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大成音義

關燈
悉遍至。

    悉令得解。

     法華大成音義卷第一 北方曰譯 禮記王制篇雲。

    五方之民。

    言語不通。

    嗜欲不同。

    達其志。

    通其欲。

    東方曰寄。

    南方曰象。

    西方曰狄鞮。

    北方曰譯。

    方氏曰。

    寄。

    言能寓風俗之異于此。

    象。

    言能仿象風俗之異于彼。

    鞮。

    則欲别其服飾之異。

    譯。

    則欲辨其言語之異。

     周禮有象胥氏。

    通四方之語。

    故四官通稱象胥氏。

    今俗謂之通士。

    然周禮。

    乃周公所作。

    為周室一代設官分職之制。

    秦毀詩書。

    不用周禮。

    至漢求書始出。

    漢儒以考工記補之。

    宋代用以取士。

    今不用。

     若幹 禮記曲禮篇雲。

    問天子之年。

    對曰。

    聞之始服衣。

    若幹尺矣。

    注雲。

    若。

    如也。

    未定之辭。

    數始于一。

    而成于十。

    幹字從一從十故言若幹。

    謂或如一。

    或如十。

    凡數之未定者皆可言。

     六種突吉羅罪 大迦葉言。

    汝更有罪。

    佛意不聽女人出家。

    汝勸佛聽。

    是故佛之正法。

    五百歲而衰微。

    是汝突吉羅罪。

    阿難言。

    我憐愍憍昙彌。

    又三世諸佛。

    皆有四部弟子。

    我釋迦佛。

    雲何獨無。

    迦葉複言。

    佛涅槃時。

    背痛敷卧。

    語汝須水。

    汝不供給。

    是汝突吉羅罪。

    阿難言。

    是時五百乘車。

    截流而渡。

    令水渾濁。

    是故不取。

    迦葉複言。

    佛問汝。

    若有人四神足好修。

    可住壽一劫。

    若減一劫。

    佛四神足好修。

    欲住壽一劫。

    若減一劫。

    汝默然不答。

    問汝至三。

    汝故默然。

    汝若答佛佛。

    四神足好修。

    應住一劫。

    若減一劫。

    由汝不答。

    令佛早入涅槃。

    是汝突吉羅罪。

    阿難言。

    魔蔽我心。

    是故無言。

    我非惡心。

    而不答佛。

    汝于一時。

    以郁多羅僧襯身而卧。

    是汝突吉羅罪。

    迦葉複言。

    汝疊佛衣。

    以足蹈上。

    是汝突吉羅罪。

    阿難言。

    爾時有大風起。

    無人助我。

    堕我腳下。

    非不恭敬。

    故蹈佛衣。

    迦葉複言。

    佛陰藏相。

    般涅槃後。

    以示女人。

    是為可恥。

    是汝突吉羅罪。

    阿難言。

    時我思惟。

    若女人見佛陰藏相者。

    便自羞恥女人身形。

    欲得男身修行佛相。

    種福德根。

    是故我示女人。

    不為無恥而故破戒。

    迦葉言。

    汝有六種突吉羅罪。

    盡應僧中悔過。

    阿難言諾。

    随長老大迦葉及僧所教。

    詳見智度論第二卷。

     善見律雲。

    突者。

    惡也。

    吉羅者。

    作也。

    即衆學法。

    僧尼各有一百。

    婆沙論雲。

    何以此戒。

    獨名應當學。

    蓋餘戒易持罪重。

    此戒難持易犯。

    常須念學。

    故不列罪名。

    但言應當學也。

    若依七聚而言。

    則身名惡作。

    口名惡說也。

     耳是五官之别 五官者。

    耳目口鼻心也。

    言官者司也。

    耳目口鼻。

    各有所司。

    而皆受治于心也。

    見故事捷錄。

     祖述憲章 中庸。

    仲尼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

    注雲。

    祖述者。

    遠宗其道。

    憲章者。

    近守其法。

     私淑 孟子曰。

    予未得為孔子徒也。

    予私淑諸人也。

    注雲。

    私猶竊也。

    淑。

    善也。

    李氏以為方言是也。

    人。

    謂子思之徒也。

    自孔子卒。

    至孟子遊梁時。

    方百四十餘年。

    而孟子已老。

    然則孟子之生。

    去孔子未百年也。

    故孟子言。

    予雖未得親受業于孔子之門。

    然聖人之澤尚存。

    猶有能傳其學者。

    故我得聞孔子之道于人。

    而私竊以善其身。

    蓋推尊孔子。

    而自謙之辭也。

    見孟子離婁章。

     讀古 桓公讀書于堂上。

    輪扁斫輪于堂下。

    釋椎鑿而上。

    問桓公曰。

    敢問公之所讀者。

    何言也。

    公曰。

    聖人之言也。

    曰。

    聖人在乎。

    公曰。

    已死矣。

    曰。

    然則公之所讀者。

    古人之糟魄(粕同)已矣。

    公曰。

    寡人讀書。

    輪人安得議乎。

    有說則可。

    無說則死。

    扁曰。

    臣也。

    以臣之事觀之。

    斫輪。

    徐則甘而不固。

