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七之二

關燈
是等百千種供養者!臯帝,汝等及眷屬,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三、請以咒護竟。

     △四、聞品得益 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釋陀羅品咒護竟。

    次釋妙莊嚴王本事品。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因緣出他經。

    昔佛末法,有四比丘,于法華經,極生殷重。

    始則研求未悟,結契入山。

    既又助道艱難,不能專志。

    其一人雲,吾等四窮,尚不存身,法将安寄。

    君三人者,但以命奉道,莫慮朝中。

    我當舍此身力,誓給所須。

    于是三人,得展其誠,功超累劫。

    而此一人,數涉人間,道力未固。

    偶逢王駕,羨彼光榮。

    福力所資,随念受報。

    人中天上,常得為王。

    享受既久,漸起過患。

    三人以道眼見之,議共濟度。

    知其着欲,兼複邪見。

    若非愛鈎,無由可拔。

    故一為其婦,二為其子。

    具如今經所明。

    婦即妙音菩薩,王即華德菩薩,二子即是藥王藥上。

    妙音處處弘經,藥王說咒護法,流通妙典。

    四聖功深,說彼前緣。

    故名妙莊嚴本事品也。

    (世界)又妙莊嚴者,妙法功德,莊嚴六根也。

    此王往日,與妙法有緣。

    道熏時熟,諸根應淨。

    生雖未獲,其理必臻。

    故靈瑞感通,嘉名早立。

    例如善吉,雖未無诤,已号空生。

    下文雲,八萬四千歲,精進修行妙法華經,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

    以是義故,名為妙莊嚴也。

    (嘉名早立是為人,精進修行是對治,得三昧是第一義。

    )本迹者,迹則當時一凡三聖,本則四皆是大菩薩。

    為欲引導彼時眷屬,及諸衆生故也。

    觀心者,于諸見不動,而通達正見,統禦無外,名為妙莊嚴王。

     △約化他勸流通中,四、明人護六:初、明事本,二、雙标所化、能化,三、明能化方便,四、明所化得益,五、結會古今,六、聞品悟道。

     今初。

     爾時,佛告諸大衆: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

     △二、雙标所化能化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

    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離耶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達。

    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于此三昧亦悉通達。

     王是所化,夫人二子是能化也。

    别顯二子功德,大神力是如來衣,大福德是如來室,大智慧是如來座。

    六度加方便為七,或于權慧開出方、願、力、智,則為十度。

    今但雲方便,即攝餘三。

    慈、悲、喜、舍,是四無量心。

    三十七品,有經名為正道,以其是慧行故。

    此中指為助道,以七科豎入故,意指十度以為正道。

    然圓教十度、四等、三十七品,并是稱性無作妙道,非正非助,一往随義,名正助耳。

    禅中具有三昧,道品中亦節節有三昧,今更标七三昧名,皆是随用立名,其理不異也。

    圓離三垢,名淨三昧。

    實智如日,權智如星,權實不二,名日星宿三昧。

    性淨發光,名淨光三昧。

    普現色身,名淨色三昧。

    性淨光明,照了諸法,名淨照明三昧。

    示現莊嚴,長時不滅,名長莊嚴三昧。

    十力威德,含攝諸法,名大威德藏三昧。

     △三、明能化方便三:初、時至,二、論議,三、現化。

     今初。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衆生故,說是法華經。

     彼佛出世,常宣正法,觀于王及衆生,機熟時至,乃說是法。

    說是法華,即王得度時至故也。

     △二論議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近、供養、禮拜。

    所以者何?此佛于一切天人衆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着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

    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

    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

    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或聽我等往到佛所。

     子白母時至,母讓令化父。

    子怨生邪見家,母責令憂念父。

    此約化儀,機緣既熟,應須發起故也。

    若據其本,則子母元知;若附世情,則母慈先白;若約利他,則慈複居先。

     △三現化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湧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于虛空中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複現小,小複現大;于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

    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三、明能化方便竟。

     △四、明所化得益十:初、信子伏師;二、白母求出家;三、重催見佛;四、叙歎功德;五、俱詣佛所;六、佛授王記;七、出家修行;八、稱歎二子;九、佛述行高;十、贊佛自誓。

