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大意
關燈
小
中
大
相。
隻因妄想執着。
而不證得也。
佛既成道。
必應說法。
然機有利鈍。
故雙垂二相。
現千丈身。
以應大機。
示丈六身。
為說小教。
由是于機則分别其小大矣。
此是如來始有由于仙苑也。
金河。
即産閻浮金處。
在拘屍城外。
河畔有娑羅樹林。
佛于此入滅。
顧命者。
尚書篇名。
成王将崩。
回首顧群臣。
而發命也。
佛将入滅。
而垂言教。
說涅槃經。
如成王将終。
作顧命篇。
此序主取以潤色其文耳。
如來臨涅槃時。
以佛神力。
出大音聲。
至于有頂。
普告大衆。
如來今日。
将入涅槃。
若有所疑。
今悉可問。
此是如來終有由于金河也。
道殊半滿之科者。
道言也。
殊别也。
科差等也。
涅槃經雲。
半字者。
謂九部經。
毗伽羅論。
謂方等大乘經典。
以諸聲聞無有慧力。
是故佛說半字九部之經。
而不為說毗伽羅論。
毗伽羅即滿字經也。
豈非教被一句。
結上始終二處。
然機分小大教殊半滿。
豈非如來以教被機。
乘時施設者也。
無足等句。
方結歸本經。
然涅槃雖系最後之談。
能被之教。
既有半滿之殊分。
而所被之機。
豈無權實之差等。
核者。
考也。
謂不似今經。
無分大小權實。
皆當授記作佛。
由是知始終之教。
并不足以考核其實。
如法華之高會。
唯崇一實相也。
核(音劾)。
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俦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迹。
此又申明适化所及不及。
為無緣有緣之義。
即承上高會二字而來。
既以法華為高會矣。
雲何而有退席之流。
是知高會之中。
雖有五千退席之衆。
無非為增上慢者。
作進趨之緣也。
既退者。
尚可為進者之緣。
則五百得授記人。
愈見其為進者之勝緣矣。
故曰。
俱崇密化之迹。
崇者。
尊也。
如經謂内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衆生。
既曰俱崇。
不唯五百人。
尊佛慈旨。
密行輔化之迹。
而退席者。
猶為密化之密迹也。
此下正序本經大旨。
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
由會中有此輔化之俦故。
如來放眉間光。
現種種瑞。
使彌勒騰疑。
有文殊對答。
緻令身子等諸羅漢。
開發啟請說教之本源也。
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
方便品中。
佛因舍利弗等。
不領光中所現之相。
隻得自己出定。
贊揚諸佛權實二智之德。
無非演暢諸佛之弘遠方略。
又宏略即大略也。
朽宅通入大之文軌。
法說一周。
身子得記。
其餘聲聞。
尚未信解。
故身子代請。
如來重說譬喻。
以三界喻火宅。
佛喻長者。
二乘等喻火宅中諸子。
先以三車引導。
喻四十年前所說三乘。
後等賜大車。
喻今說法華。
雖區區數千言。
莫過為二乘暢通入大之文。
同一軌轍也。
此用記雲。
今天下車同軌。
書同文。
行同倫。
為潤色也。
約法則同圓教一實之文。
約喻則同大車一乘之軌。
化城引昔緣之不墜。
如來既為五百弟子授記之後。
複說因緣。
一周引佛。
曾于大通佛時為王子。
說法華經。
爾時所化恒河沙等衆生。
即汝等比丘。
及我滅後聲聞弟子是也。
則知今日得授記者。
乃宿昔之因緣有在。
而不墜失也。
故說化城喻。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
五百弟子。
領佛說因緣。
得受果記。
感佛恩德。
說系珠喻。
以佛喻親友。
自喻醉人。
一乘佛知見理性喻珠。
今由說三周之後。
各得開悟。
如酒醒後覺昔珠今用。
智佛與今佛。
雖出塵劫。
而此理性之珠。
不曾遺失。
故曰常在。
鑿井顯示悟之多方。
此亦承上文而言。
謂佛知見理性之珠雖在。
苟非如來于此經開示多方。
則亦不得現前受用。
故佛于法師品。
又再四勸其精勤讀誦。
受持此經。
說鑿井喻。
謂在家出家。
求佛道者。
若依他經修習。
如于高原求水。
但見幹土。
雖費穿鑿。
