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四

關燈
食(至)漸次經曆到父住城。

     此頌窮子經尋之苦。

    無所依托。

    是所以遊曆也。

    天台雲。

    根塵相涉。

    如從邑至邑。

    十八界如國。

    修三界有漏善。

    如有所得。

    修二乘無漏善。

    如無所得。

    不得大乘法食。

    如饑餓。

    無大方用。

    為羸。

    無大功德。

    為瘦于有無善上。

    起見思惑。

    如瘡癬。

     [△@△]如來觀知衆生于二萬佛來退大之後。

    因衆苦所逼。

    妄求複真之道。

    如求索衣食。

    邑小國大。

    謂諸衆生。

    求解脫道。

    自淺至深。

    從小至大。

    有得無得等。

    依前釋為當。

    四十年來。

    次第開解曰漸。

    次經曆到父城者。

    即至法華會矣。

    癬(音鮮)。

    羸(音雷)。

     △二頌父子相見。

     傭賃展轉遂至父舍(至)出内财産注記券疏。

     天台雲。

    上言門側。

    此言門内。

    即一真法界之内。

    見相兼得處也。

    施大寶帳等。

    正明所見之相。

    章安雲。

    以廣顯略為注。

    授決為記。

    四弘誓為券。

    修行為疏。

    券(音勸)。

    内(音納)。

     窮子見父豪貴尊嚴(至)借問貧裡欲往傭作。

     此明二乘睹華藏境。

    見尊特身。

    而生驚怖。

    自怪二字。

    乃形容自己昔年甘為下劣之情。

    覆自念。

    乃心中回環忖度。

    怖畏大乘。

    由舊習不舍。

    故複往貧裡。

    貪愛小果。

    故曰。

    欲往傭作也。

     長者是時在師子座遙見其子默而識之。

     此正明覺場中觀知衆生根性劣弱不教大法。

    故雲默識。

    所以現丈六身。

    投其機也。

     △三頌追誘相近。

    分二。

    一頌遣傍人追。

     即敕使者追捉将來(至)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此總頌勸誡二門無機息化。

    見殺與上必死義同。

    敕使追捉。

    乃如來普欲令衆生亦同得此道之普慈也。

    窮子驚喚等。

    是無機領受也。

    是人執我下四句。

    乃形容窮子迷執之想。

    謂彼執我之急。

    強使我作。

    似非有益于我。

    是必欲将我至死也。

    若謂濟我以衣食。

    豈能如是急趨之耶。

    此明往昔不信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之意。

     △二頌二人誘。

     即以方便更遣餘人(至)除諸糞穢倍與汝價。

     既息大化。

    故以方便。

    說小乘法。

    誘引之也。

    天台雲。

    眇目譬偏空。

    所見不正故。

    矬者豎短。

    陋者橫狹。

    見偏空者。

    豎不能窮實相之源。

    橫無大乘衆善莊嚴。

    故如矬陋。

    非四無畏。

    名無威。

    異常樂我淨名無德。

    遣地上菩薩。

    内秘外現。

    示同事攝。

    雲可語之。

    令修小教。

    雲雇汝除糞。

    從但空而入真空。

    曰倍與價也。

    眇(音藐)。

     窮子聞知歡喜随來為除糞穢淨諸房舍。

     歡喜随來者。

    是機與教稱。

    乃投其所好也。

    淨諸房舍。

    如初果。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并得淨見思五陰房舍也。

    淨房舍句。

    喻意甚妙。

     長者于牖常見其子念子愚劣樂為鄙事。

     牖。

    乃壁間孔牖也。

    謂如來不以尊特身。

    公然觌睹。

    恐複生驚怖。

    不舍慈心。

    常懷念之。

    故雲常見。

    知其無樂大之心。

    故雲念愚劣也。

     于是長者着弊垢衣(至)又以軟語若如我子。

     上長者教作。

    有七科。

    今雲。

    附近與語。

    即合四念處也。

    天台雲。

    勤作。

    即四正勤。

    既益汝價下一行。

    合四如意足。

    以油塗足。

    能履深水。

    譬神通。

    又油能除風。

    譬定。

    飲食充足。

    即上米面也。

    薦席厚暖。

    即是觀煉薰修四種禅定。

    修此定故。

    能除散動。

    故以頌如意足也。

    如是苦言兩句。

    頌上第四安慰。

    即五根。

    第五無過。

    即五力。

    根力既成。

    乃堪苦言。

    又以軟語兩句。

    頌上第六更與作字。

    即八正道。

    第七令常作。

    即七覺支。

    并是子位也。

    此三十七道品法。

    常途論之。

    七覺在八正前。

    今對位次。

    故躐等也。

    若如我子。

    若字即汝字。

    莊子中。

    多如此用。

     △四頌委知家業。

    分二。

