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七之一

關燈
三谛。

    雖複當體全是妙智妙境,境智不二,而衆生日用不知,枉受輪回。

    雖複輪回,性德無減,是理即圓觀世音。

    若聞而能解,不于心外,别問佛法,及衆生法,是名字即觀世音。

    若如所解,而修止觀,圓伏五住,是觀行即觀世音。

    若止觀力強,粗垢先落,淨于六根,是相似即觀世音。

    若發中道真無漏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分證即觀世音;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三千實相究盡明了,是究竟即觀世音也。

    次釋普門者,複有二:一、通途明門,二、約十義解釋。

    一、通途中複有四意:一、略列門名,二、示門相,三、明權實,四、明普不普。

    一、列門名者,如世間門,通至貴賤居室之處;凡鄙以十惡、五逆為門,通至三塗;清升以五戒、十善、四禅、四定為門,通至人天;外道以斷、常為門,通至惑、苦;愛以四倒為門,見以四句為門,善惡雖殊,束而為言,俱是有漏;世間之門,通至生死也。

    若就佛法輪門,亦複衆多。

    三藏四門,通有餘、無餘、涅槃;通教四門,近通化城,遠通常住;别教四門,漸通常住;圓教四門,頓通常住。

    此則四四十六教門,又有十六觀門,合有三十二門,皆是能通之義,具如玄義所明。

    二、示門相者,三藏四門,謂阿毗昙是有門,成實論是空門,昆勒是亦有亦空門,車匿是非空非有門。

    一一廣明行法,判賢聖位,由門通理也。

    通教四門,謂如幻之有,如幻之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

    亦一一作行相,判賢聖位,由門通理也。

    别教四門,謂觀佛性如闇室、瓶、盆,即是有門;觀佛性如空,迦毗羅城空,即是無門;觀佛性如石中金,福人得寶,罪人見石,是亦有亦無門;觀佛性離二邊,即中道,非有非無門。

    一一作行相判位,由門通理也。

    圓教四門,名不異别,但一門即三門,三門即一門,不一不四,無曆别之殊,圓融不四之四。

    一一判不思議行位之相,亦由門通理也。

    三、明權實者,藏、通二教,若教若觀,共十六門,能通所通,并皆是權。

    别教教觀八門,能通是權,所通是實。

    圓教教觀八門,能通所通皆實也。

    四、明普不普者,凡夫、外道、見、愛等門,尚不能通出三界,何況普耶?藏、通二教,但通化城,亦複非普。

    别教漸通,亦非普義。

    唯圓教教觀實相法門,能遍十法界、千性相,三谛一時圓通,圓通中道,雙照二谛,故稱為普門也。

    一、通途明門竟。

    二、約十義解釋者,至理非數,赴緣利物,或作一二之名,或至無量,廣略宜然。

    今且處中,略明十義: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斷惑普;五、入法門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說法普;九、供養諸佛普;十、成就衆生普。

    上通塗普門,已約法竟。

    此十普門,皆約修行福德莊嚴。

    前五是自行,次三是化他,後二是結前兩意。

    自行中,前四是修因,第五是明果。

    修因又二:初二是願,三、四是行。

    總生起者,菩薩見一切苦惱衆生,起大慈悲,此心雖不即是菩提心,能發生菩提心。

    譬如地水,雖非種子,能令芽生。

    今因大悲起菩提心,亦複如是。

    次誓願者,若但慈悲,每多退堕,故雲魚子庵羅華。

    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成就少,以不定故,須起誓願,要期制持此心,令菩提堅固。

    次修行者,若但發願,于他未益,如無财力權謀,不能拔難。

    菩薩亦爾,須福德财、神通力、智慧謀,乃可化導,故須修行以填願,即方便道也。

    次斷惑者,無礙道也。

    次入法門者,解脫道也。

    此自行次第也。

    次神通等者,若欲化他,須示三輪:神通是身輪,方便是意輪,說法是口輪。

    先以定動,後以慧拔,此化他次第也。

    次供養諸佛,是結自行。

    随順修行,是名真法供養,諸供養中為最。

    故大經雲:汝随我語,即供養佛。

    禀教而行,是結自行也。

    成就衆生,是結化他。

    菩薩入諸法門,淨佛國土,皆為饒益一切衆生故也。

    解釋者,始從人天,乃至上地,皆有慈悲,此語乃通,不出衆生緣、法緣、無緣。

    若約次第三慈,則緣衆生時,衆生差别,假名不同,因果苦樂有異,尚不得入法緣慈,何得稱普?若法緣慈,則無人、無我、無衆生,從假以入空,尚不得諸假名,何況是普?若無緣慈者,不緣二十五有假名,不緣二乘涅槃之法,雖無所緣,而能雙照空假,約此起慈,名無緣慈,心通三谛,稱之為普也。

