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大意
關燈
小
中
大
即蘊結下。
至故所非述。
三釋成一大時教。
從夫以。
至樂土玄猷。
四結成弘傳之意。
即弘贊下兩句。
先明标叙大旨。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緻也。
妙法等。
屬所诠之理。
經為能诠之文。
者之一字。
牒定經題。
通指七卷之文。
統者。
總攝之義。
諸佛。
即序品光中所現。
方便品中所談。
寶塔品中所集。
三世十方之諸佛也。
降靈。
即降神迹于人間。
所謂無生示生也。
本緻。
即諸佛本心本願。
所謂無邊衆生誓欲度也。
如謂此經文雖七卷。
實能統該三世十方一切諸佛降神利生之本願。
攝無不盡也。
次下第二段。
承叙一經出處。
蘊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
此方序一經兩土之原委。
蘊。
藏也。
積也。
結。
即結集也。
大夏。
乃竺國之美稱。
出彼千齡者。
如來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
入滅于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
滅後阿難始結集四十九年所說。
大小乘經律論藏。
至東漢明帝永平七年。
方流此土。
計一千餘年。
齡。
即年也。
蓋蘊積于彼。
所謂處。
流傳于此。
所謂出也。
故曰藏積大夏。
已千餘年矣。
此明彼土之所藏。
次彰此土之所出。
東傳者。
對西言也。
震旦。
東方屬震。
日始出曰旦。
樓炭經雲。
蔥河以東名震旦。
三百餘載者。
自漢明帝夢金人至殿。
遣蔡愔秦景等一十八人。
使西域求佛法。
至天竺鄰境月氏國。
遇摩騰法蘭二尊者。
奉佛經像來震旦。
至永平十年。
入阙獻經像。
帝大悅。
敕于雍門外立寺。
以敬奉之。
因白馬?來。
遂名白馬寺。
永平十四年。
由五嶽道士忌之。
敕以火焚經像驗之。
道經悉燼。
佛經如故。
自永平七年獻帝。
合一百五十五年。
歸魏。
魏五主。
合四十五年。
歸西晉。
西晉四主。
合五十二年。
歸東晉。
安帝義熙二年。
什師譯此經持。
合八十九年。
總計三百四十一年。
故曰三百餘載。
載取物終更始也。
此上是總明兩土之出處也。
次又别明譯經時節。
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炖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
西晉者。
武皇帝。
姓司馬。
名炎。
字安世。
文帝昭之子也。
受魏禅。
即帝位。
改元秦始。
國号晉。
建都洛陽。
對東晉為言也。
惠帝。
即武帝次子。
字正度。
永康。
惠帝年号。
長安。
古稱鹹陽。
漢高祖建都。
改為長安。
以山河百二。
子孫可長安也。
青門。
乃俗稱。
即長安東。
霸城門邵平種瓜處也。
炖煌。
禹貢雍州之域。
漢為炖煌郡。
竺法護者。
梵語竺昙摩羅刹。
此雲法護。
月氏國人。
究三十六國道術。
秦始二年丙戌。
自天竺達玉門。
徙居炖煌。
人美其德。
故以菩薩稱之。
後入長安。
居青門。
永康七年。
初譯出此經。
為十卷。
名正法華。
此明經來此土。
過二百餘年。
始成翻譯之原委也。
炖(音豚)。
煌(音黃)。
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鸠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
東晉者。
由西晉遭亂。
為五胡亂華。
元帝始渡江。
建都于江東之建康。
故曰東晉。
安帝諱德宗。
孝武太子丙申。
繼孝武即位。
次年改元隆安。
以晉居正位。
秦為旁僭。
故先述正統。
後秦。
姓姚。
名苌。
子景茂。
赤亭羌人。
先為前秦符堅之将。
當晉孝武皇帝太元八年。
符堅以苌為司馬。
讨慕容泓等。
苌軍大敗。
後于晉大元十八年。
苌自陝西入長安。
即帝位。
國号大秦。
僭位八年。
子興繼位。
改元弘始。
龜茲。
國名。
在焉耆西南。
沙門如前釋。
鸠摩羅什。
此雲童壽。
本天竺僧。
因行化至龜茲故。
今以近處名也。
前秦王符堅。
聞師德名。
遣骁騎将軍呂光。
率兵七萬。
伐龜茲取什。
當晉太元七年。
得什俱還。
至涼州。
聞堅已殁。
光遂據涼州。
即三河王位。
國号大涼。
改元太安。
當晉太元十一年也。