    一頌領知。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至)諸物出入皆使令知。

     長者有智。

    即用方便。

    乃權智也。

    漸令入出者。

    乃方便誘引。

    漸入大乘深境。

    二十年執家事。

    即般若會上。

    世尊二十二年廣談大乘空相。

    使二乘轉教敷宣。

    是執作義。

    于般若中。

    二十年熏淘。

    即示其金寶。

    說利己利人之法。

    是出入令知也。

     猶處門外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

     此頌自安于小也。

    大窾雲。

    雖知般若真空能轉大教。

    不肯擔當。

    終隔一重門戶。

    是客作賤人也。

    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者。

    下劣之心。

    未舍故也。

     ○問。

    小乘既出三界。

    何故止宿草庵。

    答。

    雖空煩惱。

    未盡所知故雖出火宅門。

    止宿草庵。

    猶未入如來門也。

     △二頌付業。

     父知子心漸已曠大(至)周行求索遂來至此。

     父知子心者。

    唯佛能知衆生根性也。

    曠大者。

    非前迷執狹劣之心。

    心既廣大。

    則佛果可成。

    故對衆宣揚也。

    說是我子等如前。

    語舍利弗言。

    我于二萬佛所。

    常教汝志願佛道。

    汝今悉忘。

    由中間退大起惑。

    故經五道。

    所謂舍我他行經五十歲也。

    自見子來已二十年者。

    謂二乘于般若中。

    始有欣厭之心。

    則與如來大乘妙理相近。

    是父子相見義。

    昔于某城失者。

    謂妄依真起。

    非有定處也。

    周行至此。

    總明四十年漸次修習淘汰而就也。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至)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凡我所有者。

    即如來所有無量知見神通三昧力無畏等。

    盡皆與之。

    故曰恣其所用也。

    子念下。

    方述陳得業歡喜之情。

    謂我從昔來。

    本求聲聞小果。

    久已念及。

    于大乘絕分。

    今一旦聞二乘作佛。

    如來所有莊嚴萬德。

    皆我所有。

    實是從來所罕觏者。

    甯不踴躍慶幸哉。

    頌開譬已竟。

     △二頌合譬。

    分三。

    一頌合相失相見。

     佛亦如是知我樂小。

     上句合相失。

    下句合相見。

    妙樂雲。

    若單以上句合相失。

    其意未顯。

    單以下句合相見。

    意亦不彰。

    何也。

    蓋上句借下句成。

    由其樂小所以相失。

    下句亦借上句而顯。

    由佛知彼樂小退失大心。

    是所以與之相見也。

     △二頌合追誘相近。

     未曾說言汝等作佛(至)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上二句合旁人追。

    由我等無樂大之志故。

    不說我等有成佛之時。

    而說我下四句。

    乃合二人誘。

    得諸無漏。

    即有餘涅槃也。

    直指雲。

    此領阿含時說四谛十二因緣。

    成就六解無漏為極。

    頌文雖略。

    而意詳盡。

    大抵前詳。

    則頌略之也。

    乃說法者。

    錯綜變化之妙。

     △三頌合委知家業。

    分二。

    一頌合委知。

     佛敕我等說最上道修習此者當得成佛。

     此頌般若時轉教傳宣。

    說最上道者。

    天台雲。

    即是空慧般若。

    更無過于上者。

    謂凡修習此大乘空慧。

    定當作佛也。

     我承佛教為大菩薩(至)汝于來世當得作佛。

     我承佛教。

    即是小乘奉命說無上道。

    佛意欲令自知作佛。

    而證入圓理。

    豈知小乘不解其意。

    但隻作傳語人。

    自甘絕分。

    為門外遊子也。

    說無上道。

    即秉命說佛知見道。

    其聞法者。

    以精進思修。

    得授上記。

    而說法者。

    猶居下位。

    豈不惜哉。

    言諸佛授記。

    又言是時者。

    或在般若之末授記。

    或在他方諸佛前得記。

    皆在不久之間。

    故言是時也。

     一切諸佛秘藏之法(至)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二乘人自既不悟一乘圓旨。

    而返自生疑。

    意謂世尊命我為諸菩薩敷演者。

    即無上法。

    既即此法。

    何故我等說法者。

    尚滞小乘。

    而彼從我聞法者。

    皆得受記。

    豈佛獨為菩薩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說其真要耶。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

