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五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慧。
佛答,安樂易度,兩事相成,安樂故易度,易度故安樂也。
所以者何下,釋成易度之由,由諸衆生世世受化故也。
然有二種,一者種諸善根,則始見我身,聞說華嚴,即皆信受,入如來慧,或聞方等般若,亦入佛慧。
二者先修習小,則漸漸調伏,來至法華,亦令聞經,得入佛慧。
(方等般若,小乘亦有密得入者,但不彰灼,故此不言。
)是知華嚴方等般若法華佛慧不殊,不當優劣。
然佛慧雖同,教相稍異,且約華嚴法華對辨,略明十異。
第一始見今見,華嚴初成道時,名為始見,法華久後說實,故名今見,始見今見,佛慧不殊也。
第二開合不開合,華嚴日照高山,即說于頓,故不須開合,為不入者,開頓說漸,展轉調伏,令漸歸頓,故法華為開已得合,開合雖殊,二頓無别也。
第三橫豎廣略,華嚴頓直豎入,入于法界,故言豎廣,不曆方便,故言橫略,法華備曆五味,即是橫廣,得入佛慧,亦是豎廣,然既入法界,自當通達一切方便,二經不殊也。
第四、本迹不同。
華嚴以遮那為本,千百億釋迦為迹;法華以久成為本,寂場為迹。
則華嚴之本,隻是法華之迹。
又華嚴雖雲或見如來初成道,或見如來成道已無量劫,意亦密顯于本,而未彰灼明言成道久遠若斯。
是則非本非迹,法界理同;久本近迹,隐顯事異也。
第五、加說、不加說。
華嚴唯阿僧祇及随好品是佛自說,餘皆菩薩被加而說;法華迹門三周、本門壽量等,并佛自說。
雖加說、自說,理常平等,而化儀有異也。
第六、變土、不變土。
華嚴即穢而淨,表圓直大道,故不須變;法華轉穢為淨,表會權歸實,故須三變。
若變、不變,淨土不毀,則無殊也。
第七、多處、不多處。
華嚴七處九會,是為多處;法華靈鹫虛空,故不多處。
處雖多少,理常平等也。
第八、斥奪、不斥奪。
華嚴初會永無聲聞,故無斥奪;法華正破小執,故有斥奪。
又入法界品,二乘如聾如啞,故有斥奪;法華皆與佛記,故無斥奪。
華嚴但被界外兩機,如醫輕重兩種不死之病,收功猶易;法華能治定性聲聞,如令敗種複生于芽,收功更奇也。
第九、直顯開顯。
華嚴行大直道,名直顯實;法華決了聲聞法,名開權顯實。
所顯之實,終無二也。
第十、根利根鈍。
利者,華嚴即悟;鈍者,法華方悟。
利鈍雖殊,悟理則一,能令鈍悟,功亦倍難也。
經宜不同,略為十異,種智法界,等無差别。
故雲: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慧。
明文在茲,不須疑也。
諸師見其緣異,逐緣異解,迷不知反,去道轉遠。
若識理同,千車共轍,佛慧無殊也。
然華嚴兼别以明佛慧,方等對三以明佛慧,般若帶二以明佛慧,唯有法華開彼所兼、所對、所帶,乃至三藏但生滅法,鹹成佛慧。
是則所诠圓理,彼此無殊,能诠之教,純雜有異,獨稱為妙,良不虛也。
舊雲:華嚴了義,滿字常住;法華不了義,非滿非常。
今以此文并之。
若始入是了義,今入不了義者,亦應始入是佛慧,今入非佛慧。
若佛慧既齊,則了義亦等,滿、常亦然。
又地人呼華嚴為圓宗,法華為不真宗,今亦用此文并之。
△四偈頌随喜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諸衆生等易可化度,能問諸佛甚深智慧,聞已信行我等随喜。
能問者,如華嚴、方等、般若經中,俱有當機問法菩薩,乃至法華經中身子三請,俱是能問也。
所問者,即甚深智慧,所謂如來慧也。
△五、如來述歎 于時,世尊贊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來發随喜心。
菩薩随喜能問能信之人,佛乃歎其能于如來發随喜心意。
顯諸能問者,皆是古佛示迹。
故菩薩随喜其迹,如來述歎其本,亦是密顯壽量也。
初湧出序竟。
△二、疑問序二:初、此土菩薩疑問,二、他土菩薩疑問。
初中二:初、長文叙疑念,二、偈頌正發問。
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衆,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诃薩衆,從地湧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彌勒及菩薩衆鹹疑念者,凡有四意:一者、自寂場以後,今座以前,十方大士來會不絕,雖不可限,我以補處智力悉見悉知,何于此衆不識一人?又我遊化十方,奉觐諸佛,一切海會鹹所谙知,就曆履處亦所不識,若來若去推求不識,不識則無世界益,故須疑問。
二者、彼諸大士是前進先達,彌勒是後番末學,後不知前,例如文殊不知入定女人境界,女人不知棄諸陰蓋菩薩境界,以不識故,不知彼之内善自善,不生無為人益,故須疑問。
三者、彼等大士本實相底,應現十方别頭教化,所有真應皆非彌勒境界,既不識彼利物之道,即不識病無對治益,故須疑問。
四者、佛托弘經召諸大士,大士奉師嚴命,故來密開壽量,非時衆之所知,既不識如來密旨,則無第一義益,故須疑問也。
然彌勒迹居補處,本亦應深,何當如此不識?凡有二義:若約實論,則近成補處,不知久本;若約權論,則本高迹下,為物騰疑也。
△二、偈頌正發問四:初、問來處來緣(至)四、結請決疑。
今初。