去水尚遠。
若依此經修習。
如施功不已。
轉見濕土。
遂漸至泥。
知水必近。
以此經诠顯如來一乘妙義。
皆如來指示。
令悟有多種方便也。
故曰顯示悟之多方。
鑿(音昨)。
詞義宛然喻陳惟遠。
謂自序品。
至法師品。
三周之詞義。
雖曰宛然明白。
而數喻敷陳。
思惟其旨。
意極遠大。
以詞義觀之。
似為世谛之常談。
以喻旨言之。
其實明最上之大義也。
已上弘贊其經。
以明所說之法妙。
向下弘贊其佛。
而明能說之心妙。
自非大哀曠濟拔滞溺之沉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言此經雖文詞義理摹寫宛然。
而譬喻鋪陳。
旨趨遠大。
自非我釋迦之弘慈廣濟。
其孰能引拔滞空溺迹之聲聞。
與沉于權見之流耶。
若非我如來至極之悲心。
其孰能拯接昏頑迷倒之衆生。
與無明失性之人乎。
正見婆心大切。
有落草之談。
以結歸非大聖無由開化之意。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曆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
自漢明帝永平十年。
至唐高宗幹封二年。
律師入滅。
但未審唐代何年作序。
總六百餘載。
是時之久也。
總曆群籍。
計經律論。
有四千餘軸。
是法之多也。
而人于久遠之時。
最多之典。
而獨受持此經之盛且笃者。
以驗佛之大慈悲心所加被也。
而亦驗機教之相扣也。
亦見時所宗尚不誣矣。
已上弘贊其佛與法竟。
次又弘贊其僧。
為機教相投。
及聞而深敬之妙。
将非機教相扣并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具威王之餘績。
亦承上受持盛者為言。
扣。
投也。
合也。
謂昔佛在世。
親說此經。
猶多怨嫉。
尚有五千退席之人。
今佛滅既久。
受持者。
返如是之盛。
豈不是機與教投。
而生與佛合耶。
須知此機教相投者。
并是智勝佛時。
曾下大種所遺餘之塵也。
魏都賦雲。
先王之桑梓。
列聖之遺塵。
為潤文也。
聞而深敬者。
謂即未機教相投。
一聞此經。
便深生敬仰者。
亦是常不輕。
于威音佛時。
嘗蒙授記之餘功有在耳。
績功也。
迹此可見。
今日于經有緣。
聞而敬信者。
當自慶也。
此正結歸非昔緣無以導心。
績(音迹)。
辄于經首序而綜之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
辄。
專也。
綜。
即機縷之持絲制經者。
淨六根者。
如法師功德品說。
謂我于經首。
錯綜其說。
而成此序。
使人知一經之大旨。
令受持者。
專心進業。
庶得早淨六根也。
仰慈尊者。
謂釋迦已滅。
而欲得入佛嘉會。
須待彌勒慈尊龍華說法。
若使六根早淨。
可以仰望于當來之嘉會矣。
速成四德。
有雲。
常樂我淨。
然此四種。
是佛果德。
據普賢勸發雲。
若善男子女人。
于如來滅後。
雲何能得是法華經。
佛雲。
當成就四法。
一者。
為諸佛護念。
二者植衆德本。
三者。
入正定聚。
四者。
發救一切衆生之心故。
序雲速成者。
對早淨而言。
皆因中所當成之急務。
謂四德若成。
可以為趣向樂邦之通玄大道也。
猷。
即道也。
樂土準本經。
即三變淨土也。
若對淨六根。
可仰彌勒慈尊。
則成四德。
可趣極樂蓮邦。
況功圓果滿。
應入唯心淨土。
本經亦雲。
如說修行。
命終之後。
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所。
又此經以彌勒居首。
普賢居終。
舉此可以該盡一經之始終。
什成一大時教已竟。
第四結成弘傳之意。
辄(音懾)。
綜(宗去聲)。
弘贊莫窮永贻諸後雲爾。
此結歸序題。
贊。
助也。
贻。
流傳也。
遺也。
序主謂我作此序。
人微言輕。
如撮土之助泰山。
勺水之益滄海。
莫能窮盡。
此經功德萬分之一。
但願由此序。
而俾此經。
永遺後世。
流通莫盡。
以表區區一念護法之誠耳。
雲爾者。
結語之辭。
謂一序所雲如斯而已。
然此經具本迹二門。
今何但序三周迹門耶。
且迹由本顯。
本自迹彰。
若知從本垂迹。
即知因迹顯本。
所謂本迹雖殊。
其不思議一也。
申什序文已竟。
贻(音夷)。
