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五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佛道從喜生也。
△四頌四不怨嫌 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慈心說法。
怨嫌心起,則懈懶憂惱;今慈心說法,則精進歡悅也。
初頌止行竟。
△二頌觀行 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衆生,鹹令歡喜,衣服卧具,飲食醫藥,而于其中,無所希望,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衆亦爾,是則大利,安樂供養。
說無上道,即頌但以大乘法答。
願成佛道,令衆亦爾,即頌令得一切種智也。
二、頌釋竟。
△三、明行成四:初、标行成,二、明内無過則外難不生,三、明内有善法所以行成,四、格量功德。
今初。
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 △二明内無過則外難不生如無臭物蠅則不來 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加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
△三、明内有善法所以行成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
若内無過,如長文中說;若内有善,如偈中說也。
△四、格量功德 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二口安樂行竟 △三、意安樂行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三:初、标,二、釋,三、結行成。
今初。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
△二、釋二:初、止行,二、觀行。
止行是衣,觀行是座,拔苦與樂是室也。
初中四:初、不嫉诳,二、不輕罵,三、不惱亂,四、不诤競。
今初。
無懷嫉妒,谄诳之心。
不耐他榮,名為嫉妒。
由貪故瞋,瞋垢之最重者也。
險曲罔他,名之為谄。
藏逆露順,不任教誨,貪癡為體,正與道相違也。
矯現有德,以圖利養,名之為诳。
由貪癡故,堕邪命法,謬膺恭敬,招苦無窮。
故此等心,皆是學道大障。
苟有其一,尚不能得二乘菩提,況可弘通大法,上求下化耶。
安樂行菩薩,急須棄之。
△二不輕罵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
彼既發心學佛,便堕未來佛數。
縱令煩惱習性不同,互有長短,但取其長以自益,勿求其短而忤彼也。
△三不惱亂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
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四衆各有求三乘人所求三乘,義攝藏通别之三教。
此三教法,皆是如來善巧方便,循循善誘,為實所施之權。
四衆苟能依之求道,自可漸引歸圓。
若自恃圓解,呵其去道尚遠。
自恃薄有行門,呵其放逸懈怠。
彼既被呵,便生疑悔。
進不能薦取圓理,退不能遵守三權。
是即惱亂行人,招過不小矣。
若具知根智眼,乃能與奪适宜。
△四不诤競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诤競。
名字位人,薄解文義,未能念念觀心,每于消文釋義,而起诤競。
隻此诤競,便名戲論。
何況縱恣習氣,言語嘲谑,濁亂心神,增長放逸,非安樂行,切須戒之。
初止行竟。
△二、觀行四:初、大悲想,治嫉诳;二、慈父想,治輕罵;三、大師想,治惱亂;四、平等說法,治诤競。
今初。
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
既起大悲,誓當拔苦,何忍嫉之、谄之、诳之? △二、慈父想治輕罵 于諸如來,起慈父想, 既學佛道,即未來佛。
佛即我等,大慈悲父。
何可輕罵,求其長短。
△三、大師想治惱亂 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
三乘四衆,無非菩薩,有化訓德,皆衆生師,常應深心禮敬,何得惱令懷疑? △四、平等說法治诤競 于一切衆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文随于義,義随文,名為平等。
平等則無偏執,不起诤競也。
以順法故,不多不少,量機利鈍,随器而授也。
多說便為戲論,以彼不堪領解,徒費文辭,無實益故。
若能領解,則如娑竭龍王雨注大海,乃至塵說、刹說,亦不為多。
二、釋竟。
△三、結行成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
此由止行成,故惡不能加也。
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衆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贊歎、 此由觀行成故,勝人來集也。
意安樂行初長文竟。
△二、偈頌二:初、頌釋,二、頌行成,略不頌标也。
初中二:初、頌止行,二、頌觀行。
今初。
爾時,世尊欲宣重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當舍嫉恚慢,谄诳邪僞心,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于人,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雲汝不得佛。
