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七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三昧及陀羅尼,體一而用異。
寂用名三昧,持用名陀羅尼。
又色身變現名三昧,音聲辨說名陀羅尼,隻是圓定、圓慧耳。
既能現身,必能說法,謂無次第亦可。
據藥王品中,先得三昧,焚身供佛,乃得總持,謂有深淺亦可。
今約二土言之,俱來菩薩是淨土人,福勝于智,故但得三昧;此界菩薩是穢土人,忍智力強,故兼得總持。
△五、還歸本國 爾時,妙音菩薩摩诃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已,還歸本土。
所經諸國,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億種種伎樂。
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至淨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衆生,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佛塔,禮拜供養。
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六聞品進道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得無生忍,開佛知見也。
得法華三昧,增道損生也。
華德正是當機,故得益倍深。
天子先已根淨,今悟圓因,故知正說流通,節節皆有,種熟脫益,功用不殊也。
釋妙音品竟。
△次釋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觀者,能觀之智,即一心三智也。
世音者,所觀之境,即十法界機也。
境智雙舉,感應合标,故名為觀世音菩薩,義如前釋。
普者,遍也。
門者,能通義也。
用一實相,開十普門,無所障閡,故稱普門。
釋此為二:初通,次别。
通釋又四:初列名,二次第,三解釋,四料簡。
初列名者,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應,五藥珠,六冥顯,七權實,八本迹,九緣了,十智斷也。
二次第者,又有兩意:一約觀明次第,二約教明次第。
約觀者,欲明觀行,必有其人,人必秉法,故最居初。
次慈悲者,良由觀音之人,觀于實相普門之法,達于非人非法實相之理,了知一切衆生,亦複如是。
故華嚴雲: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此理圓足,無有缺減,雲何衆生,理具情迷,颠倒苦惱,既觀是已,即起慈悲誓願,拔苦與樂也。
次福慧者,初人法相成,此據其信,次慈悲與拔,此明其願,欲滿此願,必須修行,修行不出福慧,慧即般若,福即五度,互相資導,以行順願,事理圓足,則能與拔也。
次真應者,福慧具足,契于法性,法性即實相,名為法身,法身既顯,從真起應也。
次藥珠者,證得真應,俱能益物,破三惑病,如藥樹王,雨三谛寶,如如意珠王也。
次冥顯者,衆生機感,二身應之,或冥或顯,得益不同也。
次權實者,得益不同,皆由二智之力,不失其宜也。
次本迹者,雖巧用二智,利益一切,而優降不同,良由本迹。
或本迹俱高,或本高迹下,則二智必優。
若本下迹高,或本迹俱下,則二智必降也。
次緣了者,上明行人發心修行,從因克果,化他利物,深淺不同。
從人法至真應,是自行次第。
從藥珠至本迹,是化他次第。
皆是順論,未是卻讨根本。
今原其性德種子,若是觀智之人,悲心誓願,智慧莊嚴,顯出真身,皆是了因為種子。
若是普門之法,慈心誓願,福德莊嚴,顯出應身,皆是緣因為種子也。
次智斷者,既卻讨其根源,乃順論其究竟。
始則起自了因,終則菩提大智。
始則起自緣因,終則涅槃斷德也。
二約教明次第者,又有通别。
通者,五時四教,各可論十,随法義立,不可深窮。
且如三藏十,雙攬五陰,名為人。
谛緣度,名為法。
聲聞法緣,菩薩生緣,名為慈悲。
聲聞三學,菩薩六度,名為福慧。
