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七之二

關燈
界悉也。

    以見我故,轉複精進,即得三昧及陀羅尼,為人悉也。

    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複不為女人惑亂,對治悉也。

    刹塵菩薩,具普賢道,第一義悉也。

    以此四悉檀因緣,故來勸發。

    上判流通文為三:神力、囑累二品,正明付囑流通;藥王下五品,舉菩薩化道力大,以勸流通;今此一品,舉普賢誓願力大,以勸流通也。

    文分為四:初、發來,二、勸發,三、述發,四、發益。

     △初、發來三:初、上供,二、下化,三、修敬。

     今初。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

     自在是理一,神通是行一,威德是人一,名聞是教一。

    又自在是常,精通是樂,威德是我,名聞是淨。

    言說如此,即一而四德無不備也。

    威德故震動,名聞故雨華,神通故作樂,自在故随動、随雨、随作。

    譬如大龍飛行,雲雨流起,此是心力、法力、衆生力、應化力、不思議力所緻。

    以此四德妙力,遠來勸發四一,所經曆處,自行上供,其事如此。

    問:華嚴明普賢菩薩依真而住,非國土,今何故雲從東方來?答:彼經顯示所證自體,此經且據應迹所從。

    夫真如法性,初住已能分證,何況普賢?應迹所從,多寶亦雲東方,又何況普賢?若知真性之外無國土,則知國土之外,亦非别有真可住矣。

     △二下化 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衆圍繞,各現威德神通之力。

     随他所宜,現八部像。

    主伴并具四德,舉二攝二,故雲各現威德神通之力。

    當知所随,皆法身也。

    又與大菩薩,是示現實功德。

    與諸八部,是示現權功德。

    權實并具四德,并有上供下化二意。

     △三修敬 到娑婆世界耆阇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

     初發來竟。

     △二、勸發二:初、請問勸發,二、誓願勸發。

    初中二:初、問,二、答。

     今初。

     白佛言:世尊,我于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衆共來聽受。

    惟願世尊,當為說之。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來滅後,雲何能得是法華經? 當為說之,更請正說流通之要旨也。

    雲何能得是經?謂得正說流通之妙解也。

    請正說是勸發自行,請流通是勸發化他,欲令妙法光流無極,乃戀法無已之極思也。

     △二答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衆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普賢菩薩,既雙請正說流通,今佛亦以四法而雙答之。

    先答正說者,開權顯實也。

    佛于衆生,雖複大慈,平等普度。

    而諸衆生,迷背法性,如覆盆之下,自隔日光。

    若能遠惡(世界)從善(為人),返迷(對治)歸悟(第一義),開衆生知見,顯佛知見者,則稱可聖心,是為諸佛護念(法身)。

    若佛知見開,則般若照明,是為植衆德本。

    亦即不亂不味,不取不舍,是為入正定聚(般若)。

    亦即上合慈力,下同悲仰,是為發救衆生之心(解脫)。

    當知四法,隻是開權顯實證圓三德也。

    又諸佛護念,是開佛知見。

    植衆德本,是示佛知見。

    入正定聚,是入佛知見。

    發救生心,是悟佛知見。

    迹門之要,此四收矣。

    又迹則有本,從本三德,故有迹中三德;從本開、示、悟、入,故有迹中開、示、悟、入。

    今開迹即顯本,本迹無二無别,故以四法答其請正說也。

    次答流通者,流通之要,唯三唯四。

    今諸佛護念,入正定聚,即着如來衣;植衆德本,即坐如來座;發救生心,即入如來室。

    又諸佛護念,即身安樂行;植衆德本,即口安樂行;入正定聚,即意安樂行;發救生心,即誓願安樂行。

    故以四法答其請流通也。

    一答酬其兩請,舉四冠罩一經,遠來勸發,其義如此。

    能行四法,必解經體,故雲必得是經。

    此結成正說之請也。

    能運此解,傳與他人,他人得此信解,成初依人;若得真解,成第二、第三、第四依人。

    此結成流通之請也。

    初請問勸發竟。

     △二、誓願勸發二:初、誓願護人;二、誓願護法。

    初中六:初、攘其外難;二、教以内法;三、覆以神力;四、示近因;五、示近果;六、總結勸。

     今初。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于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無伺求得其便者。

