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大成音義
關燈
小
中
大
。
窒吾之欲。
山中七日 漢永平五年。
剡縣劉晨阮肇。
共入天台山。
迷不得返。
遙望山上有一桃樹。
大有子實。
攀藤而上。
各啖數枚複下山持杯取水。
至一溪邊。
有二女子。
見而笑曰。
劉阮二郎。
來之何晚。
因邀洞中。
酒肉飲樂。
遂成夫婦。
及其歸家。
無相識者。
問得七世孫。
傳聞上世入山。
迷不得歸。
至晉太元八年複去。
不知何所。
出幽明錄。
又見法苑珠林。
與續齊諧記大同小異。
青出于藍 荀子書雲。
學不可已。
青出于藍而青于藍。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波羅奢華 章安雲。
此是樹名。
其葉青色。
華有三色。
日未出時則黑色。
日正照時則赤色。
日沒時則黃色。
今取赤色。
如血義耳。
見名義。
集。
指窮于為薪 莊子内篇養生主雲。
指窮于為薪。
火傳也。
不知其盡也。
憨山大師注雲。
形雖化而性常存。
如薪盡而火存。
有形相禅。
如薪火相傳。
是以生生而不已。
化化而無窮。
故如薪火之傳。
不知其盡也。
一雨大師注雲。
其可盡者薪。
其不可盡者火。
有盡者形。
無盡者神。
薪有盡而火無窮。
形有盡而神不滅也。
彌勒真彌勒 明州奉化縣。
布袋和尚。
将示滅于嶽林寺。
偈曰。
彌勒真彌勒(雲雲)。
其詳見傳燈錄。
并五燈會元。
指月錄。
法華大成音義卷第二 申申夭夭 論語。
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注雲。
燕居。
閑暇無事之時。
申申。
其容舒也。
夭夭。
其色愉也。
此弟子善形容聖人處也。
小知不及大知 莊子逍遙遊雲。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此小年也。
南嶽大師 慧思。
姓李。
武津人。
常夢梵僧。
勸令出俗。
遂辭親入道。
自光州大蘇山。
徑趨南嶽。
學徒甚衆。
師患無水。
忽見岩下潤。
以钖卓之。
果得一泉。
猶未周續。
有二虎引師登嶺。
哮吼跑泉。
今虎跑泉是也。
又于石下得遺骨。
遂乃建塔。
今三生塔是也。
師常為衆講般若法。
正當南嶽中心。
今般若寺是也。
因志公傳語曰。
何不下山教化衆生。
目視雲漢作甚麼。
師曰。
三世諸佛。
被我一口吞盡。
更有甚麼衆生可化。
道風既盛。
名稱普聞。
臨終泯然而逝。
其詳見續高僧傳。
并神僧傳。
呼十如等言。
見玄義第二卷。
望望而去 孟子曰。
伯夷。
推惡惡之心。
思與鄉人立。
其冠不正。
望望然去之。
若将浼焉。
注雲。
望望。
去而不顧之貌。
浼。
污也。
出孟子公孫醜章。
黃流不注瓦缶 詩雲。
瑟彼玉瓒。
黃流在中。
豈弟君子。
福祿攸降。
注雲。
興也。
瑟。
缜密貌。
玉瓒。
圭瓒也。
以圭為柄。
黃金為勺。
青金為外。
而朱其中也。
黃流。
郁鬯也。
釀秬黍為酒。
築郁金煮而和之。
使芬芳條鬯。
以瓒酌而裸之也。
收所。
降下也。
言瑟然之玉瓒。
則必有黃流在其中。
豈弟之君子。
則必有福祿下其躬。
明寶器不薦于亵味。
而黃流不注于瓦缶。
則知盛德必享于福壽。
而福澤不降于淫人矣。
出大雅文王之篇。
未得患得 論語。
子曰。
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
既得之。
患失之。
苟患失之。
無所不至矣。
狐假虎威 史。
楚王問群臣。
北方畏昭奚恤何如。
江乙曰。
虎得一狐。
狐曰。
子勿食我。
上帝命我長百獸。
不信吾為子先行。
子随後觀。
獸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己。
以為畏狐也。
今北方非畏昭奚恤。
實畏王之甲兵也。
喻如黐膠 涅槃經二十六卷雲。
如諸獵師。
純以黐膠。
置之案上。
用捕猕猴。
猕猴癡故。
往手觸之。
觸已粘手。
欲脫手故。
以腳蹋之。
以口齧之。
猕猴五處。
悉無得脫。
于是獵師。
以杖貫之。
負還歸家。
擊壤 風土記。
壤以木為之。
長三四寸。
其形如履。
臘節童少以為戲。
将戲。
先側一壤于地。
遙于三四十步。
以手中壤擿之。
中者為上。
渾沌日死 南海之帝為鲦。
北海之帝為忽。
中央之帝為渾沌。
鲦與忽。
時與遇于渾沌之地。
渾沌待之甚善。
鲦與忽。
謀報渾沌之德。
曰。
人皆有七竅。
以視聽食息。
此獨無有。
嘗試鑿之。
日鑿一竅。
七日而渾沌死。
出莊子内篇。
拔一毛而利天下 孟子曰。
楊子取為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為也。
注雲。
楊子名朱。
取者僅足之意。
取為我者。
僅足于為我而已。
不及為人也。
止啼黃葉 嬰兒啼哭之時。
父母即以楊樹黃葉。
而語之言。
莫啼莫啼。
我與汝金。
嬰兒見已。
生真金想。
便止不啼。
出涅槃經第二十卷。
舉一三反 論語。
子曰。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舉一隅。
