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大成音義

關燈
也。

     揚波啜糟 屈原既放。

    遊于江潭。

    行唫澤畔。

    顔色憔悴。

    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與。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

    世人皆濁我獨清。

    衆人皆醉我獨醒。

    是以見放。

    漁父曰。

    聖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

    何不掘其泥而揚其波。

    衆人皆醉。

    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舉。

    自令放為。

    屈原曰。

    吾聞之。

    新沐者必彈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甯赴湘流。

    葬于江魚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

    鼓枻而去。

    乃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我足。

    遂去不複與言。

    見離騷經。

    并戰國?。

     法華大成音義卷第七 苞苴肮髒 苞苴。

    包裹奇物。

    奉獻谄佞。

    以求托囑也。

    肮髒體盤旋貌。

    漢書雲。

    曲眉肮髒。

    倚立門傍是也。

    見寶訓音義。

     脅肩谄笑 曾子曰。

    脅肩谄笑。

    病于夏畦。

    注雲。

    脅肩竦體。

    谄笑強笑。

    皆小人側媚之态也。

    病。

    勞也。

    夏畦。

    夏月治畦之人也。

    出孟子。

     不入我室 孔子曰。

    過我門而不入我室。

    我不憾焉者。

    其惟鄉原乎。

    鄉原。

    德之賊也。

    見孟子。

     雕蟲之技 或曰。

    吾子少而好賦。

    曰然。

    童子雕蟲篆刻。

    俄而曰。

    壯夫不為也。

    出楊子法言吾子篇。

     文會之友 論語。

    曾子曰。

    君子以文會友。

    以友輔仁。

     不相為謀 論語。

    子曰。

    道不同。

    不相為謀。

    注雲。

    不同。

    如善惡邪正之類。

     翔而後集 論語。

    色斯舉矣。

    翔而後集。

    注雲。

    言鳥見人之顔色不善則飛去。

    回翔審視而後下止。

    人之見幾而作。

    審擇所處。

    亦當如此。

     桑間之刺 列子。

    秋胡納妻五日。

    往仕于陳。

    五年始旋。

    将及家。

    見一婦人采桑于陌上。

    婦貌甚美。

    胡戲之曰。

    力田不如見少年。

    采桑不如見貴郎。

    吾有黃金願與子。

    婦不受。

    胡到家見母。

    母呼妻出。

    乃桑間之婦也。

    婦責之曰。

    見色棄金而忘其母。

    大不孝也。

    任君另娶。

    乃投水而死。

    後賢詠詩曰。

    郎恩葉薄妾冰清。

    郎與黃金妾不應。

    假使偶然通一笑。

    半生誰信守孤燈。

    其詳又見列國志。

     不見可欲 道德經雲。

    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

    精解雲。

    我不示人以可欲之形。

    使民心自定而不亂。

     [(隱-工)/木]括規正 荀子。

    用句木者必檃括。

    揉曲者曰檃。

    正方者曰括。

    又檃括之側多曲木。

    亦作檃括。

    尚書有[(隱-工)/木]括之器。

    即正邪曲之器也。

     德不孤也 論語。

    子曰。

    德不孤。

    必有鄰。

    注雲。

    鄰猶親也。

    德不孤立。

    必以類應。

    故有德者。

    必有其類從之。

    如居之有鄰也。

     握六龍以象幹 周易。

    大明終始。

    六位時成。

    時乘六龍以禦天。

    注雲。

    此言聖人大明乾道之終始。

    則見卦之六位。

    各以時成。

    而乘此六陽。

    以行天道。

    是乃聖人之元亨也。

     參七鷹之膺鼎 漢光武生。

    赤光照室。

    影如五麟七鳳。

    望氣者。

    見舂陵城郭。

    曰。

    佳哉郁郁蔥蔥。

     餘應虬曰。

    負鳳扆以當陽。

    位膺大寶。

    禦羅圖而出宸。

    運際昌辰。

    見啟牍故事。

