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大成音義
關燈
小
中
大
五熱炙身。
為我等說法。
令我愛樂無上菩提。
善财聞之。
歡喜悔過。
遂即登山投火。
未至中間。
即得菩提善住三昧。
出華嚴經六十四卷。
寒風 世尊于冬至。
前後八夜。
寒風破竹。
佛索二衣禦寒。
見智度論第九卷。
馬麥 中本起經雲。
随羅然國。
有婆羅門王。
名阿耆達。
聰明多智。
問須達多言。
此土有神人可宗者不。
答曰。
有悉達太子。
出家成佛。
天人所尊。
阿耆達往詣佛所。
即白佛言。
願佛及僧。
顧我三月夏坐。
佛言。
我此衆多。
王言。
不以為多。
如是至三。
佛及五百比丘受請至國。
于城北林下住止。
佛敕比丘。
此邑窮隘。
人多不信。
乞食難得。
若安居者住。
不者随意。
時舍利弗受帝釋及修羅女請。
時有天魔。
迷惑王心。
還入後宮。
敕守門者。
三月之内。
事無大小。
悉不得啟。
比丘乞食艱難。
目連白佛。
有樹名閻浮。
我欲取其果供衆。
郁單越有自然粇米。
忉利食。
修羅味。
皆欲取以供大衆。
願佛聽許。
佛不許。
有牧馬人。
告諸比丘。
我有馬麥。
君能啖不。
比丘白佛。
佛遂應受。
馬有五百。
一馬日食二升。
分半及僧。
有一良馬。
日食四升。
分半奉佛。
阿難取佛分并自分。
持入聚落。
見一女人。
謂阿難言。
我為汝作飯。
及熟。
阿難持飯奉佛。
佛遂受之。
時國人民。
聞佛食馬麥。
備衆奉佛。
自恣餘有七日。
佛告阿難。
汝入城告王。
雲安居竟。
複餘國遊行。
阿難至王所。
陳佛語。
王問佛何所在。
阿難言。
受王三月請。
今故在國。
王問誰為供給。
阿難言。
惟食馬麥。
王始覺悟。
詣佛忏悔。
興起行經雲。
佛告舍利弗。
過去有佛。
名毗婆葉。
有王。
名槃頭。
有婆羅門。
名因提耆利。
教五百童子。
時王設齋請佛。
有一比丘。
名曰彌勒。
病不能行。
食竟為病人請食。
梵志不與。
罵曰。
髡頭沙門。
正應食馬麥。
不應食如是甘美之供。
時諸童子曰實爾。
舍利弗。
時婆羅門。
我身是也。
五百童子。
今五百比丘是。
病比丘。
今彌勒是。
又見經律異相第五卷。
河伯井蛙 秋水時至。
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
兩涘渚涯之間。
不辨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
至于北海。
東面而視。
不見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歎曰。
野語有之。
聞道百。
以為莫己若者。
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
少仲尼之聞。
而輕伯夷之義者。
始吾弗信。
今我賭子之難窮也。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
拘于墟也。
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
笃于時也。
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
束于教也。
今爾出于涯涘。
觀于大海。
乃知爾醜。
爾将可與語大理矣。
天下之水。
莫大于海。
萬川歸之。
不知何時止而不盈。
尾闾洩之。
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春秋不變。
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
不可為量數。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于天地。
而受氣于陰陽。
吾在天地之間。
猶小石小木之在泰山也。
出莊子秋水篇。
莫之為而為者 孟子曰。
莫之為而為者天也。
莫之緻而至者命也。
貫朽粟陳 漢武帝初。
京師之錢累钜萬。
貫朽不可校。
太倉之粟。
陳陳相因。
充溢露積于外。
紅腐而不可食。
見史記。
紫标黃榜 梁武帝弟。
蕭宏。
封臨川王。
性愛錢。
百萬一聚。
黃榜标之。
千萬一庫。
挂一紫标。
如此十餘間。
武帝見之。
計錢三億餘萬。
他物滿庫。
不計多少。
箫綜作錢愚論譏之。
見梁史。
并故事書。
體群臣 中庸。
子曰。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
曰。
修身也。
尊賢也。
親親也。
敬大臣也。
體群臣也。
子庶民也。
來百工也。
柔遠人也。
懷諸侯也。
注雲。
經。
常也。
體。
謂設以身處其地。
而察其心也。
尊德性問學也 中庸。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
注雲。
尊德性。
所以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也。
道問學。
所以緻知而盡乎道體之細也。
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近悅遠來 論語。
葉公問政。
子曰。
近者悅。
遠者來。
注雲。
被其澤則悅。
聞其風則來。
然必近者悅。
而後遠者來也。
雲興二百問 爾時普慧菩薩。
