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七之二

關燈
古吳後學蕅益智旭述 △普門品入文為二:初、問答,二、聞品功德。

    初中二:初、長文,二、偈頌。

    長文有兩番問答。

    初番為二:初、問,二、答。

     今初。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爾時者,說東方菩薩竟,次應說西方菩薩時也。

    (世界)說東方生善竟,次應說西方生善時。

    (為人)說東方斷疑竟,次應說西方斷疑時。

    (對治)說東方得道竟,次應說西方得道時。

    (第一義)無盡者,境也。

    大品明空則無盡。

    (真)大集明八十無盡門,華嚴明十種不可盡。

    (俗)淨名雲:夫無盡者,非盡非無盡,故名無盡。

    (中)意者,智也,即一心三智也。

    智契于境,境随智空,名無盡意。

    (空)又意者,世出世之本也。

    智随于境,境多智多,名無盡意。

    (假)又意即法界,一切皆是法界,故言能觀心性,名為上定。

    (中)而作是言者,具二莊嚴,故能問也。

    以何因緣者,若就衆生,則以善惡兩機為因,聖人靈智慈悲為緣。

    若就菩薩,則以觀智慈悲為因,衆生機感為緣也。

     △二、答三:初、總答,二、别答,三、勸持。

    名答,即大佛頂經所明十四無畏也。

     今初。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無量百千萬億衆生,标十法界種種機也。

    受諸苦惱,明别業所感果報各不同也。

    自有一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多人受一苦,多人受多苦。

    今顯人多苦多,并為菩薩與拔之境也。

    遭苦由于二世之惡,聞名即是二世之善。

    一心稱名,有事有理,如此善惡,合為機感也。

    即時觀其音聲者,應之速也。

    皆得解脫者,應之普也。

    聞有四義,謂聞,聞,聞,不聞不聞,聞不聞不聞。

    随達一種,即是四教聞慧。

    一心稱名,即四教思修二慧。

    事一心者,謂念念相續,不起雜想。

    理一心者,謂了知此心,非自他共,亦非無因,能稱所稱,體是法界也。

    事一心,解脫事難。

    理一心,解脫理難。

    随感必應,如啐啄同時。

    若夫稱唱累年,不蒙寸效者,隻由未臻事一心故,然亦能作未來得度因緣。

    故雖散心,一稱名号,功無虛棄,但效有遲速耳。

     △二、别答三:初、約口業機明應,二、約意業機明應,三、約身業機明應。

    初中二:初、明七難,二、結歎。

    初又七:初、火難(至)七、怨賊難。

     今初。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持名是善,入火是惡,善惡合為機,感威神力故,火不能燒,即是應也。

    果報火,下從地獄,上至初禅,皆論機應。

    惡業火,下從地獄,上至非想,皆論機應。

    煩惱火,下從地獄,上至等覺,皆論機應也。

     △二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号,即得淺處。

     水漂是惡,稱名是善,以此為機,得淺是應也。

    果報水下從地獄,上至二禅,惡業水通三界,煩惱水通九界,并論機感。

     △三羅刹難 若有百千萬億衆生,為求金、銀、琉璃、砗磲、碼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堕羅刹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刹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此羅刹難,亦是風難。

    果報羅刹在欲界,惡業羅刹遍三界,煩惱羅刹通九界。

    又果報風至三禅,惡業風遍三界,煩惱風通九界。

    各論機應,并可例解。

     △四、刀杖難 若複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果報刀杖局在地居,惡業刀杖遍三界,煩惱刀杖通九界也。

     △五鬼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刹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複加害? 鬼難例前,羅刹可解。

    言大千滿中者,假使之辭,意顯煩惱惡鬼彌滿,唯稱名能降伏之。

     △六、枷鎖難 設複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有罪是現世惡,無罪是過去惡。

    在手曰杻,在足曰械,在頭曰枷,連身曰鎖。

    封名為檢,縛名為系。

    果報枷鎖在欲界,惡業枷鎖遍三界,煩惱枷鎖通九界也。

     △七怨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冤賊,有一商主,将諸商人,赍持重寶,經過險路。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

    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号,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衆生。