     帝心簡在 論語。

    帝臣不蔽。

    簡在帝心。

    注雲。

    此引商書湯诰之辭。

    簡。

    閱也。

    言桀有罪。

    己不敢赦。

    而天下賢人。

    皆上帝之臣。

    己不敢蔽。

    簡在帝心。

    惟帝所命。

     補衮之勞 詩雲。

    衮職有阙。

    維仲山甫補之。

    注雲。

    衮職。

    王職也。

    天子龍衮。

    不敢斥言王阙。

    便曰衮職有阙也。

    至于王職有阙失。

    亦維仲山甫獨能補之。

    蓋唯大人然後能格君心之非。

    未有不能自舉其德。

    而能補君之阙者也。

    出大雅蕩之篇。

     潛龍之象 周易。

    初九。

    潛龍勿用。

    九二。

    見龍在田。

    利見大人。

    注雲。

    潛。

    藏也。

    龍。

    陽物也。

    初陽在下。

    未可施用。

    故其象為潛龍。

    其占曰勿用。

    九二。

    剛健中正。

    出潛離隐。

    澤及于物。

    物所利見。

    故其象為見龍在田。

    其占為利見大人。

    九二雖未得位。

    而大人之德已着。

    常人不足以當之。

    蓋亦謂在下之大人也。

     何阖而晦四句 此四句。

    乃屈子楚辭第四卷天問章之言。

    至下出入天地而一扪視乎。

    乃攜李周拱辰别注之言。

    此書共十九卷。

    盛行于世。

     圖南九萬 北冥有魚。

    其名為鲲。

    鲲之大。

    不知其幾千裡也。

    化而為鳥。

    其名為鵬。

    鵬之背。

    不知其幾千裡也。

    怒而飛。

    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

    海運則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

    天池也。

    齊諧者。

    志怪者也。

    諧之言曰。

    鵬之徙于南冥也。

    水擊三千裡。

    搏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馬也。

    塵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蒼蒼。

    其正色邪。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其視下也。

    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

    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則芥為之舟。

    置杯焉則膠。

    水淺而舟大也。

    風之積也不厚。

    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

    而後乃今培風。

    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而後乃今将圖南。

    出莊子逍遙遊。

     指南者 越裳氏來貢。

    歸忘其路。

    周公作指南車。

    刻木為人。

    舉手指南。

    令其望南而走。

    則知歸路。

    今羅經是也。

    見列國傳。

    并古今注。

     觀耕夫而厭浮世 佛告諸比丘。

    菩薩年漸長大。

    出城遊觀。

    行至園中。

    見諸農夫。

    勤勞執役。

    菩薩見已。

    心生慈悲。

    哀嗟世間。

    有如斯苦。

    乃于閻浮樹下。

    思離苦法。

    出方廣大莊嚴經第四卷。

    又出普曜經。

     提謂睹金人而受戒 提謂與五百賈人。

    和麨蜜于樹下。

    稽首上佛。

    佛念先佛受施。

    法皆持缽。

    不宜如餘道人手受食。

    時四天王。

    各獻一缽。

    佛令合成一缽。

    即以其缽。

    受賈麨蜜。

    授記成佛。

    名曰蜜成如來。

    出普曜經第七卷。

    其詳又見提謂經。

     剖璞出玉 楚卞和。

    遊荊山得璞玉。

    奉獻武王。

    王使玉人相之曰。

    石也。

    王以和為詐。

    刖其左足。

    武王死。

    子文王立。

    和又獻之。

    王又令玉人相之曰。

    石也。

    又以和為詐。

    刖其右足。

    文王死。

    子成王立。

    和又欲獻。

    恐其害命。

    乃抱璞哭于荊山之下。

    三日三夜。

    淚盡。

    繼之以血。

    王聞之。

    使人問曰。

    天下刖足者多矣。

    子奚悲之甚耶。

    和曰。

    吾非悲刖也。

