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五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眉目分明也。
今就此三品半,分為三意:初、一品半,明初品因功德以勸流通;二、法師功德品,明初品果功德以勸流通;三、不輕品,引信毀福罪證勸流通。
初中二:初、明現在四信,二、明滅後五品。
初又四:初、一念信解,二、解其言趣,三、聞持供養,四、深信觀成。
初又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又三:初、出相貌,二、明功德,三、明位行不退。
今初。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其有衆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上已分别聞佛壽長,得益深廣。
未入住者,悟無生忍。
已入住者,增道損生,位鄰極聖。
未發心者,發無上心,入于十信。
此皆夙種既深,現得熟脫。
無生發心二位,并屬當機。
增道損生,通于影響。
發起當機三衆,故屬正說授記段也。
今流通之始,乃約初結緣人,未登十信。
或從此會略聞,或從現在諸菩薩等,展轉得聞。
聞佛壽命,長遠如是。
然時既甚促,聞亦不多。
故雲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極言其時之暫,而獲益之淺也。
夫一念者,即現前一念介爾之心也。
信解者,信佛本地所證之理,是法界妙理。
此理非實非權,而能實能權。
自行冥理名實,化他種種方便名權。
此理非本非迹,而能本能迹。
初證權實體用名本,證後所施體用權實名迹。
又信解此理,既是釋尊之所久證,亦是衆生之所久迷,亦是現前介爾一念之所同具。
故曰,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
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如是随所聞處,豁爾開明。
随語而入,無有挂礙。
信一切法,皆是佛法。
(即權而實,不思議真。
)又信佛法,不隔一切法。
(即實而權,不思議俗。
)不得佛法,不得一切法。
(雙遮。
)而見一切法,亦見佛法。
(雙照。
此二句是不思議中。
)即一而三。
(随舉一谛,皆具三谛。
)即三而一。
(雖分三谛,秪是一心。
)亦是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九界非道,純是佛界妙道之用。
釋上一切法皆是佛法也。
)行于佛道,通達一切道。
(釋上佛法不隔一切法也。
)不得佛道一切道。
(釋雙遮。
)而通達佛道一切道。
(釋雙照。
)無所有而有。
(三谛皆有。
)有而無所有。
(三谛皆無。
)非所有非無所有。
(三谛皆非有非無。
)如門前路,通達一切東西南北,無有壅礙。
眼耳鼻舌身意,凡有所對,悉亦如是。
(六塵體是法界,亘古亘今,無非圓妙三谛也。
)無疑曰信,明了曰解,是為一念信解心也。
(上約聞法信解,即是信行。
)若坐思惟,随所思惟,豁然開悟,通達三谛,亦複如是。
(更約思惟而生一念信解,即是法行。
)如是信解,即十信初心,未得六根清淨,未入鐵輪正位也。
△二、明功德二:初、總論無量,二、格量顯多。
今初。
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二、格量顯多,又二:初、舉五度為格量本;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
今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
般若即是今之正慧,故言除般若也。
問:既離般若,則前五不應名波羅蜜?答:約别教人,為求無上菩提,各自于五而盡其邊,亦得名度。
以别教十向後心,名假邊際故也。
問:别教亦有次第,般若還同所校,何以除之?答:豎論空假,般若可為所校,中證不殊,名等體等,故須除也。
△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 以是(五度)功德,比前(一念信解)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三、明位行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别六心猶退,七心不退。
今圓初心即不退者,聞壽量功德自外而資,圓順信解自内而熏,故不退也。
初長文竟。
△二、偈頌三:初、超頌功德,二、頌位行不退,三、追頌相貌。
初又二:初、超頌格量顯多,二、追頌總論無量。
初又二:初、頌舉五度為格量本,二、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蜜,于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并諸菩薩衆,珍異之飲食,上服與卧具,旃檀立精舍,以園林莊嚴,如是等布施,種種皆微妙,盡此諸劫數,以回向佛道,若複持禁戒,清淨無缺漏,求于無上道,諸佛之所歎,若複行忍辱,住于調柔地,設衆惡來加,其心不傾動,諸有得法者,懷于增上慢,為斯所輕惱,如是亦能忍,若複勤精進,志念常堅固,于無量億劫,一心不懈息,又于無數劫,住于空閑處,若坐若經行,除睡常攝心,以是因緣故,能生諸禅定,八十億萬劫,安住心不亂,持此一心福,願求無上道,我得一切智,盡諸禅定智,是人于百千,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
△二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乃至一念信,其福過于彼。
初超頌格量顯多竟。
△二追頌總論無量 若人悉無有,一切諸疑悔,深心須臾信,其福為如此。
須臾,即一念也。
初超頌功德竟。
△二、頌行位不退,又二:初、明不易信解;二、明信解則必發願,故得不退。
今初。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聞我說壽命,是則能信受。
其有諸菩薩者,約鈍根菩薩言也。
行道經無量劫,善根淳熟,方能信受。