光卒。
子紹立。
為太原公呂纂所害。
纂立。
又為呂超所廢。
立呂隆。
姚興弘始三年。
遣師伐隆。
隆上表降遂。
奉什師至長安。
秦王師禮之。
當晉隆安五年辛醜歲也。
什始于草堂寺。
譯出此經。
為七卷。
當晉義熙丙午。
而序曰。
隆安以什入長安時言。
非譯經之時也。
什師譯經。
前後共三百八十卷。
弘始十五年。
四月十三日入滅。
壽七十歲。
當晉義熙九年癸醜也。
此為序主出陳什師翻譯此經之原委也。
龜(音丘)。
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阇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
隋氏者。
隋高祖皇帝。
姓楊。
名堅。
弘隆華陰人。
漢太尉震第十四代孫。
初宇文泰。
仕魏封周公。
至子覺受魏禅。
國号周。
堅父忠。
仕周有功。
官至太傅隋國公。
忠卒。
堅襲爵。
陳太建十三年辛醜。
堅受周禅。
都長安。
國号大隋。
自文帝至恭帝。
通三主。
合三十七年。
以國号為姓。
故曰隋氏。
仁壽。
文帝年号。
北天竺者。
天竺有五。
總名印土。
此雲月邦。
以簡非其四。
故曰北天。
阇那。
笈多。
二法名師。
阇那。
具雲阇那崛多。
此雲志德。
笈多。
具雲達摩笈多。
此雲法密。
按添品經序雲。
大隋仁壽元年辛酉。
普曜寺沙門上行。
請阇那笈多二法師。
于大興善寺。
重譯此經。
為八卷。
名添品法華。
謂于晉秦兩譯經内。
添合移改有五。
一于前兩譯。
添普門品後偈頌。
二于釋師藥王品後。
補日光喻之全文。
三合天授品于寶塔品内。
四移囑累品于普賢品後。
五回陀羅品于神力品後。
故曰添品。
以上總明此經出處翻譯之原委如此。
向下結明弘通秦本。
笈(音及)。
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
本一經。
由三譯故謂三經。
兩次為重。
三翻名沓。
然經雖曆三譯而重沓。
其文言妙旨。
則彼此互陳。
如十如是。
晉譯則無。
秦譯則有。
又藥草喻後半品。
兩經俱有。
秦本則無。
又如囑累品。
秦本在二十二。
隋本置之卷末。
于中若文若旨。
豈不為互相陳列耶。
第古今時人所尊崇為高尚者。
又秪唯秦本而已。
沓(音蹋)。
自餘支品别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曆故所非述。
由上雲。
秦本為時所尚。
恐人疑難。
謂三經本是一經。
何秦本獨為時所宗尚。
而二譯獨不為流通耶。
故序主複雲。
自餘支品。
如齊武永平中。
有達摩摩提。
譯出提婆達多品經一卷。
又如東晉秪密帝。
譯出普門品經一卷。
已流通于世矣。
又别偈者。
如阇那崛多。
于西川龍淵寺。
譯出普門品重頌偈一卷。
并皆傳誦。
是知支品與别偈。
皆有流傳。
故曰不無其流。
具如序曆者。
曆。
即紀記也。
謂若論本文二譯。
與此全同者。
同于本經流通。
緻于各有支品别偈。
具載如彼二經所記。
故所非今經所述也。
已上承叙一經翻譯出處原委已竟。
次下第三釋成一大時教。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适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
此方釋成諸佛降靈本緻。
以明弘贊也。
夫以者。
發語之詞。
前曰降靈。
總約一切諸佛。
此曰靈嶽者。
單明釋迦一佛。
為本經之教主也。
靈嶽。
即靈山。
降靈者。
用詩經中惟嶽降神之意。
然我世尊。
現相人中。
示居靈鹫。
豈無故哉。
直為一切衆生。
醉生夢死。
佛眼不開。
自非大覺聖人。
無由開廣大之教化令其成然??者豁然醒也。
故曰非大聖無由開化。
此言應稱于機也。
下又言機稱于應。
适者當也。
謂如來教化雖廣大平等。
而所當化之機。
如千二百羅漢。
及諸聞者。
為如來化之所及。
皆有宿緣。
己見于大通佛時。
曾下大種。
若使往昔無緣。
又豈能驟然而開導其心哉。
故謂非昔緣無以導心。
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别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豈非教被乘時無足核其高會。
此中明如來始終有由。
為開化之地。
仙苑。
即鹿園。
乃古仙所居。
故曰仙苑。
告成者。
佛于菩提樹下。
成等正覺。
便出聲告曰。
奇哉。