    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

    貞士而名之以詐。

    是以悲也。

    随使獻上。

    王令玉人琢之。

    果得美玉。

    王曰。

    二先君易刖人足。

    難剖其石。

    遂名曰和氏璧。

    後賢詩曰。

    抱石岩前桂葉稠。

    碧溪流水至今流。

    空山日落猿聲叫。

    疑是荊人哭未休。

    出史記。

    并列國志。

     左右逢原 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

    則居之安。

    居之安。

    則資之深。

    資之深。

    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注雲。

    造。

    詣也。

    深造之者。

    進而不已之意。

    道。

    則其進為之方也。

    資猶藉也。

    左右。

    身之兩旁。

    言至近而非一處也。

    逢猶值也。

    原。

    本也。

    水之來處也。

    言君子務于深造。

    而必以其道者。

    欲其有所持循。

    以俟夫默識心通。

    自然而得之于己也。

    自得于己。

    則所以處之者。

    安固而不搖。

    處之安固。

    則所藉者。

    深遠而無盡。

    所藉者深。

    則日用之間。

    取之至近。

    無所往而不值其所資之本也。

    見孟子離婁章。

     修證不無 南嶽懷讓禅師。

    詣曹溪。

    參六祖。

    祖問甚處來。

    師曰。

    嵩山來。

    祖曰。

    甚麼物恁麼來。

    師無語。

    遂經八年。

    忽然有省。

    白祖曰。

    某甲有個會處。

    祖曰。

    作麼生。

    師曰。

    說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

    還假修證否。

    師曰。

    修證則不無。

    染污即不得。

    祖曰。

    秪此不染污。

    諸佛之所護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出法寶壇經。

    并禅定正脈等。

     父作子述 中庸。

    子曰。

    無憂者。

    其惟文王乎。

    以王季為父。

    以武王為子。

    父作之子述之。

     法華大成音義卷第八 博施濟衆 論語。

    子貢曰。

    如有博施于民。

    而能濟衆。

    何如。

    可謂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

     連城不易尺璧 趙有卞和璧。

    秦昭王欲以十五連城貿之。

    趙遣相如送之入秦。

    相如視秦王獨有愛璧之心。

    而無割城之意。

    乃詐曰。

    璧有瑕。

    請示之。

    王授璧與相如。

    如持璧倚柱而立。

    怒發沖冠。

    乃曰。

    臣聞布衣之交。

    尚不忍相欺。

    況大國乎。

    王若急臣。

    臣頭與璧。

    俱碎于柱。

    王恐璧碎。

    使人扶相如起。

    而遂歸趙。

    後賢詩曰。

    卞璧無瑕耀日輝。

    秦王雖愛不輸機。

    可憐又入相如手。

    一陣清風滿路歸。

    其詳見史記。

    并列國志。

     觀窗草聽驢鳴 周惇頤。

    字茂叔。

    舂陵人。

    時佛印寓鸾溪。

    公谒見。

    相與講道。

    問曰。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禅門何謂無心是道。

    師曰。

    疑則别參。

    公曰。

    參則不無。

    畢竟以何為道。

    師曰。

    滿目青山一任看。

    公有省。

    一日忽見窗前草生。

    乃曰。

    與自家意思一般。

    以偈呈師曰。

    昔本不迷今不悟。

    心融境會豁幽潛。

    草深窗外松當道。

    盡日令人看不厭。

    師和雲。

    大道體寬無不在。

    何拘動植與蜚潛。

    行觀坐看了無礙。

    色見聲求心自厭。

    見徴文錄第九卷。

     周茂叔。

    窗前草不除去。

    問之雲。

    與自家意思一般。

    張子厚。

    聽驢鳴。

    亦謂如此。

    見二程全書。

     秀支替戾岡 石勒欲拒劉曜。

    僚佐皆谏。

    勒以訪澄澄曰。

    塔上風鈴雲。

    秀支替戾岡。

    仆谷劬秃當。

    此羯語也。

    秀支。

    軍也。

    替戾岡。