    若約一心圓妙三慈,則不然。

    且如衆生緣慈悲,若觀一法界衆生假名,可不名普。

    今觀十法界衆生假名,一一法界,各有十法界相性本末究竟等,十法界交互,即有百界千如,宛然具足在一念心。

    譬如人面,備休否相,庸人不知,相師善識。

    衆生一心,具足百界千如,性相亦複如是。

    凡夫颠倒,理具情迷,聖人覺識,如彼相師,知此千種性相,皆是因緣生法。

    若惡因緣生法,即是苦相性,乃至苦本末,既未解脫,故觀此苦而起大悲。

    若善因緣生法,即有樂相性,乃至樂本末既未證得,故觀此而起大慈。

    具如玄義廣釋一界相性等也。

    菩薩深觀十法界衆生,千種性相,具在一心,遠讨根源,照其性德之惡,性德之善,尚自泠然,何況不照修得善惡耶?如見雪山,亦有藥王,亦有毒草,以觀性德惡毒,恻怆憐憫,起大悲心,欲拔其苦,以觀性德善樂,愛念歡喜,起大慈心,欲與其樂。

    此十法界,收一切衆生,罄無不盡,緣此衆生假名,而修慈悲,豈非衆生緣慈悲普耶?問:地獄界重苦未拔,雲何與樂?答:衆生入地獄時,多起三念,菩薩乘機,即與樂因,故言與樂也。

    又菩薩能大悲代受苦,令其休息,餘九苦輕與樂義可解。

    次明法緣慈悲普者,觀十法界性相,一切善惡,悉皆虛空,十法界假名,假名皆空,十法界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皆空,十法界處所,處所皆空,無我無我所,皆不可得,如幻如化,無有真實,常寂滅相,終歸于空,衆生雲何強計為實,不覺不知,為苦為惱,不得無為寂滅之樂?今欲拔此苦而起大悲,欲與此樂而起大慈,故淨名雲:能為衆生說如此法,即真實慈也。

    若緣一法界法起慈悲者,可不名普,今緣十法界法,豈非普耶?三、無緣慈悲普者,若緣十法界性相等差别假名,此假則非假,十法界如幻如化,空則非空,非假故,不緣十法界相性,非空故,不緣十法界之真,既遮此二邊,無住無著,名為中道,亦無中可緣,畢竟清淨。

    如是觀時,雖不緣于空假,任運雙照二邊,起無緣慈悲,拔二死苦,與中道樂,如磁石吸鐵,無有教者,自然相應。

    無緣慈悲,吸三谛機,更無差忒,不須作念也。

    行者始于凡地,修此慈悲,即得入五品觀,行無緣慈悲,進入十信相似無緣慈悲,次入十住,方是分證無緣慈悲,乃至等覺鄰極慈悲,普熏衆生,不動而應,如明鏡現像,如磁石吸鐵。