    疾則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

    得之于手。

    應之于心。

    口不能言。

    有數存焉于其間。

    臣不能喻臣之子。

    臣之子。

    亦不能受之于臣。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

    古之人與其不可傳者死矣。

    然則君之所讀者。

    古人糟魄已夫。

    精解雲。

    餔糟魄者。

    豈知酒味。

    讀古人之遺書者。

    豈知道味哉。

    出莊子外篇。

     六甲 甲子。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

    見世事通考。

     不依淨命 舍利弗入城乞食。

    得已。

    向壁而坐。

    食時有梵志女。

    名淨目。

    見舍利弗問言。

    沙門汝食耶。

    答言食。

    淨目言。

    汝沙門下口食耶。

    答言不。

    仰口食耶。

    不。

    方口食耶。

    不。

    維口食耶。

    不。

    淨目言。

    食法有四種。

    我問汝。

    汝言不。

    我不解。

    汝當說。

    舍利弗言。

    有出家人。

    合藥種谷植樹等。

    不淨活命者。

    是名下口食。

    觀視星宿。

    日月風雨。

    不淨活命者。

    是名仰口食。

    曲媚豪勢。

    巧言多求。

    不淨活命者。

    是名方口食。

    學種種咒術。

    蔔算吉兇。

    不淨活命者。

    是名維口食。

    姊。

    我不堕是四不淨食中。

    我用清淨乞食活命。

    淨目聞已。

    歡喜信解。

    舍利弗因為說法。

    得證初果。

    出智度論第三卷。

     行五方便 四念處為一。

    即身受心法。

    四善根為四。

    即四加行。

    不言五停者。

    未入正觀故。

    見文句記。

     長者園内樹耳多 第十五祖。

    迦那提婆者。

    南天竺國人也。

    後得法于龍樹。

    既得法已。

    至迦毗羅國。

    彼有長者。

    名梵摩淨德。

    一日園樹生耳。

    大如菌。

    味甚美。

    惟長者與第二子羅睺羅多。

    取而食之。

    取已複生。

    自餘親屬。

    皆不能見。

    祖知其宿因。

    遂至其家。

    長者問其故。

    祖曰。

    汝曾供養一比丘。

    然此比丘。

    道眼未明。

    虛沾信施。

    故報為木菌。

    惟汝與子。

    精誠供養。

    得以享之。

    餘即否矣。

    又問長者年多少。

    答曰。

    七十有九。

    祖乃說偈曰。

    入道不通理。

    複身還信施。

    汝年八十一。

    此樹不生耳。

    長者聞已。

    彌加歎伏。

    且曰。

    弟子衰老。

    不能事師。

    願舍次子。

    随師出家。

    後為十六祖焉。

    見傳燈錄。

    并禅宗正脈等。

     古德雲。

    暖衣飽食意如何。

    爾将何德報檀那。

    合米農牛流血汗。

    寸絲千命下湯鍋。

    法王座下知音少。

    長者園中木耳多。

    今生犯禁迷真道。

    死後還他費力?。

    見寶訓珠類。

     名者實之賓也 堯讓天下與許由曰。

    日月出矣。

    而爝火不息。

    其于光也。

    不亦難乎。

    時雨降矣。

    而猶浸灌。

    其于澤也。

    不亦勞乎。

    夫子立而天下治。

    而我猶屍之。

    吾自視缺然。

    請緻天下。

    由曰。

    子治天下。

    天下既已治也。

    而我猶代子。

    吾将為名乎。

    名者實之賓也。

    吾将為賓乎。

    鹪鹩巢于深林。

    不過一枝。

    偃鼠飲河。

    不過滿腹。

    歸休乎君。

    予無所用天下為。

    庖人雖不治庖。

    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由莊子内篇逍遙遊。

     佛作十種神變度之 所謂毒龍不中。

    龍火不燒。

    恒水不溺。

    三方取果。

    北取粳糧。

    忉利取甘露。

    知嫌隐去。

    知念現來。

    火滅還然。

    斧舉不下。

    詳出瑞應經。

     焚得勝之殿 帝釋與修羅戰勝。

    造得勝堂。

    莊嚴奇麗。

    目連往看。

    諸天女皆隐。

    避不出。

    目連念帝釋着樂。

    不修道本。

    乃以神通。

    焚得勝堂。

    仍為帝釋說無常等法。

    帝釋歡喜。

    後堂俨然。

    無灰煙色見法華文句。

     止耆域之車 目連以弟子病。

    上忉利天。

    以問耆婆。

    正值諸天入歡喜園。

    爾時目連在路側立。

    一切諸天無顧看者。

    耆婆後至。

    顧見目連。

    向舉一手。

    乘車直過。

    目連自念。

    此本人中。

    是我弟子。

    今受天福。

    以着天樂。

    都失本心。

    即以神力。

    制車令住。

    耆婆下車。