根若未熟,佛不為說,設令聞之,彼必疑惑,故信解誠不易也。
今若利根初聞,即能一念信解,便可等彼久行菩薩,亦且超過彼矣。
△二、明信解則必發願故得不退 如是之人等,頂受此經典,願我于未來,長壽度衆生。
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吼,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于道場時,說壽亦如是。
如是之人等者,雙指利鈍兩根言也。
聞而信解,則必頂受發願,所以決不退也。
問:近成者無長可說,何得皆言亦如是耶?答:言如是者,謂說常壽。
若得常壽,盡未來際必當過此。
何但如是,今從實成已來,故且舉爾許塵劫耳。
二、頌行位不退竟。
△三追頌相貌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多聞能總持,随義解佛語,如是之人等,于此無有疑。
長文直明,乃至能生一念信解,便即較顯功德。
今正釋出相貌,以顯一念信解之難得也。
若欲于此佛壽長遠而無有疑,不論久行始行,須有深心,又須清淨質直,又須多聞總持,能随義解,不随文字,具此三法,方能一念信解,則一念信解,談何容易。
信解既不容易,所以功德不得不多也。
深心者,上求下化之心,了知心佛衆生,理元不二,依之而起無作四弘,故名深心,即如來室也。
清淨而質直者,不為五住所污,正念真如,即如來衣也。
多聞能總持,随義解佛語者,随有所聞,便能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便能解了如來随智随情等語,故雖少聞多解義,亦名為多聞,即如來座也。
有此觀行三法,乃能信解究竟三法,既信究竟三法之理,乃于究竟位中,所有本迹之事,亦無疑也。
初一念信解竟。
△二、解其言趣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前但一念信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今解其言趣,便可略舉似人,故能起自他無上之慧也。
△三、聞持供養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璎珞、幢幡、缯蓋、香油、蘇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廣聞、廣持、廣書、廣修供養,自行化他,功德外資,令内智疾入,故能生一切種智也。
△四、深信觀成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衆圍繞說法。
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台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衆鹹處其中。
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見佛常在靈山,共大菩薩、諸聲聞衆說法者,方便有餘土相也。
又見娑婆,其地琉璃,乃至菩薩鹹處其中者,實報莊嚴土相也。
理具此相,今依理
今就此三品半,分為三意:初、一品半,明初品因功德以勸流通;二、法師功德品,明初品果功德以勸流通;三、不輕品,引信毀福罪證勸流通。
初中二:初、明現在四信,二、明滅後五品。
初又四:初、一念信解,二、解其言趣,三、聞持供養,四、深信觀成。
初又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又三:初、出相貌,二、明功德,三、明位行不退。
今初。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其有衆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上已分别聞佛壽長,得益深廣。
未入住者,悟無生忍。
已入住者,增道損生,位鄰極聖。
未發心者,發無上心,入于十信。
此皆夙種既深,現得熟脫。
無生發心二位,并屬當機。
增道損生,通于影響。
發起當機三衆,故屬正說授記段也。
今流通之始,乃約初結緣人,未登十信。
或從此會略聞,或從現在諸菩薩等,展轉得聞。
聞佛壽命,長遠如是。
然時既甚促,聞亦不多。
故雲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極言其時之暫,而獲益之淺也。
夫一念者,即現前一念介爾之心也。
信解者,信佛本地所證之理,是法界妙理。
此理非實非權,而能實能權。
自行冥理名實,化他種種方便名權。
此理非本非迹,而能本能迹。
初證權實體用名本,證後所施體用權實名迹。
又信解此理,既是釋尊之所久證,亦是衆生之所久迷,亦是現前介爾一念之所同具。
故曰,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
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如是随所聞處,豁爾開明。
随語而入,無有挂礙。
信一切法,皆是佛法。
(即權而實,不思議真。
)又信佛法,不隔一切法。
(即實而權,不思議俗。
)不得佛法,不得一切法。
(雙遮。
)而見一切法,亦見佛法。
(雙照。
此二句是不思議中。
)即一而三。
(随舉一谛,皆具三谛。
)即三而一。
(雖分三谛,秪是一心。
)亦是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九界非道,純是佛界妙道之用。
釋上一切法皆是佛法也。
)行于佛道,通達一切道。
(釋上佛法不隔一切法也。
)不得佛道一切道。
(釋雙遮。
)而通達佛道一切道。
(釋雙照。
)無所有而有。
(三谛皆有。
)有而無所有。
(三谛皆無。
)非所有非無所有。
(三谛皆非有非無。
)如門前路,通達一切東西南北,無有壅礙。
眼耳鼻舌身意,凡有所對,悉亦如是。
(六塵體是法界,亘古亘今,無非圓妙三谛也。
)無疑曰信,明了曰解,是為一念信解心也。
(上約聞法信解,即是信行。
)若坐思惟,随所思惟,豁然開悟,通達三谛,亦複如是。
(更約思惟而生一念信解,即是法行。
)如是信解,即十信初心,未得六根清淨,未入鐵輪正位也。
△二、明功德二:初、總論無量,二、格量顯多。
