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五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依止人天而住。
不樂在衆者,界内界外五陰,名之為衆。
二邊分别,名為多有。
所說靜處者,中道第一義谛也。
法界一相,絕待無餘,故名靜處。
勤行精進,未曾休息者,心心流注,任運與薩婆若相應也。
不依人天者,人表有邊,天表空表。
不依二邊,故以此界虛空表之,正住常寂光法性土也。
△二、釋稱揚受持修習 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于,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由其常樂深智無有障礙,所以于諸經典悉皆稱揚;由其常樂諸佛之法,所以讀誦通利思惟分别;由其一心精進求無上慧,所以能正憶念也。
初長文竟。
△二、偈頌二:初、頌長文,二、正略開顯。
初中二:初、頌答所師,二、頌答來處。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是諸大菩薩,從無數劫來,修習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發大道心,此等是我子。
長文但雲得菩提已,化令發心,不雲無數劫來;或謂止是圓頓利根,一生超證,此中但雲無數劫來是我所化,不雲在成道後;或謂止是行因行時,化令發心。
故為但答所師,未曾彰灼開顯。
△二頌答來處 依止是世界,常行頭陀事,志樂于靜處,舍大衆愦鬧,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學習我道法,晝夜常精進,為求佛道故,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常勤求智慧,說種種妙法,其心無所畏。
初頌長文竟。
△二、正略開顯 我于伽耶城,菩提樹下坐,得成最正覺,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令初發道心,今皆住不退,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汝等一心信,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衆。
既雲成道之後令初發心,又雲從久遠來教化是等,乃是略開近而顯遠,所以動執生疑也。
初略開竟。
△二、疑請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經家叙疑,二、騰疑請答。
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雲何世尊于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騰疑請答二:初、騰疑,二、請答。
初中三:初、法說,二、立譬,三、法合。
初又三:初、執近疑遠,二、執遠疑近,三、結難信。
今初。
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于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
世尊,雲何于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衆,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執遠疑近 世尊,此大菩薩衆,假使有人于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于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三、結難信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
初法說竟。
△二、立譬 譬如有人,色美發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
此譬上執近而疑遠也。
色美發黑,總是明年少耳。
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
此譬上執遠而疑近也。
是事難信。
此譬結難信也。
△三法合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量未久。
此合年二十五,不應有百歲子也。
而此大衆諸菩薩等,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于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
此合百歲之人,不應是年二十五者所生也。
今日世尊方雲: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此合結難信也。
初騰疑竟。
△二、請答又二:初、明請意,二、正請答。
初又二:初、為現在,二、為未來。
今初。
我等雖複信佛随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
我等雖未了知,仰信而已。
△二為未來 然諸新發意菩薩,于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淺行易生诽謗,謗堕惡道不退者,雖複仰信,以未了知,不能增道損生,故須答釋,令謗者生信,信者增道損生也。
初明請意竟。
△二、正請答 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一、請除現在疑,二、請除未來疑也。
初長文竟。
△二、偈頌二:初、頌騰疑,二、頌請答。
初中二:初、頌法說,二、頌立譬,三、頌法合。
初又三:初、頌執近,二、頌執遠,三、頌結難信。
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出家近伽耶,坐于菩提樹,爾來尚未久。
△二頌執遠 此諸佛子等,其數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于神通力,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從地而湧出,皆起恭敬心,住于世尊前。
△三、頌結難信 是事難思議,雲何而可信?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願為除衆疑,如實分别說。
初頌法說竟。
△二頌立譬 譬如少壯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歲子,發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子亦說是父,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
初五句頌譬執近疑遠,次一句頌譬執遠疑近,後二句頌譬結難信也。