五分法身為真,作意神通為應,治四住病為藥,雨三乘寶為珠,見聞獲益為顯,不見不聞為冥,稱真為實,随情為權,自證為本,示現為迹,一句一偈為了,三業微善為緣,盡無生智為智,有餘無餘為斷。
聲聞漸證,菩薩頓成。
三藏尚備,通别可知,不暇廣述也。
别者,曆五味以明多少不同,如乳味頓教,教名大方廣佛華嚴。
大方廣是法,佛即是人。
此人秉法,必具慈悲。
因華即是福慧二嚴,嚴于果德,即是真應。
既能利物,必辨藥珠。
物得其益,必有冥顯。
而權實、本迹、緣了、智斷,通論則有,别論則無,何以故,佛一期化物,明于頓漸,今華嚴頓說,漸教未彰,故不明四意也。
小隔于大,如聾如啞,覆于此權,未顯其實,故無權實,未發王宮生身之迹,未發寂場法身之迹,未顯久遠久遠久成之本,故無本迹,不言小乘本有性德緣了之因,當克智斷本具之果,故無後二意也。
次酪味三藏教,但明人法慈悲福慧三義,無真應等七義,何以故,灰身滅智,那得從真起應,既無真應,将何益物,又縱約真谛通論有十,而菩薩三祇伏惑,亦不得論真應等也。
次生酥方等教,對小明大,得有中道大乘人法,乃至冥顯兩益,然猶帶方便,調熟衆生,故不得說權實等四意也。
次熟酥般若教,雖已會小乘之法,皆摩诃衍,猶未會小乘之人,亦帶方便,故亦止有六義,未明權實等四意也。
今醍醐法華教,則會小乘之人,汝實我子,我實汝父,汝等所行,是菩薩道,開權顯實,開迹顯本,了義決定,不相疑難,得明中道人法,乃至本迹八意,三世諸佛,調熟衆生,大事因緣,究竟圓滿,備在此經,故二萬燈明,但說法華,即便息化,迦葉如來,亦複如是,若涅槃教,則為鈍根弟子,于法華經,未能悟入,所以卻讨源由,廣說緣了,明三佛性性德,了因種子修得,即成三般若智德,菩提性德,緣因種子修得,即成三解脫斷德,涅槃性德,非緣非了,即是正因,修得成就,則是不縱不橫三點法身。
故知涅槃所明,卻說八法之始,終成智斷,十義具足。
既曆五味以論十法次第,約四教則可解也。
又華嚴六意,于利人成醍醐,于鈍人成乳。
三藏三意,于利人密去,亦成醍醐,于鈍人成酪。
方等六意,于利人成醍醐,于鈍人成生酥。
般若六意,于利人成醍醐,于鈍人成熟酥。
若法華八意,于鈍人亦成醍醐也。
二、次第竟。
三、解釋者。
初、釋人法。
人即假名衆生,法即五陰實法。
法是能成,人是所成。
此之人法,通于凡聖。
若色、受、想、行、識,是世間法,攬此成生死凡人。
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出世法,攬此成出世聖人。
故大論雲:衆生無上者,佛是;法無上者,涅槃是。
然雖通凡聖,不無差别。
上、中、下惡,即成三塗之人法;上、中、下善,即成三善道之人法,故有六趣階差。
若更細論百千萬品出世人法,亦複不同。
若三藏有門,觀衆生、我、人,如龜毛兔角,畢竟不可得,但有五陰之法,乃是人空法不空。
谛觀此法無常生滅,能伏見愛,發生暖、頂等位善有漏五陰,即攬此方便之法,成似道賢人。
若發真無漏戒、定、慧等,即攬此無漏之法,成四果聖人。
若不聞法華實教,任運餘依滅已,灰身泯智,自謂入于無餘涅槃,人法都寂。
其實生在界外方便有餘土中,攬彼法性色、受、想、行、識之法,成彼土假名之人。
空門觀五陰和合,假名為人,三假浮虛,會入空平,發生暖頂等,例如前說。
餘二門亦如是。
若摩诃衍中明人法者,亦不言人空法不空,亦不言攬實法體,成假人用。
但觀陰界入法,及假名人,性本自空,非滅故空。
故大品雲:色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始從初心,終于後心,常觀人法俱空。
此複為三:一者但觀二空,發生似解,即攬如幻善有漏法,成性地如幻之人。
次發真解,斷見思惑,即攬如幻無漏戒等,成見地等如幻之人。
而根鈍故,但見于空,不見不空,還與三藏同其灰斷,不覺生在方便有餘土中,攬彼土法,成彼土人。
若根利者,既發真已,不但見空,兼見不空,了知人法二性,不可斷滅,則接入别圓也。
二者了知生死人法,出世人法,名為二邊,而實相法性,非人非法,非世出世,其體常住。
為欲證此實相體故,先觀生死人法本空,斷見思惑,即攬方便五陰,成十住假名之人。
次觀出世人法本空,不住出世無漏道中,斷塵沙惑,即攬方便五陰,成十行假名之人。
次觀二邊人法皆空,不住二邊,伏無明惑,即攬方便五陰,成十回向假名之人。
次發中道真明,破無明惑,即攬實報土常住五陰之法,成十地菩薩常住假名之人也。
