰二萬。
此處若作過去見。
後來三根得記。
作未來見。
則三世之相宛然。
何以為一乘之相耶。
文殊恐人作過去佛會。
故連忙呼雲。
彌勒當知。
初佛後佛。
皆同一字也。
又同一姓。
總曰利根者。
非利根。
何以得佛。
甚有旨焉。
此即第二佛佛道同意非偶然因。
△三最後佛同。
分三。
一出家同。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至)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
引一佛。
不過一見一聞。
未始無議也。
今引二萬佛。
示說不異。
故知今佛之示說。
亦不異也。
複引最後佛有八子。
今佛隻一子。
所以名不同。
而體無二也。
然所謂家者。
即三界六道也。
亦即五陰十八界諸煩惱也。
言未出家。
即所以未越諸塵也。
八子表八識。
皆以意名。
是不離識也。
直指雲。
世間萬法。
皆從賴耶建立。
則一切種子。
無不俱含。
故名有意。
七識善巧執持。
名善意。
意識分别善惡。
念念不定。
名無量意。
身識是六道所愛相分。
名寶意。
舌識了味。
又能善說法要。
名增意。
鼻識能别香臭。
名除疑意。
耳識能随聲應響。
名響意。
眼識能明諸法相。
名法意。
位位皆有功能。
故曰威德。
皆能從體起用。
故曰自在。
位位各有我人等四相。
故曰各領四天下也。
是諸王子聞父出家(至)已于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此又明諸王子皆宿學也。
出家者。
即當人以無作功勳。
一念相應。
契如如理。
頓破無明。
故曰出家。
聞父出家者。
即事得理融。
一轉一切轉。
舍王位随出家者。
即舍俗入真。
則全體顯露。
故曰發大乘意。
直指雲。
從初住至八地。
皆屬功勳修習。
故曰發大乘意。
從初住至九地。
不守寂境。
不失修習。
故曰常行梵行。
十地津梁法界。
故曰皆為法師。
念念心光獨露。
真俗一如。
故曰已于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若論今佛一子。
當表一八識也。
以八識能攝彼七故。
羅睺羅名覆障者。
乃未轉業識之名也。
此即第三舍俗出家得果相同因。
是時日月燈明佛(至)如今所見諸佛土。
此明昔佛現本土六瑞與今同。
天台雲。
文殊舉昔所見之說經同。
入定同。
雨華同。
地震同。
會衆得意同。
如來放光同。
意皆準前可知。
如今所見兩句。
該盡他土六瑞。
則以一言蔽之。
乃今會所見者。
故不繁叙。
即第四未說妙法先示瑞相因。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至)欲知此光所為因緣。
此是會衆疑念與今同。
此處又教人。
當知二十億菩薩。
即當人稱性妙智。
但未能三際普融。
不及正等正覺。
故曰欲知此光所為因緣也。
第五見相生疑欲知所為因。
△二說法同。
分二。
一經名不異。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至)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益見古今不二也。
天台雲。
昔佛定起。
告妙光而以八子師之。
又以法付之。
今佛定起。
告身子。
以羅雲師之。
而亦以法付之。
是古今無二道也。
直指雲。
妙光即文殊之前身。
義攝日月燈。
故曰妙。
八百弟子者。
據因中以心王言。
但曰八王子。
今以果稱。
轉諸心所。
故曰八百。
[△@△]因妙光而說妙法者。
見法有所因也。
因字當着眼。
若日月燈明。
不因妙光。
雖有妙法。
何從可說。
故直指謂。
義攝日月燈。
良有見矣。
經名妙法蓮華者。
則此經于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已前。
早有此名。
則今日之名。
已為成言。
然更須知。
日月燈猶有所從而得也。
學者若能向日月燈所從得處體究。
始可謂與古佛同參。
即知此為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二時節不異。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至)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此明說經時節。
六十劫不起座。
不難于說。
而難于聽也。
今謂身心不動。
又雲不生懈倦。
則知已得法自在矣。
故曰如食頃。
不然。
焉得六十劫身心不動。
又焉得六十劫如食頃耶。
[△@△]問。
世尊說華嚴。
隻三七日。
昔佛說此經六十劫。
今佛亦曾經五十劫。
何其說華嚴之促。
說法華之長也。
若此。
答。
華嚴所對之機。
皆是登地與等覺位人。
智與理冥。
說聽一如。
則三七猶為長也。
此經将欲翻破三乘舊習。
則六十劫。
對六根言。
五十劫。
對五陰言。
五陰六根。
乃開合色心之名。
由衆生久被五蘊籠罩。
