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七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境故境,亦非但由智故境,以境因智緣故,而有其境,非但由智故智,亦非但由境故智,以智因境緣故,而有其智,故名因緣,即諸法共生句也。
絕待境智者,非由境故境,非由智故境,非由境智因緣和合故境,名絕待境,非由智故智,非由境故智,非由智境因緣和合故智,名絕待智,即諸法無因生句也。
今當次第破之。
若境自是境者,不應為智所照,若智自是智者,不應得照于境。
今既境為智照,則境不自境,智能照境,則智不自智,雲何妄計為天然耶?若待智故境者,境從智生,境應名智,何得名境?如人隻應生人,不應生木石等。
又若境從智生,則無智時,亦應無境。
又若境從智生,則智複從何生?待境故智,亦如是破,雲何妄計為相待耶?若境因智緣故境者,為境中有境,故藉智緣?為境中無境,而藉智緣?為智中有境,而藉境因?為智中無境,而藉境因?若境中有境,則不須藉智方有;若智中有境,則不須藉境方有。
又設各有,而仍相藉,則一時應有二境。
若境中無境,則雖藉智,亦不應有;若智中無境,則雖藉境,亦不應有。
譬如一沙無油,雖合多沙,亦不出油;一盲不見,雖合多盲,亦不能見也。
智因境緣故,智亦如是破。
雲何妄計為因緣耶?若非由境故境等者,從因緣尚不可得,況無因緣而可名境?智亦如是,一往謂絕,理而窮之,不成絕待,以其謂有無因緣之境故,以其謂有無因緣之智故。
雲何妄計為絕待耶?此等并是心行理外,妄想推計,戲論分别,終無實義。
故中論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那得如前四種計執,随執一種,自謂是實,謂餘是妄,見愛生着,迷于四谛、八十八使,浩然無涯,方招苦果,流轉不息。
雖傍經論,引證文言,如蟲蝕木,偶爾成字,實不能解是字非字。
以不解故,從于境智而起見執,如服甘露,傷命早夭,故名理外境智,為龍樹之所破。
今不取此為境智,以釋觀世音也。
理内思議境智者,亦複作上四門。
然名字雖同,而觀智淳熟,不生執見,畢故不造。
新成方便道,發生暖頂,乃至一十六心,眼智明覺,豁然得悟,破諸見惑,與理相應。
譬如盲人,金錍抉膜,灼然不謬。
此之真觀,名之為智;所照之理,名之為境。
以發無漏,故稱理内境智。
雖見此理,終是作意入真,故名思議境智。
今明觀世音亦不從此境智因緣得名也。
二、不思議境智者,境智雖非自、他、共、無因等,而以四悉檀赴緣假名字說。
或說境自是境,智自是智,令他歡喜,生善滅惡入理;或說由智故境,由境故智;或說因緣境智;或說絕待境智,令得四益,亦複如是。
若無四悉檀益,諸佛如來不空說法。
雖作四說,無四性執,無執故,無見愛。
衆生聞者,如良馬見鞭影,即能破惑入道,故名為智。
此智所照,名之為境。
若以智照境,入空取證,成真谛理内思議境智,如前所說。
若不以空為證,知此境智但有名字,名為境智。
是字不在内、外、中間,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無所有故。
雖作四句明境智,實不分别四句境智;雖作四句聞境智,實不得四句境智;雖體達四句境智,實不作四句思量境智。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四句思惟圖度,故名不思議境智。
金光明雲:不思議智照不思議境。
此如玄義境妙智妙中廣說。
今言觀者,即是不思議智;言世音者,即是不思議境。
若從文便,宜先釋智,次釋境;若從義便,須先明世音境,次論觀智。
世者有三:一、五陰世間,二、衆生世間,三、國土世間。
既有實法,即有假人,假實正成,即有依報,故名三種世間也。
世是隔别之義,即十法界之世,亦是十種五陰、十種假名、十種依報,隔别不同,故名為世。
間是間差之義,三十種世差别,不相謬亂,故名為間。
言十法界者,各各有因,各各有果,故名為法。
各各有界畔分齊,故名為界。
今就一法界,複有十法,所謂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
十界即有百法,十界相互,即有千法。
如是千法,皆是因緣生法。
六道是惑因緣法,四聖是解因緣法。
故大經雲:無漏亦有因緣,因滅無明,則得熾然三菩提燈。
是諸因緣生法,當體即是三谛。
故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故明十種法界,三十種世間,即是所觀境也。
