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六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千子眷屬,合掌恭敬心,常來聽受法。
諸天龍夜叉,羅刹毗舍阇,亦以歡喜心,常樂來供養。
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諸天衆,常來至其所。
諸佛及弟子,聞其說法音,常念而守護,或時為現身。
父母所生即肉舌,能作十法界語即五舌,義明矣。
又能作十界語即天舌,不壞即慧舌,不謬即法舌,一時互用即佛舌也。
問:若澀惡味至舌,皆變成上味,衆色到眼,何不變成妙色?舊答:不例。
味有損益,損者變,不損者不變,諸色不壞眼,故不例。
今解不爾。
一切色同佛色,一切聲同佛聲,乃至一切法同佛法,等皆清淨,例亦何妨?遍知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無亂無謬,分别亦何妨?雖無著而能分别,豈同二乘之觀空?雖分别而不壞諸根,豈同凡夫之滞?有自在之根,那作頑礙之解? △五身根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衆生喜見其身淨故。
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于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诃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衆生悉于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衆生悉于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于身中現其色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琉璃,衆生皆喜見。
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像;菩薩于淨身,皆見世所有,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
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群萌,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如是諸色像,皆于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乃至于有頂,鐵圍及彌樓,摩诃彌樓山,諸大海水等,皆于身中現。
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若獨若在衆,說法悉皆現。
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以清淨(平)常(父母所生之)體,一切于中現。
世間所有,皆于身中現,肉身用也;上至有頂,于身中現,天身用也;二乘于身中現,慧身用也;菩薩于身中現,法身用也;佛于身中現,佛身用也。
一時圓現,一時互用(佛身),一時無謬(法身),一時無著(慧身)。
△六意根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
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
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随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衆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
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
是人有所思惟籌量,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内外,一切諸衆生,若天龍及人,夜叉鬼神等,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幹種,持法華之報,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衆生說法,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說法亦無量,終始不忘錯,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随義識次第,達名字語言,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于衆無所畏。
持法華經者,意根淨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為一切衆生,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語言,分别而說法,持法華經故。
世間資生産業,皆順正法,即人意淨。
天心所行,天所動作悉知,即天意淨。
四月表四谛,一歲是十二月,表十二因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即慧意淨。
一月表一大乘,即法意淨。
有所思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即佛意淨。
一時圓明,一時圓互,一時無染,一時無謬。
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勸流通竟。
△釋法師功德品竟。