不以三隅反。
則不複也。
注雲。
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啟。
謂開其意。
發。
謂達其辭。
物之有四隅者。
舉一可以知其三。
反者。
還以相證之義。
複。
再告也。
見鞭影而行 世尊因外道問。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
世尊良久。
外道贊歎曰。
世尊大慈大悲。
開我迷雲。
令我得入。
作禮而去。
阿難白佛。
外道得何道理。
稱贊而去。
世尊曰。
如世良馬。
見鞭影而行。
見宗門統要。
并五燈會元。
指月錄。
伽陀藥 華嚴經雲。
阿伽陀藥。
衆生見者。
衆病悉除。
此雲普去。
能去衆病故。
亦翻圓應。
見名義集。
又阿。
此雲普也。
伽陀。
此雲去也。
言服此藥者。
身中諸病。
普皆除去也。
又雲阿無也。
伽陀病也。
服此藥已。
更無有病也。
見華嚴經音義。
以斯道覺斯民 孟子述伊尹之言曰。
天之生此民也。
使先知覺後知。
使先覺覺後覺也。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
予将以斯道覺斯民也。
非予覺之而誰也。
見孟子下。
塗毒鼓 廣志雲。
鸩毒者。
大如鹞子。
頸長八寸。
毛紫綠色。
遍身是毒。
以蛇蝮為食。
雄名晖。
雌名陰。
毛羽瀝酒。
沾唇即死。
用犀牛角解之。
昔王莽酒酖平王是也。
騰空日月失色。
落地草木皆枯。
人見之眼瞎身瘡。
值影者氣絕身死。
既死之後。
用血塗于鼓上。
聞其聲者必死。
須得返魂香方可。
故天童小參雲。
十分收得返魂香。
一等來檛塗毒鼓。
漢延和元年。
西胡月氏國。
遣使獻香四兩。
大如雀卵。
色如桑椹。
至始元年。
京城大疫。
死者大半。
帝取香焚之。
其死未三日皆活。
香氣三月不歇。
香出聚窟洲。
人鳥山。
樹如楓。
香聞數裡。
名返魂樹。
伐根五釜。
煮汁黑粘。
一名驚精魂。
二名返生。
三名振檀。
四名劫死。
見拾遺傳。
君子愛人以德 曾子寝疾病。
樂正子春坐于床下。
曾元曾申坐于足。
童子隅坐而執燭。
童子曰。
華而睆。
大夫之箦與。
子春曰。
止。
曾子聞之。
瞿然曰。
呼。
曰。
華而睆。
大夫之箦與。
曾子曰。
然。
斯季孫之賜也。
我未之能易也。
元起易箦。
曾元曰。
夫子之病革矣。
不可以變。
幸而至于旦。
請敬易之。
曾子曰。
爾之愛我也。
不如彼。
君子之愛人也以德。
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吾何求哉。
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舉扶而易之。
反席未安而沒。
出禮記檀弓篇。
桑間濮上之地 桑間濮上之音。
亡國之音也。
注雲。
桑間濮上。
衛地。
濮水之上。
桑林之間也。
史記言衛靈公适晉。
舍濮上。
夜聞琴聲。
召師涓聽而寫之。
至晉命涓為平公奏之。
師曠曰。
此師延靡靡之樂。
武王伐纣。
師延投濮水死。
故聞此聲。
必于濮水之上也。
出禮記樂記篇。
不思曲突之防 漢宣帝時。
初霍氏奢侈。
茂陵徐福上疏言。
宜以時抑制。
其後霍氏誅滅。
而告者皆封。
人為徐福上書曰。
臣聞客有過主人者。
見其竈直突。
傍有積薪。
客謂主人更為曲突。
遠徙其薪。
不者且有大患。
主人不應。
俄而家果失火。
鄰裡共救。
幸而得息。
于是殺牛置酒。
謝其鄰人。
灼爛者在上。
餘各以功次坐。
而不錄言曲突者。
人謂主人曰。
向使聽客之言。
不費牛酒。
終亡火患。
今論功請賞。
曲突徙薪無恩澤。
焦頭爛額為上客耶。
主人寤而請之。
今茂陵徐福數上書。
言霍氏有變。
宜防絕之。
向使福說得行。
則國無裂土出爵之費。
臣無逆亂誅滅之敗。
往事既已。
而福獨不蒙其功。
唯陛下察之。
貴徙薪曲突之?。
使居焦發灼爛之右。
上乃賜福帛十匹。
後遷為郎。
見霍光傳。
并綱鑒。
猶揭鼓而求亡子 老子謂孔子曰。
夫子亦放德而行。
循道而趨已至矣。
又何偈偈乎揭仁義。
若擊鼓而求亡子焉。
噫。
夫子亂人之性也。
精解雲。
偈偈。
勞力貌。
亡子。
逃亡之子。
擊鼓而求之。
是速其亡也。
猶揭仁義而治天下。
是速其亂也。
出莊子天道篇。
仲尼浮海之歎 論語。
子曰。
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程子曰。
浮海之歎。
傷天下之無賢君也。
為蛇添足 史。
陳轸見楚使昭陽曰。
人有遺舍人一卮酒。
舍人相謂曰。
請畫地為蛇。
先成者獨飲。
一人先成。
舉酒而起曰。
吾能為之足。
及為足。
其一人奪酒飲曰。
蛇無足。
今為之。
非蛇也。
法華大成音義卷第三 三十年來用意猜 杭州淨住院。
居說真淨禅師。
參金山達觀穎。
遂問曰。
某甲經論粗明。
禅直不信。
願師決疑。
觀曰。
既不信禅。
豈可明經。
禅是經綱。
經是禅網。
提綱正網。
了禅見經。
師曰。
為某甲說禅看。
觀曰。
向下文長。
師曰。
若恁麼。
經與禅乃一體。
觀曰。
佛及祖非二心。
