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六之二

關燈
古吳後學蕅益智旭述 △釋随喜功德品竟。

    次釋法師功德品。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法師者,受持讀誦等五種法師,如上法師品廣釋。

    此五種行,始從名字,通于分證,皆得為之。

    随一種行,皆由五品而淨六根。

    但五品約觀,五種約事,是故此中讀誦,非必即指第二品人;此中解說,非必即指第三品人。

    前随喜品,已明初品初心功德,今則泛約于五事中,随行一事,皆得淨于六根。

    既雲當得,即是舉果以勸,乃五種法師所獲之功德也。

    然欲淨六根,須修十乘觀法,或以讀而修十觀,或以誦而修十觀,或以解說而修十觀,或以書寫而修十觀。

    上根觀境,便淨六根;中根從二至六,得淨六根;下根具用十法,乃淨六根而階分證。

    五根清淨,名外莊嚴;意根清淨,名内莊嚴。

    又從地獄乃至諸佛,一切色像,悉身中現,名内莊嚴;以普現色身三昧,現十界像,化度一切,名外莊嚴。

    身根既爾,餘五根亦然;受持既爾,餘四事亦然;随喜品既爾,餘四品倍然;相似既爾,分真倍然,故言法師功德品。

    此世界意也。

    行者聞說此功德利,喜不自勝,勤求無厭,信進倍增,故言法師功德品。

    此為人意也。

    聞此說已,深識大乘有大勢力,決無疑網,故言法師功德品。

    此對治意也。

    以似解之初初,過二乘之極極,百千萬倍,指始顯終,懸解第一義谛不可思議,故言法師功德品。

    此入理意也。

     △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勸流通二:初、總列數,二、别解釋。

     今初。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诃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五品觀行,豎約一人。

    五種法師,橫約五人。

    然随一一觀,亦能圓淨六根,則豎而非豎。

    随一一人,亦可兼行五事,則橫而非橫。

    今借非橫之橫,以對非豎之豎。

    信納名受,任荷名持。

    受即是随,持即是喜。

    故以受持拟随喜品。

    讀之與誦,還用拟第二品。

    解說拟第三品。

    書寫供養,堪拟第四第五兩品。

    由其一一品中,必與十乘觀法相應,是故當得六根清淨之果報也。

    八百千二等者,但依大佛頂經釋相,則性德修得,二義俱成。

    良由現前一念心性,本自豎窮橫遍。

    由豎窮故,幻現三世。

    由橫遍故,幻現四方。

    約世則世世有方,三四亦是十二。

    約方則方方有世,四三亦是十二。

    故雲三四四三,宛轉十二也。

    随其一方一世,必有十界,便是一百二十。

    随一一界,必有十如,便是一千二百。

    故雲流變三疊,一十百千也。

    (本唯一心,一變而為三四四三之十二,二疊而為十界之百二十,三疊而為十如之千二百也。

    )約十方三世,一切十界,亦唯有此千二百數,足以盡之。

    約一一衆生,亦各具此千二百數,無餘無欠。

    約一衆生,既全具此千二百數。

    約一一根,亦全具此千二百數。

    此是不可思議法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

    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在六根而不多,在一根而不少。

    故名為性德也。

    衆生迷此性德,而為逆修,緻使六根之用,有多有少。

    眼則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故唯八百。

    耳則周聽十方,故千二百。

    鼻則出息取氣,入息知香,兩交之際,無勝力用,故唯八百。

    舌則宣揚無盡,故千二百。

    身則合知違順,離時不知,故唯八百。

    意則默容世出世法,盡其涯際,故千二百。

    此偏約迷情言也。

    圓人依此性德,而起順修,則六根互用,無複勝劣。

    一根遍照一切境,一境遍對一切根。

    根根塵塵,圓顯法界。

    此偏約開悟言也。

    今上順開悟,故雲功德莊嚴清淨。

    下順迷情,故仍八百千二不同。

    文雲,雖未得天眼,即是下順迷情。

    又雲,肉眼力如是,即是上順開悟。

    一根既爾,餘悉可知。

     △二、别解釋,即為六:初眼根(至)六意根。

     今初。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衆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于大衆中,以無所畏心,說是法華經,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勝眼,以是莊嚴故,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内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并餘諸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處,其中諸衆生,一切皆悉見。

    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夫次第五眼,則肉眼見顯對色,天眼見障外色,慧眼觀空,法眼觀俗,佛眼觀中。

    就天眼中,上能見下,下不見上。

    梵王報得天眼,遍見自所統界,而不能傍見他界。

    二乘天眼能見大千,而作意則見,不作意則不見。

    又目犍連以八千三昧能見八千世界,舍利弗以一萬三昧能見一萬世界等,并由入定方見,出定則不見。

    今明父母所生肉眼見于大千内外上下,并非他教所诠,當知即是圓融肉眼。

    一眼一切眼,隻于肉眼而具五眼之用。

    見大千即天眼用,見業因緣果報即法眼用,清淨故無見思惑即慧眼用,清淨故伏無明惑即佛眼用。

    大經雲:雖是肉眼,名為佛眼。

    即佛眼故,名為清淨。

    具五眼故,名為莊嚴。

    即是相似佛眼,亦是相似佛五眼也。

    猶是分段之身,故名父母所生肉眼,故順迷情而言八百。

    已證相似之解,故似如來稱性五眼,故順開悟而言功德。

    又準下文,亦應具見佛及菩薩、聲聞衆等,亦應具見聲、香、味、觸及與法等。

    既得相似圓融五眼,必得相似六根互用,但是文略也。

    偈中初三句具顯三軌。

    若于大衆中是如來室,以無所畏心是如來衣,說是法華經,是如來座。

    三軌弘經,十乘具足,故得六根清淨,豈徒然哉!彌樓,此雲光,即七金山之一也。

     △二耳根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

    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内外種種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闼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平)常(肉)耳,皆悉聞知。

