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六之二

關燈
二、結要付囑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經宣示顯說。

     所有之法者,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此結一切皆妙名也。

    自在神力者,通達無礙,具八自在,結妙用也。

    秘要之藏者,遍一切處,皆是實相,結妙體也。

    甚深之事者,一切因果,唯一大事,結妙宗也。

    皆于此經,宣示顯說者,總結一經,唯四而已,撮其樞柄,而授與之。

     △三、勸獎付囑 是故汝等于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

    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于園中,若于林中,若于樹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四、釋付囑 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于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于此轉于法輪,諸佛于此而般涅槃。

     此釋何故經卷所在皆應起塔?以是處即是道場故也。

    得道處、轉法輪處、入涅槃處,皆名道場。

    道場是總,即釋一切皆妙名也。

    得菩提者,證于秘要之藏,釋妙體也。

    轉法輪者,說示自行本迹因果甚深之事,釋妙宗也。

    般涅槃者,非滅唱滅,神力自在,釋妙用也。

    得菩提是法身,轉法輪是般若,入涅槃是解脫,三法成秘密藏,佛住其中,即是道場,即是塔義,故應起塔以表彰之。

    初長文竟。

     △二、偈頌二:初、頌神力,二、頌結要勸持。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住于大神通,為悅衆生故,現無量神力。