如手搦拳。
如拳搦手。
師因有省。
述偈曰。
三十年來用意猜(雲雲)。
見五燈會元。
不緻傷鋒犯手 憨山大師。
莊子内篇養生主注雲。
任其遊刃。
尚有餘地。
又何傷鋒犯手之有。
婆羅門乞眼 舍利弗。
于六十劫中。
行菩薩道。
時有一人。
乞其眼。
舍利弗言。
眼無所住。
何以索之。
若須我身及财物者。
當以相與。
答曰。
惟欲得眼。
舍利弗出一眼與之。
乞者得眼。
唾而腳蹋。
舍利弗言。
如此等人。
難可度也。
不如自調。
早伏生死。
于是回向小乘。
見智度論。
楚王孫圉答趙簡子 王孫。
圉聘于晉。
定公飨之。
趙簡子鳴玉以相。
問于王孫圉曰。
楚之白珩猶在乎。
對曰然。
簡子曰。
其為寶也幾何矣。
曰。
未嘗為寶。
楚之所寶者。
曰。
觀射父。
能作訓辭。
以行事于諸候。
使無以寡君為口實。
又有左史倚相。
能道訓典。
以叙百物。
以朝夕獻善敗于寡君。
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
又能上下說乎鬼神。
順道其欲惡。
使神無有怨痛于楚國。
此楚國之寶也。
若夫白珩。
先王之玩也。
何寶焉。
其詳見國語。
幹城 詩雲。
赳赳武夫。
公侯幹城。
注雲。
赴赴武貌。
幹盾也。
幹城。
皆所以捍外而衛内者。
出詩國風周南之篇。
左傳雲。
天下有道。
則公候能為民幹城。
善見 華嚴經雲。
雪山有藥名善見。
見聞嗅觸消衆疾。
觸籓之羊 周易雲。
羝羊觸籓。
不能退。
不能遂。
注雲。
壯終動極。
故觸籓而不能退。
然其質本柔。
故又不能遂其進也。
口無擇言 孝經雲。
非法不言。
非道不行。
口無擇言。
身無擇行。
言滿天下無口過。
行滿天下無怨惡。
注雲。
所言皆遵法度則出于口者。
無可擇之言。
雖言滿天下。
而不至于有口過矣。
所行皆合道理。
則體諸身者。
無可擇之行。
雖行滿天下。
而不至于來人之怨惡矣。
左貂右插 說文。
貂鼠屬。
大而黃黑。
出胡丁零國。
一曰出東北夷。
古今注。
侍中冠。
以貂為飾。
徐廣曰。
北方寒。
以貂皮暖額。
附施于冠。
因為首飾。
漢官儀。
貂蟬。
應劭曰。
金取堅剛。
蟬取居高飲潔。
貂取内勁悍外溫潤。
漢宦者傳。
秦漢中常侍。
參用士人。
冠皆銀珰左貂。
明帝改為金珰右貂。
悉用奄人為之。
鹽梅阿衡 王曰。
爾惟訓于朕志。
若作酒醴。
爾惟曲糵。
若作和羹。
爾惟鹽梅。
注雲。
酒非麹糵不成。
羹非鹽梅不和。
人君雖有美質。
必得賢人輔導。
乃能成德。
作酒者。
麹多則太苦。
糵多則太甘。
麹糵得中。
然後成酒。
作羹者。
鹽過則鹹。
梅過則酸。
鹽梅得中。
然後成羹。
臣之于君。
當以柔濟剛。
可濟否。
左右規正。
以成其德。
此湯高宗謂傅說之言。
見尚書說命篇。
阿。
倚也。
衡。
平也。
阿衡。
商之官名。
言天下之所倚平也。
亦曰保衡。
或曰伊尹之号。
見尚書太甲篇。
銅陵金谷 漢文帝椒房之親。
鄧通。
有相者相曰。
當餓死。
帝曰。
能富通者朕。
遂賜通蜀道銅山。
鑄錢布滿天下。
其後遭事。
逃避人家。
終餓而死。
出綱鑒。
并西漢書。
金谷。
石崇之園名也。
石崇。
晉時人也。
嘗與王恺鬥富。
恺以珊瑚。
高二尺許者示崇。
崇以鐵如意擊碎。
遂取高三四尺者。
六七株以與之。
見晉史。
并故事書。
武庫 王勃。
滕王閣序雲。
王将軍之武庫。
言無所不有也。
白圭無玷 詩雲。
白圭之玷。
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
不可為也。
注雲。
蓋玉之玷缺。
尚可磨鑢使平。
言語一失。
莫能救之。
其戒深切矣。
故南容一日三複此章。
而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出大雅蕩之篇。
老厭龍鐘 廣韻。
龍鐘竹名。
産羅浮山。
丹鉛錄曰。
人老似竹搖曳不自持。
拳拳服膺 中庸。
子曰。
回之為人也。
擇乎中庸。
得一善。
則拳拳服膺。
而弗失之矣。
注雲。
回。
孔子弟子顔淵名。
拳拳。
奉持之貌。
服。
猶着也。
膺。
胸也。
奉持而着之心胸之間。
言能守也。
顔子蓋真知之。
故能擇能守如此。
毋意毋必 論語。
子絕四。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注雲。
絕。
無之盡者。
毋。
史記作無是也。
意。
私意也。
必。
期必也。
固。
執滞也。
我私己也。
四者相為終始。
起于意。
遂于必。
留于固。
遂于我也。
蓋意必常在事前。
固我常在事後。
至于我又生意。
則物欲牽引。
循環不窮矣。
程子曰。
此毋字。
非禁止之辭。
聖人絕此四者。
何用禁止。
皮既不存 魯僖公十四年冬。
秦饑。
使乞籴于晉。
晉人弗與。
慶鄭曰。
背施無親。
幸災不仁。
貪受不祥。
怒鄰不義。
四德皆失。
何以守國。
虢射曰。
皮之不存。
毛将安傅。
注雲。
慶鄭。
晉大夫。
虢射。
惠公舅。
先是惠公許賂秦五城。
以求入國。
已而背之。
故射以皮喻城。
以毛喻粟。
言既不與秦城。
為怨已深。
今雖與之粟。
猶無皮而施毛。
亦無所附也。