知衆已集。
問普賢菩薩言。
佛子。
願為演說。
何等為菩薩摩诃薩依。
何等為奇特想。
乃至何故如來應正等覺。
示般涅槃。
善哉佛子。
如是等法。
願為演說。
爾時普賢菩薩。
告普慧等諸菩薩言。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依。
有十種奇特想。
乃至如來應正等覺。
作佛事已。
觀十種義。
故示般涅槃。
其詳出華嚴經離世間品。
雲興瓶瀉者。
言二菩薩。
問者。
如雲興長空。
答者。
如倒瓶瀉水。
故本經贊雲。
普賢瓶瀉二千酬是也。
法華大成音義第五 雲龍風虎 周易。
子曰。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水流濕。
火就燥。
雲從龍。
風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睹。
本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
則各從其類也。
綸音宣召 子曰。
王言如絲。
其出如綸。
王言如綸。
其出如綍。
注雲。
綸绶也。
綍引棺大索也。
出禮記缁衣篇。
飛狸之先陰 爾時世尊。
心生智見。
知優陀羅迦羅摩子。
今在非想。
彼處命終。
後還堕落。
生于此處。
受飛狸身。
若有衆生。
生于水中。
或居陸地。
或空飛行。
當當殺害。
報盡餓死。
世尊成道。
欲往度之。
命終已經七日。
而有偈言。
世尊欲說羅摩子。
發心觀察其所生。
知今命終在于天。
心念五仙欲至彼。
出佛本行集經三十三卷。
大論十九卷雲。
郁頭藍弗。
得非想定。
具五神通。
日日飛入王宮中食。
其王夫人。
依其國法。
接足而禮。
觸足欲發失通。
求車還山。
更修五通。
一心專志。
垂當得定。
所依林池。
為諸魚鳥之所喧鬧。
因發惡誓。
啖諸魚鳥。
後得定如初。
生非想處。
報盡為先誓所牽。
堕飛狸身。
佛名經說。
佛語舍利弗言。
汝師郁頭藍弗。
得非想定。
八萬四千劫滿。
命終之後。
不免還作飛狸之身。
緣修此定時。
林間被鴉鳥喧噪。
近水被魚等聲亂。
心生嗔恚。
願入水飛空啖之。
定力既盡。
便受此報。
見圓覺經略鈔第十一卷。
快見之後身 佛言。
舍衛城中。
須達長者。
有一老母。
不欲見佛。
佛在其前。
以扇自障。
佛令其扇如鏡。
無所障礙。
四方上下總皆是佛。
以手覆面。
十指皆化為佛。
老母不信。
佛命羅雲度之。
羅雲化作轉輪王。
至長者家。
宣揚善法。
老母聞已。
心生歡喜。
遂詣佛所出家。
波斯匿王。
末利夫人。
禮佛白言。
如此老母。
宿有何罪。
生卑賤處。
為人使婢。
複何福慶。
今值世尊。
佛言。
過去有佛。
名寶蓋燈王佛。
滅後像法中有王。
名曰雜寶華光。
有子。
名曰快見。
欲求出家。
王即聽許。
遂至山中。
有一比丘。
受為弟子。
謗師空無智慧。
願我後生不樂見也。
我阿阇黎。
智慧辯才。
願生生為我知識。
以謬解故。
命終之後。
堕阿鼻獄。
爾時和尚者。
今我身是。
阿阇黎者。
今羅雲是。
王子比丘。
今老母是。
出觀佛三昧海經第六卷。
六師之徒黨 六師者。
淨名有名。
一富蘭那。
名也。
迦葉。
姓也。
二末伽黎。
名也。
俱奢梨。
母名子。
三删阇夜。
名也。
毗羅胝。
母名子。
四阿耆多。
名也。
翅舍欽婆羅。
弊衣名也。
五迦羅鸠?。
名也。
迦旃延。
姓也。
六尼揵陀。
名也。
若提。
母名子。
見華嚴懸談。
螳螂不能拒轍 蘧伯玉答顔阖曰。
汝不知夫螳螂乎。
怒其背以當車轍。
不知其不勝任也。
出莊子人間世。
史。
齊莊公出獵。
有螳螂舉足。
将搏其輪。
問其禦曰。
此何蟲也。
對曰。
螳螂也。
此蟲知進而不知退。
不量力而輕就敵。
公曰。
此為天下之勇蟲矣。
回車避之。
勇士歸焉。
三十輻共一毂 道德經雲。
三十輻共一毂。
當其無有車之用。
精解雲。
輻。
輪之股也。
毂。
車中容軸者。
輪之心也。
當。
惟也。
虛中曰無。
毂惟虛中。
乃可以轉軸而行車。
故曰。
有車之用。
甘棠民不忍伐 詩曰。
蔽芾甘棠。
勿翦勿伐。
召伯所??。
注雲。
賦也。
蔽芾。
盛貌。
甘棠。
杜梨也。
白者為棠。
赤者為杜。
翦。
翦其枝葉也。
伐。
伐其條幹也。
伯。
方伯也。
??。
草舍也。
召伯循行南國。
以布文王之政。
或舍甘棠之下。
其後人思其德。
故愛其樹而不忍傷也。
召地名。
召公奭之采邑也。
舊說扶風雍縣。
南有召亭。
即其地。
今雍縣析為岐山天興二縣。
未知召亭的在何縣。
出國風召南篇。
并列國傳。
目擊道存 仲尼見溫伯雪子而不言。
子路曰。
夫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
見之而不言何也。
仲尼曰。
若夫人者。
目擊而道存。
亦不可以容聲矣。
出莊子外篇。
非無萌蘖生焉 孟子曰。
牛山之木嘗美矣。
以其郊于大國也。
斧斤伐之。
可以為美乎。
是其日夜之所息。
雨露之所潤。
非無萌蘖之生焉。
瞻之在前 論語。
顔淵喟然歎曰。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注雲。
喟。
歎聲。
仰彌高。
不可及。
鑽彌堅。
不可入。
在前在後。
恍惚不可為象。
此顔子深知夫子之道。
無窮盡。
無方體。
而歎之也。
眼智明覺 眼智等。
見道中位也。
苦法忍為眼。
苦法智為智。
苦比忍為明。
苦比智為覺。
出輔行第五卷。