三者了知生死人法,出世人法,一一無非真如實相。
故大論雲:菩薩常觀涅槃行道。
以觀人空,即是了因種子。
故論雲:衆生無上者佛是,佛者即覺,覺是智慧,既覺人空,亦覺法空。
故知觀人空,是了因種也。
以觀法空,即是緣因種子。
故論雲:法無上者,涅槃是。
是以生死陰斷,涅槃陰興。
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大經雲:因滅是色,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大品雲:菩薩行般若時,得無等等色,得無等等受想行識。
當知涅槃,是無上法。
攬此法,成無上衆生,号之為佛。
故知觀法空,是緣因種也。
以觀人法空,即識三種佛性。
故大經雲:衆生佛性,不即六法,不離六法。
不即者,明正因佛性,非陰非我。
非陰故非法,非我故非人,非人故非了,非法故非緣。
故言不即六法也。
不離六法者,不離衆生空,而有了因。
不離五陰空,而有緣因。
故言不離六法也。
佛從初發心,觀人法空,修三佛性,曆六即位,成六即人法。
今觀世音普門,未是究竟之人法,即是分證之人法。
前一番問答,是分釋無上之人,稱觀世音。
後一番問答,是分釋攬無上之法,故稱普門。
當知人法因緣,故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
二釋慈悲。
悲名愍傷,慈名愛念。
愍故拔苦,念故與樂。
然但起慈悲,心不牢固。
須發弘誓,加持使堅。
譬如工匠,造物節廨,雖複相應,若無膠漆,則有零落。
誓願如膠,要心不退。
悲心愍傷,拔于世間苦果集因,興兩誓願。
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慈心愛念,欲與出世道因滅果之樂,興兩誓願。
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但前明人法凡聖不同,今辨慈悲大小亦異。
若三藏事六度行人,觀分段生死八苦,誓度無邊衆生;觀見思颠倒結業,誓斷無盡煩惱;觀此因果無常生滅,念念流動而修對治,誓學無量法門;觀于真谛無為之理,誓成無上佛道。
如此慈悲,即緣有作四谛所起也。
若通教行人,觀生死八苦如幻如化,衆生颠倒謂為真實,即起誓願度如幻衆;貪恚癡等如幻如化,衆生颠倒為之受惱,即起誓願斷如幻惑;觀即色是空,以如幻故,乃至即識是空,即貪瞋癡等是空,以如幻故,非滅故空,性本自空,空亦不可得,而衆生不能了知即空,即起誓願學如幻法門;又觀涅槃,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如幻化,而衆生謂有佛道可求,計着佛想,即起誓願成如幻覺,覺如幻衆。
如此慈悲,是緣無生四谛所起也。
若别教行人,觀于因緣生法假名無量,十界森羅應須分别導利衆生,那得沉空取證?觀此苦果非止一種,分段變易皆名為苦,即起誓願度九界生;無量之苦由無量集,所謂二惑五住浩若塵沙,即起誓願度九界集;集既無量,治亦無量,所謂三止三觀法門,即起誓願遍學遍行;治既無量,滅亦無量,所謂四種涅槃、六種無為,即起誓願令他同證。
如此慈悲,是緣無量四谛所起也。
若圓教行人,觀一切法實相真如,圓融法界,非違非順,非明非闇。
而無明闇故則違,違之則有苦集因果。
智慧明故則順,順之則有道滅因果。
緣此違順因果,而起弘誓。
譬如磁石,不作心想,任運吸鐵。
慈悲亦爾,不作衆生及以法想,任運拔苦與樂,故名無緣大慈大悲。
菩薩從初發心,修此無緣慈悲,曆六即位,鄰于究竟。
今前一番問答,明大悲拔苦,一心稱名,即得解脫。
後一番問答,明大慈與樂,現身說法,皆令得度。
當知以大慈大悲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
三釋福慧,亦名定慧。
寂照妙智,無幽不朗,如明鏡高堂。
福德禅定,純厚資發,如明燈淨油。
亦稱目足,目足兩備,入清涼池,池即涅槃。
涅槃稱為二種莊嚴,莊嚴法身。
釋此定慧,亦有多種。
三藏以無常觀理為慧,以觀練熏修種種事禅為福,以定資慧,發真無漏,所證天然真理,名為法身。
通教但以體法異于析法,餘悉同于三藏。
别教則以緣修智慧,與諸禅定,助開中道法身。
圓教則以實相觀智為慧,實相寂定為福,共顯非定非慧之理,名為實相法