出春秋左傳注評測義第十一卷。
法華大成音義卷第四 不言而信者天也 君子曰。
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緻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易直子諒之心生。
則樂。
樂則安。
安則久。
久則天。
天則神。
天則不言而信。
神則不怒而威。
緻樂以治心者也。
注雲。
緻。
謂研窮其理也。
樂由中出。
故以治心言之。
子諒。
從朱子說讀為慈良。
樂之感化人心。
至于天而且神。
可以識窮本知變之妙矣。
出禮記樂記篇。
有諸己之謂信 浩生不害問曰。
樂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
善人也。
信人也。
何謂善。
何謂信。
曰。
可欲之謂善。
有諸己之謂信。
注雲。
凡所謂善。
皆實有之。
又曰。
誠善于身之謂信。
出孟子盡心章。
未信則為厲己 論語。
子夏曰。
君子信而後勞其民。
未信則以為厲己也。
信而後谏。
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青囊見于愚婦 華陀。
字元化。
沛國谯郡人也。
其人妙手。
世之罕有。
曹操夢中。
被梨樹神劍砍之後。
頭痛不止。
召華陀至。
以麻肺湯破腦之言。
操疑其奸。
拏下獄中。
獄中禁子姓吳。
人稱為吳押獄。
此人每日。
以酒食供奉華陀。
陀感其恩。
乃告曰。
我今死于非命。
有青囊書。
未傳于世。
深感汝恩。
無可以報。
我修一書。
汝遣一人送于我家。
取青囊書。
來付與汝。
以繼吾神效也。
吳押獄曰。
我若得此書。
棄了此役。
醫治天下。
以全先生之德也。
陀即修書。
付吳押獄曰。
吾臨來時。
将書與妻藏之矣。
吳押獄辭了華陀。
直至金城。
問陀妻取之。
吳押獄回家。
令妻藏之。
旬日之後。
操病越加沉重。
華陀死于獄中。
吳押獄卻了差役。
回家問妻要書。
求醫治病。
妻曰。
吾已燒毀矣。
夫問其故。
妻曰。
縱然學得與華陀。
一般。
隻落得死于獄中。
吾故毀之。
因此青囊書不傳于世。
後賢詩曰。
神醫妙手最為良。
傳得仙人海上方。
愚婦焚燒真可恨。
後人無複見青囊。
詳見三國志。
犀纛落于嬖人。
犀纛者。
大将之旗也。
若落于嬖人之手。
必有不測。
若實其人。
則不可考。
請益則起 侍坐于先生。
先生問焉。
終則對。
請業則起。
請益則起。
注雲。
請益者。
再問未盡之蘊。
起。
所以緻敬也。
出禮記曲禮篇。
更端則起 侍坐于君子。
君子問更端。
則起而對。
呂氏曰。
問更端則起而對者。
因事有所變而起敬也。
出禮記曲禮篇。
鄭伯降楚 楚子(莊王)圍鄭。
克之。
鄭伯(襄公)肉袒。
牽羊以逆。
曰。
孤不天。
不能事君。
使君懷怒以及敝邑。
孤之罪也。
敢不唯命是聽(雲雲)。
出左傳。
不識廬山真面目 東坡遊廬山。
至東林。
作二偈曰。
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看山了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隻緣身在此山中。
山谷曰。
此老于般若。
橫說豎說。
了無剩語。
非筆端有口。
安能吐此不傳之妙乎。
見遊戲三昧。
并禅喜集。
及徴文錄。
去華拜座 時維摩室。
有一天女。
即以天華。
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華至諸菩薩。
即皆堕落。
至大弟子。
便着不落。
一切弟子神力去華。
不能令去。
天女問舍利弗。
何故去華。
答曰。
華不如法。
是以去之。
天女曰。
勿謂此華不如法。
是華無所分别。
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結習未盡。
華着身耳。
結習盡者。
華不着也。
其詳出維摩經。
維摩語舍利弗。
就獅子座。
弗言。
此座高廣。
吾不能升。
士言。
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
乃可得坐。
舍利弗于是作禮。
便得此座。
其詳出維摩經。
無厭示以王刑 爾時善财。
至多羅幢城。
見無厭足王。
執諸罪人。
無量楚毒。
善财作念。
我為利益一切衆生。
求菩薩行。
修菩薩道。
此王如是。
雲何求法。
時聞空中之言。
即詣王所。
頂禮其足。
白言聖者。
我已先發阿耨菩提之心。
未知雲何學菩薩行。
修菩薩道。
時王告善财言。
我若實作如是惡業。
雲何而得如是果報。
我為調伏衆生。
令發菩提之心。
出華嚴經六十六卷。
勝熱示以火炙 爾時善财。
至伊沙那聚落。
見彼勝熱。
修諸苦行。
求一切智。
四面火聚。
猶如大山。
中有刀山。
高峻無極。
登彼山上。
投身入火。
時善财禮足。
白言聖者。
我已先發阿耨菩提之心。
未知雲何學菩薩行。
修菩薩道。
婆羅門言。
汝能上此刀山。
投身火聚。
諸菩薩行。
悉得清淨。
善财作念。
得人身難。
離諸障難(雲雲)。
時八部鬼神。