     此牒前譬。

    帖合可知。

     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至)教化衆生都無欣樂。

     天台雲。

    内滅者。

    内即惑體。

    内滅三毒。

    斷見思盡。

    此明執小之過。

    我等若聞三句。

    方舉無樂大之失也。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至)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此明不慕大法之故。

    直指雲。

    因内觀身心。

    外觀世界。

    皆悉空寂。

    八識見分消融。

    但一偏空之理。

    故曰無生滅。

    複觀八識相分。

    但一偏空之智。

    故曰無大小。

    見相同泯。

    故曰無漏無為也。

    如是思惟空無相無作。

    而謬計大乘之法亦是空寂。

    故不生喜樂也。

     我等長夜于佛智慧(至)而自于法謂是究竟。

     此頌明在此偏空長夜之中。

    于佛智無貪着也。

    即前雲我無相犯等語。

    此是謬計偏空。

    為究竟也。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至)住最後身有餘涅槃。

     此頌明于偏空。

    長夜中修習三空之法。

    得脫三界火宅。

    住最後身。

    為慶幸也。

    最後身者。

    即阿羅漢。

    乃末後一凡夫身。

    謂之果縛。

     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此頌述已不進求之故。

    謂如來教我。

    欲出三界。

    幸我于出離之道。

    有所證入。

    果謂不虛。

    我既得證涅槃。

    則不負聖化。

    便謂已得報佛恩矣。

    豈更别有所求哉。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至)初不勸進說有實利。

     此頌重述奉命轉教。

    雖說得徹頭徹底。

    而竟不生一念願樂之心。

    如來竟不出一言。

    明示勸進我等說我聲聞有成佛之真實利益也。

     △二頌合受業。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至)調伏其心乃教大智。

     此頌合領付家業一節。

    始知長者無數方便。

    誘引得近。

    原為欲付家業也。

    佛于四十年中。

    用盡氣力。

    調伏我心。

    本意為我等發明佛知見道。

    所謂現希有事。

    由我等不聞不解樂着小法。

    故佛以方便誘進。

    待至今日。

    始明我等有成佛分。

    如是恩德。

    可勝言哉。

    此方深感救濟之恩也。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至)如彼窮子得無量寶。

     此頌明四十年中次第展轉直。

    至今日開顯一乘妙義。

    将無量權實寶藏。

    一時分付。

    皆非先時之所有望。

    故重牒窮子不求自至也。

    如此述陳感載之私。

    縷縷不盡。

    至下始得明言報恩。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至)普于其中應受供養。

     從上自說喻已來。

    總皆發明昔來蒙昧着小之失。

    至此始明今日新證新得陳白悟由。

    唯此是後授記之定案也。

    觀我今二字。

    不說從前之事。

    言得道者。

    即聞上法說中諸佛智慧。

    十界十如。

    于道場所知之寂滅相。

    及喻說中大白牛車。

    為如來保任不虛之一乘妙道。

    今幸得矣。

    得果者。

    即三世諸佛共證共知之無上妙果。

    雖未即得。

    而自知決定将來必證。

    則亦如今日有所得也。

    此即領得是佛知矣。

    于無漏法。

    得清淨眼者。

    無漏非從前二乘所得之無漏。

    屬偏空智。

    今所得者。

    乃權實并融之無漏法也。

    以此無漏妙智。

    照窮三菩提理。

    無明盡淨。

    事理雙該。

    始謂之得清淨眼。

    此即領得是佛見矣。

    長夜持戒。

    而今得果。

    則領知全權即實。

    雖昔日方便。

    而今亦皆得成究竟。

    即四十年中所修法王之法。

    皆不虛棄。

    亦是久修梵行。

    所謂水到渠成。

    以至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矣。

    此可信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真是聲聞者。

    以真對假言。

    前來雖得聲聞之名。

    不過以四谛聲投小果聞。

    則聲非真聲。

    而聞非真聞也。

    今日以佛道聲令一切聞。