真谛三藏雲。
慧眼為總。
智明覺為别。
智了過去。
明達未來。
覺察現在。
出部異執記。
禮樂征伐 論語。
孔子曰。
天下有道。
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無道。
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上士聞道 道德經雲。
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
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精解雲。
聞而必信。
故果于行。
且信且疑。
若以為有。
若以為無。
最下鄙俚之人。
則直笑之耳。
惟最下之人。
以之為笑。
方見吾道之高也。
法華大成音義卷第六 幹幹不息 周易。
乾卦。
君子終日乾乾。
象曰。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注雲。
幹幹。
惕厲之象。
以貌取人 孔子曰。
以容取人。
則失之子羽。
以辭取人。
則失之宰予。
孔子謂失之雲者。
欲人知言貌之不可以取人耳。
與史記言同。
而意則反矣。
見孔子家語。
身子與羅度争勝 爾時須達長者。
生七男兒。
各娶其妻惟第七子未娶遂與城中護彌長者之女配之。
見護彌家。
廣設供具。
即問将何所為。
答言。
請佛及僧。
須達問言。
雲何名佛。
護彌答言。
汝不聞乎。
淨飯王子出家成佛也。
若往見之。
得福無量。
須達歡喜。
往世尊所。
世尊命坐。
時首陀會天。
化為四人。
行列而來。
右繞三匝。
接足胡跪。
卻住一面。
須達如彼禮敬。
世尊即為說法。
令得初果。
問世尊言。
舍衛城中。
人多信邪。
佛何不度。
佛言。
彼無處所。
雲何住止。
須達白佛。
弟子能起。
願見聽許。
世尊默然。
須達同舍利弗。
周遍尋之。
惟祇陀太子之園。
可建精舍。
遂白太子。
以黃金布地。
感動太子。
同建精舍。
須達歡喜。
六師聞之。
往白國王。
須達買園。
欲為沙門建立精舍。
聽我徒衆。
與衆較術。
沙門若勝。
便聽起立。
若其不如。
不得立也。
王召須達問言。
今此六師。
欲與沙門較其技術。
若勝得立。
如其不勝。
不得立也。
須達聞之。
愁惱不樂。
時舍利弗。
至長者家。
遂問何故不樂。
答言。
所立精舍。
但恐不成。
是故不樂。
遂以六師之言告之。
弗言。
随意較之。
是時各設其座。
擊鼓衆集。
時舍利弗樹下入定。
須達白言。
大德。
大衆集已。
願來詣會。
舍利弗從禅定起。
往詣大衆。
衆見不覺作禮。
舍利弗便升其座。
六師之中有一弟子。
名勞度差。
善知幻術。
于大衆前。
咒作一樹。
舍利弗以神力化作旋風。
吹倒于地。
又複咒作一池。
四面寶成。
池中生種種華。
舍利弗化作六牙白象。
其一牙上。
有七種華。
一一華上。
有七玉女。
其象往詣池邊。
池水即滅。
複作一山。
七寶莊嚴。
舍利弗化作金剛力士。
以杵破壞。
複作一龍。
舍利弗化一金翅鳥王。
擘裂啖之。
複作一牛。
舍利弗化作師子。
分裂食之。
複變夜義鬼形。
舍利弗化作毗沙天王。
夜叉驚走。
四面火聚。
無有去處。
唯舍利弗身邊清涼。
羅度即時屈伏求哀。
舍利弗升于虛空。
現十八變。
時會大衆。
鹹皆歡喜。
舍利弗即為說法。
時六師弟子。
于舍利弗所。
出家學道。
其詳出賢愚因緣經第九卷。
期期艾艾 漢高祖。
欲廢呂後之太子。
而立戚夫人之子如意。
令周昌奉诏傳宣。
使天下知之。
周昌争之不得而怒。
故對言。
臣期期不能奉诏。
期期。
口讷也。
故重語。
猶今之結舌也。
漢楊雄為人口讷。
故語每重疊。
魏鄧艾口讷。
常自稱艾艾。
見者不一。
幹蠱之道 周易。
幹父之蠱。
有子考無咎。
厲終吉。
象曰。
幹父之蠱。
意承考也。
注雲。
幹。
如木之幹。
枝葉之所附而立者也。
蠱者。
前人已壞之緒。
故諸爻皆有父母之象。
子能幹之。
則飾治而振起矣。
睟然見于面 孟子曰。
君子所性。
仁義禮智。
根于心。
其生色也。
睟然見于面。
盎于背。
施于四體。
四體不言而喻。
注雲。
睟然。
清和潤澤之貌。
盎。
豐厚盈溢之意。
施于四體。
謂見于動作威儀之間也。
喻。
曉也。
四體不言而喻。
言四體不待吾言。
而自能曉吾意也。
出孟子盡心章。
布在方? 中庸。
哀公問政。
子曰。
文武之政。
布在方?。
其人存。
則其政舉。
其人亡。
則其政息。
注雲。
方。
版也。
?。
簡也。
息。
滅也。
有是君。
有是臣。
則有是政矣。
象帝之先 道德經雲。
和其光。
同其塵。
湛兮似若存。
吾不知誰之子。
象帝之先。
精解雲。
光而不露。
曰和其光。
無塵而不自潔。
曰同其塵。
此佛經所謂不垢不淨也。
如此則所謂宗者。
湛兮常寂。
似亡若存矣。
然此果伊誰之子乎。
吾恐此道。
雖天帝未易當之。
意者其在帝之先與 谥法。
德象天地曰帝。
帝之與王。
蓋通稱也。
大浸稽空而不溺 肩吾問于連叔曰。
吾聞言于接輿。
大而無當。
往而不反。
吾驚怖其言。
猶河漢而無極也。
大有迳庭。
不盡人情焉。
連叔曰。
其言謂何哉。
曰。
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
肌膚若冰雪。
綽約若處子。
不食五谷。
吸風飲露。
乘雲氣。
禦飛龍。
而遊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