告善财言。
此婆羅門。
窒吾之欲。
山中七日 漢永平五年。
剡縣劉晨阮肇。
共入天台山。
迷不得返。
遙望山上有一桃樹。
大有子實。
攀藤而上。
各啖數枚複下山持杯取水。
至一溪邊。
有二女子。
見而笑曰。
劉阮二郎。
來之何晚。
因邀洞中。
酒肉飲樂。
遂成夫婦。
及其歸家。
無相識者。
問得七世孫。
傳聞上世入山。
迷不得歸。
至晉太元八年複去。
不知何所。
出幽明錄。
又見法苑珠林。
與續齊諧記大同小異。
青出于藍 荀子書雲。
學不可已。
青出于藍而青于藍。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波羅奢華 章安雲。
此是樹名。
其葉青色。
華有三色。
日未出時則黑色。
日正照時則赤色。
日沒時則黃色。
今取赤色。
如血義耳。
見名義。
集。
指窮于為薪 莊子内篇養生主雲。
指窮于為薪。
火傳也。
不知其盡也。
憨山大師注雲。
形雖化而性常存。
如薪盡而火存。
有形相禅。
如薪火相傳。
是以生生而不已。
化化而無窮。
故如薪火之傳。
不知其盡也。
一雨大師注雲。
其可盡者薪。
其不可盡者火。
有盡者形。
無盡者神。
薪有盡而火無窮。
形有盡而神不滅也。
彌勒真彌勒 明州奉化縣。
布袋和尚。
将示滅于嶽林寺。
偈曰。
彌勒真彌勒(雲雲)。
其詳見傳燈錄。
并五燈會元。
指月錄。
法華大成音義卷第二 申申夭夭 論語。
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注雲。
燕居。
閑暇無事之時。
申申。
其容舒也。
夭夭。
其色愉也。
此弟子善形容聖人處也。
小知不及大知 莊子逍遙遊雲。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此小年也。
南嶽大師 慧思。
姓李。
武津人。
常夢梵僧。
勸令出俗。
遂辭親入道。
自光州大蘇山。
徑趨南嶽。
學徒甚衆。
師患無水。
忽見岩下潤。
以钖卓之。
果得一泉。
猶未周續。
有二虎引師登嶺。
哮吼跑泉。
今虎跑泉是也。
又于石下得遺骨。
遂乃建塔。
今三生塔是也。
師常為衆講般若法。
正當南嶽中心。
今般若寺是也。
因志公傳語曰。
何不下山教化衆生。
目視雲漢作甚麼。
師曰。
三世諸佛。
被我一口吞盡。
更有甚麼衆生可化。
道風既盛。
名稱普聞。
臨終泯然而逝。
其詳見續高僧傳。
并神僧傳。
呼十如等言。
見玄義第二卷。
望望而去 孟子曰。
伯夷。
推惡惡之心。
思與鄉人立。
其冠不正。
望望然去之。
若将浼焉。
注雲。
望望。
去而不顧之貌。
浼。
污也。
出孟子公孫醜章。
黃流不注瓦缶 詩雲。
瑟彼玉瓒。
黃流在中。
豈弟君子。
福祿攸降。
注雲。
興也。
瑟。
缜密貌。
玉瓒。
圭瓒也。
以圭為柄。
黃金為勺。
青金為外。
而朱其中也。
黃流。
郁鬯也。
釀秬黍為酒。
築郁金煮而和之。
使芬芳條鬯。
以瓒酌而裸之也。
收所。
降下也。
言瑟然之玉瓒。
則必有黃流在其中。
豈弟之君子。
則必有福祿下其躬。
明寶器不薦于亵味。
而黃流不注于瓦缶。
則知盛德必享于福壽。
而福澤不降于淫人矣。
出大雅文王之篇。
未得患得 論語。
子曰。
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
既得之。
患失之。
苟患失之。
無所不至矣。
狐假虎威 史。
楚王問群臣。
北方畏昭奚恤何如。
江乙曰。
虎得一狐。
狐曰。
子勿食我。
上帝命我長百獸。
不信吾為子先行。
子随後觀。
獸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己。
以為畏狐也。
今北方非畏昭奚恤。
實畏王之甲兵也。
喻如黐膠 涅槃經二十六卷雲。
如諸獵師。
純以黐膠。
置之案上。
用捕猕猴。
猕猴癡故。
往手觸之。
觸已粘手。
欲脫手故。
以腳蹋之。
以口齧之。
猕猴五處。
悉無得脫。
于是獵師。
以杖貫之。
負還歸家。
擊壤 風土記。
壤以木為之。
長三四寸。
其形如履。
臘節童少以為戲。
将戲。
先側一壤于地。
遙于三四十步。
以手中壤擿之。
中者為上。
渾沌日死 南海之帝為鲦。
北海之帝為忽。
中央之帝為渾沌。
鲦與忽。
時與遇于渾沌之地。
渾沌待之甚善。
鲦與忽。
謀報渾沌之德。
曰。
人皆有七竅。
以視聽食息。
此獨無有。
嘗試鑿之。
日鑿一竅。
七日而渾沌死。
出莊子内篇。
拔一毛而利天下 孟子曰。
楊子取為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為也。
注雲。
楊子名朱。
取者僅足之意。
取為我者。
僅足于為我而已。
不及為人也。
止啼黃葉 嬰兒啼哭之時。
父母即以楊樹黃葉。
而語之言。
莫啼莫啼。
我與汝金。
嬰兒見已。
生真金想。
便止不啼。
出涅槃經第二十卷。
舉一三反 論語。
子曰。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舉一隅。
不以三隅反。
則不複也。
注雲。