妄見長短。
故二佛先以定動。
後以智拔。
令随座者。
亦以六十劫如食頃。
以五十劫如半日。
皆依佛之驗也。
此即第六起定因機為說妙法因。
△三唱滅同。
分二。
一唱滅授記不别。
日月燈明佛于六十小劫(至)當入無餘涅槃。
經既說已。
則出世之能事已畢。
于人天衆前唱滅。
乃警悟無常也。
梵。
即色界主。
魔。
即欲界主。
沙門。
此雲勤息。
婆羅門。
此雲淨行。
即外道中出家者。
中夜者。
取其半。
表事盡而歸理也。
又表中道。
如來所作皆順中。
而不處二邊也。
無餘涅槃名究竟者。
取五住盡。
二死忘。
具足常樂我淨。
即無量義定也。
初說經。
于此定出。
是從一出無量也。
經畢。
還歸此定。
是攝無量歸一也。
故曰入無餘涅槃。
則與今唱滅。
亦不别也。
即第七能事既畢即唱涅槃因。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至)便于中夜入無餘涅槃。
此正說授記也。
聖言說與曰授。
果與心期曰記。
直指謂。
法華既說三乘事畢。
遂有授記之事。
今佛說法一周。
先記身子。
轉眼識也。
彼佛但記德藏。
乃轉藏識。
故至果上。
便曰淨身。
多陀阿伽度。
此雲如來阿羅诃。
此雲應供。
三藐三佛陀。
此雲正遍知。
十号之三也。
[△@△]問。
昔所授記者菩薩。
今記皆聲聞。
何謂不别。
答。
文殊今日所叙者。
遠事也。
以今望昔。
故曰菩薩。
今經既授以佛記。
豈後會不稱菩薩耶。
此即第八機教相投為作授記因。
言便入涅槃者。
法已說。
記已授。
則日月燈之明已續。
即入理無餘。
是涅槃義。
此是第九化緣已竟夜入涅槃因。
△二滅後通經不别。
分三。
明持經時節。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至)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
此明古佛滅後流通得人也。
佛滅而妙光持法者。
持字當味。
佛即如如理。
妙光即如如智。
況法因佛說。
法存而佛即隐。
故有佛滅度義。
必以妙光持法者。
佛滅即理融。
理融而智無盡。
以此智持此法。
則亘萬古而常持者也。
八十小劫。
乃持法時分。
滿者。
即滿足自利之智。
具八妙音。
顯八妙智。
然後始可為人演說。
則二利之功。
始圓具矣。
[△@△]問。
授記何故不及妙光。
持法何以不言德藏。
答。
理有所在也。
前謂妙光。
即日月燈因之而說妙法者。
況理本不分。
何記可授。
法因而說。
持必在彼。
故法非妙光。
不能持也。
德藏雖已受記。
藏德未融。
隻可自利。
故流通暫不囑耳。
△二明流通得人。
日月燈明佛八子(至)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八子皆以妙光為師。
則文殊為根本實智。
亦明矣。
非根本智。
無以模範後學。
八子既得妙光教化。
定于菩提堅固。
既受教化。
于菩提堅固。
當不應複稱王子。
蓋俗谛未融耳。
及至供養無量諸佛。
始得福智圓滿。
方稱為佛。
行人念念奉重。
保惜聖胎。
是供養諸佛。
意成佛道。
乃是滿足一真心也。
最後成佛名然燈者。
即表賴耶識。
于果上方轉。
号然燈者。
乃繼妙光燈明之大智也。
八百中。
有号求名者。
即六識也。
直指雲。
利屬三賢利生之法執。
養屬十地自證之理境。
故曰貪着。
讀衆經而不悟法華。
如敲水取火。
豈能通利哉。
既向外面搬來。
是故多所忘失。
然因持經。
而值無量諸佛。
是因文字而證實相也。
真俗一如。
心心不昧。
故曰供養恭敬。
事到理到。
無非妙法。
故曰尊重贊歎。
[△@△]然彌勒雖今為補處。
而往昔貪名。
亦宿習也。
因妙法薰修。
故至成佛。
即貪求名利。
亦因中實事。
何必回互。
此即第十佛滅度後持經得益因。
[△@△]問。
論八識。
即已攝八王子也。
謂八王子。
轉次授記。
至最後者。
曰然燈。
據此則皆成佛矣。
而相宗亦謂六七因中轉。
今以八百中之求名即六識。
義恐不合。
答。
此皆文殊舉往古因中之事。
然八王子。
因受妙光教化。
後始有次第授記之言。
則次第授記。
與六七因中轉。
乃因中之後相也。
八百中有求名者。
因中之前相也。
雖因中前後事相不同。
其實一體。
何複疑諸。
謂廣求名聞。
乃謂不專注妙法也。
△三結會古今。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至)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時分古今。
汝我不異。
爾時妙光。
即今之妙吉祥我也。
爾時求名。
即今日之慈氏汝也。
豈複有異人乎。
人既等而見聞又等。
則古佛今佛。
實豈二哉。
故彌勒前謂佛坐道場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即已言其大概。
豈實所不知者邪。
廣曾見答已竟。