初四句,頌初不嫉诳。
恚慢二字,嫉之本也。
邪僞二字,谄诳之注腳也。
常修質直行,正明對治門也。
第五句,頌二不輕罵。
第六句,頌四不诤競。
後兩句,頌三不惱亂。
△二頌觀行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愍衆故行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
于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說法無障礙。
初一偈頌初大悲想,第二偈頌三大師想,次半偈頌二慈父想,後半偈頌四平等說法。
初頌釋竟。
△二頌行成 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衆所敬。
三、意安樂行竟 △四、誓願安樂行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明行法,二、歎經。
初又三:初、标,二、釋,三、結行成。
今初。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
△二、釋為三:初、明誓願所緣之境,二、明起誓願之由,三、正立誓願。
今初。
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 已發三乘出世心者,名為在家。
出家之人,全未發心,名為非菩薩人。
就發心中,未斷通惑,在三界内,名在家人。
已斷通惑,出三界外,名出家人。
此收藏通三乘别四十心皆盡也。
非菩薩人,即收六道四生皆盡也。
如此十法界境,各有苦集應拔,皆當起于大悲。
各有道滅應與,皆當起于大慈。
但已發心者,善芽既萌,因其善而玉成之,故起大慈。
此慈即能拔三惑苦。
未發心者,惡習偏強,因其惡而拯救之,故起大悲。
此悲即能與三德樂。
是謂緣無作谛,起無作誓也。
△二、明起誓願之由 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随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如來方便随宜說法者,通指一代時教,或頓或漸,或大或小,或圓或偏,或顯或密,或定不定,乃至或兼或但,或對或帶,或開或顯,或廢或立,一一皆是不可思議善巧方便,一一皆是随順衆生所宜也。
非菩薩人,則于權法不聞不知不覺。
在家出家菩薩,則于妙法不問不信不解。
不聞故無三乘聞慧,不知故無三乘思慧,不覺故無三乘修慧,不問故無一乘聞慧,不信故無一乘思慧,不解故無一乘修慧。
此皆迷本道滅,而為界内界外種種苦集,不達苦集體即道滅,所以為起弘誓願之由也。
△三、正立誓願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前明誓由,雙舉無權實三慧。
今但約無圓三慧而立誓者,實能攝權故也。
但乏圓慧,尚在所愍,況彼沉迷,尤當哀恻。
神通力者,如來衣,如來室力,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先以定動也。
智慧力者,如來座力,四辯莊嚴,後以慧拔也。
引之令得住是法中,則必為實施權,開權顯實。
二釋竟。
△三、結行成二:初、明離過,二、明利益。
今初。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于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
起大慈悲,是入如來室行成;知諸菩薩、非菩薩等,失于權實三慧,是坐如來座行成;弘誓制心,始終不倦,是着如來衣行成。
室行成故,無瞋垢過失;座行成故,無谄诳過失;衣行成故,無懈怠過失;自既拔苦,遍拔他苦,義同止行成也。
△二、明利益,又二:初、正明,二、釋結。
今初。
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随侍。
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
室行成故,人天供養,随侍聽法;衣行成故,諸天衛護,無能難問;座行成故,聽者歡喜,自既得樂,遍與他樂義同;觀行成也。
△二、釋結 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三世諸佛同皆守護如是妙典,說此經者,安得不獲此大利益耶?初明行法竟。
△二、歎經二:初、就法略歎,二、約譬廣歎。
今初。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于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諸佛出世,懸遠難值,正使佛出,久默斯要,是故聞名尚不可得,況得見耶?況受持耶?況讀誦耶?意顯今得見聞、受持、讀誦,乃是不可思議因緣,應須寶重,如說修行也。
△二、約譬廣歎二:初、不與珠譬,二、與珠譬。
初中二:初、立譬,二、法合。
初又五:初、威伏諸國(至)五、惟不與珠。
今初。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
輪王譬如來化世,諸國譬陰、入、界諸境也。
△二、小王不順 而諸小王,不順其命。
小王,譬見愛等諸煩惱魔,即是寇盜,所謂林中王耳。
未得無漏調伏,名不順其命。
△三、起兵讨伐 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讨伐。