    禮目連足。

    目連種種因緣。

    責其不可。

    耆婆答曰。

    以我人中為大德弟子。

    是故舉手問訊。

    頗見諸天有爾者不。

    生天以着樂深。

    心不得自在。

    是使爾耳。

    目連語耆婆曰。

    有弟子病。

    當雲何治。

    耆婆答言。

    唯以斷食為本。

    出報恩經第六卷。

     如周公曰 周公使其子伯禽。

    就封于魯。

    戒之曰。

    我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

    我于天下。

    亦不賤矣。

    然我一沐三握發。

    一飯三吐哺。

    起以待士。

    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子之魯國。

    慎勿以國驕人。

    見周史。

    并列國傳。

     歡喜丸 本生經中。

    說釋迦佛。

    有二夫人。

    一名瞿毗耶。

    二名耶輸陀羅。

    瞿毗耶是寶女。

    故不孕。

    耶輸以佛出家。

    夜自覺妊。

    六年不産。

    諸釋诘言。

    菩薩出家。

    何由有此。

    耶輸言。

    我無他罪。

    我所懷子。

    實是太子體胤。

    諸釋言。

    何以久而不産。

    答言。

    非我所知。

    諸釋集議。

    王欲治罪。

    瞿毗耶白王。

    願寬恕之。

    待其子生。

    治之非晚。

    王即寬置。

    佛六年苦行既滿。

    初成佛時。

    其夜生羅睺羅。

    王見似父。

    愛樂忘憂。

    語群臣言。

    我子雖去。

    今得其孫。

    與子無異。

    王常請佛入宮食齋。

    是時耶輸持一缽百味歡喜丸。

    與羅雲上佛。

    佛以神力。

    變五百羅漢如佛無異。

    羅雲以七歲身。

    持歡喜丸。

    徑至佛前。

    奉進世尊。

    佛攝神力。

    諸阿羅漢身複如故。

    空缽而去。

    惟佛缽滿。

    耶輸白王。

    以此證驗。

    我無罪也。

    即問佛言。

    我有何因緣。

    懷妊六年。

    佛言。

    汝子羅雲。

    過去世時。

    曾作國王。

    時有五通仙人。

    來語王言。

    王法治賊。

    請治我罪。

    王言。

    汝有何罪。

    答言。

    我入王國。

    犯不與取。

    飲王水及楊枝。

    王言。

    我以水及楊枝。

    施及一切。

    何罪之有。

    答言。

    王雖如此。

    我心疑悔。

    罪不除也。

    王言。

    若必欲爾。

    小停。

    待我入還。

    王入宮中。

    六日不出。

    仙人在王園中。

    六日饑渴。

    仙人思惟。

    王正以此治我。

    過六日出。

    辭謝仙人。

    我便相忘。

    莫見咎也。

    以是因緣。

    故受五百世三惡道罪。

    五百世常六年在母胎中。

    見智度論十七卷。

    又見佛本行經。

     亦有經雲。

    羅雲由過去。

    塞其鼠孔。

    禁鼠六日不出。

    故受胎六年。

    見法苑珠林第十卷。

     摩那埵 善見律十四卷雲。

    摩那埵。

    漢言折伏貢高。

    亦雲下意。

    下意者。

    承事衆僧。

    二十僧中行。

    四分律雲。

    摩那埵。

    此雲意喜。

    謂比丘犯罪。

    随順受罰。

    衆意生喜故。

     三從四德 孔子曰。

    婦人。

    伏于人者也。

    是故無專制之義。

    有三從之道。

    在家從父。

    适人從夫。

    夫死從子。

    無所敢自遂也。

    出朱子小學。

    與禮記家語大同小異。

     四德者。

    婦德。

    貞順也。

    婦言。

    辭令也。

    婦容。

    婉娩。

    婦功。

    絲麻。

    出禮記昏義篇。

     破塵出經喻 如有大經卷。

    量等三千界。

    在于一塵内。

    一切塵亦然。

    有一聰慧人。

    淨眼悉明見。

    破塵出經卷。

    普饒益衆生。

    佛智亦如是。

    遍在衆生心。

    妄想之所纏。

    不覺亦不知。

    諸佛大慈悲。

    令其除妄想。

    如是乃出現。

    饒益諸菩薩。

    出華嚴經五十一卷。

     罔象得珠說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

    登乎昆侖之丘。

    而南望旋歸。

    遺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

    使離朱索之而不得。

    使吃诟索之而不得。

    乃使罔象。

    罔象得之。

    黃帝曰。

    異哉。

    罔象乃可以得之乎。

    出莊子天地篇。

     神無方易無體 周易。

    系辭傳雲。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曲成萬物而不遺。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故神無方易無體。