次釋常不輕菩薩品。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内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世界),身立不輕之行(為人),口宣不輕之教(對治),人作不輕之目(第一義)。
不輕之解者,法華論雲:此菩薩知衆生有佛性,不敢輕之。
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亘本當(通于迷悟因果)。
緣了佛性,種子本有,非适今也(還約性德以明二因,以對新熏成修得故)。
果性(菩提)、果果性(涅槃),定當得之,決不虛也(了因至果,轉名菩提。
緣因至果,轉名涅槃。
又性三因至果之時,了名三種菩提,緣名三種涅槃)。
是名不輕之解。
将解以曆人,彼亦如此,是名敬不輕之境。
敬此境故,名不輕之行。
宣此語故,名不輕之教。
昔毀者以此目人,今經家以此目品,此因緣釋也。
約教者,藏通二教,不诠中道。
佛性别入,通通含别。
明二種人有佛性,三種人無佛性。
别教但有正因佛性,不說有緣、了性,況有果性、果果性耶?今雲汝等皆當作佛,具有五佛性故,即是開顯圓也。
故見實三昧經雲:佛為父王說,一切皆是佛。
王問:一切衆生即是佛不?佛答:若如實見衆生,于其即是佛。
今類此語,若不如實見佛,于其即非聖。
譬如初學射的,多乖少中,以地為的,無往不着。
若分别賢聖孰是孰非,如實觀之,即是佛也。
本迹者,本已成佛,久遠久遠,中間垂迹,複于威音王世為常不輕。
流通本迹四一,化度衆生,今又垂迹,示成正覺,番番無盡,威猛大勢之力也。
觀心者,苦即正因佛性,惑即了因佛性,業即緣因佛性,了因即果佛性,緣因即果果佛性。
又三因至果,即轉名三菩提、三涅槃,故即以性德三因而為果性及果果性。
一念具足三因、五因,不縱橫,不一異,一切衆生無不皆然。
常作是解,即是常不輕也。
△三、引信毀福罪,證勸流通二:初、長文,二、偈頌。
長文為三:初、雙指前品所說罪福;二、雙明往昔信毀果報;三、勸持。
今初。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诃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诽謗,獲大罪報,如前(法師品)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法師功德品)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二、雙明往昔信毀果報二:初、明事本,二、明本事。
初明事本者,通舉往昔威音王佛,以為不輕事之本也。
又為二:初、明最初一佛,二、明次第二萬億佛。
初中六:初、時節(至)六、正像。
今初。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雖雲無量無邊,若望壽量品中所謂塵劫,則不啻近。
故知此是果後複示行因之相也。
問:前既開迹顯本,今胡複舉迹中因行?答:正由既顯本已,時會了知。
所說然燈時事,日月燈明時事,大通智勝時事,威音王佛時事,并屬中間。
化他方便,并是自在神通之力,師子奮迅之力,威猛大勢之力也。
問:果後權現不輕之行,故止流通作佛一句,便得淨于六根。
若實初心,恐未必爾。
答:凡雲權者,皆為引實。
倘實行不爾,則權行徒施。
況不輕之解,正是一念随喜初心。
初心功德,已自不可思議。
依解立行,必淨六根,何須緻疑?但不輕之行,非專禮拜,具如下文所明耳。
△二名号 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三劫國 劫名離衰,國名大成。
△四說法 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先方便施三,後究竟佛慧,是顯一悉與今佛同也。
△五佛壽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
△六正像 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衆生已,然後滅度。
初明最初一佛竟。
△二明次第二萬億佛 正法、像法滅盡之後,于此國土複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号。
正像滅盡,後佛方出,衆生種熟,脫之機緣,法應如是故也。
初明事本竟。
△二、明本事者。
别約最初威音王佛時不輕之事,是我世尊垂迹重複,示現本行菩薩道之事也。
文為三:初、就本時雙标兩人名,二、雙明信毀之相,三、雙明信毀果報。
今初。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
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本時者,最初威音王佛像法中也。
毀者,本時名增上慢。
信者,本時名常不輕。
夫增上慢者,由秉權教,修權行,微有所得。
不知次位深淺,誤認暖法四禅以為四果,妄自生滿足想。
此等即是無聞比丘之流。
縱無不輕,強毒以大,亦必堕落。
均是堕落,宜為下圓頓種。
故以禮拜授記,作得度因緣也。
△二、雙明信毀之相二:初、明信者之得,二、明毀者之失。
今初。
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
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衆,亦複故往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名常不輕,即人一。
凡有所見,即理一。
皆悉禮拜,即行一。
而作是言,即教一。
此自行四一也。
汝等,即人一。
皆行菩薩道,即行一。
當得作佛,即證理一。
诠此三一,即是教一。
此以四一化他也。
良由彼時四衆既多,起增上慢。
執方便之方便,着小之小。
(藏教已為方便,暖法又是藏教方便。
四果已小,四禅又是小中之小也。
)故以大乘實義而開曉之。
不敢輕慢,對治增上慢失也。
言汝等皆行菩薩道者,四念處是摩诃衍,暖法四禅,并資實相。