此境複為二,所謂自、他。
他者,謂衆生及佛;自者,即心而具。
如華嚴雲: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諸世間,莫不由心造。
又雲: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是故随舉一念心,即具三十世間三千性相;随舉一佛法,亦即具三十世間三千性相;随舉一衆生法,亦即具三十世間三千性相。
當知若自若他,一一無非三谛不思議妙境也。
音者,即十法界口業之機。
界既不同,音亦有異。
發音成聲,即備三業。
以此三業,而為機感也。
結此世音之境,即應為六:一、結十法界,是因緣境;二、結為四谛境;三、結為三谛境;四、結為二谛境;五、結為一實谛境;六、結為無谛境。
具如玄義廣明。
次明觀智者。
傍境明智,則有五番論觀。
若就因緣,論四種觀;若就四谛,亦四種觀;若就三谛,有二種觀;若就二谛,有七種觀;若就一實谛,唯一種觀。
若無谛,則無觀。
此亦具如玄義廣明。
今且約十界以明二種三谛:一、通,二、别。
通論者,十界皆是因緣生法,一一無不即空、即假、即中。
空是真谛,假是俗谛,中是中道第一義谛。
别論者,六凡界是因緣生法,二乘界是空,菩薩界是假,佛界是中。
境谛既有通、别二意,對境明觀,亦為二意:一、次第三觀,二、一心三觀。
次第者,如璎珞雲:從假入空,名二谛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
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觀。
此之三觀,即大品所明三智:一、一切智,二、道種智,三、一切種智。
通論則觀智但是一法異名,别論則因時名觀,果時名智也。
大經明十二因緣,有四種觀:謂下智、中智、上智、上上智。
析空為下,即藏教;體空為中,即通教;從空入假為上,即别教;中道正觀為上上,即圓教。
當知析體二觀,皆是一切智攝。
若以三智、四觀對五眼者,肉眼、天眼,照粗細事,皆是世智,悉為諸觀境本。
慧眼對空,觀一切智;法眼對假,觀道種智;佛眼對中,觀一切種智也。
中論偈因緣所生法句,為觀智之本,後三句如次對三智。
若對四教,則初一句即對藏教,後三句如次對通、别、圓。
所以對四教者,若無教即無觀,禀教修觀,得成于智,所以須明教也。
教必有主,主即是佛,或可一佛說四教,或可示四相明四佛。
既四教有四佛,即應有四補處菩薩,輔佛弘此四教。
若言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則生生尚不可說,何況生不生等?若言有因緣故,亦可得說,非但生生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亦可得說,以佛教門出生死苦,不得一向執無說也。
三藏教補處者,百劫種相好因,伏惑未斷,僅可對聲聞忍位,但以六度行成,誓願将滿,慈悲熏于衆生,亦能拔苦與樂,即是約因緣生法世智,觀于六道世間之音,名觀世音也。
通教補處者,觀真斷結,不住于空,從空出假,道觀雙流,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即是用體空一切智,觀于六道世間之音,名觀世音也。
别教補處者,十住斷見思惑,成一切智;十行、四教、四門觀假,斷塵沙惑,成道種智;十回向習中,觀伏無明,初地斷一分無明分,成一切種智;十地後心,無明将盡,灌頂受職,大慈大悲,普熏法界,随有機感,皆能與拔,即是用次第三智,觀于十法界世間之音,名觀世音也。
圓教補處者,從初發心,正觀中道,了知十界衆生三千性相,如鏡中像,如水中月,不在内,不在外,不可謂有,不可謂無,畢竟非實,而三谛之理,宛然具足,無前無後,在一心中,即一而論三,即三而論一,觀智既爾,谛理亦然,一谛即三谛,三谛即一谛,即于初心,具觀三谛,一切佛法,無緣慈悲,于一心中,具修萬行諸波羅蜜,入十信位,已能長别三界苦輪,四住先落,六根清淨,名為似解,進入十住初心,即破無明,開發實相,得如來一身無量身,湛然應一切,圓具三智,從勝受名,但名一切種智,圓具五眼,從勝受名,但名佛眼,故雲開佛知見。
初住功德,已不可盡,況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況等覺耶?若能如是解者,名為圓教人法。