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吾以是诳而不信也。
連叔曰。
然。
盲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
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
豈惟形骸有聾盲哉。
夫知亦有之。
是其言也。
猶時女也。
之人也。
之德也。
将磅礴萬物。
以為一世蕲乎亂。
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
之人也。
物莫之傷。
大浸稽天而不溺。
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是其塵垢秕糠。
将猶陶鑄堯舜者也。
出莊子逍遙遊。
太陽妄授平侍 太陽平侍者。
預明安之室有年矣。
雖盡得其旨。
惟以生滅為己任。
擠陷同列。
忌出其右。
時琅瑘廣照。
公安圓鑒。
居衆時。
汾陽昭禅師。
令探明安宗旨。
太陽明安曰。
興洞山一宗。
非遠即覺也。
二師雲。
有平侍者在。
安以手指??雲。
此處不佳。
又捏拇指叉中示曰。
平向去當死于此耳。
既明安遷化遺囑雲。
瘗身十年無難。
當為太陽山打供。
入塔時。
門人恐平。
将不利于師。
遂作李和文都尉。
所施黃白器物。
書于塔銘。
實無也。
後平住太陽。
忽雲。
先師靈骨。
風水不利。
取而焚之。
山門耆宿切谏。
平曰。
與我有妨。
遂發塔。
見師顔貌如生。
薪盡俨然。
衆皆驚異。
平以钁破腦。
益油薪。
俄成灰燼。
衆以其事聞于官。
坐以謀塔中物。
不孝還俗。
平後自稱為黃秀才。
谒琅瑘。
琅瑘曰。
昔年平侍者。
今朝黃秀才。
我在太陽時。
見你做出來。
遂不納。
又谒公安。
公安亦然。
平流浪無依。
後于三叉路口。
遭大蟲食之。
竟不免太陽手叉之記。
見寶訓音義。
夜夜抱佛眠 傅大士頌雲。
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随。
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
如身影相似。
欲知佛去處。
隻這語聲是。
見宗門統要。
及五燈會元。
并指月錄。
葉公畫龍 莊子。
葉公好龍。
凡于室廬。
及帷帳器皿。
皆畫龍為玩于是天龍聞而下。
葉公見之。
棄而遠走。
人以為葉公所好。
非真龍也。
道聽塗說 論語。
子曰。
道聽而塗說。
德之棄也。
注雲。
雖聞善言。
不為己有。
是自棄其德也。
善其事利其器 論語。
子貢問為仁。
子曰。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奏鈞之美 史。
秦穆公夢至帝所。
觀鈞天廣樂。
帝賜以?。
秦遂大昌。
淮南子雲。
九天。
中央曰鈞天。
入息不居陰界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因東印度國王請齋次。
王問諸人盡轉經。
唯師為甚不轉。
祖曰。
貧道出息不随衆緣。
入息不居蘊界。
常轉如是經。
百千萬億卷。
非但一卷兩卷。
見宗門統要。
并禅宗正脈等。
屍毗王代鴿 屍毗王大精進。
視一切衆生如子。
時世無佛。
帝釋命欲終時。
心自念言。
何處有一切智人。
處處問難。
不能斷疑。
憂愁而坐。
巧變化師。
名毗首羯摩天。
問曰。
天主何愁。
答曰。
我求一切智人。
竟不能得。
摩曰。
有優屍那種。
屍毗王。
不久作佛。
帝釋使摩。
化一赤眼鴿。
自化為鷹。
鴿飛入王腋下求救。
鷹在樹上語王。
還我鴿。
王割股肉。
與之。
鷹曰。
王雖以熱肉與我。
當用道理。
令肉輕重得與鴿等。
王以秤對鴿肉。
割王肉盡。
與鴿始等。
帝釋語王。
汝割身肉。
心不惱耶。
王誓曰。
我若惱者。
不複如故。
若弗惱者。
即當平複。
言訖如故。
見智度論第四卷。
大施太子抒海 佛告舍利弗。
過去世時。
有一婆羅門。
号尼拘樓陀。
後生一子。
名曰大施。
父甚愛念。
一日出遊。
見諸苦惱。
白父給濟。
父遂許之。
庫藏之物。
三分施二。
大施不忍竭父之财。
遂入海采寶。
所得三珠。
系于衣角。
及乎出海休歇之時。
諸龍密解持去。
大施睡覺。
看珠不在。
即自思惟。
必是海龍持去。
欲抒大海。
海龍知之。
遂還其珠。
及回其家。
如意濟衆。
其詳出賢愚因緣經第八卷。
七日翹足 菩薩本行經雲。
佛告阿難。
我念往昔。
有佛出世。
号曰弗沙。
在雪山寶窟内入定。
時我入山采藥。
觀見彼佛。
心生歡喜。
合掌翹足。
七日七夜。
贊歎彼佛。
乃超九劫。
而說偈言。
天上天下無如佛(雲雲)。
又見智度論第四卷。
尚阇黎雀巢 釋迦昔為螺髻仙人。
名尚阇黎。
常在樹下。
兀坐不動。
鳥以謂木。
即于髻上生卵。
是菩薩從禅定覺。
知頂上有鳥卵。
即自思惟。
若我起動。
鳥不複來。
卵必盡壞。
即還入定。
至鳥生子飛去乃起。
見智度論十七卷。
劬嫔大臣。
均分閻浮提。
城邑山川為七分。
諸國息诤。
慧斯極矣。
見智度論第四卷。
善人之資 道德經雲。
善人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善人之資。
精解雲。
善人可以師範一世。
雖異于不善之人而天下若無不善之人。
則誰知善人之為善。
是不善乃為善人之資也。