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三昧及陀羅尼,體一而用異。
寂用名三昧,持用名陀羅尼。
又色身變現名三昧,音聲辨說名陀羅尼,隻是圓定、圓慧耳。
既能現身,必能說法,謂無次第亦可。
據藥王品中,先得三昧,焚身供佛,乃得總持,謂有深淺亦可。
今約二土言之,俱來菩薩是淨土人,福勝于智,故但得三昧;此界菩薩是穢土人,忍智力強,故兼得總持。
△五、還歸本國 爾時,妙音菩薩摩诃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已,還歸本土。
所經諸國,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億種種伎樂。
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至淨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衆生,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佛塔,禮拜供養。
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六聞品進道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得無生忍,開佛知見也。
得法華三昧,增道損生也。
華德正是當機,故得益倍深。
天子先已根淨,今悟圓因,故知正說流通,節節皆有,種熟脫益,功用不殊也。
釋妙音品竟。
△次釋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觀者,能觀之智,即一心三智也。
世音者,所觀之境,即十法界機也。
境智雙舉,感應合标,故名為觀世音菩薩,義如前釋。
普者,遍也。
門者,能通義也。
用一實相,開十普門,無所障閡,故稱普門。
釋此為二:初通,次别。
通釋又四:初列名,二次第,三解釋,四料簡。
初列名者,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應,五藥珠,六冥顯,七權實,八本迹,九緣了,十智斷也。
二次第者,又有兩意:一約觀明次第,二約教明次第。
約觀者,欲明觀行,必有其人,人必秉法,故最居初。
次慈悲者,良由觀音之人,觀于實相普門之法,達于非人非法實相之理,了知一切衆生,亦複如是。
故華嚴雲: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此理圓足,無有缺減,雲何衆生,理具情迷,颠倒苦惱,既觀是已,即起慈悲誓願,拔苦與樂也。
次福慧者,初人法相成,此據其信,次慈悲與拔,此明其願,欲滿此願,必須修行,修行不出福慧,慧即般若,福即五度,互相資導,以行順願,事理圓足,則能與拔也。
次真應者,福慧具足,契于法性,法性即實相,名為法身,法身既顯,從真起應也。
次藥珠者,證得真應,俱能益物,破三惑病,如藥樹王,雨三谛寶,如如意珠王也。
次冥顯者,衆生機感,二身應之,或冥或顯,得益不同也。
次權實者,得益不同,皆由二智之力,不失其宜也。
次本迹者,雖巧用二智,利益一切,而優降不同,良由本迹。
或本迹俱高,或本高迹下,則二智必優。
若本下迹高,或本迹俱下,則二智必降也。
次緣了者,上明行人發心修行,從因克果,化他利物,深淺不同。
從人法至真應,是自行次第。
從藥珠至本迹,是化他次第。
皆是順論,未是卻讨根本。
今原其性德種子,若是觀智之人,悲心誓願,智慧莊嚴,顯出真身,皆是了因為種子。
若是普門之法,慈心誓願,福德莊嚴,顯出應身,皆是緣因為種子也。
次智斷者,既卻讨其根源,乃順論其究竟。
始則起自了因,終則菩提大智。
始則起自緣因,終則涅槃斷德也。
二約教明次第者,又有通别。
通者,五時四教,各可論十,随法義立,不可深窮。
且如三藏十,雙攬五陰,名為人。
谛緣度,名為法。
聲聞法緣,菩薩生緣,名為慈悲。
聲聞三學,菩薩六度,名為福慧。
五分法身為真,作意神通為應,治四住病為藥,雨三乘寶為珠,見聞獲益為顯,不見不聞為冥,稱真為實,随情為權,自證為本,示現為迹,一句一偈為了,三業微善為緣,盡無生智為智,有餘無餘為斷。