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知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大衆諸菩薩,昔所未曾見,願兩足尊說,是從何所來?以何因緣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其志念堅固,有大忍辱力,衆生所樂見,為從何所來? 一問何處來,二問何因緣來也。
巨身大神通,是歎入如來室。
智慧叵思議,是歎坐如來座。
其志念堅固,有大忍辱力,是歎着如來衣。
三皆自行德也。
衆生所樂見,是歎化他德也。
△二、叙眷屬數量 一一諸菩薩,所将諸眷屬,其數無有量,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将六萬恒沙,如是諸大衆,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六萬恒河沙,俱來供養佛,及護持是經。
将五萬恒沙,其數過于是,四萬及三萬,二萬至一萬,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億萬分之一,千萬那由他,萬億諸弟子,乃至于半億,其數複過上。
百萬至一萬,一千及一百,五十與一十,乃至三二一,單己無眷屬,樂于獨處者,俱來至佛所,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衆,若人行籌數,過于恒沙劫,猶不能盡知。
△三、問:師法是誰? 是諸大威德,精進菩薩衆,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從誰初發心?稱揚何佛法?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 △四、結請決疑,又四:初、結歎(至)四、明大會同請。
今初。
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 △二、請答來處 四方地振裂,皆從中湧出。
世尊我昔來,未曾見是事,願說其所從,國土之名号。
我常遊諸國,未曾見是衆,我于此衆中,乃不識一人。
△三、請答來緣 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
△四明大會同請 今此之大會,無量百千億,是諸菩薩等,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衆,本末之因緣,無量德世尊,唯願決衆疑。
既雲欲知本末因緣,則若所師、若來處、若來緣,總求佛答明矣。
初、此土菩薩疑問竟。
△二、他土菩薩疑問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于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加趺坐。
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衆,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湧出住于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衆從何所來?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
有菩薩摩诃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當作佛。
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分身眷屬,橫在十方,亦複不知本地未有四益,故與彌勒同其疑問。
諸佛皆不為答,抑待釋迦答彌勒者。
彌勒所問,事迹不輕,釋尊一代未曾顯說,因茲答問,廣顯長壽。
此大玄秘,須待釋迦自開,汝自當聞。
分身來集,本為證明,故不應答也。
初本門序段竟。
△二、正說段二:初、誡許,二、正說。
初中二:初、長文,二、偈頌。
長文又三:初、述歎,二、誡,三、許。
今初。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
初一善哉,述其上,契佛心。
次一善哉,述其下,契群念。
開迹顯本,乃一代時教所未顯談,故為佛之大事。
又須約修德果位深遠,不約性德平等理趣,故名為事也。
△二誡 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铠發堅固意, 一心誡勿亂,精進誡勿懈,堅固誡勿退也。
良以如來實智久成,權迹長遠,化窮三世,益遍十方,非等覺已下所能思議故也。
亦是寄彌勒以誡大會。
△三許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諸佛智慧,總标果智也。
自在是我德,神通是樂德,奮迅除垢是淨德,大勢威猛是常德。
此點圓滿四德,遍能三世益物,故皆名力。
約過去久遠,久遠名為自在神通。
約現在分身,遍滿十方,名為師子奮迅。
約未來益物,永永不窮,名為大勢威猛。
或可奮迅是将前之狀,表未來益物。
大勢是震動十方,即現在益物,亦無不可。
又自在神通,是究竟慈悲室。
師子奮迅,是究竟法空座。
威猛大勢,是究竟忍辱衣。
證此究竟三德,故力遍十方三世,為益不窮也。
初長文竟。