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啟。
謂開其意。
發。
謂達其辭。
物之有四隅者。
舉一可以知其三。
反者。
還以相證之義。
複。
再告也。
見鞭影而行 世尊因外道問。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
世尊良久。
外道贊歎曰。
世尊大慈大悲。
開我迷雲。
令我得入。
作禮而去。
阿難白佛。
外道得何道理。
稱贊而去。
世尊曰。
如世良馬。
見鞭影而行。
見宗門統要。
并五燈會元。
指月錄。
伽陀藥 華嚴經雲。
阿伽陀藥。
衆生見者。
衆病悉除。
此雲普去。
能去衆病故。
亦翻圓應。
見名義集。
又阿。
此雲普也。
伽陀。
此雲去也。
言服此藥者。
身中諸病。
普皆除去也。
又雲阿無也。
伽陀病也。
服此藥已。
更無有病也。
見華嚴經音義。
以斯道覺斯民 孟子述伊尹之言曰。
天之生此民也。
使先知覺後知。
使先覺覺後覺也。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
予将以斯道覺斯民也。
非予覺之而誰也。
見孟子下。
塗毒鼓 廣志雲。
鸩毒者。
大如鹞子。
頸長八寸。
毛紫綠色。
遍身是毒。
以蛇蝮為食。
雄名晖。
雌名陰。
毛羽瀝酒。
沾唇即死。
用犀牛角解之。
昔王莽酒酖平王是也。
騰空日月失色。
落地草木皆枯。
人見之眼瞎身瘡。
值影者氣絕身死。
既死之後。
用血塗于鼓上。
聞其聲者必死。
須得返魂香方可。
故天童小參雲。
十分收得返魂香。
一等來檛塗毒鼓。
漢延和元年。
西胡月氏國。
遣使獻香四兩。
大如雀卵。
色如桑椹。
至始元年。
京城大疫。
死者大半。
帝取香焚之。
其死未三日皆活。
香氣三月不歇。
香出聚窟洲。
人鳥山。
樹如楓。
香聞數裡。
名返魂樹。
伐根五釜。
煮汁黑粘。
一名驚精魂。
二名返生。
三名振檀。
四名劫死。
見拾遺傳。
君子愛人以德 曾子寝疾病。
樂正子春坐于床下。
曾元曾申坐于足。
童子隅坐而執燭。
童子曰。
華而睆。
大夫之箦與。
子春曰。
止。
曾子聞之。
瞿然曰。
呼。
曰。
華而睆。
大夫之箦與。
曾子曰。
然。
斯季孫之賜也。
我未之能易也。
元起易箦。
曾元曰。
夫子之病革矣。
不可以變。
幸而至于旦。
請敬易之。
曾子曰。
爾之愛我也。
不如彼。
君子之愛人也以德。
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吾何求哉。
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舉扶而易之。
反席未安而沒。
出禮記檀弓篇。
桑間濮上之地 桑間濮上之音。
亡國之音也。
注雲。
桑間濮上。
衛地。
濮水之上。
桑林之間也。
史記言衛靈公适晉。
舍濮上。
夜聞琴聲。
召師涓聽而寫之。
至晉命涓為平公奏之。
師曠曰。
此師延靡靡之樂。
武王伐纣。
師延投濮水死。
故聞此聲。
必于濮水之上也。
出禮記樂記篇。
不思曲突之防 漢宣帝時。
初霍氏奢侈。
茂陵徐福上疏言。
宜以時抑制。
其後霍氏誅滅。
而告者皆封。
人為徐福上書曰。
臣聞客有過主人者。
見其竈直突。
傍有積薪。
客謂主人更為曲突。
遠徙其薪。
不者且有大患。
主人不應。
俄而家果失火。
鄰裡共救。
幸而得息。
于是殺牛置酒。
謝其鄰人。
灼爛者在上。
餘各以功次坐。
而不錄言曲突者。
人謂主人曰。
向使聽客之言。
不費牛酒。
終亡火患。
今論功請賞。
曲突徙薪無恩澤。
焦頭爛額為上客耶。
主人寤而請之。
今茂陵徐福數上書。
言霍氏有變。
宜防絕之。
向使福說得行。
則國無裂土出爵之費。
臣無逆亂誅滅之敗。
往事既已。
而福獨不蒙其功。
唯陛下察之。
貴徙薪曲突之?。
使居焦發灼爛之右。
上乃賜福帛十匹。
後遷為郎。
見霍光傳。
并綱鑒。
猶揭鼓而求亡子 老子謂孔子曰。
夫子亦放德而行。
循道而趨已至矣。
又何偈偈乎揭仁義。
若擊鼓而求亡子焉。
噫。
夫子亂人之性也。
精解雲。
偈偈。
勞力貌。
亡子。
逃亡之子。
擊鼓而求之。
是速其亡也。
猶揭仁義而治天下。
是速其亂也。
出莊子天道篇。
仲尼浮海之歎 論語。
子曰。
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程子曰。
浮海之歎。
傷天下之無賢君也。
為蛇添足 史。
陳轸見楚使昭陽曰。
人有遺舍人一卮酒。
舍人相謂曰。
請畫地為蛇。
先成者獨飲。
一人先成。
舉酒而起曰。
吾能為之足。
及為足。
其一人奪酒飲曰。
蛇無足。
今為之。
非蛇也。
法華大成音義卷第三 三十年來用意猜 杭州淨住院。
居說真淨禅師。
參金山達觀穎。
遂問曰。
某甲經論粗明。
禅直不信。
願師決疑。
觀曰。
既不信禅。
豈可明經。
禅是經綱。
經是禅網。
提綱正網。
了禅見經。
師曰。
為某甲說禅看。
觀曰。
向下文長。
師曰。
若恁麼。
經與禅乃一體。
觀曰。
佛及祖非二心。
如手搦拳。
如拳搦手。
師因有省。
述偈曰。
三十年來用意猜(雲雲)。
見五燈會元。
不緻傷鋒犯手 憨山大師。