聲聞漸證,菩薩頓成。
三藏尚備,通别可知,不暇廣述也。
别者,曆五味以明多少不同,如乳味頓教,教名大方廣佛華嚴。
大方廣是法,佛即是人。
此人秉法,必具慈悲。
因華即是福慧二嚴,嚴于果德,即是真應。
既能利物,必辨藥珠。
物得其益,必有冥顯。
而權實、本迹、緣了、智斷,通論則有,别論則無,何以故,佛一期化物,明于頓漸,今華嚴頓說,漸教未彰,故不明四意也。
小隔于大,如聾如啞,覆于此權,未顯其實,故無權實,未發王宮生身之迹,未發寂場法身之迹,未顯久遠久遠久成之本,故無本迹,不言小乘本有性德緣了之因,當克智斷本具之果,故無後二意也。
次酪味三藏教,但明人法慈悲福慧三義,無真應等七義,何以故,灰身滅智,那得從真起應,既無真應,将何益物,又縱約真谛通論有十,而菩薩三祇伏惑,亦不得論真應等也。
次生酥方等教,對小明大,得有中道大乘人法,乃至冥顯兩益,然猶帶方便,調熟衆生,故不得說權實等四意也。
次熟酥般若教,雖已會小乘之法,皆摩诃衍,猶未會小乘之人,亦帶方便,故亦止有六義,未明權實等四意也。
今醍醐法華教,則會小乘之人,汝實我子,我實汝父,汝等所行,是菩薩道,開權顯實,開迹顯本,了義決定,不相疑難,得明中道人法,乃至本迹八意,三世諸佛,調熟衆生,大事因緣,究竟圓滿,備在此經,故二萬燈明,但說法華,即便息化,迦葉如來,亦複如是,若涅槃教,則為鈍根弟子,于法華經,未能悟入,所以卻讨源由,廣說緣了,明三佛性性德,了因種子修得,即成三般若智德,菩提性德,緣因種子修得,即成三解脫斷德,涅槃性德,非緣非了,即是正因,修得成就,則是不縱不橫三點法身。
故知涅槃所明,卻說八法之始,終成智斷,十義具足。
既曆五味以論十法次第,約四教則可解也。
又華嚴六意,于利人成醍醐,于鈍人成乳。
三藏三意,于利人密去,亦成醍醐,于鈍人成酪。
方等六意,于利人成醍醐,于鈍人成生酥。
般若六意,于利人成醍醐,于鈍人成熟酥。
若法華八意,于鈍人亦成醍醐也。
二、次第竟。
三、解釋者。
初、釋人法。
人即假名衆生,法即五陰實法。
法是能成,人是所成。
此之人法,通于凡聖。
若色、受、想、行、識,是世間法,攬此成生死凡人。
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出世法,攬此成出世聖人。
故大論雲:衆生無上者,佛是;法無上者,涅槃是。
然雖通凡聖,不無差别。
上、中、下惡,即成三塗之人法;上、中、下善,即成三善道之人法,故有六趣階差。
若更細論百千萬品出世人法,亦複不同。
若三藏有門,觀衆生、我、人,如龜毛兔角,畢竟不可得,但有五陰之法,乃是人空法不空。
谛觀此法無常生滅,能伏見愛,發生暖、頂等位善有漏五陰,即攬此方便之法,成似道賢人。
若發真無漏戒、定、慧等,即攬此無漏之法,成四果聖人。
若不聞法華實教,任運餘依滅已,灰身泯智,自謂入于無餘涅槃,人法都寂。
其實生在界外方便有餘土中,攬彼法性色、受、想、行、識之法,成彼土假名之人。
空門觀五陰和合,假名為人,三假浮虛,會入空平,發生暖頂等,例如前說。
餘二門亦如是。
若摩诃衍中明人法者,亦不言人空法不空,亦不言攬實法體,成假人用。
但觀陰界入法,及假名人,性本自空,非滅故空。
故大品雲:色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始從初心,終于後心,常觀人法俱空。
此複為三:一者但觀二空,發生似解,即攬如幻善有漏法,成性地如幻之人。
次發真解,斷見思惑,即攬如幻無漏戒等,成見地等如幻之人。
而根鈍故,但見于空,不見不空,還與三藏同其灰斷,不覺生在方便有餘土中,攬彼土法,成彼土人。
若根利者,既發真已,不但見空,兼見不空,了知人法二性,不可斷滅,則接入别圓也。
二者了知生死人法,出世人法,名為二邊,而實相法性,非人非法,非世出世,其體常住。
為欲證此實相體故,先觀生死人法本空,斷見思惑,即攬方便五陰,成十住假名之人。
次觀出世人法本空,不住出世無漏道中,斷塵沙惑,即攬方便五陰,成十行假名之人。
次觀二邊人法皆空,不住二邊,伏無明惑,即攬方便五陰,成十回向假名之人。
次發中道真明,破無明惑,即攬實報土常住五陰之法,成十地菩薩常住假名之人也。
三者了知生死人法,出世人法,一一無非真如實相。
故大論雲:菩薩常觀涅槃行道。
以觀人空,即是了因種子。