資者。
賴之以自别
為我等說法。
令我愛樂無上菩提。
善财聞之。
歡喜悔過。
遂即登山投火。
未至中間。
即得菩提善住三昧。
出華嚴經六十四卷。
寒風 世尊于冬至。
前後八夜。
寒風破竹。
佛索二衣禦寒。
見智度論第九卷。
馬麥 中本起經雲。
随羅然國。
有婆羅門王。
名阿耆達。
聰明多智。
問須達多言。
此土有神人可宗者不。
答曰。
有悉達太子。
出家成佛。
天人所尊。
阿耆達往詣佛所。
即白佛言。
願佛及僧。
顧我三月夏坐。
佛言。
我此衆多。
王言。
不以為多。
如是至三。
佛及五百比丘受請至國。
于城北林下住止。
佛敕比丘。
此邑窮隘。
人多不信。
乞食難得。
若安居者住。
不者随意。
時舍利弗受帝釋及修羅女請。
時有天魔。
迷惑王心。
還入後宮。
敕守門者。
三月之内。
事無大小。
悉不得啟。
比丘乞食艱難。
目連白佛。
有樹名閻浮。
我欲取其果供衆。
郁單越有自然粇米。
忉利食。
修羅味。
皆欲取以供大衆。
願佛聽許。
佛不許。
有牧馬人。
告諸比丘。
我有馬麥。
君能啖不。
比丘白佛。
佛遂應受。
馬有五百。
一馬日食二升。
分半及僧。
有一良馬。
日食四升。
分半奉佛。
阿難取佛分并自分。
持入聚落。
見一女人。
謂阿難言。
我為汝作飯。
及熟。
阿難持飯奉佛。
佛遂受之。
時國人民。
聞佛食馬麥。
備衆奉佛。
自恣餘有七日。
佛告阿難。
汝入城告王。
雲安居竟。
複餘國遊行。
阿難至王所。
陳佛語。
王問佛何所在。
阿難言。
受王三月請。
今故在國。
王問誰為供給。
阿難言。
惟食馬麥。
王始覺悟。
詣佛忏悔。
興起行經雲。
佛告舍利弗。
過去有佛。
名毗婆葉。
有王。
名槃頭。
有婆羅門。
名因提耆利。
教五百童子。
時王設齋請佛。
有一比丘。
名曰彌勒。
病不能行。
食竟為病人請食。
梵志不與。
罵曰。
髡頭沙門。
正應食馬麥。
不應食如是甘美之供。
時諸童子曰實爾。
舍利弗。
時婆羅門。
我身是也。
五百童子。
今五百比丘是。
病比丘。
今彌勒是。
又見經律異相第五卷。
河伯井蛙 秋水時至。
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
兩涘渚涯之間。
不辨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
至于北海。
東面而視。
不見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歎曰。
野語有之。
聞道百。
以為莫己若者。
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
少仲尼之聞。
而輕伯夷之義者。
始吾弗信。
今我賭子之難窮也。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
拘于墟也。
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
笃于時也。
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
束于教也。
今爾出于涯涘。
觀于大海。
乃知爾醜。
爾将可與語大理矣。
天下之水。
莫大于海。
萬川歸之。
不知何時止而不盈。
尾闾洩之。
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春秋不變。
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
不可為量數。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于天地。
而受氣于陰陽。
吾在天地之間。
猶小石小木之在泰山也。
出莊子秋水篇。
莫之為而為者 孟子曰。
莫之為而為者天也。
莫之緻而至者命也。
貫朽粟陳 漢武帝初。
京師之錢累钜萬。
貫朽不可校。
太倉之粟。
陳陳相因。
充溢露積于外。
紅腐而不可食。
見史記。
紫标黃榜 梁武帝弟。
蕭宏。
封臨川王。
性愛錢。
百萬一聚。
黃榜标之。
千萬一庫。
挂一紫标。
如此十餘間。
武帝見之。
計錢三億餘萬。
他物滿庫。
不計多少。
箫綜作錢愚論譏之。
見梁史。
并故事書。
體群臣 中庸。
子曰。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
曰。
修身也。
尊賢也。
親親也。
敬大臣也。
體群臣也。
子庶民也。
來百工也。
柔遠人也。
懷諸侯也。
注雲。
經。
常也。
體。
謂設以身處其地。
而察其心也。
尊德性問學也 中庸。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
注雲。
尊德性。
所以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也。
道問學。
所以緻知而盡乎道體之細也。
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近悅遠來 論語。
葉公問政。
子曰。
近者悅。
遠者來。
注雲。
被其澤則悅。
聞其風則來。
然必近者悅。
而後遠者來也。
雲興二百問 爾時普慧菩薩。
知衆已集。
問普賢菩薩言。
佛子。
願為演說。
何等為菩薩摩诃薩依。
何等為奇特想。
乃至何故如來應正等覺。