戒如堅甲,定如營壘,慧如利器。
七賢中方法為前軍,須陀洹、斯陀含中方法為次軍,阿那含、阿羅漢中方法為後軍。
△四頌四不怨嫌 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慈心說法。
怨嫌心起,則懈懶憂惱;今慈心說法,則精進歡悅也。
初頌止行竟。
△二頌觀行 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衆生,鹹令歡喜,衣服卧具,飲食醫藥,而于其中,無所希望,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衆亦爾,是則大利,安樂供養。
說無上道,即頌但以大乘法答。
願成佛道,令衆亦爾,即頌令得一切種智也。
二、頌釋竟。
△三、明行成四:初、标行成,二、明内無過則外難不生,三、明内有善法所以行成,四、格量功德。
今初。
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 △二明内無過則外難不生如無臭物蠅則不來 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加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
△三、明内有善法所以行成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
若内無過,如長文中說;若内有善,如偈中說也。
△四、格量功德 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二口安樂行竟 △三、意安樂行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三:初、标,二、釋,三、結行成。
今初。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
△二、釋二:初、止行,二、觀行。
止行是衣,觀行是座,拔苦與樂是室也。
初中四:初、不嫉诳,二、不輕罵,三、不惱亂,四、不诤競。
今初。
無懷嫉妒,谄诳之心。
不耐他榮,名為嫉妒。
由貪故瞋,瞋垢之最重者也。
險曲罔他,名之為谄。
藏逆露順,不任教誨,貪癡為體,正與道相違也。
矯現有德,以圖利養,名之為诳。
由貪癡故,堕邪命法,謬膺恭敬,招苦無窮。
故此等心,皆是學道大障。
苟有其一,尚不能得二乘菩提,況可弘通大法,上求下化耶。
安樂行菩薩,急須棄之。
△二不輕罵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
彼既發心學佛,便堕未來佛數。
縱令煩惱習性不同,互有長短,但取其長以自益,勿求其短而忤彼也。
△三不惱亂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
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四衆各有求三乘人所求三乘,義攝藏通别之三教。
此三教法,皆是如來善巧方便,循循善誘,為實所施之權。
四衆苟能依之求道,自可漸引歸圓。
若自恃圓解,呵其去道尚遠。
自恃薄有行門,呵其放逸懈怠。
彼既被呵,便生疑悔。
進不能薦取圓理,退不能遵守三權。
是即惱亂行人,招過不小矣。
若具知根智眼,乃能與奪适宜。
△四不诤競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诤競。
名字位人,薄解文義,未能念念觀心,每于消文釋義,而起诤競。
隻此诤競,便名戲論。
何況縱恣習氣,言語嘲谑,濁亂心神,增長放逸,非安樂行,切須戒之。
初止行竟。
△二、觀行四:初、大悲想,治嫉诳;二、慈父想,治輕罵;三、大師想,治惱亂;四、平等說法,治诤競。
今初。
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
既起大悲,誓當拔苦,何忍嫉之、谄之、诳之? △二、慈父想治輕罵 于諸如來,起慈父想, 既學佛道,即未來佛。
佛即我等,大慈悲父。
何可輕罵,求其長短。
△三、大師想治惱亂 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
三乘四衆,無非菩薩,有化訓德,皆衆生師,常應深心禮敬,何得惱令懷疑? △四、平等說法治诤競 于一切衆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文随于義,義随文,名為平等。
平等則無偏執,不起诤競也。
以順法故,不多不少,量機利鈍,随器而授也。
多說便為戲論,以彼不堪領解,徒費文辭,無實益故。
若能領解,則如娑竭龍王雨注大海,乃至塵說、刹說,亦不為多。
二、釋竟。
△三、結行成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
此由止行成,故惡不能加也。
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衆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贊歎、 此由觀行成故,勝人來集也。
意安樂行初長文竟。
△二、偈頌二:初、頌釋,二、頌行成,略不頌标也。
初中二:初、頌止行,二、頌觀行。
今初。
爾時,世尊欲宣重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當舍嫉恚慢,谄诳邪僞心,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于人,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雲汝不得佛。