△二、偈頌三:初、頌誡;二、頌許略,不顯述歎。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勿得有疑悔。
△二頌許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住于忍善中,昔所未聞法,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勿得懷疑懼,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如是今當說,汝等一心聽。
初誡許竟。
△二、正說三:初、從此訖壽量品,是正開近顯遠;二、分别功德品,初長文,是總授法身記;三、彌勒說偈,是總申領解。
初中二:初、訖此品,是略開顯動執生疑;二、壽量品,是廣開顯斷疑生信。
初又二:初、略開,二、疑請。
初又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又二:初、答所師,二、答來處。
不答何因緣集,所以下文重請。
今初。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于此大衆宣告汝等。
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诃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
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
此先答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從誰初發心之問也。
△二、答來處,又二:初、答,二、釋。
今初。
此諸菩薩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于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别、正憶念。
界下空中,略如前釋。
此答其住處,即是來處也。
于諸經典等者,追答稱揚何佛法,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之問也。
于諸經典者,圓人受法,無法不圓。
法華妙典,一切十方三世經典,悉入其中,權實不二,終不取一舍一。
此答稱揚也。
讀誦通利,思惟分别,是答受持。
正憶念,是答修習。
△二、釋,又二:初、釋住處,二、釋稱揚、受持、修習。
今初。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衆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
佛答,安樂易度,兩事相成,安樂故易度,易度故安樂也。
所以者何下,釋成易度之由,由諸衆生世世受化故也。
然有二種,一者種諸善根,則始見我身,聞說華嚴,即皆信受,入如來慧,或聞方等般若,亦入佛慧。
二者先修習小,則漸漸調伏,來至法華,亦令聞經,得入佛慧。
(方等般若,小乘亦有密得入者,但不彰灼,故此不言。
)是知華嚴方等般若法華佛慧不殊,不當優劣。
然佛慧雖同,教相稍異,且約華嚴法華對辨,略明十異。
第一始見今見,華嚴初成道時,名為始見,法華久後說實,故名今見,始見今見,佛慧不殊也。
第二開合不開合,華嚴日照高山,即說于頓,故不須開合,為不入者,開頓說漸,展轉調伏,令漸歸頓,故法華為開已得合,開合雖殊,二頓無别也。
第三橫豎廣略,華嚴頓直豎入,入于法界,故言豎廣,不曆方便,故言橫略,法華備曆五味,即是橫廣,得入佛慧,亦是豎廣,然既入法界,自當通達一切方便,二經不殊也。
第四、本迹不同。
華嚴以遮那為本,千百億釋迦為迹;法華以久成為本,寂場為迹。
則華嚴之本,隻是法華之迹。
又華嚴雖雲或見如來初成道,或見如來成道已無量劫,意亦密顯于本,而未彰灼明言成道久遠若斯。
是則非本非迹,法界理同;久本近迹,隐顯事異也。
第五、加說、不加說。
華嚴唯阿僧祇及随好品是佛自說,餘皆菩薩被加而說;法華迹門三周、本門壽量等,并佛自說。
雖加說、自說,理常平等,而化儀有異也。
第六、變土、不變土。
華嚴即穢而淨,表圓直大道,故不須變;法華轉穢為淨,表會權歸實,故須三變。
若變、不變,淨土不毀,則無殊也。
第七、多處、不多處。
華嚴七處九會,是為多處;法華靈鹫虛空,故不多處。
處雖多少,理常平等也。
第八、斥奪、不斥奪。
華嚴初會永無聲聞,故無斥奪;法華正破小執,故有斥奪。
又入法界品,二乘如聾如啞,故有斥奪;法華皆與佛記,故無斥奪。
華嚴但被界外兩機,如醫輕重兩種不死之病,收功猶易;法華能治定性聲聞,如令敗種複生于芽,收功更奇也。
第九、直顯開顯。
華嚴行大直道,名直顯實;法華決了聲聞法,名開權顯實。
所顯之實,終無二也。
第十、根利根鈍。
利者,華嚴即悟;鈍者,法華方悟。
利鈍雖殊,悟理則一,能令鈍悟,功亦倍難也。
經宜不同,略為十異,種智法界,等無差别。
故雲: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慧。
明文在茲,不須疑也。
諸師見其緣異,逐緣異解,迷不知反,去道轉遠。
若識理同,千車共轍,佛慧無殊也。
然華嚴兼别以明佛慧,方等對三以明佛慧,般若帶二以明佛慧,唯有法華開彼所兼、所對、所帶,乃至三藏但生滅法,鹹成佛慧。