若知所行是菩薩道,則始終理等,而次位曆然,終不起增上慢也。
不專讀誦,但行禮拜者,迹示初随喜品之相。
随喜一切法,悉有安樂性,皆一實相。
随喜一切人,皆有三佛性。
有心者皆得作佛,即正因性。
讀誦威音王權乘遺法,即了因性。
暖法四禅,皆菩薩道,即緣因性。
故不敢輕慢而深敬之。
敬人敬法,不起诤競,即随喜意也。
乃至遠見四衆等者,表示本四一也。
遠見四衆,表本人一。
故往禮拜,表本行一。
而作是言,表本教一。
皆當作佛,表本理一。
以此本迹四一,強毒增上慢人,令成圓頓妙種,可謂得正說之宏宗也。
又不輕深敬,是如來座。
忍于打罵,是如來衣。
以慈悲心,常行不替,是如來室。
又深敬是意業,不輕之說是口業,故往禮拜是身業。
此三與慈悲,俱是誓願安樂行,可謂得流通之妙益也。
問,大小二律,俱制比丘不禮,俗人不輕,胡得通禮四衆?答:為度增上慢人,令得遠近二益。
(四衆之中,有受不受,受得近益,不愛得遠益也。
)大權方便知機,不妨破格初心。
四安樂行,須依律文。
問:大經禮知法者,淨名比丘禮俗,同異如何?答:不同。
大經顯敬法之志,從彼請益,故忘情禮下。
淨名獲法忍之恩,不存恒則,故忘犯設敬。
若大乘正儀,出俗恒則,并無以道禮俗之科。
今不輕立行,既非請益獲恩,又非大小律制,直是果後行因,格外化他方便,不可以為典要,故與四安樂行對辨。
理雖不殊,事儀七别:一者,彼則安處法座,随問為說;此乃遠見四衆,故往禮拜。
二者,彼則有所難問,方乃為答;此乃瓦石打擲,猶強宣之。
三者,彼則常好坐禅,在空閑處;此乃不專讀誦,入衆申通。
四者,彼則深愛法者,不為多說;此乃被虛妄謗,仍強稱揚。
五者,彼則初修理觀,觀十八空;此乃但宣一句,作佛之解。
六者,彼則以順化故,護持律儀;此乃以逆化故,亡于恒則。
七者,彼則初心行成,夢承佛記;此乃果後示現,廣授記人。
又以此品,望法師功德品,則彼是全弘經文,此是略弘經意。
全略雖殊,獲果不二。
又以此意,望餘經教,凡有四别:一者,小典生信,未是佛因;今經或毀,還成妙種。
二者,諸經但明順化弘教;此品禮俗,逆化通經。
三者,餘經所表,權實尚隔;此品表開,莫非四一。
四者,諸經所表,迹尚不周;此品兼表本迹二相也。
△二、明毀者之失 四衆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
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
此明增上慢人,不信四一而毀罵也。
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即不信教一。
以授記為虛妄,則不知自己所行是菩薩道,即不信行一。
不知我等當得作佛,即不信人一及理一也。
如此經曆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
說是語時,衆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号之為常不輕。
被罵不瞋,常作是言,結深信不退之相也。
杖等打擲,結不受開權顯實之四一也。
避走遠住,猶高聲唱,以訾毀故,号為不輕,結不受開近顯遠之四一也。
問
諸天龍夜叉,羅刹毗舍阇,亦以歡喜心,常樂來供養。
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諸天衆,常來至其所。
諸佛及弟子,聞其說法音,常念而守護,或時為現身。
父母所生即肉舌,能作十法界語即五舌,義明矣。
又能作十界語即天舌,不壞即慧舌,不謬即法舌,一時互用即佛舌也。
問:若澀惡味至舌,皆變成上味,衆色到眼,何不變成妙色?舊答:不例。
味有損益,損者變,不損者不變,諸色不壞眼,故不例。
今解不爾。
一切色同佛色,一切聲同佛聲,乃至一切法同佛法,等皆清淨,例亦何妨?遍知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無亂無謬,分别亦何妨?雖無著而能分别,豈同二乘之觀空?雖分别而不壞諸根,豈同凡夫之滞?有自在之根,那作頑礙之解? △五身根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衆生喜見其身淨故。
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于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诃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衆生悉于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衆生悉于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于身中現其色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琉璃,衆生皆喜見。
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像;菩薩于淨身,皆見世所有,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
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群萌,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如是諸色像,皆于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乃至于有頂,鐵圍及彌樓,摩诃彌樓山,諸大海水等,皆于身中現。
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若獨若在衆,說法悉皆現。
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以清淨(平)常(父母所生之)體,一切于中現。