    出也。

    仆谷。

    劉曜胡位也。

    劬秃當。

    捉也。

    此言軍出捉得劉曜也。

    其後果獲劉曜。

    其詳見高僧傳。

    并神僧傳。

    及經論塵餘。

     四齊日 月旦。

    月望。

    初八。

    二十三。

    謂之四齋日。

    見百丈清規。

     又雲。

    白月八日。

    十五。

    黑月八日。

    十四。

    或十五見法數。

     寶積見屠子 盤山寶積禅師。

    嗣馬祖。

    因于市肆行。

    見一客人買豬肉。

    語屠家曰。

    精底割一斤來。

    屠放下刀叉手曰。

    長史那個不是精底。

    師于此有省。

    見宗門統要。

    并禅宗正脈。

    指月錄。

     樓子聞淫辭 樓子和尚。

    未詳法嗣。

    一日偶經遊街市間。

    于酒樓下整襪帶次。

    聞樓上唱曲雲。

    你既無心我也休。

    忽然大悟。

    因号樓子焉。

    見禅宗正脈。

    并指月錄。

     偷蘭遮罪 善見律雲。

    偷蘭。

    名大遮。

    言障善道。

    後堕惡道。

    體是鄙惡。

    從不善體以立名者。

    由其成初二篇之罪故也。

     孔子甘于夕死 論語。

    子曰。

    朝聞道。

    夕死可矣。

    注雲。

    道者。

    事物當然之理。

    苟得聞之。

    則生順死安。

    無複遺恨矣。

    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

    程子曰。

    言人不可以不知道。

    苟得聞道。

    雖死可也。

     楊雄不羨久生 或問楊子曰。

    人羨久生。

    将以學也。

    可謂好學已乎。

    楊子曰。

    未之好也。

    學不羨。

    注雲。

    仲尼志道。

    朝聞夕死。

    楊子好學。

    不羨久生。

    出楊子法言學行篇。

     純陀最後供 爾時拘屍那城。

    工巧之子。

    名曰純陀。

    禮佛白言。

    唯願世尊。

    及比丘僧。

    受我最後供養。

    我等窮困。

    欲從如來求将來食。

    唯願哀受我等微供。

    然後涅槃。

    佛言。

    善哉善哉。

    我今為汝斷。

    除貧窮。

    以無上法雨。

    雨汝身田。

    令汝具足。

    檀波羅蜜。

    純陀白衆。

    同共禮勸。

    佛莫涅槃。

    佛言。

    諸佛法爾。

    有為亦然。

    速辦所施。

    不宜久停。

    是時天人。

    皆來奉供。

    佛皆不受。

    大衆唱言。

    善哉純陀。

    成就大福。

    世尊欲滿衆願。

    毛孔化佛。

    及比丘僧。

    悉皆受供。

    世尊自受純陀所奉設者。

    以佛神力。

    皆悉充足。

    其詳出涅槃經。

     爾時佛與阿難。

    往鐵師子純陀之家。

    此是如來最後食處。

    爾時世尊。

    受其食已。

    而說偈言。

    我今最後食。

    在于純陀家。

    如是五衆身。

    不久當滅度。

    出蓮華面經。

     免蝼蟻之食 莊子将死。

    弟子欲厚葬之。

    莊子曰。

    吾以天地為棺椁。

    日月為連璧。

    星辰為珠玑。

    萬物為赍送。

    吾葬具豈不備耶。

    何以加此。

    弟子曰。

    吾恐烏鸢之食夫子也。

    莊子曰。

    在上為烏鸢食。

    在下為蝼蟻食。

    奪彼與此。

    何其偏也。

    出莊子雜篇。

     善伏 時有國王。

    名曰勝光。

    王有太子。

    名曰善伏。

    因見獄中。

    受罪之人。

    心生悲慜。

    白父垂宥。

    大臣不可。

    王怒欲誅太子。

    王後聞之。

    白言大王。

    願聽太子半月行施。

    即于日光園中。

    設大施會。

    時虛空燈王如來。

    知其可度。

    入園說法。

    令得道果。

    出華嚴經七十三卷。

     吉祥長者 佛告諸比丘。

    菩薩思惟。

    古佛坐于何座而證菩提。

    作是念時。

    即知過去諸佛。

    皆坐淨草而成正覺。

    複念誰能與我如是淨草。

    時釋提桓因。

    即變其身。

    為刈草人。

    作菩薩右。

    持草而立。

    菩薩問曰。

    汝名字誰。

    答曰。

    我名吉祥。

    菩薩思惟。

    我今欲求自身吉祥。

    複欲令他而得吉祥。

    人名吉祥。

    于我前立。

    我今定證阿耨菩提。

    即坐淨草而發誓言。