△三頌法合 世尊亦如是,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志固無怯弱,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
巧于難問答,其心無所畏,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贊,善能分别說,不樂在人衆,常好在禅定。
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 初半偈頌合年二十五,次三偈半頌合百歲子,略不頌合結難信也。
初頌騰疑竟。
△二頌請答 我等從佛聞,于此事無疑,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
若有于此經,生疑不信者,即當堕惡道,願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雲何于少時,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 初略開顯動執生疑竟。
△釋從地湧出品竟。
次釋壽量品。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如來者,十方三世諸佛、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通号也。
壽者,受也。
量者,诠量也。
诠量十方三世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功德也。
今正诠量本地三佛功德,故言如來。
壽量品如來義甚多,今且明二身、三身,餘例可解。
二身者,真身如來、應身如來也。
如成論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
即二身義顯。
何者?乘是如智,實是如境。
道是因,覺是果。
若單論乘,則如無所知。
若單明實,則如無能知。
境智和合,則有因果。
照境未窮名因,盡源為果。
因圓果滿,即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真身如來也。
以如實智,乘如實道,來生三有,示正成覺,即應身如來也。
(報智冥法,名為真身。
從體起用,名為應身。
但雲二身,攝法周足。
)三身者,法身如來、報身如來、化身如來也。
如大論雲:如法相解,如法相說,故名如來。
即三身義足。
何者?如即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故名為如。
不動而至,名之為來。
此約所證,即法身如來也。
又複如智稱于如理,從理名如,從智名來,故曰如法相解。
此約能證,即報身如來也。
又以如如境智合故,即能處處示成正覺,轉正法輪,故曰如法相說。
此約起用,即化身如來也。
偈雲: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
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
如明月之影遍萬川,故名為應,亦名為化。
此之三身,不可單取。
故大經雲:法身亦非涅槃,般若亦非涅槃,解脫亦非涅槃。
三法具足,稱秘密藏,名大涅槃。
當知三身,不可一異,縱橫并别。
圓覽三法,稱假名如來也。
文雲:非如非異者,非彼偏如,以顯圓如,即法身如來義。
又雲: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即如如智,稱如如境,以一切種智知,以佛眼見,是報身如來義。
又雲:或示己身己事,或示他身他事,即應身如來義。
若但性德三如來者,是橫;若但修德三如來者,是縱;若先法,次報,後應,亦是縱。
今經圓說不縱不橫三如來也。
縱橫三身,尚非今義,況三藏通教所明如來耶?又法華前,亦明圓三身義,同是迹中三身耳。
發迹顯本三如來者,永異諸經。
故天親論雲:示現成大菩提無上,故示三種菩提:一、應化菩提,随所應現,即為示現,如經出釋氏宮故;二、報佛菩提,十地滿足,得常涅槃,如經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劫故;三、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淨,涅槃不變,如經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故。
經具其義,論出其名,不如上釋,甯會經論耶?又三身各論單複,單義如前。
法身複者,一自性清淨法身,二離垢妙極法身。
報身複者,一自受用報,二他受用報。
應身複者,一勝應,二劣應。
又一應現佛界身,二應現九界身。
若束此單複三身,而為二身,則二種法身,及自受用報,名為真身。
他受用報,及勝劣應等,名為應身。
故知若複若單,若三若二,平等平等。
更欲廣說,則四身、十身、三十二身、無量身等,開合自在,多不為多,少不為少,非少非多,而少而多。
倘執名相,而欲妄較諸經優劣,遠之遠矣。
次明壽量者,真如不隔諸法,故名為受,此法身壽也。
境智相應,故名為受,此報身壽也。
一期示現,連持不斷,故名為受,此應身壽也。
诠量法身如來如理壽命,诠量報身如來智慧壽命,诠量應身如來同緣壽命,故言壽量。
法身如來如理壽命者,有佛無佛,性相常然,不論相應,不論連持,非無量,非有量。
故文雲:非如非異,非實非虛。
蓋诠量法身如理命也。
報身如來智慧壽命者,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發智為報,智冥境為受。
境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譬如函大蓋大。
故文雲:我智力如是,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
此诠報身智慧命也。
應身如來同緣壽命者,緣長則長,緣促則促,如水清月現,月實不來,水濁月亡,月亦不去。
故文雲:數數現生,數數現滅。
或複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
此诠應身同緣命也。
當知所诠不出四句:一者有量,二者無量,三者亦有量亦無量,四者非有量非無量。
有量則無常,無量則常,雙亦則亦常亦無常,雙非則非常非無常。
今以四句更作别、圓二釋。
一、别教各釋者,非常非無常,雙非理極,即法身也。
常即報身,報智冥法,亦非常非無常。
但取金剛道後,正智圓滿,不複生滅,故名為常。
又依唯識,則法身不生不滅,故名為常;報身生因所生,故非常;圓滿成就,故非無常。
即雙非句也。
亦常亦無常,即是應身應用無盡,故亦常;數數唱滅,故亦無常也。
無常即是金剛心前智用增進,乃至凡夫生滅出沒,皆是無常也。
三佛各一句,凡夫共一句,故是别義。
二、圓教通釋者,三身各備四句。
法身四句者,不生不滅,故名為常;無彼凡夫妄計倒常,故名無常;寂而雙照,故名亦常亦無常;雙破凡聖八倒,故名非常非無常也。
報身四句者,出過二乘,故名為常;無妄計常,故名無常;智能雙照,故名亦常亦無常;智冥谛境,故名非常非無常也。
應身四句者,應用不絕,故名為常;示同生滅,故名無常;兩義雙具,故名亦常亦無常;既非實報,亦非業感,故名非常非無常也。