世間所有,皆于身中現,肉身用也;上至有頂,于身中現,天身用也;二乘于身中現,慧身用也;菩薩于身中現,法身用也;佛于身中現,佛身用也。
一時圓現,一時互用(佛身),一時無謬(法身),一時無著(慧身)。
△六意根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
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
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随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衆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
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
是人有所思惟籌量,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内外,一切諸衆生,若天龍及人,夜叉鬼神等,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幹種,持法華之報,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衆生說法,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說法亦無量,終始不忘錯,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随義識次第,達名字語言,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于衆無所畏。
持法華經者,意根淨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為一切衆生,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語言,分别而說法,持法華經故。
世間資生産業,皆順正法,即人意淨。
天心所行,天所動作悉知,即天意淨。
四月表四谛,一歲是十二月,表十二因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即慧意淨。
一月表一大乘,即法意淨。
有所思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即佛意淨。
一時圓明,一時圓互,一時無染,一時無謬。
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勸流通竟。
△釋法師功德品竟。
次釋常不輕菩薩品。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内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世界),身立不輕之行(為人),口宣不輕之教(對治),人作不輕之目(第一義)。
不輕之解者,法華論雲:此菩薩知衆生有佛性,不敢輕之。
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亘本當(通于迷悟因果)。
緣了佛性,種子本有,非适今也(還約性德以明二因,以對新熏成修得故)。
果性(菩提)、果果性(涅槃),定當得之,決不虛也(了因至果,轉名菩提。
緣因至果,轉名涅槃。
又性三因至果之時,了名三種菩提,緣名三種涅槃)。
是名不輕之解。
将解以曆人,彼亦如此,是名敬不輕之境。
敬此境故,名不輕之行。
宣此語故,名不輕之教。
昔毀者以此目人,今經家以此目品,此因緣釋也。
約教者,藏通二教,不诠中道。
佛性别入,通通含别。
明二種人有佛性,三種人無佛性。
别教但有正因佛性,不說有緣、了性,況有果性、果果性耶?今雲汝等皆當作佛,具有五佛性故,即是開顯圓也。
故見實三昧經雲:佛為父王說,一切皆是佛。
王問:一切衆生即是佛不?佛答:若如實見衆生,于其即是佛。
今類此語,若不如實見佛,于其即非聖。
譬如初學射的,多乖少中,以地為的,無往不着。
若分别賢聖孰是孰非,如實觀之,即是佛也。
本迹者,本已成佛,久遠久遠,中間垂迹,複于威音王世為常不輕。
流通本迹四一,化度衆生,今又垂迹,示成正覺,番番無盡,威猛大勢之力也。
觀心者,苦即正因佛性,惑即了因佛性,業即緣因佛性,了因即果佛性,緣因即果果佛性。
又三因至果,即轉名三菩提、三涅槃,故即以性德三因而為果性及果果性。
一念具足三因、五因,不縱橫,不一異,一切衆生無不皆然。
常作是解,即是常不輕也。
△三、引信毀福罪,證勸流通二:初、長文,二、偈頌。
長文為三:初、雙指前品所說罪福;二、雙明往昔信毀果報;三、勸持。
今初。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诃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诽謗,獲大罪報,如前(法師品)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法師功德品)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二、雙明往昔信毀果報二:初、明事本,二、明本事。
初明事本者,通舉往昔威音王佛,以為不輕事之本也。
又為二:初、明最初一佛,二、明次第二萬億佛。
初中六:初、時節(至)六、正像。
今初。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雖雲無量無邊,若望壽量品中所謂塵劫,則不啻近。
故知此是果後複示行因之相也。
問:前既開迹顯本,今胡複舉迹中因行?答:正由既顯本已,時會了知。
所說然燈時事,日月燈明時事,大通智勝時事,威音王佛時事,并屬中間。
化他方便,并是自在神通之力,師子奮迅之力,威猛大勢之力也。
問:果後權現不輕之行,故止流通作佛一句,便得淨于六根。
若實初心,恐未必爾。
