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六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苦行供養竟。
△二、次生供養五:初、生王家,二、說本事,三、往佛所,四、如來付囑,五、奉命任持。
今初。
一切衆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後,複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于淨德王家結加趺坐,忽然化生。
△二說本事 即為其父而說偈言:大王今當知,我經行彼處,即時得一切,現諸身三昧,勤行大精進,舍所愛之身。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
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複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閦婆等偈。
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燒身供養佛已,得陀羅尼,聞法華偈,即是得法性身,常不離佛故也。
若約事迹,則是于中陰身得聞妙法。
如佛尚自入中陰國教化,況菩薩而無中陰身耶? △三、往佛所 白已,即坐七寶之台,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贊佛:容顔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養,今複還親觐。
爾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說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
△四、如來付囑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告一切衆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我于今夜當般涅槃。
又敕一切衆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于汝及諸菩薩大弟子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台及給侍諸天悉付于汝,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養,應起若幹千塔。
如是日月淨明德佛敕一切衆生喜見菩薩已,于夜後分入于涅槃。
佛法,通指一代所說。
阿耨菩提法,别指法華經也。
△五、奉命任持,又四:初、起塔,二、燒臂,三、利益,四、現報。
今初。
爾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悔,戀慕于佛,即以海此岸旃檀為??,供養佛身而以燒之。
火滅已後,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刹莊嚴,垂諸幡蓋,懸衆寶鈴。
△二燒臂 爾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複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
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衆: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
作是語已,即于八萬四千塔前,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
問:燒身但經千二百歲,燒臂何故時長?答:前為自行,身盡入滅;今為弘法,令物會三,故雲令無數等。
既言無數聲聞發菩提心,故知喜見于佛滅後,不令此等住于小果。
此土亦然。
△三利益 令無數求聲聞衆、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四現報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衆生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
于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于大衆中立此誓言:我舍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
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複如故。
作是誓已自然還複,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緻。
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金色之身,指妙覺極果,究竟常色也。
二、修供養竟。
△三、結會古今,又二:初、結會;二、勸修。
今初。
佛告宿王華菩薩:于汝意雲何?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
其所舍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二勸修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手指,謂一節兩節。
足一指,謂滿足。
然一手指,令盡衆生身見,最難拔除故。
然指功德,遠勝外施。
妻子是外身,國城等是外财也。
問,毗尼中制燒身燒指,此勸然指,其事如何。
答,大小制别,教意不同。
小制結罪,大制令燒。
故梵網雲,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
大佛頂經雲,能于如來像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于身上,爇一香炷,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夫順小行易,不燒何難。
從大誠難,燒乃不易。
世以不持為大,則大小俱傾。
當知此土機緣,鹹迷大小。
不知先小後大,依何夏次。
(應開小夏,以成大夏。
)先大後小,何心而受。
(為知比丘戒法,是大乘所應學耶。
為慕比丘位高,而徒挂虛名耶。
為退大求小,而反學小法耶。
)先小後大,開小乘遮不。
先大後小,遮菩薩開不。
(開遮之法,具在菩薩戒本。
先大後小,仍名菩薩比丘。
)一界之内,兩衆如何。
(在大依大戒次,在小依小戒次。
)一身之中,二體同異。
(大乘無作戒體,極至佛身。
比丘無作律儀,但盡形壽。
)大秉于小,取益從何。
(以住持僧寶,為人天榜樣。
比丘軌則,一不可虧。
)小誦于大,招損誰測。
(未受大戒,不宜盜聽,何況自誦。
)勤勤甄别,用為來種。
所乘之乘,皆妙法故。
以依一實,立因果故。
乘其所乘,以利物故。
但自揣己德,曆境觀心,與心相應,當順何制。
初答苦行竟。
△二、歎經三:初、歎能持人,二、歎所持法,三、明持經福深。
今初。
若複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于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七寶奉四聖,不如持一偈。
法是聖師,能生能養,能成能榮,莫過于法也。
△二、歎所持法,又二:初、歎法體,二、歎法用。
(體非宗體之體,乃通指一部為體。
用非宗用之用,乃指部内體宗用三共有如是??與等用也。
) 今初。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複如是,于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川流江河,譬乳酪二酥四味教也。
海譬法華醍醐,說窮本地為最深,遍開一切為最大。
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衆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複如是,于諸經中最為其上。
十寶,山名,出華嚴經,須彌亦其一也。
土黑鐵圍,故非是寶。
餘九雖寶,或一或二,神龍雜居,惟此須彌,四寶所成,純天所住。
譬餘教所诠,能依之四,十心十地,或凡或賢或聖,所依之理,或俗或真或中,是為卑下。
此經所诠,能依是開示悟入之天,所依是常樂我淨之寶,是故第一最上。
