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七之二

關燈
震雷,物無不肅,故雲悲體戒雷震也。

    拔苦與樂,名為大慈悲意。

    無緣而被,名之為妙。

    物無不覆,譬如大雲,故雲慈意妙大雲也。

    諸天甘露,服之不死,所澍法雨,亦複如是。

    聞者悟道,證常住命,三惑煩惱,苦??滅除,與拔同時,十界皆得度也。

    初正頌示現竟。

     △二加頌顯機顯應 诤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衆冤悉退散。

     長文三十二應,應雖屬顯機,則或冥或顯,不可定判。

    今頌既雲念彼觀音,則灼然是顯機也。

    诤訟、怖畏,亦須果報;惡業、煩惱,三釋或此。

    亦是加頌七難,偶錯簡耳。

    但雲衆冤退散,或仍是冥應也。

    二、雙頌兩答竟。

     △三、雙頌兩勸二:初、頌前番勸持名;二、頌後番勸供養。

    初中二:初、明境智深妙,以勸常念;二、明感應難測,以勸勿疑。

     今初。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此明菩薩有種種德,具種種名,一一名字,并诠法界圓融不思議德,故須念也。

    即權而實,名為妙音。

    即實而權,名觀世音。

    契本淨性,名為梵音。

    契十界機,名海潮音。

    權實不二,自他不二,故勝彼十法界世間音也。

    權即實故,他即自故,勝于别教所诠九界迷理起惑。

    實即權故,自即他故,勝于别教所诠佛界緣理斷九也。

    所以觀音一名,即與六十二億名号功德正等。

     △二、明感應難測以勸勿疑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于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疑去則念成,念成則二死可脫,故勸勿疑。

    初頌前番勸持名竟。

     △二、頌後番勸供養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頂禮,即是三業供養也。

    初問答竟。

     △二、聞品功德二:初、持地歎證,二、經家述益。

     今初。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自在之業,謂于七難三毒二求,皆得大自在也。

    普門示現,謂現十法界身,方便說法也。

    聞者功德,已自不少,況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者乎。

    然非通别釋題,安令聞者獲大功德,故須持地菩薩而歎證之。

    大佛頂經雲,毗舍浮佛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别,悟無生忍,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蓋既悟地大本如來藏,即悟七大皆如來藏,既悟七大皆如來藏,即悟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既悟陰入處界皆如來藏,即悟七難三毒乃至十法界身皆如來藏,故能證此聞品功德也。

     △二經家述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衆中八萬四千衆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等等者,無上菩提,無與等者,得此理已,等一切法,皆成無上。

    如世仙丹,無與等者,能點他物,亦成仙丹。

    此約開顯之圓,橫收一切,皆歸一實也。

    又究竟佛果,無與等者,初發心時,即便等之。

    如轉輪王,無與等者,太子初生,即便等之。

    此約實相之體,豎談因果,初後宛然也。

    又心即理,理即心,心外無理,理外無心,心之與理,但有名字,名字性空,俱不可說,将何物等何物,而雲無等等耶。

    不可說而說,說此心,等此理,是故言無等等。

    此約雙遮雙照,非橫非豎,而橫而豎也。

    發心有三,一觀行發心,二相似發心,三分證發心,今必是分證也。

    約化他勸流通中,二勖受法弟子竟。

     △釋普門品竟。

    次釋陀羅尼品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陀羅尼,此翻總持,持惡不起,持善不失(世界)。

    又翻遮持,能持善(為人),能遮惡(對治),遮邊惡,持中善(第一義)。

    衆經用法不同,或專治病,如療痔等;或專護法,如此文;或專滅罪,如方等;或通用治病、滅罪、護經,如請觀音等;或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則非治病,非滅罪,非護經。

    又密部共有三種:一佛部,自分五部,即五佛所說也;二菩薩部;三鬼神部。

    一一部中,各論上中下三法,成就增益名上法,禳災攝召名中法,降伏名下法。

    于上法中,又分三品,各有行儀,各有觀法,各有嚴禁,而通以無上菩提心為主。

    若無師傳,則名盜法;若違行儀,則招惡報;若犯嚴禁,辄以功效向他人說,則招奇禍。

    并是如來不可思議四悉益物,切須依經,幸勿乖教。

    舊名為咒,新譯名為真言,亦名為明。

    或是鬼神王名,故能降伏鬼神(世界);或如軍中密号,唱使相應(為人);或如密默治惡(對治);或是如來密語,如王索先陀婆,群下不曉,唯有智臣,乃能知之。

    洗時奉水,飲時奉器,食時奉鹽,遊時奉馬。

    陀羅尼亦爾,秪是一法,遍有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第一義),故存本音,不翻譯也。

     △三、咒護者。

    惡世弘經,每多惱難,故以真言護之,使道流通也。

    文為四:初、問持經功德,二、答甚多,三、請以咒護,四、聞品得益。

     今初。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華經者,若讀誦通利,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 △二、答甚多 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

    于汝意雲何?其所得福,甯為多不?甚多,世尊!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三、請以咒護五:初、藥王,二、勇施,三、毗沙門,四、持國,五、羅刹女。