妙法蓮華經授手弘傳序(終)
隻因妄想執着。
而不證得也。
佛既成道。
必應說法。
然機有利鈍。
故雙垂二相。
現千丈身。
以應大機。
示丈六身。
為說小教。
由是于機則分别其小大矣。
此是如來始有由于仙苑也。
金河。
即産閻浮金處。
在拘屍城外。
河畔有娑羅樹林。
佛于此入滅。
顧命者。
尚書篇名。
成王将崩。
回首顧群臣。
而發命也。
佛将入滅。
而垂言教。
說涅槃經。
如成王将終。
作顧命篇。
此序主取以潤色其文耳。
如來臨涅槃時。
以佛神力。
出大音聲。
至于有頂。
普告大衆。
如來今日。
将入涅槃。
若有所疑。
今悉可問。
此是如來終有由于金河也。
道殊半滿之科者。
道言也。
殊别也。
科差等也。
涅槃經雲。
半字者。
謂九部經。
毗伽羅論。
謂方等大乘經典。
以諸聲聞無有慧力。
是故佛說半字九部之經。
而不為說毗伽羅論。
毗伽羅即滿字經也。
豈非教被一句。
結上始終二處。
然機分小大教殊半滿。
豈非如來以教被機。
乘時施設者也。
無足等句。
方結歸本經。
然涅槃雖系最後之談。
能被之教。
既有半滿之殊分。
而所被之機。
豈無權實之差等。
核者。
考也。
謂不似今經。
無分大小權實。
皆當授記作佛。
由是知始終之教。
并不足以考核其實。
如法華之高會。
唯崇一實相也。
核(音劾)。
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俦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迹。
此又申明适化所及不及。
為無緣有緣之義。
即承上高會二字而來。
既以法華為高會矣。
雲何而有退席之流。
是知高會之中。
雖有五千退席之衆。
無非為增上慢者。
作進趨之緣也。
既退者。
尚可為進者之緣。
則五百得授記人。
愈見其為進者之勝緣矣。
故曰。
俱崇密化之迹。
崇者。
尊也。
如經謂内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衆生。
既曰俱崇。
不唯五百人。
尊佛慈旨。
密行輔化之迹。
而退席者。
猶為密化之密迹也。
此下正序本經大旨。
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
由會中有此輔化之俦故。
如來放眉間光。
現種種瑞。
使彌勒騰疑。
有文殊對答。
緻令身子等諸羅漢。
開發啟請說教之本源也。
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
方便品中。
佛因舍利弗等。
不領光中所現之相。
隻得自己出定。
贊揚諸佛權實二智之德。
無非演暢諸佛之弘遠方略。
又宏略即大略也。
朽宅通入大之文軌。
法說一周。
身子得記。
其餘聲聞。
尚未信解。
故身子代請。
如來重說譬喻。
以三界喻火宅。
佛喻長者。
二乘等喻火宅中諸子。
先以三車引導。
喻四十年前所說三乘。
後等賜大車。
喻今說法華。
雖區區數千言。
莫過為二乘暢通入大之文。
同一軌轍也。
此用記雲。
今天下車同軌。
書同文。
行同倫。
為潤色也。
約法則同圓教一實之文。
約喻則同大車一乘之軌。
化城引昔緣之不墜。
如來既為五百弟子授記之後。
複說因緣。
一周引佛。
曾于大通佛時為王子。
說法華經。
爾時所化恒河沙等衆生。
即汝等比丘。
及我滅後聲聞弟子是也。
則知今日得授記者。
乃宿昔之因緣有在。
而不墜失也。
故說化城喻。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
五百弟子。
領佛說因緣。
得受果記。
感佛恩德。
說系珠喻。
以佛喻親友。
自喻醉人。
一乘佛知見理性喻珠。
今由說三周之後。
各得開悟。
如酒醒後覺昔珠今用。
智佛與今佛。
雖出塵劫。
而此理性之珠。
不曾遺失。
故曰常在。
鑿井顯示悟之多方。
此亦承上文而言。
謂佛知見理性之珠雖在。
苟非如來于此經開示多方。
則亦不得現前受用。
故佛于法師品。
又再四勸其精勤讀誦。
受持此經。
說鑿井喻。
謂在家出家。
求佛道者。
若依他經修習。
如于高原求水。
但見幹土。
雖費穿鑿。
去水尚遠。
若依此經修習。
如施功不已。
轉見濕土。
遂漸至泥。
知水必近。
以此經诠顯如來一乘妙義。
皆如來指示。