是則所诠圓理,彼此無殊,能诠之教,純雜有異,獨稱為妙,良不虛也。
舊雲:華嚴了義,滿字常住;法華不了義,非滿非常。
今以此文并之。
若始入是了義,今入不了義者,亦應始入是佛慧,今入非佛慧。
若佛慧既齊,則了義亦等,滿、常亦然。
又地人呼華嚴為圓宗,法華為不真宗,今亦用此文并之。
△四偈頌随喜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諸衆生等易可化度,能問諸佛甚深智慧,聞已信行我等随喜。
能問者,如華嚴、方等、般若經中,俱有當機問法菩薩,乃至法華經中身子三請,俱是能問也。
所問者,即甚深智慧,所謂如來慧也。
△五、如來述歎 于時,世尊贊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來發随喜心。
菩薩随喜能問能信之人,佛乃歎其能于如來發随喜心意。
顯諸能問者,皆是古佛示迹。
故菩薩随喜其迹,如來述歎其本,亦是密顯壽量也。
初湧出序竟。
△二、疑問序二:初、此土菩薩疑問,二、他土菩薩疑問。
初中二:初、長文叙疑念,二、偈頌正發問。
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衆,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诃薩衆,從地湧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彌勒及菩薩衆鹹疑念者,凡有四意:一者、自寂場以後,今座以前,十方大士來會不絕,雖不可限,我以補處智力悉見悉知,何于此衆不識一人?又我遊化十方,奉觐諸佛,一切海會鹹所谙知,就曆履處亦所不識,若來若去推求不識,不識則無世界益,故須疑問。
二者、彼諸大士是前進先達,彌勒是後番末學,後不知前,例如文殊不知入定女人境界,女人不知棄諸陰蓋菩薩境界,以不識故,不知彼之内善自善,不生無為人益,故須疑問。
三者、彼等大士本實相底,應現十方别頭教化,所有真應皆非彌勒境界,既不識彼利物之道,即不識病無對治益,故須疑問。
四者、佛托弘經召諸大士,大士奉師嚴命,故來密開壽量,非時衆之所知,既不識如來密旨,則無第一義益,故須疑問也。
然彌勒迹居補處,本亦應深,何當如此不識?凡有二義:若約實論,則近成補處,不知久本;若約權論,則本高迹下,為物騰疑也。
△二、偈頌正發問四:初、問來處來緣(至)四、結請決疑。
今初。
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知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大衆諸菩薩,昔所未曾見,願兩足尊說,是從何所來?以何因緣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其志念堅固,有大忍辱力,衆生所樂見,為從何所來? 一問何處來,二問何因緣來也。
巨身大神通,是歎入如來室。
智慧叵思議,是歎坐如來座。
其志念堅固,有大忍辱力,是歎着如來衣。
三皆自行德也。
衆生所樂見,是歎化他德也。
△二、叙眷屬數量 一一諸菩薩,所将諸眷屬,其數無有量,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将六萬恒沙,如是諸大衆,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六萬恒河沙,俱來供養佛,及護持是經。
将五萬恒沙,其數過于是,四萬及三萬,二萬至一萬,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億萬分之一,千萬那由他,萬億諸弟子,乃至于半億,其數複過上。
百萬至一萬,一千及一百,五十與一十,乃至三二一,單己無眷屬,樂于獨處者,俱來至佛所,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衆,若人行籌數,過于恒沙劫,猶不能盡知。
△三、問:師法是誰? 是諸大威德,精進菩薩衆,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從誰初發心?稱揚何佛法?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 △四、結請決疑,又四:初、結歎(至)四、明大會同請。
今初。
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 △二、請答來處 四方地振裂,皆從中湧出。
世尊我昔來,未曾見是事,願說其所從,國土之名号。
我常遊諸國,未曾見是衆,我于此衆中,乃不識一人。
△三、請答來緣 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
△四明大會同請 今此之大會,無量百千億,是諸菩薩等,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衆,本末之因緣,無量德世尊,唯願決衆疑。
既雲欲知本末因緣,則若所師、若來處、若來緣,總求佛答明矣。
初、此土菩薩疑問竟。
△二、他土菩薩疑問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于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加趺坐。