示般涅槃。
善哉佛子。
如是等法。
願為演說。
爾時普賢菩薩。
告普慧等諸菩薩言。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依。
有十種奇特想。
乃至如來應正等覺。
作佛事已。
觀十種義。
故示般涅槃。
其詳出華嚴經離世間品。
雲興瓶瀉者。
言二菩薩。
問者。
如雲興長空。
答者。
如倒瓶瀉水。
故本經贊雲。
普賢瓶瀉二千酬是也。
法華大成音義第五 雲龍風虎 周易。
子曰。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水流濕。
火就燥。
雲從龍。
風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睹。
本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
則各從其類也。
綸音宣召 子曰。
王言如絲。
其出如綸。
王言如綸。
其出如綍。
注雲。
綸绶也。
綍引棺大索也。
出禮記缁衣篇。
飛狸之先陰 爾時世尊。
心生智見。
知優陀羅迦羅摩子。
今在非想。
彼處命終。
後還堕落。
生于此處。
受飛狸身。
若有衆生。
生于水中。
或居陸地。
或空飛行。
當當殺害。
報盡餓死。
世尊成道。
欲往度之。
命終已經七日。
而有偈言。
世尊欲說羅摩子。
發心觀察其所生。
知今命終在于天。
心念五仙欲至彼。
出佛本行集經三十三卷。
大論十九卷雲。
郁頭藍弗。
得非想定。
具五神通。
日日飛入王宮中食。
其王夫人。
依其國法。
接足而禮。
觸足欲發失通。
求車還山。
更修五通。
一心專志。
垂當得定。
所依林池。
為諸魚鳥之所喧鬧。
因發惡誓。
啖諸魚鳥。
後得定如初。
生非想處。
報盡為先誓所牽。
堕飛狸身。
佛名經說。
佛語舍利弗言。
汝師郁頭藍弗。
得非想定。
八萬四千劫滿。
命終之後。
不免還作飛狸之身。
緣修此定時。
林間被鴉鳥喧噪。
近水被魚等聲亂。
心生嗔恚。
願入水飛空啖之。
定力既盡。
便受此報。
見圓覺經略鈔第十一卷。
快見之後身 佛言。
舍衛城中。
須達長者。
有一老母。
不欲見佛。
佛在其前。
以扇自障。
佛令其扇如鏡。
無所障礙。
四方上下總皆是佛。
以手覆面。
十指皆化為佛。
老母不信。
佛命羅雲度之。
羅雲化作轉輪王。
至長者家。
宣揚善法。
老母聞已。
心生歡喜。
遂詣佛所出家。
波斯匿王。
末利夫人。
禮佛白言。
如此老母。
宿有何罪。
生卑賤處。
為人使婢。
複何福慶。
今值世尊。
佛言。
過去有佛。
名寶蓋燈王佛。
滅後像法中有王。
名曰雜寶華光。
有子。
名曰快見。
欲求出家。
王即聽許。
遂至山中。
有一比丘。
受為弟子。
謗師空無智慧。
願我後生不樂見也。
我阿阇黎。
智慧辯才。
願生生為我知識。
以謬解故。
命終之後。
堕阿鼻獄。
爾時和尚者。
今我身是。
阿阇黎者。
今羅雲是。
王子比丘。
今老母是。
出觀佛三昧海經第六卷。
六師之徒黨 六師者。
淨名有名。
一富蘭那。
名也。
迦葉。
姓也。
二末伽黎。
名也。
俱奢梨。
母名子。
三删阇夜。
名也。
毗羅胝。
母名子。
四阿耆多。
名也。
翅舍欽婆羅。
弊衣名也。
五迦羅鸠?。
名也。
迦旃延。
姓也。
六尼揵陀。
名也。
若提。
母名子。
見華嚴懸談。
螳螂不能拒轍 蘧伯玉答顔阖曰。
汝不知夫螳螂乎。
怒其背以當車轍。
不知其不勝任也。
出莊子人間世。
史。
齊莊公出獵。
有螳螂舉足。
将搏其輪。
問其禦曰。
此何蟲也。
對曰。
螳螂也。
此蟲知進而不知退。
不量力而輕就敵。
公曰。
此為天下之勇蟲矣。
回車避之。
勇士歸焉。
三十輻共一毂 道德經雲。
三十輻共一毂。
當其無有車之用。
精解雲。
輻。
輪之股也。
毂。
車中容軸者。
輪之心也。
當。
惟也。
虛中曰無。
毂惟虛中。
乃可以轉軸而行車。
故曰。
有車之用。
甘棠民不忍伐 詩曰。
蔽芾甘棠。
勿翦勿伐。
召伯所??。
注雲。
賦也。
蔽芾。
盛貌。
甘棠。
杜梨也。
白者為棠。
赤者為杜。
翦。
翦其枝葉也。
伐。
伐其條幹也。
伯。
方伯也。
??。
草舍也。
召伯循行南國。
以布文王之政。
或舍甘棠之下。
其後人思其德。
故愛其樹而不忍傷也。
召地名。
召公奭之采邑也。
舊說扶風雍縣。
南有召亭。
即其地。
今雍縣析為岐山天興二縣。
未知召亭的在何縣。
出國風召南篇。
并列國傳。
目擊道存 仲尼見溫伯雪子而不言。
子路曰。
夫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
見之而不言何也。
仲尼曰。
若夫人者。
目擊而道存。
亦不可以容聲矣。
出莊子外篇。
非無萌蘖生焉 孟子曰。
牛山之木嘗美矣。
以其郊于大國也。
斧斤伐之。
可以為美乎。
是其日夜之所息。
雨露之所潤。
非無萌蘖之生焉。
瞻之在前 論語。
顔淵喟然歎曰。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注雲。
喟。
歎聲。
仰彌高。
不可及。
鑽彌堅。
不可入。
在前在後。
恍惚不可為象。
此顔子深知夫子之道。
無窮盡。
無方體。
而歎之也。
眼智明覺 眼智等。
見道中位也。
苦法忍為眼。
苦法智為智。
苦比忍為明。
苦比智為覺。
出輔行第五卷。
真谛三藏雲。
慧眼為總。
智明覺為别。
智了過去。
明達未來。
覺察現在。
出部異執記。
禮樂征伐 論語。
孔子曰。