    三谛具足,故名為普,通至中道,故稱為門也。

    弘誓者,弘名為廣,誓名為制,願名要求。

    制禦其心,廣求勝法,故名四弘誓願。

    弘誓本成慈悲,慈悲既緣苦樂,弘誓亦約四谛。

    若見苦谛,逼迫楚毒酸辛,緣此起誓,故言未度令度。

    若見集谛,颠倒迷惑系縛,緣此起誓,故言未解令解。

    行清淨道,能出生死,至安樂地,衆生不識,欲示衆生立于此道,故言未安令安。

    煩惱滅處,子果縛斷,名為涅槃,衆生未證,緣此起誓,故言未得涅槃令得。

    涅槃生死因難識,苦果易知,故先果後因。

    涅槃理妙,須方便善,故先因後果。

    如此四谛,不出一心,迷心起業,業即感果,欲識果源,果但由集。

    制心息業,則生死輪壞,煩惱調伏,名之為道。

    修行不懈,則苦忍明發,子果俱斷,名之為滅。

    雖有四别,終是一念,更非異法。

    四谛既爾,弘誓亦然。

    但凡夫厭下攀上,約此立誓,未達四谛,是不名普。

    藏通二教,惟見分段四谛,亦不名普。

    别教先約分段,次約變易,此亦非普。

    圓教菩薩,于一心中,遍知一切苦集滅道。

    遍知集者,凡夫見愛,即有作之集,二乘着空,即無作之集。

    故淨名雲:法名無染,若染于法,是名染法,非求法也。

    又雲:結習未盡,華則着身,即是變易之惑,全未除也。

    大經雲:汝諸比丘,于此大乘,未為正法除諸結使,即無作集也。

    乃至順道法愛生,亦是無作集也。

    遍知苦者,以有集故,即能招苦。

    有作集招分段苦,無作集招變易苦。

    故界内道谛,即是界外集谛;界内滅谛,即是界外苦谛也。

    遍知對治苦集之道滅者,人天五戒、十善、四禅、四定,不動不出,藏通四谛,十二因緣,通至有餘無餘二種涅槃。

    别教曆别,通至常住,不能于一道有無量道,不名普道。

    圓教中道,即是實相。

    普賢觀雲:大乘因者,諸法實相,修如此道,名為圓因,故稱普道。

    所得涅槃,即是究竟常住,一切煩惱,永無遺餘,譬如劫火,無有遺燼。

    普賢觀雲:大乘果者,諸法實相,證如此滅,名為圓果,故稱普滅。

    所觀四谛既周,緣谛起誓,何得不遍?故雲弘誓普也。

    修行者,次第五行非普,一心五行,乃名為普。

    具如玄義行妙中說。

    斷惑者,若從假入空,止斷四住,華猶着身,未為正法除諸結使,但離虛妄,未得一切解脫,故不名普。

    若從空入假,止除塵沙,不依根本而斷,亦不名普。

    若空假不二,正觀中道,根本既傾,枝條自去,如覆大地,草木悉碎,故名斷惑普也。

    入法門者,若二乘入一法門,不能入二,何況衆多?若修曆别之行,階差淺深,亦不名普。

    若入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譬如王來,必有營從,營從複有營從。

    王三昧亦如是,一谛三昧即三谛三昧,三谛三昧複各有無量法門而為眷屬,亦皆悉入王三昧中,故名入法門普也。

    神通者,羅漢見大千,初地見百界,二地見千界等,皆是限量之通,故不名普。

    何以故?緣境既狹,發通亦小。

    今圓教菩薩遍緣十法界,境發通遍見十法界而無限極,三乘尚不知其名,何況見其境界?眼見既爾,餘例可知。

    方便者,有進行方便,是道前自行方便;有起用方便,是道後化他方便。

    今正明道後方便也。

    若二乘及權位菩薩自行方便,止能入一法門,故起用、化他但能齊其所得,道前、道後俱非是普。

    今圓教菩薩以二谛為方便,收得一切方便,入中道已,雙照二谛,二谛神變遍十法界,而于中道無所損減,道前、道後皆名為普也。

    說法者,二乘及權位菩薩不能一時遍答衆聲,又殊方異俗不能令其俱解。

    今圓教人一時演法,随類得解,以一妙音遍滿十方,如修羅琴随人意出聲,故名說法普也。

    供養諸佛者有二:一、事,二、理。

    事供養者,如華嚴雲:不為但供養一佛故,乃至不為但供養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佛故,為欲遍供養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故,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安禅合掌,贊諸法王,以身、命、财一切供具周至十方,如普賢願王所說也。

    理供養者,圓智正觀之心名之為覺,覺即是佛,萬行功德熏修此智,即供養佛也,故雲供養諸佛普也。

    成就衆生者,譬如螢火,燈燭星月,為益蓋微,若日光照世,則一切卉木叢林,遍令生長,華果成就,外道如螢,二乘如燈燭,小菩薩如星,别教如月,今圓教菩薩,猶如日輪,又如大雲,一時等澍,四方俱下,三草二木,各得生長,故雲成就衆生普也。

    普門之義,何可窮盡,略舉十義,以示其端耳,但觀現前一念心性,法爾具足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正是無作四谛妙境,緣此妙境,而起慈悲,慈悲則普立弘誓願,弘誓則普依此修行,一行一切行,故修行普,依此斷惑,一斷一切斷,故斷惑普,依此入法門,一法門一切法門,故入法門普,依此而起神通,即是無記化化,故神通普,依此而起方便,遍逗十界,權實頓漸,種種機緣,故方便普,依此說法,一音遍報衆聲,故說法普,依此供養諸佛,三世諸佛,悉受其供,故供養普,依此成就衆生,法界群機,皆得四益,故成就普,一切衆生,心性無減,是理即普門,聞而生解,是名字即普門,圓伏五住,是觀行即普門,清淨六根,是相似即普門,開示悟入,是分證即普門,法界洞徹,窮源盡性,是究竟即普門也。

    釋品名竟。

    此品因昙摩羅谶法師,教河西王沮渠蒙遜,誦之除病,所以流通别行,良由觀音大士,與此方尤有緣故,智者大師,亦别說玄義及義疏,各有二卷,玄義亦作五重,謂人法等為名,已如前說,靈智合法身為體,感應為宗,慈悲利物為用,流通醍醐味為教相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