     今初。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于一切世間天人衆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

    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

     王昔信受外道,所睹邪變,不過或一或二,狹而且陋。

    故今見子所作,信伏其師而求見也。

     △二白母求出家 于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等為父已作佛事,願母見聽,于彼佛所出家修道。

    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願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門,諸佛甚難值,我等随佛學。

    如優昙缽華,值佛複難是,脫諸難亦難,願聽我出家!母即告言:聽汝出家。

    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父王已信宮中八萬四千又熟,故白母稱慶,願求出家,而母亦聽之也。

     △三重催見佛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

    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昙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

    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一眼龜者,約事隻是譬難值耳。

    若約表法,凡龜魚之眼,兩向看之,既雲一眼,則所見非正,在生死海,而又邪見,何能值于佛法浮木實谛之孔? △四、叙歎功德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

    淨眼菩薩于法華三昧久已通達。

    淨藏菩薩已于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衆生離諸惡趣故。

    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秘密之藏。

    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法華三昧者,攝一切法歸一實相,如前說。

    離諸惡趣三昧者,九界三惑以為能趣,二種生死以為所趣,圓道正定乃能離之,即二十五王三昧圓破二十五有也。

    佛集三昧者,三德秘密之藏,佛集其中,唯佛行處也。

     △五、俱詣佛所聞法供養見瑞歡喜 于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淨德夫人與後宮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卻住一面。

    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

    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璎珞,價直百千,以散佛上。

    于虛空中化成四柱寶台,台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加趺坐,放大光明。

    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成就第一微妙之色,猶龍女所贊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也。

    已悟色之實相,故佛旋與授記。

     △六、佛授王記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衆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于我前合掌立不?此王于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号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

    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衆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七、出家修行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并諸眷屬,于佛法中出家修道。

    王出家已,于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後,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

     △八、稱歎二子 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于佛法中得見世尊。

    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九、佛述行高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

    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王,汝見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諸佛,親近恭敬,于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衆生令住正見。

     善知識有三:一外護,二同行,三教授也。

    又有三:一諸佛菩薩,二道品六度,三實際實相。

    六種知識,皆能作于佛事。

    教授及佛菩薩二種,則能示教利喜。

    教授同行及諸菩薩三種,則能化導令得見佛。

    實相實際,則能令入菩提。

    此六并有全力,并不可缺,故雲是大因緣。

     △十贊佛自誓 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绀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頻婆果。

    爾時,妙莊嚴王贊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于如來前一心合掌,複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隐快善。

    我從今日不複自随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

    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深達實相,故外欽佛德,内革己心。

    如悟冰水同一濕性,以湯消冰,永不凝結也。

    四明所化得益竟。

     △五、結會古今 佛告大衆:于意雲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

    其淨德夫人,今佛前(時放)光照(于東方所召之)莊嚴相菩薩是。

    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于彼(光明莊嚴國土)中生其二子者,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

    是藥王、藥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已于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衆德本,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

    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六聞品悟道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于諸法中得法眼淨。

     于諸法中得法眼淨,即遍照三千相性假實諸法,通達無滞,無染着也。

    或是分證,或是相似後心。

    二、約化他勸流通竟。

     △三、約自行勸流通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梵音邲輸颰陀,大論、觀經皆譯遍吉,此經譯為普賢。

    普即遍義,賢即吉義。

    等覺居衆伏之頂,伏道周遍,故名為普。

    斷道将盡,所較無幾,鄰終際極,故名為賢。

    如十四夜月,鄰似十五夜月也。

    大佛頂經雲:我用心聞,分别衆生所有知見。

    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

    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今言勸發者,戀法之辭。

    遙在彼國,具聞此經,始末既周,欲令自行化他,永永無已。

    故自東而來,更請正說,勸發自行;更請流通,勸發化他;複以誓願,而總勸發。

    文具四悉檀意:我為供養法華經故,自現其身。

    若見我身,甚大歡喜,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