    注雲。

    此聖人知命之事也。

    範。

    如鑄金之有模範。

    圍。

    匡郭也。

    天地之化無窮。

    而聖人為之範圍。

    不使過于中道。

    所謂裁成者也。

    通。

    猶兼也。

    晝夜。

    即幽明生死鬼神之謂。

    如此然後可見至神之妙。

    無有方所。

    易之變化。

    無有形體也。

     聖人之大寶 周易系辭雲。

    天地之大德。

    曰生。

    聖人之大寶。

    曰位。

    何以守位。

    曰仁。

    何以聚人。

    曰财。

    理财正辭禁民為非。

    曰義。

     緣幢倒擲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過去世時。

    有緣幢技師。

    肩上豎幢。

    語弟子言。

    汝等于幢上下向護我。

    我亦護汝。

    疊相護持。

    遊行嬉戲。

    多得财利。

    時技弟子。

    語技師言。

    不如所言。

    但當各各自愛護。

    遊行嬉戲。

    多得财利。

    身得無為。

    安隐而下。

    技師答言。

    如汝所言。

    各自愛護。

    出雜阿含經二十四卷。

     踧踖與與 論語。

    君在。

    踧踖如也。

    與與如也。

    注雲。

    君在。

    視朝也。

    踧踖。

    恭敬不甯之貌。

    與與。

    威儀中适之貌。

     此興合宜 詩經注雲。

    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興者。

    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色究竟天 智度論雲。

    譬如從色界初際。

    下一丈石。

    經一萬八千三百八十三年。

    方至于地。

     發一言為天下則三句 中庸。

    是故君子。

    動而世為天下道。

    行而世為天下法。

    言而世為天下則。

    注雲。

    動。

    兼言行而言。

    道。

    兼法則而言。

    法。

    法度也。

    則。

    準則也。

     又雲。

    故時措之宜也。

    注雲。

    以時措之。

    而皆得其宜也。

     理出希夷 視之不見。

    名曰夷。

    聽之不聞。

    名曰希。

    抟之不得。

    名曰微。

    注雲。

    夷。

    無形也。

    希。

    無聲也。

    微。

    妙也。

    出道德經上篇。

     衆中之白眉 蜀志。

    馬良。

    字季常。

    兄弟五人。

    皆以常為字。

    惟良眉有白毫。

    兄弟皆賢。

    時人語雲。

    馬氏五常。

    白眉最良。

     困于心橫于慮 孟子曰。

    人恒過。

    然後能改。

    困于心。

    衡于慮。

    而後作。

    注雲。

    恒。

    常也。

    猶言大率也。

    橫。

    不順也。

    作。

    奮起也。

    言中人之性。

    常必有過。

    然後能改。

    蓋不能謹于平日。

    故必事勢窮蹙。

    以至困于心。

    橫于慮。

    然後能奮發而興起。

    出孟子告子章。

     衡。

    與橫同。

     玉轉玑旋 在璇玑玉衡。

    以齊七政。

    注雲。

    在。

    察也。

    美珠謂之璇。

    玑。

    機也。

    以璇飾玑。

    所以象天體之轉運也。

    衡。

    橫也。

    謂橫箫也。

    以玉為管橫而設之。

    所以窺玑而齊七政之運行。

    猶今之渾天儀也。

    七政。

    日月五星也。

    出書經舜典。

     預侵二習 預者進也。

    二習。

    即見思家習耳。

    大經雲。

    我衣我缽。

    見習也。

    舍利弗嗔。

    畢陵伽慢。

    思習也。

    出四教儀集注。

     馬援傳 居前不能令人轾。

    居後不能令人軒。

    軒。

    輕也。

    輕。

    重也。