莊子内篇養生主注雲。
任其遊刃。
尚有餘地。
又何傷鋒犯手之有。
婆羅門乞眼 舍利弗。
于六十劫中。
行菩薩道。
時有一人。
乞其眼。
舍利弗言。
眼無所住。
何以索之。
若須我身及财物者。
當以相與。
答曰。
惟欲得眼。
舍利弗出一眼與之。
乞者得眼。
唾而腳蹋。
舍利弗言。
如此等人。
難可度也。
不如自調。
早伏生死。
于是回向小乘。
見智度論。
楚王孫圉答趙簡子 王孫。
圉聘于晉。
定公飨之。
趙簡子鳴玉以相。
問于王孫圉曰。
楚之白珩猶在乎。
對曰然。
簡子曰。
其為寶也幾何矣。
曰。
未嘗為寶。
楚之所寶者。
曰。
觀射父。
能作訓辭。
以行事于諸候。
使無以寡君為口實。
又有左史倚相。
能道訓典。
以叙百物。
以朝夕獻善敗于寡君。
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
又能上下說乎鬼神。
順道其欲惡。
使神無有怨痛于楚國。
此楚國之寶也。
若夫白珩。
先王之玩也。
何寶焉。
其詳見國語。
幹城 詩雲。
赳赳武夫。
公侯幹城。
注雲。
赴赴武貌。
幹盾也。
幹城。
皆所以捍外而衛内者。
出詩國風周南之篇。
左傳雲。
天下有道。
則公候能為民幹城。
善見 華嚴經雲。
雪山有藥名善見。
見聞嗅觸消衆疾。
觸籓之羊 周易雲。
羝羊觸籓。
不能退。
不能遂。
注雲。
壯終動極。
故觸籓而不能退。
然其質本柔。
故又不能遂其進也。
口無擇言 孝經雲。
非法不言。
非道不行。
口無擇言。
身無擇行。
言滿天下無口過。
行滿天下無怨惡。
注雲。
所言皆遵法度則出于口者。
無可擇之言。
雖言滿天下。
而不至于有口過矣。
所行皆合道理。
則體諸身者。
無可擇之行。
雖行滿天下。
而不至于來人之怨惡矣。
左貂右插 說文。
貂鼠屬。
大而黃黑。
出胡丁零國。
一曰出東北夷。
古今注。
侍中冠。
以貂為飾。
徐廣曰。
北方寒。
以貂皮暖額。
附施于冠。
因為首飾。
漢官儀。
貂蟬。
應劭曰。
金取堅剛。
蟬取居高飲潔。
貂取内勁悍外溫潤。
漢宦者傳。
秦漢中常侍。
參用士人。
冠皆銀珰左貂。
明帝改為金珰右貂。
悉用奄人為之。
鹽梅阿衡 王曰。
爾惟訓于朕志。
若作酒醴。
爾惟曲糵。
若作和羹。
爾惟鹽梅。
注雲。
酒非麹糵不成。
羹非鹽梅不和。
人君雖有美質。
必得賢人輔導。
乃能成德。
作酒者。
麹多則太苦。
糵多則太甘。
麹糵得中。
然後成酒。
作羹者。
鹽過則鹹。
梅過則酸。
鹽梅得中。
然後成羹。
臣之于君。
當以柔濟剛。
可濟否。
左右規正。
以成其德。
此湯高宗謂傅說之言。
見尚書說命篇。
阿。
倚也。
衡。
平也。
阿衡。
商之官名。
言天下之所倚平也。
亦曰保衡。
或曰伊尹之号。
見尚書太甲篇。
銅陵金谷 漢文帝椒房之親。
鄧通。
有相者相曰。
當餓死。
帝曰。
能富通者朕。
遂賜通蜀道銅山。
鑄錢布滿天下。
其後遭事。
逃避人家。
終餓而死。
出綱鑒。
并西漢書。
金谷。
石崇之園名也。
石崇。
晉時人也。
嘗與王恺鬥富。
恺以珊瑚。
高二尺許者示崇。
崇以鐵如意擊碎。
遂取高三四尺者。
六七株以與之。
見晉史。
并故事書。
武庫 王勃。
滕王閣序雲。
王将軍之武庫。
言無所不有也。
白圭無玷 詩雲。
白圭之玷。
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
不可為也。
注雲。
蓋玉之玷缺。
尚可磨鑢使平。
言語一失。
莫能救之。
其戒深切矣。
故南容一日三複此章。
而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出大雅蕩之篇。
老厭龍鐘 廣韻。
龍鐘竹名。
産羅浮山。
丹鉛錄曰。
人老似竹搖曳不自持。
拳拳服膺 中庸。
子曰。
回之為人也。
擇乎中庸。
得一善。
則拳拳服膺。
而弗失之矣。
注雲。
回。
孔子弟子顔淵名。
拳拳。
奉持之貌。
服。
猶着也。
膺。
胸也。
奉持而着之心胸之間。
言能守也。
顔子蓋真知之。
故能擇能守如此。
毋意毋必 論語。
子絕四。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注雲。
絕。
無之盡者。
毋。
史記作無是也。
意。
私意也。
必。
期必也。
固。
執滞也。
我私己也。
四者相為終始。
起于意。
遂于必。
留于固。
遂于我也。
蓋意必常在事前。
固我常在事後。
至于我又生意。
則物欲牽引。
循環不窮矣。
程子曰。
此毋字。
非禁止之辭。
聖人絕此四者。
何用禁止。
皮既不存 魯僖公十四年冬。
秦饑。
使乞籴于晉。
晉人弗與。
慶鄭曰。
背施無親。
幸災不仁。
貪受不祥。
怒鄰不義。
四德皆失。
何以守國。
虢射曰。
皮之不存。
毛将安傅。
注雲。
慶鄭。
晉大夫。
虢射。
惠公舅。
先是惠公許賂秦五城。
以求入國。
已而背之。
故射以皮喻城。
以毛喻粟。
言既不與秦城。
為怨已深。
今雖與之粟。
猶無皮而施毛。
亦無所附也。
出春秋左傳注評測義第十一卷。
法華大成音義卷第四 不言而信者天也 君子曰。