天下有道。
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無道。
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上士聞道 道德經雲。
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
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精解雲。
聞而必信。
故果于行。
且信且疑。
若以為有。
若以為無。
最下鄙俚之人。
則直笑之耳。
惟最下之人。
以之為笑。
方見吾道之高也。
法華大成音義卷第六 幹幹不息 周易。
乾卦。
君子終日乾乾。
象曰。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注雲。
幹幹。
惕厲之象。
以貌取人 孔子曰。
以容取人。
則失之子羽。
以辭取人。
則失之宰予。
孔子謂失之雲者。
欲人知言貌之不可以取人耳。
與史記言同。
而意則反矣。
見孔子家語。
身子與羅度争勝 爾時須達長者。
生七男兒。
各娶其妻惟第七子未娶遂與城中護彌長者之女配之。
見護彌家。
廣設供具。
即問将何所為。
答言。
請佛及僧。
須達問言。
雲何名佛。
護彌答言。
汝不聞乎。
淨飯王子出家成佛也。
若往見之。
得福無量。
須達歡喜。
往世尊所。
世尊命坐。
時首陀會天。
化為四人。
行列而來。
右繞三匝。
接足胡跪。
卻住一面。
須達如彼禮敬。
世尊即為說法。
令得初果。
問世尊言。
舍衛城中。
人多信邪。
佛何不度。
佛言。
彼無處所。
雲何住止。
須達白佛。
弟子能起。
願見聽許。
世尊默然。
須達同舍利弗。
周遍尋之。
惟祇陀太子之園。
可建精舍。
遂白太子。
以黃金布地。
感動太子。
同建精舍。
須達歡喜。
六師聞之。
往白國王。
須達買園。
欲為沙門建立精舍。
聽我徒衆。
與衆較術。
沙門若勝。
便聽起立。
若其不如。
不得立也。
王召須達問言。
今此六師。
欲與沙門較其技術。
若勝得立。
如其不勝。
不得立也。
須達聞之。
愁惱不樂。
時舍利弗。
至長者家。
遂問何故不樂。
答言。
所立精舍。
但恐不成。
是故不樂。
遂以六師之言告之。
弗言。
随意較之。
是時各設其座。
擊鼓衆集。
時舍利弗樹下入定。
須達白言。
大德。
大衆集已。
願來詣會。
舍利弗從禅定起。
往詣大衆。
衆見不覺作禮。
舍利弗便升其座。
六師之中有一弟子。
名勞度差。
善知幻術。
于大衆前。
咒作一樹。
舍利弗以神力化作旋風。
吹倒于地。
又複咒作一池。
四面寶成。
池中生種種華。
舍利弗化作六牙白象。
其一牙上。
有七種華。
一一華上。
有七玉女。
其象往詣池邊。
池水即滅。
複作一山。
七寶莊嚴。
舍利弗化作金剛力士。
以杵破壞。
複作一龍。
舍利弗化一金翅鳥王。
擘裂啖之。
複作一牛。
舍利弗化作師子。
分裂食之。
複變夜義鬼形。
舍利弗化作毗沙天王。
夜叉驚走。
四面火聚。
無有去處。
唯舍利弗身邊清涼。
羅度即時屈伏求哀。
舍利弗升于虛空。
現十八變。
時會大衆。
鹹皆歡喜。
舍利弗即為說法。
時六師弟子。
于舍利弗所。
出家學道。
其詳出賢愚因緣經第九卷。
期期艾艾 漢高祖。
欲廢呂後之太子。
而立戚夫人之子如意。
令周昌奉诏傳宣。
使天下知之。
周昌争之不得而怒。
故對言。
臣期期不能奉诏。
期期。
口讷也。
故重語。
猶今之結舌也。
漢楊雄為人口讷。
故語每重疊。
魏鄧艾口讷。
常自稱艾艾。
見者不一。
幹蠱之道 周易。
幹父之蠱。
有子考無咎。
厲終吉。
象曰。
幹父之蠱。
意承考也。
注雲。
幹。
如木之幹。
枝葉之所附而立者也。
蠱者。
前人已壞之緒。
故諸爻皆有父母之象。
子能幹之。
則飾治而振起矣。
睟然見于面 孟子曰。
君子所性。
仁義禮智。
根于心。
其生色也。
睟然見于面。
盎于背。
施于四體。
四體不言而喻。
注雲。
睟然。
清和潤澤之貌。
盎。
豐厚盈溢之意。
施于四體。
謂見于動作威儀之間也。
喻。
曉也。
四體不言而喻。
言四體不待吾言。
而自能曉吾意也。
出孟子盡心章。
布在方? 中庸。
哀公問政。
子曰。
文武之政。
布在方?。
其人存。
則其政舉。
其人亡。
則其政息。
注雲。
方。
版也。
?。
簡也。
息。
滅也。
有是君。
有是臣。
則有是政矣。
象帝之先 道德經雲。
和其光。
同其塵。
湛兮似若存。
吾不知誰之子。
象帝之先。
精解雲。
光而不露。
曰和其光。
無塵而不自潔。
曰同其塵。
此佛經所謂不垢不淨也。
如此則所謂宗者。
湛兮常寂。
似亡若存矣。
然此果伊誰之子乎。
吾恐此道。
雖天帝未易當之。
意者其在帝之先與 谥法。
德象天地曰帝。
帝之與王。
蓋通稱也。
大浸稽空而不溺 肩吾問于連叔曰。
吾聞言于接輿。
大而無當。
往而不反。
吾驚怖其言。
猶河漢而無極也。
大有迳庭。
不盡人情焉。
連叔曰。
其言謂何哉。
曰。
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
肌膚若冰雪。
綽約若處子。
不食五谷。
吸風飲露。
乘雲氣。
禦飛龍。
而遊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
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吾以是诳而不信也。