約無作四谛,起無緣慈悲,修不二定慧,成真應二身,真遍法界藥珠,普應一切橫豎逗機,冥顯兩益,以無缺寶藏金剛般若,拔二種生死微細諸苦,以首楞嚴法界健相,與三點涅槃大自在樂,是名不思議一心三智,觀于不思議十法界一境三谛之音,名為觀世音也。
問:既觀衆生非有非無,雲何行于慈悲?答:若不明中道,則不識非權非實;若不識非權非實,則亦無權無實;若無權實,則無四番因果;若明中道,則權實雙照;若雙照權實,則有三種權四谛,世出世因果,亦有一實無作四谛,世出世因果,宛然具足,在于一念心中。
所以者何?以實相慧,覺了諸法非空非有,是名佛寶。
所覺法性之理,三谛具足,即是法寶。
如此覺慧,與理事和合,名為僧寶。
事和即有前三教賢聖僧,理和即有圓教四十二賢聖僧。
故大經以月光增減,喻智斷二德。
前十五日,喻智光漸增,即是智德;後十五日,喻邪光漸減,即是斷德。
月體本無偏圓,光相不無盈昃。
體無偏圓,以喻實相;光有盈昃,以喻智斷。
智光增者,即諸法不生,而般若生;斷光減者,即諸法不滅,而煩惱滅。
如是增減,日日有之;如是智斷,地地皆具。
若十五日,體圓光足,則月不更圓,光不更盛,此喻中道理極,菩提智滿,故雲不生,不生名大涅槃。
若三十日,體盡光滅,究竟無餘,此喻無明已遣,邪倒永除,無惑可斷,故雲不滅不滅,名大涅槃。
如此明僧寶智斷,皆約中道一實相法,一切因果,無所破失也。
若不明中道非空非假,但計斷常等,即破生滅四谛,世出世因果,破三藏教三寶。
若但說無常生滅,即破無生四谛,通教三寶。
若但說體法不生不滅真谛,即破無量四谛,别教三寶。
若但說次第顯于非空非有,亦破圓教無作四谛,一體三寶。
傳傳相望,前所破失者多,後所破失者少。
若得今圓教意,即一切無所破失也。
問:若圓修實相,則一法三谛,一心三觀,具足諸法。
亦應一教四诠,但明圓教即足,何用四教如前分别耶?答:若一教圓诠,一切諸法,赴利根人。
若四教差别,逗鈍根人。
苟不假漸次分别,則圓頓何由可解?用别顯圓,所以先明四教。
例如欲顯一心三觀,先明次第三觀也。
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
若有衆生不信受者,當于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
餘法即前三教,既入佛慧,方便自息。
故雲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故知但一圓頓之教,一切種智中道正觀,唯此為實觀世音,餘皆方便說也。
本迹者,千手眼大悲經雲: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于過去無量劫前,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來。
大悲願力,安樂衆生,現作菩薩。
又觀音三昧經雲:先已成佛,号正法明如來。
釋迦為彼佛,作苦行弟子。
悲華經雲:過去寶藏佛時,轉輪王第一太子,三月供佛及比丘僧,發菩提心。
若有衆生,受三塗等一切苦惱,若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無上菩提。
寶藏佛言:汝觀一切衆生,欲斷衆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
大佛頂首楞嚴經雲:我念往昔,無量無數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觀世音。
我于彼佛,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乃至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得成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彼佛歎我善得圓通法門,于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号。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觀世音得大勢二菩薩受記經雲:次阿彌陀,後當成正覺,名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如此本迹,難可測知也。
觀心釋者,觀心因緣所生,是三藏觀世音。
觀心即空,是通教觀世音。
觀心即假,是别教觀世音。