    舌相至梵天,身放無數光,為求佛道者,現此希有事。

    諸佛謦咳聲,及彈指之聲,周聞十方國,地皆六種動。

    以佛滅度後,能持是經故,諸佛皆歡喜,現無量神力。

     十種神力,但頌前五後五,皆由二聲震動故現,是故略之。

    又前五後五,表義不殊,但有現在未來之異,舉現例未,是故略之。

     △二、頌結要勸持三:初、頌稱歎;二、頌結要,即兼得釋付囑意;三、頌勸獎。

     今初。

     囑累是經故,贊美受持者,于無量劫中,猶故不能盡。

    是人之功德,無邊無有窮,如十方虛空,不可得邊際。

     長文雲: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今頌雲:是人之功德,無邊無有窮。

    法妙故人妙,人妙故法妙,互相顯也。

     △二、頌結要兼釋四:初、頌一切法。

    二、頌自在神力。

    三、頌秘要之藏。

    四、頌甚深之事。

     今初。

     能持是經者,則為已見我。

    亦見多寶佛,及諸分身者,又見我今日,教化諸菩薩。

     所有之法,不出能化、能證及所化也。

    無二乘故,不兼帶故,其法純妙,亦即道場以總冠三。

     △二頌自在神力 能持是經者,令我及分身,滅度多寶佛,一切皆歡喜。

    十方現在佛,并過去未來,亦見亦供養,亦令得歡喜。

     歡喜即是神力用暢,亦即涅槃,最安隐故。

     △三頌秘要之藏 諸佛坐道場,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經者,不久亦當得。

     同于諸佛得三菩提,證秘密藏之妙體也。

     △四頌甚深之事 能持是經者,于諸法之義,名字及言辭,樂說無窮盡,如風于空中,一切無障礙。

    于如來滅後,知佛所說經,因緣及次第,随義如實說。

    如日月光明,能除諸幽冥,斯人行世間,能滅衆生闇。

    教無量菩薩,畢竟住一乘, 以一乘因果之宗,教化菩薩,即是轉法輪也。

    二頌結要兼釋竟。

     △三頌勸獎 是故有智者,聞此功德利,于我滅度後,應受持斯經,是人于佛道,決定無有疑。

     略不頌起塔供養,但雲于佛道無疑。

    蓋深信是處即是道場,諸佛于此得菩提,轉法輪,入涅槃也。

    初明菩薩受命弘經竟。

     △釋如來神力品竟。

    次釋囑累品。

     囑累品第二十二 囑是佛所付囑,累是煩爾宣傳,此從如來聖旨得名。

    囑是頂受所囑,累是甘而弗勞,此從菩薩敬順得名。

    囑是如來金口所囑,累是菩薩丹心頂荷,此從授受合論。

    是故如來躬從座起,申手摩頂,授以難得之法,大衆曲躬合掌,如世尊敕,當具奉行,殷勤授受,故名囑累品也。

     △二、明如來摩頂付囑二:初、付囑,二、歡喜。

    初中三:初、如來付囑,二、菩薩領受,三、事畢唱散。

    初又三:初、正付,二、釋付,三、誡付。

     今初。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寶塔中)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诃薩頂,而作是言:我于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

    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诃薩頂,而作是言:我于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

     如來以一權智善巧之手,一時遍摩無量菩薩實智之頂,故名現大神力。

    如來授道化他,故以右手表權。

    菩薩自行受道,故以頂表實也。

    申手摩頂,即身付囑。

    權智臨實智,即意付囑。

    而作是言,即口付囑。

    三摩三囑,殷勤不輕,普令自行化他,俾四悉檀永永無盡。

     △二釋付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悭吝亦無所畏,能與衆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

    如來是一切衆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随學如來之法,勿生悭吝。

     有大慈悲者,究竟室也。

    無諸悭吝者,究竟衣也。

    亦無所畏者,究竟座也。

    佛之智慧者,覺法實性,一切智也。

    如來智慧者,從性起修,從因至果,道種智也。

    自然智慧者,其體天然,雙照不二,一切種智也。

    衣座室三,各具三智。

    三一相即,三一互融。

    以此化他,名大施主。

    室無衣座,則弘誓不普。

    衣無室座,則法身不滿。

    座無衣室,則惑破不周。

    勿生悭吝,是勸分證施主,應學究竟大施主也。

    若有悭吝,即非慈悲,亦即有畏。

    故舉一語,即是勸令三軌弘經。

     △三誡付 于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若有衆生不信受者,當于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

    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除佛慧外,皆名為餘。

    為實施權,權含于實,故皆名深。

    故知但贊佛乘,不能遍通前三教法,未為傳法報佛恩也。

    初如來付囑竟。

     △二、菩薩領受 時,諸菩薩摩诃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

    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諸菩薩摩诃薩衆如是三反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

    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歡喜恭敬,意領受也。

    曲躬低頭,身領受也。

    俱發聲言,口領受也。

    如世尊敕,領正付也。

    當具奉行,具行三法,領釋付也。

    願不有慮,領誡付也。

    如來三付,菩薩三受,殷勤鄭重,一代所無。

     △三事畢唱散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随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分身為開塔故集,開塔事了,故令各随所安而還本土。

    寶塔為證經故來,今本迹二門已訖,故敬令還閉如故也。

    塔不重開,故分身去而不現;塔猶聽法,故下文閉而尚在。

    問:塔若聽法,亦應不閉?答:證正已故閉,聽流通故在。

    初付囑竟。

     △二歡喜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及多寶佛,并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衆,舍利弗等聲聞四衆,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諸佛為化他事遂故喜,菩薩為自行得法故喜。