初四句,頌初不嫉诳。
恚慢二字,嫉之本也。
邪僞二字,谄诳之注腳也。
常修質直行,正明對治門也。
第五句,頌二不輕罵。
第六句,頌四不诤競。
後兩句,頌三不惱亂。
△二頌觀行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愍衆故行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
于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說法無障礙。
初一偈頌初大悲想,第二偈頌三大師想,次半偈頌二慈父想,後半偈頌四平等說法。
初頌釋竟。
△二頌行成 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衆所敬。
三、意安樂行竟 △四、誓願安樂行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明行法,二、歎經。
初又三:初、标,二、釋,三、結行成。
今初。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
△二、釋為三:初、明誓願所緣之境,二、明起誓願之由,三、正立誓願。
今初。
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 已發三乘出世心者,名為在家。
出家之人,全未發心,名為非菩薩人。
就發心中,未斷通惑,在三界内,名在家人。
已斷通惑,出三界外,名出家人。
此收藏通三乘别四十心皆盡也。
非菩薩人,即收六道四生皆盡也。
如此十法界境,各有苦集應拔,皆當起于大悲。
各有道滅應與,皆當起于大慈。
但已發心者,善芽既萌,因其善而玉成之,故起大慈。
此慈即能拔三惑苦。
未發心者,惡習偏強,因其惡而拯救之,故起大悲。
此悲即能與三德樂。
是謂緣無作谛,起無作誓也。
△二、明起誓願之由 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随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如來方便随宜說法者,通指一代時教,或頓或漸,或大或小,或圓或偏,或顯或密,或定不定,乃至或兼或但,或對或帶,或開或顯,或廢或立,一一皆是不可思議善巧方便,一一皆是随順衆生所宜也。
非菩薩人,則于權法不聞不知不覺。
在家出家菩薩,則于妙法不問不信不解。
不聞故無三乘聞慧,不知故無三乘思慧,不覺故無三乘修慧,不問故無一乘聞慧,不信故無一乘思慧,不解故無一乘修慧。
此皆迷本道滅,而為界内界外種種苦集,不達苦集體即道滅,所以為起弘誓願之由也。
△三、正立誓願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前明誓由,雙舉無權實三慧。
今但約無圓三慧而立誓者,實能攝權故也。
但乏圓慧,尚在所愍,況彼沉迷,尤當哀恻。
神通力者,如來衣,如來室力,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先以定動也。
智慧力者,如來座力,四辯莊嚴,後以慧拔也。
引之令得住是法中,則必為實施權,開權顯實。
二釋竟。
△三、結行成二:初、明離過,二、明利益。
今初。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于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
起大慈悲,是入如來室行成;知諸菩薩、非菩薩等,失于權實三慧,是坐如來座行成;弘誓制心,始終不倦,是着如來衣行成。
室行成故,無瞋垢過失;座行成故,無谄诳過失;衣行成故,無懈怠過失;自既拔苦,遍拔他苦,義同止行成也。
△二、明利益,又二:初、正明,二、釋結。
今初。
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随侍。
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
室行成故,人天供養,随侍聽法;衣行成故,諸天衛護,無能難問;座行成故,聽者歡喜,自既得樂,遍與他樂義同;觀行成也。
△二、釋結 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三世諸佛同皆守護如是妙典,說此經者,安得不獲此大利益耶?初明行法竟。
△二、歎經二:初、就法略歎,二、約譬廣歎。
今初。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于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諸佛出世,懸遠難值,正使佛出,久默斯要,是故聞名尚不可得,況得見耶?況受持耶?況讀誦耶?意顯今得見聞、受持、讀誦,乃是不可思議因緣,應須寶重,如說修行也。
△二、約譬廣歎二:初、不與珠譬,二、與珠譬。
初中二:初、立譬,二、法合。
初又五:初、威伏諸國(至)五、惟不與珠。
今初。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
輪王譬如來化世,諸國譬陰、入、界諸境也。
△二、小王不順 而諸小王,不順其命。
小王,譬見愛等諸煩惱魔,即是寇盜,所謂林中王耳。
未得無漏調伏,名不順其命。
△三、起兵讨伐 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讨伐。
戒如堅甲,定如營壘,慧如利器。
七賢中方法為前軍,須陀洹、斯陀含中方法為次軍,阿那含、阿羅漢中方法為後軍。