觀心即中,是圓教觀世音。
又隻此現前一念介爾之心,縱令昏迷倒惑,而能緣之見分,當體無非一心三觀。
所緣之相分,當體無非一境
絕待境智者,非由境故境,非由智故境,非由境智因緣和合故境,名絕待境,非由智故智,非由境故智,非由智境因緣和合故智,名絕待智,即諸法無因生句也。
今當次第破之。
若境自是境者,不應為智所照,若智自是智者,不應得照于境。
今既境為智照,則境不自境,智能照境,則智不自智,雲何妄計為天然耶?若待智故境者,境從智生,境應名智,何得名境?如人隻應生人,不應生木石等。
又若境從智生,則無智時,亦應無境。
又若境從智生,則智複從何生?待境故智,亦如是破,雲何妄計為相待耶?若境因智緣故境者,為境中有境,故藉智緣?為境中無境,而藉智緣?為智中有境,而藉境因?為智中無境,而藉境因?若境中有境,則不須藉智方有;若智中有境,則不須藉境方有。
又設各有,而仍相藉,則一時應有二境。
若境中無境,則雖藉智,亦不應有;若智中無境,則雖藉境,亦不應有。
譬如一沙無油,雖合多沙,亦不出油;一盲不見,雖合多盲,亦不能見也。
智因境緣故,智亦如是破。
雲何妄計為因緣耶?若非由境故境等者,從因緣尚不可得,況無因緣而可名境?智亦如是,一往謂絕,理而窮之,不成絕待,以其謂有無因緣之境故,以其謂有無因緣之智故。
雲何妄計為絕待耶?此等并是心行理外,妄想推計,戲論分别,終無實義。
故中論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那得如前四種計執,随執一種,自謂是實,謂餘是妄,見愛生着,迷于四谛、八十八使,浩然無涯,方招苦果,流轉不息。
雖傍經論,引證文言,如蟲蝕木,偶爾成字,實不能解是字非字。
以不解故,從于境智而起見執,如服甘露,傷命早夭,故名理外境智,為龍樹之所破。
今不取此為境智,以釋觀世音也。
理内思議境智者,亦複作上四門。
然名字雖同,而觀智淳熟,不生執見,畢故不造。
新成方便道,發生暖頂,乃至一十六心,眼智明覺,豁然得悟,破諸見惑,與理相應。
譬如盲人,金錍抉膜,灼然不謬。
此之真觀,名之為智;所照之理,名之為境。
以發無漏,故稱理内境智。
雖見此理,終是作意入真,故名思議境智。
今明觀世音亦不從此境智因緣得名也。
二、不思議境智者,境智雖非自、他、共、無因等,而以四悉檀赴緣假名字說。
或說境自是境,智自是智,令他歡喜,生善滅惡入理;或說由智故境,由境故智;或說因緣境智;或說絕待境智,令得四益,亦複如是。
若無四悉檀益,諸佛如來不空說法。
雖作四說,無四性執,無執故,無見愛。
衆生聞者,如良馬見鞭影,即能破惑入道,故名為智。
此智所照,名之為境。
若以智照境,入空取證,成真谛理内思議境智,如前所說。
若不以空為證,知此境智但有名字,名為境智。
是字不在内、外、中間,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無所有故。
雖作四句明境智,實不分别四句境智;雖作四句聞境智,實不得四句境智;雖體達四句境智,實不作四句思量境智。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四句思惟圖度,故名不思議境智。
金光明雲:不思議智照不思議境。
此如玄義境妙智妙中廣說。
今言觀者,即是不思議智;言世音者,即是不思議境。
若從文便,宜先釋智,次釋境;若從義便,須先明世音境,次論觀智。
世者有三:一、五陰世間,二、衆生世間,三、國土世間。
既有實法,即有假人,假實正成,即有依報,故名三種世間也。
世是隔别之義,即十法界之世,亦是十種五陰、十種假名、十種依報,隔别不同,故名為世。
間是間差之義,三十種世差别,不相謬亂,故名為間。
言十法界者,各各有因,各各有果,故名為法。
各各有界畔分齊,故名為界。
今就一法界,複有十法,所謂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
十界即有百法,十界相互,即有千法。
如是千法,皆是因緣生法。
六道是惑因緣法,四聖是解因緣法。
故大經雲:無漏亦有因緣,因滅無明,則得熾然三菩提燈。
是諸因緣生法,當體即是三谛。
故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故明十種法界,三十種世間,即是所觀境也。
此境複為二,所謂自、他。
他者,謂衆生及佛;自者,即心而具。
如華嚴雲: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諸世間,莫不由心造。
