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大意

關燈
王等。

    破浪沖風。

    又有待而然者矣。

    故五百羅漢。

    陡發精誠。

    八千學人。

    同身避座。

    雖不敢誦于醪濁之娑婆。

    而亦堪承當于散漫之國土。

    比丘尼?。

    有姨母之波阇波提。

    雖志在統攝弘經。

    患佛未親言許記。

    口欲言而辭未吐。

    如來已瞻視其色。

    得斯意矣。

    故曰。

    汝心将謂。

    我不說汝名而授記耶。

    我先總說。

    一切聲聞皆已授記。

    今汝欲知記者。

    當于六萬八千億佛所。

    為大法師。

    然後成佛。

    号一切衆生喜見。

    于是耶輸并得授記。

    而尼衆之于此經弘通允矣。

    且佛記姨母。

    必說億劫為大法師者。

    慮尼衆慧不及福。

    而欲使廣修教範。

    可以自利而利人也。

    若然則藥王等之引領。

    可謂半滴全天。

    功其淺乎。

    雖則聲聞畢進。

    恐于涉俗難全。

    要諸菩薩輔行其側此又為如來口欲言。

    而不能言者之深心。

    惟顧視于八十萬億諸菩薩而已。

    且諸大士亦知佛心無别。

    其望在于衛行。

    便于佛前。

    作獅子吼。

    乃雲。

    能令衆生受持讀誦。

    如說修行。

    得正憶念。

    緻于恐怖惡世中。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我。

    及加刀杖者。

    我等敬信佛。

    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

    須知此諸菩薩。

    其形其語。

    原為初記聲聞。

    圖張榜樣。

    此見是父是子。

    而創業守成。

    無二心也。

    故此但用一持字。

    而為品名。

    次複說安樂行者。

    此文殊之别識也。

    意謂使忍難弘經。

    莫若使無難為佳。

    故請如來敷陳四行。

    以為遠害之方。

    教先盡于己。

    而後盡于人。

    未見有己盡。

    而人不從者。

    若果能潔己盡誠。

    忠信笃敬。

    雖蠻貊之邦。

    吾亦得而行焉。

    然四行之中。

    行處近處。

    專精性戒。

    則譏嫌可遠。

    而衆難不幹。

    深心則于人無觸。

    悲心則于衆不離。

    四行成就。

    軌物方嚴。

    而歸功于妙蓮華藏。

    不唐捐矣。

    髻珠一喻。

    為顯第一之功。

    宣妙蓮華。

    竟成一切種智。

    而保守千秋之家業。

    無越乎此。

    其事行流通。

    已思過半矣。

    開權顯實。

    意已雲周。

    次下又為開迹顯本。

    亦分序正流通。

    以從地湧出前半品。

    至汝等自當因事得聞。

    為序分。

    從地湧出者。

    唯尊自性本具之理。

    前談迹門諸品。

    皆是事相。

    至此本門。

    複完序品光中境量。

    故有八恒河沙菩薩。

    從他方來。

    各願于此娑婆。

    廣說是經。

    世尊掉頭不顧。

    意顯不是家珍。

    冀得自胸流出。

    可以蓋天蓋地。

    故曰。

    我自有六萬恒河沙菩薩。

    能通此經。

    語論未竟。

    即時三千國土。

    地皆震裂。

    有無量菩薩。

    從地湧出。

    此正表人人蓮華藏内。

    本有無量性德。

    莊嚴此處。

    又似一幅八陣圖。

    隻見星分棋布。

    主伴森然。

    而大雄帳裡。

    雖不見指揮三軍。

    而籌算英才。

    已定于中軍錦繡矣。

    會中無限人。

    但聽角聲金響。

    不知已度陳倉。

    阿逸多不忍坐觀成敗。

    橫槊當鋒。

    探得軍心。

    潛知妙?。

    故說偈請詢曰。

    無量千萬億。

    大衆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雲雲。

    此問。

    即是彌勒欲為如來吐氣。

    而發其遠本。

    佛于未答之初。

    但囑雲。

    當共一心披精進铠。

    發堅固志。

    是欲勇于敵而銳。

    于先必緻的中紅心而後已。

    曰吾今為汝顯示者。

    乃諸佛智慧。

    是諸佛自在神通之力。

    諸佛師子奮迅之力。

    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要人得觀标幟。

    題面上已有一段。

    吞秦食楚。

    曠如無天。

    密如無地之雄心。

    而其中神運。

    概可悉知。

    豈迹門之知見而可企及。

    故綴此而有壽量品也。

    如以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世界。

    假使有人。

    抹作微塵。

    自東方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

    乃下一塵。

    如是點盡。

    從前所有微塵之世界。

    盡皆以抹微塵。

    盡數諸塵以例吾壽。

    猶複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以是塵有盡。

    而劫無窮之壽。

    蒼蒼莽莽。

    意語難思。

    仰無以攀。

    鑽無以入者。

    豈非諸佛自在神通大勢威猛之力耶。

    既聞如來壽量若此。