    則聲無不到。

    聞無不盡。

    始可謂之真聲聞也。

    羅漢亦是我等舊有之名。

    況亦非真。

    舊曰應供。

    隻不過應天上人間而已。

    今謂于諸世間。

    普應供養。

    則亦如佛應盡九界。

    是真應供矣。

    舊曰無生。

    隻不過盡分段。

    于三界不生而已。

    今得授記。

    為兩足聖尊。

    則變易不生。

    是真得無生矣。

    舊曰殺賊。

    隻不過斷見思盡有漏而已。

    今謂無明暗蔽。

    永盡無餘。

    則亦真為殺賊矣。

    但此中羅漢。

    以一應供。

    出陳其實。

    則餘二名不言可知。

    頌長行已竟。

     △二歎佛恩德。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至)于恒沙劫亦不能報。

     自來為辜恩人。

    不識如來累劫勤苦救濟之心。

    雖聞法說。

    仿佛知解。

    由火宅詳明。

    始知為父者痛念之深。

    為子者愚頑之極。

    既于己有得。

    始知恩知報。

    世尊大恩下四句。

    含蓄之意無盡。

    故章安分十重發明。

    一佛以四弘誓願慈悲普覆。

    拔六凡苦。

    與四聖樂。

    是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利益我等。

    入如來室。

    得安居矣。

    二如來往昔行菩薩道時。

    常教化我。

    雖複中忘。

    而智願不失。

    是世尊大恩。

    憐慜教化。

    大慈與樂矣。

    三我等退大遭苦。

    佛于中間。

    伺其機發。

    方便誘引。

    是世尊大恩。

    憐慜教化。

    大悲拔苦矣。

    四佛既成道。

    宜受無為寂滅之樂。

    而返舍所樂。

    如長者脫珍服。

    着蔽衣。

    執除糞器。

    方便往近于鹿苑中。

    說五戒十善。

    令離諸欲。

    是世尊大恩。

    利益我等。

    遮貪欲熱惱。

    以衣覆之矣。

    五現老比丘像。

    十二年中說阿含小教。

    令我等除見寒愛熱。

    是世尊大恩。

    憐愍教化。

    令盡見思矣。

    六于方等中。

    彈诃貶斥。

    無非欲我等恥小慕大。

    是世尊大恩。

    教化我等。

    離愚小醜陋。

    而發向上志矣。

    七于般若時。

    命轉教敷宣。

    說無上道。

    是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令我等執作家事。

    備知庫藏矣。

    八至今會聚親族。

    定父子之誼。

    使我等全身慶快。

    是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為說一乘矣。

    九于前放光現瑞。

    已至法說周中。

    極歎權實智慧。

    始開聲聞成佛之端。

    是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憐愍我等。

    令疾證無上道矣。

    十為我等愚癡無智。

    重說譬喻。

    将無上寶位。

    向人天衆前。

    親口授記。

    使法王大寶。

    令我等不求自得。

    坐如來座。

    是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憐愍教化。

    利益我等。

    于諸世間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

    應受供養。

    此恩此德。

    我何能報。

    若使以手足供給。

    亦不過供給而已。

    豈能答如來令我入室安居之恩耶。

    若使頭頂禮敬一切供養。

    亦不過禮敬供養而已。

    豈能答如來大慈與樂之恩耶。

    若使頂戴行道。

    亦不過頂戴而已。

    豈能答如來大悲拔苦之恩耶。

    若使以兩肩荷負。

    經恒沙劫。

    亦不過荷負而已。

    豈能答如來遮貪欲熱惱之恩耶。

    若以百種美膳。

    盡心供養。

    亦不過美膳供養而已。

    豈能答如來除見寒愛熱之恩耶。

    若以寶衣無量或無價衣。

    以為供養。

    亦不過供衣而已。

    豈能答如來令我離愚癡醜陋之恩耶。

    若使以衆妙卧具千種房舍。

    以為供養。

    亦不過卧具房舍供養而已。

    豈能答如來令我轉教敷宣之恩耶。

    若使種種湯藥。

    累劫供養。

    亦不過供湯藥而已。

    豈能答如來為說一乘之恩耶。

    若使旃檀珍寶。

    起塔供養。

    亦不過寶塔供養而已。

    豈能答如來令我疾證無上之恩耶。

    若使以寶衣布地。

    亦不過寶衣布地而已。

    豈能答如來親口授記之恩耶。

    以此對如來十重大恩。

    必不可報。