    言為人無所輕重也。

    出後漢馬援傳。

     觀妻妾如畫瓶 出曜經雲。

    昔有淫逸之人。

    意專女色。

    不能去離。

    家有知識道人往反。

    其婦白道人曰。

    我夫性多淫欲。

    恐不自濟。

    道人告曰。

    汝夫若近汝身者。

    便以此語其夫曰。

    須陀洹法。

    禮應爾耶。

    後果如言告之。

    其夫甚懷慚愧。

    内自思惟。

    我将不審是須陀洹乎。

    即便息欲。

    婦問其夫。

    何故永息欲事。

    其夫遂彩畫好瓶。

    内盛糞穢。

    牢蓋其口。

    令婦抱此。

    如我無異。

    婦依其語。

    抱瓶不離。

    其夫将瓶打破。

    告婦曰。

    汝何故抱此破瓶耶。

    婦言不爾。

    夫曰。

    我觀汝身。

    劇于此瓶。

    從頭至足三十六物。

    有何可貪處也。

     藏舟夜負 夫藏舟于壑。

    藏山于澤。

    謂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

    負之而走。

    昧者不知也。

    出莊子内篇大宗師。

     瓶穿雀飛 佛說七女經雲。

    雀來入瓶中。

    以縠覆其口。

    縠穿雀飛去。

    識心随業走。

    又見彌陀演義。

     舍魚而取熊掌 孟子曰。

    魚。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注雲。

    魚與熊掌。

    皆美味。

    而熊掌尤美也。

     屈九五之尊 周易。

    九五。

    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

    注雲。

    剛健中正。

    以居尊位。

    如以聖人之德。

    居聖人之位。

    故其象如此。

     率土之濵 詩雲。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濵。

    莫非王臣。

    注雲。

    賦也。

    溥大也。

    率循。

    濵涯也。

    言土之廣。

    臣之衆。

    出小雅北山之篇。

     心馳魏阙 周禮。

    天官懸治象之法于象魏。

    又雲。

    宮門雙阙懸法象。

    其狀巍然高大。

    曰象魏。

     又天子之門。

    謂之魏阙。

     飯糗茹草 孟子曰。

    舜之飯糗茹草也。

    若将終身焉。

    注雲。

    飯。

    食也。

    糗。

    幹糒也。

    茹。

    亦食也。

    言聖人之心。

    不以貧賤而有慕于外。

    不以富貴而有動于中。

    随遇而安。

    無預于己。

    所性分定故也。

    出孟子盡心章。

     扣關擊節 扣關。

    緊要處。

    難過而能過。

    擊節。

    阻隔處。

    不通而能通。

    謂扣其機關。

    擊其節要。

    見寶訓音義。

     近取諸譬 論語。

    子曰。

    能近取譬。

    可謂仁之方也。

    已。

    注雲。

    譬。

    喻也。

    方。

    術也。

    近取諸身。

    以己所欲。

    譬之他人。

    知其所欲。

    亦猶是也。

     運斤成風 莊子送葬。

    過惠子之墓。

    顧謂從者曰。

    郢人垩漫其鼻端。

    若蠅翼。

    使匠石斫之。

    匠石運斤成風。

    聽而斫之。

    盡垩而鼻不傷。

    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聞之。

    召匠石曰。

    嘗試為寡人斫之。

    匠石曰。

    臣則嘗能斫之。

    雖然。

    臣之質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

    吾無以為質矣。

    吾無與言之矣。

    出莊子雜篇。

     鵝珠 昔有乞食比丘。

    到珠師舍。

    正逢彼匠為王穿珠。

    見比丘來。

    歡喜持缽。

    入家取食。

    比丘衣赤。

    日照光生。

    遙映寶珠。

    亦同赤色。