    則前所問從誰初發心。

    教化而成就之地湧菩薩。

    不喻而釋。

    夫複何疑。

    自達多至此五品。

    古判為悟佛知見。

    亦明矣。

    此時大衆悟證法身常住不滅。

    而其所得功德。

    深淺難齊。

    故又有分别功德品耳。

    然所以分别者。

    非吾佛故欲為分也。

    由得之殊證之别。

    随數生成佛之有階級。

    衆生聞經信解之有限量。

    而作此分也。

    齊此為本門正宗。

    後皆屬流通。

    至于此上一品所較者。

    皆為久修實證者較也。

    未識暫時随喜者又複何如。

    世尊又以一念随喜。

    展轉至第五十人所有功德。

    超過八十年中。

    廣行布施于十二?生。

    以至俱令得證四果者。

    乃至算數譬喻不可較其萬一。

    此皆明受法之人。

    所有功德。

    至于傳經法師。

    則又不然。

    必緻得六根清淨。

    證諸實相。

    其間統論。

    所證功德。

    皆是佛之知見。

    又豈止六通三明而已。

    已上較量。

    始見持經功德深且固矣。

    次複勸其畢竟堅持。

    而不可少怠。

    又引己行常不輕行。

    唯以平等佛慧。

    化諸衆生。

    雖多遭毀辱。

    絕無一念疲厭之心。

    以至今日。

    得菩提果。

    亦持經驗也。

    如來既已較其功。

    而示其行。

    會衆又已信其實。

    而知其旨。

    此時世尊。

    如重累人脫其所系。

    慶快通身。

    即時現大神力。

    出廣長舌。

    罄欬彈指。

    聲徹娑婆。

    以一身毛孔光舌相光。

    照寶樹之分身。

    如一月而臨衆水。

    因十方地動聲。

    聖凡聲。

    證娑婆之妙事。

    猶霜鐘而出重圍。

    如是神通。

    豈易易量哉。

    此所以曰神力品。

    囑累品者。

    乃付囑從前所教所示。

    令潔己盡誠。

    而行之也。

    自分别功德。

    至此六品。

    又為妙悟極則。

    以盡悟佛知見之底蘊。

    向後六品。

    總成入佛知見。

    而流通其事也。

    藥王本事。

    以苦行勖弘經之師。

    妙音往來。

    以應命勵承法之子。

    觀音入普門示現。

    見逆流而倒駕。

    衆聖用神咒加持。

    運悲心而莫極。

    妙莊王出陳本事。

    顯法力深。

    而轉識何難。

    普賢尊重。

    新勸發明利生切。

    而未來無盡。

    于是佛與菩薩。

    同聲唱無生之調。

    我共諸人。

    攜手登不滅之場。

    于斯時也。

    是法是華俱是幻。

    無生無佛亦無心。

    咄。

    喚作葛藤得麼。

     No.621-G妙法蓮華經授手弘傳序 經題五字。

    已如題釋。

    弘傳序者。

    弘者。

    廣大也。

    傳者。

    流傳也。

    準本序。

    謂贊揚莫窮曰弘。

    永贻來哲曰傳。

    序者。

    次序也。

    如觀東西之牆序。

    可以别堂室之淺深。

    又頭緒也。

    如絲得頭緒。

    而條理有在也。

    經有序。

    知一經之大綱。

    别始末之殊分。

    使意趣不紊。

    而條目有準。

    此述序題。

    次下述序主。

     唐終南山沙門道宣述 唐是述序時代。

    終南山名距長安城。

    南八十裡。

    在扶風武功縣。

    東接骊山太華。

    西連太白隴山。

    其山北來。

    勢終于南。

    故曰終南。

    一名中南。

    在天之中。

    居都之南。

    一名地肺。

    可避洪水也。

    沙門。

    乃釋子之通稱。

    梵語沙門。

    此雲勤息。

    謂勤修衆善。

    息滅惡事也。

    又息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上道下宣。

    序主名也。

    由後學不敢單稱。

    故言上下。

    師姓篯氏。

    彭祖之後。

    湖州長城縣人。

    父為隋吏部尚書。

    名篯申。

    母夢月輪貫懷而孕。

    複夢梵僧語雲。

    所孕者。

    乃梁之祐律師也。

    生于隋開皇間。

    及長。

    師日嚴頵公出家。

    年二十。

    落發受具。

    精通律典。

    唐高祖武德七年甲申。

    徙居終南纻麻蘭若制行事鈔。

    嘗行般舟三昧前。

    後總二十會。

    感天人送馔侍衛。

    後在西明寺行道。

    中夜臨砌。

    足蹶且仆。

    有少年介胄擁衛之。

    師問為誰。

    曰。

    弟子博叉天王子張瓊也。

    以師戒德。

    故來給衛耳。

    因以佛牙授師。

    夜捧行道。

    晝藏地穴。

    惟弟子文綱知之。

    又授以藥餌修合之方。

    即今天王補心丸是也。

    師問以世尊在世及滅後時事。

    瓊一一為言。

    随問随錄。

    集為感天侍應傳一卷。

    高宗幹封二年丁卯。

    冬十月三日入滅。

    衆聞天人同聲。

    請師歸彌勒院。

    懿宗谥澄照大師。

    述者。

    著述也。

    述者謂之明。

    作者謂之聖。

    述而不作。

    師自謙之言也。

     序文略分四段。

    一标叙一章大旨。

    即妙法蓮華。

    至降靈本緻也兩句。

    二承序一經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