△四分明判答。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至)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即分明顯說。
今日如來定說妙法華經矣。
何也。
以今較昔。
纖毫不異。
如我惟忖。
古今見聞既一。
古今說豈有二。
是故如來定當說大乘教諸菩薩授記作佛也。
[△@△]與本無異句。
須别着眼。
上句謂今見者。
已兆已形也。
本則當于形與未質已前求之。
然此妙法。
本于無量劫前。
已通上徹下。
無蘊積矣。
由衆生述斯本故。
所以盲然。
如癡如醉。
故如來以光瑞。
為之顯露。
而彌勒問發。
欲文殊分明指點。
以先彰如來出世。
為一大事因緣。
開示此妙蓮華藏也。
要解雲。
夫引瑞事。
同今所忖。
唯此且又廣引三昧唱滅等者。
意在冥叙一經本末。
故廣引之事。
皆契後文。
△二偈頌。
分三。
一頌廣曾見。
爾時文殊師利于大衆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長行與偈文。
詳略互具。
至文自見。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至)令入佛智慧。
此頌直叙古佛先權後實。
以明今古無二道也。
天台雲。
演法度生。
屬權智。
令入佛慧。
屬實智。
長行惟說三乘法。
令成一切種智。
頌中有無數菩薩。
令入佛慧。
則與今佛同也。
△二頌最後佛。
分三一頌出家同。
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見大聖出家亦随修梵行。
△二頌說法同。
又二。
一頌彼此衆瑞。
又二。
一頌此土瑞。
時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至)現諸希有事。
此頌最後日月燈明出家。
及現瑞等相。
義準長行可知。
但天鼓自鳴。
乃顯無情說法。
表世尊無問自說也。
現諸希有事。
總束六瑞。
△二頌他土瑞。
分五一頌見六趣同。
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至)各供養其佛。
此頌光中所見他土之相亦與今同。
但補出佛土光色。
應是實報莊嚴。
如琉璃等。
是不思議境。
又補八部供佛。
是不思議行。
皆長行所未叙者。
玻黎即水晶。
具雲吠琉璃。
此雲青色寶。
△二見諸佛同。
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至)内現真金像。
要解雲。
自然成佛道者。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也。
[△@△]又補佛身如金山等。
足長文也。
自然成道。
即見法身。
身如金山等。
即報身。
如淨琉璃等。
即應身。
△三頌頓法同。
世尊在大衆敷演深法義。
此以法約人。
法既深玄。
定為諸菩薩。
演頓法也。
△四頌聞權教同。
一一諸佛土聲聞衆無數(至)斯由佛光照。
此以人約法。
人既三乘。
則知法亦三藏也。
天台雲。
聲聞無數。
即四谛。
比丘持戒。
即緣覺。
菩薩行施忍等。
即六度。
聲聞曰無數。
菩薩曰恒沙。
則緣覺之多。
可以意領。
此皆足長行意。
△五頌聞大乘同。
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禅定(至)說法求佛道。
此正與今會同旨。
前四句屬禅定。
知寂滅相。
屬智慧。
是以後二攝前四也。
△問。
前既言菩薩行六度已。
此何再論。
答。
前多是三賢權漸。
言數如恒沙。
則所行六度。
猶涉事相。
此曰求佛道。
求無上道。
定是大乘十地也。
又或以六度分頌。
前說施忍諸度。
此即說後二度也。
△二頌四衆疑念。
爾時四部衆見日月燈佛(至)是事何因緣。
各自相問。
乃為進趨大乘之徑路也。
當時會衆見此。
喜心頓發。
而各自忖。
則因緣可明。
大法可待也。
與今會疑念不别。
△三頌唱滅同。
分五。
一人法同。
天人所奉尊适從三昧起(至)說是法華經。
世間有三種。
此言有情世間也。
眼有照了義。
謂衆生智境不開。
如生盲之無所見。
因菩薩說法開導智性洞明。
使人人徹見本源。
故為世間眼也。
智能總攝一切。
故言一切所歸。
信智為載道之器。
故曰能持。
理智一如。
故曰我說。
唯汝能證也。
贊歎令喜一是師資道合。
一是令法流通。
故下言說是法華經。
△二時節同。
滿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至)悉皆受持。
六十小劫。
妙在不起此座。
如來處此說法。
妙光處此受持。
誠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也。
△三唱滅同。
佛說是法華令衆歡喜已(至)當入于涅槃。
前言令妙光歡喜。
此言令衆歡喜。
是聞經得益也。
是曰。
即理與智冥之時。
諸法實相者。
則實相為諸法之本。
即法華三昧。
汝一心精進當離于放逸諸佛甚難值億劫時一遇。
汝字。
乃日月燈告諸會衆也。
如來所以示入涅槃。