連叔曰。
然。
盲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
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
豈惟形骸有聾盲哉。
夫知亦有之。
是其言也。
猶時女也。
之人也。
之德也。
将磅礴萬物。
以為一世蕲乎亂。
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
之人也。
物莫之傷。
大浸稽天而不溺。
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是其塵垢秕糠。
将猶陶鑄堯舜者也。
出莊子逍遙遊。
太陽妄授平侍 太陽平侍者。
預明安之室有年矣。
雖盡得其旨。
惟以生滅為己任。
擠陷同列。
忌出其右。
時琅瑘廣照。
公安圓鑒。
居衆時。
汾陽昭禅師。
令探明安宗旨。
太陽明安曰。
興洞山一宗。
非遠即覺也。
二師雲。
有平侍者在。
安以手指??雲。
此處不佳。
又捏拇指叉中示曰。
平向去當死于此耳。
既明安遷化遺囑雲。
瘗身十年無難。
當為太陽山打供。
入塔時。
門人恐平。
将不利于師。
遂作李和文都尉。
所施黃白器物。
書于塔銘。
實無也。
後平住太陽。
忽雲。
先師靈骨。
風水不利。
取而焚之。
山門耆宿切谏。
平曰。
與我有妨。
遂發塔。
見師顔貌如生。
薪盡俨然。
衆皆驚異。
平以钁破腦。
益油薪。
俄成灰燼。
衆以其事聞于官。
坐以謀塔中物。
不孝還俗。
平後自稱為黃秀才。
谒琅瑘。
琅瑘曰。
昔年平侍者。
今朝黃秀才。
我在太陽時。
見你做出來。
遂不納。
又谒公安。
公安亦然。
平流浪無依。
後于三叉路口。
遭大蟲食之。
竟不免太陽手叉之記。
見寶訓音義。
夜夜抱佛眠 傅大士頌雲。
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随。
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
如身影相似。
欲知佛去處。
隻這語聲是。
見宗門統要。
及五燈會元。
并指月錄。
葉公畫龍 莊子。
葉公好龍。
凡于室廬。
及帷帳器皿。
皆畫龍為玩于是天龍聞而下。
葉公見之。
棄而遠走。
人以為葉公所好。
非真龍也。
道聽塗說 論語。
子曰。
道聽而塗說。
德之棄也。
注雲。
雖聞善言。
不為己有。
是自棄其德也。
善其事利其器 論語。
子貢問為仁。
子曰。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奏鈞之美 史。
秦穆公夢至帝所。
觀鈞天廣樂。
帝賜以?。
秦遂大昌。
淮南子雲。
九天。
中央曰鈞天。
入息不居陰界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因東印度國王請齋次。
王問諸人盡轉經。
唯師為甚不轉。
祖曰。
貧道出息不随衆緣。
入息不居蘊界。
常轉如是經。
百千萬億卷。
非但一卷兩卷。
見宗門統要。
并禅宗正脈等。
屍毗王代鴿 屍毗王大精進。
視一切衆生如子。
時世無佛。
帝釋命欲終時。
心自念言。
何處有一切智人。
處處問難。
不能斷疑。
憂愁而坐。
巧變化師。
名毗首羯摩天。
問曰。
天主何愁。
答曰。
我求一切智人。
竟不能得。
摩曰。
有優屍那種。
屍毗王。
不久作佛。
帝釋使摩。
化一赤眼鴿。
自化為鷹。
鴿飛入王腋下求救。
鷹在樹上語王。
還我鴿。
王割股肉。
與之。
鷹曰。
王雖以熱肉與我。
當用道理。
令肉輕重得與鴿等。
王以秤對鴿肉。
割王肉盡。
與鴿始等。
帝釋語王。
汝割身肉。
心不惱耶。
王誓曰。
我若惱者。
不複如故。
若弗惱者。
即當平複。
言訖如故。
見智度論第四卷。
大施太子抒海 佛告舍利弗。
過去世時。
有一婆羅門。
号尼拘樓陀。
後生一子。
名曰大施。
父甚愛念。
一日出遊。
見諸苦惱。
白父給濟。
父遂許之。
庫藏之物。
三分施二。
大施不忍竭父之财。
遂入海采寶。
所得三珠。
系于衣角。
及乎出海休歇之時。
諸龍密解持去。
大施睡覺。
看珠不在。
即自思惟。
必是海龍持去。
欲抒大海。
海龍知之。
遂還其珠。
及回其家。
如意濟衆。
其詳出賢愚因緣經第八卷。
七日翹足 菩薩本行經雲。
佛告阿難。
我念往昔。
有佛出世。
号曰弗沙。
在雪山寶窟内入定。
時我入山采藥。
觀見彼佛。
心生歡喜。
合掌翹足。
七日七夜。
贊歎彼佛。
乃超九劫。
而說偈言。
天上天下無如佛(雲雲)。
又見智度論第四卷。
尚阇黎雀巢 釋迦昔為螺髻仙人。
名尚阇黎。
常在樹下。
兀坐不動。
鳥以謂木。
即于髻上生卵。
是菩薩從禅定覺。
知頂上有鳥卵。
即自思惟。
若我起動。
鳥不複來。
卵必盡壞。
即還入定。
至鳥生子飛去乃起。
見智度論十七卷。
劬嫔大臣。
均分閻浮提。
城邑山川為七分。
諸國息诤。
慧斯極矣。
見智度論第四卷。
善人之資 道德經雲。
善人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善人之資。
精解雲。
善人可以師範一世。
雖異于不善之人而天下若無不善之人。
則誰知善人之為善。
是不善乃為善人之資也。
資者。
賴之以自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