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大成科

關燈
行釋上勸意(其有)二廿七行半舉難持以堅誓願(二)初二十行正舉勸持(三)初一行頌誡勸(諸善)二十七行頌正勸(六)初五行頌無願說難(諸餘)二二行頌無願書難(假使)三二行頌無願讀難(若以)四二行頌無願持難(假使)五三行頌無願聽難(若持)六三行頌無願奉難(若人)三二行頌結勸(我為)二七行半總釋勸意(諸善)二難易得果證法平等(二) 提婆達多品初明達多通經釋迦資之成道(三)初師弟原委(二)初長行(四)初明求法時節(爾時)二正明求法(二)初明發願(于多)二明修行(二)初明六度行滿(為欲)二明推求妙法(時世)三求得法師(時有)四受法奉行(王聞)二偈頌(五)初二句頌求法時節(爾時)二一行半頌正明求法(雖作)三一行半頌求得法師(時有)四二行頌受法奉行(時王)五二行結證勸信(普為)二結會古今(二)初正結會古今(佛告)二明師弟功滿(二)初明弟子功報圓滿(由提)二明法師妙果當成(三)初正明得果(告諸)二明果後化度(時天)三明滅後利益(時天)三勸信生善(佛告)二文殊弘經龍女因之成佛(二)初明文殊通經(五)初智積請退(于時)二釋迦止之(釋迦)三文殊尋來(爾時)四智積請問(智積)五文殊垂答(文殊)二明通經利益(十)初智積偈問(爾時)二文殊略答(文殊)三問有得果(智積)四答有其人(文殊)五智積疑問(智積)六龍女釋疑(言論)七挾權難問(時舍)八獻珠除疑(二)初獻珠以表圓解(爾時)二果滿正除衆疑(當時)九時衆得益(爾時)十會衆默然(智積) 二示佛知見已竟。

     持品○三悟佛知見(二)初因迹門弟子通經(二)初明持經(二)初明受持(三)初菩薩奉命此土弘經(爾時)二聲聞發願他土弘經(爾時)三六千比丘尼衆請記(三)初波阇波提請記(二)初請記(爾時)二與記(于時)二耶輸陀羅請記(二)初請記(爾時)二與記(佛告)三尼衆領解發願(爾時)二明勸持(二)初長行(二)初如來目視(爾時)二菩薩發願(是諸)二偈頌(三)初十七行廣明忍難(二)初一行總明惡世弘經(即時)二十六行廣明所忍之境(四)初一行總明忍惡(有諸)二三行三句邪慢行事(惡世)三五行三句出過謗毀(好出)四五行半敬佛忍難(濁劫)二二行略明通經(諸聚)三一行總結誓願(我于) 初明持經已竟二示方執○二發本門弟子通經○ 法華大成卷七科文 安樂行品○二示方軌(二)初文殊請問(二)初歎深位如是弘經(爾時)二問淺行雲何宣說(世尊)二如來垂答(二)初總标章門(佛告)二詳釋四行(四)初身安樂(二)初長行(二)初總标行近(一者)二别釋行近(二)初釋行處(二)初明事行(文殊)二明理行(又複)二釋近處(二)初明事行(二)初明遠(十)初遠豪勢(雲何)二遠邪人(不親)三遠險戲(亦不)四遠惡人(又不)五遠二乘(又不)六遠欲想(文殊)七遠不男(亦複)八遠危害(不獨)九遠譏嫌(若為)十遠畜養(不樂)二明近(常好)二明理行(複次)二偈頌(二)初二十三行頌上長行(二)初十五行頌二處事行(爾時)二八行頌二處理行(二)初二行半頌行處理行(又複)二五行半頌近處理行(一切)二五行三句結明行成(若有)二口安樂(二)初長行(二)初标章(又文)二釋行法(二)初明止行(若口)二明說行(善修)二偈頌(二)初十一行半頌上長行(二)初七行半頌止行(爾時)二四行頌觀行(晝夜)二五行頌結明行成(我滅)三意安樂(二)初長行(二)初标章(又文)二釋行法(三)初釋止行(無懷)二明觀行(當于)三結行成(文殊)二偈頌(三)初二行頌止行(爾時)二三行頌觀行(是佛)三一行頌行成(第三)四誓願安樂(二)初長行(二)初明行法(三)初标章(又文)二釋行法(于在)三結行成(二)初明行成無過(文殊)二明行成利益(常為)初歎經法(二)初法說(文殊)二喻說(二)初不與珠喻(二)初喻說(文殊)二法合(文殊)二與珠喻(二)初喻說(文殊)二法合(如來)二偈頌(二)初十四行半頌上長行(二)初四行頌釋行法(爾時)二十行半歎經法(二)初四行頌喻說(二)初三行頌不與珠喻(譬如)二一行頌與珠喻(如有)二六行半頌法合(二)初三行半頌合不與珠喻(如來)二三行頌合與珠喻(既知)二二十三行總結行成(三)初一行半結勸四行(我滅)二二十行半頌行成感徴(二)初四行半明三障感報(三)初一行報障清淨(讀是)二二句業障清淨(不生)三三行煩惱清淨(衆生)二十六行明夢境徴相(六)初一行半夢諸佛說法(若于)二一行夢八部圍繞(又見)三二句夢自身說法(自見)四六行半夢聞法得記(又見)五一行半夢修禅見佛(又見)六五行夢八相成道(諸佛)三一行總結利益(若後) 初因迹門弟子通經已竟。