令悟有多種方便也。
故曰顯示悟之多方。
鑿(音昨)。
詞義宛然喻陳惟遠。
謂自序品。
至法師品。
三周之詞義。
雖曰宛然明白。
而數喻敷陳。
思惟其旨。
意極遠大。
以詞義觀之。
似為世谛之常談。
以喻旨言之。
其實明最上之大義也。
已上弘贊其經。
以明所說之法妙。
向下弘贊其佛。
而明能說之心妙。
自非大哀曠濟拔滞溺之沉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言此經雖文詞義理摹寫宛然。
而譬喻鋪陳。
旨趨遠大。
自非我釋迦之弘慈廣濟。
其孰能引拔滞空溺迹之聲聞。
與沉于權見之流耶。
若非我如來至極之悲心。
其孰能拯接昏頑迷倒之衆生。
與無明失性之人乎。
正見婆心大切。
有落草之談。
以結歸非大聖無由開化之意。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曆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
自漢明帝永平十年。
至唐高宗幹封二年。
律師入滅。
但未審唐代何年作序。
總六百餘載。
是時之久也。
總曆群籍。
計經律論。
有四千餘軸。
是法之多也。
而人于久遠之時。
最多之典。
而獨受持此經之盛且笃者。
以驗佛之大慈悲心所加被也。
而亦驗機教之相扣也。
亦見時所宗尚不誣矣。
已上弘贊其佛與法竟。
次又弘贊其僧。
為機教相投。
及聞而深敬之妙。
将非機教相扣并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具威王之餘績。
亦承上受持盛者為言。
扣。
投也。
合也。
謂昔佛在世。
親說此經。
猶多怨嫉。
尚有五千退席之人。
今佛滅既久。
受持者。
返如是之盛。
豈不是機與教投。
而生與佛合耶。
須知此機教相投者。
并是智勝佛時。
曾下大種所遺餘之塵也。
魏都賦雲。
先王之桑梓。
列聖之遺塵。
為潤文也。
聞而深敬者。
謂即未機教相投。
一聞此經。
便深生敬仰者。
亦是常不輕。
于威音佛時。
嘗蒙授記之餘功有在耳。
績功也。
迹此可見。
今日于經有緣。
聞而敬信者。
當自慶也。
此正結歸非昔緣無以導心。
績(音迹)。
辄于經首序而綜之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
辄。
專也。
綜。
即機縷之持絲制經者。
淨六根者。
如法師功德品說。
謂我于經首。
錯綜其說。
而成此序。
使人知一經之大旨。
令受持者。
專心進業。
庶得早淨六根也。
仰慈尊者。
謂釋迦已滅。
而欲得入佛嘉會。
須待彌勒慈尊龍華說法。
若使六根早淨。
可以仰望于當來之嘉會矣。
速成四德。
有雲。
常樂我淨。
然此四種。
是佛果德。
據普賢勸發雲。
若善男子女人。
于如來滅後。
雲何能得是法華經。
佛雲。
當成就四法。
一者。
為諸佛護念。
二者植衆德本。
三者。
入正定聚。
四者。
發救一切衆生之心故。
序雲速成者。
對早淨而言。
皆因中所當成之急務。
謂四德若成。
可以為趣向樂邦之通玄大道也。
猷。
即道也。
樂土準本經。
即三變淨土也。
若對淨六根。
可仰彌勒慈尊。
則成四德。
可趣極樂蓮邦。
況功圓果滿。
應入唯心淨土。
本經亦雲。
如說修行。
命終之後。
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所。
又此經以彌勒居首。
普賢居終。
舉此可以該盡一經之始終。
什成一大時教已竟。
第四結成弘傳之意。
辄(音懾)。
綜(宗去聲)。
弘贊莫窮永贻諸後雲爾。
此結歸序題。
贊。
助也。
贻。
流傳也。
遺也。
序主謂我作此序。
人微言輕。
如撮土之助泰山。
勺水之益滄海。
莫能窮盡。
此經功德萬分之一。
但願由此序。
而俾此經。
永遺後世。
流通莫盡。
以表區區一念護法之誠耳。
雲爾者。
結語之辭。
謂一序所雲如斯而已。
然此經具本迹二門。
今何但序三周迹門耶。
且迹由本顯。
本自迹彰。
若知從本垂迹。
即知因迹顯本。
所謂本迹雖殊。
其不思議一也。
申什序文已竟。
贻(音夷)。
妙法蓮華經授手弘傳序(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