乃至凡夫亦具三種四句,心性随緣不變,故名為常。
所謂自從無始至盡未來,輪回生死,而生實
不樂在衆者,界内界外五陰,名之為衆。
二邊分别,名為多有。
所說靜處者,中道第一義谛也。
法界一相,絕待無餘,故名靜處。
勤行精進,未曾休息者,心心流注,任運與薩婆若相應也。
不依人天者,人表有邊,天表空表。
不依二邊,故以此界虛空表之,正住常寂光法性土也。
△二、釋稱揚受持修習 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于,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由其常樂深智無有障礙,所以于諸經典悉皆稱揚;由其常樂諸佛之法,所以讀誦通利思惟分别;由其一心精進求無上慧,所以能正憶念也。
初長文竟。
△二、偈頌二:初、頌長文,二、正略開顯。
初中二:初、頌答所師,二、頌答來處。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是諸大菩薩,從無數劫來,修習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發大道心,此等是我子。
長文但雲得菩提已,化令發心,不雲無數劫來;或謂止是圓頓利根,一生超證,此中但雲無數劫來是我所化,不雲在成道後;或謂止是行因行時,化令發心。
故為但答所師,未曾彰灼開顯。
△二頌答來處 依止是世界,常行頭陀事,志樂于靜處,舍大衆愦鬧,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學習我道法,晝夜常精進,為求佛道故,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常勤求智慧,說種種妙法,其心無所畏。
初頌長文竟。
△二、正略開顯 我于伽耶城,菩提樹下坐,得成最正覺,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令初發道心,今皆住不退,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汝等一心信,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衆。
既雲成道之後令初發心,又雲從久遠來教化是等,乃是略開近而顯遠,所以動執生疑也。
初略開竟。
△二、疑請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經家叙疑,二、騰疑請答。
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雲何世尊于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騰疑請答二:初、騰疑,二、請答。
初中三:初、法說,二、立譬,三、法合。
初又三:初、執近疑遠,二、執遠疑近,三、結難信。
今初。
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于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
世尊,雲何于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衆,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執遠疑近 世尊,此大菩薩衆,假使有人于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于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三、結難信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
初法說竟。
△二、立譬 譬如有人,色美發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
此譬上執近而疑遠也。
色美發黑,總是明年少耳。
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
此譬上執遠而疑近也。
是事難信。
此譬結難信也。
△三法合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量未久。
此合年二十五,不應有百歲子也。
而此大衆諸菩薩等,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于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
此合百歲之人,不應是年二十五者所生也。
今日世尊方雲: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此合結難信也。
初騰疑竟。
△二、請答又二:初、明請意,二、正請答。
初又二:初、為現在,二、為未來。
今初。
我等雖複信佛随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
我等雖未了知,仰信而已。
△二為未來 然諸新發意菩薩,于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淺行易生诽謗,謗堕惡道不退者,雖複仰信,以未了知,不能增道損生,故須答釋,令謗者生信,信者增道損生也。
初明請意竟。
△二、正請答 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一、請除現在疑,二、請除未來疑也。
初長文竟。
△二、偈頌二:初、頌騰疑,二、頌請答。
初中二:初、頌法說,二、頌立譬,三、頌法合。
初又三:初、頌執近,二、頌執遠,三、頌結難信。
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出家近伽耶,坐于菩提樹,爾來尚未久。
△二頌執遠 此諸佛子等,其數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于神通力,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從地而湧出,皆起恭敬心,住于世尊前。
△三、頌結難信 是事難思議,雲何而可信?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願為除衆疑,如實分别說。
初頌法說竟。
△二頌立譬 譬如少壯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歲子,發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子亦說是父,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
初五句頌譬執近疑遠,次一句頌譬執遠疑近,後二句頌譬結難信也。
△三頌法合 世尊亦如是,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志固無怯弱,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