今初。
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二、格量顯多,又二:初、舉五度為格量本;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
今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
般若即是今之正慧,故言除般若也。
問:既離般若,則前五不應名波羅蜜?答:約别教人,為求無上菩提,各自于五而盡其邊,亦得名度。
以别教十向後心,名假邊際故也。
問:别教亦有次第,般若還同所校,何以除之?答:豎論空假,般若可為所校,中證不殊,名等體等,故須除也。
△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 以是(五度)功德,比前(一念信解)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三、明位行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别六心猶退,七心不退。
今圓初心即不退者,聞壽量功德自外而資,圓順信解自内而熏,故不退也。
初長文竟。
△二、偈頌三:初、超頌功德,二、頌位行不退,三、追頌相貌。
初又二:初、超頌格量顯多,二、追頌總論無量。
初又二:初、頌舉五度為格量本,二、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蜜,于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并諸菩薩衆,珍異之飲食,上服與卧具,旃檀立精舍,以園林莊嚴,如是等布施,種種皆微妙,盡此諸劫數,以回向佛道,若複持禁戒,清淨無缺漏,求于無上道,諸佛之所歎,若複行忍辱,住于調柔地,設衆惡來加,其心不傾動,諸有得法者,懷于增上慢,為斯所輕惱,如是亦能忍,若複勤精進,志念常堅固,于無量億劫,一心不懈息,又于無數劫,住于空閑處,若坐若經行,除睡常攝心,以是因緣故,能生諸禅定,八十億萬劫,安住心不亂,持此一心福,願求無上道,我得一切智,盡諸禅定智,是人于百千,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
△二頌正格信解功德甚多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乃至一念信,其福過于彼。
初超頌格量顯多竟。
△二追頌總論無量 若人悉無有,一切諸疑悔,深心須臾信,其福為如此。
須臾,即一念也。
初超頌功德竟。
△二、頌行位不退,又二:初、明不易信解;二、明信解則必發願,故得不退。
今初。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聞我說壽命,是則能信受。
其有諸菩薩者,約鈍根菩薩言也。
行道經無量劫,善根淳熟,方能信受。
根若未熟,佛不為說,設令聞之,彼必疑惑,故信解誠不易也。
今若利根初聞,即能一念信解,便可等彼久行菩薩,亦且超過彼矣。
△二、明信解則必發願故得不退 如是之人等,頂受此經典,願我于未來,長壽度衆生。
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吼,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于道場時,說壽亦如是。
如是之人等者,雙指利鈍兩根言也。
聞而信解,則必頂受發願,所以決不退也。
問:近成者無長可說,何得皆言亦如是耶?答:言如是者,謂說常壽。
若得常壽,盡未來際必當過此。
何但如是,今從實成已來,故且舉爾許塵劫耳。
二、頌行位不退竟。
△三追頌相貌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多聞能總持,随義解佛語,如是之人等,于此無有疑。
長文直明,乃至能生一念信解,便即較顯功德。
今正釋出相貌,以顯一念信解之難得也。
若欲于此佛壽長遠而無有疑,不論久行始行,須有深心,又須清淨質直,又須多聞總持,能随義解,不随文字,具此三法,方能一念信解,則一念信解,談何容易。
信解既不容易,所以功德不得不多也。
深心者,上求下化之心,了知心佛衆生,理元不二,依之而起無作四弘,故名深心,即如來室也。
清淨而質直者,不為五住所污,正念真如,即如來衣也。
多聞能總持,随義解佛語者,随有所聞,便能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便能解了如來随智随情等語,故雖少聞多解義,亦名為多聞,即如來座也。
有此觀行三法,乃能信解究竟三法,既信究竟三法之理,乃于究竟位中,所有本迹之事,亦無疑也。
初一念信解竟。
△二、解其言趣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前但一念信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今解其言趣,便可略舉似人,故能起自他無上之慧也。
△三、聞持供養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璎珞、幢幡、缯蓋、香油、蘇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廣聞、廣持、廣書、廣修供養,自行化他,功德外資,令内智疾入,故能生一切種智也。
△四、深信觀成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衆圍繞說法。
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台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衆鹹處其中。
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見佛常在靈山,共大菩薩、諸聲聞衆說法者,方便有餘土相也。
又見娑婆,其地琉璃,乃至菩薩鹹處其中者,實報莊嚴土相也。
理具此相,今依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