亦不過要人離放逸。
而勤精進也。
說諸佛難值。
說億劫始遇。
是何等警悌。
今遇難遇之尊。
而不勤求是道。
誰之過欤。
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各各懷悲惱佛滅一何速。
此見示滅之機。
發必中矣。
聞說涅槃。
便懷憂惱。
信知後不複遇。
豈更有不精進而放逸者哉。
約理。
佛滅者。
正是理境将盡未盡之際。
未免一翻迷悶。
及至豁然開發。
始得大快速者。
即畫然得解也。
聖主法之王安慰無量衆我若滅度時汝等勿憂怖。
向聞警欲精進。
又聞億劫難遇。
不由不悲感過分也。
當時有過于悲泣者。
遍體血流。
如波羅奢華。
故佛愍而安慰曰。
我雖滅度。
持法有人。
法在則吾在矣。
何悲之有。
△四授記同。
是德藏菩薩于無漏實相(至)亦度無量衆。
無漏者。
收攝三谛。
無漏失也。
實相者。
離虛妄分别。
即無相之相也。
德藏而通達實相。
則可為模範矣。
況将成佛度生。
得号淨身。
豈不為人所賴耶。
此雖安慰會衆。
而意即為德藏作授記矣。
△五通經同。
分四。
一頌滅度時節。
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至)以求無上道。
天台雲。
小乘佛以果報身為薪。
智慧為火。
身滅智亡。
故曰薪盡火滅。
大乘以機為薪。
逗應為火。
機盡教亡。
故雲。
薪盡火滅。
[△@△]薪盡火滅。
迹泯情忘。
脫然無系也。
要和如來示生如幻。
度人如幻。
轉法輪如幻。
般涅槃亦如幻也。
其實所謂指窮于薪火傳也。
不知其盡也。
而法身常住世間。
但四衆見佛示滅。
感昔深恩。
故有分舍利起塔供養等。
而後文醫子一喻。
已案于此。
△二頌弘經時節。
是妙光法師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
佛滅後。
妙光易菩薩之名。
而曰法師者。
足見佛滅之後。
定當以法為師。
使法流通。
顯智身常住也。
八十劫中廣宣者。
是無間道。
則八王子。
成熟妙法。
正在于此。
△三頌所益弟子。
是諸八王子妙光所開化(至)度脫無量衆。
此明聞經得益之人。
謂八王子。
于八十劫中。
受妙光教化。
當見無數諸佛。
作諸供養。
随順行道。
始得福智圓滿。
而後相華成佛。
展轉授記也。
最後出然燈之名者。
是發今佛之本源故。
梵語釋迦。
此雲日種。
所以從日月燈而至然燈。
皆是光光相然。
照耀無盡之意。
天中天者。
一曰世間天。
二曰生天。
三曰淨天。
四曰義天。
如來出于四天之上。
故雲爾也。
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至)其數無有量。
燈明處懈怠。
而後于諸如來處。
則又精進矣。
亦行衆善。
乃是密行。
由此行衆善故。
即得見無數佛也。
不然。
豈行大道。
具六度者。
而複懈怠乎。
釋師子。
即今釋迦牟尼。
為聖中之聖。
故以師子表之。
餘意如前釋。
△四頌結會古今。
彼佛滅度後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師者今則我身是。
△三頌分明判答。
分三。
一頌說大乘經。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
天台于此又立彌勒四種伏疑。
初謂。
文殊廣引先佛放光之後。
定說法華。
況諸佛說法。
人時各異。
但未審今日如來作何等說。
文殊潛知彌勒疑意。
故日我見等。
[△@△]本光瑞如此。
本字與如此字。
俱有關要。
即是文殊為人觌體顯彰處。
要當細審。
又于五重玄義中。
此答法喻為名。
△二頌教菩薩法。
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彌勒又疑謂。
自有名義同者。
有名義不同者。
今雖同名。
而義未必同。
故文殊雲。
今相如本瑞等。
此答實相為體。
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彌勒因實相義。
又疑謂。
實相無相。
何人會之。
文殊。
雲。
但一心待。
佛當與說也。
此答一乘因果為宗。
△三頌佛所護念。
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
彌勒疑謂。
佛雨法雨。
止洽菩薩。
亦能澤及二乘乎。
文殊雲。
諸求三乘人等。
此答斷疑生信為用。
此中缺第五教相無配。
而義攝前四。
直指雲。
此品遠序三世宗旨。
近序生佛本因。
于中序人事。
序心境序悟迷。
序本迹。
序權寔。
序體用。
無不備悉。
文簡而義周。
演長文則次第布置。
述應頌則前後互顯。
總之顯圓機無礙大解脫門。
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
究竟還歸此法界也。
以下二十七品。
悉為此品注腳。
觀者幸研究焉。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