又如衆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複如是,于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
星月俱于夜現,可譬權智。
星多而小,又無盈虧,譬諸經所诠,随情方便,各逗一機,不得自在。
月獨而大,又能盈虧,譬此經所诠,随智方便,即實而權,照一切法,最為明了。
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此經亦複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日出名晝,可譬實智。
諸經不開權,顯惟一實,故不能除執三之闇,又不能除執近之闇。
此經尚破等覺位闇,況複餘闇而不破耶? 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此經亦複如是,于衆經中最為其尊。
三藏教如粟散王,三乘各别。
通教如鐵輪王,三乘同位。
别教如銅輪王,次第诠于真中二理。
諸經隔偏之圓,如銀輪王,頓诠三谛,而不收彼定性二乘。
此經開顯之圓,如金輪王,北洲冰執無我所者,亦歸統禦。
又如帝釋于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複如是,諸經中王。
三十二天,四方各八,可譬四教,各有四門,自行化他,此經統而禦之,故如帝釋為忉利王。
又如大梵天王,一切衆生之父;此經亦複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
劫欲盡時,一切世間衆生,法爾皆得二禅,上生光天(少光、無量光、光音,總名光天也)。
劫火方起,壞已乃空,空已複成世界。
成已,光天衆生有命盡者,以福德力化生初禅,即大梵天王也。
初唯一人,乃作是念:雲何此間無有伴侶?此後光天複有諸命盡者,亦來化生初禅,即是梵輔及梵衆等。
故大梵王自謂我是一切衆生之父,衆生亦謂梵王是我等父。
斯乃妄計,非是實義。
今順衆生情,謂借此比況而已。
此經正诠實相,妙理實相,遍能出生一切諸法。
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四教菩薩心者,并依實相而得成就,故為其父也。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複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複如是,于一切衆生中亦為第一。
辟支出無佛世,不藉聞法,獨自超悟,故其福田,能勝四果。
餘經所說,并涉方便,如四果人,因聞思修,方乃得悟。
此經所诠,純明無作一實之理,但悟實相,任運契入,如辟支佛,不藉外緣也。
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複如是,于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三乘皆屬因位,唯菩薩為第一。
餘經明七方便因,譬猶二乘;此經明圓因無上,譬猶菩薩,即是因第一也。
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複如是,諸經中王。
諸經明佛寂場近成,此經明佛久久遠成,故此妙經統攝一代所說,即是果第一也。
大海須彌山,月日轉輪王,帝釋大梵王,辟支菩薩佛,十喻顯尊妙。
初歎法體竟。
△二歎法用 宿王華。
此經能救一切衆生者。
(總标與拔。
)此經能令一切衆生離諸苦惱。
(别明拔苦。
)此經能大饒益一切衆生,充滿其願。
(别明與樂。
)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闇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闇。
(以十二譬,譬圓與拔。
)此法華經亦複如是,能令衆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總結與拔。
) 二、歎所持法竟。
△三、明持經福深,又二:初、明持全經福;二、明持此品福。
今初。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若書是經卷,華香、璎珞、燒香、末香、塗香、幡蓋、衣服,種種之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薝蔔油燈、須曼那油燈、波羅羅油燈、婆利師迦油燈、那婆摩利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複無量。
△二、明持此品福二:初、格量,二、囑累。
今初。
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
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盡是女身後不複受。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複為貪欲所惱,亦複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複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如來。
是時,諸佛遙共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于釋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火不能焚,水不能漂。
汝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
汝今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
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于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者,唯除如來。
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禅定無有與汝等者。
宿王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随喜贊善者,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旃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說。
受持此品,不受女身者,女人身見尤重,今苦行舍身功德,能拔之也。
如說修行,即能往生安樂世界者,便以此經為淨土因,與十六觀經,大小彌陀經等,無二無别也。
如此經說,修行三軌四安樂行,若伏五住,即生同居淨土,若淨六根,即生方便淨土,若破無明,即生實報淨土,亦複分證寂光也。
問,淨土甚多,何心安樂。
答,由如來願攝生故,物機宿緣厚故,标心一方令專注故,一即一切不思議故,所以諸經多贊說之。
文中身口出香,即是現報,餘是生報後報。
△二囑累 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于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布于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鸠槃茶等得其便也。
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
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
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
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應以青蓮華盛滿末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于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衆生老病死海。
是故求佛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不老是樂,不死是常。
聞經得常樂解,坦然無畏,三惑病消滅也。
品中,初、問,二、答竟。
△三利益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
△四、多寶稱善 多寶如來于寶塔中,贊宿王華菩薩言:善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無量一切衆生。
初藥王品勖弘法之師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六之二