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
至故所非述。
三釋成一大時教。
從夫以。
至樂土玄猷。
四結成弘傳之意。
即弘贊下兩句。
先明标叙大旨。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緻也。
妙法等。
屬所诠之理。
經為能诠之文。
者之一字。
牒定經題。
通指七卷之文。
統者。
總攝之義。
諸佛。
即序品光中所現。
方便品中所談。
寶塔品中所集。
三世十方之諸佛也。
降靈。
即降神迹于人間。
所謂無生示生也。
本緻。
即諸佛本心本願。
所謂無邊衆生誓欲度也。
如謂此經文雖七卷。
實能統該三世十方一切諸佛降神利生之本願。
攝無不盡也。
次下第二段。
承叙一經出處。
蘊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
此方序一經兩土之原委。
蘊。
藏也。
積也。
結。
即結集也。
大夏。
乃竺國之美稱。
出彼千齡者。
如來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
入滅于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
滅後阿難始結集四十九年所說。
大小乘經律論藏。
至東漢明帝永平七年。
方流此土。
計一千餘年。
齡。
即年也。
蓋蘊積于彼。
所謂處。
流傳于此。
所謂出也。
故曰藏積大夏。
已千餘年矣。
此明彼土之所藏。
次彰此土之所出。
東傳者。
對西言也。
震旦。
東方屬震。
日始出曰旦。
樓炭經雲。
蔥河以東名震旦。
三百餘載者。
自漢明帝夢金人至殿。
遣蔡愔秦景等一十八人。
使西域求佛法。
至天竺鄰境月氏國。
遇摩騰法蘭二尊者。
奉佛經像來震旦。
至永平十年。
入阙獻經像。
帝大悅。
敕于雍門外立寺。
以敬奉之。
因白馬?來。
遂名白馬寺。
永平十四年。
由五嶽道士忌之。
敕以火焚經像驗之。
道經悉燼。
佛經如故。
自永平七年獻帝。
合一百五十五年。
歸魏。
魏五主。
合四十五年。
歸西晉。
西晉四主。
合五十二年。
歸東晉。
安帝義熙二年。
什師譯此經持。
合八十九年。
總計三百四十一年。
故曰三百餘載。
載取物終更始也。
此上是總明兩土之出處也。
次又别明譯經時節。
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炖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
西晉者。
武皇帝。
姓司馬。
名炎。
字安世。
文帝昭之子也。
受魏禅。
即帝位。
改元秦始。
國号晉。
建都洛陽。
對東晉為言也。
惠帝。
即武帝次子。
字正度。
永康。
惠帝年号。
長安。
古稱鹹陽。
漢高祖建都。
改為長安。
以山河百二。
子孫可長安也。
青門。
乃俗稱。
即長安東。
霸城門邵平種瓜處也。
炖煌。
禹貢雍州之域。
漢為炖煌郡。
竺法護者。
梵語竺昙摩羅刹。
此雲法護。
月氏國人。
究三十六國道術。
秦始二年丙戌。
自天竺達玉門。
徙居炖煌。
人美其德。
故以菩薩稱之。
後入長安。
居青門。
永康七年。
初譯出此經。
為十卷。
名正法華。
此明經來此土。
過二百餘年。
始成翻譯之原委也。
炖(音豚)。
煌(音黃)。
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鸠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
東晉者。
由西晉遭亂。
為五胡亂華。
元帝始渡江。
建都于江東之建康。
故曰東晉。
安帝諱德宗。
孝武太子丙申。
繼孝武即位。
次年改元隆安。
以晉居正位。
秦為旁僭。
故先述正統。
後秦。
姓姚。
名苌。
子景茂。
赤亭羌人。
先為前秦符堅之将。
當晉孝武皇帝太元八年。
符堅以苌為司馬。
讨慕容泓等。
苌軍大敗。
後于晉大元十八年。
苌自陝西入長安。
即帝位。
國号大秦。
僭位八年。
子興繼位。
改元弘始。
龜茲。
國名。
在焉耆西南。
沙門如前釋。
鸠摩羅什。
此雲童壽。
本天竺僧。
因行化至龜茲故。
今以近處名也。
前秦王符堅。
聞師德名。
遣骁騎将軍呂光。
率兵七萬。
伐龜茲取什。
當晉太元七年。
得什俱還。
至涼州。
聞堅已殁。
光遂據涼州。
即三河王位。
國号大涼。
改元太安。
當晉太元十一年也。
光卒。
子紹立。
為太原公呂纂所害。
纂立。
又為呂超所廢。
立呂隆。
