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五之三

關燈
修觀,故觀成而相可見。

    又見此相,雖未真證,以觀力故,暫見二土。

    若三惑分滅,方永與相應也。

    有餘土中有聲聞者,藏、通兩教二乘已斷通惑,出生其中,仍本為名。

    實報土中純諸菩薩,亦是他受用耳。

    但依此觀,漸深漸成,入圓初住,則任運遍見,應用無方矣。

    問:稱理修觀,但觀一念,妙理即足,何須約土以明深信解相?答:藏、通初心皆滅陰、入,況能見士?别教初心亦且破陰,後心乃見帝網之土。

    唯圓即觀,一念三千,三谛具足。

    是則一心一切心,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一念俱觀。

    若身、心、土,若空、假、中,更無前後。

    故觀成時,一心見一切心,一身見一切身,一土見一切土,十方諸佛身中現故。

    故于自心常寂光中,遍見十方一切身、土。

    若但觀心而不觀具,何異權乘?若唯觀他,遮那之土必迷自境。

    若了心、境,則自即他故,他即自故。

    觀土既爾,身、佛心然。

    故聞長壽,須了宗旨。

    所以本門聞壽,益倍餘經,良由所聞異常故也。

    初明現在四信竟。

     △二、明滅後五品二:初、列五品粗格量後四品功德,二、随喜功德品廣格量。

    初品功德廣格量已,況出勝者可以意得,佛不煩文巧說若此也。

    初中二:初、長文,二、偈頌。

    長文為五:初、直起随喜心,二、加受持讀誦,三、加教人,四、加兼行六度,五、加正行六度。

     今初。

     又複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随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

     初品标人而已,格量在後品說。

     △二、加受持讀誦二:初、标人相,二、格量功德。

     今初。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

     △二、格量功德 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複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衆僧。

    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衆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于梵天,懸諸幡蓋及衆寶鈴,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衆鼓伎樂、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呗贊頌,則為于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不須為我複起塔寺等者,初心恐被事緣紛動,妨修正業故也。

    則為以佛舍利等者,指此經文所诠之理,即是法身全身舍利,能诠之文,不異七寶高廣妙塔,能所和合不二,亦是第一義僧。

    故直專持此經,即為廣大供養,廢事從理,所益弘多。

    若至後心,理觀既熟,則涉外不妨内觀,事資于道,如油多火猛,順流揚帆,又加橹棹,其勢轉疾也。

    問:若持經即是起塔,乃至即是第一義僧,不須起塔供僧者,則持經亦即第一義戒,不須複持戒耶?答:持經即順理戒,任運不犯,性罪亦自任運,持得初篇二篇,所謂乘急戒緩,非全無戒也。

    若至兼行六度,則五篇七聚,性業遮業,悉皆清淨,是乘戒俱急也。

    又凡修圓觀者,理須自思。

    若初心念念常在四種三昧,容于二篇之外,所有遮罪,或可少違。

    若未專于四種三昧,則五篇七聚,菩薩重輕,不可微犯,方合一期教門大旨。

    何以故?出家菩薩,具足堅持毗尼篇聚,大乘戒意,一切皆然。

    況僅護篇聚,于彼梵網八萬律儀,猶未足為持相。

    但因此土器劣,且以小檢,助成大儀。

    仍須備曉開遮輕重,制緣漸頓,舍義有無,坐次分流,忏法天隔,複有七衆同否,大小共别,方于自行,量己品位,去取适時。

    勿慕大節而昧存亡,勿據小文而迷觀道。

    若得今意,先以理教定,次以行位驗。

    倘不爾者,鳥鼠人也,安論品位乎?敬請受佛遺言,少分恭禀。

     △三、加教人二:初、标人相,二、格量功德。

     今初。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

     △二、格量功德 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禅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幹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于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複起塔寺,及造僧房供養衆僧。

     前但自己讀誦受持,便為具足供養三寶,況今轉以教人,則法施功德,甯非供養中最耶? △四、加兼行六度二:初、标人相,二、格量功德。

     今初。

     況複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圓觀漸深涉事,不坊正行,故以事助理,名兼行也。

     △二、格量功德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

    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複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五、加正行六度二:初、标人相,二、格量功德。

     今初。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複能起塔及造僧房,供養贊歎聲聞衆僧;亦以百千萬億贊歎之法,贊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随義解說此法華經(财法二施);複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如法持戒,統理大衆);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忍);常貴坐禅,得諸深定(禅);精進勇猛,攝諸善法(進);利根智慧,善答問難(般若)。

     安樂行中,不親近求聲聞人,亦不說過,亦不贊美,今雲供養贊歎聲聞衆僧,何耶?始心觀淺,恐染小習,故誡勿親近;今觀深力大,故供養贊歎于彼,即能化彼令趣大乘,又複彌助權實不二妙觀也。

    文中先禅後進,義無先後。

     △二、格量功德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複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已趣道場,坐道樹下者,位在鐵輪,不久得入銅輪,能八相作佛也。

    坐、立、行處,便應起塔,皆應供養如佛塔者,初依人号如來也。

    結此五品,初三是聞慧,第四是思慧,第五是修慧,都是十信前耳。

    或雲:初随喜品,即是入信心位,分一品為兩心,五品即十信心,是鐵輪六根清淨位也。

    今謂兩釋,理須并存。

    若圓教利根,一念随喜,初垢先落,乃至正行,塵沙亦盡,即相似如來鐵輪位也。

    若解雖圓頓,事障未除,僅能圓伏五住通惑,種子尚存,即觀行如來具縛凡夫,能知如來秘密之藏也。

    若以五品對前四信,則初二品即一念信解,第三品即解其言趣,第四品即聞持供養,第五品即深信觀成。

    其義既齊,四、五無别,但是滅後加讀誦位為第二品耳。

    初長文竟。

     △二偈頌四:初頌第二品(至)四頌第五品。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如上之所說,是則為具足,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七寶而莊嚴,表刹甚高廣,漸小至梵天,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又于無量劫,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璎珞,天衣衆伎樂,然香油蘇燈,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能持是經者,則為已如上,具足諸供養。

     △二頌第三品 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以牛頭栴檀,起僧房供養。

    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

    百千衆住處,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禅窟,種種皆嚴好。

     △三頌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者,若複教人書,及供養經卷,散華香末香,以須曼薝蔔,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然之。

    如是供養者,得無量功德,如虛空無邊,其福亦如是。

     長行但雲兼行布施等,今頌供養經卷,即兼行之意也。

    須曼華,此雲善攝意華。

    薝蔔華,此雲黃華。

    阿提目多伽華,此雲龍?華,又雲善思夷華。

     △四頌第五品 況複持此經,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禅定,不瞋不惡口,恭敬于塔廟,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問難不瞋,随問為解說,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樹,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卧,乃至說一偈,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經行及坐卧。

     初列五品粗格,量後四品功德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五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