    我今若不證。

    無上大菩提。

    甯可碎是身。

    終不起此座。

    出方廣大莊嚴經第八卷。

     法華大成音義卷第九 二南雅頌 二南者。

    詩經篇名周南召南也。

    雅者。

    大雅小雅也。

    頌者。

    周頌魯頌商頌也。

    詳見詩經小注。

     陽春雪曲 楚襄王問宋玉曰。

    先生其有遺行與。

    何士民衆庶。

    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

    唯。

    然有之。

    願大王寬其罪。

    使得畢其辭。

    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夏裡巴人。

    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其為陽阿薤露。

    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

    其為陽春白雪。

    國中屬而和者數十人。

    引商刻羽雜以流徴。

    國中屬而和者。

    不過數人而已。

    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雲雲)。

    詳見戰國?。

     琳法師稱名七日 貞觀十三年。

    方士秦世英。

    谮法師慧琳。

    著論讪毀皇宗。

    有旨捕琳。

    琳知之。

    變服自系。

    詣阙請譴。

    制旨曰。

    據爾論。

    有念觀音者。

    臨刑不傷。

    今詳罪犯。

    當坐大辟。

    賜假七日。

    爾可勤念之。

    貴臨刑自免。

    琳奉制一無所念。

    至期诏問。

    所念觀音感應如何。

    對曰。

    隋季失德。

    四海沸騰。

    陛下廓清寰宇。

    道洽生靈。

    琳自七日已來。

    不念觀音。

    惟念陛下。

    帝訝其言。

    遣禦史韋琮。

    問琳所以念朕之狀。

    對曰。

    觀音至聖。

    垂形六道。

    上天下地。

    皆為師救。

    陛下禦臨宸極。

    萬國歡心。

    文治正平。

    靈鑒無外。

    聖與觀音齊等。

    所以惟念陛下(雲雲)。

    琮奏其語有旨免刑。

    流于益州。

    師着辯正論八卷。

    死于蜀。

    百牢關。

    未幾秦世英被誅矣。

    見佛祖通載。

     孫敬德誦經千遍 魏天平中。

    定州孫敬德。

    造觀音像。

    常加禮事。

    後為劫賊所加。

    不勝考掠。

    遂妄承罪。

    将斷死刑。

    夢一沙門。

    令誦救生觀世音經千遍。

    得脫其難。

    有司執縛向市。

    且行且誦。

    臨刑滿千。

    刀斫折為三段。

    皮肉不損。

    凡經三換。

    刀折如初。

    官史驚異。

    具奏丞相高歡。

    表請免死。

    敕寫其經。

    廣布于世。

    孫敬德還家。

    見像項上。

    有三刀之痕。

    其感應如此。

    見法苑珠林十七卷。

     道冏 宋京師南澗寺。

    道冏。

    姓馬氏。

    扶風人也。

    出家為道懿弟子。

    懿病。

    嘗遣冏等四人。

    至河南霍山采鐘乳。

    入穴數裡。

    跨木渡水。

    三人溺死。

    炬火又亡。

    冏料無濟理。

    冏素誦法華。

    存念觀音。

    見一火光。

    遂得出穴。

    見法苑珠林。

    及高僧傳。

     魯肆大眚 魯莊公二十有二年。

    春王正月肆大眚。

    注雲。

    肆放。

    眚過也。

    放縱大過猶今赦書。

    大罪悉皆原免也。

    春秋特書肆大眚。

    于文姜薨葬之間。

    善莊公之能補過也。

    出春秋左傳注評測義第六卷。

     唐禁笞背 唐太宗。

    讀明堂針炙書雲。

    人五髒之系。

    鹹附于背诏自今毋得笞囚背出鑒書。

    及唐史。

     不孝有三 孟子曰。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注雲。

    于禮有不孝者三事。

    謂阿意曲從。

    陷親不義。

    一也家貧親老。

    不為祿仕。

    二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三也。

    三者之中。

    無後為大。

    出孟子離婁章。

     逢場作戲 鄧隐峰禅師。

    一日辭馬祖。

    祖曰甚處去師雲。

    石頭去祖曰。

    石頭路滑。

    師雲。

    竿木随身。

    逢場作戲便去。

    才到石頭。