    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吉蔗、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韋陀羅,主厭禱鬼也,此翻善妙。

     △二、教以内法又三:初、行立讀誦,二、若坐思惟,三、三七精進。

     今初。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衆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

     △二、若坐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複乘白象王現其人前。

    其人若于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

    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複精進。

    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

     旋者,旋假入空也。

    百千萬億者,旋空入假也。

    法音方便者,二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也。

     △三三七、精進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于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

    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衆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複與其陀羅尼咒。

    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

    惟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咒。

    即于佛前而說咒曰: 阿檀地(一)檀陀婆地(二)檀陀婆帝(三)檀陀鸠舍隸(四)檀陀修陀隸(五)修陀隸(六)修陀羅婆底(七)佛陀波膻祢(八)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九)薩婆婆沙阿婆多尼(十)修阿婆多尼(十一)僧伽婆履叉尼(十二)僧伽涅伽陀尼(十三)阿僧祇(十四)僧伽婆伽地(十五)帝隸阿隋僧伽兜略(盧遮切)阿羅帝波羅帝(十六)薩婆僧伽地三摩地伽蘭地(十七)薩婆達磨修波利刹帝(十八)薩婆薩埵樓馱憍舍略阿?伽地(十九)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 二、教以内法竟 △三、覆以神力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

    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

     △四、示勝因 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于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

     行普賢行,同未來佛得脫也;深種善根,于過去佛得種也;手摩其頭,為現在佛所熟也。

     △五、示近果 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衆伎樂而來迎之,其人即着七寶冠,于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

    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衆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但能書寫,近生忉利,具五法師,能生兜率,得為補處眷屬也。

    問:何不生安樂土耶?答:若發淨願,則随其觀行淺深,生四種安樂土。

    不發淨願,則随其五品功成,生兜率也。

     △六、總結勸 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

     初發願護人竟。

     △二、誓願護法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于如來滅後閻浮提内,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二、勸發竟 △三、述發二:初、先述護法,二、述護人。

     今初。

     爾時,釋迦牟尼佛贊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衆生安樂利益。

    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

    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聞法華經,受持法華,皆是普賢神力。

    聞普賢名,受持普賢名字,皆是如來神力。

    即兼述護人中第三覆以神力也。

     △二、述護人五:初、述第二教以内法。

    二、述第四示勝因。

    三、述第五示近果。

    四、述第一攘外難。

    五、述總結勸。

     今初。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贊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見釋迦佛,不但見六牙白象普賢身也。

    從佛口聞,不但普賢共讀誦也。

    佛贊善哉,手摩衣覆,不但普賢咒護也。

    贊善是空座行成,手摩是慈室行成,衣覆是忍衣行成。

     △二述第四示勝因 如是之人,不複貪着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複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豬羊雞狗、若獵師、若炫賣女色。

    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

    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

    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三述第五示近果 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衆中師子法座上。

    普賢,若于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複貪着衣服、卧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于現世得其福報。

     當詣道場,必成遠果,何止忉利兜率之近果耶?雖不貪着四事,亦于現世得其福報,何止命終方生天耶? △四述第一攘外難 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

    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

    若有供養贊歎之者,當于今世得現果報。

    若複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癞病。

    若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疏缺,醜唇平鼻,手腳缭戾,眼目角睐,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

     佛廣示毀者之罪,令知過必改,不相惱亂。

    非但持經者難滅,亦乃欲毀者福生。

    無毀無難,彼此安樂,曠濟無偏,慈之至也。

     △五、述總結勸 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三、述發竟 △四、發益二:初、聞品益,二、聞經益。

     今初。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恒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隻是法界差别智耳。

    具普賢道,是滿足十地鄰極至聖也。

     △二聞經益 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舍利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三事歡喜,如前說。

    此中雲何猶稱聲聞?乃經家存其本位耳。

    又經家稱其為大乘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七之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