     從地湧出品○二發本門弟子通經(三)初從地湧出(三)初他土菩薩請命(爾時)二如來止他召此(爾時)三下方菩薩湧出(二)初經家叙相(五)初地裂湧出(佛說)二菩薩身相(是諸)三菩薩住處(先盡)四聞召故來(是諸)五眷屬衆多(一一)二贊歎問訊(五)初海衆贊歎(是諸)二上首問訊(是菩)三佛答安樂(爾時)四偈頌随喜(爾時)五如來述歎(爾時)二彌勒疑問(二)初此土菩薩疑(二)初長行疑念(爾時)二偈頌正問(五)初一行一句問從所來(無量)二一行三句問何緣來(以何)三九行叙數無量(一一)四二行問師是誰(是諸)五五行半請答原委(如是)二他土菩薩疑(爾時)三如來詳答(二)初誡聽(二)初長行(爾時)二偈頌(爾時)二正答(二)初略開近顯遠(二)初開近顯遠(二)初長行(二)初答師弟(爾時)二答處所(此諸)二偈頌(二)初五行半頌長行(爾時)二三行動執生疑(我于)二因疑更請(二)初長行(二)初疑念(爾時)二陳請(二)初法說(三)初執近疑遠(即白)二執遠疑近(世尊)三結其難信(世尊)二喻說(二)初喻說(譬如)二法合(三)初合成道近喻(佛亦)二合所化多喻(而此)三合難信請答(三)初舉佛語(今日)二明請意(我等)三正請答(唯然)二偈頌(二)初五行頌法說(爾時)二九行頌喻說(二)初二行頌喻說(譬如)二七行頌法合(三)初二句頌合成道近喻(世尊)二三行半頌合所化多喻(是諸)三三行頌合難信請答(我等)二廣開近顯遠(二) 壽量品初誡信(三)初三誡(爾時)二三請(是時)三重請重誡(複言)二正答(二)初長行(二)初法說(二)初三世益物(二)初明過去益物(二)初出執近之情(如來)二明破近顯遠(二)初顯遠舉喻(二)初正明顯遠(然善)二舉喻格量(三)初舉喻難問(譬如)二答其難知(彌勒)三合顯長遠(爾時)二過去益物(三)初益物之處(自從)二拂迹中疑(諸菩)三正明益物(二)初明感應(諸善)二明施化(處處)二明現在益物(二)初明機感(諸善)二明應化(二)初非生現生(二)初明非生現生(為是)二明現生利益(二)初明益物不虛(諸善)二徴釋不虛(二)初照理不虛(所以)二稱機不虛(以諸)二非滅現滅(二)初明非滅現滅(二)初本實不滅(如是)二迹中唱滅(然今)二明現滅利益(二)初不滅衆生有損(二)初不滅有損(所以)二釋有損意(若見)二唱滅于物有益(二)初歎佛難值(是故)二徴釋難值(所以)二總結不虛(又善)二喻說(二)初喻說(二)初良醫治子喻(三)初醫師遠行喻(二)初喻應化(二)初喻應化(譬如)二喻機感(其人)二喻現滅(以有)二還已複去喻(二)初喻機感(諸子)二喻應化(二)初非生現生(二)初喻形聲二益(二)初明形益(是時)二明聲益(父見)二喻利益不虛(其諸)二非滅現滅(二)初不久應死喻(二)初明唱滅之由(餘失)二正唱應死喻(我今)二諸子醒悟喻(二)初現滅利益(是時)二未來機感(自惟)三尋後來歸喻(其父)二治子實益喻(諸善)二法合(佛言)二偈頌(二)初二十行半頌法說(二)初十九行半頌三世益物(三)初四行頌過去益物(爾時)二五行頌現在益物(二)初三行頌非生現生(衆見)二二行頌非滅現滅(以方)三十行半頌未來益物(四)初一行半頌未來機感(我見)二四行明常住不滅(神通)三二行明不見因緣(我淨)四三行得見因緣(諸有)二一行頌皆實不虛(汝等)二五行頌喻說(二)初一行頌喻說(如醫)二四行頌法合(我亦) 三悟佛知見已竟。