    遂繞禅床一匝。

    振錫一下。

    便問是何宗旨頭雲。

    蒼天蒼天。

    師無語。

    卻回舉似馬祖。

    祖雲。

    汝更去見他道蒼天。

    汝便噓兩聲。

    師又去。

    一依前問。

    頭乃噓兩聲。

    師又無語。

    歸舉似馬祖。

    祖雲向汝道石頭路滑出宗門統要并五燈會元指月錄。

     無親往他國 僧祇律雲。

    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

    有國名波羅奈時有弗盧醯大孝婆羅門為國王師。

    常教五百弟子。

    時婆羅門。

    有一奴名迦羅呵聞說法音。

    盡能持憶。

    共諸童子。

    小有嫌恨。

    便往他國。

    詐言。

    我是盧醯婆羅門子耶國師大喜。

    因告之曰。

    我有一女今以妻汝。

    答言。

    從教。

    其人常嗔飲食。

    其婦念言脫有婆羅奈國來者。

    從彼受教。

    彼婆羅門具聞此事。

    便往他國。

    其人拜曰。

    我來此國。

    言是大家之子。

    望主勿洩此事。

    主言。

    汝實我子。

    即時同主歸家。

    告言。

    我親來為辦飲食其婦密問婆羅門曰。

    我夫飲食。

    常不可意。

    願尊指教客曰我臨去時。

    教汝一偈其人為主求伴。

    其婦請偈。

    客教偈言。

    無親往他國欺诳天下人。

    粗食是常食。

    細食複何嫌。

    其婦念此偈。

    其人常作軟語。

    不複生嗔。

    佛言。

    彼婆羅門者。

    我身是也彼奴者。

    今闡陀比丘是也。

     王索仙陀婆 善男子。

    如來密語。

    甚深難解。

    譬如大王。

    告諸群臣先陀婆來。

    先陀婆者。

    一名四實一者鹽。

    二者器。

    三者水。

    四者馬如是四法。

    皆同此名有智之臣。

    善知此名。

    若王洗時。

    索先陀婆。

    即便奉水。

    若王食時。

    索先陀婆。

    即便奉鹽。

    若王食已。

    将欲飲漿。

    索先陀婆。

    即便奉器。

    若王欲遊。

    索先陀婆。

    即便奉馬。

    如是智臣。

    善解大王。

    四種密語。

    是大乘經。

    亦複如是。

    出涅槃經第十卷。

     車馬骈阗 左思賦。

    車馬雷駭。

    轟轟阗阗。

    詩緝曰。

    阗阗衆盛猶今骈阗也。

    又群行聲也。

     心迷法華轉 洪州法達禅師念法華經三千部。

    後禮六祖曰。

    惟願和尚大慈略說經中義理。

    祖曰。

    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師曰學人愚鈍。

    從來但依文誦念。

    豈知宗趣祖曰。

    汝試為吾念一遍。

    吾當為汝解說。

    師即高聲。

    念至方便品。

    祖曰止。

    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

    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于此何者因緣惟一大事。

    一大事。

    即佛知見也。

    汝慎勿錯解經義。

    見他道開示悟入。

    自是佛之知見。

    我輩無分。

    若作此解。

    乃是謗經毀佛也。

    彼既是佛。

    已具知見。

    何用更開。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

    隻汝自心。

    更無别體。

    蓋為一切衆生。

    自蔽光明。

    貪愛塵境。

    外緣内擾。

    甘受驅馳。

    便勞他從三昧起。

    種種苦口。

    勸令寝息。

    莫向外求。

    與佛無二。

    故雲。

    開佛知見。

    汝但勞勞執念。

    謂為功課者。

    何異??牛愛尾也。

    師曰。

    若然者。

    但得解義。

    不勞誦經也。

    祖曰。

    經有何過。

    豈障汝念隻為迷悟在人。

    損益由汝。

    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

    與義作仇家。

    無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

    長禦白牛車師從此領旨。

    亦不辍誦持。

    其詳見法寶壇經。

    今依禅宗正脈錄出。

     法華大成音義(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