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衆,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湧出住于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衆從何所來?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
有菩薩摩诃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當作佛。
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分身眷屬,橫在十方,亦複不知本地未有四益,故與彌勒同其疑問。
諸佛皆不為答,抑待釋迦答彌勒者。
彌勒所問,事迹不輕,釋尊一代未曾顯說,因茲答問,廣顯長壽。
此大玄秘,須待釋迦自開,汝自當聞。
分身來集,本為證明,故不應答也。
初本門序段竟。
△二、正說段二:初、誡許,二、正說。
初中二:初、長文,二、偈頌。
長文又三:初、述歎,二、誡,三、許。
今初。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
初一善哉,述其上,契佛心。
次一善哉,述其下,契群念。
開迹顯本,乃一代時教所未顯談,故為佛之大事。
又須約修德果位深遠,不約性德平等理趣,故名為事也。
△二誡 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铠發堅固意, 一心誡勿亂,精進誡勿懈,堅固誡勿退也。
良以如來實智久成,權迹長遠,化窮三世,益遍十方,非等覺已下所能思議故也。
亦是寄彌勒以誡大會。
△三許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諸佛智慧,總标果智也。
自在是我德,神通是樂德,奮迅除垢是淨德,大勢威猛是常德。
此點圓滿四德,遍能三世益物,故皆名力。
約過去久遠,久遠名為自在神通。
約現在分身,遍滿十方,名為師子奮迅。
約未來益物,永永不窮,名為大勢威猛。
或可奮迅是将前之狀,表未來益物。
大勢是震動十方,即現在益物,亦無不可。
又自在神通,是究竟慈悲室。
師子奮迅,是究竟法空座。
威猛大勢,是究竟忍辱衣。
證此究竟三德,故力遍十方三世,為益不窮也。
初長文竟。
△二、偈頌三:初、頌誡;二、頌許略,不顯述歎。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勿得有疑悔。
△二頌許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住于忍善中,昔所未聞法,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勿得懷疑懼,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如是今當說,汝等一心聽。
初誡許竟。
△二、正說三:初、從此訖壽量品,是正開近顯遠;二、分别功德品,初長文,是總授法身記;三、彌勒說偈,是總申領解。
初中二:初、訖此品,是略開顯動執生疑;二、壽量品,是廣開顯斷疑生信。
初又二:初、略開,二、疑請。
初又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又二:初、答所師,二、答來處。
不答何因緣集,所以下文重請。
今初。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于此大衆宣告汝等。
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诃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
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
此先答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從誰初發心之問也。
△二、答來處,又二:初、答,二、釋。
今初。
此諸菩薩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于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别、正憶念。
界下空中,略如前釋。
此答其住處,即是來處也。
于諸經典等者,追答稱揚何佛法,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之問也。
于諸經典者,圓人受法,無法不圓。
法華妙典,一切十方三世經典,悉入其中,權實不二,終不取一舍一。
此答稱揚也。
讀誦通利,思惟分别,是答受持。
正憶念,是答修習。
△二、釋,又二:初、釋住處,二、釋稱揚、受持、修習。
今初。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衆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