    初中四:初、請,二、說,三、歎,四、印。

     今初。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咒以守護之。

     咒是華言,謂禁咒、咒祝、咒願也。

    秘密不翻,乃以此名目之。

    今華梵雙舉,故雲陀羅尼咒。

     △二說 即說咒曰: 安爾(一),曼爾(二),摩祢(三),摩摩祢(四),旨隸(五),遮梨第(六),賒咩(莫者切七),賒履多玮(八),膻帝(九),目帝(十),目多履(十一),娑履(十二),阿玮娑履(十三),桑履(十四),娑履(十五),叉裔(十六),阿叉裔(十七),阿耆膩(十八),膻帝(十九),賒履(二十),陀羅尼(二十一),阿盧伽婆娑(蘇奈切)簸蔗毗叉膩(二十二),祢毗剃(二十三),阿便哆邏祢履剃(二十四),阿亶(多罕切)哆波隸輸地(二十五),歐究隸(二十六),牟究??(二十七),阿羅隸(二十八),波羅隸(二十九),首迦差(初凡切)(三十),阿三磨三履(三十一),佛陀毗吉利帙(音侄)帝(三十二),達磨波利差(猜離切)帝(三十三),僧伽涅瞿沙祢(三十四),婆舍婆舍輸地(三十五),曼哆邏(三十六),曼哆羅邏叉夜多(三十七),郵樓哆(三十八),郵樓哆憍舍略(來加切)(三十九),惡叉邏(四十),惡叉冶多冶(四十一),阿婆盧(四十二),阿摩若(荏??切)那多夜(四十三), △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六十二億恒河沙等諸佛所說。

    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四印 時,釋迦牟尼佛贊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于諸衆生多所饒益。

     △二、勇施三:初、請,二、說,三、歎。

     今初。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

    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刹、若富單那、若吉蔗、若鸠槃茶、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

     富單那,熱病鬼也。

    吉蔗,起屍鬼也。

     △二說 即于佛前而說咒曰: 痤(誓螺切)隸(一)摩诃痤隸(二)郁枳(音紙)(三)目枳(四)阿隸(五)阿羅婆第(六)涅隸第(七)涅隸多婆第(八)伊緻(者利切)柅(女紙切)(九)韋緻柅(十)旨緻柅(十一)涅隸墀柅(十二)涅梨墀婆底(十三) △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恒河沙等諸佛所說亦皆随喜。

    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三、毗沙門三:初、請,二、說,三、歎。

     今初。

     爾時,毗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愍念衆生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

     △二說 即說咒曰: 阿梨(一),那梨(二),?那梨(三),阿那盧(四),那履(五),拘那履(六) △三歎 世尊,以是神咒擁護法師,我亦自當擁護持是經者,令百由旬内無諸衰患。

     △四、持國三:初、請,二、說,三、歎。

     今初。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與千萬億那由他乾闼婆衆恭敬圍繞,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羅尼神咒擁護持法華經者。

     △二說 即說咒曰: 阿伽祢(一)伽祢(二)瞿利(三)乾陀利(四)旃陀利(五)摩蹬(音鄧)耆(六)常求利(七)浮樓莎柅(八)頞底(九) △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四十二億諸佛所說。

    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五、羅刹女五:初、列名同請,二、說,三、歎,四、誓,五、印。

     今初。

     爾時,有羅刹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毗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發,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璎珞,九名、臯帝,十名、奪一切衆生精氣。

    是十羅刹女,與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

    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

     △二說 即于佛前而說咒曰: 伊提履(一),伊提泯(二),伊提履(三),阿提履(四),伊提履(五),泥履(六),泥履(七),泥履(八),泥履(九),泥履(十),樓醯(十一),樓醯(十二),樓醯(十三),樓醯(十四),多醯(十五),多醯(十六),多醯(十七),兜醯(十八),?醯(十九)。

     △三歎 甯上我頭上,莫惱于法師。

    若夜叉、若羅刹、若餓鬼、若富單那、若吉蔗、若毗陀羅、若犍?、若烏摩勒伽、若阿?摩羅、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熱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至七日、若常熱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夢中亦複莫惱。

    即于佛前而說偈言:若不順我咒,惱亂說法者,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

    如殺父母罪,亦如壓油殃,鬥秤欺诳人,調達破僧罪,犯此法師者,當獲如是殃。

     毗陀羅,赤色鬼。

    犍陀,黃色鬼。

    烏摩勒伽,烏色鬼。

    阿?摩羅,青色鬼。

    阿梨樹枝堕地,法爾破為七片,殺父、殺母、破僧,是五逆之三。

    壓油殃者,西國壓油,搗麻使生蟲,然後壓之,汁多而肥,此殺業之尤。

    鬥秤欺诳人者,出用輕小,入用重大,此盜業之尤。

    故有震銘其背者,罪惡亦不輕也。

     △四誓 諸羅刹女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身自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令得安隐,離諸衰患,消衆毒藥。

     △五印 佛告諸羅刹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供養經卷、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幡蓋、伎樂,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酥摩那華油燈、薝蔔華油燈、婆師迦華油燈、優缽羅華油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