    汝等若稱名者,于此怨賊,當得解脫。

    衆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大千滿中,亦假設之辭。

    奪命名冤,劫财名賊,果報冤賊在欲界,惡業冤賊遍三界,煩惱冤賊通九界。

    觀心釋者,大千滿中冤賊,無始煩惱種子集在第八藏識中也。

    有一商主,第六識也。

    諸商人,遍行别境及諸善心所也。

    重寶出世,三乘法也。

    經過險路,諸對治法與諸煩惱相遇也。

    其中一人,或是勝解,或是善慧,或是信也。

    一心稱名,四教聞、思、修慧也。

    俱發聲者,心王與諸善心所決相應也。

    即得解脫者,證于四教所诠理也。

    又此七難,即表衆生身有六大:火即火大,水即水大,風即風大,刀杖枷鎖皆即地大,三千大千以表空大,羅刹冤賊以表識大。

    觀音菩薩觀此六大皆如來藏,一一即空、假、中。

    自既解脫,故能令他解脫。

    衆生迷此六大之性,枉受果報、惡業、煩惱諸難。

    然正迷時,性德無改,原與菩薩體同,故聞名稱念,随其解有偏圓,行有淺深,所得四教、四益亦有差别,究竟終得一切種智則無别也。

    初明七難竟。

     △二、結歎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巍巍者,高顯也。

    功超九界故高,名彰三土故顯。

    初約口業機明應竟。

     △二、約意業機明應二:初、明三毒,二、結歎。

     今初。

     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多欲恚癡是惡,常念恭敬是善,此二為機,得離即是應也。

    事欲事恚,局在欲界,事癡即通三界。

    理三毒者,二乘以耽真為欲,畏俗為瞋,不了生死涅槃如幻為癡。

    出假菩薩,以遊戲神通為欲,诃厭二乘為瞋,不達中道為癡。

    地前菩薩,以中道似愛為欲,雙舍二邊為瞋,無明未破為癡。

    乃至等覺後心,猶有微細無明未破,即有微細欲恚未除。

    今由大悲菩薩,從初發心,觀此貪瞋癡等煩惱,皆是因緣生法,一一即空假中。

    即空故離凡夫三毒,即假故離二乘三毒,即中故離菩薩三毒。

    成就不可思議三種善根,亦是成就不可思議大貪大瞋大癡法門。

    故令常念恭敬之者,随解偏圓,随行淺深,得離亦有種種差别,究竟歸于無差别也。

     △二、結歎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衆生常應心念。

     二、約意業機明應竟。

     △三、約身業機明應二:初、明,二、求,二、結歎。

     今初。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愛敬。

     求男求女,獨标女人者,女人以無子為苦,夫主所棄,并婦所輕,旁人所笑故也。

    禮拜供養是機感,便生男女是普應也。

    法門解者,四教未證實理,皆名女人。

    四教各論慧男定女,良由大士先證權實男女,故能為增上緣,令諸行人,各得成就諸定慧也。

    又欲界有慧無定,是狂男。

    無色有定無慧,是癡女。

    四禅定慧均平,如福德男,端正女也。

    然男無破惑之功,女無出生無漏之力,此亦無用男女。

    藏通兩教,二乘慧能斷見思惑,是幹事之男。

    定能發生無漏,是育嗣之女。

    然慧不能破無明,見佛性,則男而不男。

    定不能懷中道子,則女猶石女。

    故大經雲,二乘定多慧少,不見佛性。

    菩薩慧多定少,亦不見佛性也。

    唯别教初地,真明慧發,無緣慈成,乃名真正男女。

    圓教初住,見中道時,定慧具足,男女相滿。

    故男名福德,是有定之慧。

    女名端正,是有慧之定也。

     △二、結歎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

     唐捐,謂虛棄。

    此句兼釋疑也。

    亦有禮拜不得男女者,唯由機淺,故所求未遂,而禮拜之福,終必不失也。

    二、别答竟。

     △三、勸持名答三:初、勸持,二、格量,三、結歎。

     今初。

     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

     上說觀音得名因緣,其力廣大。

    既不辨形質,但是述名論德。

    若欲歸崇,宜受持名号,故結勸持名也。

    良由萬德洪名,稱實所召。

    隻此一名一字,法爾具足三千性相三谛妙理,法爾圓收頓漸偏圓權實妙智,法爾理智本自不二。

    不二而二,理智宛然。

    舉一假名,則一切假名,一切實法,一切國土,無不歸趣此假名中。

    是故聞名功德,已自不可思議。

    受持功德,尤不可思議也。

    持名既爾,想彼正報依報,亦複如是。

    故知阿彌陀經,觀無量經,與此妙經,同一圓頓甚深希有法門,無有優劣。

     △二格量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

    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文有四意,一格量本,二問,三答,四正格量也。

    格量本中,共舉四多,六十二億恒沙,是福田多,受持是持名多,盡形是時節多,飲食等四事供養,是種子多,以此四多,為格量本也。

    問答可知。

    正格量中,還舉四少,以格四多,但一觀世音,則福田少,持名亦少,乃至一時,則時少,禮拜供養,不言四事,則種子少,而功德正等無異,良由真如實際,一多無性,本自平等故也。

    觀音證此實際,故一則非一,與多正等,六十二億,證此實際,故多則非多,與一正等,一中解無量,故說六十二億,無量中解一,故說觀世音耳。

    占察經雲,能聞我名者,即為聞十方佛名,亦是此意。

     △三、結歎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初番問答,明衆生三業,顯機為境,法身靈智,冥應境智因緣,名觀世音竟。

     △次番亦二:初問,二答。

     今初。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問:有三意:一、雲何遊,是問身業;二、雲何說,是問口業;三、方便雲何,是問意業。

    即是三輪不思議化,亦名三不護、三無失也。

    不思議化者,化作佛身,亦即化作佛口、佛心,乃至化作執金剛神,亦即化作金剛心、口。

    雖屈曲利物,而于法身智慧無所損減。

    故淨名雲:善能分别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不動而動,名不思議化也。

    問:意業雲何可化?答:聖意無能測者,若欲示之,乃至昆蟲亦令得知。

    故唯識雲:無上覺者,神力難思,化無量類,皆令有心也。

    不護者,住不思議圓普法門,實不作意計校籌量,次第經營。

    譬如明鏡,随對即現,無有分别,亦無前後也。

    無失者,衆生根機不同,淺深有異。

    觀音雖不作念逗機,而逗機無失,契當前人,冥會事理也。

     △二、答三:初、别答,二、總答,三、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