姚興弘始三年。
遣師伐隆。
隆上表降遂。
奉什師至長安。
秦王師禮之。
當晉隆安五年辛醜歲也。
什始于草堂寺。
譯出此經。
為七卷。
當晉義熙丙午。
而序曰。
隆安以什入長安時言。
非譯經之時也。
什師譯經。
前後共三百八十卷。
弘始十五年。
四月十三日入滅。
壽七十歲。
當晉義熙九年癸醜也。
此為序主出陳什師翻譯此經之原委也。
龜(音丘)。
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阇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
隋氏者。
隋高祖皇帝。
姓楊。
名堅。
弘隆華陰人。
漢太尉震第十四代孫。
初宇文泰。
仕魏封周公。
至子覺受魏禅。
國号周。
堅父忠。
仕周有功。
官至太傅隋國公。
忠卒。
堅襲爵。
陳太建十三年辛醜。
堅受周禅。
都長安。
國号大隋。
自文帝至恭帝。
通三主。
合三十七年。
以國号為姓。
故曰隋氏。
仁壽。
文帝年号。
北天竺者。
天竺有五。
總名印土。
此雲月邦。
以簡非其四。
故曰北天。
阇那。
笈多。
二法名師。
阇那。
具雲阇那崛多。
此雲志德。
笈多。
具雲達摩笈多。
此雲法密。
按添品經序雲。
大隋仁壽元年辛酉。
普曜寺沙門上行。
請阇那笈多二法師。
于大興善寺。
重譯此經。
為八卷。
名添品法華。
謂于晉秦兩譯經内。
添合移改有五。
一于前兩譯。
添普門品後偈頌。
二于釋師藥王品後。
補日光喻之全文。
三合天授品于寶塔品内。
四移囑累品于普賢品後。
五回陀羅品于神力品後。
故曰添品。
以上總明此經出處翻譯之原委如此。
向下結明弘通秦本。
笈(音及)。
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
本一經。
由三譯故謂三經。
兩次為重。
三翻名沓。
然經雖曆三譯而重沓。
其文言妙旨。
則彼此互陳。
如十如是。
晉譯則無。
秦譯則有。
又藥草喻後半品。
兩經俱有。
秦本則無。
又如囑累品。
秦本在二十二。
隋本置之卷末。
于中若文若旨。
豈不為互相陳列耶。
第古今時人所尊崇為高尚者。
又秪唯秦本而已。
沓(音蹋)。
自餘支品别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曆故所非述。
由上雲。
秦本為時所尚。
恐人疑難。
謂三經本是一經。
何秦本獨為時所宗尚。
而二譯獨不為流通耶。
故序主複雲。
自餘支品。
如齊武永平中。
有達摩摩提。
譯出提婆達多品經一卷。
又如東晉秪密帝。
譯出普門品經一卷。
已流通于世矣。
又别偈者。
如阇那崛多。
于西川龍淵寺。
譯出普門品重頌偈一卷。
并皆傳誦。
是知支品與别偈。
皆有流傳。
故曰不無其流。
具如序曆者。
曆。
即紀記也。
謂若論本文二譯。
與此全同者。
同于本經流通。
緻于各有支品别偈。
具載如彼二經所記。
故所非今經所述也。
已上承叙一經翻譯出處原委已竟。
次下第三釋成一大時教。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适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
此方釋成諸佛降靈本緻。
以明弘贊也。
夫以者。
發語之詞。
前曰降靈。
總約一切諸佛。
此曰靈嶽者。
單明釋迦一佛。
為本經之教主也。
靈嶽。
即靈山。
降靈者。
用詩經中惟嶽降神之意。
然我世尊。
現相人中。
示居靈鹫。
豈無故哉。
直為一切衆生。
醉生夢死。
佛眼不開。
自非大覺聖人。
無由開廣大之教化令其成然??者豁然醒也。
故曰非大聖無由開化。
此言應稱于機也。
下又言機稱于應。
适者當也。
謂如來教化雖廣大平等。
而所當化之機。
如千二百羅漢。
及諸聞者。
為如來化之所及。
皆有宿緣。
己見于大通佛時。
曾下大種。
若使往昔無緣。
又豈能驟然而開導其心哉。
故謂非昔緣無以導心。
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别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豈非教被乘時無足核其高會。
此中明如來始終有由。
為開化之地。
仙苑。
即鹿園。
乃古仙所居。
故曰仙苑。
告成者。
佛于菩提樹下。
成等正覺。
便出聲告曰。
奇哉。
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