故論雲:衆生無上者佛是,佛者即覺,覺是智慧,既覺人空,亦覺法空。
故知觀人空,是了因種也。
以觀法空,即是緣因種子。
故論雲:法無上者,涅槃是。
是以生死陰斷,涅槃陰興。
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大經雲:因滅是色,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大品雲:菩薩行般若時,得無等等色,得無等等受想行識。
當知涅槃,是無上法。
攬此法,成無上衆生,号之為佛。
故知觀法空,是緣因種也。
以觀人法空,即識三種佛性。
故大經雲:衆生佛性,不即六法,不離六法。
不即者,明正因佛性,非陰非我。
非陰故非法,非我故非人,非人故非了,非法故非緣。
故言不即六法也。
不離六法者,不離衆生空,而有了因。
不離五陰空,而有緣因。
故言不離六法也。
佛從初發心,觀人法空,修三佛性,曆六即位,成六即人法。
今觀世音普門,未是究竟之人法,即是分證之人法。
前一番問答,是分釋無上之人,稱觀世音。
後一番問答,是分釋攬無上之法,故稱普門。
當知人法因緣,故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
二釋慈悲。
悲名愍傷,慈名愛念。
愍故拔苦,念故與樂。
然但起慈悲,心不牢固。
須發弘誓,加持使堅。
譬如工匠,造物節廨,雖複相應,若無膠漆,則有零落。
誓願如膠,要心不退。
悲心愍傷,拔于世間苦果集因,興兩誓願。
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慈心愛念,欲與出世道因滅果之樂,興兩誓願。
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但前明人法凡聖不同,今辨慈悲大小亦異。
若三藏事六度行人,觀分段生死八苦,誓度無邊衆生;觀見思颠倒結業,誓斷無盡煩惱;觀此因果無常生滅,念念流動而修對治,誓學無量法門;觀于真谛無為之理,誓成無上佛道。
如此慈悲,即緣有作四谛所起也。
若通教行人,觀生死八苦如幻如化,衆生颠倒謂為真實,即起誓願度如幻衆;貪恚癡等如幻如化,衆生颠倒為之受惱,即起誓願斷如幻惑;觀即色是空,以如幻故,乃至即識是空,即貪瞋癡等是空,以如幻故,非滅故空,性本自空,空亦不可得,而衆生不能了知即空,即起誓願學如幻法門;又觀涅槃,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如幻化,而衆生謂有佛道可求,計着佛想,即起誓願成如幻覺,覺如幻衆。
如此慈悲,是緣無生四谛所起也。
若别教行人,觀于因緣生法假名無量,十界森羅應須分别導利衆生,那得沉空取證?觀此苦果非止一種,分段變易皆名為苦,即起誓願度九界生;無量之苦由無量集,所謂二惑五住浩若塵沙,即起誓願度九界集;集既無量,治亦無量,所謂三止三觀法門,即起誓願遍學遍行;治既無量,滅亦無量,所謂四種涅槃、六種無為,即起誓願令他同證。
如此慈悲,是緣無量四谛所起也。
若圓教行人,觀一切法實相真如,圓融法界,非違非順,非明非闇。
而無明闇故則違,違之則有苦集因果。
智慧明故則順,順之則有道滅因果。
緣此違順因果,而起弘誓。
譬如磁石,不作心想,任運吸鐵。
慈悲亦爾,不作衆生及以法想,任運拔苦與樂,故名無緣大慈大悲。
菩薩從初發心,修此無緣慈悲,曆六即位,鄰于究竟。
今前一番問答,明大悲拔苦,一心稱名,即得解脫。
後一番問答,明大慈與樂,現身說法,皆令得度。
當知以大慈大悲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
三釋福慧,亦名定慧。
寂照妙智,無幽不朗,如明鏡高堂。
福德禅定,純厚資發,如明燈淨油。
亦稱目足,目足兩備,入清涼池,池即涅槃。
涅槃稱為二種莊嚴,莊嚴法身。
釋此定慧,亦有多種。
三藏以無常觀理為慧,以觀練熏修種種事禅為福,以定資慧,發真無漏,所證天然真理,名為法身。
通教但以體法異于析法,餘悉同于三藏。
别教則以緣修智慧,與諸禅定,助開中道法身。
圓教則以實相觀智為慧,實相寂定為福,共顯非定非慧之理,名為實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