答:凡雲權者,皆為引實。
倘實行不爾,則權行徒施。
況不輕之解,正是一念随喜初心。
初心功德,已自不可思議。
依解立行,必淨六根,何須緻疑?但不輕之行,非專禮拜,具如下文所明耳。
△二名号 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三劫國 劫名離衰,國名大成。
△四說法 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先方便施三,後究竟佛慧,是顯一悉與今佛同也。
△五佛壽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
△六正像 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衆生已,然後滅度。
初明最初一佛竟。
△二明次第二萬億佛 正法、像法滅盡之後,于此國土複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号。
正像滅盡,後佛方出,衆生種熟,脫之機緣,法應如是故也。
初明事本竟。
△二、明本事者。
别約最初威音王佛時不輕之事,是我世尊垂迹重複,示現本行菩薩道之事也。
文為三:初、就本時雙标兩人名,二、雙明信毀之相,三、雙明信毀果報。
今初。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
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本時者,最初威音王佛像法中也。
毀者,本時名增上慢。
信者,本時名常不輕。
夫增上慢者,由秉權教,修權行,微有所得。
不知次位深淺,誤認暖法四禅以為四果,妄自生滿足想。
此等即是無聞比丘之流。
縱無不輕,強毒以大,亦必堕落。
均是堕落,宜為下圓頓種。
故以禮拜授記,作得度因緣也。
△二、雙明信毀之相二:初、明信者之得,二、明毀者之失。
今初。
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
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衆,亦複故往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名常不輕,即人一。
凡有所見,即理一。
皆悉禮拜,即行一。
而作是言,即教一。
此自行四一也。
汝等,即人一。
皆行菩薩道,即行一。
當得作佛,即證理一。
诠此三一,即是教一。
此以四一化他也。
良由彼時四衆既多,起增上慢。
執方便之方便,着小之小。
(藏教已為方便,暖法又是藏教方便。
四果已小,四禅又是小中之小也。
)故以大乘實義而開曉之。
不敢輕慢,對治增上慢失也。
言汝等皆行菩薩道者,四念處是摩诃衍,暖法四禅,并資實相。
若知所行是菩薩道,則始終理等,而次位曆然,終不起增上慢也。
不專讀誦,但行禮拜者,迹示初随喜品之相。
随喜一切法,悉有安樂性,皆一實相。
随喜一切人,皆有三佛性。
有心者皆得作佛,即正因性。
讀誦威音王權乘遺法,即了因性。
暖法四禅,皆菩薩道,即緣因性。
故不敢輕慢而深敬之。
敬人敬法,不起诤競,即随喜意也。
乃至遠見四衆等者,表示本四一也。
遠見四衆,表本人一。
故往禮拜,表本行一。
而作是言,表本教一。
皆當作佛,表本理一。
以此本迹四一,強毒增上慢人,令成圓頓妙種,可謂得正說之宏宗也。
又不輕深敬,是如來座。
忍于打罵,是如來衣。
以慈悲心,常行不替,是如來室。
又深敬是意業,不輕之說是口業,故往禮拜是身業。
此三與慈悲,俱是誓願安樂行,可謂得流通之妙益也。
問,大小二律,俱制比丘不禮,俗人不輕,胡得通禮四衆?答:為度增上慢人,令得遠近二益。
(四衆之中,有受不受,受得近益,不愛得遠益也。
)大權方便知機,不妨破格初心。
四安樂行,須依律文。
問:大經禮知法者,淨名比丘禮俗,同異如何?答:不同。
大經顯敬法之志,從彼請益,故忘情禮下。
淨名獲法忍之恩,不存恒則,故忘犯設敬。
若大乘正儀,出俗恒則,并無以道禮俗之科。
今不輕立行,既非請益獲恩,又非大小律制,直是果後行因,格外化他方便,不可以為典要,故與四安樂行對辨。
理雖不殊,事儀七别:一者,彼則安處法座,随問為說;此乃遠見四衆,故往禮拜。
二者,彼則有所難問,方乃為答;此乃瓦石打擲,猶強宣之。
三者,彼則常好坐禅,在空閑處;此乃不專讀誦,入衆申通。
四者,彼則深愛法者,不為多說;此乃被虛妄謗,仍強稱揚。
五者,彼則初修理觀,觀十八空;此乃但宣一句,作佛之解。
六者,彼則以順化故,護持律儀;此乃以逆化故,亡于恒則。
七者,彼則初心行成,夢承佛記;此乃果後示現,廣授記人。
又以此品,望法師功德品,則彼是全弘經文,此是略弘經意。
全略雖殊,獲果不二。
又以此意,望餘經教,凡有四别:一者,小典生信,未是佛因;今經或毀,還成妙種。
二者,諸經但明順化弘教;此品禮俗,逆化通經。
三者,餘經所表,權實尚隔;此品表開,莫非四一。
四者,諸經所表,迹尚不周;此品兼表本迹二相也。
△二、明毀者之失 四衆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
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
此明增上慢人,不信四一而毀罵也。
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即不信教一。
以授記為虛妄,則不知自己所行是菩薩道,即不信行一。
不知我等當得作佛,即不信人一及理一也。
如此經曆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
說是語時,衆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号之為常不輕。
被罵不瞋,常作是言,結深信不退之相也。
杖等打擲,結不受開權顯實之四一也。
避走遠住,猶高聲唱,以訾毀故,号為不輕,結不受開近顯遠之四一也。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