     分别功德品○四入佛知見(三)初明證解功德(二)初明證入(二)初長行(三)初經家叙益(爾時)二如來分别(三)初入道功德(于時)二得果功德(複有)三發心功德(複有)三時衆供養佛說二偈頌(二)初十一行頌如來分别(爾時)二八行頌時衆供養(雨天)二明解入(二)初明現在解入(四)初一念信解(二)初長行(三)初标舉其人(爾時)二格量功德(三)初标德無量(所得)二舉格量本(若有)三格量多少(以是)三結明不退(若善)二偈頌(三)初十四行頌格量功德(爾時)二四行頌結明不退(其有)三一行半頌深心信解(若有)二略解言趣(二)初标舉其人(又阿)二格量功德(是人)三廣為人說(二)初況舉人相(何況)二格量功德(是人)四深信解相(二)初舉示其人(阿逸)二極顯觀成(則為)二明未來解入(二)初五種持經功德(二)初長行(五)初直起随喜(又複)二加自授持(二)初況舉人相(何況)二格量功德(阿逸)三加他授持(二)初标舉人相(阿逸)二格量功德(則為)四兼行六度(二)初況舉人相(況複)二格量功德(其德)五備行六度(二)初标舉人相(若人)二格量功德(阿逸)二偈頌(四)初五行半頌加自受持(爾時)二三行頌加他受持(若能)三三行頌兼行六度(若有)四八行頌備行六度(況複) 初五種持經功德已竟二格量随喜功德○二明持經根淨○三顯能證之人○ 法華大成卷八科文 随喜功德品○二格量随喜功德(二)初彌勒請問(爾時)二如來垂答(二)初長行(二)初明随喜能說功德(四)初展轉相教(爾時)二舉格量本(三)初誡聽許校(阿逸)二舉受施之人(若四)三舉能施之人(有人)三問答顯勝(于汝)四正為格量(佛告)二明聽法勸人功德(四)初自往聽經(又阿)二分座與人(若複)三勸往聽經(阿逸)四具聽修行(阿逸)二偈頌(二)初九行頌随喜能說功德(三)初一行半頌展轉相教(爾時)二五行半頌舉格量本(最後)三二行頌正為格量(最後)二九行頌聽法勸人功德(四)初五行頌勸往聽經(若有)二二行頌自往聽經(若故)三一行頌分座與人(若于)四一行頌具聽修行(何況) 初明證解功德已竟。

     法師功德品○二明持經根淨(二)初總列六根清淨(爾時)二别作六章解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