又雲: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是故随舉一念心,即具三十世間三千性相;随舉一佛法,亦即具三十世間三千性相;随舉一衆生法,亦即具三十世間三千性相。
當知若自若他,一一無非三谛不思議妙境也。
音者,即十法界口業之機。
界既不同,音亦有異。
發音成聲,即備三業。
以此三業,而為機感也。
結此世音之境,即應為六:一、結十法界,是因緣境;二、結為四谛境;三、結為三谛境;四、結為二谛境;五、結為一實谛境;六、結為無谛境。
具如玄義廣明。
次明觀智者。
傍境明智,則有五番論觀。
若就因緣,論四種觀;若就四谛,亦四種觀;若就三谛,有二種觀;若就二谛,有七種觀;若就一實谛,唯一種觀。
若無谛,則無觀。
此亦具如玄義廣明。
今且約十界以明二種三谛:一、通,二、别。
通論者,十界皆是因緣生法,一一無不即空、即假、即中。
空是真谛,假是俗谛,中是中道第一義谛。
别論者,六凡界是因緣生法,二乘界是空,菩薩界是假,佛界是中。
境谛既有通、别二意,對境明觀,亦為二意:一、次第三觀,二、一心三觀。
次第者,如璎珞雲:從假入空,名二谛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
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觀。
此之三觀,即大品所明三智:一、一切智,二、道種智,三、一切種智。
通論則觀智但是一法異名,别論則因時名觀,果時名智也。
大經明十二因緣,有四種觀:謂下智、中智、上智、上上智。
析空為下,即藏教;體空為中,即通教;從空入假為上,即别教;中道正觀為上上,即圓教。
當知析體二觀,皆是一切智攝。
若以三智、四觀對五眼者,肉眼、天眼,照粗細事,皆是世智,悉為諸觀境本。
慧眼對空,觀一切智;法眼對假,觀道種智;佛眼對中,觀一切種智也。
中論偈因緣所生法句,為觀智之本,後三句如次對三智。
若對四教,則初一句即對藏教,後三句如次對通、别、圓。
所以對四教者,若無教即無觀,禀教修觀,得成于智,所以須明教也。
教必有主,主即是佛,或可一佛說四教,或可示四相明四佛。
既四教有四佛,即應有四補處菩薩,輔佛弘此四教。
若言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則生生尚不可說,何況生不生等?若言有因緣故,亦可得說,非但生生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亦可得說,以佛教門出生死苦,不得一向執無說也。
三藏教補處者,百劫種相好因,伏惑未斷,僅可對聲聞忍位,但以六度行成,誓願将滿,慈悲熏于衆生,亦能拔苦與樂,即是約因緣生法世智,觀于六道世間之音,名觀世音也。
通教補處者,觀真斷結,不住于空,從空出假,道觀雙流,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即是用體空一切智,觀于六道世間之音,名觀世音也。
别教補處者,十住斷見思惑,成一切智;十行、四教、四門觀假,斷塵沙惑,成道種智;十回向習中,觀伏無明,初地斷一分無明分,成一切種智;十地後心,無明将盡,灌頂受職,大慈大悲,普熏法界,随有機感,皆能與拔,即是用次第三智,觀于十法界世間之音,名觀世音也。
圓教補處者,從初發心,正觀中道,了知十界衆生三千性相,如鏡中像,如水中月,不在内,不在外,不可謂有,不可謂無,畢竟非實,而三谛之理,宛然具足,無前無後,在一心中,即一而論三,即三而論一,觀智既爾,谛理亦然,一谛即三谛,三谛即一谛,即于初心,具觀三谛,一切佛法,無緣慈悲,于一心中,具修萬行諸波羅蜜,入十信位,已能長别三界苦輪,四住先落,六根清淨,名為似解,進入十住初心,即破無明,開發實相,得如來一身無量身,湛然應一切,圓具三智,從勝受名,但名一切種智,圓具五眼,從勝受名,但名佛眼,故雲開佛知見。
初住功德,已不可盡,況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況等覺耶?若能如是解者,名為圓教人法。
約無作四谛,起無緣慈悲,修不二定慧,成真應二身,真遍法界藥珠,普應一切橫豎逗機,冥顯兩益,以無缺寶藏金剛般若,拔二種生死微細諸苦,以首楞嚴法界健相,與三點涅槃大自在樂,是名不思議一心三智,觀于不思議十法界一境三谛之音,名為觀世音也。