    如是分别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象馬車牛聲,鐘鈴螺鼓聲,琴瑟箜篌聲,箫笛之音聲,清淨好歌聲,聽之而不着,無數種人聲,聞悉能解了,又聞諸天聲,微妙之歌音,及聞男女聲,童子童女聲,山川險谷中,迦陵頻伽聲,命命等諸鳥,悉聞其音聲,地獄衆苦痛,種種楚毒聲,餓鬼饑渴逼,求索飲食聲,諸阿修羅等,居在大海邊,自共言語時,出于大音聲,如是說法者,安住于此間,遙聞是衆聲,而不壞耳根,十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其說法之人,于此悉聞之,其諸梵天上,光音及遍淨,乃至有頂天,言語之音聲,法師住于此,悉皆得聞之,一切比丘衆,及諸比丘尼,若讀誦經典,若為他人說,法師住于此,悉皆得聞之,複有諸菩薩,讀誦于經法,若為他人說,撰集解其義,如是諸音聲,悉皆得聞之,諸佛大聖尊,教化衆生者,于諸大會中,演說微妙法,持此法華者,悉皆得聞之,三千大千界,内外諸音聲,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皆聞其音聲,而不壞耳根,其耳聰利故,悉能分别知,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遍聞大千内外十法界,聲聞六道,即肉、天二耳;聞二乘,即慧耳;聞菩薩,即法耳;聞佛,即佛耳。

    又父母所生,即肉耳;能聞内外,即天耳;聽之而不着,即慧耳;悉能分别知,即法耳;一時互聞不可思議,即佛耳也。

     △三鼻根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

    以是清淨鼻根,聞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阇提華香、末利華香、薝蔔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旃檀香、沉水香、多摩羅?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于此間住悉能分别。

    又複别知衆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别不錯。

    持是經者雖住于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诃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诃曼殊沙華香,旃檀、沉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

    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于諸園遊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

    如是展轉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

    并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

    雖聞此香,然于鼻根不壞不錯。

    若欲分别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種種悉聞知。

    須曼那阇提,多摩羅栴檀,沉水及桂香,種種華果香,及諸衆生香,男子女人香,說法者遠住,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小轉輪及子,群臣諸宮人,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及地中寶藏,轉輪王寶女,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衣服及璎珞,種種所塗香,聞香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遊戲及神變,持是法華者,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果實,及酥油香氣,持經者住此,悉知其所在。

    諸山深險處,旃檀樹華敷,衆生在中者,聞香悉能知。

    鐵圍山大海,地中諸衆生,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

    阿修羅男女,及其諸眷屬,鬥诤遊戲時,聞香皆能知。

    曠野險隘處,師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聞香知所在。

    若有懷妊者,未辨其男女,無根及非人,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知其初懷妊,成就不成就,安樂産福子。

    以聞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癡恚心,亦知修善者。

    地中衆伏藏,金銀諸珍寶,銅器之所盛,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璎珞,無能識其價,聞香知貴賤,出處及所在。

    天上諸華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質多樹,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上中下差别,衆寶華莊嚴,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諸觀妙法堂,在中而娛樂,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或受五欲時,來往行坐卧,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好華香莊嚴,周旋遊戲時,聞香悉能知。

    如是展轉上,乃至于梵世,入禅出禅者,聞香悉能知。

    光音遍淨天,乃至于有頂,初生及退沒,聞香悉能知。

    諸比丘衆等,于法常精進,若坐若經行,及讀誦經典,或在林樹下,專精而坐禅,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坐禅若讀誦,或為人說法,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衆而說法,聞香悉能知。

    衆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

    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

     父母所生,即肉鼻。

    大千内外,即天鼻。

    不染不着,即慧鼻。

    分别不謬,即法鼻。

    一時互用,即佛鼻。

    此章明互用,最為顯著委悉。

    知好惡,别貴賤,辨天宮莊嚴等,即鼻有眼用。

    讀經說法,聞香能知,即鼻有耳用。

    諸樹華果實,及酥油香氣,即鼻有舌用。

    入禅出禅,禅有八觸,五欲嬉戲,亦是觸塵,即鼻有身用。

    染欲癡恚心,亦知修善者,即鼻有意用。

    夫約迷情執見,則惟鼻用最劣。

    故小乘六通,但約眼耳身意,不明鼻舌二通。

    然舌能說法,猶為稍勝。

    鼻惟通息,更無他能。

    今偏于此章廣明勝用者,正顯圓通妙性,實無優劣。

    姑順迷情,且雲八百相似佛鼻,千二宛然 △四舌根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

    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

    若以舌根,于大衆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

    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

    及諸龍、龍女,夜義、夜義女,乾闼婆、乾闼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

    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内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

    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内人民,盡其形壽随侍供養。

    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

    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

    以深淨妙聲,于大衆說法,以諸因緣喻,引導衆生心,聞者皆歡喜,設諸上供養。

    諸天龍夜叉,及阿修羅等,皆以恭敬心,而共來聽法。

    是說法之人,若欲以妙音,遍滿三千界,随意即能至。

    大小轉輪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