△二、次生供養五:初、生王家,二、說本事,三、往佛所,四、如來付囑,五、奉命任持。
今初。
一切衆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後,複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于淨德王家結加趺坐,忽然化生。
△二說本事 即為其父而說偈言:大王今當知,我經行彼處,即時得一切,現諸身三昧,勤行大精進,舍所愛之身。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
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複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閦婆等偈。
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燒身供養佛已,得陀羅尼,聞法華偈,即是得法性身,常不離佛故也。
若約事迹,則是于中陰身得聞妙法。
如佛尚自入中陰國教化,況菩薩而無中陰身耶? △三、往佛所 白已,即坐七寶之台,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贊佛:容顔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養,今複還親觐。
爾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說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
△四、如來付囑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告一切衆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我于今夜當般涅槃。
又敕一切衆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于汝及諸菩薩大弟子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台及給侍諸天悉付于汝,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養,應起若幹千塔。
如是日月淨明德佛敕一切衆生喜見菩薩已,于夜後分入于涅槃。
佛法,通指一代所說。
阿耨菩提法,别指法華經也。
△五、奉命任持,又四:初、起塔,二、燒臂,三、利益,四、現報。
今初。
爾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悔,戀慕于佛,即以海此岸旃檀為??,供養佛身而以燒之。
火滅已後,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刹莊嚴,垂諸幡蓋,懸衆寶鈴。
△二燒臂 爾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複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
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衆: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
作是語已,即于八萬四千塔前,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
問:燒身但經千二百歲,燒臂何故時長?答:前為自行,身盡入滅;今為弘法,令物會三,故雲令無數等。
既言無數聲聞發菩提心,故知喜見于佛滅後,不令此等住于小果。
此土亦然。
△三利益 令無數求聲聞衆、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四現報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衆生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
于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于大衆中立此誓言:我舍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
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複如故。
作是誓已自然還複,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緻。
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金色之身,指妙覺極果,究竟常色也。
二、修供養竟。
△三、結會古今,又二:初、結會;二、勸修。
今初。
佛告宿王華菩薩:于汝意雲何?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
其所舍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二勸修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手指,謂一節兩節。
足一指,謂滿足。
然一手指,令盡衆生身見,最難拔除故。
然指功德,遠勝外施。
妻子是外身,國城等是外财也。
問,毗尼中制燒身燒指,此勸然指,其事如何。
答,大小制别,教意不同。
小制結罪,大制令燒。
故梵網雲,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
大佛頂經雲,能于如來像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于身上,爇一香炷,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夫順小行易,不燒何難。
從大誠難,燒乃不易。
世以不持為大,則大小俱傾。
當知此土機緣,鹹迷大小。
不知先小後大,依何夏次。
(應開小夏,以成大夏。
)先大後小,何心而受。
(為知比丘戒法,是大乘所應學耶。
為慕比丘位高,而徒挂虛名耶。
為退大求小,而反學小法耶。
)先小後大,開小乘遮不。
先大後小,遮菩薩開不。
(開遮之法,具在菩薩戒本。
先大後小,仍名菩薩比丘。
)一界之内,兩衆如何。
(在大依大戒次,在小依小戒次。
)一身之中,二體同異。
(大乘無作戒體,極至佛身。
比丘無作律儀,但盡形壽。
)大秉于小,取益從何。
(以住持僧寶,為人天榜樣。
比丘軌則,一不可虧。
)小誦于大,招損誰測。
(未受大戒,不宜盜聽,何況自誦。
)勤勤甄别,用為來種。
所乘之乘,皆妙法故。
以依一實,立因果故。
乘其所乘,以利物故。
但自揣己德,曆境觀心,與心相應,當順何制。
初答苦行竟。
△二、歎經三:初、歎能持人,二、歎所持法,三、明持經福深。
今初。
若複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于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七寶奉四聖,不如持一偈。
法是聖師,能生能養,能成能榮,莫過于法也。
△二、歎所持法,又二:初、歎法體,二、歎法用。
(體非宗體之體,乃通指一部為體。
用非宗用之用,乃指部内體宗用三共有如是??與等用也。
) 今初。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複如是,于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川流江河,譬乳酪二酥四味教也。
海譬法華醍醐,說窮本地為最深,遍開一切為最大。
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衆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複如是,于諸經中最為其上。
十寶,山名,出華嚴經,須彌亦其一也。
土黑鐵圍,故非是寶。
餘九雖寶,或一或二,神龍雜居,惟此須彌,四寶所成,純天所住。
譬餘教所诠,能依之四,十心十地,或凡或賢或聖,所依之理,或俗或真或中,是為卑下。
此經所诠,能依是開示悟入之天,所依是常樂我淨之寶,是故第一最上。
又如衆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複如是,于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
星月俱于夜現,可譬權智。