問:既觀衆生非有非無,雲何行于慈悲?答:若不明中道,則不識非權非實;若不識非權非實,則亦無權無實;若無權實,則無四番因果;若明中道,則權實雙照;若雙照權實,則有三種權四谛,世出世因果,亦有一實無作四谛,世出世因果,宛然具足,在于一念心中。
所以者何?以實相慧,覺了諸法非空非有,是名佛寶。
所覺法性之理,三谛具足,即是法寶。
如此覺慧,與理事和合,名為僧寶。
事和即有前三教賢聖僧,理和即有圓教四十二賢聖僧。
故大經以月光增減,喻智斷二德。
前十五日,喻智光漸增,即是智德;後十五日,喻邪光漸減,即是斷德。
月體本無偏圓,光相不無盈昃。
體無偏圓,以喻實相;光有盈昃,以喻智斷。
智光增者,即諸法不生,而般若生;斷光減者,即諸法不滅,而煩惱滅。
如是增減,日日有之;如是智斷,地地皆具。
若十五日,體圓光足,則月不更圓,光不更盛,此喻中道理極,菩提智滿,故雲不生,不生名大涅槃。
若三十日,體盡光滅,究竟無餘,此喻無明已遣,邪倒永除,無惑可斷,故雲不滅不滅,名大涅槃。
如此明僧寶智斷,皆約中道一實相法,一切因果,無所破失也。
若不明中道非空非假,但計斷常等,即破生滅四谛,世出世因果,破三藏教三寶。
若但說無常生滅,即破無生四谛,通教三寶。
若但說體法不生不滅真谛,即破無量四谛,别教三寶。
若但說次第顯于非空非有,亦破圓教無作四谛,一體三寶。
傳傳相望,前所破失者多,後所破失者少。
若得今圓教意,即一切無所破失也。
問:若圓修實相,則一法三谛,一心三觀,具足諸法。
亦應一教四诠,但明圓教即足,何用四教如前分别耶?答:若一教圓诠,一切諸法,赴利根人。
若四教差别,逗鈍根人。
苟不假漸次分别,則圓頓何由可解?用别顯圓,所以先明四教。
例如欲顯一心三觀,先明次第三觀也。
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
若有衆生不信受者,當于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
餘法即前三教,既入佛慧,方便自息。
故雲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故知但一圓頓之教,一切種智中道正觀,唯此為實觀世音,餘皆方便說也。
本迹者,千手眼大悲經雲: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于過去無量劫前,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來。
大悲願力,安樂衆生,現作菩薩。
又觀音三昧經雲:先已成佛,号正法明如來。
釋迦為彼佛,作苦行弟子。
悲華經雲:過去寶藏佛時,轉輪王第一太子,三月供佛及比丘僧,發菩提心。
若有衆生,受三塗等一切苦惱,若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無上菩提。
寶藏佛言:汝觀一切衆生,欲斷衆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
大佛頂首楞嚴經雲:我念往昔,無量無數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觀世音。
我于彼佛,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乃至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得成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彼佛歎我善得圓通法門,于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号。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觀世音得大勢二菩薩受記經雲:次阿彌陀,後當成正覺,名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如此本迹,難可測知也。
觀心釋者,觀心因緣所生,是三藏觀世音。
觀心即空,是通教觀世音。
觀心即假,是别教觀世音。
觀心即中,是圓教觀世音。
又隻此現前一念介爾之心,縱令昏迷倒惑,而能緣之見分,當體無非一心三觀。
所緣之相分,當體無非一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