    又說人清淨故喜,佛是也;聞清淨法故喜,妙經是也;獲證清淨故喜,現在、未來得益者是也。

    初明付囑流通竟。

     △二、藥王下五品,約化他勸流通。

    又分為四:初、藥王品,勖弘法之師宜如藥王,竭其神力,盡其形命。

    惟願大法弘通,衆生獲益,庶令弟子有所宗法也。

    二、妙音、觀音二品,勖受法弟子于弘法人勿生輕想。

    何以故?他方大士奉命弘經,普現色身,形無定準,不可以牛羊眼視,不可以凡庸識度也。

    三、陀羅尼品,是明咒護。

    四、妙莊嚴品,是明人獲。

    又藥王以苦行乘此一乘,妙音、觀音以三昧乘此一乘,陀羅尼以總持乘此一乘,妙莊嚴以誓願乘此一乘,普賢以神通乘此一乘。

    真如實相是所乘之體,佛界因果是所乘之事,苦行等是乘乘之緣。

    随物機宜,故使弘者示緣不同。

    而所乘體皆是妙法,所有因果并依一實。

    以此利物,故曰乘乘。

     △釋囑累品竟。

    次釋藥王菩薩本事品。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觀藥王藥上菩薩經雲:昔名星光,從尊者日藏聞說佛慧,以雪山上藥供養衆僧,願我未來能治衆生身心兩病,舉世歡喜,号曰藥王。

    大佛頂經雲: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嘗娑婆世界所有藥味,承事如來,分别味因,從是開悟,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

    此文明一切衆生喜見菩薩,頓舍一身,複燒兩臂,輕生重法,命殒道存,舉昔顯今,故言本事品也。

    說此諸品,并令衆生得四悉益,不必拘拘分配。

     △初、勖弘法之師。

    文為四:初、問,二、答,三、利益,四、多寶稱善。

     今初。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雲何遊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幹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

    善哉!世尊,願少解說。

    諸天、龍、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衆,聞皆歡喜。

     初、世尊下,通問遊化;二、世尊下,别問苦行;三、善哉下,請答也。

    遊化是利他,苦行是自利。

    遊化亦苦行,苦行亦利他。

    已下妙音等,文總不出自他二利,自行總不出智斷福慧,利他總不出三昧神通。

    通問遊者,遊必具足十法界身,并如妙音、觀音,但别舉苦行以逗所宜,故請答之言,意在苦行。

     △二、答二:初、但答。

    苦行遊化,則指普現色身三昧,或指下二品也。

    二、歎經。

    初中二:初、明事本,二、明本事。

     今初。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有佛号日月淨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诃薩,七十二恒河沙大聲聞衆。

    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

    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及以諸難。

    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華幡,寶瓶香爐周遍國界。

    七寶為台,一樹一台,其樹去台盡一箭道。

    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

    諸寶台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技樂,歌歎于佛以為供養。

     △二、明本事三:初、佛說法,二、修供養,三、結會古今。

     今初。

     爾時,彼佛為一切衆生、喜見菩薩及衆菩薩、諸聲聞衆說法華經。

     亦猶今佛之告舍利弗,日月燈明,佛之因妙光也。

     △二、修供養二:初、現生供養,二、次生供養。

    初中二:初、修行得法,二、作念報恩。

     今初。

     是一切衆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于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二、作念報恩,又二:初、三昧力供養,二、燒身供養。

     今初。

     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

    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

    即時入是三昧,于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及雨海此岸栴檀之香。

    此香六铢,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普現三昧,理無出入,表用三昧之力,故雲入耳。

     △二、燒身供養,又三:初、燒身;二、佛贊;三、時節。

     今初。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于佛,不如以身供養。

    即服諸香,栴檀、薰陸、兜樓婆、畢力迦、沉水、膠香,又飲薝蔔諸華香油。

    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于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

     神通力願者,明其不用世火,還依所得三昧起利他願,以觀智火焚難思境,故使光明遍照多國。

     △二佛贊 其(八十億恒河沙世界)中諸佛同時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若以華香、璎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缯、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

    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

    作是語已而各默然。

     真法供養者,當是内運觀智,觀煩惱因果,皆用空慧蕩之,故言真法。

    又觀若身若火,能供所供,皆是實相,誰燒誰然,誰供誰受,故名真法也。

    作是觀時,苦為法界,見聞獲益,故曰乘乘。

    若不爾者,便成無益苦行。

     △三時節 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

     前服香油,先滿千二百歲,表用方便道,先淨界内十二因緣諸苦集也。

    今火然身,亦滿千二百歲,表用實智火,永盡界外十二因緣諸苦集也。

    初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