巧于難問答,其心無所畏,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贊,善能分别說,不樂在人衆,常好在禅定。
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 初半偈頌合年二十五,次三偈半頌合百歲子,略不頌合結難信也。
初頌騰疑竟。
△二頌請答 我等從佛聞,于此事無疑,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
若有于此經,生疑不信者,即當堕惡道,願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雲何于少時,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 初略開顯動執生疑竟。
△釋從地湧出品竟。
次釋壽量品。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如來者,十方三世諸佛、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通号也。
壽者,受也。
量者,诠量也。
诠量十方三世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功德也。
今正诠量本地三佛功德,故言如來。
壽量品如來義甚多,今且明二身、三身,餘例可解。
二身者,真身如來、應身如來也。
如成論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
即二身義顯。
何者?乘是如智,實是如境。
道是因,覺是果。
若單論乘,則如無所知。
若單明實,則如無能知。
境智和合,則有因果。
照境未窮名因,盡源為果。
因圓果滿,即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真身如來也。
以如實智,乘如實道,來生三有,示正成覺,即應身如來也。
(報智冥法,名為真身。
從體起用,名為應身。
但雲二身,攝法周足。
)三身者,法身如來、報身如來、化身如來也。
如大論雲:如法相解,如法相說,故名如來。
即三身義足。
何者?如即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故名為如。
不動而至,名之為來。
此約所證,即法身如來也。
又複如智稱于如理,從理名如,從智名來,故曰如法相解。
此約能證,即報身如來也。
又以如如境智合故,即能處處示成正覺,轉正法輪,故曰如法相說。
此約起用,即化身如來也。
偈雲: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
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
如明月之影遍萬川,故名為應,亦名為化。
此之三身,不可單取。
故大經雲:法身亦非涅槃,般若亦非涅槃,解脫亦非涅槃。
三法具足,稱秘密藏,名大涅槃。
當知三身,不可一異,縱橫并别。
圓覽三法,稱假名如來也。
文雲:非如非異者,非彼偏如,以顯圓如,即法身如來義。
又雲: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即如如智,稱如如境,以一切種智知,以佛眼見,是報身如來義。
又雲:或示己身己事,或示他身他事,即應身如來義。
若但性德三如來者,是橫;若但修德三如來者,是縱;若先法,次報,後應,亦是縱。
今經圓說不縱不橫三如來也。
縱橫三身,尚非今義,況三藏通教所明如來耶?又法華前,亦明圓三身義,同是迹中三身耳。
發迹顯本三如來者,永異諸經。
故天親論雲:示現成大菩提無上,故示三種菩提:一、應化菩提,随所應現,即為示現,如經出釋氏宮故;二、報佛菩提,十地滿足,得常涅槃,如經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劫故;三、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淨,涅槃不變,如經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故。
經具其義,論出其名,不如上釋,甯會經論耶?又三身各論單複,單義如前。
法身複者,一自性清淨法身,二離垢妙極法身。
報身複者,一自受用報,二他受用報。
應身複者,一勝應,二劣應。
又一應現佛界身,二應現九界身。
若束此單複三身,而為二身,則二種法身,及自受用報,名為真身。
他受用報,及勝劣應等,名為應身。
故知若複若單,若三若二,平等平等。
更欲廣說,則四身、十身、三十二身、無量身等,開合自在,多不為多,少不為少,非少非多,而少而多。
倘執名相,而欲妄較諸經優劣,遠之遠矣。
次明壽量者,真如不隔諸法,故名為受,此法身壽也。
境智相應,故名為受,此報身壽也。
一期示現,連持不斷,故名為受,此應身壽也。
诠量法身如來如理壽命,诠量報身如來智慧壽命,诠量應身如來同緣壽命,故言壽量。
法身如來如理壽命者,有佛無佛,性相常然,不論相應,不論連持,非無量,非有量。
故文雲:非如非異,非實非虛。
蓋诠量法身如理命也。
報身如來智慧壽命者,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發智為報,智冥境為受。
境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譬如函大蓋大。
故文雲:我智力如是,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
此诠報身智慧命也。
應身如來同緣壽命者,緣長則長,緣促則促,如水清月現,月實不來,水濁月亡,月亦不去。
故文雲:數數現生,數數現滅。
或複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
此诠應身同緣命也。
當知所诠不出四句:一者有量,二者無量,三者亦有量亦無量,四者非有量非無量。
有量則無常,無量則常,雙亦則亦常亦無常,雙非則非常非無常。
今以四句更作别、圓二釋。
一、别教各釋者,非常非無常,雙非理極,即法身也。
常即報身,報智冥法,亦非常非無常。
但取金剛道後,正智圓滿,不複生滅,故名為常。
又依唯識,則法身不生不滅,故名為常;報身生因所生,故非常;圓滿成就,故非無常。
即雙非句也。
亦常亦無常,即是應身應用無盡,故亦常;數數唱滅,故亦無常也。
無常即是金剛心前智用增進,乃至凡夫生滅出沒,皆是無常也。
三佛各一句,凡夫共一句,故是别義。
二、圓教通釋者,三身各備四句。
法身四句者,不生不滅,故名為常;無彼凡夫妄計倒常,故名無常;寂而雙照,故名亦常亦無常;雙破凡聖八倒,故名非常非無常也。
報身四句者,出過二乘,故名為常;無妄計常,故名無常;智能雙照,故名亦常亦無常;智冥谛境,故名非常非無常也。
應身四句者,應用不絕,故名為常;示同生滅,故名無常;兩義雙具,故名亦常亦無常;既非實報,亦非業感,故名非常非無常也。
乃至凡夫亦具三種四句,心性随緣不變,故名為常。
所謂自從無始至盡未來,輪回生死,而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