    何也。

    以我有為福行。

    難報無妙無智。

    故曰無量億劫誰能報者。

    如此猶為略舉。

    故愚謂。

    四句中含蓄不盡。

     諸佛希有無量無邊(至)取相凡夫随宜為說。

     此頌明恩大難酬之故。

    諸佛希有一句。

    是歎佛為能施恩者。

    無量無邊下。

    歎佛能具如是福智。

    為諸法中王。

    尚不自求其樂。

    能為下。

    明佛能忍棄無量勝德。

    為下劣人。

    及取相凡夫。

    随宜示現。

    若此恩德。

    孰能答報。

    下劣者。

    謂小乘人。

    無志慕大。

    忍斯事者。

    即佛雲久默斯要不速說也。

    良以聲聞執小。

    凡夫取相。

    隻得含忍随機指示而已。

     諸佛于法得最自在(至)以無量喻而為說法。

     首二句。

    明佛實智具足故。

    得最自在也。

    若于法中。

    少有不自在處。

    則不能随類應現。

    知諸衆生下。

    是用權智鑒機方便說法也。

     随諸衆生宿世善根(至)于一乘道随宜說三。

     知音雲。

    此八句。

    頌前開示案。

    伏因緣一周之說。

    謂佛既能忍大随小說其法喻。

    身子及我等業已開悟佛知見矣。

    又當随諸千二百人中。

    于佛有宿世成佛善根者。

    說其因緣。

    此又佛所自知。

    善根成熟者為誰。

    未成熟者為誰。

    佛亦種種籌量。

    分别先已知矣。

    故當用因緣。

    重以一乘随宜說三。

    使千二百人。

    俱得悟入佛之知見。

    俱得劫國莊嚴等之顯記。

    以完佛本願也。

    直指雲。

    以上喻說。

    乃深領迹門佛之知見。

    能深心信解。

    剖露無餘。

    故末以開權顯實為結。

    蓋四大弟子。

    因聞火宅喻說。

    乃知父子曠大劫中一段苦切之情。

    至此正說不及。

    故假喻窮子申明己之沉迷。

    不是一生佛之拔濟。

    不是一劫并知。

    從實施權。

    開權顯實。

    前後首尾。

    無不洞徹。

    故乃深感深謝。

    有不已已之詞。

    以見信解不謬。

    但于末後。

    謂導師見舍。

    初不勸進等。

    似有歸咎于佛。

    所以世尊不即為授記。

    複以藥草喻。

    為彼廣明實際見地。

    會歸前後。

    大小一如。

    俾乎擴充本上廣大佛之知見。

    然後始與授記。

    劫國莊嚴。

    以結如來為大事因緣出世之本願也。

    明中根得解已竟。

     藥草喻品第五 品節雲。

    此品來意。

    因上四大弟子既已領悟。

    設喻自陳。

    世尊印可其心。

    然猶未能盡知如來知見之力。

    抑恐執相之徒。

    不達平等說法随類異解之旨。

    将謂實有三乘之果。

    可證涅槃。

    習氣不忘。

    不能徹法源底。

    故說藥草一喻。

    以顯如來說法平等一味。

    但随根大小。

    各受不同。

    如一雨無私。

    三草二木。

    随分受潤。

    是知法本不異。

    異在于機。

    此則唯有一乘無二無三之旨自顯。

    而聞者習見自除。

    可入如來平等法慧。

    所謂開佛知見亦明矣。

    故此以後即為授記。

    天台雲。

    此具山川雲雨。

    獨以藥草标名者。

    土地是能生。

    雲雨是能潤。

    草木是所生所潤。

    草木通皆有用。

    而藥草用強。

    如有漏諸善。

    悉能除惡。

    而無漏之善為最。

    無漏衆中四人。

    以長者窮子為譬。

    領佛火宅喻中之義。

    深會聖心。

    今如來述其所解。

    故以藥草譬之也。

     △三如來述成。

    分二。

    一略述。

     爾時世尊告摩诃迦葉(至)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

     此為如來喜得大機。

    而即乘機開導也。

    兩稱善哉者。

    一善其兩處領實。

    一善其兩處領權。

    先明領權不謬。

    善說者。

    善其叙事叙理。

    皆有條款也。

    知音雲。

    如叙子處。

    始而舍父。

    繼而向父疑父。

    懼豪貴而去父。

    甘客作而就父。

    及終得父之家業。

    非異人非異财也。

    然經許多勤苦。

    及其叙父處。

    始而失子。

    繼而求子。

    見子。

    知下劣而放子。

    設方便而得子。

    及終付子之家業。

    無異心無異地也。

    然費許多慈悲。

    斯皆以喻明法。

    見如來施教之權智所有真實功德。

    實如汝言也。

     如來複有無量無邊(至)無量億劫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