星多而小,又無盈虧,譬諸經所诠,随情方便,各逗一機,不得自在。
月獨而大,又能盈虧,譬此經所诠,随智方便,即實而權,照一切法,最為明了。
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此經亦複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日出名晝,可譬實智。
諸經不開權,顯惟一實,故不能除執三之闇,又不能除執近之闇。
此經尚破等覺位闇,況複餘闇而不破耶? 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此經亦複如是,于衆經中最為其尊。
三藏教如粟散王,三乘各别。
通教如鐵輪王,三乘同位。
别教如銅輪王,次第诠于真中二理。
諸經隔偏之圓,如銀輪王,頓诠三谛,而不收彼定性二乘。
此經開顯之圓,如金輪王,北洲冰執無我所者,亦歸統禦。
又如帝釋于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複如是,諸經中王。
三十二天,四方各八,可譬四教,各有四門,自行化他,此經統而禦之,故如帝釋為忉利王。
又如大梵天王,一切衆生之父;此經亦複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
劫欲盡時,一切世間衆生,法爾皆得二禅,上生光天(少光、無量光、光音,總名光天也)。
劫火方起,壞已乃空,空已複成世界。
成已,光天衆生有命盡者,以福德力化生初禅,即大梵天王也。
初唯一人,乃作是念:雲何此間無有伴侶?此後光天複有諸命盡者,亦來化生初禅,即是梵輔及梵衆等。
故大梵王自謂我是一切衆生之父,衆生亦謂梵王是我等父。
斯乃妄計,非是實義。
今順衆生情,謂借此比況而已。
此經正诠實相,妙理實相,遍能出生一切諸法。
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四教菩薩心者,并依實相而得成就,故為其父也。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複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複如是,于一切衆生中亦為第一。
辟支出無佛世,不藉聞法,獨自超悟,故其福田,能勝四果。
餘經所說,并涉方便,如四果人,因聞思修,方乃得悟。
此經所诠,純明無作一實之理,但悟實相,任運契入,如辟支佛,不藉外緣也。
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複如是,于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三乘皆屬因位,唯菩薩為第一。
餘經明七方便因,譬猶二乘;此經明圓因無上,譬猶菩薩,即是因第一也。
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複如是,諸經中王。
諸經明佛寂場近成,此經明佛久久遠成,故此妙經統攝一代所說,即是果第一也。
大海須彌山,月日轉輪王,帝釋大梵王,辟支菩薩佛,十喻顯尊妙。
初歎法體竟。
△二歎法用 宿王華。
此經能救一切衆生者。
(總标與拔。
)此經能令一切衆生離諸苦惱。
(别明拔苦。
)此經能大饒益一切衆生,充滿其願。
(别明與樂。
)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闇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闇。
(以十二譬,譬圓與拔。
)此法華經亦複如是,能令衆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總結與拔。
) 二、歎所持法竟。
△三、明持經福深,又二:初、明持全經福;二、明持此品福。
今初。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若書是經卷,華香、璎珞、燒香、末香、塗香、幡蓋、衣服,種種之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薝蔔油燈、須曼那油燈、波羅羅油燈、婆利師迦油燈、那婆摩利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複無量。
△二、明持此品福二:初、格量,二、囑累。
今初。
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
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盡是女身後不複受。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複為貪欲所惱,亦複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複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如來。
是時,諸佛遙共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于釋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火不能焚,水不能漂。
汝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
汝今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
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于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者,唯除如來。
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禅定無有與汝等者。
宿王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随喜贊善者,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旃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說。
受持此品,不受女身者,女人身見尤重,今苦行舍身功德,能拔之也。
如說修行,即能往生安樂世界者,便以此經為淨土因,與十六觀經,大小彌陀經等,無二無别也。
如此經說,修行三軌四安樂行,若伏五住,即生同居淨土,若淨六根,即生方便淨土,若破無明,即生實報淨土,亦複分證寂光也。
問,淨土甚多,何心安樂。
答,由如來願攝生故,物機宿緣厚故,标心一方令專注故,一即一切不思議故,所以諸經多贊說之。
文中身口出香,即是現報,餘是生報後報。
△二囑累 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于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布于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鸠槃茶等得其便也。
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
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
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
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應以青蓮華盛滿末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于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衆生老病死海。
是故求佛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不老是樂,不死是常。
聞經得常樂解,坦然無畏,三惑病消滅也。
品中,初、問,二、答竟。
△三利益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
△四、多寶稱善 多寶如來于寶塔中,贊宿王華菩薩言:善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無量一切衆生。
初藥王品勖弘法之師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六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