    有鵝在側謂肉便吞。

    比丘見之。

    遮護不及。

    珠師持缽。

    盛滿食來。

    授與比丘。

    交謝而去。

    其人于後。

    覺少一珠。

    竊謂比丘盜去。

    即追擒還。

    責言。

    汝既釋子。

    何無廉恥。

    盜我王珠。

    答言。

    我無此事。

    其人竊念。

    若不苦治。

    珠不可得。

    便加拷打。

    觸處血流。

    鵝來齧血。

    其人恚怒。

    以杖擊之。

    鵝因緻死。

    比丘便請看鵝死活。

    報言已死。

    比丘告曰。

    鵝吞汝珠。

    其人不信。

    比丘曰。

    我實見吞。

    彼遂持刀以剖鵝腹。

    果得其珠。

    其人慚恥。

    禮謝曰。

    何不早示。

    使我盲愚。

    苦楚尊身。

    造斯惡業。

    比丘曰。

    我受禁戒。

    甯舍身命。

    不傷蟻卵。

    若先示汝。

    必害其鵝。

    不護衆生。

    豈名持戒。

    出毗婆沙論。

    并大莊嚴論。

     草系 有諸比丘。

    曠野中行。

    為賊劫奪。

    賊懼比丘往告聚落。

    盡欲殺之。

    賊中一人先曾出家。

    語同伴曰。

    比丘之法不得傷草。

    以草系之。

    終不能往。

    即以草系。

    舍之而去。

    諸比丘等。

    恐傷草命。

    不敢動轉。

    時國王田獵。

    見而問曰。

    以何因緣。

    草系不動。

    比丘答言。

    佛說草木。

    是鬼神村。

    敬佛語故。

    是以不動。

    王為比丘。

    解其草縛。

    而後别去。

    出譬喻經第六卷。

    又見大莊嚴論。

    并法苑珠林。

     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子曰。

    巧言亂德。

    小不忍。

    則亂大謀。

    注雲。

    巧言。

    變亂是非。

    聽之使人喪其所守。

    小不忍。

    如婦人之仁。

    匹夫之勇皆是。

     沂水濯纓 有孺子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我足。

    注雲。

    滄浪。

    水名。

    纓。

    冠系也。

    出孟子。

     藻棁奇節 論語。

    子曰。

    藏文仲居蔡。

    山節藻棁。

    何如其知也。

    注雲。

    節。

    柱頭鬥拱也。

    藻。

    水草名。

    棁。

    梁上短柱也。

    蓋為藏龜之室。

    而刻山于節畫藻于棁也。

    當時以文仲為知。

    孔子言。

    其不務民義。

    而谄渎鬼神如此。

    安得為知。

     巧奪輪奂 晉獻文子成室。

    晉大夫發焉。

    張老曰。

    美哉輪焉。

    美哉奂焉。

    歌于斯。

    哭于斯。

    聚國族于斯。

    注雲。

    輪。

    輪囷高大也。

    奂。

    奂爛衆多也。

    出禮記檀弓下。

     油然作雲 孟子曰。

    七八月之間旱。

    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雲。

    沛然下雨。

    則苗浡然興之矣。

    注雲。

    周七八月。

    夏五六月也。

    油然。

    雲盛貌。

    沛然。

    雨盛貌。

    浡然。

    興起貌。

    出孟子書。

     黃梁一夢 異聞集。

    呂翁經邯鄲道上。

    邸店中。

    有少年盧生。

    自歎貧困。

    言訖思睡。

    主方炊黃梁。

    翁探囊中一枕。

    以授生曰。

    枕此。

    即榮遇如意。

    生枕之。

    夢至一國。

    功名得意。

    身曆富貴。

    五十餘年。

    老病而卒。

    欠伸而寤。

    呂翁在傍。

    主人炊黃梁猶未熟。

    生謝曰。

    先生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