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緻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易直子諒之心生。
則樂。
樂則安。
安則久。
久則天。
天則神。
天則不言而信。
神則不怒而威。
緻樂以治心者也。
注雲。
緻。
謂研窮其理也。
樂由中出。
故以治心言之。
子諒。
從朱子說讀為慈良。
樂之感化人心。
至于天而且神。
可以識窮本知變之妙矣。
出禮記樂記篇。
有諸己之謂信 浩生不害問曰。
樂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
善人也。
信人也。
何謂善。
何謂信。
曰。
可欲之謂善。
有諸己之謂信。
注雲。
凡所謂善。
皆實有之。
又曰。
誠善于身之謂信。
出孟子盡心章。
未信則為厲己 論語。
子夏曰。
君子信而後勞其民。
未信則以為厲己也。
信而後谏。
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青囊見于愚婦 華陀。
字元化。
沛國谯郡人也。
其人妙手。
世之罕有。
曹操夢中。
被梨樹神劍砍之後。
頭痛不止。
召華陀至。
以麻肺湯破腦之言。
操疑其奸。
拏下獄中。
獄中禁子姓吳。
人稱為吳押獄。
此人每日。
以酒食供奉華陀。
陀感其恩。
乃告曰。
我今死于非命。
有青囊書。
未傳于世。
深感汝恩。
無可以報。
我修一書。
汝遣一人送于我家。
取青囊書。
來付與汝。
以繼吾神效也。
吳押獄曰。
我若得此書。
棄了此役。
醫治天下。
以全先生之德也。
陀即修書。
付吳押獄曰。
吾臨來時。
将書與妻藏之矣。
吳押獄辭了華陀。
直至金城。
問陀妻取之。
吳押獄回家。
令妻藏之。
旬日之後。
操病越加沉重。
華陀死于獄中。
吳押獄卻了差役。
回家問妻要書。
求醫治病。
妻曰。
吾已燒毀矣。
夫問其故。
妻曰。
縱然學得與華陀。
一般。
隻落得死于獄中。
吾故毀之。
因此青囊書不傳于世。
後賢詩曰。
神醫妙手最為良。
傳得仙人海上方。
愚婦焚燒真可恨。
後人無複見青囊。
詳見三國志。
犀纛落于嬖人。
犀纛者。
大将之旗也。
若落于嬖人之手。
必有不測。
若實其人。
則不可考。
請益則起 侍坐于先生。
先生問焉。
終則對。
請業則起。
請益則起。
注雲。
請益者。
再問未盡之蘊。
起。
所以緻敬也。
出禮記曲禮篇。
更端則起 侍坐于君子。
君子問更端。
則起而對。
呂氏曰。
問更端則起而對者。
因事有所變而起敬也。
出禮記曲禮篇。
鄭伯降楚 楚子(莊王)圍鄭。
克之。
鄭伯(襄公)肉袒。
牽羊以逆。
曰。
孤不天。
不能事君。
使君懷怒以及敝邑。
孤之罪也。
敢不唯命是聽(雲雲)。
出左傳。
不識廬山真面目 東坡遊廬山。
至東林。
作二偈曰。
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看山了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隻緣身在此山中。
山谷曰。
此老于般若。
橫說豎說。
了無剩語。
非筆端有口。
安能吐此不傳之妙乎。
見遊戲三昧。
并禅喜集。
及徴文錄。
去華拜座 時維摩室。
有一天女。
即以天華。
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華至諸菩薩。
即皆堕落。
至大弟子。
便着不落。
一切弟子神力去華。
不能令去。
天女問舍利弗。
何故去華。
答曰。
華不如法。
是以去之。
天女曰。
勿謂此華不如法。
是華無所分别。
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結習未盡。
華着身耳。
結習盡者。
華不着也。
其詳出維摩經。
維摩語舍利弗。
就獅子座。
弗言。
此座高廣。
吾不能升。
士言。
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
乃可得坐。
舍利弗于是作禮。
便得此座。
其詳出維摩經。
無厭示以王刑 爾時善财。
至多羅幢城。
見無厭足王。
執諸罪人。
無量楚毒。
善财作念。
我為利益一切衆生。
求菩薩行。
修菩薩道。
此王如是。
雲何求法。
時聞空中之言。
即詣王所。
頂禮其足。
白言聖者。
我已先發阿耨菩提之心。
未知雲何學菩薩行。
修菩薩道。
時王告善财言。
我若實作如是惡業。
雲何而得如是果報。
我為調伏衆生。
令發菩提之心。
出華嚴經六十六卷。
勝熱示以火炙 爾時善财。
至伊沙那聚落。
見彼勝熱。
修諸苦行。
求一切智。
四面火聚。
猶如大山。
中有刀山。
高峻無極。
登彼山上。
投身入火。
時善财禮足。
白言聖者。
我已先發阿耨菩提之心。
未知雲何學菩薩行。
修菩薩道。
婆羅門言。
汝能上此刀山。
投身火聚。
諸菩薩行。
悉得清淨。
善财作念。
得人身難。
離諸障難(雲雲)。
時八部鬼神。
告善财言。
此婆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